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脐血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记物诊断宫内感染的局限性

    作者:刘景丽;刘兰华;徐陈瑜;陈廷美;徐飚;陈洁;胡娅莉;周乙华

    目的 探讨脐血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血清学标记物在诊断HBV宫内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2011年10月8日至201 3年5月31日,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和镇江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孕妇中,纳入278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妊娠期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无丙型肝炎病毒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孕妇(其中3例双胎).281例新生儿生后12h内均进行被动免疫及主动免疫.孕妇分娩后立即采集脐血,分娩后2d内采集外周血,婴儿7~12月龄随访时采集外周血.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血清HBV DNA,检测下限为102 U/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性检测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抗-HBs)、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乙型肝炎e抗体(hepatitis B e antibody,抗HBe)和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抗HBc),以及抗HBc IgM.分析7~12月龄时的婴儿随访率,母血、脐血及婴儿的HBV血清标记物水平,婴儿慢性HBV感染率,以及脐血HBVDNA、抗-HBc IgM水平与HBV宫内感染的关系. 结果 7~12月龄时婴儿随访率为76.2%(214/281).71例HBeAg阴性孕妇分娩新生儿71例,其中8例(11.3%,8/71)脐血 HBV DNA阳性;随访到56例,其中7例(12.5%,7/56)脐血HBV DNA阳性,但7~12月龄时,54例(96.4%,54/56)抗-HBs阳性,HBsAg和抗-HBc均为阴性,无一例HBV感染.207例HBeAg阳性孕妇分娩新生儿210例,其中86例(41.0%,86/210)HBV DNA阳性;随访到1 58例,其中38例(24.1%,38/158)脐血HBV DNA和HBsAg同时阳性;但7~12月龄时仅6例(3.8%,6/158) HBsAg、HBeAg和抗-HBc同时阳性,HBV DNA为1.55×107~1.51×109 U/ml,诊断慢性HBV感染.脐血HBV DNA≥105 U/ml者中随访到7例,其中4例7~12月龄时未感染且有保护力;3例确诊HBV感染.另外3例HBV感染婴儿的脐血HBV DNA,1例为9.18×103 U/ml,2例低于检测下限.281例脐血标本的抗-HBc IgM均阴性. 结论 脐血HBV DNA阳性不能诊断HBV宫内感染,HBV DNA阴性不能排除HBV母婴传播;脐血抗-HBc IgM阳性率极低,阴性不能排除HBV宫内感染.

  • 艾滋病高发农村儿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与艾滋病发病的关系

    作者:庄柯;桂希恩;骆嘉拉;王晓榕;苏擘;张永喜

    目的了解艾滋病高发区儿童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情况.方法对某艾滋病高发农村高危育龄妇女及其年龄小于15岁的子女进行现场询问调查和采静脉血作HIV检测.结果 159名儿童中37例HIV阳性,其中33例为母婴途径感染,占89.2%,3例经输血感染,占8.1%,其他途径感染1例,占2.7%.HIV母婴传播率为38.4%(33/86).艾滋病状态母亲组母婴传播率(68.8%,22/32)显著高于HIV携带状态组(20.4%,11/54),P<0.05.37名感染儿童中12例发展成艾滋病, 4例死亡,其中2例死于结核.33例中31例造成母婴传播的HIV阳性妇女在孕产前未作HIV检测,占93.9%.8名妊娠期HIV阳性妇女,1例艾滋病病情加重,2例自然流产,2例经规劝终止妊娠,3例继续妊娠.结论母婴传播是儿童感染HIV的主要途径.未对高危生育期妇女进行有效的HIV监测及咨询,未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是造成儿童HIV/AIDS的主要原因.亟需采取相应的对策控制HIV进一步蔓延,保护AIDS高发区妇女及儿童的健康.

  • 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在母婴传播中的意义

    作者:林坚;廖莳;郭广洲;黄文瑶;王春平;周明;伍春兰;康春阳

    目的探讨孕妇不同血清HBV-DNA 含量对HBV母婴传播的影响. 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69对母婴血清HBV-DNA含量(所测数据经对数转换),对孕妇不同血清HBV-DNA含量进行分组.结果孕妇HBV-DNA含量为(6.3±1.9)拷贝/ml,婴儿为(4.8±2.0)拷贝/ml,两者之间呈正相关(r=0.310,P<0.01).69例婴儿中,45例HBV-DNA定性和(或)HBV血清学检查异常,提示HBV母婴垂直传播,传播率为65%;HBV母婴传播率随孕妇血清HBV-DNA浓度增高而增高;根据孕妇血清HBV-DNA含量分别向下和向上累计分析,显示孕妇HBV-DNA含量在5.0、6.0和7.0拷贝/ml三个界面的上下浓度区域,HBV母婴传播率差异有显著性,其差值分别为32%、34%和28%.本组资料中,孕妇HBeAg 阳性19例,HBsAb阳性17例,HBeAg阳性组HBV-DNA[(7.6±1.3)拷贝/ml]明显高于阴性组[(5.8±1.9)拷贝/ml],其HBV母婴传播率(90%)明显高于阴性组(56%);HBsAb阳性组HBV-DNA含量[(5.3±1.6) 拷贝/ml]明显低于阴性组[(6.6±1.9) 拷贝/ml],HBV母婴传播率(29%)也明显低于阴性组(77%).同时,HBeAg阳性主要分布在HBV-DNA测定值较高的孕妇中,HbsAb阳性主要分布在HBV-DNA测定值较低的孕妇组.结论 HBV母婴传播率受孕妇血清HBV-DNA含量影响,孕妇血清HBV-DNA含量存在影响HBV母婴传播的浓度界面.

  • 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王福彦;林平;张慧珠

    目的 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 以2001年1月至2005年5月在台州医院产科初次进行妊娠健康检查,HBsAg测定阳性或HBsAg、HBeAg均阳性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共279例.将单纯HBsAg阳性孕妇与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分别应用随机数表方法随机分组,分别为单阳注射组(n=80)、单阳对照组(n=60)、双阳注射组(n=79)、双阳对照组(n=60).单阳注射组、双阳注射组于妊娠20周开始肌肉注射HBIG 200 U,每4周注射1次,直至临产.两对照组不注射HBIG.4组孕妇所产婴儿,除常规接种乙肝疫苗外,均于出生后16 h内和2周肌肉注射HBIG.然后随访并测定婴儿HBsAg.结果 单阳注射组、单阳对照组、双阳注射组、双阳对照组所生婴儿HBsAg感染率分别为3%、13%、10%、32%.单阳注射组与单阳对照组之间(x2=6.07,P<0.05),以及双阳注射组与双阳对照组之间婴儿HBsAg感染率(x2=10.11,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注射HBIG组,对单纯HBsAg阳性孕妇及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出生婴儿HBsAg感染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单阳注射组与双阳注射组之间婴儿HBsAg感染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说明HBIG对单纯HBsAg阳性孕妇预防效果优于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结论 HBIG能有效预防母婴传播,降低HBV感染率.因此,妊娠妇女应及时进行健康检查,发现HBV感染阳性,及时采取注射HBIG等有效措施,以促进优生优育.

  • 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免疫失败儿童1型和2型细胞因子研究

    作者:王建设;朱启鎔

    目的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刺激下1型和2型细胞因子的反应探讨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导致免疫失败的机制.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和ELISA技术对29例宫内感染免疫失败儿童、9例宫内感染有效儿童及25名正常儿童PBMC在丝裂原(植物血凝素和细菌脂多糖)、酵母重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无刺激物时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4和IL-12P70的分泌进行检测.结果丝裂原刺激时IFN-γ分泌和IFN-γ自发分泌在免疫失败组有增高趋势.和自发分泌比较,在HBsAg刺激时,对照组、有效组和免疫失败组均表现为分泌增加,但免疫失败组增加值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在各种刺激时IL-4和IL-12分泌低于可检测水平.丝裂原刺激时IFN-γ分泌和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正相关.结论特异性刺激时1型细胞因子分泌不足可能是宫内感染HBV导致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原因之一,1型细胞因子非特异性反应增强可能与肝细胞损伤有关.

  • 父婴传播的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变异研究

    作者:王珊珊;李珉珉;彭桂福;李文玲;金惠玲;肖红;曾年华;王志斌;黄佳亮;苏建新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父婴传播的可能性.方法选择父亲为HBV携带者而母亲无任何HBV 感染标志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检测新生儿的HBV感染标志,比较父亲与子代所携HBV C基因nt 2022~2301段序列同源性.结果 16对父亲与新生儿所携HBV C基因同源性在99%~100%,检出2029、2034、2044、2059、2078、2095、2104、2154、2161、2169、2189、2201、2233、2251、2284、2288、2293位核苷酸变异,其中2189、2288位核苷酸变异为表型变异.2189位点A变C致使C区第97位氨基酸由异亮氨酸变为亮氨酸,2288位点C变A使C区第130位氨基酸由脯氨酸变为苏氨酸,其他位点为无表型变异.6对(37.5%)父亲与新生儿存在上述表型变异.结论存在HBV的父婴传播途径且存在主要变异株.

  •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对新生儿外周血细胞因子干扰素γ和白介素4的影响

    作者:苏雪松;彭勋;陈妍华;王瑞华;马洁;佟艳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侵犯新生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后,对新生儿免疫功能的影响,了解其免疫失败发生的机理.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法(PCR)检测67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血清和PBMC的HBV DNA.根据新生儿PBMC中HBV DNA分成阴性和阳性组,将新生儿的PBMC分别在植物血凝素(PHA)和纯化HBsAg刺激下进行体外细胞培养,检测培养上清液中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4(IL-=4)的分泌含量.结果 (1)35例母亲PBMC HBV DNA阳性者其新生儿15例为阳性,母亲与患儿PBMC HBV DNA阳性,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新生儿PBMC内HBV DNA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纯化HBsAg刺激时,阳性组IFN-γ的分泌量较阴性组低(P<0.01),IL-4含量显示PBMC HBV DNA阳性组高于阴性组(P<0.05),PHA刺激时,两组IFN-γ、IL-4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BMC内的HBV DNA可能是HBV母婴垂直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宫内新生儿PBMC感染HBV,IFN-γ特异性反应低下,而IL-4特异性反应增强,细胞调节失衡,可能是新生儿免疫失败和易于免疫耐受的一个重要原因.

  • 国产及进口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效果的研究

    作者:胡毅文;刘惠明;袁静;文彬

    目的探讨国产及进口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HBeAg/或抗HBe(+)、HBV-DNA定量PCR(+)孕妇所生的新生儿宫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效果.方法于孕期第6个月起每月给予孕妇进口或国产HBIG 200 IU肌注1次,预产期前5~7 d再加强注射1次,新生儿娩出后3 h内及第15天各肌注1次HBIG,以后按1、2、7、13个月注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10 μg.结果生后13个月时小儿HBsAg阳性率:国产HBIG组、进口HBIG Bayer组与Berna 组分别为2.7%、2.2%、2.8%;抗-HBs阳性率分别为94.7%、95.6%、97.2%.13个月龄儿国产HBIG组3例、Bayer组和Berna 组各1例检获HBsAg(+),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率分别为 96.9%、97.4%、96.7%.结论国产HBIG阻断HBeAg(+)孕妇新生儿宫内感染与进口HBIG一样有效,且国产HBIG安全、价廉.

  • IFN-γ+87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宫内HBV感染易感性关系的研究

    作者:俞蕙;朱启殚;顾绍庆;费林娥;浦东波

    目的研究宫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儿的干扰素γ(IFN-γ)+874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宫内HBV感染易感性的关系,探讨宫内HBV感染的遗传易感因素.方法母亲为HBV携带者,新生儿出生后按程序使用乙肝疫苗或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免疫.出生时外周静脉血HBsAg和(或)HBV-DNA阳性并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者为宫内HBV感染组,共46例.出生时及以后随访中未曾出现过HBsAg或HBV-DNA阳性,1岁时抗HBs达保护滴度以上者为正常免疫组,共73例.用ABI Prism7700高通量荧光PCR系统对IFN-γ+874SNP进行测定.结果宫内HBV感染组IFN-γ+874AA、AT和TT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67.4%、19.6%和13.0%;正常免疫组AA、AT和TT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45.2%、30.1%和24.7%.两组IFN-γ+874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性(χ2=5.102,P<0.05).宫内HBV感染儿童IFN-γ+874AA基因型占优势.结论IFN-γ+874基因多态性与宫内HBV感染有关,提示IFN-γ+874基因多态性可能在决定个体宫内HBV感染遗传易感性方面有一定意义.

  • 2014年广州市新生儿登革热12例临床特点分析并文献复习

    作者:谭丽梅;王俊平;曾凡森;张永;房春晓;聂川;徐翼;杨杰

    目的 探讨新生儿登革热病例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和中山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新生儿登革热共12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12例登革热患儿男9例,女3例;年龄生后30 min~ 29 d,发病年龄为生后30 min ~24 d.(1)临床特征:发热11例,皮疹6例,出血点1例,黄疸5例,咳嗽1例,凝血功能异常2例.(2)母亲围产期情况:确诊登革热7例,疑似登革热2例,排除登革热3例.母亲产前发热8例.(3)实验室检查:血小板减少11例(19×109 ~ 156×109/L),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11例(44.0~89.8 s),纤维蛋白原降低5例(1.17 ~3.02 g/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5例(28 ~78 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4例(13 ~ 86 U/L),低钾血症1例(2.8 ~5.1 mmol/L),C反应蛋白(CRP)增高6例(0.04 ~46.05 mg/L).(4)治疗及预后:输注血小板2例,抗感染6例,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5例,住院时间4~17d,10例治愈,2例病情好转后自动出院.以"新生儿登革热"为关键词,在万方、维普、CNKI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国内文献,未见相关报道.以"neonatal dengue""case report"作为关键词通过Pubmed检索1990至2014年的文献,共检索到15篇文献,其中报道的30例登革热病毒感染患儿均为母婴垂直传播,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皮疹、瘀斑、贫血、黄疸、心率增快、肝肿大;实验室检查均可见血小板减少,经抗感染、输注血小板及对症治疗,30例患儿均治愈.结论 新生儿登革热临床表现以发热、凝血功能障碍为主.临床症状较轻缺乏特异性,预后良好.母婴垂直传播是感染登革病毒传染途径之一.

  • 裂解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在母婴垂直传播沙眼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基因分型中的应用

    作者:钟晓云;余加林;王佳;邓兵;刘官信;余友霞;王朝惠;张渝;李宜

    目的建立沙眼衣原体(Ct)主要外膜蛋白基因(omp1)上游引物5′末端地高辛标记裂解酶片段长度多态性(CFLP)分型方法;了解重庆地区近年来临产孕妇Ct感染和母婴垂直传播状况及常见基因型.方法取临产孕妇宫颈刮片及其新生儿鼻咽拭子组成母婴配对标本300对605份,采用Ct omp1套式聚合酶链反应(omp1-nPCR)检测Ct;用建立的CFLP方法对临床Ct分离株进行分型.结果孕妇宫颈Ct检出率11%(33/300),母婴传播率24.2%(8/33).生后24 h内和5~10 d采集Ct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鼻咽拭子标本Ct检出率分别为3.0%(1/33)和38.9%(7/18),χc2=8.79,P<0.01.剖宫产和阴道分娩母婴传播率分别为8.3%(2/24)和66.7%(6/9),χc2=9.16,P<0.01.Ct阳性和阴性孕妇胎膜早破发生率分别为30.3%(10/33)和13.5%(36/267),χ2=6.40,P<0.05.8对Ct阳性母婴配对标本CFLP图谱呈4类,经测序证实分别为E、F、H、D型(各3、2、2、1对),各占37.5%、25.0%、25.0%和 12.5%,且每对母子CFLP图谱完全一致.结论本研究结果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重庆地区近年来临产孕妇Ct感染和母婴垂直传播状况及常见基因型;上游引物5′末端地高辛标记Ct omp1 CFLP分型方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操作简便、快速、花费相对低廉,没有放射污染,是一种极具潜力的Ct分型方法.

  • 宫内大肠杆菌感染导致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的实验研究

    作者:俞惠民;袁天明;汤宏峰;李建平

    目的探讨宫内感染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GFAP mRNA和白介素-1β mRNA(IL-1β mRNA)、肿瘤坏死因子-α mRNA(TNF-αmRNA)在新生大鼠脑组织中的变化.方法建立宫内大肠杆菌感染的大鼠模型,应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方法研究新生1、3、7日龄大鼠脑白质组织病理特点和GFAP表达变化以及RT-PCR法检测GFAP mRNA、IL-1β mRNA和TNF-α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宫内感染后7日龄大鼠脑白质病理改变包括脑白质染色淡,结构疏松等.感染组7日龄大鼠GFAP阳性细胞数在脑室旁白质和海马区明显多于对照组(脑室旁白质9.73±3.55 vs 5.67±1.90,P<0.05;海马7.81±3.61 vs 2.16±1.11,P<0.05);在胼胝体区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感染组1、3日龄大鼠GFAP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日龄0.25±0.07 vs 0.15±0.08,P<0.05;3日龄0.50±0.09 vs 0.39±0.08,P<0.05);而7日龄大鼠GFAP mRNA表达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感染组1日龄大鼠IL-1β mRNA和TNF-α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IL-1β mRNA:0.83±0.19 vs 0.50±0.30,P<0.05;TNF-α mRNA:0.74±0.30 vs 0.30±0.20,P<0.05).3、7日龄大鼠IL-1β mRNA和TNF-α mRNA表达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均>0.05).结论宫内感染能够导致新生大鼠的脑白质损伤,IL-1β和TNF-α可能参与了脑白质损伤的发病机制.

  • 钻石之光--山药

    作者:

    "每个人都能在自家的后院找到钻石",有人借用此言,把山药比做养生的钻石.山药是一种薯科植物,它的根茎垂直而颀长,往往盈尺,生长在坚硬的山冈的土质中,旋转攀缘.阳光下,山药的叶子很美,颜色从浓到浅,绿得缤纷,但被我们称之为钻石的是它营养丰富的块状根茎.山药的外观看上去粗糙,细小密布的根须如刺如须,但削了皮,却洁白得如水生荸荠,分泌一些透明的黏液,柔滑得抓它不住,仿佛泥鳅从手中挣脱.

  • 射野方向优化方法

    作者:王闯;戴建荣;胡逸民

    一、引言放射治疗目的在于给予靶区所要求的剂量,同时保护靶区附近的正常组织和器官(OAR)不受到超出许可值的照射.在临床实践中,现行使用两类方法[1]:第一种方法是使射线束投射在临床靶区(CTV)上的形状和临床靶区在此方向上的投影一致,射线束的强度在垂直于射线束中心轴的平面上不发生变化,或配合使用楔形板使其在一个方向上发生线性变化,称之为经典(传统)适形治疗(CCRT);第二种方法和第一种方法类似,只是射线强度在垂直于射线束中心轴的平面上可以根据需要发生变化,称之为调强适形治疗(IMRT).

  • 放射治疗激光灯安装校验模具

    作者:房吉旺;马宝荣;宋志国;董桂红;候军;王滨

    常规等中心放射治疗和X刀治疗系统是用激光灯的激光束来进行摆位的,所要参照的激光束是在床的两侧边缘和床面的上方.因此不仅要求三维激光束的交点与等中心点重合,还要求在整个治疗的范围内,3条垂直激光束应形成2个正交平面,并且这2个面的投影与准直器0位时"十"字线的投影相重合.在床两侧(X轴)方向上两条相对的水平激光束应呈现以机架等中心点为高度的一水平面(即平行度),并要求各个位置的误差≤±0.5 mm[1,2].为满足X刀的治疗精度和要求,并能简便、快速、准确的校验激光灯,特研制了一具激光灯安装校验模具.

  • 介绍一种自行设计制造的显微解剖固定装置

    作者:程钢戈;宁辉;赵向楠;黄承良;尹震;董连强;张宝国;马宏伟

    一、此装置由三部分组成1.尸头固定架:a 圆形不锈钢底盘;b 3根垂直于底盘的圆形钢柱.其中2根圆柱中点连线(直径)经过底座圆心,第三根圆柱中点与圆心连线垂直于该直径.c 在钢柱的一定高度上安装三根粗螺钉;d 三根圆柱螺孔的上方,焊一半圆形钢圈,并在钢圈上垂直焊上几根短柱,用于头皮拉钩的固定;e 显微镜固定杆;f 显微镜前后左右调整杆.

  • 黑龙江省首例新生儿经母婴传播感染HIV分析

    作者:罗佳伦;张婕;孟滨;高飞;黄秉诚;陶清晨

    黑龙江省自1993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以来,截止2004年3月末,全省共报告HIV感染者134例,除近日发现1例新生儿经母婴垂直传播途径外,其余均经性和血传播途径感染.现将首例母婴传播途径感染新生儿的流行病学及实验室检测情况报告如下.

  • 425例HIV携带者重叠感染丙型肝炎状况调查分析

    作者:王安绪

    艾滋病病毒(HIV)与丙型肝炎病毒(HCV)具有相同的传播途径,两者均可经血液、性接触、母婴垂直传播途径感染.为了解HIV感染者的HCV感染状况,2005年10月对宛城区确认的HIV感染者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 放疗后环状软骨坏死1例

    作者:赵亮;李健东;宋发全

    患者男,70岁.1991年因声嘶发现右侧声带新生物,纤维喉镜活检证实为中分化鳞癌,术前钻60放疗4000rd,后喉裂开行垂直半喉切除(右侧声带、室带、部分杓会厌襞),以胸骨舌骨肌倒入喉室替代右侧声带.

  • 垂直喉部分切除假声带瓣声门重建后的发声机理

    作者:

641 条记录 8/33 页 « 12...567891011...323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