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纺锤体检测点与胚胎非整倍体的关系

    作者:刘琨;任育宏;张学红;薛石龙

    纺锤体检测点对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期与后期转换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组成成分初是在发芽的酵母中通过基因检测证实,此后发展到人,大量细胞中均发现某些检测蛋白.研究表明,纺锤体检测系统参与雌性哺乳动物减数分裂的调控,防止胚胎非整倍体的发生.本文阐述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关于纺锤体检测点的研究进展,了解检测信号传导通路及其在减数分裂中防止染色体异常的作用,进一步探讨胚胎非整倍体发生的原因.

  •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技术的应用进展

    作者:岳佳;李永刚

    胚胎植入前遗产学筛查通过对胚胎染色体数目异常的筛查来改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妊娠结局,尽管对筛查技术的准确率以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还存在争议,但其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中.随着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的遗传分析方法应用于胚胎植入前的遗传学筛查,如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单核苷酸多态微阵列技术、第二代测序技术以及延迟监测技术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在理论上都能提高种植率和妊娠率,但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依然存在不同的局限性.本文综述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中各项技术的应用进展及该领域的发展方向.

  •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中单原核(1PN)胚胎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亚楠;殷宝莉;张翠莲;姜李乐;韦多;谢娟珂

    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常常有单原核(1PN)胚胎出现.这类胚胎终发展为非整倍体的比例偏高,胚胎发育潜能及妊娠结局极差.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1PN胚胎的研究进行总结,认为1PN胚胎的形成可能有多种机制,但尚无明确定论.因1PN胚胎的染色体组成多异常,多数研究不建议移植1PN胚胎;然而,国内外也有不少研究已证实,1PN胚胎中染色体正常者也占有一定比例,尤其是IVF-1PN胚胎,可能是正常受精的胚胎,移植IVF-1PN胚胎可获得健康的子代个体.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于那些无可利用胚胎的患者,在充分告知患者知情同意后,选择IVF-1PN胚胎进行移植不失为一个选择.

  • 卵母细胞和卵巢组织的冷冻

    作者:陈荪红;吴明章

    精子冻存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冻存的卵母细胞体外发育的成功率很低,因为卵母细胞冻存与许多因素有关,成熟的卵母细胞对冻存非常敏感,很容易出现非整倍体现象.为了提高卵母细胞的受精率,人们已着手研究不成熟卵母细胞及卵巢的冻存.要建立一个方法,使生长完全的生殖泡(germinal vesicle,GV)和MII卵母细胞暴露于与冻存有关的物理和化学逆境后,仍然具有很高的存活率、受精率和发育率.目前还没有一个简单可行的冻存方法,而且主要困难在于如何使原始卵泡中的未成熟卵母细胞发育为成熟的卵母细胞.

  • 精子染色体异常与男性不育及辅助生殖技术妊娠结局的关系

    作者:林蕾;孙丽;刘萍;全松

    精子染色体异常包括精子染色体数目异常、结构异常和DNA损伤.精子染色体异常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密切相关,精子染色体异常影响辅助生殖技术(ART)的受精率、胚胎质量、妊娠率及子代的健康.精子染色体检查是评价精子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就精子染色体非整倍体、Y染色体微缺失和精子DNA损伤与男性不育及ART相关性的研究做一综述,为临床男性因素性不育患者的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理论依据.

  • 人类精子染色体非整倍体研究进展

    作者:彭向杰;黄川;范立青;卢光琇;朱文兵

    人类常见的染色体异常是非整倍体.由于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多数的非整倍体胚胎会停止发育,因此对胚胎的非整倍体率的精确评估多通过对配子的直接研究来进行.大多数非整倍体胚胎的产生,是由于父源或母源性减数分裂中偶然的染色体不分离所导致.本文综述了正常人群的精子非整倍体发生率以及不同种类患者的精子非整倍体率,包括不育患者、体细胞核型异常患者,以及暴露于某些有害的环境或生活方式中的个体;并对精子非整倍体率升高的临床影响进行讨论.

  • 多色荧光原位杂交及其在遗传毒理学中的应用

    作者:夏彦恺;王心如

    多色荧光原位杂交(MFISH)在检测核酸序列、染色体和基因方面有着强大功能.由于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畸变被认为是遗传毒性研究重要的生物学终点,而该方法可准确直观地评价暴露于职业、医疗和环境毒物后的染色体异常,因此以其为基础的各类方法在人类遗传学、生殖医学、尤其是遗传毒理学中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

  • 1例三倍体胎儿产前筛查和诊断结果分析

    作者:林丽华;卢爱薇;吴秀珍;黄绍娥

    1 临床资料某女,G2 P0,年龄30岁,妊娠17+2周时产前血清学筛查:甲胎蛋白(AFP) MOM值为1.31,游离β亚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 MOM值为0.12,游离雌三醇(UE3) MOM值为0.1,结果提示18三体风险1/15.妊娠19周时行外周血胎儿非整倍体无创基因检测,结果:21三体风险1/409 189,18三体风险1/11 333 473,13三体风险1/12 351 577727,均提示低风险.孕19+4周时超声影像检查提示胎儿多发畸形:前全脑;颜面部异常(眼、鼻、上唇、下颌);脊柱裂;右侧足内翻;双肾回声增强,左室强回声点;胎盘成熟度Ⅰ~Ⅱ级.经本院遗传门诊咨询后,接受羊膜腔穿刺术行羊水细胞胎儿染色体诊断,染色体核型为69,XXY,为三倍体综合征胎儿.

  • 基因扫描技术在21-三体综合征和性染色体数目异常基因诊断中的初步应用研究

    作者:江帆;吴伟雄;黎世晖;陈平乐;陈华云

    目的:应用定量荧光PCR方法检测21-三体综合征及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通过优化多重定量荧光PCR体系.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的染色体异常疾病的检测方法.方法:针对21号染色体上特异的3个STR位点(D21S1435、D21S1411、D21S11),X染色体上的两个STR位点(DXS981、DXS6809),X、Y染色体上共有的STR位点X22及性别特异性位点AMXY设计引物,并在引物的5端标记荧光.对202例外周血标本提取基因组DNA进行七重定量荧光PCR扩增,使用ABI310测序仪进行PCR结果分析,根据国际统一判断标准进行结果判断.结果:QF-PCR分析202例标本中97例为21-三体标本,62例为性染色体异常标本,其中96例21-三体标本(包括1例易位型和1例嵌合型)和56倒性染色体异常标本的诊断结果与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一致,QF-PCR检测21-三体和性染色体异常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3%,98%,96%,99.1%.结论:七重定量荧光PCR诊断结果与染色体核型诊断结果具有同一性;QF-PCR在产前诊断染色体异常疾病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具有较高实用价值和市场前景.

  • Y染色体微缺失和精子染色体非整倍体与不育关系的探讨

    作者:吕静;李练兵;李新生;陈晓星;赵乐天;马明福

    目的:探讨Y染色体AZF区微缺失和精子染色体非整倍体与男性不育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重PCR-凝胶电泳技术对32例男性不育患者AZF 4个区15个序列标签位点(STS)进行微缺失检测,并应用X、Y、18号染色体探针对其中16例弱精子症患者和8例健康男性进行三色荧光原位杂交,分析精子染色体非整倍体.结果:32例患者中4例在AZF区有微缺失,缺失率12.5%.病例组计数47 691个精子,对照组计数28 952个精子,杂交率分别为99.53%和99.93%.非整倍体主要类型为YY18、XX18、XY18、Y1818和X1818.病例组依次为(0.102±0.154)%、(0.103±0.073)%、(0.273±0.278)%、(0.381±0.493)%和(0.318±0.585)%,非整倍体率为5.64%;对照组则为(0.050±0.040)%、(0.030±0.031)%、(0.098±0.080)%、(0.093±0.087)%和(0.085±0.106)%,非整倍体率为4.28%,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Y染色体AZF区域发生微缺失和精子染色体非整倍体增加可能是男性不育的重要病因之一.

  • 男性不育患者精子染色体畸变的检测及其对ICSI影响的研究

    作者:

    目的:探讨男性不育患者精子染色体畸变率及其对ICSI结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外周血细胞染色体正常、行ICSI治疗的男性不育患者32例,其中少精症8例、严重少精症9例、阻塞性无精症经皮附睾穿刺吸精子11例、精液正常但常规IVF不受精患者4例以及5例对照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了各类男性不育患者精子性染色体、13、18、21号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发生率和二倍体的发生率,统计分析这些染色体畸变的发生率与ICSI后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率、胚胎种植率以及流产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少精症组精子性染色体非整倍体发生率明显升高(0.58%、0.25%,P<0.001),常见的形式为精子XY二体、XX二体以及YY二体;在严重少精症组,精子性染色体二体率(0.94%、0.25%)、13号染色体二体率(0.40%、0.09%)、21号染色体二体率(0.48%、0.10%)、二倍体率(0.43%、0.09%)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在阻塞性无精症组,性染色体二体率(1.43%、0.25%)、二倍体率(0.32%、0.09%)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在IVF不受精组,各项检测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严重少精症组ICSI后的优质胚胎率、妊娠率以及胚胎种植率明显下降,流产率升高.结论:在行ICSI治疗前,用FISH方法进行精子染色体畸变的检测是有效的,也是必要的;对检测阳性的患者,在行ICSI后对早期胚胎进行遗传学检测可减少或避免遗传缺陷的发生.

  • 冻融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的研究

    作者:李晓晔;白晓红

    目的:对冻融胚胎进行植入前遗传学筛查和分析.方法:将2007~2009年冻存的42枚正常胚胎解冻,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所有活检的卵裂球行18及X/Y染色体筛查,并分析胚胎染色体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活检成功率为92.8%,固定成功率为82.62%,杂交成功率为92.78%.正常受精胚胎中染色体异常率为35.90%,包括非整倍体、多倍体、单倍体和嵌合体等异常.随胚胎提供者年龄增长,Gn用量增加,非整倍体发生的几率也增加(P<0.05).受精方式、超排方案和Gn使用天数与染色体异常的发生无关(均P>0.05).结论:FISH是对胚胎进行特定染色体非整倍体筛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胚胎解冻、高龄、Gn用量会影响非整倍体的发生.

  • Bobs技术在胎儿染色体异常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刘晓丹;宋勤浩;苗正友;王路明;姜湖铃;杨莉

    目的:探讨将细菌人工染色体微球(Bobs)检测技术应用于胎儿染色体异常产前诊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7864例单胎中期妊娠孕妇(指征包括高龄、唐氏血清学筛查高风险、胎儿无创DNA检测高风险、不良生育史、胎儿超声结构或软指标异常、染色体病家族史等),用Bobs技术快速检测13、18、21、X、Y染色体的数目异常及9种微缺失综合征,并与常规羊水细胞染色体的G显带分析结果及基因芯片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共检出302例各类异常,包括256例染色体非整倍体数目异常(含3例嵌合体及2例47,XXY合并Yq11.223、Yq11.23微重复),46例微缺失及微重复异常(含1例等臂X染色体),染色体非整倍体数目异常检测结果同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一致,有39例微缺失、微重复进行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与Bobs一致.Bobs在检测数目异常十嵌合体及结构异常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均为100.0%.结论:Bobs技术检测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和9种微缺失综合征,是具有快速、可靠等特点的产前诊断方法.

  • 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用于植入前胚胎非整倍体筛查的初步观察

    作者:吕永焕;宋学茹;鲁琳琳;赵晓徽;吕睿;白晓红

    目的:探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CGH)技术在植入前胚胎非整倍体筛查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生殖中心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冻存的正常8细胞胚胎4枚,患者夫妇均自愿捐献冻存胚胎用于科研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分别从4枚冻融胚胎中获取卵裂球进行多重置换扩增,扩增产物经过酶切、荧光标记、纯化、定量后与处理后的正常女性单个淋巴细胞扩增产物共同杂交(采用aCGH芯片),利用Agilent扫描仪扫描芯片、获取图像并通过软件读取和分析数据,将重复/缺失区域在染色体上定位.结果:胚胎1的1~4号样本中1号样本的aCGH结果为47,XX,del(5)(p15.33-p12),del(9)(q13-q34.13),+21;2~4号样本均为46,XX.胚胎2的5、6号样本结果均为47,XX,+19.胚胎3的7、8号样本结果均为46,XX.胚胎4的9、10号样本结果均为46,XY.结论:aCGH能够用于检测植入前胚胎单个卵裂球细胞全基因组的非整倍体筛查.

  • 母胎医学会遗传学专业委员会对游离胎儿 DNA 筛查非整倍体的建议

    作者:

    近,国际母胎医学会遗传学专业委员会(Committee on Genetics,Society for Maternal Fetal Medicine)针对利用游离胎儿 DNA 筛查非整倍体(cell -free DNA screening for fetal aneuploidy)提出了如下建议。

  • 细菌人工染色体微珠技术在高危孕妇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梅瑾;王昊;王敏;杨南南;王小华;吴静;黄辉

    目的 探讨细菌人工染色体微珠技术(BACs-on-Beads,BoBs)在高危孕妇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6月在杭州市妇产科医院产前诊断中心进行产前诊断的3 395例高危孕妇羊水样本,应用BoBs技术与传统核型分析技术同时进行检测,并对BoBs技术检出的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样本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芯片(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oligo array)或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进行验证.结果 BoBs技术检出135例21号染色体拷贝数异常、18号染色体拷贝数异常和13号染色体拷贝数异常,与核型分析检测结果相符率100.00%,37例性染色体异常中,29例与核型分析结果一致,假阳性8例,相符率为78.38%.此外BoBs技术还检出传统核型方法无法检出的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结论 对于21、18、13号染色体拷贝数异常及9种染色体微缺失综合征,BoBs技术是一种快速、便捷、可靠的产前诊断方法,但对于BoBs提示性染色体异常的结果,好以核型或其他方法验证以避免假阳性的情况发生.

  • 胰腺癌18号染色体和20号染色体的不稳定性

    作者:武莎斐;曾瑄;梁智勇;高洁

    目的检测胰腺癌细胞系基因组中18号染色体和20号染色体数目及结构的变化,探讨胰腺癌细胞染色体不稳定性的规律.方法选择18号染色体和20号染色体的染色体涂染(chromosome painting)探针,用与我院实验室自建的中国人胰腺癌细胞系PC-1、PC-2、PC-4、PC-7和来源于ATCC的人胰腺癌细胞系PANC-1、ASPC-1、Miapaca、BXPC-3共8株细胞系进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分析胰腺癌细胞基因组中18号染色体和20号染色体发生非整倍体的特点.结果在8株胰腺癌细胞系中7株细胞系18号染色体为二倍体,1株为四倍体,2株有18号染色体长臂部分丢失,另有2株18号染色体与其他染色体发生重组:有3株细胞系20号染色体出现三倍体,其中2株同时有20号染色体重组发生,有3株细胞系20号染色体出现四倍体,其中1株伴有重组.结论中国人胰腺癌细胞18号染色体长臂部分丢失,并有18号染色体与其他染色体的重组发生;20号染色体扩增和重组是高频发生事件,这些染色体的非整倍体与胰腺癌发生可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 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精子细胞膨胀成功的改良方法

    作者:徐明堂;何春年;康林;王孟查;张艳娥;索嗣英

    近些年,在研究精子非整倍体与流产、畸形、不育及环境化学物质对人类生殖功能等影响时,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因适合大量间期核精子的检测得到广泛应用.因为精细胞变形成蝌蚪状时,核组蛋白被精蛋白替代,DNA以一种特殊方式被压缩、凝聚,正常情况下很难实现杂交,因此DNA去凝聚是精子杂交前期处理的关键步骤.

  • 结直肠癌 Lynch 综合征 MMR 蛋白和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分析

    作者:刘芳芳;张艳桥;沈丹华;谈东风

    结直肠癌的发生是一系列复杂的基因疾病的结果。基于基因不稳定性的不同表现方式[1-3],一般可以将结直肠癌分成3组:(1)约70%的结直肠癌与染色体不稳定( CIN)有关,而CIN是由于染色体局灶等位基因失衡、染色体扩增或易位等原因造成的;(2)约15%的结直肠癌存在微卫星不稳定性( MSI),即通常由移码突变和碱基对替换所致的短串联重复核苷酸序列的改变;(3)其余15%的结直肠癌未显示存在CIN或MSI。 CIN结直肠癌是非整倍体的,与药物耐药和预后较差有关,而大多数MSI结直肠癌是二倍体,具有相对较好的总体生存期。就表观遗传学特征而言,大约1/3的结直肠癌存在CpG岛甲基化表型( CIMP)。 MSI和CIMP在肿瘤中有重叠,约60%高CIMP的肿瘤存在MLH1启动子的甲基化,从而导致MSI。遗传学上异源基因的结直肠癌分子分类对临床结直肠癌个体化治疗可能具有重要影响。结直肠癌的分子检测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本文着重介绍Lynch综合征的错配修复( MMR)蛋白检测和MSI分析在结直肠癌的风险评估、诊断、预后和指导个性化治疗中的作用。

  • 检测妊娠相关蛋白A在孕中期筛查的临床应用

    作者:曾昭伟;王学谦;崔兰;呼蓓蓓;李会强;孙辉

    唐氏综合征(Down's syndrome,DS)是胎儿非整倍体遗传疾病之一,又称为21-三体综合征,是胎儿常见先天缺陷之一,新生儿发病率约为1/700~1/800,患者有严重的智力障碍、畸形,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因此,如何及早诊断是否有娩出DS胎儿的可能并及时终止妊娠是非常必要的.

203 条记录 1/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