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老年人胃肠道间质细胞瘤的临床和免疫组化分析

    作者:许春芳;蔡珊菁;徐小明;陈卫昌

    目的探讨老年人胃肠道间质细胞瘤(GISTs)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分析. 方法对外科手术切除的胃肠肿瘤标本采用光镜作初步观察,拟诊为间叶性肿瘤者再进一步检查CD117、CD34、波形蛋白、结蛋白等抗原标记物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复习术前胃镜资料,了解胃间质细胞瘤的内镜特征. 结果 17例老年间叶性肿瘤患者中GISTs 15例,其中良性3例,交界性5例,恶性7例.5例有黑便和呕血,8例腹痛、腹胀,5例以腹部肿块为首发症状.胃镜下多呈黏膜下显著隆起性病变,胃底8例,胃体4例,胃窦2例,十二指肠1例;6例病变表面存在深凹陷性溃疡.光镜下肿瘤细胞主要呈梭形和上皮细胞形,细胞排列呈栅栏状、旋涡状.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组织中抗原表达阳性率:CD117、CD34、波形蛋白均为100%,结蛋白无表达, S-100蛋白阳性表达率仅为7.1%. 结论 GISTs是老年人常见的间叶性肿瘤.CD117、CD34可作为诊断GISTs的免疫标记物.

  • 恶性肿瘤止凝血分子标志物转录的临床研究

    作者:吴方;璩斌;王学锋;杨晨敏;王鸿利

    目的检测胃肠道恶性肿瘤止凝血分子标志物血浆含量及mRNA水平,探讨其与肿瘤浸润、播散的关系及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29例胃癌、23例肠癌患者组织中组织因子(T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mRNA水平;用ELISA法同步检测患者血浆止凝血分子标志物含量,包括TF、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t-PA、u-PA、u-PA受体(u-PAR)、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等.结果术前恶性肿瘤组血浆TF、TAT、u-PA、u-PAR、PAP含量均较正常对照明显升高(P<0.05),其中,有局部浸润、淋巴结肿大、远处脏器转移者u-PA、u-PAR升高更为显著(P<0.01); TF、u-PA mRNA在肿瘤细胞表达显著增高(P<0.01),而t-PA mRNA(P>0.05)则减少.结论凝血、纤溶功能亢进是胃肠道恶性肿瘤细胞易播散、浸润的主要原因之一.t-PA mRNA的表达可能为组织分化较好的特征.逆转录实时定量PCR技术,使TF、u-PA mRNA有望作为胃肠道恶性肿瘤病情监测指标而用于临床.

  • 三叶因子Ⅰ和Ⅱ在胃癌和癌前状态中的表达

    作者:石淑青;蔡建庭

    目的探讨三叶因子Ⅰ(trefoil factor1, TFF1)和Ⅱ(TFF2)与癌前状态及胃癌发生及发展的关系.方法对140例经病理证实的不同胃黏膜病变,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TFF1、TFF2蛋白的定位和半定量检测.结果在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4种病变中,TFF1表达呈逐渐减弱趋势(P<0.05).TFF2在上述4种病变中的表达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其中在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组织中,TFF2表达逐渐降低(P<0.05).结论 TFF1和TFF2蛋白在癌前状态和胃癌的表达降低,TFF1和TFF2的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前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不同类型胃肠类癌的临床分析与比较

    作者:胡益群;钱家鸣;周旭东

    目的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胃肠类癌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与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82~2003年的病理分类胃肠类癌36例,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肿瘤国际组织学新分类标准(2000)分为恶性类癌、类癌2组;比较2组类癌的发病年龄特点、临床表现差异、转移情况、在消化系统内分泌肿瘤和肿瘤中的发病比例以及确诊的主要手段等.结果(1)患病比:胃肠类癌占同期消化系统肿瘤的0.35%,占同期消化系统内分泌肿瘤的10.20% .(2)年龄:恶性类癌发病年龄为(55.8±12.8)岁,类癌发病年龄为(45.1±12.0)岁, 前者明显高于后者.(3)部位:类癌多发于直肠(63%),而发生于胃(35%)与结肠(25%)应考虑恶性类癌. (4)转移:淋巴结与肝脏是恶性类癌常见的转移部位(60%); 胃与结肠部位的恶性类癌转移率明显高于直肠与其他部位.(5)检查手段:胃肠类癌的发现多依赖内镜检查,但直肠指检不应偏废.(6)类癌综合征的发生率低,恶性类癌多见.结论胃肠类癌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发病率较低,但并非罕见;直肠是类癌的好发部位, 胃与结肠是恶性类癌的好发部位;恶性类癌发病年龄较大且易伴肝与淋巴结转移,类癌综合征多见于恶性类癌.

  • 热休克蛋白在胃肠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玮丽;姒健敏

    热休克蛋白(HSP)是生物界分布广泛的一类高度保守蛋白质,在机体正常状态下有一定浓度表达,但当受到不同理化及病理因素刺激时,机体合成这类蛋白的能力将大大增加.迄今,众多研究结果提示,HSP与应激性溃疡、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相关胃肠疾病、胃肠肿瘤等密切相关.在此将分别讨论HSP在胃肠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 快速外科康复护理在胃肠肿瘤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尹小娟

    目的 探讨在胃肠肿瘤围手术期中应用快速外科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 取2017年1月到2017年6月间本院收治的80例胃肠肿瘤围手术期患者分为常规组(n=40,常规护理)和康复组(n=40,快速外科康复护理),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 康复组组患者排气恢复、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与常规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结论 在胃肠肿瘤围手术期中应用快速外科康复护理效果优良.

  • 胃肠道间质瘤合并消化道癌17例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张子龙;曾放;庞典付;张克难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合并消化道癌的临床特点、诊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010年7月-2015年6月湖北省荆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89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病例资料,男性170例,女性119例,其中272例(94.1%)为单发胃肠道间质瘤(单发组),17例(5.9%)并发消化道癌(合并组)。采用t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肿瘤直径、有丝分裂指数和风险评估,并采用Kaplaln-Meier方法和Log-rank方法分析其预后。结果单发组和合并组在性别、年龄及肿瘤位置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与单发组相比,合并组在肿瘤直径(P<0.001)、有丝分裂指数(P<0.05)和NIH危险分级(P<0.05)有统计学差异。合并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30个月(8~50个月),单发组为36个月(12~60个月),两组间的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合并消化道癌发病率低,较单发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预后差,根治性手术切除是GIST合并消化道癌的一种有效方法。

  • 引流液异常对胃肠肿瘤术后腹盆腔感染性并发症的早期预测作用

    作者:石晋瑶;吴舟桥;李子禹;季加孚

    目的 探索胃肠肿瘤患者术后早期阶段腹盆腔引流液对于腹盆腔感染性并发症的早期预测作用.方法 前瞻性观察评价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一病区2017年4-9月符合纳入标准的207例胃癌、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早期阶段(术后4 d以内)腹盆腔引流液情况,其中男性159例(76.8%),女性48例(23.2%);平均年龄(59.9±10.6)岁,平均体重指数(23.7±3.2) kg/m2.结合其临床资料信息(如术后并发症登记及Clavien-Dindo分级结果),比对分析引流液异常与腹盆腔感染性并发症的关系.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分类变量资料采用数量及百分比表示,并采用x2检验及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207例患者中,199例(96.1%)患者术后早期阶段引流液评价为“正常”,8例(3.9%)评价为“异常”(如引流液浑浊或有异味).有53例(25.6%)患者被诊断有术后并发症.引流液正常患者中,45例(22.6%)被诊断有术后并发症,而8例(100.0%)引流液异常的患者均被诊断有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吻合口漏等腹盆腔感染性并发症及腹腔出血,引流液异常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引流液正常的患者,分别是100.0%和22.6%,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0 012).此外,8例引流液异常患者中,7例(87.5%)并发症的诊断时间在手术3 d以后,1例(12.5%)胃癌患者术后第4天引流液评价为“异常”,术后消化道造影、腹部B超等检查均无异常发现,住院期间末被诊断有并发症,后于出院30 d内2次出现腹盆腔感染性并发症而再入院治疗.结论 胃肠手术后早期阶段引流液性状或气味改变是高度特异的预警指标,有助于腹盆腔感染性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应优化临床路径,采用更加规范的登记管理模式保证包括引流液性质、术后并发症等在内的患者相关临床信息的及时记录,并对引流液异常的患者采取较为积极的预防干预措施.

  • 096淋巴定位图和重点分析哨兵淋巴结可提高胃肠肿瘤的分期

    作者:

  •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漏诊胃肠管肿瘤的对照分析

    作者:徐波;肖焕擎;孙政;朱光辉;夏金堂

    目的 分析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漏诊胃肠管肿瘤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回颐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间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漏诊胃肠管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施行腹腔镜手术2012例,发现漏诊胃癌1例,结肠癌1例,回肠肿瘤l例,漏诊发生率为0.149%;施行开腹手术6305例,发现漏诊胃癌2例,结肠癌6例,漏诊发生率为O.127%.两组漏诊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μ=-1.507,P=0.067).结论 腹腔镜手术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并没有造成漏诊发生率的增加.临床医师应重视此问题,术前完善鉴别诊断,术中进行常规探查,从而避免漏诊的发生.

    关键词: 腹腔镜 胃肠肿瘤
  • GH-IGFs轴与胆管癌细胞增殖的关系研究

    作者:蔡辉华;孙跃明;赵翰林;苗毅

    自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研制成功以来,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国内一些学者通过临床研究显示,在给胃肠肿瘤术后病人营养的同时加用生长激素后可明显促进蛋白质合成和组织修复,减少术后并发症[1].但同时也有学者担心,GH在改善病人营养、缓解蛋白丢失、减轻恶病质、提高免疫力的同时也可能增加了某些细胞的恶性转化素质,或可能加剧了肿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故GH在肿瘤病人术后的应用仍存在一定的争议[2].

  • 胃肠肿瘤术后低渗热灌注腹腔化疗预防腹腔复发的临床疗效

    作者:杨光;高桂芝;袁彩君;李宝林;任立新;王丽华;符淑缓

    目的评价胃肠肿瘤手术后低渗热灌注腹腔化疗对预防腹腔复发的临床疗效. 方法以35例胃肠肿瘤术后患者行低渗热灌注顺铂腹腔化疗结合全身化疗为实验组,45例行术后辅助化疗为对照组. 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2年腹腔复发率分别为14.2%和37.8%(P<0.05),2年生存率分别为77.1%及51.1%(P<0.05),两组之间毒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胃肠肿瘤术后低渗热灌注腹腔化疗可降低腹腔复发率并提高患者生存率,是一种高效、安全、简便的新方法.

  • 我国微创胃肠肿瘤外科的发展前景与方向

    作者:郑民华

    国内自从20世纪90年代将腹腔镜技术应用于结直肠癌手术以来,胃肠肿瘤的微创手术已在近十余年得到迅猛发展.腹腔镜结直肠肿瘤手术已成为腹腔镜消化系肿瘤手术中成熟的手术方式并得到较为广泛的开展,而对于胃癌,目前认为早期胃癌是行腹腔镜手术的佳适应证,且多数学者认为腹腔镜下行胃癌D2根治术在技术上亦是可行的.那么,随着技术上的不断成熟与进步,我国胃肠肿瘤的微创手术将如何谋求进一步发展,又将面临哪些新的发展机遇和方向?这是值得微创胃肠肿瘤外科医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 消化道肿瘤转移淋巴结中P糖蛋白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π的表达与肿瘤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

    作者:韩杰;檀碧波;赵建辉;王安峰;吕炳蓉;耿玮

    目的 探讨消化道肿瘤淋巴结转移灶中P糖蛋白(P-gp)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的表达与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54例胃癌和大肠癌新鲜肿瘤组织及转移淋巴结进行肿瘤细胞培养化疗药敏性实验,行原发灶和转移灶P-gP和GST-π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①肿瘤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中P-gp和GST-π表达一致率较低,分别为22%(k=-0.0133,P=0.8698)和50%(k=0.1137,P=0.1496);淋巴结转移灶中P-gP和GST-π表达强度均明显高于原发灶(Z=-3.0448,P=0.0023;Z=-2.1178,P=0.0034).②VCR、OPT、OXA、DDP、MTX对淋巴结转移灶肿瘤细胞抑制率明显低于原发灶(均P<0.05),仅VP-16对原发灶的抑制率明显低于转移灶(P=0.0406).③原发灶中P-gp表达程度与5-FU、VCR和PTX对肿瘤细胞抑制率呈负相关(r=-0.4142~-0.5712,均P<0.05),GST-π表达程度与5-FU、VCR、OPT和PTX的抑制率呈负相关(r=-0.3927~-0.4951,均P<0.05);转移灶中P-gP表达程度与VP-16、PTX和eADM对肿瘤细胞抑制率呈负相关(r=-0.3802~-0.4624,均P<0.05),GST-π表达程度与5-FU、VCR、DDP的抑制率呈负相关(r=-0.3996~-0.5345,均P<0.05).结论 消化道肿瘤淋巴结转移灶中P-gP和GST-π的表达以及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均存在与原发灶不同的异质性,淋巴结转移灶具有更强的耐药倾向.术后辅助化疗的靶目标应针对淋巴结转移灶.

  •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傅卫;庄金满;袁炯;张能维;张同琳;高冬霞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2004年3月外科治疗的GISTs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收集GISTs病例40例,其中手术切除38例,无法切除2例.按照Fletcher原则分类,极低恶性6例,低度恶性7例,中度恶性11例,高度恶性16例.CD117和 CD34阳性为80%、85%.31例得到随访(29例切除,2例未切除).在29例切除中,5例发生复发和转移,复发时间为术后6至30个月(平均16.6个月),未能手术切除的平均存活时间为9个月.2例进行了伊马替尼治疗,1例部分缓解,1例稳定. 结论 (1)GISTs好发于中年人,以黑便、腹部肿块为主要症状.GISTs可发生于腹腔内任何部位,好发于胃和小肠.(2)免疫组化的检测是诊断GISTs所必须的.(3)Fletcher的恶性潜能分类符合临床治疗和预后的需要.

  • 胃肠道间质瘤32例的诊断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作者:王珏基;丁克峰;陈丽荣;王海军;周燕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诊断、病理组织形态、免疫组化特点和良恶性的参考指标.方法应用光镜观察54例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形态特征和通过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CD117、CD34和S-100表达的情况,确诊并分析其中32例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交界性恶性GIST在男性中多见.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D117呈弥漫强阳性,CD34多呈弥漫强阳性,S-100偶尔呈局灶或散在阳性,阳性率分别为100%、59%和16%.结论 CD117是诊断GIST的敏感而特异的标记物.肿瘤性坏死、肿瘤细胞密集和肠道肿瘤核分裂象≥1/50HPF是判断恶性GIST的指标,男性是GIST潜在的恶性因素.

  • 肠道去旋转手法在Treitz韧带附近肠道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马志明;孙鹏达;房学东;刘昊;王骏扬;王旭东

    目的 探讨肠道去旋转手法在Treitz韧带附近肿瘤外科处理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和中日联谊医院应用肠道去旋转手法进行外科手术处理的9例Treitz韧带附近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应用肠道去旋转手法成功切除9例患者的肿瘤,平均手术时间(195±50) min,其中肠道去旋转手法平均耗时为(19±5)min.9例患者未发生肠道去旋转手法相关副损伤,术中平均出血量(132±94) ml.术后2例患者发生胃瘫,1例患者发生术后早期梗阻,均经保守治疗后恢复.术后随访时间3 ~ 24个月,肿瘤复发2例,死亡1例,失访1例.结论 肠道去旋转手法在Trietz韧带附近胃肠肿瘤手术中的应用安全可行.

  •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周雷;王岩;姚力;裴斐;黄林平;王正康;贾振庚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抗体为CD34、SMA和S-100蛋白.结果本组中胃间质瘤14例(54%),小肠间质瘤10例(38%),直肠间质瘤2例(8%),其中恶性20例(77%).肿瘤大小与良、恶性相关(P<0.05).CD34、SMA、S-100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22例(85%)、12例(46%)和7例(27%),其阳性表达率与肿瘤良、恶性无关(P>0.05).结论肿瘤的大小是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重要指标,免疫表型与良、恶性无关.

  • 热休克蛋白90在胃肠道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项明伟;郭闻一;邓文宏;何小波;王卫星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90(heat shock protein 90,HSP90)在胃肠道肿瘤诊断与分期和分型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期间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518例胃肠道肿瘤患者,检测其血清HSP90水平.结果 肿瘤组患者血清HSP90水平(112±74) ng/ml高于对照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5,诊断临界值为63.63,对应敏感度为76.1%,特异度为92.6%.胃癌组患者血清HSP90水平为(135±73) ng/ml,结肠癌组为(105 ± 60)ng/ml,直肠癌组为(79±42) ng/ml,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低分化腺癌组比高分化腺癌组HSP90水平升高(P<0.05);肿瘤浸润至黏膜层以下和浆膜层后,血清HSP90升高(P<0.05);淋巴结转移组患者血清HSP90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论 胃肠道肿瘤患者血清HSP90水平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并且与肿瘤分化程度及浸润情况有关.

  •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研究

    作者:高冬霞;孟凡农;田旭阳;扬京萍;凌云;廖松林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55例GIST的病例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CD117、CD34、S-100、SMA、vimentin、desmin、NF共7种免疫组化分析.结果肿瘤的发生部位:胃38例(69%),小肠10例(18%),其他部位7例(13%).肿瘤直径0.4~40cm(平均6.7cm).肿瘤大直径≥5cm、核分裂像数≥5/50 HPF及有溃疡形成3项在良性与恶性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免疫组化的阳性表达结果为:CD117 39例(71%)、CD34 45例(82%)、S-100 19例(35%)、SMA 12例(22%)、vimentin 32例(58%)、desmin 6例(11%)、NF 2/4(50%).13例良性GIST患者全部存活,42例恶性及潜在恶性GIST中有4例发生转移,13例死亡.结论 (1)GIST好发于中老年人,无明显性别差异.(2)其主要恶性指标为:肿瘤大径≥5cm、核分裂像≥5/50 HPF和有溃疡形成.(3)光镜下很难将平滑肌性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与GIST相鉴别.

1071 条记录 6/54 页 « 12345678...535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