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胃肠道间质瘤的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作者:陈丽荣;王海军;许晶虹;姚丽芳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组织起源和神经分化特征.方法应用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对2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微结构和神经分化相关抗原表达进行研究.结果 20例胃肠道间质瘤c-kit表达均阳性.其中7例超微结构存在神经分化,12例未见神经或肌细胞分化,仅有1例存在向平滑肌纤维分化.神经分化形态表现为瘤细胞胞质和胞质突起内可见散在或簇状分布的致密核心颗粒,并形成突触样结构.并可见神经元样突起、饮液空泡和团丝样纤维.神经分化伴有致密核心颗粒病例在良性、交界性和恶性组各有1例、1例和5例.神经分化组病例神经分化相关抗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CD99、S-100和CD56 阳性表达分别有7例、7例、5例和4例,均高于未定分化组.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和所谓的胃肠道自主神经肿瘤在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都存在相互重叠现象,神经分化超微结构观察和神经分化相关抗原分析有助于确定胃肠道间质瘤的神经分化改变以及潜在的生物学行为.

  • 胃肠道间质瘤分级和分期的探讨

    作者:何德明;石园;侯英勇;侯君;卢韶华;刘亚岚;徐晨;胡沁;谭云山;朱雄增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分级和分期方法 方法 依据自建的新的方法用12项指标对613例GIST进行了分级和分期的研究.此12项指标包括2项肉眼播散指标(包括肝转移和腹膜播散),5项显微镜下播散指标(包括淋巴结转移,血管、脂肪、神经和黏膜浸润),以及5项组织形态学指标(包括核分裂象≥10/50 HPF、肌层浸润、肿瘤性坏死、围绕血管呈簇状排列和明显异形).结果 在293例无上述指标的患者中,5年无瘤生存率(DFS)和5年总生仔率(OS)分别为99.3%和100.0%,此组被划分为非恶性GIST,不需要进一步分级.在318例患者中发现至少1项至6项上述指标,另2例患者有7项上述指标.此320例患者术后5年DFS和5年OS分别为43.9%(中位6.7年)和59.7%(中位9.3年).有无肉眼播散(P<0.01)和有无镜下播散(P=0.001)的患者DFS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无肉眼播散的患者中,DFS和OS与恶性指标数相关(均P<0.01),但在有肉眼播散的患者中,DFS和OS与恶性指标数无关(分别为P=0.882和0.441) 结论 恶性GIST可以依据无或有肉眼播散划分为临床Ⅰ期和Ⅱ期.临床Ⅰ期GIST可依据恶性指标数分级.临床Ⅱ期GIST预后差,预后与恶性指标数无关,不再分级.此种分级和分期与预后密切相关.

  • CD117阴性的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微结构特点及基因突变检测

    作者:项一宁;高冬霞;贺慧颖;王玉萍;张伟;郑杰

    目的探讨CD117阴性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超微结构及c-kit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A(PDGFRA)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EnVision法和SP法)从101例GIST中筛选到6例CD117阴性的GIST, 观察了6例CD117阴性的胃肠道间质瘤的电镜变化,用PCR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6例CD117阴性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kit基因外显子9、11、13、17和PDGFRA基因外显子12和18突变.结果电镜下观察到6例GIST的超微结构特点与卡哈尔细胞相似,通过PCR直接测序检测揭示c-kit基因9、11、13和17外显子均无突变,而3例GIST的PDGFRA有突变,其中2例D842V突变,1例R841S突变.结论 PDGFRA基因的突变可能是CD117阴性的胃肠道间质瘤发生的重要分子基础.

  • 探讨CDX2在胃肠道腺癌诊断中的病理学价值

    作者:王超;周小鸽

    目的观察CDX2在多种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特点,探讨CDX2在胃肠道腺癌诊断中的病理学价值.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方法,对CDX2在76例正常组织和612例肿瘤组织(结肠癌、胃癌、肝癌、前列腺癌、肾细胞癌、乳腺癌、肾上腺腺癌、淋巴瘤、肺癌等)中的表达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CDX2在13例正常肠道上皮、8例胰腺小导管上皮中呈强阳性表达;在47例(92.2%)结肠腺癌组织、58例(66.9%)胃癌组织中呈强阳性表达;在其他少数肿瘤组织中呈弱阳性或散在阳性,其阳性率分别是卵巢黏液癌10/64、胰腺肿瘤3/9、甲状腺癌3/11、肝外胆道系统肿瘤4/16;在乳腺、前列腺、肾、肾上腺、肝等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中未见CDX2表达.结论CDX2主要在正常肠道、胰腺小导管上皮和胃肠道肿瘤中表达,少数其他部位的上皮性肿瘤也有CDX2的表达,但表达特点与在胃肠道肿瘤不同.因此CDX2在鉴别原发癌和转移癌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细胞周期蛋白D1、Ki-67和bcl-2的表达与CD117阳性的胃肠道间质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作者:孙梅;张兴义;邹洪杰;孙亚欣;李东复

    目的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Ki-67和bcl-2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表达,探讨它们在GIST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59例手术切除GIST标本进行CD117、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结蛋白、S-100、cyclin D1、bcl-2和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同时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包括形态学类型、肿瘤大小、坏死和核分裂象.所有病例随访2~9年.所有数据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和相关分析.结果随访40例患者一直健在,15例患者死于GIST,4例患者死于其他原因.统计学分析显示肿瘤直径>5 cm、有坏死、核分裂象在每50个高倍视野>5个、Ki-67增殖指数(LI)>5%、cyclin D1和bcl-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强阳性都可以作GIST患者手术后的预测指标,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核分裂象和Ki-67增殖指数是独立的预测指标;Ki-67 LI≥5%和核分裂象≥5/50 HPF呈正相关(r=0.532,P<0.01 );cyclin D1与bcl-2强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273,P<0.05).结论肿瘤大小、坏死、核分裂象、cyclin D1、Ki-67增殖指数和bcl-2可作为GIST患者临床预测指标;核分裂象和Ki-67增殖指数可作为独立的预测指标;cyclin D1 与bcl-2呈明显相关性, 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以代替核分裂象作为一项很有用的预测指标.

  • 胃肠道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学研究

    作者:周军;夏春;沈勤;印洪林;张新华;石群立;周晓军;马捷

    目的 探讨胃肠道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即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Burkitt淋巴瘤(BL)、特征介于DLBCL和BL之间不能分类型的淋巴瘤(DLBCL/BL)的组织学特点,及其临床病理参数、免疫组织分型与预后的相关性.重点讨论c-myc抗体在胃肠道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特点,及预测其基因易位的价值和意义.方法 对54例胃肠道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进行观察分析并随访;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所有病例c-myc和部分病例的bcl-2的基因状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myc、Tcl-1及CD38 3种c-myc基因预测抗体的表达;统计分析各临床病理参数间及其与预后的关系,并对基因易位预测指标c-myc进行准确性检验(ROC曲线).结果 54例胃肠道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包括49例DLBCL(免疫分型:生发中心B细胞型11例,活化B细胞型38例)、4例DLBCL/BL、1例BL,中位年龄56岁,男女之比为1.6:1.0,中位生存时间42个月,其中11例在97个月内死亡.组织学观察可见异型的大细胞弥漫浸润胃肠道壁全层,部分伴有核碎裂及星空现象(18/54).瘤细胞CD20、CD79a均阳性,CD43(4/54)、CD5 (7/54)、bcl-2 (26/54)、Tcl-1 (17/54)、CD38(15/54)部分阳性,CD3、CD30均阴性,Ki-67阳性指数40% ~ 100%.FISH检测显示部分病例出现bcl-2(1/19)和c-myc(4/54)易位,后者免疫组织化学c-myc均阳性(阳性百分数为80% ~ 100%).单因素分析显示B症状、行为状态、乳酸脱氢酶、国际预后指数、远处转移、临床分期、c-myc阳性百分数90%以上、c-myc易位在内的8个因素与预后相关,CD5阳性的DLBCL预后不良,其中乳酸脱氢酶、远处转移、c-myc易位是独立的预后因素.ROC曲线显示c-myc抗体阳性百分数预测c-myc基因易位的佳阈值为75%.结论 胃肠道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预后受多方面临床病理因素影响;DLBCL(多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DLBCL/BL可出现c-myc易位,组织学上可伴有Burkitt样的形态学特征和Ki-67高表达,且该基因易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其检测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的判断均有重要意义;较高的c-myc抗体阳性百分数有助于预测c-myc易位.

  • 恶性与交界性胃肠道间质瘤差异表达microRNA的初步筛选

    作者:石园;王翠众;侯英勇;何德明;徐晨;刘亚岚;胡沁;宿杰·阿克苏;曾海英

    目的 胃肠道间质瘤(GIST)包括良性、交界性及高度恶性的广谱生物学行为,通过初步筛选恶性GIST与交界性GIST差异表达的microRNA (miRNA),探讨miRNA在GIST恶性转化过程中的潜在作用.方法 收集6例胃GIST标本,恶性组3例,交界组3例.用Agilent人miRNA寡核苷酸基因芯片V3(955个已知的miRNA)进行检测.选取恶性组与交界组之间4个差异表达明显的miRNA,利用荧光即时定量PCR技术,在22个样本中进行验证.结果 恶性组与交界组相比较,相差倍数2倍以上且P值小于0.05的差异表达miRNA有14个,上调的有5个,下调的有9个.其中差异明显,即P值小的4个miRNA,分别为miR-221、miR-135b、miR-675 *、miR-218,前两者在恶性组中上调,后两者下调.荧光即时定量PCR在22个样本中验证显示,miR-221和miR-675*的差异倍数与基因芯片的结果基本相符.结论 通过miRNA芯片初步筛选和荧光即时定量PCR验证,显示miR-221和miR-675*在恶性和交界性GIST中的表达有差异性,提示两者可能与GIST的恶性转化有关,在GIST的生物学行为判断上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胃肠道间质瘤起源和分化的探讨

    作者:侯英勇;朱雄增;王坚;谭云山;孙孟红;杜祥;施达仁;代表胃肠道间质瘤课题协作组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起源或分化.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和电镜的方法对GIST进行研究.结果 212例GIST CD117、CD34、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肌特异性肌动蛋白、结蛋白阳性率分别为96.7%,77.3%,19.3%,15.6%,1.9%,其中S-100和PGP9.5的阳性反应分别为16.3%及12.3%.超微结构显示瘤细胞含丰富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中间丝,有的细胞切面可见溶酶体和脂滴,高尔基复合体在核周分布,质膜处偶尔不规则地分布着一些微饮泡、密斑样结构及不连续的基板.部分病例细胞有多量细长指状突起,突起内有胞内成分如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延续,突起之间或突起与细胞膜有连接结构.细胞外间质内可见胶原原纤维或团丝样纤维.结论 GIST免疫表型及超微结构特征与胃肠壁成熟卡哈尔间质细胞相似,提示GIST可能是起源于幼稚间充质细胞向卡哈尔间质细胞分化的肿瘤,并具有一定的肌性特征.

  • 165例胃肠道间质瘤中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的检测和临床诊断意义

    作者:贺慧颖;方伟岗;钟镐镐;李燕;郑杰;杜娟;衡万杰;吴秉铨

    目的探讨在中国较大样本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c-kit基因和PDGFRA基因的突变状况,为进一步的生物靶向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165例GIST c-kit基因9、11、13和17号外显子突变以及PDGFRA基因12和18号外显子突变.结果病理组织学诊断的165例GIST病例中有155例(94%)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117阳性.在CD117阳性的GIST中,c-kit基因总突变率为76.1%(118/155):分别为11号外显子67.1%(104/155)、9号外显子7.1%(11/155)、13号外显子1.3%(2/155)和17号外显子0.6%(1/155).绝大多数为杂合性突变,少数为纯合性突变.11号外显子的突变位点多集中在5'端的经典热点,其次为3'端的框内串联重复.后者主要以核分裂象少的老年女性胃部病例多见.9号外显子突变代表一类发生在年轻男性体积较大的小肠病变.13号外显子发现一处新的突变点L641P.PDGFRA基因突变见于50%(5/10)CD117阴性病例,均为18号外显子突变,包括常见的D842V点突变和一个框内843~846处IMHD缺失伴有S847T的新突变.PDGFRA基因突变多见于发生在后腹膜/网膜的具有高度侵袭危险性的病例.结论中国GIST病例大多数存在c-kit基因和PDGFRA基因的突变,且在基因突变类型和肿瘤原发部位间有非随机的联系.除了发现几个新的突变形式外,国人的GIST似乎和西方国家有些不同的突变特点.靶向治疗需要基因突变分型的启示和指导.

  • 消化道平滑肌瘤中存在Cajal间质细胞:警惕误诊为胃肠道间质瘤

    作者:胡桂明;冯怡锟;刘秋雨;陈慧萍;付文静;张敏;常佳;顾斌;吴会芳;任景丽

    目的 探讨消化道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在消化道平滑肌瘤中的分布特点.方法 收集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147例消化道平滑肌瘤临床及病理资料,光镜下观察HE切片,免疫组织化学及奥辛蓝-沙红染色,Sanger测序检测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状态.结果 患者年龄13~82岁,平均年龄52岁.男女比例接近1:2.发生于食管100例,胃20例,小肠12例,结直肠15例.组织学上卵圆形或梭形肿瘤细胞呈条束状或编织状排列.肿瘤细胞弥漫阳性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结蛋白及h-caldesmon,CD117与DOG1阳性且奥辛蓝-沙红染色阴性的分支状细胞散在分布于肿瘤内,该类细胞见于100%(100/100)食管平滑肌瘤、80%(16/20)胃平滑肌瘤、3/12的小肠平滑肌瘤,所占比例1% ~30%不等,而不存在于结直肠平滑肌瘤中.16例CD117与DOG1阳性且奥辛蓝-沙红染色阴性细胞比例≥20%的平滑肌瘤均未检测到C-KIT及PDGFRA基因突变.结论 ICC普遍存在于食管、胃及小肠平滑肌瘤中,不能因为肿瘤细胞表达CD117与DOG1而误诊为胃肠道间质瘤,必要时可借助分子检测进行鉴别.

  • 恶性胃肠道神经外胚层肿瘤临床病理和分子特征分析

    作者:赵明;赵同伟;马杰;伍翠云;陈磊;茹国庆;何向蕾

    目的 探讨恶性胃肠道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病理和分子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并分析其生物学行为.方法 收集2例恶性胃肠道神经外胚层肿瘤,观察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组织形态学、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以及预后,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和复习.结果 例1男, 57岁.临床表现为反复腹痛伴黑便,影像学检查示盆腔部分小肠肠壁增厚,考虑为淋巴瘤;例2男, 24岁.小肠恶性肿瘤术后1年复发,影像学检查示腹腔和盆腔多发肿块,考虑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伴转移.大体检查2例肿瘤主体均位于小肠肌壁间,例1肿瘤直径5.5 cm,例2肿瘤双发,直径分别为4和6 cm.镜下观察:2例肿瘤均由实性排列的小蓝圆和短梭形细胞构成,灶状可见透明细胞;例1散在可见菊形团和假乳头状结构,例2内夹杂大小不等的出血性囊腔.瘤细胞胞质稀少,核仁细小,核分裂象活跃.间质内均可见散在破骨样巨细胞沉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例均弥漫强表达SOX10和S-100蛋白,弥漫或局灶表达神经内分泌标志物(CD56或突触素),例2局灶表达细胞角蛋白;均不表达胃肠道间质肿瘤标志物、肌源性标志物、黑色素标志物(HMB45或Melan A)、树突状细胞标志物以及尤文肉瘤标志物.荧光原位杂交分析2例均存在EWSR1基因重排,二代基因测序分析证实例2存在EWSR1-ATF1基因融合.例1随访1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例2术后行多药物联合化疗以及靶向治疗,随访19个月内疾病偶尔稳定但多次复发和转移.结论 恶性胃肠道神经外胚层肿瘤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软组织肉瘤,好发于小肠,具有独特的形态学、免疫表型以及分子遗传学特征,需要与多种胃肠道的小蓝圆细胞和梭形细胞肿瘤进行鉴别,仔细的形态学观察并适当地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遗传学手段可将其准确的鉴别开来.

  • 胃肠道间质瘤76例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作者:侯英勇;王坚;朱雄增;杜祥;孙孟红;郑爱华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良恶性参考指标.方法用CD117、CD34等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对原发性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进行研究,确诊76例GIST,并结合随访资料,对其生物学行为进行分析.结果本组GIST均为成年人,年龄32~81岁(平均54岁),男性39例,女性37例,发生于胃34例,小肠23例,结肠2例,直肠17例,常见症状为腹部肿块、腹部胀痛不适及消化道出血.黏膜下生长者3例,浆膜外生长者25例,余48例主要位于肌壁.大体上,肿瘤较易出现出血、坏死、囊性变等继发性改变.镜下观察,梭形细胞型46例,上皮样细胞型9例,梭形/上皮样细胞混合型21例,呈交叉束状、弥漫片状、栅栏状、漩涡状、小巢状、器官样及假菊形团样排列,瘤细胞胞质空亮、淡伊红、轻至中度嗜伊红及略嗜碱,核梭形、卵圆、圆形或镰状.CD117和CD34多为弥漫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8.7%、68.4%,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肌特异性肌动蛋白、S-100、蛋白基因产物9.5呈片状或局灶阳性,阳性率分别为25.0%、19.7%、23.7%、17.1%,波形蛋白均阳性,结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丝蛋白均阴性.76例GIST中,良性9例,交界性19例,恶性48例.良性及交界性获访20例均健在,恶性组获访34例,10例无瘤生存,10例复发及转移,14例死亡.各组之间术中黏连、瘤体直径大于5 cm、核分裂象大于5/50HPF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肿瘤性坏死、核分裂象大于10/50HPF、细胞密集明显异型者均在恶性组.恶性组内,肿瘤性坏死或核分裂象大于5/50HPF者3年生存率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GIST好发于中老年人,肿瘤细胞形态多变,排列结构多样;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为CD117、CD34阳性,结蛋白阴性;除转移和浸润外,肿瘤性坏死、核分裂象大于10/50HPF、细胞密集明显异型等提示恶性,此外,术中粘连、瘤体直径大于5 cm、核分裂象大于5/50HPF可作为良恶性参考指标.

  • 甲磺酸伊马替尼耐药的人胃肠道间质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和病理学特征分析

    作者:郑松;王孝举;贾静;潘月龙;陶德友;卢洪胜;黄科儿

    目的 通过甲磺酸伊马替尼耐药细胞系建立人胃肠道间质瘤(GIST)裸鼠移植瘤模型,进一步鉴定和分析其病理学特征,为明确其耐药机制提供一个较理想的实验平台.方法 甲磺酸伊马替尼耐药的GIST细胞GIST-R、GIST-PR1和GIST-PR2分别接种裸鼠观察成瘤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CD117、结蛋白和myogenin等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检测移植瘤中c-kit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 成功地建立了甲磺酸伊马替尼耐药的人GIST裸鼠移植瘤模型.c-kit和PDGFR-α基因突变分析结果显示,移植瘤的突变类型与接种前细胞系突变类型相一致.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GIST-PR2耐药移植瘤CD117呈阳性表达,而GIST-R移植瘤CD117阴性表达.GIST-PR1耐药移植瘤呈混合细胞型,部分区域可见横纹肌肉瘤分化,横纹肌肉瘤分化区域CD117阴性表达,但是结蛋白和myogenin阳性表达.结论 成功地建立了多个甲磺酸伊马替尼耐药的人GIST裸鼠移植瘤模型,同时发现其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表型方面有着不同于耐药前GIST组织的一些特征.可以以此动物模型作为研究平台,为进一步进行甲磺酸伊马替尼耐药机制的体内外实验研究打下了基础.

  • 胃癌MT1-MMP、RECK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沈波;郑马庆;徐新宇;莫伏根;张彤;冯继峰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 (MT1-MMP)和RECK蛋白表达状况和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表达与胃癌临床诊断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两步法)对胃癌切除标本进行研究.结果 在44例胃癌标本中,有37(84.1%)例MT1-MMP表达呈阳性反应,31(70.5%)例RECK免疫组化为阳性.MT1-MMP表达与胃癌分化具有一定的关系,低分化组织标本中,MT1 -MMP表达较多,而中、高分化组织标本中,MT1 -MMP表达相对较弱,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胃癌中MT1-MMP表达与肿瘤细胞浸润深度相关(P=0.007).但MT1-MMP表达与性别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未见统计学差异.与此相反,在胃癌标本中,高分化标本中RECK蛋白表达相对较多,中分化标本其次,在低分化标本中表达较少.RECK表达与肿瘤分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RECK表达与性别、肿瘤细胞浸润深度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且与MT1-MMP表达之间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T1-MMP过表达在胃癌分化、转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RECK的表达有益于胃癌向高分化发展.

  • 院前干预联合延续护理在加速康复外科胃肠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作者:彭南海;夏灿灿;杨洋;王剑剑

    目的 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开展院前干预联合延续护理,促进胃肠道肿瘤患者的康复.方法 术前,在门诊对患者实施医护一体化健康评估,并给予生理、心理、营养方面的预康复干预;出院前进行健康教育,出院后进行家庭康复指导.结果 院前干预后患者肺功能、体力活动、心理状态、营养指标优于干预前(P<0.01或P<0.05);经过延续护理,患者术后4周咨询例数减少(P<0.05),出院4周时患者运动、心理状态、营养状况均优于出院时(P<0.05).结论 院前干预可为患者手术创造良好的机体条件,延续护理促进了患者后续的康复,院前干预和延续护理完善和丰富加速康复外科的护理内涵,具有较好临床应用前景.

  • 胃肠肿瘤化疗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支持状况分析

    作者:王群;杨志刚;严俊;许辉东;邢戌健

    目的探讨胃肠肿瘤化疗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和营养支持状况,为合理使用营养支持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对136例胃肠肿瘤患者化疗前营养风险进行评估,其中NRS﹤3分64例(NRS 阴性组),NRS≥3分72例( NRS阳性组)。根据是否进行肠外营养支持,将NRS阳性组中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比较患者化疗前后营养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136例患者中,营养风险的发生率为52.9%。≥50岁组患者NRS≥3分的比率为62.0%,显著高于﹤50岁组的43.1%( P ﹤0.05);化疗4周期后,各组白蛋白( ALB)、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水平较化疗前有所下降,NRS阳性对照组ALB、PA及HB水平均显著低于观察组( P ﹤0.05);观察组肝脏损伤的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胃肠肿瘤化疗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高,化疗期间给予营养支持能改善其营养状态,提高其对化疗的耐受性,改善预后。

  • 植入缓释氟脲嘧啶间质化疗治疗胃肠肿瘤的临床研究

    作者:杨保强;王有凯;李云超;朗启相;刘亚娟;岳明华

    腹膜腔种植转移常常是胃肠肿瘤生物学特性之一,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多数患者手术时已非早期,约50%胃癌术后患者可在2年内死于腹膜转移,而大肠癌进展期(Dukes B期)患者中,30%可在5年内死于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大肠癌中晚期(Dukes C期)术后局部复发率约为50%[1].

  • 胃肠肿瘤术后患者社会支持与自我管理效能感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俞士卉;胡少华;祝青青;苏丽华

    目的 调查胃肠肿瘤术后患者社会支持与自我管理效能感的现状,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胃肠肿瘤患者11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癌症自我管理效能感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感总分为(91.73±28.48)分,社会支持总分为(41.73±7.79)分;社会支持总分与自我管理效能感总分呈正相关(r=0.418,P<0.01).结论 胃肠肿瘤患者术后社会支持与自我管理效能感密切相关,医护人员应积极帮助胃肠肿瘤手术后患者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疾病信心和能力.

  • 护理干预对胃肠肿瘤术后患者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吴日英;黄英隆;黄静芳;黄丽霞;唐继英

    目的:探讨穴位治疗联合针对性护理干预对胃肠肿瘤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胃肠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术前1 d对患者及其家属做手术前后一般护理常规宣教,于术后第1天起采用维生素B1100 mg行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每天1次,及足三里、内庭升白仪穴位电疗每天2次;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术后留置胃管时间及腹胀发生率。结果干预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术后留置胃管时间分别为(47.90±6.16),(58.90±10.68),(24.52±8.45)h;均短于对照组的(52.62±9.46),(65.46±13.56),(31.38±9.50)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4,2.40,3.41;P<0.05);干预组腹胀发生率为5.0%低于对照组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P<0.05)。结论穴位治疗联合针对性护理干预能有效促进胃肠肿瘤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早日恢复。

  • 胃镜联合腹腔镜行胃间质瘤切除的手术配合

    作者:周颖霞

    总结8例我院新开展的胃镜联合腹腔镜行胃间质痛切除手术的配合体会.根据该手术的特点,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物品准备齐全,保证手术器械的功能及完整性,密切术中配合,及时应对紧急情况的发牛是保证手术顺利完成的关键.

1071 条记录 3/54 页 « 12345678...535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