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胃原发性内分泌肿瘤临床病理特点观察

    作者:刘尚梅;刘秀云;邹霜梅;魏国联;孙耘田

    目的分析并总结胃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胃癌标本共计4 620例,其中内分泌肿瘤20例,采用手术后肿瘤组织经石蜡包埋、切片,应用SP法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20例中有类癌1例,恶性类癌3例,小细胞癌6例,混合性外分泌-内分泌癌10例.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结果:S-100 80%,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85%,嗜铬粒素A 50%,突触素80%,胃泌素 30%,5-羟色胺65%,细胞角蛋白AE1/AE3 50%,癌胚抗原80%.结论尽管根据WHO肿瘤国际组织学2000年新分类,胃的内分泌肿瘤在组织形态上有类癌、恶性类癌、小细胞癌、混合性外分泌-内分泌癌及瘤样病变5种类型.但在本组报道的病例中,仍有少数病例形态特殊,很难归类.胃的内分泌肿瘤在组织学分型、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均与肠道类癌有明显不同.

  • 卵巢原发性类癌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作者:朱燃;薛晓伟;罗玉凤;吴焕文;霍真

    目的 探讨卵巢原发性类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要点及预后.方法 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02至2017年诊断为卵巢原发性类癌的17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随访,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 患者年龄24~64岁(平均42岁).3例表现为下腹部疼痛,14例无明显症状,体检时发现附件包块.10例肿瘤位于左侧卵巢, 7例位于右侧卵巢.肿瘤大径2~14 cm,其中7例为囊实性、6例为囊性、4例为实性.镜下观察, 6例为甲状腺肿性类癌,4例为岛状型类癌,4例为梁状型类癌,2例为岛状及梁状混合型类癌,1例为黏液性类癌.17例均未见坏死,核分裂象均≤1/10 HPF.11例伴卵巢其他肿瘤成分,其中10例伴卵巢畸胎瘤,1例伴卵巢黏液性囊腺瘤.免疫表型上,17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突触素均阳性, 10例嗜铬素粒A阳性,Ki-67阳性指数均≤2%.此外,甲状腺转录因子1在甲状腺肿性类癌的甲状腺肿区域均阳性,类癌区域均阴性.16例随访13~188个月,均未发现复发,1例失访.结论 卵巢原发性类癌极少见,临床症状不明显,多在体检时发现.一般发生在单侧卵巢,常与畸胎瘤混合存在,偶尔可合并黏液性囊腺瘤等,该类肿瘤预后良好.

  • 卵巢原发性类癌临床病理学分析

    作者:葛慧娟;毕蕊;成宇帆;常彬;喻林;唐绍娴;沈旭霞;杨文涛;涂小予

    目的 探讨卵巢原发性类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至2017年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5例卵巢原发性类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3例为岛状类癌,1例小梁状类癌,1例黏液性类癌,10例甲状腺肿类癌.岛状类癌和小梁状类癌形态与其他部位的相同起源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类似,甲状腺肿类癌由不同比例的甲状腺组织与类癌成分构成.类癌成分多为混合性类癌,以小梁状类癌多见,黏液性类癌形态与Krukenberg瘤类似,极难鉴别.所有的类癌至少表达1 种神经内分泌标志物,以突触素及CD56的表达比例高,分别为14/14及9/10. 14例获得术后随访资料,中位随访时间53个月,除1例黏液性类癌患者过世,1例合并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37个月阴道残端复发,其余患者均无病生存.结论 卵巢原发性类癌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卵巢单胚层起源的肿瘤,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除黏液类癌外其他类型,预后良好.

  • 胃类癌1例

    作者:张迎春;张振中

    1 病例报告女,38岁.主因间断性排黑便0.5 a就诊.于0.5 a前患者开始出现排黑色大便,量不多,稀便,无脓,无里急后重感,上述症状间断出现,感觉上腹部隐痛,不影响饮食,无低热.近1个月来症状加重,无呕吐及腹胀.检查:精神倦怠,重度贫血貌,结膜苍白,BP94/71mmHg,心肺无异常.腹部平坦,全腹柔软,上腹剑下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肿物,肝脾不大,肠鸣音稍活跃.胃镜示:胃小弯侧可见2~3个小溃疡,有出血.X-线钡餐透视:胃窦部可见一约4 cm×3 cm大小充盈缺损,粘膜较稀疏,提示胃癌.血常规:Hb60.0 g/L,WBC5.0×109/L,N0.74,L0.26.入院后即给予输血,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充分术前准备后在全麻下开腹手术,术中探查,胃窦部小弯侧可见一约4 cm×4 cm×3 cm大小肿物,质硬,活动,与周围无粘连,局部散在肿大淋巴结,胸腹腔内均未发现结节.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大体标本观察:肿物位于粘膜下,约4 cm×4 cm×3 cm大小,未侵及浆膜层,粘膜面可见3个约0.3 cm大小溃疡.病理切片:胃类癌,淋巴结无转移.术后病情恢复良好,住院10 d后出院.

  • 十二指肠类癌1例

    作者:漆静

    1 病例报告男,85岁.因反复腹泻1 a余,再发1周于2000-03入院.1 a来反复出现解黄稀便,有时呈水样便,3~4次/d,无粘液脓血及里急后重,多次查大便常规正常,反复给予抗生素,乳酸菌制剂,及中药治疗,症状反复.查体:慢性病容,t36.8℃,P80次/min,R21次/min,BP143/83 mmHg,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双肺无异常,HR80次/min,律齐,腹软,肝脾未及,双下肢无水肿.

  • 纵隔类癌伴类癌综合征1例

    作者:杜国波;周晶

    1 病历摘要男,27岁.因胸部胀痛2 a,加重伴气促4个月余入院.2004-07患者出现胸部胀痛,未重视.2006-04患者胸部胀痛加重并开始出现活动后气促,无其他伴随症状.半个月后出现发热,为间歇性,体温高39℃,无咳嗽、咯血.

  • 肝脏类癌1例分析

    作者:牛秀峰

    本文对肝脏类癌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男,56岁.因查体发现肝脏占位3d人院.无不适主诉.查体腹部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正常,血常规正常.乙肝五项阴性,AFP、CA199阴性.CT检查:肝左外叶可见4cm×3.5 cm低密度影,动脉期可见强化,延迟期及静脉期强化减弱,考虑肝癌.患者行肝左外叶切除术.病理结果:左外叶内中央可见暗红色区域,3 cm×3 cm×2 cm,切面灰白灰红色,质软,免疫组化结果:Syn(+),CK8/18(++),CK19(+),CgA(+),Hep-1(一),AFP(一),CK7(一),CD34(-),结合免疫组化结果诊断为肝脏类癌.

  • 原发性卵巢类癌的研究进展

    作者:龙晓宇;姜萍

    类癌是一种发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特殊肿瘤,关于胃肠道起源的类癌的相关文献很多,然而关于卵巢原发性类癌的描述却很少.近年来文献以1996年Davis等人的回顾性总结为系统,国内类癌病例仅见少数个案报道.在所有卵巢恶性肿瘤中类癌是一种很少见、并且关于其生物学和恰当的临床治疗所知甚少的肿瘤.现将原发性卵巢类癌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原发性卵巢类癌的临床及超声声像图特点

    作者:王铭;戴晴;刘真真;苏娜

    目的 分析原发性卵巢类癌(POCTs)的临床及声像图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POCT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超声表现.结果 7例患者因盆腔包块就诊,部分患者出现月经不规律、腹痛或便秘等症状,4例患者血清CA125升高.病灶均为单侧发生.10例POCTs中,8例肿物形态规则,边界清晰;2例为实性,7例为囊实性,1例为囊性,壁厚薄不均.6例患者接受CDFI检查,其中4例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1例可见少许血流信号,1例未见明确血流信号.全部病例的手术分期均为国际妇产科联合会Ⅰ期.结论 POCTs患者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声像图上多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晰的囊实性包块.超声检查旨在发现附件肿物,确诊需依赖病理结果.

  • 胃肠道类癌诊疗新进展

    作者:闫冰;封怡多;张莹;崔培林;徐有青

    类癌( Carcinoid源自德语的Karzinoide ),又称类癌瘤,是一组来源于嗜银细胞的低度恶性肿瘤,其临床表现、组织化学和生物学特征因其发生部位不同而异。90%以上类癌发生于胃肠道,并能分泌多种肽类和生物胺(如5-HT ),引起类癌综合征。人群中消化道类癌发病率约为(1~4)/10万人[1],但因部分患者无典型临床表现而常常被误诊和忽视,所以其实际发病率应该更高些。消化道类癌的好发部位依次为阑尾、小肠、直肠、胃、结肠,消化道外器官依次为肺、支气管、甲状腺、肾上腺、胸腺、卵巢等。其生长缓慢,恶性程度较低,化疗不敏感,但预后相对较好。现将近年来胃肠道类癌的诊断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胃类癌16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旭东;申晓军;杨庭松;张浩;毕建威

    目的 探讨胃类癌的诊断、治疗和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0年11月长海医院普外科经胃镜及术后病理证实且临床资料完整的16例胃类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采用寄随访信或电话回访的方式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期6个月至3年不等.结果 至随访结束尚有13例患者生存,死亡病例中1例术中探查发现肝脏及腹腔广泛转移未行手术,其余2例表现为溃疡浸润性肿块,为形态不规则的单发大溃疡,伴有腹腔干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及腹水.结论 胃类癌较为少见.术前胃镜检查和活检病理诊断胃类癌准确率较高.手术治疗是胃类癌的首选治疗方法,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的大小、浸润程度及生物学行为.

  • 消化道类癌38例的临床分析

    作者:高茹;高峰;张杰;郝建宇

    目的 总结消化道类癌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诊断的38例消化道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消化道类癌的临床表现,内镜及超声内镜特点及治疗和随访情况.结果 消化道类癌的临床表现有:上腹不适(10/38),腹痛(7/38),腹泻(3/38),便血(2/38),排便习惯改变(12/38),左下腹不适(4/38);其中出现类癌综合征患者3例,均合并有肝转移.发病部位:食管1例,胃7例,小肠2例,回盲部2例,横结肠1例,乙状结肠1例,直肠24例.消化内镜检查发现病变37例,超声内镜检查33例(病变位于黏膜固有层或黏膜下层),腹部增强CT检查38例(其中小肠病变2例伴肠系膜转移,肝转移瘤3例).经内镜下切除24例(病变直径<10 mm,胃2例,直肠22例),手术治疗14例(食管1例,胃5例伴肝转移1例,小肠肿物伴肠系膜转移2例,回盲部2例,横结肠1例伴肝转移1例,乙状结肠1例,直肠2例伴肝转移1例);术前病理诊断类癌33例,5例为术后病理证实.结论 消化道类癌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合并肝转移患者可出现类癌综合征;消化道类癌内镜下组织活检进行免疫组化的病理诊断率很高;超声内镜是提高类癌拟诊及指导内镜下切除类癌病变的重要检查手段;内镜下病变切除及外科手术治疗是类癌的重要治疗手段.

    关键词: 类癌瘤 胃肠疾病
  • 肺嗜酸细胞类癌三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沈虹;付燕飚;WANG Hui-ying;袁瑛;HUANG Jian-jin

    目的 探讨肺嗜酸细胞类癌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观察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3例肺嗜酸细胞类癌患者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改变,同时结合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2~73岁,临床症状以咳嗽、咳痰及咯血为主.组织细胞学特征为实性片状或巢团状排列的肿瘤细胞内可见大量嗜酸性颗粒.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肿瘤细胞中神经分泌标记物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突触素及嗜铬素A表达.结论 肺嗜酸细胞类癌是罕见的恶性肿瘤,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观察对于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 右肺类癌一例

    作者:谢敏;吉亚峰;陈玉娟

    患者女性,74岁.因半年前体检X线、CT检查时发现右肺占位入院,予肺穿刺活检未见癌细胞,出院后复查CT发现肿块较前无明显增大.为求进一步手术治疗,患者再次入院.患者既往无糖尿病、冠心病、肝炎病.体格检查:体温、血压正常,神志清楚,精神紧张,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无皮疹;双肺呼吸音正常,未闻及干湿哕音;心率73次/min,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和反跳痛,无双下肢水肿.

    关键词: 类癌瘤 肺肿瘤
  • 不同类型胃肠类癌的临床分析与比较

    作者:胡益群;钱家鸣;周旭东

    目的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胃肠类癌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与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82~2003年的病理分类胃肠类癌36例,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肿瘤国际组织学新分类标准(2000)分为恶性类癌、类癌2组;比较2组类癌的发病年龄特点、临床表现差异、转移情况、在消化系统内分泌肿瘤和肿瘤中的发病比例以及确诊的主要手段等.结果(1)患病比:胃肠类癌占同期消化系统肿瘤的0.35%,占同期消化系统内分泌肿瘤的10.20% .(2)年龄:恶性类癌发病年龄为(55.8±12.8)岁,类癌发病年龄为(45.1±12.0)岁, 前者明显高于后者.(3)部位:类癌多发于直肠(63%),而发生于胃(35%)与结肠(25%)应考虑恶性类癌. (4)转移:淋巴结与肝脏是恶性类癌常见的转移部位(60%); 胃与结肠部位的恶性类癌转移率明显高于直肠与其他部位.(5)检查手段:胃肠类癌的发现多依赖内镜检查,但直肠指检不应偏废.(6)类癌综合征的发生率低,恶性类癌多见.结论胃肠类癌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发病率较低,但并非罕见;直肠是类癌的好发部位, 胃与结肠是恶性类癌的好发部位;恶性类癌发病年龄较大且易伴肝与淋巴结转移,类癌综合征多见于恶性类癌.

  • 胸腺类癌脊柱转移一例报告

    作者:姜良海;谭明生;杨峰;董亮

    胸腺类癌( thymic carcinoid )于1972年由 Rosai 等[1]首次命名,起源于胸腺内的 Kulchitzky 细胞,属于神经内分泌癌,其发生率约占全部胸腺肿瘤的2%~5%[2],属较罕见疾病。胸腺类癌缺乏典型临床症状,常见症状包括胸闷、胸痛、胸部不适、憋气、咳嗽、咳痰等,部分患者完全没有临床症状,仅在查体时发现胸腺肿物。胸腺类癌恶性程度较高,易发生转移,但以脊柱转移症状为首发表现的胸腺类癌病例尚未见报道。2015年3月,我科收治1例以颈椎转移症状为首发表现的胸腺类癌患者,现报道如下。

  • 膀胱类癌的病理特征及诊治方法(附四例报告)

    作者:陈永和;郝钢跃;冀海军;张道新;张长淮;杜林栋

    目的探讨膀胱类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膀胱类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男3例,女1例,年龄54~79岁.临床症状主要为无痛性肉眼血尿,无面色潮红、心悸、腹泻等类癌综合征表现.膀胱镜检查均发现息肉样新生物,5 mm×5 mm~25 mm×30 mm.结果4例患者中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术辅以放疗1例,膀胱部分切除术3例.临床分期:Ⅱ期2例,Ⅲ期2例.组织学检查:肿瘤细胞呈嗜银性染色,电镜下可见神经内分泌颗粒.免疫组化染色:嗜铬粒蛋白A(+)、角质素(+).2例分别于术后5年和3个月死于肿瘤转移;2例术后分别随访19年、8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膀胱类癌临床少见,确诊需靠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手术范围取决于肿瘤大小、部位,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

    关键词: 膀胱肿瘤 类癌瘤
  • 原发性膀胱类癌瘤(附四例报告)

    作者:余家琦;杨国胜;史时芳;章久武;朱选文;陈昭典;蔡松良;俞心如

    目的探讨原发性膀胱类癌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和处理方法. 方法对4例原发性膀胱类癌瘤的病理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例,女1例,平均年龄58岁.患者均有肉眼或镜下血尿,但无类癌综合征表现,其中尿脱落细胞检查癌细胞阳性1例,KUB加IVU检查发现膀胱腔内充盈缺损1例,B超检查发现膀胱腔内新生物3例,膀胱镜检查均发现息肉样新生物,大小为0.5 cm×0.5 cm~4.0 cm×3.0 cm,1例伴盆腔淋巴结肿大. 结果 3例行经尿道电切除术者(膀胱类瘤2例,膀胱类癌1例),分别随访1、2、3年,未见复发.1例晚期膀胱类癌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术,术后3个月胸片示双肺转移,辅以放疗和化疗2个疗程,2个月后死亡. 结论原发性膀胱类癌瘤无明显特异性症状,确诊依靠病理.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膀胱类瘤预后良好,类癌预后较差.

    关键词: 膀胱肿瘤 类癌瘤
  • 直肠类癌29例的外科治疗

    作者:王墨飞;张德巍;胡祥;李震;张健;谢强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两家医院29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其中内镜黏膜下切除5例,经肛门局部切除14例、局部扩大切除4例,经骶尾直肠部分切除2例,根治性切除4例.结果 本组29例直肠类癌患者的年龄32~71(54±11)岁,随访时间3至136个月,平均(61±4)个月,随访率为76%.随访期内,直径小于1 cm的13例手术切除后无复发,直径1~2 cm的5例复发1例,直径大于2 cm的4例中3例因类癌肝转移死亡.5年、10年肿瘤相关生存率为87%、80%.结论 手术治疗是直肠类癌的佳治疗方法,手术切除范围取决于原发肿瘤的大小、浸润程度、淋巴结受累及是否存在肝脏转移等情况.

  • 阑尾类癌21例诊治分析

    作者:陈宏;姜波健;涂长龄;童新华

    目的探讨阑尾类癌的生物学特性、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自1967~1997年收治的21例阑尾类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21例患者中有12例(57%)的症状和体征提示为急性阑尾炎.9例患者(43%)为偶然发现.肿瘤直径小于1cm有16例,1~2cm3例,大于2cm2例.15例肿瘤浸润深度限于粘膜下或肌层,4例侵及浆膜.有2例患者显示肿瘤浸润至阑尾系膜,1例患者肿瘤大于2cm伴局部淋巴结转移.除1例肿瘤直径大于2cm且伴阑尾系膜淋巴结阳性者再次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外,其余20例均仅行阑尾切除术.获随访的19例患者中,所有患者均无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阑尾类癌少见且多无症状.小于1cm的阑尾类癌仅作单纯性阑尾切除术即可.肿瘤大于2cm的患者应行右半结肠切除术.

144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