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吸虫生殖产卵相关基因pcDNA3/Sj SDISP DNA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及整合的观察

    作者:刘芬;汪希雅;高冬梅;余平;汪世平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生殖产卵相关基因DNA在小鼠体内组织分布以及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上的可能性.方法 将生殖产卵相关基因重组质粒pcDNA3/Sj SDISP经肌注免疫小鼠后,在注射后12h、1w、3w和6w取小鼠各组织,抽提其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然后纯化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结果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 注射后12h,在血液、心、肝、脾、肺、肾及注射部位肌肉中可检测到pcDNA3/Sj SDISP,至第1w,仍可在部分小鼠中检测到,至第3w不再检出.未发现生殖产卵相关基因pcDNA3/Sj SDISP整合入小鼠基因组中.结论 肌注pcDNA3/Sj SDISP后,可在组织中广泛分布,但并未持续存在体内.未发现与宿主细胞基因组整合的直接证据.

  • 恶性疟原虫DNA疫苗在小鼠体内组织分布和安全性的初步研究

    作者:郑春福;吴少庭;陈雅棠;高世同;林敏

    目的探讨疟疾DNA 疫苗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观察.方法将重组质粒pBK-CSP经肌肉途径免疫BALB/c小鼠,分别在4周和8周后剖杀动物并摘取各种组织,抽提全组织DNA进行PCR扩增后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并对DNA疫苗的安全性进行观察.结果免疫4周和8周后,仅有DNA疫苗接种位点的肌肉组织检测到CSP基因,而100 μg的质粒DNA并未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疟疾DNA疫苗接种4周后,质粒DNA仅分布于接种部位,并可持续至8周以上,而未发现毒副作用.

  • 丹皮酚对小鼠体内药动学及组织分布情况的研究

    作者:李清侠;赵春阳;莫家钰;刘晓华;富志军;冯锋

    目的 探讨丹皮酚在小鼠体内的药动学及组织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丹皮酚在血浆、组织中含量.结果 小鼠一次性灌胃丹皮酚(65mg·kg<'-1>)后,体内药动学呈单室模型,其主要分布在肝,其次是脾、小肠上端、肾、结肠、心、肺.结论 本研究为设计丹皮酚新型给药系统提供可靠的生物药剂学依据.

  • 眼镜蛇毒神经毒素的125I标记及其在大鼠体内的分布

    作者:林丽丽;许云禄

    目的 用氯胺T法标记眼镜蛇神经毒素(Neurotoxin, NTX),观察其在大鼠体内的分布. 方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大鼠分别单次静脉注射125I-NTX 50μg·kg-1和相同剂量的Na125I与NTX的临时混合液,于给药后30min和2h分两批处死,取各脏器组织样本称重并计算每g组织的cpm.用组织与血液的脉冲比值作为放射性相对掺入量的标准,用实验组(e)和对照组(c)相对放射性掺入量的比值(e/c)作为判断125I-NTX在大鼠各脏器组织分布多少的依据.结果 大鼠静脉给125I-NTX 50μg·kg-1后30min,分布多的是肾脏,每g组织放射性达44cpm,为对照组的11倍.膀胱及尿、肺、肠及内容物、肾上腺亦有较高分布.给药后2h,分布多的仍是肾脏,但比0.5h时减少一半左右.结论 NTX主要分布在肾脏,肾脏以外的实质性脏器分布均较少,脑中分布低.

  • 钩吻素子在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及组织分布

    作者:许盈;郑宓;李苏平;苏燕评;杨渐;刘铭;俞昌喜

    目的:建立 HPLC测定大鼠血液和组织钩吻素子含量的方法,进而研究单次灌胃给予钩吻素子的大鼠体内药动学以及组织分布。方法采用萃取法预处理大鼠的血液和组织样品;建立HPLC-紫外检测法测定生物样品的钩吻素子含量。大鼠单次灌胃给予钩吻素子15 mg/kg后,于不同时间点收集血液和组织样本,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和组织中的钩吻素子含量,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建立的 HPLC测定血液和组织钩吻素子含量的方法,专属性好,线性范围分别为0.06~10.00μg/mL和0.08~5.00μg/mL ,日内和日间RSD均<9%,提取回收率分别为80.03%~83.55%和64.20%~76.82%,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9.21%~110.36%和91.87%~109.25%。雄性SD大鼠单次灌胃给予15 mg/kg钩吻素子,达峰时间为(19.95±0.53)min ,消除半衰期为(234.11±17.37)min ,表观分布容积为(10.45±0.36)L/kg ,曲线下面积为(142.35±5.86)mg?min?L-1。给药5 min后,待检组织均检出钩吻素子,且多数组织浓度已达峰,组织浓度在胃、体脂、肝、肾、脾、小肠较高;随后,多数组织中的药物含量随时间推移而下降,但肝脏和小肠含量在给药后15 min高;给药60 min后多数组织药物含量较低,其中骨骼肌和睾丸已低于检测限。结论本 HPLC测定生物样品钩吻素子含量的方法操作简便,准确灵敏,可用于钩吻素子体内药动学研究;钩吻素子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符合二室模型;钩吻素子在大鼠体内分布迅速广泛,以消化道浓度为高,可透过血脑屏障,消除速度快。

  • 加替沙星在肝损害模型家犬体内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研究

    作者:邓立东;蒋学华;梁荣感;邓俊刚;邓航;付翔

    目的 建立加替沙星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并对其肝损害模型动物体内过程与药代动力学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健康和肝损害造模大鼠口服加替沙星后测定各组织药物浓度,收集尿液、胆汁与粪便,测定累积排泄率;测定各时间点肝损害家犬中加替沙星浓度,计算其药动学参数.结果 健康和肝损害造模大鼠口服20mg·kg-1加替沙星后,快速分布在各组织中,其中肝、肾、小肠、胃分布多,大脑未测到药物.口服20mg·kg-1加替沙星后48h,尿液、胆汁与粪便药物累及排泄率分别为(66.2±8.8)%与(71.2±13.6)%、(8.1±3.1)%与(1.6±0.7)%和(3.6±1.7)%与(3.9±1.9)%.加替沙星在健康家犬与肝损家犬体内呈一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tmax为(2.4+0.8)h和(1.1+0.3)h,Cmax为(2.3+0.1)mg·L-1和(2.6+0.1)mg·L-1,AUC为(33.8+6.8)μg·h·ml-1和(36.8+4.7)μg·h·ml-1.结论 加替沙星在肝损害模型大鼠组织分布和尿液、粪便的排泄未受到影响,胆汁排泄存在统计学差异,体内药动学参数经统计学分析,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肝脏损害对加替沙星的药动学无显著性影响.通过了解加替沙星体内过程,可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紫杉醇纳米制剂的药动学、荷瘤小鼠组织分布及系统毒性

    作者:厉保秋;高彦慧;甘一如;董欣;赵燕彪

    目的研究紫杉醇纳米制剂的药动学,荷瘤小鼠的组织分布及系统毒性.方法对紫杉醇纳米制剂与市售紫杉醇注射液进行系统比较研究.结果(1)药动学:相同剂量的紫杉醇纳米制剂与紫杉醇已上市注射液静脉注射自身前后交叉设计,犬血药浓度采用HPLC法测定.PK结果表明,纳米制剂AUC、CL比同剂量注射液低(3.710±0.961vs 6.984±1.694 μ g·h/ml,9.032±2.051 vs 4.964±1.599ml/h·kg),其它参数比较无明显差异;(2)荷瘤小鼠组织分布:昆明种小鼠腋皮下接种H22肝癌细胞,瘤长至约1g后,随机分为2组(2.5mg/kg、4.0mg/kg),腹腔注射给药.两制剂均对H22肝癌细胞显示出良好的肿瘤治疗效果,且以2.5mg/kg纳米制剂组疗效更优;采用LC-MS/MS方法测定了二制剂在H.肝癌细胞荷瘤小鼠体内的主要组织分布,皆以小鼠胰腺、脾脏、卵巢分布多,但纳米制剂明显高于注射液,血液分布低于注射液;(3)系统毒性:比格犬30只,♀♂各半,随机分为纳米制剂与注射液各2组(40mg/m2、80mg/m2),1个辅料对照组,单次静脉给药.给药后一般毒性反应症状与程度、血常规、血生化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给药后14d处死动物,大体解剖无肉眼可见改变,脏器系数无明显异常;病理检查发现肝、肺有明显的病理改变,病理改变形式基本一致,但80mg/m2组病变程度明显比40mg/m2组重;40mg/m2给药时纳米制剂引起的病变程度比注射液轻.结论紫杉醇制成纳米制剂后,其体内药动行为发生明显变化,其组织分布快,有靶向趋势;以少于等剂量注射液的给药剂量即可达到相同的肿瘤治疗效果,而所引起的毒副反应明显轻于同剂量的注射液;值得对紫杉醇纳米制剂进行更深入的开发研究.

  •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及合理应用

    作者:孙运凤

    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全合成的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生物利用度高、组织分布广、高效低毒、与其他类药物无交叉耐药性等特点,且价格低廉.因此,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世界上竟相开发生产和应用的重点药物.

  • 配伍对麻黄甘草药对中麻黄类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组织分布的影响

    作者:卫平;马钦海;任孟月;罗佳波

    目的:研究麻黄与甘草配伍前后麻黄类生物碱在 SD 大鼠组织分布特点,从药物相互作用角度揭示甘草对麻黄类生物碱组织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UPLC - MS/ MS)法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测定麻黄与甘草配伍前后不同时间点大鼠各组织液中麻黄类生物碱的浓度,比较麻黄与甘草配伍前后麻黄类生物碱组织分布的差异。结果与麻黄组相比,麻黄与甘草配伍后,促进了去甲基麻黄碱、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在研究组织中的吸收和分布;加快了去甲基麻黄碱、麻黄碱、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从脑组织中消除;抑制了去甲基伪麻黄碱在心和脑组织中的吸收和分布,并加快了其从心和脑组织中的消除;不同程度地加快了去甲基麻黄碱从心、肺、肾的消除,加快了麻黄碱从心组织中消除,加快了甲基麻黄碱从肺和肾中的消除。结论麻黄与甘草配伍对麻黄类生物碱在大鼠组织中的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

  • 紫杉醇纳米粒注射液在荷瘤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及抗肿瘤作用

    作者:高彦慧;LI Bao-qiu;厉保秋;甘一如;董欣;程秀民;赵燕彪

    目的:研究抗癌药物紫杉醇纳米粒注射液在荷瘤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及抗H22肝癌的作用.方法:将昆明种小鼠前肢腋皮下接种H22肝癌细胞,待瘤体长到1 g,分别尾静脉注射紫杉醇纳米粒注射液及市售紫杉醇注射液,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的方法测定荷瘤小鼠体内不同组织中紫杉醇的含量.结果:两种不同制剂的紫杉醇主要分布于胰腺、卵巢、脾脏,其抗肿瘤作用以2.5 mg/kg的紫杉醇纳米粒注射液更有效;紫杉醇纳米粒注射液在胰腺、卵巢、脾脏、实体瘤中的分布明显高于紫杉醇注射液(P<0.05);其它组织器官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紫杉醇注射液均有明显抗肿瘤作用,但紫杉醇纳米粒注射液在胰腺、卵巢、实体瘤的靶向性高于紫杉醇注射液,其分布与疗效有一定关联性.

  • 盐酸丁咯地尔在动物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研究

    作者:王少云;姜维林;徐文方

    目的: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家兔和大鼠静脉注射盐酸丁咯地尔后血清及组织器官中的药物浓度,进行药物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研究.方法:样品在碱性条件下经有机溶剂萃取后在硅胶柱上用含樟脑磺酸的甲醇洗脱,检测波长275 nm.结果:测得的血药浓度数据用PK-GPAPH程序拟合,主要参数为K12(h-1)=1.810±0.273,K21(h-1)=0.802±0.184,K10(h-1)=0.431±0.045,Vc(L/kg)=1.250±0.553,T1/2α(h)=0.260±0.029,T12β(h)=6.017±0.681.静脉注射10min后脾和肾中浓度高.结论:盐酸丁咯地尔静脉注射后在体内分布广泛,药物动力学符合二室开放模型.

  • 单纯疱疹病毒2型DNA疫苗在小鼠体内分布及安全性的初步分析

    作者:焦凤萍;张海涛;赵英会;田兆菊;杨树林

    目的 初步研究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DNA疫苗pc(pcDNA3.1-)-P6-gBCTL-TBK-1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及安全性.方法 将前期构建的HSV-2 DNA质粒pc-P6-gBCTL-TBK-1肌内注射免疫接种BALB/c小鼠,每只100 μg,分别于第0、2、4周免疫接种3次,于末次免疫后的第24小时及7、21、35、49 d采集小鼠的心、肝、脾、肾、肺、脑、血液和注射部位的肌肉组织,提取各组织DNA,采用PCR法检测质粒DNA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及其与宿主基因组发生整合的可能性.结果 末次免疫后24 h及7、21、35 d,在小鼠的心、肝、脾、肾、肺、脑、血液和注射部位的肌肉组织中均可检测到质粒,随着时间的延长,在末次免疫后第49天,仅在小鼠注射部位的肌肉组织中能检测到质粒.纯化后的基因组DNA经PCR扩增后均为阴性.结论 质粒pc-P6-gBCTL-TBK-1经肌内注射免疫小鼠后,质粒DNA可快速地分布到小鼠的心、肝、脾、肾、肺、脑、血液和肌肉组织中;随着时间的延长,质粒DNA仅分布于接种的肌肉部位,且该DNA疫苗未与宿主的基因组整合,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动物血浆和组织中莪术醇

    作者:郝震峰;WANG Ben-jie;张蕊;WEI Chun-min;袁桂艳;GUO Rui-chen

    目的 建立HPLG-MS/MS法测定动物组织和血浆中莪术醇浓度.方法 以奥硝唑为内标物,DiamonsilTM色谱柱C18(150mm×4.6mm,5μm)为固定相,流速1mL/Jmin,采用多反应离子检测方式测定犬血浆和大鼠5种组织样品中莪术醇(m/z 254.3→219.3)和内标奥硝唑(m/z 220.3→128.2)的浓度.结果 在动物血浆和组织匀浆中,莪术醇浓度与内标物峰面积之比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 所建立的HPLG-MS/MS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可用于莪术醇动物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研究.

  • 加替沙星在肾损害大鼠的组织分布及排泄特性

    作者:陈丽仪;郑红;吴垠

    正常和肾损害造模大鼠,口服20 mg/kg加替沙星后5 min、15 min和4 h测定各组织药物浓度,并收集胆汁、尿液与粪便,测定累积排泄率.发现两组大鼠口服加替沙星后,药物快速分布在各组织中,其中肝、肾、小肠、胃分布多,大脑未测到.正常组与肾损害组大鼠口服20 mg/kg加替沙星后48 h,胆汁、尿液与粪便中药物累积排泄率均有明显差异.提示加替沙星在肾损害模型大鼠组织分布和尿液的排泄受到影响.

  • "毒鼠强"在鼠体的组织分布及二巯基丙磺钠的促排作用

    作者:林丹;李艳霞;王贤亲

    目的 研究"毒鼠强"在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及二巯基丙磺钠的促排作用.方法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鼠体内血浆和组织中"毒鼠强"浓度的方法.结果 所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鼠体内血浆和组织中"毒鼠强"浓度的方法线性良好,回收率高,精密度好.结论 口服"毒鼠强"后在体内各组织均有分布,二巯基丙磺钠没有明显的促排作用.

  • 当心电脑也惹病

    作者:张东明

    肥胖长期坐在电脑前的人,因缺乏锻炼,会出现重力性脂肪组织分布异常.脂肪堆积在下腹部和腰背部,导致向心性肥胖.下肢静脉曲张因缺乏活动,使下肢静脉压力增高,长时间静脉管腔扩张,引起静脉瓣功能性关闭不全,终发展成为器质性功能不全,导致下肢静脉曲张.

  • 警惕"沙星"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作者:李振义

    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伊诺沙星、洛美沙星等"沙星"类药物作为新一代氟奎诺酮类光谱抗生素,具有高效、低毒和组织分布好等特点,深受医师患者的欢迎.随着临床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屡见报道,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

  • 吴茱萸对黄连中小檗碱组织分布及肝脏摄取的影响

    作者:梁瑞峰;张峰;刘方洲;丛德刚;代震

    目的:探讨吴茱萸对黄连中盐酸小檗碱组织分布及肝脏摄取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黄连组、黄连吴茱萸合用组,分别灌胃给予黄连粉末、黄连与吴茱萸混合粉末.于末次给药后1h、2h、4h分批麻醉大鼠取心、肝、肾、脾、肺等组织,HPLC检测各组织中小檗碱的量;将SD大鼠离体肝灌流给予黄连、黄连与吴莱萸混合粉末,取出不同时间点肝灌流液,HPLC法测定肝灌流液中小檗碱的浓度,计算肝脏摄取率.结果:黄连配伍吴茱萸后,小檗碱在肝脏中的分布高,较配伍前增加,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檗碱的肝脏摄取率较配伍前提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吴茱萸可增加黄连中小檗碱在肝脏中的分布,促进小檗碱的肝脏摄取.

  •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荧光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在小鼠体内分布情况研究

    作者:李春梅;张林;侯艳红;李楠

    目的 制备不同粒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复合荧光纳米微球(ICG-PBCA-NPs),并研究其在小鼠各组织中的分布情况.方法 通过调控乳化聚合过程中的温度、搅拌速度、稳定剂及原料的量制备不同粒径的ICG-PBCA-NPs.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定ICG溶液805 nm吸光度A值,绘制ICG溶液浓度的标准曲线,计算ICG浓度与A值的相关公式.将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于给药后0.5、1、5、12 h处死小鼠,分别提取各组小鼠肝、肾、脾、心、胰腺样品制备成匀浆,以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ICG的A值后利用标准曲线计算ICG浓度.将各时间点获得的肝、肾、脾、心、胰腺样品制作冰冻切片观察荧光.结果 成功制得(25.0±7.6)nm、(49.0±8.6)nm、(88.0±20.5)nm、(145.0±13.5)nm、(205.0±8.4)nm 5种粒径ICG-PBCA-NPs.(25.0±7.6)nm组ICG-PB-CA-NPs于小鼠各组织中均未见明显分布.胰腺组织中(49.0±8.6)nm组荧光强度明显强于其他各组,肝脏、脾脏中(145.0±13.5)nm组荧光强度强.心脏荧光强度随粒径变化不大.随着粒径减小,ICG-PBCA-NPs在各组织中强荧光出现时间缩短.结论 (49.0±8.6) nm ICG-PBCA-NPs对胰腺靶向性强.不同纳米粒径对ICG-PBCA-NPs在体内的分布影响显著,考虑粒径对ICG-PB-CA-NPs体内分布的影响有可能更好地指导其在未来医学中的应用.

  • 盐酸特比萘芬纳米乳剂点眼经角膜途径的吸收及分布特征

    作者:周天洋;夏慧芸;何继军;刘素素;贺司宇;张俊杰

    背景 纳米乳剂(NEs)具有稳定性好、毒性及刺激性小、载药量大及大幅度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优点,是目前眼局部给药领域研究和应用多的纳米给药系统之一,眼局部给药后主要经角膜途径吸收.尽管NEs具有很多物理化学和生理学优点,但其吸收分布受到角膜各层组织结构的影响.目的 观察角膜上皮和基质对眼用盐酸特比萘芬纳米乳剂(TH-NEs)经角膜途径吸收及分布的影响.方法 自乳化法制备TH-NEs,光散射粒度分析仪测定纳米乳滴的粒径及Zeta电位,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观察TH-NEs的体外释放特征.取新西兰白兔6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完整角膜组和去角膜上皮组,每组30只,其中去角膜上皮组左眼去除角膜上皮;2个组实验兔随机平均分配于5个时间点,均以左眼为实验眼.TH-NEs点实验眼,分别于给药后15、30、60、120及240 min处死动物,剖取角膜组织,HPLC法测定角膜组织中TH质量分数.以荧光素二乙酸酯(FDA)对TH-NEs进行荧光标记,取4只C57BL/6小鼠,任意取其中2只小鼠麻醉后去除左眼角膜上皮,均以左眼为实验眼,荧光标记TH-NEs点眼,双光子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观察给药后30 min及60 min角膜中荧光标记TH-NEs的分布情况.结果 TH-NEs中乳滴的平均粒径为51.37 nm,Zeta电位为-0.232 7 mV;加药后12h,药物的累积释放量为0.482%;兔眼完整角膜和去上皮角膜中药物质量分数的达峰时间均为15 min,药物的峰质量分数分别为(17.85±2.79)μg/g和(4.40±1.75) μg/g.给药后15、30、60和120 min,完整角膜中药物的平均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去上皮角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998、8.658、6.903、7.576,均P=0.000).给药后30 min和60 min,小鼠完整角膜中荧光标记TH-NEs均分布于角膜上皮,且角膜上皮表层荧光强度明显高于角膜上皮深层,而在去上皮角膜和完整角膜中,角膜基质内均未检测到FDA荧光.结论 TH-NEs点眼后,角膜上皮是TH-NEs经角膜途径吸收和分布的主要部位,而角膜基质层是TH-NEs向眼内扩散的主要屏障.角膜基质层可能是通过尺寸排阻作用阻碍TH-NEs的渗透.

709 条记录 24/36 页 « 12...21222324252627...353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