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泡性眼炎37例病因的临床分析

    作者:吴艳;曹茜

    泡性眼炎是一种是由微生物蛋白质引起的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疾病.根据病变侵犯的部位,临床上本病可分为:病变仅发生于结膜者称泡性结膜炎;发生于角膜者称泡性角膜炎;病变同时侵犯结膜和角膜者称泡性角结膜炎.本研究利用海德堡激光激光共焦显微镜成像系统,对该病引起的眼表组织结构改变进行观察分析,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患者均选自2009-2010年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眼科门诊就诊并诊断为泡性角结膜炎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视力、裂隙灯检查后诊断为泡性眼炎.共37例39眼,其中男性14例,均为单眼发病,女性23例25眼,年龄9~27岁,平均年龄(16±5)岁.临床均排除其他眼部疾患.

  • 鼻侧蒂与上方蒂引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干眼及角膜再生的比较

    作者:冯熠;贺瑞;渠敏;赵炬伟;宁晓玲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制瓣上方蒂与鼻侧蒂对干眼形成和角膜组织重塑的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观察 LASIK 手术治疗122例(244眼)患者,根据手术制蒂方向的差异,随机分为鼻侧蒂组和上方蒂组,各122眼。观察指标包括术后半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的干眼症状,荧光素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BUT),Schirmer1试验,干眼仪检测,激光共焦显微镜下观察角膜再生情况等。结果干涩感:术后半个月,鼻侧蒂组和上方蒂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3个月、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方蒂组患者干涩感明显高于鼻侧蒂组患者。荧光素钠染色:术后半个月、3个月时角膜荧光素钠染色点鼻侧蒂组少于上方蒂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时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UT:术后半个月、3个月时 BUT 时间鼻侧蒂组比上方蒂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两组间 BUT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泪液分泌量: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眼仪检查,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共焦显微镜下鼻侧蒂在各个时期神经生长均优于上方蒂。结论 LASIK 手术角膜瓣蒂位置对术后早期干眼的发生有不同的影响,鼻侧蒂优于上方蒂,对术后晚期干眼的恢复和加速神经纤维再生方面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丝裂霉素联合舒林酸对胃癌SGC7901细胞诱导凋亡的研究

    作者:颉永乐;马力

    目的:研究丝裂霉素与舒林酸合用对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的生长抑制、诱导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COX-2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SGC7901胃癌细胞被分为三个实验组,舒林酸组、丝裂霉素组和舒林酸与丝裂霉素联合组.应用光镜、激光共焦显微镜、MTT法、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组化技术研究三组药物作用后,胃癌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生长抑制、诱导凋亡和对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COX-2表达的影响.结果:药物作用于细胞后,可看到较为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细胞核固缩,染色质凝集,核碎裂,染色质片段化,凋亡小体形成等.药物干预24h,联合组和MMC组对胃癌SGC7901细胞诱导的凋亡率分别为12.0%和7.20%.对细胞的增生抑制以联合组强,MMC次之,舒林酸弱.经MMC作用24 h后,COX-2和Bcl-2蛋白表达增强,而联合组出现COX-2蛋白表达减弱,Bcl-2蛋白亦未出现明显升高.结论:人胃癌SGC7901细胞体外实验中,MMC联合舒林酸使用,可使增生抑制加强.MMC可能由于上调COX-2、Bcl-2蛋白,减弱了自身对SGC7901胃癌细胞的诱导凋亡,MMC联合舒林酸可抑制COX-2、Bcl-2表达,从而提高MMC的抗癌效果.

  • 共焦显微镜在角膜屈光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郭宁;周跃华

    共焦显微镜是一种使用共焦技术,利用光扫描对活体组织进行无创伤的三维空间显示和实时动态观察的装置,能够在细胞水平对组织进行显示.本文主要介绍其在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准分子激光上皮下原位角膜磨镶术、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以及各种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共焦显微镜是一种方便准确的角膜病研究工具.

  • 应用共焦显微镜观察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层的形态学改变

    作者:张健;邹留河;李航;李莹;郭丽

    目的 应用共焦显微镜(CMTF)观察超声乳化手术(Phaco)后角膜内皮层的形态学改变特征.设计前瞻性、非对照干预研究.研究对象 19例(22眼)老年性白内障行Phaco术后患者.方法 应用CMTF对由同一手术医师所行Phaco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内皮细胞层图像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形态学比较.主要指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内皮细胞层CMTF形态.结果 CMTF检查显示术后角膜内皮形态异形性升高,可见内皮细胞表面沉着物、内皮细胞水肿、缺失和类似假性内皮营养不良等表现;同时见到坏死细胞周围的内皮细胞呈火山口样隆起、细胞面积增大、伸出伪足填补缺失区等修复过程的表现.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术前平均为(2491±602),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分别为(2112±640)、(2058±673)、(2129±711)、(2084±635),与术前比较有统计意义的下降(P均<0.05).结论 Phaco后角膜内皮的丢失为非再生性;内皮细胞损伤可表现为水肿、坏死后的丢失以及假性营养不良等表现;损伤的内皮细胞修复主要通过周围内皮细胞的移行填补过程完成.(眼科,2006,15:415-418)

  • 共焦显微镜在棘阿米巴性角膜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李航;王立;邹留河;孙旭光

    目的:评价共焦显微镜(confocal microscopy)在棘阿米巴性角膜炎(acanthamoeba keratitis)临床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为棘阿米巴性角膜炎患者23例进行共焦显微镜检查,并同时行角膜涂片及棘阿米巴原虫培养检查,对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3例患者中,13例共焦显微镜检查可见棘阿米巴包囊和/或神经炎表现,综合各项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18例确诊为棘阿米巴性角膜炎,共焦显微镜的阳性率为56.5%.在5例表现为上皮性及浅基质病变的早期角膜炎患者,共焦显微镜检查3例(60%)为阳性,刮片、培养各1例(20%)为阳性.结论:共焦显微镜检查是一种无创、快速和有效的活体检查手段,在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的诊断中,如同时结合实验室刮片及培养和患者临床情况可起到重要的辅助诊断作用,尤其是在棘阿米巴角膜炎的早期诊断中,可以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 准分子激光术后角膜上皮基底膜下神经分布及形态学特征

    作者:常玮敏;吕勇

    目的 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后角膜上皮基底膜下神经分布及形态学特征.方法 共焦显微镜观察低、中度近视LASIK及LASEK 27例(54眼),术前、术后1、3、6月的角膜上皮基底膜下神经纤维分布和形态学特征,并测定泪膜破裂时间(BUT)和泪液分泌量(Schirmer I值).结果 LASIK(12例,24眼)与LASEK(15例,30眼)术后角膜上皮基底膜下神经纤维的再生和形态学在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中BUT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chirmer I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低、中度近视而言,LASIK与LASEK术后角膜上皮基底膜下神经纤维的再生未显示形态学上的差异.

  • 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对兔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作者:姚晓明;黎明;曹端荣;诸凤娇

    目的 观察碱烧伤后不同时间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Bevacizumab)角膜新生血管(CNV)的形成与转归.方法 新西兰白兔54只,制成单眼碱烧伤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只眼,A组碱烧伤后结膜下立即注射贝伐单抗2.5 mg(0.1 ml),B组碱烧伤后3d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2.5 mg(0.1 ml),C组结膜下注射生理盐水0.1ml,为对照组.共观察28 d.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行眼前段照相并计算其面积,伤后7、14、28 d各组随机取6例角膜行共焦显微镜检查,观察角膜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及角膜新生血管形态学变化.结果 A、B及C组角膜新生血管开始出现的时间分别为(5.9+0.8)d、(3.5+0.6)d及(3.4+1.1)d,其中A组明显较C组延长(P<0.05),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68).伤后各时间点A、B组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面积均明显较C组减少(P<0.05),A组与B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焦显微镜检查可见C组烧伤区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及新生血管形成,而A组角膜炎性细胞较少,烧伤区无新生血管形成,B组见少量新生血管侵入烧伤区.3组基质层均可见纤维及瘢痕组织增生,其中治疗组纤维增生程度与瘢痕组织均较对照组轻.结论 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可抑制角膜炎性细胞形成,改善损伤角膜基质,促进角膜愈合,从而减少碱烧伤引起的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在早期注射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 共焦显微镜辅助板层角膜移植治疗棘阿米巴角膜炎的临床观察

    作者:段虎成;赵靖;谢立信;王殿强

    伴随角膜接触镜的广泛使用和临床诊断水平的提高~([1]),棘阿米巴角膜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但是临床治疗并无有效药物,治疗效果差,病程长.板层角膜移植作为治疗早期棘阿米巴角膜炎的有效手段,不仅可以控制感染,缩短病程,改善视力,而且显著降低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2]).

  • 圆锥角膜患者活体共焦显微镜的影像改变

    作者:罗丽辉;刘祖国;张梅;肖启国;陈家祺;陈龙山;蒋爱华

    圆锥角膜是一类以角膜变薄和前突而形成锥形的非炎性眼部疾病[1],无细胞浸润,也很少有新生血管生成.圆锥角膜早期临床表现主要为近视和不规则散光,中晚期可出现角膜变薄、水肿、瘢痕、Fleischer环及Vogt条纹等.

  •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植片神经再生的共焦显微镜观察

    作者:接英;王怡;李上;阮方;潘志强

    目的 应用共焦显微镜观察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植片神经再生的特征.方法 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heidelberg retina laser tomography,HRT3)对71例穿透性角膜移植患者于术后1、3、6和12个月行连续系列观察,分析角膜植片上皮下和基质中神经再生的生长规律及不同因素对其再生的影响.结果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1个月角膜植片中未观察到任何神经存在.术后3、6、12个月,角膜植片上皮下神经和基质神经的再生率分别为3个月26眼/71眼(36.62%)和11眼/71眼(15.49%)、6个月44眼/71眼(61.97%)和30眼/71眼(42.25%)、12个月46眼/71眼(64.79%)和36眼/71眼(50.74%);术后12个月,角膜植片再生的上皮下及基质神经纤维与正常角膜神经明显不同,表现为直径小、长度短、密度低.不同病因患者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12个月时角膜神经再生的比例分别为机械外伤性角膜白斑9眼/10眼(90.00%)、圆锥角膜10眼/12眼(83.33%)、角膜营养不良3眼/4眼(75.00%)、大疱性角膜病变7眼/11眼(63.63%)、病毒性角膜炎6眼/12眼(50.00%)、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板层角膜移植术(lamellar keratoplasty,LKP)术后8眼/18眼(44.44%)、先天性角膜白斑1眼/4眼(25.00%).发生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导致再生的角膜神经不同程度减少或消失.另有5眼再生的上皮下神经发生不明原因的消退或消失.结论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神经再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差异较大,激光共焦显微镜可以对术后的角膜神经再生进行连续随访观察.

  • 利用共焦显微镜评价长期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对角膜组织的影响

    作者:严冬;张丰菊

    共焦显微镜(confocal microscope,CM)检查是以共焦激光作为光源,进行角膜活体组织学检查,将角膜临床检查提高到细胞形态学水平的一项技术.在眼科应用十分广泛,尤其在角膜病检查方面,更是优越于传统的光学显微镜和电镜检查.

  • 共焦显微镜在角膜营养不良中的应用

    作者:郑彩慧;朱学军

    共焦显微镜作为一种新型的、无创伤的光学显微镜,已应用于角膜营养不良的研究.由于具有无创伤性、高放大倍数、高分辨率等优点,其能在三维空问观察活体角膜各层结构、各种细胞成分及角膜沉淀的形态学变化,对角膜营养不良的诊治具有临床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共焦显微镜的原理、正常角膜和各种角膜营养不良的共焦显微镜图像特点.

  • 共焦显微镜在角膜屈光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乔丽萍;孙慧敏

    创伤修复反应的差异性日益成为一种影响屈光手术后预测性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共焦显微镜(confocal mi-croscopy through focusing,CMTF)具有高分辨率和高放大倍数等优点,且能在三维空间、实时、活体条件下对角膜组织进行无损伤性光学断层扫描成像,使得在活体中就可以观察到角膜愈合状况及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成为可能.

  • 圆锥角膜对侧无明显改变眼的共焦显微镜所见

    作者:姚勇;刘祖国;陈龙山;钟兴武;王智崇;黄挺;杨浩江;张梅;陈家祺

    目的了解圆锥角膜患者对侧无明显临床改变眼的共焦显微镜的影像特点,探索共焦显微镜在早期圆锥角膜的临床检查中的意义和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的应用共焦显微镜研究评价37例圆锥角膜患者对侧眼无明显临床改变者、62例中高度近视和43例中高度近视角膜接触镜佩戴者作对照,比较各组之间的图像、角膜基质、内皮细胞的密度等.结果圆锥角膜对侧眼无明显临床改变者组和中高度近视组、中高度近视接触镜组比较,其年龄、近视度数、散光度数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共焦显微镜检查中发现圆锥角膜患者对侧眼无明显临床改变者组中有8例出现前或后基质暗纹,对照组角膜没有发现类似的改变.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角膜前、中、后基质细胞密度在早期圆锥角膜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0.05).各组间上皮下神经的形态结构没有明显差别.结论共焦显微镜可活体检查圆锥角膜组织结构和细胞的改变,是一种新的临床检测手段,它为早期圆锥角膜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人体角膜移植内皮排斥反应的共焦显微镜研究

    作者:林跃生;黎明;陈龙山;陈家祺;宋书华;肖启国;黄挺;周世有

    目的:应用共焦显微镜探讨活体角膜内皮排斥反应的早期形态学特征和变化.方法:19例(19只眼)角膜移植术后发生内皮排斥反应的人群根据角膜内皮排斥反应轻重的不同分为轻、中、重三组.应用共焦显微镜(Confoscan2.0)对角膜植片进行检查,并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活体角膜内皮排斥反应特有的共焦显微镜改变主要包括:①早期发现在KP及其附近的内皮细胞面有少量的免疫细胞附着,紧靠KP处的角膜基质细胞出现轻度水肿,细胞排列较混乱,胞浆中出现少量空泡状暗区.②中期发现在内皮细胞表面可见较多的免疫细胞聚集并被完全激活,基质细胞明显水肿,细胞核不清楚,基质中有免疫细胞进入;可见由高反光的免疫细胞和不明成份的组织碎片混合组成内皮排斥线.③在晚期排斥的患者中可见大量"激活"的免疫细胞在角膜内皮细胞面聚集,内皮细胞几乎完全破坏;基质细胞明显水肿,部分被"激活"且伴有大量免疫细胞聚集.结论:①内皮排斥反应的早期能够发现角膜内皮面有免疫细胞沉积;②角膜内皮面的免疫细胞沉积与角膜内皮排斥反应的轻重成正相关;③角膜内皮排斥反应实际上是一个混合排斥反应的过程;④共焦显微镜对角膜内皮排斥反应具有实时、无创、敏感、准确以及可重复、可比较、可活体观察等临床价值.

  • 板层角膜移植术后全层角膜组织改变的共焦显微镜观察

    作者:黎明;林跃生;姚晓明;宋书华;陈家祺;陈龙山

    目的研究活体板层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各层组织的共焦显微镜(confocal microscopy)形态学改变.方法应用Confoscan 2.0共焦显微镜对板层角膜移植术后3月~3年,角膜植片稳定的患者共17例17眼,进行扫描检查,记录与分析各层角膜图像.结果共焦显微镜上能够清楚地观察到稳定角膜的上皮细胞、基底层细胞、前弹力层,它们同正常角膜的相应细胞在图像上没有显著差别.但植片与植床的基质细胞在共焦显微镜图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板层角膜移植术后稳定角膜植片的基质细胞,细胞核较小呈中等反光,排列较植床的基质细胞紊乱.而角膜植床的基质细胞,细胞核较大也呈中等反光,排列较植片的基质细胞稍整齐.结论1、Confoscan 2.0共焦显微镜可活体检查板层角膜移植术后角膜组织结构和细胞的病理改变.2、板层角膜移植术后可成功的重建眼表.3、活体板层角膜移植术后稳定角膜上有自体角膜基质细胞与异体的角膜基质细胞同时共存,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结构正常.4、角膜板层间的不平滑与植片基质细胞结构紊乱可能是导致板层角膜移植术后视力不佳的重要原因.

  • Ⅱ型糖尿病患者角膜细胞形态学特征的共焦显微镜观察

    作者:王伟;李筱荣;袁佳琴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角膜在共焦显微镜下各层细胞形态学特征.方法应用Confoscan3.0共焦显微镜对120例(146只眼)Ⅱ型糖尿病患者和36例(36只眼)同年龄对照组的中央角膜进行检查,依据双目间接眼底镜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的结果,将糖尿病患者分为三组:糖尿病无眼底改变(NDRP)组、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记录角膜各层细胞的图像,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共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糖尿病引起的角膜神经营养性上皮病变;和对照组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角膜上皮下神经丛神经分支密度减少,神经纤维的密度在PDR组明显减少,NPDR组、NDRP组的减少不明显.角膜基质中形态异常的神经纤维在糖尿病组中出现的机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角膜前基质细胞密度在PDR组有明显减少,后基质细胞在NPDR组和PDR组均明显降低,NDRP组减少不明显;糖尿病组的后弹力膜层病变表现为特征性的皱折形成;糖尿病各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但糖尿病各组的细胞面积变异系数高于对照组,六角形细胞所占的百分比在糖尿病各组均较对照组减少,且随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六角形细胞的百分比亦逐渐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共焦显微镜检查是一种有效、无创的角膜检查方法,糖尿病对角膜每一层结构均有重要影响,角膜上皮层、角膜神经、基质细胞密度、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均存在改变.

  • 共焦显微镜在临床诊断真菌性角膜炎中的应用

    作者:潘飞;张蓓;姚玉峰;裘文亚

    目的评价共焦显微镜在临床诊断真菌性角膜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共焦显微镜对52例临床拟诊为真菌性角膜炎的患者进行检查,同时行角膜病灶刮片培养,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综合病史、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有45例临床诊断为真菌性角膜炎,其中32例角膜刮片培养到真菌,阳性率为71.11%(32/45);43例共焦显微镜检查观察到真菌菌丝和/或孢子,阳性率为95.56%(43/45).结论共焦显微镜可以在活体角膜上直接观察到真菌菌丝,是一种快速、有效和无损伤的检查方法,对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研究等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共焦显微镜研究

    作者:林跃生;孙明霞;陈家祺;王敏华;刘永民

    目的:探讨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共焦显微镜特征,在细胞水平为该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活体、三维与实时的科学依据.方法:应用NIDEK公司提供的共焦显微镜,对11例(11眼)发生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患眼角膜在不同时期行三维实时扫描成像,并用计算机作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共焦显微镜呈现如下特征:①上皮排斥线是由较小的炎症细胞与受损的较大的上皮细胞混合形成的结构;②上皮下浸润表现为体积较小、折射率高的炎症细胞的聚集,上皮下神经纤维水肿呈串珠状改变,浅基质层细胞水肿;③基质排斥反应可见角膜基质细胞水肿,胞体变形,数量减少,并见炎症细胞浸润,后者于缝线周围较明显;④内皮排斥线则是由较小的明亮的炎症细胞与核固缩胞体形态异常的内皮细胞混合而成,随着内皮排斥线的发展,内皮细胞数量减少,体积变大呈伪足状;⑤以上排斥反应均见新生血管长入植片,并于血管壁可见游动的炎症细胞.结论:应用共焦显微镜可在活体上为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提供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的科学依据,并在细胞水平对排斥反应的触发与转归进行活体的动态观察.

105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