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泪腺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作者:张毅;沈碧玉;虞昊;杨洪滨;蔺友志;刘恩重

    目的 研究泪腺动脉的显微解剖结构.方法 收集30例(60侧)血管灌注的成人头颅标本,观察泪腺动脉的起源、毗邻关系、走行及分型,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96.7% (58/60)泪腺动脉起源于眼动脉,其中35侧泪腺动脉起自眼动脉角,11侧起自眼动脉弯,7侧起自眼动脉的第1段,5侧起自眼动脉的第2段;3.3% (2/60)起源于脑膜中动脉.泪腺动脉血管的外径为(0.89±0.21)mm.65.0%泪腺神经走行于泪腺动脉腺体支的上方.88.3%泪腺动脉腺体支以1~2干支配泪腺.结论 泪腺动脉的起始及眶内走行多变异,研究泪腺动脉的解剖结构有助于在泪腺穿刺活检和切除术中减少出血及损伤,同时在神经外科手术中亦应避免伤及此动脉.

  • 烟雾病脑血管重建手术中脑膜中动脉的保护

    作者:廖煜君;徐斌;安庆祝;高超

    目的 探讨烟雾病脑血管重建手术中脑膜中动脉的保护策略与技巧.方法 纳入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进行脑血管重建手术的烟雾病半球54侧(来自40例患者,男24例,女16例,年龄为16~63岁,平均38.9岁).所有手术半球术前均有脑膜中动脉的自发代偿,其中初始症状为缺血者23侧(TIA 12侧,脑梗死11侧),颅内出血者31侧,18侧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NIHSS平均为5.6分(3.0~9.0).以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联合脑-硬膜-肌肉血管融合术为基本术式进行脑血管重建,在此基础上通过"骨嵴法"、"跨窦法"、"骨桥法"、"小骨瓣法"以及"春卷缝合"等保护策略和技术的综合运用以及个体化的调整对脑膜中动脉进行保护.术后6个月复查脑血管造影,同时随访临床神经功能和脑实质扫描等.结果 所有半球的手术中脑膜中动脉均保护完好.平均随访10.1个月(6~15个月),TIA控制率为91.7%(11/12),术前存在神经功能障碍者NIHSS平均下降2.8(2.0~6.0),随访期间再出血率为3.2%(1/31).术后6个月脑血管造影随访证实脑膜中动脉均保护完好,与术前比较,动脉起始部的管径平均增加41.2%(P<0.01).结论 在烟雾病的脑血管重建手术中,通过"骨嵴法"、"跨窦法"、"骨桥法"、"小骨瓣法"以及"春卷缝合"等保护技术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脑膜中动脉,其安全性和临床疗效令人满意.

  • 双侧颌内动脉栓塞治疗严重外伤性鼻衄1例

    作者:黄启锐;黄伟浪;刘彪

    患者,男,21岁,骑摩托车跌倒致伤,前额着地,伤后昏迷、鼻腔流血、呕吐鲜血,在当地医院行头颅CT扫描示颅底骨折,脑挫裂伤,并行鼻腔填塞等处理,但仍反复出血,于伤后d 5转入我科,入院时神志清,面色苍白,双侧鼻孔流血,血压8.5/4 kPa.入院后即用手压迫右侧颈总动脉,见出血明显减慢,急请五官科会诊,由五官科医生行鼻道填塞后出血逐渐停止,3 d后拔除鼻道填塞物,拔除即日再次出血,出血量较大,故决定行DSA检查.在DSA下行双侧颈内动脉造影,未见异常,再行右侧颈外动脉造影时见有造影剂漏出并流向鼻咽部.行右侧颌内动脉超选造影,见造影剂从蝶腭动脉漏出.将造影导管前端插致颌内动脉远段(越过脑膜中动脉开口),注入直径约150 μm的明胶海绵颗粒,见鼻出血明显减慢,再行造影时见颌内动脉远段已不显影,未见造影剂外漏.因鼻出血未完全停止,考虑双侧颌内动脉有丰富吻合,故再行左侧颌内动脉栓塞,此时鼻出血完全停止,该次出血量共约3 000 ml,术后给予输血等对症治疗,两周后治愈出院,随访半年无再出血.

  • 脑膜中动脉的320排CT血管造影形态学分析

    作者:王皓帆;张钰;郭若汨;黄明声

    目的 探讨脑膜中动脉(MMA)的320排CT血管造影(CTA)成像效果,比较MMA有异常供血及无异常供血者的CTA表现.方法 按CTA结果将5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的112条MMA分为病变组及对照组.病变组为存在由MMA供血颅内病灶的28例患者的患侧MMA,共28条;对照组为不存在由MMA供血颅内病灶的28例患者的MMA以及存在由MMA供血颅内病灶的28例患者的健侧MMA,共84条.观察比较2组脑膜中动脉的显示情况及其形态学特征.结果 56例患者的112条MMA及其分支均能在CTA图像上清晰显示,均起源于上颌动脉.病变组动脉的颅外段的血管节段管径为(2.5±0.3)mm,对照组的为(1.4 ±0.3)mm,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89,P<0.001).病变组MMA出棘孔后分叉前主干管径为(2.0 ±0.5)mm,对照组为(1.1±0.3)mm,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91,P<0.001).结论 320排CTA能清晰显示MMA的形态学特征,供血颅内病变的MMA较正常MMA管径宽.

  • 脑膜中动脉的解剖定位与应用

    作者:张中军;秦万生;牛小艳;吕会茹

    目的 探讨头部的体表定位与脑膜中动脉的关联性.方法 对3个颅骨外所需的体表定位用红笔标识,将颅骨锯开进行预实验观察研究脑膜中动脉的体表定位,然后对30件头部标本按不同的部位要求进行开颅验证.结果 所研究的脑膜中动脉解剖定位经过开颅观察统计都在头部体表定位的标识区域内.结论 脑膜中动脉解剖定位的测量研究,为临床提供较准确的体表定位,可以判断颅外伤时硬脑膜外出血的部位,也可指导开颅手术避开三个易伤点,以免损伤脑膜中动脉.

  • 基层医院切除大脑凸面特大脑膜瘤1例

    作者:高志成

    1 病例报告患者,男,35岁.因右前额骨性包块进行性长大半年多,左下肢麻木行走不便4个月,伴视、听、记忆力明显减退及反应迟钝,于1998年3月26日入院,入院前有过三次癫痫大发作,6年前有右额部摔伤史. 入院检查神清,智力痴愚,行路不稳,左下肢肌力明显低于右下肢,右侧头部巨大包块,呈双颅凸出畸形,包块跨越额、顶、颞直径达12cm.包块质硬,不移动,扪及多个表现粗糙的块状硬结节,包块中心有囊性感.X线颅骨片检查示右额、顶、颞部颅骨破坏缺损,脑膜中动脉沟明显增宽.右颈动脉造影,病变区双重动脉血供.脑超声波检查中线波左移0.5cm.脑电图示右侧波波幅高于左侧.双眼底视乳头水肿.

  • 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治疗

    作者:李奇;李扩;王宁;李传坤;王茂德

    一、背景知识硬膜外血肿(图1)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其中大部分属于急性血肿。硬膜外血肿的形成与颅骨损伤有密切关系,骨折或颅骨的短暂变形,撕破位于骨沟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引起出血或骨折的板障出血,90%的硬脑膜外血肿与颅骨线形骨折有关。损伤脑膜中动脉引致硬膜外血肿占3/4,其次是损伤静脉窦、板障静脉等而导致血肿。出血积聚于硬膜与颅骨内板分离处,并随着血肿的增大而使硬膜进一步分离。硬膜外血肿以额颞部和颞顶部多,这与颞部含有脑膜中动、静脉,又易为骨折所撕破有关。发展急速的硬脑膜外血肿,其出血来源多属动脉损伤所致,血肿迅猛增大,可在数小时内引起脑疝,威胁患者生命。若出血源于静脉,如硬脑膜静脉、板障静脉或静脉窦,则病情发展稍缓,可呈亚急性或慢性病程。位于半球凸面的急性血肿,常向内向下推压脑组织,使颞叶内侧的海马及钩回突向小脑幕切迹缘以下,压迫大脑脚、动眼神经、大脑后动脉,并影响脑桥静脉及岩上窦的回流,称为小脑幕切迹疝。为时较久的硬膜外血肿,一般于6~9d即有机化现象,由硬膜长入纤维细胞并有薄层肉芽包裹且与硬膜及颅骨粘连。小血肿可以完全机化,大血肿则囊性变内贮褐色血性液体。典型的硬膜外血肿的患者存在中间清醒期。中间清醒期是指受伤当时昏迷,数分钟或数小时后意识障碍好转,甚至完全清醒,继而再度昏迷,这是因为硬膜外血肿形成后脑受压引起。

  • 急性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手术操作要点

    作者:曹云星;杨林;钟泽其;杨辉

    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30%. 其中大部分属于急性血肿,次为亚急性,慢性较少. 硬膜外血肿的形成与颅骨损伤有密切关系,骨折或颅骨的短暂变形,撕破位于骨沟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窦引起出血或骨折的板障出血,90%的硬脑膜外血肿与颅骨线形骨折有关. 硬膜外血肿主要以急性发生为主,占86%左右,有时并发其它类型血肿[1]. 损伤脑膜中动脉引致硬膜外血肿占3/4,其次是损伤静脉窦、板障静脉等而导致血肿. 根据硬膜下血肿的量可选择保守治疗、钻孔治疗[2]、及开颅血肿清除术. 急性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是救治硬膜外血肿有效的办法.

48 条记录 3/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