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瓣膜置换术80例临床分析

    作者:裴韶华;缪华新;郝宝泉

    目的:总结心瓣膜置换术手术方法、围术期处理经验,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并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2月~2008年11月总计80例心瓣膜置换术的手术技术、心肌保护、术后处理以及死亡原因等.80例中单纯行二尖瓣置换术(MVR)50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12例,双瓣联合置换术(DVR)18例(1例为再次双瓣置换术);同期行三尖瓣De vega成形术48例.结果:本组76例痊愈,4例死亡,死亡率5%.术后二次开胸止血6例, 占7.5%(6/80),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提高手术技巧、改进心肌保护方法、加强围术期管理等,可显著降低心瓣膜置换术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 自体血液回输对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液携氧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龙;高夏;乔利阳

    目的 探讨自体血回输对体外循环下心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液携氧功能的影响.方法 抽选河南省胸科医院心外科2014年4月-2016 年1月收治的90例首次接受心脏手术的心脏瓣膜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5例采用自体血液回收技术;对照组45例不采用自体血液回收技术,直接使用库血.检测并比较两组术前(T1)、术毕(T2)、术后24 h(T3)、术后第7天(T4)的动脉血液携氧功能指标,包括RBC、Hb、红细胞比容(Hct)、氧合指数、红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酸浓度(2,3-DPG) 、红细胞变形指数(RCD).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T2时点的RBC分别为(3.59±0.37)×1012/L和(3.64±0.44)×1012/L,Hb分别为(101.26±19.54)g/L和(102.38±20.05)g/L,Hct分别为(0.35±0.12)和(0.34±0.13),较组内T1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T3和T4与组内T1时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且组间各时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在T1~T4的氧合指数分别为(415.14±51.24)、(348.33±39.45)、(317.59±33.36)和(377.16±45.44) mmHg(1 mmHg=0.133 kPa),对照组则分别为(418.16±52.18)、(344.44±42.20)、(320.65±35.11)和(375.24±43.94) mmHg,组间各时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组内术后各时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组间及组内术前术后红细胞2,3-DP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RCD术后较术前的有明显增高(P值均<0.01),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应用自体血液回输对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中血液携氧功能无明显损伤,可减少库血的使用,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 风湿性心脏病心瓣膜置换术的疗效探讨

    作者:赵林林;李强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心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比较102例风湿性心脏病心瓣膜置换术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近期生存情况:近期生存99例,近期生存率为97.06%,近期死亡3例,近期死亡率为2.94%。远期生存情况:随访1~3年,共99例患者,远期生存94例,远期生存率为94.95%,远期死亡5例,远期死亡率为5.05%。1例患者发生瓣周漏,1例患者术后8个月再行瓣膜置换术。结论:风湿性心脏病心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疗效良好,近期及远期生存率较高,且并发症较少。

  • 特殊人群心瓣膜置换术的瓣膜选择及术后抗凝

    作者:游昕;郝家骅;朱家麟

    心脏瓣膜置换时,选择生物瓣抑或机械瓣一直没有定论。换瓣术后的抗凝治疗则已形成共识,即生物瓣需6个月左右的短期抗凝;机械瓣必须终生抗凝,并应保持抗凝水平在凝血酶原时间比率(PTR)1.5~2.0或国际标准化比率(INR)3.0~4.0之间〔1〕。对某些特殊人群,瓣膜选择及术后抗凝各有其特点,也更具争议。 一.青年女性及孕妇 青年女性行换瓣手术时,应考虑妊娠问题。因孕妇处于血液高凝状态,抗凝不当容易发生血栓栓塞、出血等并发症,且华法林及肝素等抗凝药物均对胎儿有不良影响。因此,对有生育要求的女性,换瓣手术时选择生物瓣可避免抗凝治疗带来的各项并发症,可能更为理想〔2〕。但是,生物瓣的耐久性较差,年轻及妊娠等因素均可能加速生物瓣的衰坏过程,病人可能再次手术,甚至妊娠期急诊再换瓣,所以,越来越多的医师选择置换机械瓣〔4〕。亦有报道〔5〕,对换瓣术后青年女性长期随访,结果机械瓣组10年瓣膜完好率明显高于生物瓣组,但病人的10年生存率明显低于生物瓣组;并发现妊娠并不加速生物瓣的衰败,因此认为,青年女性的瓣膜选择应因人而异,需充分权衡利弊后再作决定。 对机械瓣置换术后孕妇的抗凝治疗,有以下几种方案。 (1)华法林方案:全妊娠期均用华法林抗凝。因华法林可通过胎盘,在妊娠期头3个月内有致畸作用,并可能导致胎儿出血,所以该方案并不安全〔2,6〕。但亦有报道〔4〕,50例孕妇用该方案抗凝,无一畸形胎儿。 (2)肝素方案:妊娠期停用华法林,用肝素抗凝。由于需每日至少2次静脉注射肝素,并严密监测ACT,极不方便;且孕妇大出血发生率高达16%以上,终仅有67%孕妇可娩出健康儿,所以该方案已基本上被弃用〔2,4〕。近年研究的低分子肝素及口服肝素〔7〕可否用于孕妇抗凝,尚待观察。 (3)华法林与肝素交替方案:一旦确诊妊娠,立即停用华法林改为肝素静注,3个月后改回华法林口服,至产前2~4周,再停用华法林改为肝素,产前2~4?h停用肝素,产后立即恢复华法林抗凝。目前多数作者〔4,6,8〕推荐该方案,认为关键是很好地控制华法林,使抗凝水平与妊娠前相似。根据我国国情,如无使用及监测肝素的条件,亦可选华法林方案〔9〕。 妊娠期内如发生血栓栓塞,可首选尿激酶、链激酶等溶栓治疗,一般不会对孕妇及胎儿产生不良影响〔10〕。

  • 小剂量艾司洛尔预防心瓣膜置换术中心动过速效果观察

    作者:杨艳梅;李毅

    目的:观察心瓣膜置换术中小剂量艾司洛尔预防心动过速的效果.方法:选择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28例,随机分为艾司洛尔组18例,分别于气管插管前、切皮前、开胸前2~3 min 静注艾司洛尔0.2 mg/kg;不用艾司洛尔组10例.两组分别记录气管插管、切皮和开胸时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变化.结果:插管、切皮和开胸时艾司洛尔组于上述各时期心率较基础值增快不显著,而不用艾司洛尔组较基础值增快非常显著(P<0.01);平均动脉压两组同期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艾司洛尔可较好地预防联合心瓣膜置换术中心动过速的发生,且对血压无明显影响.

  • 心脏瓣膜手术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李庆志;李欣;祝沪军;郭德庆

    目的 探讨心瓣膜2换术的危险因素,以提高手术治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53例心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心瓣膜置换术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术后顺利恢复240例,术后发生并发症13例,其中治愈7例,死亡6例.经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功能W级,年龄≧70岁,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LVEDD≧70 mm,合并CABG,主动脉阻断时间>2h,体外循环时间>3h是影响心瓣膜置换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重视影响心瓣膜置术的独立危险因素的处理,对提高其疗效有重要意义.

  • 主动脉瓣环扩大术在主动脉瓣置换术中的应用

    作者:陈景伟;罗瑞芳;钟焕清;夏天;赖锋华;林秋伟;刘浪;钟汝核

    目的 探讨主动脉瓣环扩大术在主动脉瓣环过小的主动脉瓣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我院于2003年6月-2008年6月治疗主动脉瓣环过小的主动脉瓣膜病32例;平均年龄(24.2±13.3)岁,平均体重(42.2±16.7)kg.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瓣环直径平均(16.3±2.1)mm;13例采用Nicks方法,19例采用Manouguian方法进行主动脉根部成形及主动脉瓣置换术.同期施行合并病变手术矫治.结果 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平均主动脉跨瓣压差为(24.2±8.4)mm Hg(1 mm Hg=0.133 kPa).术后早期心律失常6例,肺感染并呼吸功能不全1例,均治愈.术后随访3~68个月,无远期死亡,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主动脉瓣环扩大术在主动脉辫环过小的主动脉辫置换术中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 延续性护理在心瓣膜置换术患者出院后抗凝治疗中的干预效果

    作者:孙德礼

    目的 探讨延续性护理对心瓣膜置换术患者出院后抗凝治疗的干预效果.方法 60例实施心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心瓣膜置换术,观察组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出院后抗凝治疗依从性,评定两组出院后生存质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出院后用药依从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12个月后的生存质量评分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延续性护理干预能够提高心瓣膜置换术患者出院后抗凝治疗依从性,改善其生存质量,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瓣膜置换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作者:罗又桥;方海宁;谭伟;李树松;曹辉庆;赖纪昌

    目的 分析瓣膜置换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PVE)的临床特点、外科手术方法和疗效,总结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 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再次手术治疗PVE患者17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诊治经过和预后情况.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2例(11.76%),死于感染性休克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术后发生低心排综合征2例,肾功能不全2例,呼吸功能不全2例,均经治愈后出院.随访14例,随访时间3个月至9年,生存良好,无复发.结论 PVE的外科治疗风险大,死亡率高,正确掌握手术指征、术中彻底清除感染灶和围术期正确处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 外科换瓣术中心脏停搏前灌注左西孟旦心肌缺血预处理的疗效分析

    作者:杨文聪;彭晓鹏;沈国刚;单飞;林明;柯略森

    目的 探讨外科换瓣术中心脏停搏前经主动脉根部灌注左西孟旦进行心肌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的保护效果,寻求重症瓣膜病患者外科换瓣术中的心肌保护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于东莞康华医院行外科换瓣治疗的52例重症瓣膜病患者,根据在体外循环辅助下心脏停搏前是否经主动脉根部灌注(应用微量泵持续泵入)左西孟旦进行心肌缺血预处理,将患者分为左西孟旦组(n=26)和对照组(n=26).左西孟旦组在体外循环辅助下心脏停搏前应用微量泵持续泵入左西孟旦,剂量为6~12μg/kg,总时长约10分钟;对照组在常规体外循环辅助下行外科换瓣处理.观察两组患者术中使用体外循环辅助的时间、心脏自动复跳率、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胺、肾上腺素)应用情况,术前及术后6、24、48小时的心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I、脑利钠肽、血乳酸、肌酐水平,记录两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呼吸功能不全、心律失常、低心排综合征、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机械辅助及死亡等)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左西孟旦组患者术中心脏自动复跳率更高,体外循环辅助时间更短,正性肌力药物使用剂量更低.术前心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I、脑利钠肽、血乳酸及肌酐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左西孟旦组术后6、24小时及对照组术后6、24、48小时心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I、脑利钠肽、血乳酸及肌酐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且术后6、24、48小时对照组明显高于左西孟旦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左西孟旦组患者围术期出现呼吸衰竭、肾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低心排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无应用动脉内球囊反搏机械辅助及死亡事件.结论 重症瓣膜病患者换瓣术中应用左西孟旦进行心肌缺血预处理可明显减轻心肌损伤程度,降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有效的心肌保护策略.

  • 96例心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脏复跳前主动脉根部灌注硝酸甘油的疗效分析

    作者:谭年喜;刘锋

    目的:分析在心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脏复跳前行主动脉根部灌注硝酸甘油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筛选96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行心瓣膜置换术。试验组48例患者术中应用硝酸甘油行主动脉根部灌注。对照组48例患者按照常规处理,不使用硝酸甘油灌注。观察两组心脏自动复跳率、多巴胺药物使用量等指标。结果:试验组心脏自动复跳率97.91%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肾上腺素使用量、多巴胺使用量、心脏复跳后CPB(体外循环)辅助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瓣膜置换术中心脏复跳前主动脉根部灌注硝酸甘油并且配合心肌保护措施,可明显提高心脏自动复跳率,促进术后恢复作用明显。

  • 心瓣膜置换术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术联合治疗心房颤动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何勇

    目的 分析心瓣膜疾病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同期接受心瓣膜置换术联合施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3 例接受心瓣膜置换术加双极射频消融手术的心瓣膜疾病合并AF 患者,以是否同期联合手术分为两组:联合组,20 例;非联合组,23 例.分析比较两组术后疗效指标及远期随访预后的临床资料.结果 与非联合组相比,联合组在机械辅助通气时间、ICU 停留时间、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直径明显减低(P <0.05);而远期随访中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率、瓣周漏、复发性AF 心律及病死率也明显降低(P <0.05).结论 心瓣膜置换术联合施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对于心瓣膜疾病合并AF 患者有良好的术后及远期临床效益.

  • 行血养心中药治疗心瓣膜置换术后气虚血瘀证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

    作者:吴晓倩;赵丹丹

    目的 观察行血养心中药治疗心瓣膜置换术后气虚血瘀证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心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6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行血养心中药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每搏量(C0)、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情况,统计2组近期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气短、神疲、乏力、自汗懒言、舌质紫暗或见瘀点及脉涩或沉弦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LVEF、CO及TT、APTT、PT均显著提高(P均<0.05),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及FIB水平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备项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近期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行血养心中药治疗心瓣膜置换术后气虚血瘀证可有效减轻临床症状体征,促进心脏功能恢复,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凝血功能,且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 经食管超声在心瓣膜置换术中及术后的应用

    作者:张琦;赵玉华;陈如坤;刘跃

    本文运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对心瓣膜置换术中及术后的运转状况、血流动力学变化等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研究.

  • 异丙酚对心瓣膜置换术病人心肌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

    作者:顾尔伟;张野;张健;司力;刘学胜

    通过观察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病人血清心肌酶谱、过氧化物代谢和心功能变化,探讨异丙酚静脉复合麻醉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

  • 冠状动脉造影在风湿性心瓣膜病行心瓣膜置换术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作者:梁荣鑫;钟志敏;王建华;吴挺;李伯海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在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90例行心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伴有冠状动脉病变者设为观察组(17例),不伴有冠状动脉病变者设为对照组(73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并分析引起风湿性心瓣膜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原因。结果90例患者中,伴有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病变者17例(18.89%);观察组体外循环与主动脉阻断时间长于对照组( P <0.05);年龄≥55岁、男性、糖尿病者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 P <0.05)。结论风湿性心瓣膜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前,应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与围术期护理措施,以确保手术效果。

  • 心瓣膜置换术156例体会

    作者:李建华;李俊升;乌日嘎;佟春盛;张建新

    我院于1998-07~2005-11连续行心瓣膜置换术156例,均手术成功,治愈出院.现将围手术期处理体会报道如下.

    关键词: 心瓣膜置换术 治疗
  • 严重心功能不全者心瓣膜置换术的麻醉

    作者:吴曼;邢桂英;于建设

    严重心功能不全心脏瓣膜病病人病程长,瓣膜病变严重,心脏扩大,心肌受累重,心功能差,全身状况欠佳,尤其是心肌严重损害引起的血流动力学障碍,继发肺动脉高压及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等,使手术死亡率明显增高,施行心瓣膜置换术时麻醉危险性也明显增加.本文总结了29例严重心功能不全心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处理,现报道如下.

  • 167例老年心脏瓣膜病的特点及围手术期处理

    作者:缪文瑞;杨文

    国外文献报道老年患者心脏瓣膜手术病死率为5.0%-14.5%.鉴于老年心脏瓣膜病的特点,如何通过更好的外科治疗手段来降低病死率,提高手术疗效,是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长期以来,笔者对老年患者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时是注重围手术期各环节的处理,并在手术矫治方法上做了某些改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 温血停跳液灌注技术在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应用体会

    作者:李玉梅;王强;郑升法;张学玲

    我们随机将20例重症心瓣膜病患者在施行心瓣膜置换术中分别采用温血灌注(Ⅰ组)和冷血灌注(Ⅱ组),每组10例进行对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两组患者的术前资料见表1。……

114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