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半夏-夏枯草配伍对葫芦巴碱、尿嘧啶、腺苷煎出量的影响

    作者:张俊义;张晓静;孙毅坤

    目的:研究半夏-夏枯草不同比例配伍对葫芦巴碱、尿嘧啶及腺苷煎出量的影响,探索其变化规律及合理配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半夏和夏枯草不同比例配伍时葫芦巴碱、尿嘧啶及腺苷的煎出量,并通过比较分析不同配伍比例对3种成分煎出量的影响。结果半夏配伍夏枯草,尿嘧啶及腺苷煎出量增加,葫芦巴碱在两者配伍情况下煎出量减少。结论半夏-夏枯草不同配伍对葫芦巴碱、尿嘧啶、腺苷煎出量有一定影响,佳配伍比例值得深入研究。

  • 中医阴阳理论用于基因组研究的可行性探讨

    作者:张洪钧;彭莉

    生物的遗传物质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RNA/DNA)由核苷酸组成.不同的核苷酸按所含碱基的不同分为4种,这些碱基为腺嘌呤(adenine,A)、鸟嘌呤(guanine,G)、胞嘧啶(cytosine,C)和胸腺嘧啶(thymine,T,为DNA特有)或尿嘧啶(uracil,U,为RNA特有).通常人们用碱基名称来区别核苷酸种类.

  • 骨水泥中抗癌药的释放、活性及抗肿瘤效应的实验研究

    作者:孙诚;徐晓明;齐朝月

    目的:确定化疗药丝裂霉素、长春新碱和5F-尿嘧啶掺入骨水泥后的释放及活性,评价其掺入骨水泥后经皮介入治疗小鼠移植瘤模型的抗肿瘤效应.材料和方法:采用洗提法和MTT法测量药物的释放及活性.60只昆明种小鼠,每只小鼠皮下注射,S180肉瘤细胞1×106,7天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3组为治疗组,每一组各以上述一种抗癌药骨水泥0.5ml瘤块内注入;另1组为对照组,仅注入单纯骨水泥0.5ml.记录每组10只荷瘤小鼠肿瘤大小变化,余5只作病理检查.结果:三种药物均可从骨水泥中释放并具有杀伤肿瘤细胞效应;3组治疗组中,肿瘤体积在1~10天内逐日缩小或不增大;而对照组中肿瘤体积持续增大.病理检查见治疗组水泥块周边肿瘤组织片状坏死.结论:骨水泥携带常用抗癌药具有抗肿瘤效应.

  •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核酸方法的建立及评价

    作者:程正江;付文荣;曾平凡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技术灵敏度高,速度快[1,2],已被临床广泛应用.然而,尽管该方法采用尿嘧啶糖基酶(UNG)等防交叉污染措施,但由于进行核酸提取时,用的是非封闭式人工操作,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污染(避免假阳性).

  • 急性白血病患儿胞苷脱氨酶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

    作者:岳丽杰;陈小文;李成荣;李长钢;石红松;王缨

    胞苷脱氨酶(cytidine deaminase,CDA)是嘧啶解救途径中的一种酶,催化胞苷和脱氧胞苷不可逆水解脱氨形成相应的尿嘧啶術生物.

  • 胞嘧啶脱氨酶尿嘧啶-磷酸核糖基转移酶融合基因/5-氟胞嘧啶治疗鼻咽癌的实验研究

    作者:唐瑶云;钟宇;赵素萍;肖健云

    目的 研究胞嘧啶脱氨酶-尿嘧啶磷酸核糖基转移酶融合基因/5-氟胞嘧啶(fusion cytosine deaminaseuracil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 gene/5-Flurocytosine,FCU/5-FC)对鼻咽癌CNE-2细胞的杀伤效应以及对鼻咽癌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构建表达质粒载体pcDNA3.1(-)CMVe·Egr-1·FCU,BamHⅠ酶切鉴定重组质粒,分析FCU基因和融合启动子CMVe·Egr-1的序列.电穿孔法将重组质粒转染CNE-2细胞,300 μg/ml~600 μg/mlG41 8筛选1 4天获得稳定表达FCU基因的CN E-2细胞,RT-PCR鉴定FCU基因的表达.以转染空白载体pcDNA3.1(-)的CNE-2细胞为对照,MTT法观察5-FC对表达FCU基因的CNE-2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考察FCU基因的细胞旁杀效应.5×106的CNE-2细胞接种裸鼠右腋下,建立鼻咽癌裸鼠移植瘤模型,12天后将裸鼠随机分成3组:CU组,CU+PBS组和CU+5-FC组,观察不同处理对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 酶切和序列分析证明重组质粒含完整的FCU基因和Egr-1启动子的核心序列,RT-PCR从转染细胞总RNA中扩出330bp的预期片段.表达FCU基因的CNE-2细胞在5-FC干预下,生长受到抑制.随着表达FCU基因的细胞比例增加,细胞存活率相应地下降.CU组,CU+PBS组移植瘤体积与CU+5-F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表达FCU基因的CNE-2细胞可以被5-FC杀伤,FCU/5-FC系统抑制了移植瘤生长,为治疗鼻咽癌提供了新的策略.

  • 骨水泥掺入常用化疗药的释放及活性

    作者:孙诚;柳霞;徐晓明

    目的明确常用化疗药丝裂霉素、长春新碱和5一F尿嘧啶掺入骨水泥后的释放及活性. 方法采用洗提法和MTT法测量药物的释放及活性. 结果三种药物均可从骨水泥中释放并具有杀伤肿瘤细胞效应. 结论骨水泥携带抗癌药具有抗肿瘤效应.

  • 030 野生型或耐药性乙肝病毒对(-)β-D-2,6-二氨基嘌呤二噁烷和2'-氟基-5-甲基-β-L-阿糖呋喃尿嘧啶的体外敏感性

    作者:

  • HPLC法测定尿嘧啶替加氟片含量

    作者:李禾;陶利

    目的 采用HPLC法测定尿嘧啶替加氟片的含量.方法 Agilent1200 HPLC仪;Agilent ZOBAX C18 色谱柱(150 mm ×4.6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10:90);流速: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71 nm.结果 尿嘧啶、替加氟分别在0.16~1.60 μg、0.08 ~0.80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r=0.9995),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53%、100.68%,RSD分别为0.74%、1.63%(n=6).结论 本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为完善本产品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 HP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内源性尿嘧啶及二氢尿嘧啶

    作者:姜浩;江骥;胡蓓;王洪允

    目的为评价人体内二氢嘧啶脱氢酶的活性,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的分析方法,测定该酶的底物以及催化产物在血浆中的基础浓度.方法血浆样品液-液萃取后,以纯水为流动相,以Discovery Amide C16色谱柱初步分离, 经气动辅助电喷雾离子源负离子化,在三级四极杆质量分析器上以多反应离子监测(MRM)方式检测尿嘧啶(MRM m/z 111.0 → 41.9)和二氢尿嘧啶(MRM m/z 113.0 → 42.0) .结果尿嘧啶和二氢尿嘧啶的低定量浓度分别为0.5 ng*mL-1和5 ng*mL-1 ;线性范围分别为0.5-100 ng*mL-1和5-1 000 ng*mL-1, 精密度和准确度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结论此法专属、灵敏、准确,适用于测定生物样本中内源性尿嘧啶和二氢尿嘧啶的基础浓度.

  • 内源性尿嘧啶类物质比值在5-氟尿嘧啶化疗中毒性预测价值的临床研究

    作者:黄红兵;黄民;李苏;廖海;刘韬;余更生;姜文奇

    目的:评价内源性二氢尿嘧啶(UH2)与尿嘧啶(U)的比值(RUH2U)在5-氟尿嘧啶(5-Fu)化疗方案中与5-氟尿嘧啶血药浓度(C5FU)、消化系统毒性级别的相关关系,为5-氟尿嘧啶化疗方案的调整及剂量个体化提供依据.方法:对20例以5-氟尿嘧啶化疗的鼻咽癌病人,化疗前测定RUH2/U,化疗中测定5-氟尿嘧啶血药浓度,化疗后评价5-氟尿嘧啶毒性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RCH2/C 与CsHU、5-氟尿嘧啶致腹泻、口腔粘膜毒性均具显著相关性.结论:RUH2/C值大小可作为评价5-氟尿嘧啶临床用药的依据应用于疗效及毒性的预测.

  • 17-取代雌二醇-嘧啶类衍生物的合成与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作者:程克光;张江玉;刘观艳;初相伍;凌丹;姚国义

    目的:合成新型17-取代雌二醇-嘧啶类衍生物,并研究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以雌二醇为原料,三苯基氯甲烷保护3位羟基;经Williamson合成法,与二溴烷烃反应;继而在“一锅煮”条件下,用CH3COOH脱除三苯基甲烷保护基;后与尿嘧啶或胸腺嘧啶反应,共合成得到12个新型的17-取代雌二醇-嘧啶类衍生物,并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采用MTT法测试抗肿瘤活性.结果:化合物11,13和15对MCF-7表现出很好的增殖抑制活性(>60%),而二聚体化合物(6,8,10,12,14,16)对MCF-7均未显示明显的增殖抑制活性(<19%).化合物13和15对MDA-MB-231的增殖抑制活性好(约34%).大部分化合物对SKOV-3,NCI-H460和MGC-803均未显示明显的增殖抑制活性.结论:合成得到的17-取代雌二醇-嘧啶类衍生物对MCF-7的增殖抑制活性优于其他肿瘤细胞(MDA-MB-231,SKOV-3,NCI-H460和MGC-803).胸腺嘧啶衍生物比尿嘧啶衍生物具有更广谱的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

  • HPLC法测定花鹿茸饮片中尿嘧啶及次黄嘌呤的含量

    作者:于文静;王焕群

    目的:研究花鹿茸饮片中尿嘧啶及次黄嘌呤的定量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Diamonsil NH2(250×4.6mm 5μm);流动相:0.2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0.1mol/L氯化钠缓冲液;检测波长:262nm.结果:尿嘧啶的线性范围为0.0097~0.13095μg(r=0.9996,n=5),次黄嘌呤的线性范围为0.00738~0.09963μg(r=0.9999,n=5),尿嘧啶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0%,RSD=1.10%,次黄嘌呤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0%,RSD=1.84%.结论:本法简便、灵敏、准确,可用于鹿茸饮片的质量控制.

  • 尿嘧啶有关物质测定方法的研究

    作者:张秀玲;唐素芳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尿嘧啶的有关物质.方法:采用迪马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0.34%磷酸二氢钾溶液-甲醇(94:6),检验波长258 nm.结果:尿嘧啶的线性范围为0.101 4~4.056 0 mg·L-1,检测限为0.9 mg·L-1,精密度为0.11%.结论:该方法简便,灵敏,准确,快速,专属强,可用于尿嘧啶的质量控制.

  • 吗啡对小鼠纹状体细胞外尿嘧啶释放的影响及机制初探

    作者:王天琳;吴春福

    目的:研究吗啡对小鼠纹状体细胞外尿嘧啶释放的影响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采用脑内微透析技术结合高效液相紫外检测器检测尿嘧啶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纹状体总RNA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吗啡(10,20 mg·kg<'-1>,ip)可显著降低小鼠纹状体尿嘧啶含量且呈现荆量依赖性;盐酸纳洛酮(4 mg·kg<'-1>,ip)自身对小鼠纹状体尿嘧啶的释放无影响,却可以显著回升尿嘧啶含量至基础水平.吗啡(10,20 mg·kg<'-1>,ip)对小鼠纹状体细胞内RNA含量呈下调作用,与对尿嘧啶含量的下调结果一致,呈现剂量依赖性;盐酸纳洛酮(4 mg·kg<'-1>,ip)对小鼠纹状体总RNA含量无明显影响但能拮抗吗啡对总RNA含量的下调作用.结论:吗啡引起小鼠纹状体尿嘧啶释放降低的作用可能与μ受体相关且与细胞内总KNA的含量变化存在相关性.

  • HPLC法测定血浆中尿嘧啶和二氢尿嘧啶的含量

    作者:蔡乐;叶敏;付强;朱珠

    目的:建立人血浆中内源性尿嘧啶(U)和二氢尿嘧啶(UH2)的HPLC测定方法,为通过UH2/U比值评价体内二氢嘧啶脱氢酶活性提供方法学基础.方法:采用Shim-pack CLC-ODS柱(6 mm×150 mm,5μm),以0.05 mol·L-1磷酸盐缓冲液(pH值为4.0)为流动相,测定U的检测波长为260 nm,测定UH2的检测波长205 nm.以含3%牛血清白蛋白(BSA)的水溶液配制标准样品和质控样品.以溴尿嘧啶为内标,采用叔丁基甲醚/正丙醇(75:25)为提取溶剂进行两次提取,氮气吹干、复溶后进样分析.结果:U在5~200 μg·L-1的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 5,n=6),测定的批内变异RSD在1.73%~3.45%之间,批间变异RSD在1.76%~2.53%之间,回收率为96.15%~105.09%;UH2在10~400 μg·L-1的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 6,n=6),测定的批内变异RSD在3.67%~3.80%之间,批间变异RSD在3.40%~5.74%之间,回收率为101.51%~104.06%.结论:本方法灵敏度高,操作简便易行,为测定体内尿嘧啶和二氢尿嘧啶,进而评价二氢嘧啶脱氢酶活性提供方法学基础.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蛴螬中7个成分的含量

    作者:孙艳涛;邵嘉乐;孙明婧;王路宏;赵磊

    目的 建立蛴螬中尿嘧啶、胞苷、次黄嘌呤、黄嘌呤、尿苷、肌苷、鸟苷含量的HPLC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Waters HSS T3(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和水(B)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60 nm,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30℃.结果 7种成分线性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为0.999 1~1.000 0;平均回收率(n=6)在91.2%~97.4%,RSD在1.5%~2.3%.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可为蛴螬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 公斤级SKI2496关键中间体的合成工艺改进

    作者:丁志新;门靖;曹卫凯;贾庆仪

    目的 改进SKI2496的关键中间体1-(2-氟-6-(三氟甲基)苄基)-6-甲基-5-(哌嗪-1-基)嘧啶-2,4(1H,3H)-二酮的合成工艺.方法 以2-氟-6-三氟甲基苄胺(1)为原料,先和尿素反应生成1-[2-氟-6-(三氟甲基)苄基]脲(2),接着与乙-乙酸叔丁酯胺解、关环得1-(2-氟-6-(三氟甲基)苄基)-6-甲基嘧啶-2,4(1H,3H)-二酮(4),后经溴代,与无水哌嗪缩合得标题化合物(6).结果 该工艺共4步反应,总收率44.6%(以1计),其结构经1H-NMR和MS确认.结论 该工艺成本低、操作简单,安全,易工业化生产.

  • 尿嘧啶DNA糖基化酶在PCR防污染中的应用

    作者:李振勇;刘明霞

    1.PCR"残留污染"在PCR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污染"问题,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①模板的交叉污染:在样品采集或处理中,气溶胶、加样器取样时的泡沫或其他原因引起样品或模板的交叉污染,造成假阳性,属于正常DNA(由A、T、G、C四种碱基组成)引起的污染;②扩增产物的污染:在扩增过程中,将碱基T置换成U,使得扩增产物为U-DNA(由A、U、G、C四种碱基组成),由于产物量特别大,容易溢漏引起污染,造成假阳性;③核酸酶、蛋白酶的污染造成假阴性;在这三种情况中为严重是第二种,即称之为"残留污染",因为PCR扩增的放大倍数高达千万倍,而且在实际应用中扩增一直在反复进行,造成扩增产物的大量堆积,难于将其控制降解,即使是荧光PCR也很难避免扩增产物的污染,为了使得PCR结果更加可靠、准确,有必要在反应管完全封闭后于管内通过酶或其他方法,将操作过程中可能带入的残留污染物破坏,使其不能成为新一轮扩增的模板,从UDG的生物学性质可知,它是完成这一任务的佳选择.

  • 多棘蜈蚣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作者:付银丹;李振麟;濮社班;钱士辉

    目的 研究多棘蜈蚣Scolopendra multiden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反相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中低压制备色谱、制备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多棘蜈蚣乙醇冷浸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尿嘧啶(1)、7,8-二甲基异咯嗪(2)、吲哚-3-乙酰胺(3)、N-乙酰基-2-苯基乙胺(4)、(3S)-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5)、环(L-异亮-L-脯)二肽(6)、环(L-亮-L-脯)二肽(7)、环(L-苯丙-L-脯)二肽(8)、环(L-苯丙-L-酪)二肽(9)、环(L-缬-L-脯)二肽(10).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多棘蜈蚣中分离得到.

101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