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针灸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诊疗特点分析

    作者:王佳;翟炎冰;赵世同;程延君;刘志顺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所致二便、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的诊疗特点,为临床治疗方案优化提供依据.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知网(CNKI,1997-2015年)、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1997-2015年)、维普数据库(VIP Date,1997-2015年)、PUBMED(1997-2015年)中关于针灸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的文献,总结具体的干预措施、治疗介入时机、辨证及选穴特点、治疗频次、总治疗时间、疗效及其评价指标、随访及其安全性.结果:针灸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导致的二便、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以单纯电针为主,占40.82%(20/49),介入时机多在发病3个月以内;其辨证特点以辨病结合辨主症为主,占81.63% (40/49);膀胱功能障碍以下腹部和腰骶部的任脉和膀胱经的中极、关元、肾俞、次髎及损伤部位夹脊穴为主;肠道功能障碍以下肢部和腹部的胃经和任脉的天枢、关元、上巨虚及损伤部位的夹脊穴、督脉穴为主;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以四肢部和背部的膀胱经、大肠经和胆经的阳陵泉、曲池、合谷、环跳、委中及损伤部位夹脊穴等为主;治疗频次以1次/d,1周5~6次为多,占63.27%(31/49);总治疗时间处于1~29周不等,以4周为常见.针灸治疗二便、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的疗效为75.0% ~96.7%,随访示有一定远期疗效,未出现不良反应报道.结论:针灸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所致二便、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有一定的疗效,但由于多数是非随机对照文献,且其疗效标准不一,故确切疗效有待于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针灸治疗安全性较高.

  • 外科干预性手术治疗时间的选择对急性脊髓损伤预后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民;徐祝军;党耕町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创伤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青年患者的发病率高[1-4].研究表明.预防和逆转继发性SCI对于大程度地保留残存的脊髓功能和促进损伤脊髓结构及功能重建具有重要意义,也足当前治疗SCI的主要手段之一[1.2.5].目前,临床尚无特效药物能有效地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因此,外科干预性手术治疗在北美被广泛地应用于急性SCI的临床治疗.然而,因缺乏严密设计并严格执行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学者们对外科手术治疗时间窗口的界定、手术术式的选择和手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上仍存在很大的争议[1.2.5~8].笔者现就外科干预性手术治疗时间的选择对急性脊髓损伤预后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人羊膜上皮细胞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的移植免疫研究

    作者:张洪高;方琪;高晗清;孙海伟;许刚;郭礼和;惠国祯

    目的 探讨人羊膜上皮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创伤性脊髓损伤的作用及细胞移植后免疫反应情况.方法 采取大鼠脊髓半横断方法建立动物模型后损伤局部直接注射移植细胞,设三组:羊膜上皮细胞移植组、骨髓源间充质细胞移植组、PBS液对照组;利用Basso Beattie Bresnahan运动功能评分(BBB评分)评价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IL-2和IL-10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标记CD3+T细胞浸润情况评价移植免疫情况.结果 (1)BBB评分显示,三组大鼠在移植后3周内均有较快恢复并在3周后进入平台期,细胞移植组恢复更明显且羊膜上皮细胞组优于骨髓源间充质细胞组(P<0.05).(2)羊膜上皮细胞组大鼠血清IL-2的水平较骨髓源间充质细胞组明显偏低,IL-10水平则偏高.(3) CD3免疫组化显示各组切片在早期均有CD3+细胞浸润,移植后3个月羊膜上皮细胞组CD3+细胞浸润明显少于骨髓源间充质细胞组(P<0.05).结论 细胞移植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效果明显;羊膜上皮细胞免疫原性较骨髓源间充质细胞弱.

  • 脊髓切开术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的手术时机研究进展

    作者:杨德刚;李建军;杨明亮;胡安明;顾蕊;杜良杰

    创伤性脊髓损伤的患病率逐年增加,预后没有根本改观,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与生活质量。脊髓损伤后髓内出血、水肿,在软硬脊膜的束缚下可能导致实质内压力增高,导致缺血缺氧,加重脊髓的继发性损伤进程。脊髓切开术切开硬脊膜、软脊膜、肿胀脊髓,释放坏死物质,是治疗脊髓损伤的有希望的途径之一。目前仍无脊髓切开术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的规范化手术方案,本文作者对其手术时机的研究作一综述。

  • 脊髓损伤的治疗

    作者:姜金利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脊柱脊髓疾患.在美国,每年创伤性脊髓损伤的发生率约为28~55/100万人,相当于每年新增10000~12000例患者.我国尚无详细统计资料,但随着交通事故的增多,其发生率必然会逐年增加.

  • 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留置导尿管更换时间的探讨

    作者:于海霞;闫玮娟;崔严文

    目的:探讨一次性硅胶气囊尿管在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留置导尿中更换尿管的佳时间。方法对36例创伤性脊髓损伤需长期留置导尿患者,随机分成3组,比较3组患者尿路感染率差异,记录比较更换尿管佳时间。结果调查显示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路感染率未上升;B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尿路感染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结论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更换尿管的佳时间为3周。

  • 甲氨蝶呤对大鼠脊髓挫伤急性期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作者:张思;顾兵;王烁宇;李华南;张国福;张水印

    目的:观察甲氨蝶呤对大鼠脊髓挫伤后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探讨其急性期抗氧化神经保护机制。方法:采用PinPointTM精密皮质撞击器制备大鼠脊髓挫伤模型,伤后30 min皮下注射(subcutaneous injection,sc)甲氨蝶呤(0.5 mg·kg-1·BW),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rostaglandin F2α,8-iso-PGF2α)的含量以及损伤组织中4-羟基壬烯醛-His加合物(4-hydroxynonenal-His adduct,HNE)的含量。结果:伤后1、3、6、12、24、48、72 h,甲氨蝶呤组MDA、8-iso-PGF2α以及HNE的含量均低于模型组;尤其在伤后6、12 h,甲氨蝶呤组血浆中MDA和脊髓组织中HNE含量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在伤后12 h,血浆中8-iso-PGF2α含量也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合适剂量的甲氨蝶呤防止脊髓继发性损伤可能与其抑制或减轻脂质过氧化有关。

  •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与甲基泼尼松龙早期治疗大鼠脊髓挫伤的形态学研究

    作者:顾兵;王烁宇;李华南;王俊;张水印

    目的:比较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uEPO)与甲基泼尼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早期治疗大鼠脊髓挫伤的形态学变化.方法:采用BenchmarkTM颅脑损伤撞击器制备大鼠脊髓挫伤模型,损伤30 min后,rHuEPO组腹腔注射(ip)rHuEPO(5 000 UI·kg-1·BW),MP组尾静脉注射(iv)甲泼尼龙琥珀酸钠(30 mg· kg-1·BW)采用Harris氏HE染色,Luxol固蓝染色,神经元核抗原(neuronal nuclei,NeuN)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损伤脊髓组织.结果:损伤1,3d后,MP组挫伤中心及前、后3,5 mm处灰质前角神经元存活数量、残存髓鞘面积及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数均高于rHuEPO组.损伤14,28 d后,rHuEPO组挫伤中心及邻近部位囊腔区域面积和星形胶质细胞抑制率高于MP组.同时,rHuEPO组挫伤中心及前、后3.5 mm处灰质前角神经元存活数量、残余髓鞘面积均显著高于MP组(P<0.05).结论:30 mg·kg-1·BW MP早期治疗大鼠脊髓挫伤第一周能显著改善神经元存活、髓鞘脱失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随着时间的延长,rHuEPO的长期疗效逐渐显著.

  • 强化护患沟通对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不良情绪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作者:李珍

    目的 探讨强化护患沟通对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不良情绪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将86例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强化护患沟通,比较干预后2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情况及治疗依从性.结果 2组患者干预后SAS、SDS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依从性为95.3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1.40%(P<0.05).结论 对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强化护患沟通,有助于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

  • 压疮的预防及护理新进展

    作者:焦玲

    压疮又名褥疮,是由于机体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使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皮肤正常功能丧失所致的局部组织溃烂坏死[1],向深部发展可累及骨膜甚至骨质,引起局灶性骨膜炎或骨髓炎。压疮好发于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及创伤性脊髓损伤、恶性消耗性疾病、脑血管意外等患者。压疮长期困扰着临床护理工作者,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压疮的发生。

  • 针灸-创伤性脊髓损伤治疗与康复简况

    作者:张姗姗;谭继鸿;黄彬洋;柯晓华;陈莎莎;袁青;张安仁

    创伤性脊髓损伤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针灸作为创伤性脊髓损伤治疗与康复辅助手段,作用机理尚不明确,选穴标准缺乏统一.实验研究提示针灸(电针)可产生电流刺激、脊髓诱发电位,改善脊髓组织结构,调整脊髓酶、脊髓活性物质、脊髓血流量;有临床报告选穴督脉、夹脊穴、病灶上下各一对夹脊穴、损伤平面下神经丛和神经干周穴位等参与创伤性脊髓损伤治疗与康复.

  • 高压氧及骨科综合治疗高原地区创伤性不完全脊髓损伤:开放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作者:孙晴;鲍剑峰;安玉兰;雷慧;马俊

    背景:脊髓损伤后脊髓神经功能因缺血缺氧出现的继发性细胞凋亡是造成脊髓功能难以恢复的主要因素,高原地区因大气压力降低会使患者处于低氧的环境中,对脊髓损伤恢复非常不利,而高压氧能提升组织中氧含量,可能促进患者术后功能的改善.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高原地区创伤性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研究为正在中国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进行的一项前瞻性开放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164例符合标准的高原地区创伤性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压氧组,各82例.对照组采取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及椎板切除减压等常规外科方法治疗,高压氧组在此基础上,采取0.2 MPa高压氧治疗,1次/d,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中休息5-7 d,持续4个疗程.主要结局指标为治疗结束后以改良Barthel指数比较治疗前的变化值,其可体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次要结局指标为以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分级、感觉评分和运动评分评价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相关功能的恢复情况.研究方案已于2012年4月经中国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QHC011K.试验取得患者亲属或法定代理人的书面知情同意.结果与结论:目前已完成的部分试验结果显示,治疗4个疗程(55-61 d)后高压氧组患者改良巴氏指数、美国脊髓损伤协会触觉、痛觉和运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高压氧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分级情况差异较大,且高压氧组患者D级和E级所占的比例高于对照组.试验旨在说明高压氧治疗高原地区创伤性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的有效性,为高原地区创伤性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的高压氧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 创伤与非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康复疗效评估

    作者:

  • 创伤性脊髓损伤的早期康复效果

    作者:

    目的:确定创伤性脊髓损伤(SCI)的自然病程和早期康复的效果。设计:回顾性,多中心研究。环境:16所Rosai医院,1所医学院。参加者:123例SCI病人,其中男104例,女19例,平均年龄:(48.8±17.7)岁。干预:将病人分成早期康复组和延迟康复组。利用国际SCI分类表对差别进行测量。测量:利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的分类标准将运动功能的康复率(MRR)表示为(出院时的ASIA运动分数-入院时的ASIA运动分数)/(100-入院时的ASIA运动分数)。利用MRR分期确定6个亚组(早期或晚期四肢瘫,中央脊损伤,偏瘫)的FIM和ASIA分数的回归线。我们也明确了6个亚组的FIM生理或认知分数和ASIA运动分数的回归线。结果:我们获得了3个期:急性期-损伤后2周;康复期-损伤后2周到6周之间,慢性期-损伤6周之后。回归线显示早期康复组的生理功能有明显的改善。对于6个亚组来说,FIM认知分数和ASIA运动分数并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早期进行SCI康复,病人的生理功能(尤其是运动功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Arch Phy Med Rehabil 2001; 82(3): 391-5)

  • 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路径的构建

    作者:黄贵娥;杨家仙;周红;金素霜

    目的:探究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路径的构建方法。方法:使用有关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路径构建文献回顾的方法,仔细阐述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路径的构建方法并讨论构建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结果: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路径的构建主要是通过对往年相关文献的回顾,构建出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路径的框架,然后对临床路径的应用效果进行临床试验,通过试验结果对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路径予以确定或者是再次进行改进。而构建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整个构建过程中工作的细致和避免出现错误。结论: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路径的构建这种手段可以广泛应用到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这种方法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 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方案的构建与应用

    作者:张丽华;李丽;樊帆;叶文琴

    目的 通过文献回顾和Delphi法以循证医学为基础构建标准化、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方案.方法 运用Delphi专家咨询法构建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方案.2011年6-12月,选取上海市两所三级综合性医院骨脊柱科和骨创伤科住院的患者11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住院单双号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方案组(简称方案组),比较两组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知识掌握程度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在肢体主动和被动锻炼的方法、疼痛的汇报和缓解方法、出院后各种并发症预防方法与重要性等方面,方案组患者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缩小、便秘和腹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上,方案组患者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方案能提高脊髓损伤患者对肢体功能康复知识的认知水平,并且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了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临床护理路径在儿童脊髓损伤高压氧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作者:郭锦梅;吕艳;李航;肖宏

    脊髓损伤( spinal cord injury , SCI)危害严重、致残性高,且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是我国长期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造成SCI的常见原因有创伤、感染、先天性疾病等。儿童创伤性脊髓损伤(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 TSCI )临床上相对少见,可能是由于前期预防措施得力。有报道1985-1996年瑞典0~15岁儿童TSCI的年发病率约为4.6/百万[1],2012年我国台湾地区报道的儿童 TSCI 年发病率约为5.99/百万[2]。相比成人TSCI,儿童TSCI 具有发病机制不同、神经功能恢复较好等特点[3]。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 HBO)治疗能迅速提高氧分压、增加氧弥散距离,纠正缺氧状态,且HBO预处理可增强脊髓对缺氧的耐受性,减轻继发性损伤。作为创伤急救措施之一,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HBO治疗SCI的报道[4]。 HBO治疗儿童SCI有其特殊性,SCI的患儿住院期间进行HBO治疗时,在转运和吸氧等过程中有较多潜在的风险,如何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工作安全,预防护理差错,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已成为当前护理工作的重点之一。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通过规范护理过程,减少不同护士对同一病种的护理差异,使护理工作变得程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从而有效降低医疗护理风险[5]。我科自2011年1月开始对SCI患儿住院期间和HBO治疗过程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管理,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他达拉非治疗脊髓损伤后男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作者:王怀鹏

    为了确定按需服用他达拉非治疗继发于创伤性脊髓损伤(SCI)的E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近期在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四国进行了1项多中心性、随机化、双盲、安慰剂对照、灵活剂量调定、平行分组临床研究.所选人的患者均患有SCI(所有脊髓平面)继发性ED,并且在第1次访视前的病史为6个月或以上.所有患者在完成为期4周的导人期后,被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服用10 mg他达拉非(n=142例)或安慰剂(n=44例),按需服用,每日服药不超过1次,治疗周期共12周,间隔4周后为评估期.在第4周和第8周,维持或调整他达拉非的剂量(10或20 mg).

  • 促红细胞生成素早期治疗大鼠脊髓挫伤的形态学研究

    作者:顾兵;王烁宇;李华南;王俊;张水印

    目的: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早期治疗大鼠脊髓挫伤的形态学与行为学改变.方法:采用BenchmarkTM颅脑损伤撞击器制备大鼠脊髓挫伤,并在伤后30 min腹腔注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5000 UI·kg-1·BW)或者生理盐水.斜板试验和BBB评分法评价动物后肢运动功能.采用Harris氏HE染色法结合尼氏染色、Luxol固蓝染色观察损伤组织的形态学改变.应用血常规和血液流变学监测红细胞增生作用.结果:EPO组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大鼠在斜板上维持的角度和BBB评分逐渐增大,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伤后7、14、28 d,脊髓损伤中心及邻近部位囊腔区域面积明显减小;距损伤中心前后3、5 mm处灰质部前角神经元存活数量较多,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伤后14、28 d,脊髓损伤中心及前后3、5 mm处髓鞘面积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伤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压积均呈逐渐上升趋势.伤后14d开始,全血低切黏度、中切黏度有显著提高,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期EPO治疗可能通过促进神经元存活、减少髓鞘脱失而减轻继发性损伤,终改善后肢运动功能,但是增加了血源性不良反应的风险.

  • 大鼠创伤性脊髓损伤模型的建立

    作者:顾兵;金建波;李华南;王烁宇

    目的:建立一种控制性脊髓挫伤大鼠模型.方法:采用BenchmarkTM立体定位颅脑撞击器制备大鼠创伤性脊髓损伤,并在伤后1、2、3、5、7、14、28 d借助斜板试验及BBB评分评价其运动功能,然后观察损伤部位及其邻近区域的形态学改变.结果:脊髓损伤后大鼠在斜板上维持的角度以及BBB评分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损伤部位可见神经纤维肿胀.灰质部运动神经元肿胀、坏死,尼氏体淡染,甚至溶解.小胶质细胞明显增生.通过铜银染色和Luxol固蓝染色,可见运动神经元溃变以及髓鞘脱失.结论:建立的控制性脊髓挫伤大鼠模型重复性好,适合神经保护药物的药效学筛选.

3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