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家族性淀粉样变性多神经病--附一家系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研究

    作者:王朝霞;张英;张巍;袁云

    目的:报道一个家族性淀粉样变性多神经病家族的临床特点、病理改变和基因检测结果.方法:先证者为52岁女性患者,于7年前反复出现恶心和呕吐,6年前出现便秘.5年前开始逐渐出现双下肢麻木伴出汗减少.3年前逐渐出现双侧下肢无力伴随肌肉萎缩,皮肤出现红色丘疹伴随瘙痒,2年前出现无痛性腹泻,从卧位站立时明显头晕.家族中患者的两个儿子分别在16岁和22岁出现反复的腹泻和手足麻木,妹妹、父亲和叔叔均出现类似临床表现.对先证者做左侧腓肠神经活检,并进行常规光镜和电镜检查,应用抗免疫球蛋白κ-和λ-链抗体以及抗tranthyretin (TTR)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取先证者及其长子的外周血白细胞DNA,进行TTR及apolipoproteinA1基因的突变检测.结果:病理检查发现神经束内刚果红阳性物质沉积在血管周围并对神经纤维造成挤压.电镜检查显示小沉积物由大量的细丝组成.神经束内有髓和无髓神经纤维显著减少.免疫组化检查显示沉积物抗免疫球蛋白κ-和λ-链抗体以及抗TTR抗体均为阴性染色.分子遗传学检查显示先证者及其长子的TTR基因的所有4个外显子和apolipoproteinA1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均未发现任何突变.结论:患者的病理改变符合系统性类淀粉变性周围神经病,结合遗传特点和临床表现考虑为家族性显性遗传性类淀粉周围神经病,但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结果不能进一步确定其分类.我们推测此家族可能是显性遗传性类淀粉周围神经病的一个新类型.

  • 肿瘤坏死因子α/G308A多态性与早产的关联性研究

    作者:陈大方;胡永华;吴白燕;陈枥;方治安;杨帆;王黎华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G308A多态性对早产的影响,于1997年7月至2001年6月,在安徽省安庆市医院进行了一项早产遗传影响因素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及核心家系的研究设计,于1997年7月至2001年6月,在安徽省安庆市医院收集了133个核心家系的资料.其中54个家系为早产家系,79个家系为正常分娩孕周家系.全血采用puregene-Kit试剂盒提取基因组DNA,PCR方法鉴定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型.结果:首先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婴儿肿瘤坏死因子α/G308A多态对早产的影响,以G308G同源野生基因型作为参照组,研究发现,A308A同源突变基因型能够显著增加早产的危险性[OR=0.039, 95%CI: 1.14~128.75].考虑到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由于人群遗传背景的异质性,从而可能导致疾病与基因之间统计结果的假相关,本研究进一步采用了以核心家系为基础的家系关联分析,发现308A突变等位基因隐性遗传模型结果和叠加模型结果均显示对早产产生不良影响,其P值分别为0.04和0.018,与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研究结果一致.结论:婴儿肿瘤坏死因子α/G308A基因中的308A突变等位基因与早产相关,可能为早产的遗传易感位点之一.

  • 先天性心脏病核心家庭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

    作者:李勇;成君;朱文丽;刀京晶;闫丽盈;李孟忆;李书琴

    目的:了解MTHFR C677T、MS A2756G、MTHFD G1958A和CBS 844 ins68bp位点在中国北方正常人群中的基因型分布,并评价单一或复合位点基因变异与叶酸、维生素B12、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先天性心胖病(CHD)的关系.方法:选择辽宁省192例CHD患者及其父母作为病例组,同一地区年龄、性别匹配的124名正常人及其父母作为对照组,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其基因型,放射免疫法和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和Hcy水平,比较两组差异.结果:中国北方正常人群中,这四个位点的突变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MTHFR 51.18%, MS 7.58%, MTHFD 24.32%, CBS插入频率 2.36%;CBS 844 ins68bp位点杂合型频率病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子代为12.57% 和 2.97%, 父亲为10.88% 和 3.09%,母亲为11.54% 和 1.02%),子代的OR值为4.70 (95% CI 1.34~25.15),父亲的OR值为3.83 (95% CI 1.05~20.98),母亲的OR值为12.65 (95% CI 1.92~532.47),其他三个位点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THFR、CBS和MTHFD三个位点联合基因变异的母亲、MTHFR 和 CBS两个位点联合基因变异的母亲(OR=8.44,95%CI:1.23~362.26)、MTHFD 和 CBS两个位点联合基因变异的母亲在病例组中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例组父亲和母亲的血清叶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例组母亲的血清Hcy水平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THFR 和 MTHFD两个位点为纯合型者的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轻微下降,而血清Hcy水平轻微上升;联合基因变异使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和Hcy水平出现下降趋势.结论:这四个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存在着种族和地区差异,CBS 844 ins68bp位点突变可能是CHD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亲代(尤其是母亲)的插入突变可使其后代发生CHD的危险性升高.

  • 母亲与婴儿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C677T多态性与早产和低出生体重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陈大方;胡永华;杨帆;吴白燕;陈枥;方治安;王黎华

    目的:探讨早产和低出生体重与母亲和婴儿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MTHFR)C677T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及核心家系的研究设计,共调查了500个核心家系,包括250个正常孕周出生的核心家系和250个早产核心家系.采用盐沉淀法提取基因组DNA,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多态性进行基因型鉴定.通过SAS软件的广义线性模型(GENMOD),选用对数线性模型(Log-linear Model)中的泊松回归进行大拟然比检验(Maximum Likelihood Ratio Test),分析母亲和婴儿MTHFR基因分别与早产和低出生体重的关系.结果:首先,我们采用TDT方法分别检验了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对照核心家系MTHFR 677T等位基因传递是否平衡,研究结果表明MTHFR 677T突变等位基因传递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之后,我们分析了MTHFR基因与早产和低出生体重的关系.结果显示:婴儿MTHFR CT 和TT基因型不但增加早产的发生危险性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OR=2.01,95%CI为1.21~3.32;TT基因型:OR为1.82,95%CI为1.02~3.26),而且婴儿MTHFR基因能够增加低出生体重的发生危险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OR=1.87,95%CI为1.08~3.24;TT基因型:OR=1.90,95%CI为1.02~3.54).但是母亲MTHFR基因对早产和低出生体重的影响均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我们进一步观察了母亲与婴儿MTHER基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早产和低出生体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母亲与婴儿MTHFR基因之间无明显交互作用存在.结论:婴儿MTHFR基因CT和TT基因型能够增加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发生风险且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在早产核心家系中MTHFR677T突变等位基因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可能是导致早产的遗传易感位点,并且MTHFR 基因有可能通过孕周的缩短(早产)而导致低出生体重这一生殖结局的发生.

  • 决策森林分析大型IBD谱定位酒精依赖症相关基因

    作者:李霞;饶绍奇;张薇;郭政;姜伟;杜磊

    Objective: To extract the relevant SNPs for alcoholism using sib-pair IBD profiles of pedigrees.Methods: We used the ensemble decision approach, a supervised learning approach based on decision forests, to locate alcoholism relevant SNPs using genome-wide SNP data. Results: Application to a publicly available large dataset of 100 simulated replicates for three American populations (http://www.gaworkshop.org/) demonstrates that the proposed approach has successfully located all of the simulated true loci.Conclusion: The numerical results establish the proposed decision forest analysis to be a powerful and practical alternative for large-scale family-based association study.

  • 1例复杂染色体易位伴男性不育患者的家系核型分析及文献复习

    作者:吴桂杰;马帅;郑连文;徐影;孟繁鹤;代晓微

    染色体复杂易位是累及3条以上染色体,有3个以上断裂点的染色体结构异常,这种异常非常罕见.染色体畸变携带者一般个体表型正常,但是在减数分裂时发生平衡易位的染色体及其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交换,生成配子时发生遗传物质变化,这类配子受精后形成的胚胎遗传物质严重不平衡,往往表现出不育、不孕、流产、死胎或者胎儿畸形等不良后果的发生,本文就1例复杂染色体易位伴男性不育患者进行病例分析.

  • 家族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相关新基因ELF2C cDNA全长的克隆

    作者:王程毅;王少元;林旭;张轶文;李景岗

    目的 克隆家族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相关新基因全长,在分子水平上探讨急性白血病发生发展的机制.方法 以构建的家族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抑制性消减性文库中1个有差异表达的新基因EST序列(zywb4)为基础,综合应用电子克隆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RACE)技术克隆家族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相关新基因的全长cDNA.结果 获得家族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差异表达新基因ELF2C的全长cDNA和432 bp的开放阅读框(ORF),Blast检索为一功能未知基因,被GenBank收录,注册号为DQ359746.结论 成功获得一个家族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相关新基因ELF2C cDNA全长,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提供了依据.

  • RET原癌基因p.C618Y突变的家族性甲状腺髓样癌一家系的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赵坚强;郭良;戚晓平;陈振光;王可敬;楼建林;余秀华;成军;金杭阳

    目的 探讨家族性甲状腺髓样癌(FMTC)的临床诊治特点及RET原癌基因检测的意义.方法 对1个FMTC家系进行系统的家系调查,提取外周血进行RET原癌基因和降钙素检测,并绘制家系图.结果基因检测该家系为RET原癌基因第10外显子第618位点TGC→TAC杂合错义突变,即p.C618Y突变,与临床完全符合.7例MTC中,男1例,女6例;首次诊断平均年龄49.6(24 ~78)岁;临床均表现为颈部肿块;肿瘤大直径1.4~4.4 cm,平均2.6 cm;7例均伴颈部淋巴结转移.除1例(78岁)拒绝手术外,1例行右侧甲状腺全切除术+左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1例行右侧甲状腺全切除术(既往左侧甲状腺因“良性肿瘤”已全切除),其余4例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6例均+至少双侧颈部Ⅵ区淋巴结清扫或+单/双侧颈部改良淋巴结清扫术.接受手术的6例患者首次术后降钙素仍升高:其中1例首次术后64个月因MTC转移死亡;3例在首次术后6个月行再次手术,2例降钙素降至正常,1例降钙素仍升高;另外2例分别在首次术后214、60个月,影像学检查示双侧甲状腺叶残留、局部淋巴结肿大并降钙素升高.2例无症状中的1例因术前血清降钙素高,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双侧甲状腺C细胞增生;另1例已随访10个月,未发现影像学和降钙素异常.结论 基于家系调查并整合RET基因和降钙素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以改善预后;对无症状的RET基因突变携带者,应根据其降钙素水平,实施个体化的预防性甲状腺全切除或严密随访观察.

  • 家族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与鉴定

    作者:张轶文;王少元;林旭;王程毅

    目的 分离家族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在基因水平上探讨急性白血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方法 应用Super SMART和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构建家族性急性髓系白血病cDNA消减文库;应用差异筛选技术进行差异表达片段的筛选与鉴定;测序结果进行BLAST同源性比对分析.结果 成功构建了家族性急性髓系白血病cDNA消减文库;克隆、筛选并鉴定了17条基因片段,与已知基因同源,11条为未知基因片段.结论 SSH技术是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的有效方法;获得多个与细胞增殖和分化相关的已知基因;获得11条新基因EST片段,并被GenBank收录.

  • X-连锁慢性肉芽肿病的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方法学研究

    作者:吴海涛;沈晓婷;刘瑜亮;钟依平;王静;曾艳红;丁晨晖;周灿权

    目的:采用多重置换扩增(MDA)建立一种可靠、准确的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方法,可应用于X-连锁慢性肉芽肿病的PGD.方法:采用16个位于CYBB基因两侧的短串联重复序列(STR)位点对X-连锁慢性肉芽肿病家系进行单体型分析,采用MDA对单细胞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对其产物采用在家系分析中具有多态性的STR位点及特异性扩增CYBB基因进行分析,同时采用位点Amel进行性别诊断.结果:家系分析结果显示共有7个STR位点具有多态性.共进行了10个单淋巴细胞及10个单卵裂球的MDA,全部扩增成功.对致病基因CYBB外显子8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效率为100%,其中1个单淋巴细胞发生致病位点的等位基因脱扣(ADO),10个单卵裂球诊断结果均为215 bp,未检测出异常的204 bp条带,ADO率为10%(1/10);对于7个有多态性的STR位点和位点Amel,PCR扩增效率为96.9%(155/160),ADO率为11.3%(13/115).结论:采用MDA结合致病基因特异性扩增及单体型分析在单细胞水平对X-连锁慢性肉芽肿病进行检测,两者相结合可避免污染、ADO等导致的误诊,可提高PGD的诊断效率,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 遗传性中频听力下降家系遗传学特征分析

    作者:张旭;袁慧军

    目的:分析一个中国遗传性中频听力下降家系的临床听力学特征并探讨其遗传学规律.方法:通过家系调查,对家系成员进行全身系统检查及临床听力学检测,分析遗传规律,绘制遗传图谱并进行听力学特征分析.结果:此耳聋家系成员共计8人,其先证者为感音神经性聋,无全身其他系统异常.耳聋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听力表型为迟发型、以中频下降为主的听力损失.结论:该家系遗传学特征分析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综合征型中频听力下降家系,为后续针对此家系进行候选基因突变筛查、连锁分析及致病基因的定位与克隆研究奠定了基础.

  • 凝血因子Ⅺ基因内含子区受位剪切位点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症

    作者:谢爽;王鸿利;王学锋;武文漫;周荣富;王文斌;胡翊群;王振义

    目的探讨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Ⅺ(FⅪ)缺陷症患者及其家系成员中FⅪ基因突变.方法用自动凝血仪检测患者及其家系成员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一期法检测血浆FⅪ、FⅤ、FⅦ、FⅧ、FⅨ、FⅫ活性;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FⅪ:Ag.以外周血中抽提的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FⅪ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用直接测序的方法查找突变.以RT-PCR检测患者FⅪmRNA的水平,分析突变对FⅪmRNA剪切造成的影响.结果患者及部分家系成员APTT延长,先证者及其兄血浆FⅪ:C、FⅪ:Ag均低于正常人的10%,其父母血浆FⅪ:C、FⅪ:Ag均低于正常人的50%.基因测序结果表明FⅪ基因内含子10 3′端4个碱基缺失(IVS J-4delgttg),先证者及其兄为纯合突变,其父母及侄女、外甥均为杂合型.在患者外周血中未能检测到FⅪmRNA.结论该突变导致FⅪmRNA不能正常剪切,引起FⅪ转录本质和量的改变,不能合成正常的FⅪ,是导致该遗传性FⅪ缺陷症家系成员发病的分子遗传学基础.

  • Phe139Val纯合突变所致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近亲婚配家系

    作者:杨丽红;朱丽青;王莹宇;谢海啸;谢耀盛;金艳慧;王明山;陈必成;杨小丽

    目的 探讨1个姨表近亲结婚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家系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 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8人)进行血浆蛋白C活性(PC:A)、蛋白C抗原(PC:Ag)含量及其他凝血指标检测;PCR扩增先证者蛋白C基因的9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发现突变位点,再对其家系成员进行该位点的突变检测.结果 先证者及其弟弟PC:A分别为20%和31%,PC:Ag分别为13.2%和18.9%,均明显降低;先证者及其弟弟蛋白C基因测序检出第7号外显子g.6128T>G纯合错义突变导致Phe 139Val,其他家系成员均为Phe139Val杂合突变.结论 Phe 139Val纯合突变是该家系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的分子发病机制,可能与先证者父母近亲婚配有关.

  • 一个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家系的基因分析

    作者:王丽红;张志华;谷翠红;林丽;王陶然;郝长来

    目的 研究一个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家系的ENG、ACVRL1、SMAD4基因突变情况,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 对1例HHT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和家系调查.采集先证者及其长子外周血标本,应用芯片捕获高通量测序法进行ENG、ACVRL1、SMAD4基因分析,对检出的突变以Sanger测序法进行验证.结果 71名家系成员中有9名被临床诊断为HHT,均以反复鼻腔出血为主要表现.基因分析结果显示,先证者及其长子ENG基因9号外显子存在框移突变c.1502-1503insGG (p.Gly501GlyfsX 18),未检出ACVRL1、SMAD4基因突变.结论 ENG基因框移突变c.1502-1503insGG(p.Gly501GlyfsX18)是这个HHT家系致病的遗传学基础.

  • 一个Ile314Thr纯合突变所致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家系

    作者:曲莹;何海燕;杜鹃;侯健;傅卫军

    目的 探讨1个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缺乏症家系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比色法检测该家系所有成员红细胞PK的活性;采用PCR法扩增先证者PKLR基因的12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进行DNA测序以确定先证者突变位点;然后采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法对家系成员该位点进行分析.结果 先证者及其胞妹红细胞PK活性分别为5.89及3.45 U/g Hb(正常参考值:10.34~16.54 U/g Hb),其父亲、母亲、外祖母、大姑红细胞PK活性分别为6.54、8.87、7.89、9.32 U/g Hb.先证者PKLR基因第7号外显子941 T>C(Ile314Thr)纯合突变,并且通过cDNA序列分析,在RNA水平也得以证实.先证者妹妹同样为Ile314Thr纯合突变,先证者外祖母、父亲、母亲、大姑均为Ile314Thr杂合突变.结论 Ile314Thr纯合突变是该家系PK缺乏症的分子发病机制.

  • 家系基因筛查及免疫学指标在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张嘉;王旖旎;王晶石;吴林;魏娜;付丽;高卓;陈建行;裴瑞君

    目的 探讨家系基因筛查及快速免疫学指标检测在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HLH)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通过对伴有PRF1、UNC13D及SH2D1A基因突变的4例原发性HLH患者展开家系调查,分别完成基因筛查及各项免疫学指标检测(包括NK细胞活性、CD107a检测及HLH相关缺陷蛋白表达测定),评价各项检测指标在原发性HLH诊断中的意义并探讨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4个家系基因突变分别为PRF1基因错义突变c.T172C(p.S58P)和非框架移码突变c.1083_1094del(p.361_365del);PRF1基因错义突变c.C1349T (p.T450M)和框架移码突变c.1090_ 109ldelCT(p.T364fsX93);UNC13D基因错义突变c.G2588A(p.G863D);SH2D1A基因半合子错义突变c.32T>G(p.I11S).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分别存在不同程度的NK细胞活性降低,其中PRF1基因及SH2D1A基因突变家系HLH相关基因编码穿孔素蛋白、信号淋巴细胞活化分子相关蛋白(SAP)表达水平下降,UNC13D基因突变先证者及与其存在完全相同突变位点的家系成员细胞毒脱颗粒功能(CD107a表达)显著减低.结论 开展家系基因筛查及快速免疫学指标检测对诊断原发性HLH具有重要意义,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中快速免疫学指标检测作为一种高效的检测手段,可为原发性HLH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 凝血因子X基因两种新的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X缺陷症

    作者:王文斌;王鸿利;王学锋;傅启华;周荣富;谢爽;胡翊群;王振义

    目的探讨1个遗传性凝血因子X(FX)缺陷症家系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FX促凝活性以及FX抗原进行表型诊断;用PCR方法对先证者的FX基因8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和5′端非翻译区(5′UTR)序列进行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验证测序所发现的突变.结果先证者表型诊断为FX缺陷症(Ⅱ型);FX基因分析发现2个杂合突变:第1内含子5′端剪接位点供位GT→AT(IVS1+1G→A)和第8外显子1185G→A(Arg347His).结论双重杂合性突变IVS1+1G→A和Arg347His是导致该例遗传性FX缺陷症的原因.

    关键词: 因子X 基因 突变 系谱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腓骨肌萎缩症一家系致病基因分析

    作者:孙顺昌;陈卫东;林志坚;贺敬波;彭运生

    目的 定位分析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腓骨肌萎缩症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 依据家系图、临床表现、神经肌肉电生理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明确诊断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腓骨肌萎缩症家系.采用16个基因位点的37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TR)标记方法进行连锁分析,以覆盖目前已经发现的20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腓骨肌萎缩症亚型的16个致病基因位点.结果 所选择的37个STR标记均发生扩增反应,每一基因位点均呈现多态性.受检腓骨肌萎缩症家系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中3例患者在17p11.2-p12、1q22、16p12.3-p13.1、10q21.1、1p36.2、3q21、12q23、7p15、8p21、7q11-q21、12q12-q13、8q13-q21、12q24.3、10q24、19p12-p13及1p34-p35共16个基因位点的单倍体型均不存在等位基因共享,且家系所有成员致病基因均与16个已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腓骨肌萎缩症致病基因位点不连锁.结论 研究过程中每一基因位点所用STR标记为2~3个,基本可以排除染色体互换,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腓骨肌萎缩症家系诊断依据充分;根据欧洲神经肌肉病中心制汀的确诊标准,可排除为已知类型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腓骨肌萎缩症家系.推测为一新型腓骨肌萎缩症致病基因所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腓骨肌萎缩症家系.

  • Von Hippel-Lindau病相关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

    作者:丁兴华;陈诤;毛颖

    目的 探讨von Hippel-Lindau病相关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原则及预后.方法 对2000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18例von Hippel-Lindau病相关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与同期收治的散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患者比较,对其中1例资料完整者的家系进行详细调查.结果 18例患者平均年龄37.60岁,其中有明确家族遗传史者7例,伴肾囊肿10例,伴胰腺囊肿5例,伴视网膜血管瘤3例,伴肾癌1例,伴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例.与散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相比,von Hippel-Lindau病相关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患者更容易出现多发性血管母细胞瘤,手术前平均外周血红蛋白水平多>160 g/L.18例中无一例手术死亡,手术后全部获得平均42个月的随访,Karnofsky预后评分>80分者12例(66.67%),死亡2例(分别死于脑干血管母细胞瘤复发和肾癌多发转移).家系调查显示,家系成员发病以血管母细胞瘤多见(10/12),且2例为多发性血管母细胞瘤,遗传可能来自母系,外显率为12/31(38.71%).结论 对于多发性血管母细胞瘤或手术前平均外周血红蛋白水平>160 g/L的血管母细胞瘤患者应高度怀疑von Hippel-Lindau病,须施行严格的眼底镜检查或眼底荧光造影、腹部B超、CT检查,以排除von Hippel-Lindau病.一旦明确诊断则建议患者出院后定期进行上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新的病灶,及时治疗.

  • 进行性脑灰质萎缩(Alper病)--附一家系4例报告

    作者:郭玉璞;郭重;刘好文;王铭维;段宏伟;高淑芳;任海涛

    一家系4兄妹,3人均在6~8岁发生腹泻、抽搐.16~20岁出现亚急性头痛、失明、皮层盲、抽搐发作、智能衰退,进行性加重6~8个月因衰竭而死亡.头颅CT扫描显示,双侧枕、颞叶低密度病变;大脑病理学特点为全脑灰质层状神经细胞变性脱失、星形细胞增生,呈海绵状脑灰质萎缩,但白质受累较轻,不累及基底节、丘脑、脑干和小脑.1例存活者,临床检查:身材矮小,弓形足,左侧轮替指鼻试验反应差;肌肉活组织检查可见大量不整红边纤维和异常线粒体.根据临床神经病理学特点该病症属于进行性脑灰质萎缩Alper病;而肌肉病理学特征则归于线粒体脑肌病.推测晚发型Alper病可能是线粒体脑肌病的一种类型.

312 条记录 9/16 页 « 12...6789101112...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