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低出生体重儿脐血及其母血中几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含量水平测定

    作者:林玲;郑力行;顾曰萍;汪洁云;张蕴晖;宋伟民

    目的 研究邻苯二甲酸酯类和表面活性剂类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s)在低出生体重儿脐血及其母血中的含量水平.方法 运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了21份母血和30份脐血中邻苯二甲酸酯类[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酯(DEHP)及其代谢物邻苯二甲酸单乙基己酯(MEHP)]和2种表面活性剂[辛基酚(OP)和壬基酚(4-NP)]的含量水平.结果 低出生体重儿的平均体重为(2158.48±125.06)g,出生身长为(45.36±2.52)cm.母血中DEP、MEHP、DBP、DEHP、4-NP和OP的浓度分别为18.90、11.8、7.67、8.84、1.51和2.86 mg/L;检出率分别为81.0%、81.0%、71.4%、81.0%、71.4%和57.1%.脐血中,DEP、MEHP、DBP、DEHP、4-NP和OP的浓度分别为11.92、9.94、5.71、5.20、1.12和1.19 mg/L;检出率分别为86.7%、63.3%、60.0%、63.3%、56.7%和66.7%.无论是在母血还是在脐血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的含量和检出率均高于表面活性剂.代谢物MEHP含量高于原型DEHP.脐血中游离的各EDs含量分别占母血含量的47.82%~84.05%.结论 人从胚胎时期就暴露于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 中国低出生体重儿抽样调查结果

    作者:林良明;刘玉琳;张新利;米杰;曹兰华

    目的调查全国活产儿出生体重情况和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对中国11个省的16个市、28个县,1998年7~10月出生的孕周≥28周的全部活产婴儿进行出生体重测查.结果共测查活产儿22 350人(男11 584人、女10 766人).多胎率和早产率分别为1.8%和3.5%.城市、农村和全国加权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分别为4.20%、6.26%和5.87%.低出生体重儿中61.2%为足月儿(≥37周),在农村则占71.6%.城市和农村活产儿平均出生体重分别为3 301 g和3 225 g,城市显著高于农村.男婴和女婴活产儿平均出生体重分别为3 280 g、3 173 g,接近WHO推荐的出生体重均值.沿海、内地、边远地区活产儿平均出生体重呈逐渐下降趋势.低出生体重儿早期新生儿死亡率在城市为50.0‰,农村为179.4‰,全国为151.5‰,显著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婴儿.结论中国活产儿平均出生体重和低出生体重的发生率与发达国家水平接近,但地区间差异有显著性.低出生体重的主要原因是宫内发育迟缓,低出生体重儿的早期新生儿死亡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儿,应采取干预措施.

  • 中国低出生体重儿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张新利;刘玉琳;林良明;曹兰华;米杰

    目的探讨我国不同特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有关危险因素.方法 1998年7~10月,对我国11个省44个县市的999例低出生体重儿进行1∶1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我国低体重儿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多胎、孕周不足、孕期异常、孕期营养差、母亲疾病史及母亲文化程度低等,其OR值分别为106.9、18.79、3.42、1.93、2.61和1.43.各危险因素在沿海、内地及边远地区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农村低体重儿的原因主要为宫内发育迟缓(71.6%),城市低体重儿的原因还包括多胎和早产.早产及宫内发育不全的低出生体重儿之间的危险因素存在差异.结论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工作是降低我国低体重儿出生率的有效措施.

  • 极低出生体重儿入室低体温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李一美;林晓秋;张丽萍;贾玉双;全小珍;贾晓慧;林晓晓;施红英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入室低体温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4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产科出生,胎龄小于32周,出生后即转往NICU救治的287例VLBWI的病历资料,根据入室体温分为低体温组(体温<36℃)181例和对照组(体温≥36℃)106例,观察两组VLBWI及产妇相关临床资料和出生时的产房温度、入室时间等指标.结果 胎儿入室体温低于36℃的发生率为63.07%.两组VLBWI母亲的分娩前体温、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分娩方式和VLBWI出生体重、1 rin、5 rin Apgar评分气管插管情况、入室时间、产房温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x2值分别为6.29,10.65,8.87,5.85,20.42,12.99,18.22,14.11,9.04;P<0.05),而母亲的年龄、孕次、产次、多胎、胎膜早破的发生率、VLBWI的胎龄、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产前未使用激素、剖宫产、1 min Apgar评分低、产房温度低、入室时间长是导致VLBWI入室低体温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VLBWI入室低体温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与产前使用激素、分娩方式、1 min Apgar评分、产房温度和入室时间有关.

  •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极低体重儿重症感染疗效观察

    作者:刘博

    目的: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极低体重儿重症感染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患儿血清IgG水平的变化.方法:将34例重症感染的极低体重儿随机分成IVIG组及对照组,原则都选用同类敏感抗生素,前者加用IVIG,所有病例均在入院后立即和用药后1周检测血清IgG水平的变化,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IVIG组治疗1周后IgG中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VIG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极低体重儿重症感染时IVIG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 极低体重儿早期微量喂养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院方

    极低出生体重儿(VIBWI)胃肠功能不成熟,常伴有各种疾病与并发症,由于担心喂养不耐受而延迟开奶,国内对危重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生后24 h开始经口喂养仍存在顾虑.

  • 42日龄小婴儿745例骨源性磷酸酶测定结果分析

    作者:张萍莉

    对42日龄小婴儿745例骨源性磷酸酶测定结果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均系在我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于生后42d来门诊做体格检查的登记在册小婴儿,其中男395例,女350例.喂养方法:745例42 d小婴儿中,母乳喂养440例,人工喂养68例,混合喂养237例.

  • 机械通气治疗极低体重儿20例分析

    作者:沈文莉;高彩云;闫爱霞

    目的:总结机械通气治疗极低体重儿的临床体会.方法:回顾我院2004/2006年收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20例极低体重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治愈16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2例,病死率10%.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7例,发生率35%.结论:机械通气是治疗极低体重儿的有效手段,治疗成功的首要关键是气道管理,加强吸痰管理、加强气道温湿化和胸部物理治疗,其次要严格消毒隔离,积极预防感染,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同时配合对症、支持治疗.

  • 早产极低体重儿的护理

    作者:黄建美;蔡若吟;黄建英;刘华纯

    我院2001-01~2006-12收治48例早产极低体重儿,通过精心治疗及实施优质、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提高早产极低体重儿的存活率起到了重要作用.护理体会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32例,女16例,其中治愈30例,好转14例,死亡4例;胎龄均小于28周,体重轻为0.95 kg,平均住院天数为17 d.

  • 极低体重儿应用PICC 20例的护理

    作者:赵青;吴晓娟;赵珺

    目的:探讨和评估经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极低体重儿(VLBWI)的应用.方法:总结分析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NICU 2006/2008年收治的20例VLBWI应用PICC的护理和问题.结果:导管留置7~108 d,20例中穿刺失败及死亡拔管各1例,因导管堵塞拔管2例,余完成治疗计划拔管16例.结论:PICC的应用能有效地解决VLBWI建立通畅静脉通道难题,减少了反复穿刺对患儿的不良刺激,提高了治疗护理质量.

  • 早产低体重儿的护理

    作者:马丽

    现将我院新生儿科NICU病房2005-01~2006-12收治的早产低体重儿88例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49例,女39例,年龄0.5 h~2日龄;体重在2000~2500g37例,1501~2000g32例,<1500g 9例;胎龄28~32周34例,32+1~36+4周54例;其中8例为双胞胎,3例为3胞胎,4例为4胞胎.

  • 超低体重早产儿1例的护理

    作者:杨玉红;赵喜燕

    我院2007-11收治超低体重早产儿1例,体会如下.1 病历摘要孕母系高龄农民,孕期28+3周,G4P0,妊高征,重度子痫前期(BP 190/120 mm Hg,尿蛋白+++),羊水过多胎儿宫内窘迫急诊入院.前三次孕均为孕期妊高征胎死宫内.入院后急诊剖宫产娩一女婴,体重700 g,出生后无呼吸,HR 30次/min,1 minApgar评1分(心率得1分);经吸氧、吸痰、心肺复苏等抢救5min Apgar评3分(心率、呼吸、肤色各得1分);10 min评7分直接从手术室抱入重症新生儿室.入室后查:T 35℃,HR 140次/min,R 50次/min.经积极保暖、给氧、光疗及合理喂养,2个月后安全出院.

  • 68例低体重小儿体外循环术后的呼吸道管理

    作者:卢明;孟明哲

    总结了68例低体重小儿体外循环术后的呼吸道管理经验.术后加强机械通气管理,除常规护理以外,从视、触、叩、听4个方面加强观察与护理,掌握吸痰指征,通过有效的体疗,进行湿化,遵循科学的吸痰原则和方法.结果 本组发生呼吸道并发症5例,其中2例肺不张,3例肺部感染,其余均未出现呼吸道并发症.

  • 早期胃肠减压及胃肠内营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

    目的探讨早期胃肠减压及胃肠内营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8例同期入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4例,施行早期胃肠减压及母乳胃肠内营养;对照组54例,出生后先行静脉营养.结果观察组腹胀缓解时间、吸吮吞咽功能建立时间、足量喂养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体重增长、神经行为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1),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05),观察组存活率及存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胃肠减压及母乳胃肠内营养,减少了常见并发症,提高了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及存活质量.

  • 1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假丝酵母菌败血症的护理

    作者:楼晓芳;李可女;汪国芳

    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假丝酵母菌败血症的临床观察和护理要点.总结了15例继发假丝酵母菌感染的VLBWI发病经过,临床特点及治疗护理经过、转归等.对于具有各种高危因素的VLBWI,如较长的ICU住院时间、长时间使用广谱抗生素、有中心静脉导管、应用静脉内高营养、有创操作多等,在出生2周左右出现反复呼吸暂停或程度加重,皮肤黄疸持续不退,喂养不耐受,体温波动,肢端灌注差等临床征象,以及血小板计数下降,C反应蛋白增高时应高度警惕假丝酵母菌感染的可能.护士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改善患儿预后.

  • 抚触预防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素珍;孟永勤;丁焱

    目的 观察抚触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择胎龄30-34周,出生体重1001-2200g,无并发症的新生儿107例随机分为两组,52例接受抚触治疗(抚触组),55例不接受抚触治疗(对照组).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进行呼吸暂停次数评价.结果 抚触组发生呼吸暂停(0.33±0.27)次,对照组发生(0.60±0.4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12,P<0.001).结论 抚触可有效减少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发作次数.

  • 30例低体重危重先心病婴儿的术后护理

    作者:诸纪华;杨淑娟;傅藏藏

    目的总结体重5kg以下婴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的护理体会.方法对30例低体重先心痛婴儿术后采取的护理措施为:加强呼吸道管理,预防和减少肺部并发症;密切观察、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全身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加强营养支持,预防呼吸机依赖;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以防感染的发生.结果本组30例中死亡2例,主要原因为严重低心排和全身性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28例经积极采取措施后治愈.结论探讨适合体重≤5kg婴儿危重先心病术后的护理经验,并建立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减少病死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 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校正月龄12个月内体格生长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丁文雯;向奕瑾;马佳莉;张莹

    目的 探究极低出生体重(very low birth weight,VLBW)早产儿校正月龄12个月内体重、身长、头围追赶生长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摘录2014年1月-2016年3月就诊于上海市某妇婴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VLBW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分别与Fenton(2003)早产儿生长曲线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足月儿生长曲线进行比较,探究VLBW早产儿校正月龄6个月及12个月体格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113例VLBW早产儿,其中106例随访至校正月龄3个月及以上.与早产儿及足月儿相比,VLBW早产儿的身长、体重、头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校正月龄6个月时,VLBW男婴身长发育不良与住院时间长、开始经口喂养月龄大、全经口喂养月龄大、开始经口母乳喂养月龄大相关,其体重发育不理想与住院时间长、开始经口母乳喂养月龄大相关(P<0.05).校正月龄12个月时,VLBW女婴头围发育与母亲年龄和校正月龄6个月纯配方奶喂养有关,其体重发育不良与母亲年龄有关(P<0.05).VLBW男婴头围发育不良与开始经口喂养及全经口喂养胎龄大有关,其身长发育不良与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有关(P<0.05).结论 尽早过渡到全经口喂养,住院及随访期间母乳和早产儿配方奶混合喂养对VLBW早产儿体格生长起积极作用,提示患儿NICU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喂养指导的重要性.

  • 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尖端位置与体重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罗飞翔;陈朔晖;程晓英;樊小燕;王琴;尹雅郡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尖端位置与体重增长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留置PICC期间所拍摄的胸片,记录胸片上的导管尖端位置,采用椎体定位计算导管尖端位置改变.计算拍摄胸片当日和首次定位时相比的体重增长率.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分析胸片上导管尖端移位和体重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 共有57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和246张胸片纳入研究.首次拍摄胸片当日体重为0.60~1.46 (1.06±0.25) kg;日龄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为5(3,7)d.末次胸片时间为置管后(24.0±9.1)d;体重增长率为11.8%~114.8%,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为41.5%(27.1%,65.3%);全部患儿的PICC尖端位置出现改变,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为3(1.8,3.5)个椎体,其中75%出现2个椎体以上的移位,50%有3个椎体的移位.导管尖端偏移的幅度和体重增长率相关.在体重达到40%、70%、100%的增长率时,相对应的PICC尖端出现近似2个、3个和4个椎体的移位.PICC尖端位置改变和体重增长显著相关(r=-0.7,P<0.01);但不同体表穿刺部位二者的相关性有差异.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PICC尖端位置受体重增长影响.结合PICC首次定位,体重增长40%、70%是导管位置追踪的关键时机.体重增长>100%应拔除或更换导管.通过易受骨骼生长和肢体动作影响部位穿刺的PICC,需提高导管定位的频次.

  • 立体鼻贴在预防经鼻无创通气致极低出生体重儿鼻损伤的效果观察

    作者:罗飞翔;程晓英

    根据提升患儿鼻结构稳定性、通气装置稳定性和通气密封性的理念,在原有水胶体敷料保护鼻贴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了立体保护鼻贴,将其应用于50例经鼻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平均使用时间238.6h,无1例发生鼻损伤,有效地预防了鼻损伤的发生.

158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