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人工呼吸机的临床应用与护理

    作者:王乔利

    人工呼吸机或称机械呼吸器或通气机,随着人们对呼吸生理认识的不断深入,应用范围目益扩大.呼吸机治疗,现已成为治疗重症呼吸衰竭的主要手段.

  • 前列腺增生中医如何辨证治疗?

    作者:吴沛田

    答: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多发病,常于50岁以后发生,属中医学癃闭范畴.其病机为肾元虚亏,浊瘀阻寒或热结下焦,致膀胱气化不利,为虚实夹杂之证.虽病位在膀胱,涉及肺脾肾.<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人体水液代谢与三焦功能甚为密切,若欲小便通利必赖三焦气化正常,气化一日不畅,水道必然一日不通.故辨治前列腺增生,不可离乎三焦气化功能,总以畅通气机为要.

  • 体外培养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周期性牵张模型的建立及其炎性介质的变化

    作者:丁宁;许立新;郑彬;闫焱;佘守章

    目的 建立体外培养大鼠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AM)周期性牵张模型,观察有关炎性介质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 通过Flexercell 4000TTM应力加载系统对大鼠AM施加30%牵张应变,用RT-PCR法检测炎性介质mRNA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炎性介质的分泌水平.结果AM细胞受30%牵张应变作用后,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MIP-2)基因表达和蛋白分泌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的mRNA表达和蛋白分泌水平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 本牵张模型能够反映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后炎性介质水平的变化,是研究VILI的理想模型.

  • 脉冲振荡法测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阻抗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秦茵茵;郑劲平

    目的 探讨连接管道、体位和通气对脉冲振荡法(IOS)测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阻抗的影响,以评价IOS的临床意义及其在重症监护中的应用.方法 分别在坐位无管、坐位有管、卧位无管、卧位有管4种状态下采用IOS对COPD患者组和健康组(各40例)进行呼吸阻抗测定;30例机械通气COPD患者在通气和断开通气两种情况下进行呼吸阻抗测定.结果 健康组中,外加连接管后黏性阻力稍增大,共振频率左移[(9.849+1.811)Hz比(7.850+1.043)Hz,P<0.05],弹性阻力减少,总阻抗无明显变化;由坐位转为平卧位后,黏性阻力明显升高,高频不如低频明显,共振频率右移[(9.849±1.811)Hz比(13.604±1.702)Hz,P<0.05],弹性阻力增大,总阻抗增加[(0.328±0.080)kPa·L-1·s-1比(0.443±0.120)kPa·L-1·s-1,P<0.05].COPD患者呼吸阻抗的变化规律与健康组类似.4种状态下区别COPD患者与健康者敏感的指标均为共振频率(F=159.5、114.3、98.6、97.0,均P<0.05).与断开通气比较,COPD患者机械通气时部分阻力值下降,以高频时明显,但主要阻力参数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外加管道或体位改变后,IOS测定值变化有规律,且与呼吸机连接后不相互影响.IOS测定可广泛应用于平卧位、病情严重或机械通气的患者.

  • 7例SARS患者治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晓杰;李蕴铷;杨立群;张维艳;李杏红;董庆华;杨玉英;向攀;闫杰;郭利民

    目的进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临床研究.方法对2004年4月22日在地坛医院收治的7例确诊SAR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确诊SARS患者,男性2例、女性5例,年龄20~49岁,平均年龄为(35.3±11.3)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全身不适、恶心、呕吐等,肺部可闻及湿音,可伴有肺外损伤.临床治疗中采用综合治疗原则,包括氧疗;小剂量、短期应用甲泼尼龙,剂量为每天1~2 mg/kg;及时应用呼吸机;必要的心理干预及支持治疗等,患者均好转.结论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及时使用呼吸机是SARS治疗的关键.

  • 液体通气在呼吸系统中的应用前景与相关实验研究

    作者:唐浩勋;樊寻梅

    液体通气( liquid ventilation, LV)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得到广泛研究,并开始用于临床.LV分完全( totlliquid ventilation, TLV)与部分性(partialliquid ventilation, PLV)两种.TLV是早用于动物实验的液体通气方式,即动物肺内注满氟碳化合物( perfluorocarbon,PFC),每次吸气时液体通气机将相当于潮气量的氧合PFC送入肺内,呼气时肺内PFC流出并带出体内二氧化碳,由完成气体交换.

  • 密闭式吸痰深度对机械通气新生儿的影响

    作者:周广玲;高翔羽;渠慎英

    目的 探讨不同的密闭式吸痰深度对机械通气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3月至2012年1月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机械通气并密闭式吸痰的新生儿4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浅层吸痰组和传统深层吸痰组各23例.分别记录24h吸痰次数、脉搏氧饱和度(SpO2)恢复时间、吸痰引起的气道损伤及肺部感染的情况.结果 浅层吸痰组24 h吸痰次数为(1.78±0.83)次,SpO2恢复时间为(8.67±1.66)s,吸痰引起的气道损伤有2例(8.7%),肺部感染有3例(13.0%);深层吸痰组24h吸痰次数为(4.22±1.56)次,SpO2恢复时间为(15.89±2.47)s,吸痰引起的气道损伤有11例(47.8%),肺部感染有10例(43.5%).以上资料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87,6.94;x2值分别为8.69,5.25;P均<0.05).结论 对于机械通气并密闭式吸痰的新生儿来说,与传统深层吸痰相比,浅层吸痰能有效减少吸痰次数,缩短SpO2恢复时间,减少气道损伤及肺部感染的发生.

  • ε-聚赖氨酸预防儿科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研究

    作者:张馨心;左泽兰

    目的:探讨ε-聚赖氨酸干预法对儿科重症监护室( PICU)机械通气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的干预作用,为VAP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将2012年1—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PICU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儿90例按照机械通气时间顺序编号,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A组(每天干预3次)、B组(每天干预2次)和C组(无干预)。监测患儿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与呼吸机管路不同部位细菌培养结果。结果 A、B、C组患儿VAP发生率分别为10%,3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115,P<0.01);3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4.2±0.4),(5.2±0.7),(7.1±0.3)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0.953,P<0.01)。在第4天和第7天,3组患儿呼吸及管路的进气段冷凝水、出气段冷凝水与Y型接口处细菌培养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15~34.658,P<0.01)。在第4天和第5~8天,3组患儿呼吸机管路进气段和出气段冷凝水菌落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04~47.624,P<0.01)。结论每天3次28μg/ml的ε-聚赖氨酸干预能有效抑制呼吸机管路常见定植细菌的生长,切断外源性感染途径,降低VAP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改善患儿预后。

  • 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在机械通气患儿撤机后的应用效果

    作者:金玉梅;曹李丽

    目的:探讨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在机械通气撤机后患儿面罩吸氧中的作用。方法选取56例经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撤机后的重症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普通气泡式氧气湿化装置进行面罩氧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MR 850湿化器连接RT 308湿化氧疗管路对氧气湿化后进行面罩氧疗,监测并比较撤机后24 h吸痰时两组患儿的痰液黏稠度、经皮氧饱和度和撤机后48 h内的二次插管率。结果研究组患儿痰液Ⅰ、Ⅱ、Ⅲ度例数分别为6,19,3例,与对照组的2,15,11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598,P<0.01);研究组患儿经皮氧饱和度为(97.39±1.62)%,对照组为(93.89±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037,P<0.01);二次插管率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53,P>0.05)。结论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应用于机械通气患儿撤机后可使患儿气道始终保持湿润,处于近似生理湿化状态,有利于气道分泌物的排出,提高氧疗效果。

  • 吸痰操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者:蔡宇宙

    吸痰是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的有效措施.吸痰这一操作的正确与否是呼吸道护理的关键.操作者必须掌握有效的吸痰技术.笔者通过对近百例病人吸痰的护埋,体会如下.1选择合适的吸痰时机根据病人咳嗽有痰、呼吸不畅、昕诊有罗音、通气机压力升高、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下降等再进行吸引[1].不视病情的常规吸痰.不但易损伤呼吸道粘膜,还会因呼吸道受到刺激使分泌物增多.

  • 集束化护理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对比分析

    作者:周红;周芹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与常规护理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7-2008年和2009-2010年行机械通气治疗大于48 h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集束化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 集束化护理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下降了18.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集束化护理能显著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 密闭式气管内吸痰对预防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

    作者:赵磊;时富枝;卢瑞存

    目的 研究更适于临床早产儿机械通气气管内吸痰的方法.方法 选取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诊断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并进行机械通气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用密闭式吸痰方式和对照组27例用开放式吸痰管方式,观察记录患儿血氧饱和度、痰培养阳性率、VAP发生率结果.结果 观察组患儿吸痰中血氧饱和度无明显降低,痰培养阳性率及VAP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 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为临床机械通气患儿提供了适宜有效安全的吸痰方法.

  • 集束化护理干预体系在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中的应用

    作者:李海珍

    目的 探讨针对重症监护室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高危因素,制定一系列护理措施,以预防和减少发生.方法 对收治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ICU进行机械通气48 h以上VAP发生的患者,采取集束化护理干预体系进行干预.结果 实施干预后,VAP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体系是预防和减少VAP的有效方法.

  • 气囊上滞留物清除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

    作者:李克芳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指开始机械通气后48 h 至人工气道拔管后48 h 以内发生的院内获得性肺炎,在危重患者中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安全问题[1],VAP 增加患者死亡率、发病率及费用,故应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其发生.杨秀芬[2]研究发现,气囊上滞留物与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菌一致率为62.5%,说明VAP与气囊上滞留物细菌繁殖与移行有关.气囊上滞留物位于声门和气管插管气囊之间,普通的吸痰方法难以到达气囊上吸尽其滞留物.我科采用气囊上滞留物清除技术,有效地降低了VAP的发生率和机械通气时间,现报告如下.

  • 有效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护理方法探讨

    作者:高菲

    我院ICU从2003年10月开始探索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新方法,即对机械通气患者实行定时、间断、专人看护下气管插管气囊放气,由传统的4 h放气1次,每次5~10 min,改为每4 h间断放气4~6次,每次2 min,以减少误吸现象.同时,对鼻腔、口腔清洗方法亦进行改进,减少因口腔、鼻腔部定植菌引起的VAP.通过上述改进,有效地减少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报告如下.

  • 气囊上滞留物清除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的影响

    作者:何永清;徐锋;梁希军;张红静

    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是患者接受机械通气(MV)48 h后所并发的肺实质感染[1].VAP是机械通气过程中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高达18%~60%,病死率高达30%~50%[2],气管导管气囊上分泌物吸入被认为是VAP重要发病机制之一[3].我科通过对入住RICU的机械通气患者采用气囊上滞留物清除技术,预防VAP的发生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 氨溴索治疗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疗效观察

    作者:赖军华;吴莹;李敏

    目的:观察氨溴索对ICU内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中心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均行气管插管切开,应用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并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加用氨溴索注射液60 mg静脉滴注.结果:观察组在化痰排痰、抗炎抑菌及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方面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氨溴索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有良好辅助治疗作用.

  • 呼吸机相关肺炎30例病原学特点及临床分析

    作者:朱玉玫;王煜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5-01/2006-01确诊的30例VAP患者的病原学与临床特点.结果:VAP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84%),其中铜绿假单胞菌(38%)、肺炎克雷伯氏菌(22%)常见,其次为大肠埃希氏菌(8%),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 )分离率为18%.产酶株均不同程度表现为多重耐药.结论:VAP病原菌多为G-杆菌,细菌耐药普遍较高,对机械通气患者应进行全面监控,合理选用抗生素.

  •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35例分析

    作者:杜素红;何为慧

    对我们NICU病房中应用呼吸机治疗的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35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5例,女10例.其中早产儿28例.

  •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呼吸机肺炎48例临床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许长琼;王伟

    目的 探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48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VAP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8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氧氟沙星、米诺环素、复方新诺明的敏感率分别为48.1%、41.2%、36.5%,晚发VAP发生率79.17%,病死率60.4%,31例有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病史,临床表现为感染中毒症状重,不规则发热,黄色黏痰,肺部湿啰音,胸片常有下肺阴影或胸腔积液.结论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VAP在院内感染中占有重要地位,应进行针对性预防及治疗.

691 条记录 1/35 页 « 12345678...343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