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气囊上滞留物清除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

    作者:李克芳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指开始机械通气后48 h 至人工气道拔管后48 h 以内发生的院内获得性肺炎,在危重患者中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安全问题[1],VAP 增加患者死亡率、发病率及费用,故应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其发生.杨秀芬[2]研究发现,气囊上滞留物与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菌一致率为62.5%,说明VAP与气囊上滞留物细菌繁殖与移行有关.气囊上滞留物位于声门和气管插管气囊之间,普通的吸痰方法难以到达气囊上吸尽其滞留物.我科采用气囊上滞留物清除技术,有效地降低了VAP的发生率和机械通气时间,现报告如下.

  • 有效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护理方法探讨

    作者:高菲

    我院ICU从2003年10月开始探索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新方法,即对机械通气患者实行定时、间断、专人看护下气管插管气囊放气,由传统的4 h放气1次,每次5~10 min,改为每4 h间断放气4~6次,每次2 min,以减少误吸现象.同时,对鼻腔、口腔清洗方法亦进行改进,减少因口腔、鼻腔部定植菌引起的VAP.通过上述改进,有效地减少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报告如下.

  • 气囊上滞留物清除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的影响

    作者:何永清;徐锋;梁希军;张红静

    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是患者接受机械通气(MV)48 h后所并发的肺实质感染[1].VAP是机械通气过程中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高达18%~60%,病死率高达30%~50%[2],气管导管气囊上分泌物吸入被认为是VAP重要发病机制之一[3].我科通过对入住RICU的机械通气患者采用气囊上滞留物清除技术,预防VAP的发生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感染因素和护理干预

    作者:吕爱红;张瑞

    我院ICU科2003-01~2006-01机械通气患者106例,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32例,对其感染因素和护理干预探讨如下.1 临床资料

  • 护理干预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60例分析

    作者:张晓娜;王蕾;何香;王巧霞;张永利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60例,在积极抗感染等抢救治疗基础上,加强病房管理、人工气道管理、体位护理等方面的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治疗后48例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降低,占患者总数80%,死亡5例.结论:虽然护理干预能够降低呼吸机肺炎的发生率,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比较多,只有采取综合措施,才能大限度地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 气囊上滞留物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大维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无肺部感染的患者,在接受机械通气治疗48 h后和停用机械通气、拔除人工气道48h内发生的肺实质的感染性炎症,是接受机械通气患者常见的医院内感染.研究表明VAP发病率为6%~52%,特殊情况下可达到76%,病死率为0~50%[1].VAP的发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加重经济负担,增加院内感染病死率.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预防VAP的发生,对于减少患者痛苦、降低病死率、减少医疗费用及节约医疗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表明,呼吸道分泌物在出现致病菌前,气囊上滞留物就存在该致病菌[2].提示下呼吸道分泌物的致病菌与气囊上滞留物潴留有很大相关,气囊上滞留物致病菌移行是VAP的重要原因.本文就气囊上滞留物与VAP发生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高危因素分析及预防

    作者:王水燕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指患者接受机械通气48 h后所并发的肺实质感染,是机械通气过程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1],VAP患病率和病死率由于诊断手段不同,各家报道不一.国外报道的VAP发病率为9.0%~69%,病死率为24%~76%;国内报道的VAP发病率均为60%,病死率为32.0%~39.1%[2].一旦发生VAP,会明显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显著增加病死率.因此,明确VAP的危险因素,积极寻找对策成为ICU危重患者护理中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分析VAP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 体外循环术后并发灌注肺的机械通气治疗

    作者:李一粟;马建珍;张立莉;秦斌;王维新;万世杰

    目的回顾性分析6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并发灌注肺的机械通气治疗经验。方法采用传统的机械通气模式3例,采用肺保护性机械通气方案3例。结果传统的机械通气组死亡1例,肺保护性机械通气组全部存活。结论肺保护性机械通气方案优于传统的机械通气模式,它能有效地防治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提高灌注肺患者的成活率。

  • 肺保护性机械通气治疗心脏直视术后急性肺损伤

    作者:李一粟;马建珍;仲京;秦斌;徐金星;万世杰

    目的回顾性分析肺保护性机械通气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并发急性肺损伤的治疗经验. 方法我们对10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并发ALI的患者实施了肺保护性机械通气治疗.通气方式:压力预设通气(吸入气压≤30 cm H2O);允许性高CO2通气 (潮气量4~7 ml/kg);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 5~10 cm H2O);反比通气(吸呼比1.1∶1~2∶1);限制吸氧浓度(FiO2 50%~60%). 结果死亡1例,死亡率为10%,其余9例均顺利脱离呼吸机(机械通气时间:72~168 h). 结论肺保护性机械通气能有效防治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entilator-induced lung injury, VLI),使ALI患者的机械通气更为合理化,从而提高其成活率,降低死亡率.

  • 呼吸机相关肺炎30例研究

    作者:张长奇;洪峰;童立应

    目的了解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病例的临床病原学特点、影响预后的因素等.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方法.结果混合感染在死亡组显著高于存活的患者,药敏试验显示革兰阴性菌对第三代先锋霉素耐药情况增加,对亚胺培南敏感性佳;且很多革兰阴性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VAP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结论使用呼吸机1周内是VAP易感期,应作为预防的重点期,预防应从防止外源性致病菌进入和减少内源性致病菌定植两方面着手,对VAP的治疗特别要强调降阶梯治疗.

  • 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对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的影响

    作者:王煜;刘伟

    目的观察气囊上滞留物的引流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病的影响。方法将EICU病房82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气囊上滞留物引流组41例和非引流组41例。定期对两组患者的口咽部、气囊上滞留物和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学检测,记录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气囊上滞留物的引流量及致病菌浓度、发生 VAP的病例数,依据防污染毛刷采样(PSB)定量培养结果确定 VAP的病原体。结果引流组早发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患者后转归等结果明显优于非引流组,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引流组气囊上滞留物致病菌的浓度明显低于非引流组细菌的浓度,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气囊上滞留物与下呼吸道病原体有一致性和相似的构成比。结论气囊上滞留物是VAP病原体的重要来源;气囊上滞留物引流方法简便,可降低早发性VAP的发生率,使VAP发生时间延迟,病死率降低,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缩短。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探讨

    作者:贺志文;刘国平;刘中华;成建钊

    [目的]探讨影响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危险因素.[方法]对入住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RICU)采用机械通气治疗的8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将患者按相关危险因素自然分组,比较VAP发病率,并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86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中VAP发病率为48.8%(42/86).原发病主要以肺部疾患为主、机械通气≥5 d、仰卧位、应用抑制胃酸分泌药、进行侵入性操作、应用糖皮质激素、白蛋白<30 g/L,是影响VA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机械通气原发病主要以慢性肺部疾患为主、较长时间机械通气、仰卧位、是否应用抑制胃酸分泌药(制酸剂)、侵入性操作、应用糖皮质激素、白蛋白<30 g/L,是影响VAP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 复方氯已定含漱液口腔护理对开胸手术患者早发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效果

    作者:李松;徐梦思;谭晓骏;李健慧

    【目的】探讨开胸手术后患者应用复方氯已定含漱液口腔护理对早发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4年10月本科收治的86例行开胸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口腔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复方氯已定含漱液口腔擦拭+冲洗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5 d 内 VAP 发生率,口腔并发症及 d3、d5牙菌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 VAP、口腔溃疡发生率及牙菌斑评分状况均显著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开胸手术后患者使用复方氯已定含漱液进行口腔护理能有效地减少病原菌在口咽部的定植,减少早发型 VAP 的发生。

  • 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任珊;刘小明;方亦兵

    [目的]探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应用机械通气≥48h的217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单因素分析及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将患者分为VAP组(n=72)和非VAP组(n=145),筛选出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患者呼吸机连接方式、住RICU天数、机械通气(MV)天数、留置胃管、留置尿管、中心静脉置管、输血史、血糖高于正常、血清白蛋白(ALB)<30g/L、吸烟史、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因素是VAP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留置胃管、输血史、血糖值、ALB、吸烟史、上机前使用糖皮质激素、使用抑酸剂是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加强危险因素的监测,严格无菌操作,减少呼吸机管道的污染,尽可能缩短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是控制VAP发生的有效方式.

  •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防治探讨

    作者:孔翠花;齐育英;侯振平;张郁;王书棉;谷成锁

    目的 探讨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机械通气治疗的患儿.结果 108例患儿中显示60例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为55.56%,死亡11例,病死率为18.33%.其主要病原菌为G-杆菌,占78.37%.结论 在实施机械通气治疗中必须重视VAP,积极减少VAP的发生,应注意(1)加强呼吸机部件消毒;(2)有效的洗手;(3)尽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4)针对病原菌选择敏感抗生素;(5)加强支持疗法,提高抗病能力.

  • ICU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病原学特点及临床防治分析

    作者:刘文龙;李文新

    目的了解ICU内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病原体分布特征及其药敏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4年12月ICU内确诊VAP的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原菌构成及药敏结果.结果共培养出细菌172株,其中G-杆菌125株,G+球菌27株,真菌20株,首位是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显示VAP常见病原菌对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哌拉西林及头孢他啶有较好的敏感性,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耐药性提高.结论 VAP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G-菌,治疗时应特别注意对下呼吸道病原菌的检测,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 重症监护病房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张永利;范姝文;万献尧

    目的探讨VAP的临床相关因素为防治VAP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有创机械通气超过48 h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VAP组和非VAP组,用统计软件分析可能影响VAP预后的临床相关因素及发生VAP后对病死率的影响.结果统计分析显示VAP与机械通气天数、ICU住院天数、机械通气前48 h内抗生素应用情况、机械通气前激素应用情况、COPD、Glasgow昏迷评分、APACHEIII密切相关,病死率与VAP密切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机械通气天数、机械通气前48 h内抗生素应用情况、APACHEⅢ为VA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VAP与多种临床因素密切相关,避免VAP相关因素以达到有效控制VAP的目的.

  • 不同年龄大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肺组织β-防御素-2表达水平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立奎;武庆平;姚尚龙

    目的本研究观察老年和成年大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模型中肺组织β-防御素-2(βD-2)的基因和蛋白质表达水平.方法58只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成老年组和成年组.每只大鼠机械通气24 h后,从气管导管中注入铜绿假单胞菌0.2 ml复制VAP模型.采用RT-RNA和Western blot技术测定实验βD-2 mRNA和蛋白质表达的变化.结果老年组重度肺组织病理变化明显高于成年组;老年组中βD-2基因和蛋白质的表达上调的水平在3 h后时段显著低于成年组(P<0.05).结论老年较成年大鼠在VAP中β-防御素-2基因表达上调水平的下降更明显,可能是老年易发生VAP的重要因素之一.

  • P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分析

    作者:曹建设;肖政辉;胥志跃;祝益民

    目的 探讨PICU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原菌的流行分布及耐药特点.方法 对本院重症监护病房(PICU)实施机械通气>48 h的212例患儿,临床诊断49例VAP,并行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 发生VAP36例,发生率为73.5%;49例VAP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出病原菌41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2株(29.3%),革兰阴性杆菌22株(53.7%),白色念珠菌7株(17.0%).各类病原菌混合感染者68.3%,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总敏感性高,其次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阿米卡星.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现象严重,对青霉素的耐药率分别达100.0%,但对万古霉素、利福平敏感.结论 VAP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且存在较严重的耐药现象,混合感染现象严重,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 PCT联合CPIS评分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抗生素管理中的运用

    作者:俞群军;尹辉明;杨宏亮;吴传湘;蒋玉兰

    目的 通过观察降钙素原(procalcitionin,PCT)联合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CPIS)为导向指导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抗生素治疗疗程,探讨其在抗生素管理中的价值.方法 以2012年1月2日至2013年1月2日连续收住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接受机械通气并临床诊断为VAP的患者为观察对象,治疗组以PCT联合CPIS评分为导向,当感染症状好转且出现下列指标之一者停用抗生素治疗:(1)CPIS评分<6分;(2)临床症状好转且PCT≤1 ng/ml或PCT>1 ng/ml,但3d内下降到治疗初浓度水平的25%~35%时.记录抗生素使用时间、VAP抗生素治疗总费用、VAP再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28 d病死率,并与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月1日本ICU常规抗生素管理策略的VAP患者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1)机械通气≥48 h的患者中,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月1日共有64例纳入研究对象,2012年1月2日至2013年1月2日共有70例纳入研究对象,两组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SAPSⅡ、APACHEⅡ评分及病原学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2)治疗组在抗生素使用时间[(9.6 ±2.3)dvs (14.7±2.6)d]、抗生素总费用[(2900.7±54.6)元vs(3784.6±61.4)元]、VAP再发生率(4.29% vs 14.06%)、机械通气时间[(383.2±48.1)h vs (434.9±51.3)h]、ICU住院时间[(13.6±2.3)dvs (18.7±2.6)d]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8 d病死率比较(8.57%vs 10.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联合监测PCT与CPIS的水平,能使VAP抗生素治疗的管理更合理,有重要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2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