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神经胶质细胞在多发性硬化中的作用

    作者:周游;李作孝

    多发性硬化是以炎性脱髓鞘病变为主要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除神经元外的另一大类细胞,目前研究证明神经胶质细胞在多发性硬化的炎性脱髓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小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在多发性硬化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星形胶质细胞在癫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赖娅莉

    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T)是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的大胶质细胞,不仅对神经元起支持、保护、分隔和营养等作用,而且与神经元的功能活动以及损伤与修复过程有密切联系.近年来研究表明AST在癫痫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有关AST和癫痫发病之间联系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就癫痫发作后AST的一般生物学特性、细胞形态学、神经递质和细胞因子及其受体、氨基酸代谢和生物化学变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胞浆泛素蛋白连接酶2在大鼠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徐良;刘璠;朱建炜;朱立帆;蒋富贵

    目的 研究胞浆泛素蛋白连接酶2 (Kipl ubiquitylation-promoting complex2,KPC2)在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过程中的蛋白表达及细胞定位情况,探讨其在SCI修复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 将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只仅行单纯T9椎板全切除术,实验组49只采用改良Allen法制作T9节段脊髓撞击损伤模型,实验组于伤后6、12 h及1、3、5、7、14d分别取7只大鼠进行以下检测.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27kip1、KPC2、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和细胞周期蛋白A(CyclinA)在SCI前后的蛋白表达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KPC2在SCI后的大体定位及表达,免疫荧光双标记染色观察KPC2在SCI过程中与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ronal nuclei,NeuN)、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PCNA的共定位情况.细胞水平采用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增殖模型,Western blot检测KPC2、P27kip、PCNA表达;免疫共沉淀分析KPC2、KPC1和p27bp1之间在细胞增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示SCI后3d,p27kip1显著下调,伴随KPC2、CyclinA、PCNA表达明显增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KPC2阳性信号广泛分布,包括脊髓灰质和白质,实验组KPC2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t=10.982,P=0.000).免疫荧光双标记染色示在脊髓灰质,对照组和实验组KPC2与NeuN双标记阳性细胞数分别为(0.43±0.53)、(0.57±0.53)个/视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8,P=0.604);在脊髓白质,对照组和实验组KPC2与GFAP双标记阳性细胞数分别为(3.86±0.90)、(0.71±0.49)个/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78,P=0.000);对照组和实验组KPC2与PCNA标记的星形胶质细胞共定位明显,阳性细胞数分别为(0.57±0.53)、(5.57±1.13)个/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01,P=0.000).体外培养并模拟星形胶质细胞增殖,提取细胞蛋白行Western blot示PCNA和KPC2蛋白表达在血清刺激增殖后即开始增加,24h达峰值,而p27kip1表达则逐渐减少.免疫共沉淀示KPC2可沉淀p27kip1、KPC1,p27kip1也可沉淀KPC2、KPC1,且在刺激后相互作用明显增加.结论 SCI后KPC2参与介导的p27kip1表达下调,KPC2与SCI后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相关.

  • 他克莫司刺激星形胶质细胞分泌EGF促进神经细胞突起生长的研究

    作者:蔡俊;孙钰;戈应滨;曹晓建

    目的 研究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的EGF在他克莫司(FK506)促进神经细胞突起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取2日龄SD大鼠和孕15 d SD大鼠,分别体外分离培养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和脊髓神经元细胞,分别进行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将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20 μmol/L FK506培养液培养,对照组用不含FK506的培养液培养,24 h后收集上清制备条件培养液和细胞,分别行ELISA检查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EGF蛋白和基因表达.分别使用实验组和对照组条件培养液(分别为A、B组)和加入EGF中和抗体中和后的对照组和实验组条件培养液(分别为C、D组)培养脊髓神经元细胞,3d后对脊髓神经元细胞的突起长度进行测量,比较神经突总长度和长神经突长度.结果 经免疫荧光染色鉴定,所培养细胞分别为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细胞.ELISA检测示,实验组EGF含量为0.241±0.0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166±0.014(t=3.93,P=0.01);RT-qPCR检测得到了相同结果,实验组EGF基因相对表达量为1.12±0.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46±0.11(t=5.78,P=0.00).神经突长度测量显示,C、D组神经突总长度和长神经突长度均显著小于A、B组(P<0.05),A组均明显大于B组(P<0.05),C、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的EGF能够促进神经元细胞突起的生长,可作为FK506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一个重要中介靶点.

  • 整合素β8在共培养系统中对缺氧缺血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作者:李晋辉;陈大鹏;唐军;伍金林;屈艺;母得志

    目的 探讨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共培养系统中,缺氧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表达的整合素β8对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方法 取新生1~3 dSD大鼠及孕16 d SD大鼠的胎鼠脑皮质,分别分离培养星形胶质细胞及神经元,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细胞纯度.取缺氧缺血培养复氧后12h、1d、2d星形胶质细胞(实验组)以及正常星形胶质细胞(对照组),RT-PCR检测细胞整合素β8表达变化.利用整合素β8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感染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整合素β8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抑制效率.取正常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共培养缺氧缺血组)、经整合素β8 siRNA感染后2d的星形胶质细胞与正常神经元共培养(β8RNA干扰组)以及正常神经元(单纯缺氧缺血组),行体外模拟缺氧缺血处理;复氧后1d收集细胞,TUNEL染色法检测整合素β8对神经元凋亡的影响;以正常神经元作为对照组. 结果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示,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及神经元神经核阳性率均达90%以上.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星形胶质细胞中整合素βs mRNA表达在复氧后12h即增加,1d时达峰值,2d时仍维持较高水平;各时间点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及实验组复氧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合素β8siRNA感染后,实验组整合素β8mRNA表达明显降低,感染后2d降至低值(P<0.05).TUNEL检测示,与对照组相比,单纯缺氧缺血组、共培养缺氧缺血组及β8RNA干扰组神经元凋亡明显增多(P<0.05);共培养缺氧缺血组及β8RNA干扰组细胞凋亡指数较单纯缺氧缺血组明显降低,共培养缺氧缺血组低于β8RNA干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缺氧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中整合素β8表达增高,神经元凋亡率下降,对受损神经元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 脑转移肿瘤细胞及其微环境

    作者:钟文;胡成平

    近年来,随着早期诊断的方法的出现及精准治疗的应用,肺癌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都得到很大改善。然而,对于肺癌的脑转移病灶,目前仍缺乏一个理想的治疗方案,严重影响了该部分患者生存状态。了解肿瘤细胞如何在中枢神经系统定植、生长和侵袭等相关生物学行为及其产生机制对预防及治疗肿瘤细胞脑转移病灶具有重大的意义。“种子-土壤”这一假说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一过程,这一假说的关键即肿瘤细胞可与中枢神经系统微环境各组成之间产生相互适应性变化,正是这种相互作用决定了脑转移病灶的发生发展。本文就脑转移肿瘤细胞、脑转移肿瘤微环境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脑转移病灶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胚胎小鼠神经干细胞的培养和诱导分化

    作者:任丽伊;赵海霞;左璇;李淑蓉;苏炳银

    目的 探索体外培养和诱导分化胚胎小鼠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的方法 .方法分离12.5 d ICR小鼠胚胎的大脑皮质,通过Accutase酶消化法和机械消化法,将组织消化成单个细胞,置于完全培养基中培养,3d后神经干细胞增殖成神经球;将传代的神经球消化,通过诱导培养基诱导其分化;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和qRT-PCR技术检测巢蛋白(Nestin)、中间微管相关蛋白2(Map2)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鉴定NSCs、分化形成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结果 NSCs能被Nestin特异性标记,诱导分化后的细胞可被Map2和Gfap抗体特异识别;qRT-PCR结果显示,诱导后Nestin的表达水平降低,而Map2和Gfap的表达水平升高.结论 通过Accutase酶消化法联合机械消化法分离小鼠胚胎脑皮质,进行体外培养,可获得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NSCs.

  • 白藜芦醇在PD小鼠模型中对TLR3/TRIF信号通路及脑内炎症微环境的影响

    作者:杨明;杨茜;单明慧;周红利;苏炳银;李淑蓉

    目的 建立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的小鼠PD模型,探究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PD小鼠TLR3/TRIF信号通路及中脑黑质炎症微环境的影响.方法 雄性C57/BL6小鼠3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MPTP组和MPTP+ Res组,每组各10只.对照组腹腔注射相同体积生理盐水;MPTP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新鲜配制的MPTP 30 mg/(kg·d),连续7d,结束注射7d后取材;MPTP+ Res组:Res用乙醇溶解为50 mg/mL,用PBS以1∶4的体积比进行稀释,连续注射MPTP 7 d后,腹腔注射Res 28 d,结束注射7d后取材.采用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分别观察小鼠中脑黑质中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化及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状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中脑黑质相关炎症因子mRNA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MPTP组相比,MPTP+ Res组小鼠中脑黑质TH标记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数量及形态未发生明显变化;CD11b标记的小胶质细胞胞体相对变小,呈圆形及椭圆形,突起减少,变细、变长;而GFAP标记的星形胶质细胞胞体变小,胞体呈圆形,突起变短.qPCR实验结果表明:与MPTP组相比,MPTP+Res组小鼠中脑黑质部位TLR3、IFN-β的mRNA表达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TRIF的mRNA表达量未见明显变化,促炎因子iNOS、TNF-α的mRNA表达量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抗炎因子Arg-1的mRNA表达量明显增加.结论 Res可能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及激活TLR3/TRIF信号通路,降低中脑黑质的促炎因子的释放,从而改善MPTP诱导的小鼠PD模型中的炎症微环境.

  • 白细胞介素-4对原代星形胶质细胞炎症因子的影响

    作者:杨茜;单明慧;杨明;苏炳银;李淑蓉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4(IL‐4)对星形胶质细胞炎症因子释放的影响。方法选取新生1~2 d的C57乳鼠,取大脑皮层制备原代星形胶质细胞,传代3次,检测星形胶质细胞纯度,IL‐4刺激后,用Q‐PCR来检测多种炎症因子的释放。结果原代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纯度高达95%,用IL‐4刺激后,抗炎因子A RG1、CD206、TGFβ、IFNβ、IL‐10表达升高,促炎因子 TNFα、IL‐6表达降低。结论 IL‐4对星形胶质细胞抗炎因子的分泌有促进作用,对促炎因子的分泌有抑制作用。

  • 肢体缺血后处理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和神经细胞增殖的作用

    作者:黄丹;刘洪红;杨桢;屈云

    目的 探索非侵入式肢体缺血后处理(NLIP)对脑缺血大鼠的脑保护作用和损伤侧皮质区神经细胞的表达与分布.方法 SD大鼠11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n=10),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n=50),NLIP组(治疗组,n=50).I/R组和治疗组动物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假手术组不插入线栓),治疗组于再灌注即刻给予NLIP处理(改良的缺血弹性带股动脉近端加压阻断股动脉10 min,再通10 min,循环3次),术后3d、7d、14 d、21 d、28 d分别称取大鼠体质量,并进行行为学评估后处死大鼠取脑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时点缺血脑皮质中的双皮质素(DCX)和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缺血脑皮质中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表达.结果 假手术组动物术后1~3 d表现出轻度的体质量下降和行为学缺损,术后1d出现上肢肌力减弱,之后开始恢复.与假手术组比较,以上神经缺损在I/R组和治疗组动物中更加明显(P<0.05),术后3d到21d逐渐缓解,到术后28 d时接近假手术组水平.与I/R组相比,治疗组动物体质量在术后2~7 d有明显恢复(P<0.05),动物上肢肌力在14~28 d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行为学评分在各时点与I/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假手术组比较,I/R组和治疗组脑皮质缺血区周围DCX阳性细胞和GFAP阳性细胞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多,伴随胞体肥大和突起变长加粗,分别在术后21 d和28 d大量增殖并聚集在脑皮质缺血区周围.I/R组和治疗组在术后3d缺血脑皮质中MAP2表达量下降,但与假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逐渐上调,术后14 d和21d时高于假手术组(P<0.05).治疗组MAP2表达量在术后7~28 d高于假手术组(P<0.05),在术后7d时高于I/R组(P<0.05).结论 NLIP可减轻脑缺血大鼠神经行为学异常和促进缺血周围区神经细胞的增多.

  • 瘦素对STAT3信号的调节在小鼠神经干细胞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作者:王雅楠;杨觅;余丽华;郭建;陈宁;何俐

    目的 研究瘦素(Leptin)对神经干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并分析其分子机制.方法 将胚胎小鼠神经干细胞与Leptin共培养,设立Leptin浓度梯度(0、0.05、0.2、0.5、1、2 mg/L),分析Leptin对神经干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并用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3(Jak-STAT3)信号通路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10 μmol/L)处理细胞,利用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检测下游蛋白分子非磷酸化STAT3、磷酸化STAT3、非磷酸化Akt、磷酸化Akt及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 荧光免疫显示2 mg/LLeptin组80%表达GFAP,Western blot分析发现0.5、1、2 mg/LLeptin组GFAP的表达较0 mg/LLeptin组增加(P<0.05).与0h相比,2 mg/L Leptin共培养后24 h后GFAP表达开始随时间增长而增加,7d达高峰(P<0.05).加入STAT3抑制剂的神经干细胞磷酸化STAT3表达减少,GFAP表达减少;加入Akt抑制剂的神经干细胞,磷酸化Akt表达量减少,但GFAP表达量未减少.结论 Leptin或可通过激活STAT3而非活化PI3k-Akt信号通路,诱导神经干细胞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

  • 瘦素对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表达Cx43的影响

    作者:吴其艳;张金英;邓子辉;颜光涛

    目的 探讨瘦素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脑缝隙连接蛋白43(Cx43)表达的影响及瘦素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将45只健康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瘦素组.模型组和瘦素组制备小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栓塞模型,瘦素组于缺血0 min时腹腔注射1 mg/kg瘦素,缺血2h再灌注24 h后评价神经功能状态,脑组织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原代培养SD乳鼠的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Ast),将纯化后的Ast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瘦素100 μg/L组和瘦素500 μg/L组,制作大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缺氧复氧模型,MTT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存活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脑组织及星形胶质细胞中Cx43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瘦素组神经功能损伤状态得到改善(P<0.05),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梗死体积缩小(P<0.05),脑组织病理学损伤程度减轻,Cx43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瘦素100 μg/L组Ast存活率提高,Cx43表达减少,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瘦素500 μg/L组Ast存活率显著提高(P<0.01),Cx43表达明显减少(P<0.01).结论 体内和体外实验均提示,瘦素可能通过降低损伤后脑组织中Cx43的表达,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瘦素对缺血缺氧损伤脑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司艺玲;张金英;郝秀华;邓子辉;薛辉;颜光涛

    目的 研究瘦素对缺血缺氧/复氧损伤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制作缺血缺氧大鼠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损伤模型,MTT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活力;采用Annexin V-FITC试剂盒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凋亡;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caspase-3的表达.结果 与缺血缺氧损伤组比较,瘦素干预组星形胶质细胞存活率升高(P<0.01)、凋亡率下降(P<0.01);抑凋亡基因bcl-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0.01),促凋亡基因bax、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0.01),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瘦素能够使凋亡相关基因bcl-2表达上调、bax和caspase-3表达下调,从而抑制缺血缺氧损伤星形胶质细胞发生凋亡.

  • 急性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大鼠视网膜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

    作者:郑霄;李平华;宋胜仿

    目的 研究急性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大鼠视网膜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变化及其对血-视网膜屏障(BRB)功能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急性EAE模型后8、14、21 d自股静脉注射伊凡思蓝(EB)了解BRB情况,并行视网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GFAP的表达变化. 结果在各时间点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内渗漏的EB含量明显低于EAE组大鼠(P<0.01);各时间点对照组大鼠视网膜仅在神经节细胞层及神经纤维层见GFAP阳性表达;EAE组在免疫后8 d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神经节细胞层内GFAP阳性表达增多,内丛状层出现少量表达,免疫后14 d GFAP不仅在神经纤维层及节细胞层中表达增加,内丛状层和内核层中GFAP也大量表达,甚至可见GFAP阳性染色呈丝状贯穿内外核层,免疫后21 d GFAP仍有大量阳性表达主要集中在神经纤维层、神经节细胞层、内丛状层及内核层.结论 急性EAE可导致大鼠BRB破坏,且BRB破坏可能与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密切相关.

  • 银杏内酯B对局灶性脑缺血时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敬各;李树清;王树人;李凡

    目的 观察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受体拮抗剂银杏内酯B(GB)对局灶性脑缺血时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光化学诱导树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用HE染色和电镜技术观察缺血后不同时间脑组织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脑缺血后4 h、24 h、72 h及给予GB后24 h半暗区及对侧皮层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表达,并测定其平均灰度值.结果 光镜下可见,HE染色显示树局灶性脑缺血后,随缺血时间延长,星形胶质细胞形态有不同程度改变;电镜观察显示缺血24 h时星形胶质细胞明显肿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半暗区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在4 h时没有明显改变, 24 h时增加 (P<0.01),72 h时仍维持在较高水平(P<0.01);对侧皮层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于72 h时开始增加(P<0.05).缺血后6 h舌下静脉注射GB至缺血24 h时,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少于缺血组(P<0.05),但仍较假手术组高.结论 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增强,GB可通过减少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表达而起脑保护作用.

  • VEGF对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缺氧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姜曙;丁新民;毛伯镛

    目的观察缺氧对体外培养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探讨外源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对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缺氧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体外原代培养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并鉴定(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分别经不同时间的缺氧处理、缺氧处理前加入不同浓度(10~100 ng/ml)VEGF处理以及同时加入VEGF 受体Flk-1阻断剂SU1498处理后,应用光镜、细胞计数、MTT法、TUNEL标记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形态、细胞增殖活性和凋亡、VEGF和Flk-1的表达改变. 结果纯化培养1周的细胞,经鉴定其星形胶质细胞纯度达98%;8~12 h缺氧可明显诱导星形胶质细胞活化,表现为细胞胞体变大、胞突变粗、GFAP表达升高,细胞增殖活性降低、凋亡指数增加、VEGF和Flk-1表达增加;缺氧处理前20~24 h加入50 ng/ml VEGF可使细胞活力明显增强,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降低,细胞缺氧损伤明显改善;而700 ng/ml SU1498可明显阻断或抑制VEGF对星型胶质细胞的缺氧保护作用. 结论缺氧可诱导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活化,外源性VEGF可能通过VEGF受体Flk-1发挥对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缺氧保护作用.

  • AQP4在新生大鼠实验性星形胶质细胞缺氧损伤模型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作者:付雪梅;姚裕家;杨钊;向龙;高举

    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4(AQP4)在原代培养新生大鼠星形胶质细胞(AC)缺氧和缺氧后再复氧损伤模型中的表达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原代培养成熟的AC随机分成常氧培养组(对照组)、缺氧组和复氧组.缺氧组AC 在缺氧条件下分别培养3 h、6 h、12 h和24 h,复氧组AC缺氧培养12 h后更换为常氧培养,分别培养3 h、6 h、12 h和24 h.各组样品采用Real Time PCR 和免疫荧光染色分别测定AQP4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随着缺氧时间延长,AQP4 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性降低,复氧时则先降低,后回升.结论 AQP4表达下降可能与脑水肿的发生有关,AQP4可能对脑内渗透平衡重建起重要作用.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创伤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作者:先德海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dc brain injury,TBI),亦称颅脑损伤,是由外伤引起的脑组织损害,其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创伤性脑损伤的机制较为复杂,涉及细胞损害、死亡和星形胶质细胞形成胶质瘢痕等.对TBI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即神经营养因子治疗和细胞替代治疗.对TBI发病的详细机制及其损伤修复治疗已成为近年来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实验研究发现神经生长因子(N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一2(FGF-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等生长因子能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近年来开展的TBI细胞替代治疗尤其是干细胞治疗一直引入关注[1,2].这些细胞不仅能释放相关的神经营养因子,还能通过分化或转分化为成熟的神经细胞对受损的神经组织进行再生和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 S100β在体外培养大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损伤后的表达研究

    作者:胡玲;余彬华;陈晓刚;陈锐;刘敏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损伤后S100β的表达变化,进一步了解脑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以期为法医病理学鉴定提供更多的依据.方法:取出生后24 h内SD大鼠大脑皮质进行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和纯化.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损伤后30 min、1 h、3 h、6 h、12 h、24 h、3 d、7 d组,应用ABC法检测不同时间段S100β表达的差异.结果: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的纯度达95%以上.对照组可见少量S100β蛋白表达;损伤后30 min,S100β开始增加,3~6 h达高峰,随后下降,24 h时低于对照组水平,此后略有上升,7 d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结论:机械性划痕损伤后S100β总体表达呈单峰,而在体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大鼠大脑损伤后S100β总体表达成双峰趋势,但均具有时序性变化规律,说明损伤后S100β表达可为脑损伤时间的推断依据之一;体外培养细胞损伤模型对组织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具有优越性.

  • 1,6-二磷酸果糖对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在缺氧缺血时 MMP-2表达的影响

    作者:陈蓉;姚裕家;李炜如;陈大鹏

    目的了解缺氧缺血时星形胶质细胞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变化情况及1,6-二磷酸果糖(FDP)能否减少缺氧缺血时星形胶质细胞中MMP-2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激光共聚集的方法检测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在缺氧缺血不同时段和给予FDP干预时MMP-2的表达.结果星形胶质细胞缺氧缺血12 h其MMP-2表达明显增高、24 h表达减少,给予FDP干预后缺氧缺血12 h与正常对照相比无明显变化.结论缺氧缺血早期星形胶质细胞合成MMP-2增多,对细胞有破坏作用,FDP能通过减少缺氧缺血时星形胶质细胞MMP-2的表达而保护细胞.

1741 条记录 77/88 页 « 12...74757677787980...878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