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MDM2SNP309T/G基因多态性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相关性分析

    作者:田艳;丁宁;米岚;刘亚璐;宋玉琴;朱军

    目的 MDM2基因是TP53基因重要的负反馈调节因子.既往研究表明MDM2异常扩增或蛋白过表达可以引起p53功能失活并终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本研究旨在探讨MDM2 SNP309T/G基因多态性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以399例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PCR联合Sanger测序法检测其MDM2 SNP309T/G基因型,分析MDM2 SNP309T/G基因多态性与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399例患者中SNP309基因TT型81例(20.3%),GT型209例(52.4%),GG型109例(27.3%).SNP309T/G基因型与患者年龄、性别、分期、分子分型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等临床特征无明显关联(P>0.05),但与一线化疗疗效相关联,TT/GT型较GG型的总有效率更高,x2=5.910,P=0.015.全组中位随访65.7(2.0~202.6)个月,399例患者中172例(43.1%)出现疾病进展或复发,149例(37.3%)死亡.TT/GT型与GG型相比,5年无进展生存率(62.9% vs 61.9%,x2=0.030,P=0.862)和5年总生存率(64.7% vs 64.8%,x2=0.085,P=0.77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显示,在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评分3~5分亚组中,TT/GT型5年总生存率为50.4%,高于GG基因型的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77,P=0.034.Cox多因素分析显示,MDM2 SNP309GG型、non-GCB分子分型、β2微球蛋白升高及治疗无效是这部分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对IPI评分3~5的亚组进一步分组分析,结果发现在CHOP/CHOP样治疗组,TT/GT基因型5年总生存率明显优于GG基因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98,P=0.019;而在R-CHOP/CHOP样治疗组,这种优势趋势明显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05,P=0.100.结论 MDM2 SNP309T/G基因多态性能够预测DLBCL患者一线化疗的疗效,TT/GT基因型与GG型患者相比,一线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对于高危患者(IPI 3~5分),GG基因型可能与预后不良相关,而利妥昔单抗可能能够改善这部分人群的预后.

  • 利妥昔单抗时代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影响因素

    作者:周玉兰;李菲

    目的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临床表现、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和预后均具有显著的异质性,近年来靶向药物利妥昔单抗联合常规化疗的运用,改善了DLBCL患者的预后.本研究总结在利妥昔单抗使用背景下DLBCL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方法 应用PubMed及万方数据库检索系统,以“利妥昔单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预后因素”作为关键词,检索2007-2016年相关文献,检索到英文文献322篇,中文文献38篇.纳入标准:(1) DLBCL的研究内容;(2)利妥昔单抗时代DLBCL预后影响因素.剔除标准:(1)无原始数据的综述;(2)个例报道;(3)重复内容的文章.根据纳入标准和剔除标准,符合分析文献37篇.结果 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常见的一大类型,临床表现、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及预后均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利妥昔单抗前时代,常规化疗能使约40%的患者获得长期缓解,近年来靶向CD20药物利妥昔单抗的运用使DLBCL患者的缓解率明显提高,预后显著改善,同时也改变了一些指标在预后评估系统中的地位.结论 重新评估DLBCL预后影响因素,以及建立更为完善的预后评估体系,将有助于更准确的对DLBCL患者行危险度分层,并给与相应治疗,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疗效和生存.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血清VEGF和β2-MG蛋白与Bcl-6和Ki-67表达临床相关性分析

    作者:马蓉;吴建中;仲悦娇;曹海霞;王卓;井昶雯;冯继锋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患者治疗前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nlin,β2-MG)和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蛋白表达与Bcl-6和Ki-67表达的临床相关性.方法:2011-09-08-2013-02-16江苏省肿瘤医院初治49例DLBCL患者行CHOP方案化疗,Luminex液相芯片法检测治疗前血清VEGF和β2-MG蛋白表达水平,常规免疫组化法检测Bcl-6和Ki-67表达.结果:VEGF蛋白高表达合并Bcl-6高表达者多见于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阳性率为53.8%(7/13),P=0.048;合并Ki-67高表达者的各项临床特征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蛋白高表达合并Ki-67高表达者能获得更佳的疗效,P=0.008;完全缓解(CR)患者阳性率为4/7,部分缓解(PR)患者阳性率为50.0%(8/16).β2-MG蛋白高表达合并Bcl-6和Ki-67高表达与各项临床特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蛋白高表达合并Ki-67高表达与治疗疗效密切相关,两者同时高表达时DLBCL患者对CHOP治疗方案的敏感度高,治疗疗效好.β2-MG和VEGF蛋白表达结合临床常规免疫组化检测有望成为DLBCL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选择的新方法.

  • A20基因缺失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p表达影响

    作者:冯江龙;杨文秀;王佳蕊;濮珍红;韩莹;万珑

    目的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成人淋巴瘤中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近年来发病有上升趋势,治疗效果一直不佳.本研究检测DLBCL中A20(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induced protein 3 gene,TNFAIP3,A20 gene)基因缺失情况,探讨A20基因缺失对DLBCL中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B,NF-κB)通路活化和P-gp表达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9-06-01-2015-05-31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60例DLBCL标本,以同期12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病例作研究对照.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检测A20探针在60例DLBCL和12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病例中DNA缺失的情况.免疫组织化PV两步法检测A20、p65、P-gp蛋白的表达,收集临床病理资料并随访.结果 DLBCL病例中A20基因缺失率为21.7%(13/60),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病例中未检出A20基因缺失;在DLBCL病例中活化B细胞样(Activated B cell-like,ABC)的A20基因缺失率30.5%明显高于生发中心B细胞样(germinal center B cell-like,GCB)的8.3%,χ2=4.190,P=0.041.A20蛋白表达与A20基因缺失之间呈低度负相关(r=-0.259,P=0.023),p65蛋白和P-gp蛋白表达与A20基因缺失之间呈低度正相关(r=0.280,P=0.015;r=0.278,P=0.020).P-gp在DLBCL阳性表达率48.3%(29/60),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中表达率为16.7%(2/12),χ2=4.090,P=0.043.DLBCL中ABC-DLBCL的P-gp蛋白的表达阳性率61.1%明显高于GCB-DLBCL的29.1%,χ2=5.032,P=0.015.结论 DLBCL中A20的缺失和蛋白表达的下调可能降低了A20对NF-κB的负调节作用,使肿瘤内NF-κB异常活化,下游靶基因MDR1转录上调,P-gp表达增加,使肿瘤细胞对DLBCL的化疗产生耐药.

  • Th17细胞过继免疫对DLBCL小鼠CXCL6/CCL2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分析

    作者:许昕;李庆山;钟伟杰;朱国栋;余碧珍

    目的 建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lymphoma,DLBCL)小鼠模型,在肿瘤发生发展阶段中给予Th17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检测肿瘤组织中趋化因子CXCL6/CCL2的表达,了解Th17细胞对DLBCL肿瘤微环境中CX-CL6/CCL2表达的影响,及其与DLBCL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人生发中心B细胞(germinal center B cell,GCB)样DLBCL细胞株SUDHL-4进行传代培养后接种10只SCID小鼠建立DLBCL小鼠模型,观察小鼠肿瘤发生发展过程并得出DLBCL小鼠肿瘤中位发病时间T1及小鼠中位生存时间T2.体外培养Th17细胞,在接种肿瘤细胞株时予30只DLBCL小鼠注射Th17细胞行过继免疫,并分别于T0(接种Th17细胞后)、T1和T2这3个时间点处死小鼠,获得A0、A1和A2组,每组10只小鼠.实时定量PCR法检测DLBCL小鼠肿瘤组织CXCL6/CCL2表达,与同一时间点15只小鼠的生理盐水对照组(B0、B1和B2组,每组5只)进行对比,并对比T0、T1和T2这3个时间点各组CXCL6/CCL2的表达.结果 A0组、A1组和A2组CXCL6 mRNA表达量分别为0.115士0.021、0.657±0.142和0.935士0.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013,P=0.025.B0组、B1组和B2组CXCL6mRNA表达量分别为0.175±0.024、0.321±0.011和0.631±0.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07,P=0.008.A0组CXCL6mRNA表达量与B0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3,P=1.25;A1组明显高于B1组,t=6.43,P<0.01;而A2组也明显高于B2组,t=6.35,P<0.01.A0组、A1组和A2组CCL2 mRNA表达量分别为0.133±0.015、0.654±0.534和0.928±0.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021,P=0.023.B0组、B1组和B2组CCL2 mRNA表达量分别为0.124±0.013、0.327±0.025和0.628±0.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05,P=0.007.A0组CCL2 mRNA表达量与B0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8,P=1.75;A1组明显高于B1组,t=6.13,P<0.01;A2组也明显高于B2组,t=7.59,P<0.01.结论 随着DLBCL肿瘤进程,CXCL6和CCL2的表达上升,CXCL6和CCL2可能是影响DLBCL肿瘤发生发展的因子,而Th17过继免疫治疗可以上调DLBCL肿瘤组织CXCL6和CCL2的表达,可能会对DLBCL肿瘤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

  • 不一致性淋巴瘤二例临床观察并文献复习

    作者:汪涯雅;谭获;黄振倩;彭玉娜;刘丹;要国华;覃鹏飞

    1 病例报告病例1,患者男,73岁.因“发现右颌下肿物1年余,进行性增大3个月”于2012-04-27入我院.患者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自行触及右侧颌下肿物,直径约0.5 cm,质软,无压痛,未予治疗.3个月前肿物较前明显增大,约2 cm×1 cm,质韧,压痛,左侧腹股沟区也出现一类似肿物,未予治疗.后右颌下及左腹股沟肿物逐渐增大至4 cm× 1 cm大小,左右锁骨上可触及若干直径约0.5cm肿物,伴夜间盗汗,遂来我院就诊.

  • 儿童颅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周慧茹;周琴;吴涛;孙亚敏;王增平

    1 病例报告患儿男,10岁,因“发现头颅右顶部肿物20余d”于2015-04-14入院.患儿于2015-03理发时发现右头顶部皮下形成一小包块,质软,呈囊性,后因患儿右上肢疼痛无力、活动受限就诊于当地县医院行右腕关节平片提示:右桡骨远端病变伴骨质疏松,考虑纤维性皮质缺损,未行相关治疗.为求进一步诊治于2015-04-13就诊于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神经外科,门诊行头颅CT提示,颅脑占位病变,遂以“颅骨肿瘤、右侧桡骨病变”收住人院(图1A).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张文军;王丽;李启英;杨涛;项颖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和HBsAg阴性的初治DLBCL患者各60例,均给予化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化疗期间的肝功能以及随访2年后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结果 HBsAg阳性组和HBsAg阴性组患者化疗期间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66.0%和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g阳性组患者的PFS为(16.1±3.2)个月,PFS率为70.0%,OS率为85.0%;HBsAg阴性组患者的PFS为(17.3±4.1)个月,PFS率为73.0%,OS率为88.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感染与DLBCL患者的预后无关,但合并HBV感染会增加DLBCL患者在化疗期间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

  • 原发腹膜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

    作者:吴辉菁;于丁;杨业勤;谢蓉;汤静;吴月兵;朱贤敏

    患者男性,55岁,于2013年11月24日因进食后腹部绞痛就诊,无发热、恶心、呕吐、黑便、便血等症状.腹部彩超结果示肝内胆管结石并钙化;下腹肠间隙少量积液.经解痉治疗后疼痛缓解.20 d后再次出现腹部隐痛,剑突下明显,伴腹胀、盗汗,体温仍正常.肠镜、胃镜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体检:ECOG评分为2分;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部膨隆,未触及明显肿块,移动性浊音阳性,心肺无明显异常,双下肢不肿.否认既往有特殊病史.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survivin和caspase-3表达的临床意义

    作者:向晓娟;何友兼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survivin、caspase-3表达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997年至2000年间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94例,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survivin、caspase-3表达情况.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生存分析,并对各临床指标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94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survivin和caspase-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1%和76.6%,其表达与国际预后指数(IPI)显著相关(P<0.05).survivin和caspase-3表达阳性患者的复发率高,survivin阳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31.3%)明显低于survivin表达阴性患者(64.0%,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survivin表达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独立预后指标.结论 survivin和caspase-3可作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预后指标,与IPI结合可在早期筛选出常规治疗预后不良的病例,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改善预后.

  • 基于双层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基因表达样本分类研究

    作者:刘亚杰;施心陵;李宝磊;苟常兴;张钦虎;黄云超

    目的 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基因表达样本进行分类,改进基本粒子群优化分类算法在分类精确性和稳定性方面的不足.方法 给出一种基于双层粒子群优化(TLPSO)的分类算法,选取141个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样本,包括氧化磷酸化(OxPhos)、B细胞受体(BCR)和宿主反应(HR)3种亚型,随机选取训练集和测试集以获取不同样本组合,与基本粒子群优化(PSO)分类算法进行比较.结果 基于TLPSO的分类算法获得较好分类结果,佳分类预测结果数和分类结果分布2项指标均优于PSO算法.结论 双层粒子群优化分类算法能够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基因表达样本进行准确和稳定分类,能为临床肿瘤基因表达样本的分类定型提供依据.

  • 利妥昔单抗联合CT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观察

    作者:贾新立;黄韵红

    目的 观察利妥昔单抗(Rituximab)联合CT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36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分为联合组和CTOP组。联合组18例,采用CTOP方案(环磷酰胺加吡喃阿霉素加长春新碱加泼尼松)加利妥昔单抗(375mg/m2,于每周期化疗前1d静脉滴注1次)治疗;CTOP组18例,单用CTOP方案化疗。两组均每21d为一个周期,6周期后评价的疗效及不良反应,随访观察生存情况。结果 联合组完全缓解率(CR)为55.6%,总有效率为88.9%;CTOP组分别为38.9%,61.1%,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1年总生存率(OS)为83.5%,2年OS为71.3%;CTOP组分别为78.3%,41.2%;两组患者的2年OS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为轻中度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P>0.05),均可耐受。结论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缓解率较高,患者耐受良好且生存时间较长,应推荐作为首选方案。

  •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回盲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作者:沈秋丹;蔡伟波;刘仁涛;吕明恩;袁慕知;韩迎利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 美罗华) 联合化疗治疗回盲部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6 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回盲部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患者,5 例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CTNP 方案化疗,1 例采用CTNP 方案化疗,每21 天为1 个周期,观察治疗前后的毒副作用及疗效.结果 5 例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的患者有4 例达完全缓解,1 例达部分缓解;另1 例单纯化疗患者死于疾病进展.结论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回盲部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可取得较好疗效,对于高龄患者利妥昔单抗无需减量,但需注意调整化疗剂量,并监测不良反应.

  •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CT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50例

    作者:王燕;张巧花

    目的 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CTOP方案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生活质量(QOL)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5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以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CTOP方案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CTOP方案治疗.2周期(21 d为1周期)后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及免疫功能情况.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生存质量改善率分别为92.3%(24/26)与66.7%(16/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28,P=0.024).所有患者免疫指标除CD+8外,均低于健康组,治疗组治疗后CD+3、CD+4、CD+4/CD+8、NK细胞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 较治疗前稍下降;对照组治疗后各免疫指标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CT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可以作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的辅助用药.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二聚体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郭莉;刘郁;胡欣;杨顺娥

    目的 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DLBCL临床预后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50例DLBCL患者及对照组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H)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结果 DLBCL患者血浆D-二聚体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12),并且D-二聚体与LDH及β 2-微球蛋白水平呈正相关,存在B症状的患者血浆表达D-二聚体显著高于无B症状组,其表达差异根据患者年龄、临床分期及结外病变不同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LBCL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反映了病情变化,并从一定程度对预后进行判断,同时为尽早预防并发现血栓提供一定的依据.

  • 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的药学监护

    作者:林明琼;杨菁

    1例30岁女性患者,因发现颈部肿物3个月,确诊恶性淋巴瘤3 d入院.入院后,给予CHOP方案化疗(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21d为一周期,化疗前给予恩替卡韦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化疗期间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异甘草酸镁保肝治疗.结合患者的基础情况,临床药师通过评估化疗方案的合理性,建议医生选用恩替卡韦预防性抗病毒,同时对化疗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提出药学监护和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大程度地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患者终顺利完成本周期治疗.

  • 临床药师参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的药学实践

    作者:蒙光义;黄立峰;陈万生;彭评志;庞家莲

    目的:了解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抗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治疗的用药选择及药学监护。方法:介绍临床药师参与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抗病毒治疗过程,参考《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非霍奇金淋巴瘤》《慢性乙型肝炎特殊患者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2014年》和相关文献,制订合理的抗HBV药物治疗方案。结果: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临床药师依据指南和专家共识,建议临床医师选择恩替卡韦片作为患者抗HBV治疗用药,并对患者进行药学监护,避免了HBV再激活和爆发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生,促进了化疗顺利完成。结论:恶心淋巴瘤患者化疗前应密切关注HBV的监测,正确、合理地选择抗HBV药,有利于促进化疗的顺利完成,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 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疗效分析-附15例报告

    作者:蔡力力;朱宏丽;冉海红;汪宣池;杨波;李素霞;杨洋;翟冰;于睿莉;卢学春

    目的:探讨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疗效。方法对2003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例老年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化疗方案选择及疗效,并结合电话随访收集患者生存资料。结果15例患者中位年龄84岁;所有患者合并至少2种其他疾病,其中以高血压病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常见,有4例合并第二肿瘤;出现B组症状(发热、盗汗及体重下降)的占13例;病理亚型中以非生发中心细胞型(non-GCB)居多(10/15);Ann-Arbor分期Ⅱ期1例,Ⅲ/Ⅳ期14例;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评分3~5分14例;初诊时有10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高于正常。全组病例均采用R-CHOP(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为基础的个体化方案化疗,4个疗程后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8例,疾病稳定(SD)1例,疾病进展(PD)2例,治疗总反应12例;全组病例半年总生存10例,1年总生存8例;半年、1年无进展生存分别为7例、6例。结论老年DLBCL初诊时合并基础疾病多、分期较晚、病理分型以non-GCB亚型为主,预后很差;应在强化支持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预后,采用个体化R-CHOP方案化疗。

  • 艾滋病合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报道

    作者:赵鹏;赵华;涂波

    目的 报道1例艾滋病相关淋巴瘤患者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要点.方法 2016年2月我院收治1例57岁男性艾滋病合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特点以淋巴结肿大为主.病理诊断是该病确诊的标准.给予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和抗淋巴瘤治疗.结果 患者症状缓解,腹部淋巴结明显缩小.结论 艾滋病合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经HAART后免疫功能增强,对化疗的耐受性提高,预后明显改善.

  • 免疫化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因素分析

    作者:孙园园;王东芹;金洁萍

    目的 探讨免疫化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国际预后指数(IPI)、生发中心型(GC型)、非生发中心型(non-GC型)及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LC)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免疫化疗的DLBCL患者入院时的IPI评分、ALC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并结合随访资料,应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预后分析显示,IPI评分与3年总生存期(OS)和3年无进展生存期(PFS)有关(P=0.025,0.01);GC型、non-GC型及治疗前ALC高低与预后无明显的相关性.non-GC型的低ALC组DLBCL患者OS(55.3%,P=0.034)和PFS(47.7%,P=0.006)与其他3组比较显著降低.结论 IPI评分与免疫化疗的DLBCL患者的预后相关;治疗前ALC与免疫化疗的DLBCL患者预后无关,但低ALC的non-GC型是行免疫化疗的DLBCL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

466 条记录 5/24 页 « 12345678...232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