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三尖杉酯碱通过mTOR通路诱导慢性髓系白血病K562细胞凋亡

    作者:丁亦含;吴晶晶;王倩;邓之奎;李玉峰

    目的:观察高三尖杉酯碱(Homoharringtonine,HHT)对人CML细胞株K562的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并从mTOR通路探索HHT抗CML效应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HHT或联合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RAPA)处理K562细胞,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BCL-6、Caspase-3及mTOR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RT-PCR法检测BCL-6 mRNA表达水平.结果:HHT可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且呈浓度依赖性(r=0.970).随着HHT作用浓度的增加,mTOR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升高(r =0.908),而BCL-6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下降(rmRNA=-0.961,rprotein=-0.981).与HHT单用组相比,联用RAPA可显著下调mTOR及Caspase-3的表达,并上调BCL-6表达.结论:HHT可通过激活mTOR通路抑制抗凋亡BCL-6蛋白的表达,进而诱导CML细胞凋亡.

  • 金雀异黄素对Raji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作者:沈晶;王晶石;付丽;黄达永;王昭

    本研究旨在探讨金雀异黄素(Genistein,Gen)对BCL-6阳性的Raji细胞系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用台盼蓝染色法及MTT法分析Gen对BCL-6阳性淋巴瘤细胞系Raji细胞的抗增殖作用,应用PI/AV双染法检测Gen对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Western blot法检测Gen对BCL-6和NCoR表达的影响,免疫共沉淀(Co-IP)法分析Gen对BCL-6和NCoR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Gen可时间和剂量赖性地抑制Raji细胞的增殖,同时可诱导其凋亡.研究发现,不同剂量Gen对BCL-6和NCoR表达无明显影响,但可抑制BCL-6和NCoR的结合.结论:Gen对BCL-6阳性B淋巴瘤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种作用有可能成为联合利妥昔单抗和化疗为基础的辅助治疗.

  • P53、C-MYC和BCL-6基因异常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柴成国;张建军;李宁;曹雷;张双阳

    目的:研究P53、C-MYC和BCL-6基因异常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采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Ⅰ-FISH)检测P53、C-MYC和BCL-6基因.分析其与临床资料、治疗效果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27例(33.75%)患者存在P53基因缺失,24例(30.00%)患者存在C-MYC基因的扩增和重排,46例(57.50%)患者存在BCL-6基因的重排.P53缺失、C-MYC重排和扩增及BCL-6重排与患者的临床分期、疗效和预后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存在P53、C-MYC和BCL-6基因异常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都较差.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骨髓滤泡辅助性T细胞数量及功能的研究

    作者:张洋;瞿文;阮二宝;付蓉;王国锦;刘鸿;王晓明;吴玉红;宋嘉

    本研究检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骨髓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细胞)数量及功能,探讨Tfh细胞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选取2013年1月至10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就诊的21例初治ITP患者、20例恢复期ITP患者及18名正常对照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Tfh细胞数量、Tfh细胞功能相关分子CD40L、ICOS、IL-21的表达,采用RT-PCR技术检测BMMNC转录因子BCL-6 mRNA相对表达水平;并将各项指标与疾病严重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ITP初治组骨髓CD4+ CXCR5+/CD4+细胞比例[(5.532±2.599)%]高于恢复期组[(4.064±2.026)%]和对照组[(4.048±1.413)%] (P <0.05);ITP初治组骨髓CD4+ CXCR5+ ICOS+/CD4+ CXCR5+细胞比例[(14.586±8.561)%]高于恢复期组[(12.884±10.161)%]和对照组[(7.487±5.176)%],初治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ITP初治组和恢复期组骨髓CD4+ CXCR5+CD40L+/CD4+ CXCR5+细胞比例[(15.309±10.756)%]及[(18.242±12.243)%],高于对照组[(8.618±5.719)%] (P <0.05);ITP初治组和恢复组骨髓CD4+ CXCR5+ IL-21+/CD4+ CXCR5+细胞比例[(58.560±26.285)%]及[(57.035±30.936)%]高于对照组[(36.289±24.868)%](P<0.05);初治组、恢复组、对照组BCL-6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407±0.264)、(1.149±0.217)和(0.846±0.1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Tfh细胞在ITP患者的骨髓中数量增加,功能分子表达增多,功能亢进,在ITP发病机制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系中bcl-6、lpp和miR-28基因表达的研究

    作者:徐卫;李建勇;范磊;乔纯;于慧;沈秋丹

    本研究从基因和蛋白水平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系中Bcl-6、LPP和miR-28表达,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用Northern blot检测8个DLBCL细胞系(CTB-1、MD901、OC1-LY8、BEVA、RCK8、MD903、HRC57和K231)bcl-6和lpp的mRNA水平,液相杂交法检测miR-28表达,Western blot检测BCL-6和LPP的蛋白水平.结果显示,bcl-6基因易位类型涉及Ig基因细胞系(Ocl-ly8、MD903、CTB-1和MD901),其bcl-6 mRNA的表达较强,而在未涉及Ig基因易位的细胞系(HRC57和K231)中未见表达.lpp mRNA在CTB-1细胞系中表达阴性.miR-28在各细胞系中均有表达,表达强度高到低依次为:K231、CTB-1、MD903、HRC57、MD901、RCK8、OC1-LY8和BEVA.BCL-6蛋白在各细胞系表达由强到弱依次为:RCK8、BEVA、MD901、CTB-1、MD903、OC1-LY8、HRC57和K231;而LPP蛋白在K231细胞系中未见表达,余各细胞系表达由强到弱依次为:HRC57、OC1-LY8、BEVA、RCK8、CTB-1、MD901和MD903.各细胞系中bcl-6和Ipp mRNA水平与蛋白的表达并不一致,即高mRNA水平并不一定导致蛋白的表达增加.结论:不同DLBCL细胞系具有不同的BCL-6、LPP和miR-28蛋白表达水平,各细胞系中bcl-6和lpp mRNA表达水平与它们表达的蛋白量不平行,有关bcl-6、lpp和miR-28基因在DLBCL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各分子亚型中的bcl-6基因重排与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

    作者:徐方平;刘艳辉;骆新兰;庄恒国;李丽;罗东兰;许洁;张芬;张明辉;杜欣;李文瑜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各分子亚型中的bel-6基因重排、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运用组织芯片技术,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149例DLBCL组织中bcl-6基因重排进行检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EnVision法)检测bcl-6以及细胞增殖指标Ki-67、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3、p27Kill及Geminin等蛋白表达水平;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49例DLBCL可被分成3个分子亚型,其中4J0例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样)亚型,75例为活化的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ABC样)亚型,34例为Type 3亚型.有118例成功进行了FISH检测,33例可检测到bcl-6基因重排,阳性率为28.0%.其中35.5%(22/62)的ABC样亚型DLBCL呈现bcl-6基因重排;较GCB样亚型(6/31,19.4%)和Type 3亚型(5/25,20.0%)的bcl-6基因重排高(P=0.160).在绝大部分(26/33,78.8%)有bcl-6基因重排的DLBCL中,伴随有bcl-6蛋白的过度表达,明显高于无bcl-6基因重排的病例(53/84,62.4%,P=0.088).有bcl-6基因重排的DLBCL中,24例(24/33,72.7%)cyclin D3呈现高水平表达,明显高于bcl-6基因无易位DLBCL组中的cyclin D3表达(37/81,45.7%,P=0.009).在33例bcl-6基因易位的DLBCL中,29例(87.9%)为Ann Arbor Ⅲ-Ⅳ期,较bcl-6基因无易位高者(65/85,76.5%,P=0.167).单变量Cox风险比模型分析发现,bcl-6基因重排与患者的生存率呈负相关,是一个危险因子,相对危险度(RR)为1.842.结论 bcl-6基因重排导致的bcl-6蛋白表达上调参与了部分DLBCL的发病过程,并可能成为DLBCL的ABC样亚型的一个分子标志.

  • CD68、cyclin D 1蛋白和 bcl-6基因在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梁晓杰;王晋芬;白纬;孙瑞芳

    目的:探讨CD68、cyclin D1蛋白表达及bcl-6基因重排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05例有详细随访资料的DLBCL患者石蜡样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进行CD3、CD10、CD20、CD68、cyclin D1、bcl-6、MUM 1、SOX-11免疫标记,根据Han′s分类方法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 GCB型)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 non-GCB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 FISH)技术检测bcl-6基因重排。应用统计软件分析CD68蛋白、cyclin D1蛋白、bcl-6基因、化疗方案及各临床因素与生存期之间的关系。分别以GCB型、non-GCB型免疫表型和CHOP、R-CHOP化疗方案分组,比较疗效差异。结果105例患者中GCB 型19例(18.1%), non-GCB 型86例(81.9%),CD68高表达18例(17.1%),cyclin D1高表达36例(34.3%)。 bcl-6基因重排21例(21.9%),CD68高表达、cyclin D1高表达与bcl-6基因重排三者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60岁、临床分期Ⅰ~Ⅱ期、IPI评分0~2分、乳酸脱氢酶( LDH)<245 IU/L、GCB型、R-CHOP治疗方案患者的预后较好(P<0.05),性别、原发部位与预后无相关关系(P>0.05)。 CD68、cyclin D1高表达、bcl-6重排者预后不良( P<0.05);分层结果显示GCB型或non-GCB型CD68高表达对比同种免疫表型组都具有较差的预后,non-GCB型时cyclin D1高表达和bcl-6基因重排的预后不佳(P<0.01,P=0.02);治疗方案分层分析得出,在使用CHOP方案治疗时,CD68、cyclin D1高表达预后较差( P<0.05), R-CHOP 方案时, CD68、cyclin D1高表达与总生存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8和0.168)。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显示CD68高表达(P=0.026)、cyclin D1高表达(P=0.003)及LDH高水平(P=0.005)为各自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结论 CD68、cyclin D1高表达和bcl-6基因重排提示预后差,CD68、cyclin D1蛋白和bcl-6基因可以作为与DLBCL患者预后指标。

  • 生酮饮食对难治性癫痫患儿滤泡辅助性T细胞及B细胞的影响

    作者:周厚福;李成荣;廖建湘;王国兵;林素芳;陈黎

    目的:探讨生酮饮食( KD )导致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的可能机制。方法难治性癫痫( IP)患儿36例,正常同龄对照17例,分别于KD治疗前后直接取血备检。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滤泡辅助性T细胞( Tfh)、各阶段B细胞比例,ELISA检测外周血IL-21浓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CD4+T细胞雷帕霉素靶蛋白( mTOR )、Blimp-1、Bcl-6和IL-21 mRNA表达及测定CD19细胞mTOR mRNA表达。结果(1)IP患儿Tfh细胞数量在KD治疗后明显下降(P<0.05),IP患儿治疗前Tfh细胞比例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2)IP患儿KD治疗后Tfh细胞转录因子Bcl-6表达显著下降(P<0.05),抑制因子Blimp-1表达增高(P<0.05)。(3)KD治疗后IP患儿IL-21血浓度呈下降趋势,CD4+T细胞IL-21 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5)。(4)KD治疗前后CD27-IgD+B细胞无显著差异(P>0.05),CD27+IgD+B细胞和CD27-IgD-B细胞呈下降趋势,CD27+IgD-B细胞和CD27+IgD-CD38highB细胞治疗后明显下降(P<0.05),Tfh细胞比例与CD27+IgD-转化后记忆B细胞和CD27+IgD-CD38high浆细胞数量呈正相关(r分别为0.644和0.609,P<0.05)。(5)IP患儿KD治疗后CD4+T细胞mTOR 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5),mTOR表达与Tfh比例呈正相关(r=0.691,P<0.05),mTOR表达与CD27+IgD-转化后记忆B细胞和CD27+IgD-CD38high浆细胞数量呈正相关(r分别为0.715和0.650,P<0.05)。结论 KD可通过抑制CD4+T细胞及B细胞mTOR表达下调Tfh细胞数量及功能,抑制B细胞分化,这可能是少数患儿长期KD治疗导致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的原因之一。

  • 儿童持续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滤泡辅助性T细胞改变初探

    作者:姚鑫;李成荣;王国兵;杨军;李长钢

    目的:探讨滤泡辅助性T细胞( T follicular helper , Tfh)在儿童持续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persistent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 pITP )免疫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pITP患儿2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循环CD4+CXCR5+ICOShigh PD-1high T ( cTfh)细胞比例及CD19+B细胞ICOSL(inducible co-stimulator ligand)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Bcl-6、c-Maf、IL-21 mRNA及CD19+B细胞ICOSL 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IL-2、IL-6、IL-21浓度。结果(1)pITP患儿cTfh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7.45±9.04)% vs (7.57±2.57)%, P<0.05],地塞米松(DEX)治疗7 d后cTfh细胞比例明显低于治疗前[(5.93±1.64)%vs (17.45±9.04)%,P<0.05];(2)Tfh细胞转录调节因子Bcl-6及c-Maf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3)pITP患儿CD19+B细胞ICOSL蛋白和基因表达明显增高(P<0.05),DEX治疗后CD19+B细胞ICOSL表达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变(P>0.05);(4)Tfh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21血浓度和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DEX 治疗后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L-2及IL-6血浆浓度治疗前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ICOSL和IL-21表达异常所致Tfh细胞过度活化可能与pITP患儿免疫发病机制有关;B细胞持续高表达ICOSL和IL-21持续高水平可能是导致pITP患儿病情反复发作的原因之一。

  • 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表型与预后的研究

    作者:张子臻;倪醒之;殷晓璐;沈丹平;沈艳莹

    目的 探讨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免疫表型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0年6月至2007年6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胃肠道DLBCL63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抗体CD10、Bcl-6和MUM1在胃肠道DLBCL中的表达,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分型.结果 本组63例中CD10表达阳性13例,Bcl-6阳性53例,MUM1阳性52例.根据检测结果将胃肠道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型)17例(27%),非GCB型46例(73%).GCB型局部淋巴结受累患者的比例(35%)显著低于非GCB型(70%)(P<0.05);肿瘤大小及浸润深度在两种亚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10表达阳性者的中位生存时间(76个月)显著长于阴性者(24个月)(P<0.01);GCB型胃肠道DLBCL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76个月)显著长于非GCB型(28个月)(P<0.05);接受CHOP化疗方案的患者中GCB型的中位生存时间(76个月)显著长于非GCB型(24个月)(P<0.05);8例术后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的患者中GCB型和非GCB型各4例,目前均存活(22~47个月).结论 胃肠道DLBCL的免疫表型与局部淋巴结是否受累密切相关;CD10表达阳性者的生存时间显著长于阴性者;胃肠道DLBCL免疫表型分型对患者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 非霍奇金淋巴瘤中HCV感染、p53和bcl-6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作者:揭伟;申志华;唐文台;梁群英;肖庆邦;郭瑞珍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与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相关性及其可能发病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133例NHL和25例良性淋巴组织病变(BLPC)进行p53、bcl-6及HCV TORDJI-22蛋白的检测,对其中58例NHL和全部BLPC进行HCV RNA的原位RT-PCR检测.结果:NHL中HCV感染阳性率12.8%(17/133),BLPC中HCV感染阴性,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NHL中p53阳性71例(53.4%),bcl-6阳性52例(39.1%);BLPC中p53为阴性,bcl-6阳性10例(40.0%).17例HCV阳性NHL中p53阳性13例,P<0.05,bcl-6阳性8例.结论:1)HCV感染与NHL之间有关;2)HCV可能通过调控p53的表达而与NHL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3)NHL中HCV的感染和bcl-6的表达可能是两个独立的事件.

  • bcl-6及p53在小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郭瑞珍;揭伟;梁群英;唐文台;肖庆邦

    目的:探讨小B细胞淋巴瘤中bcl-6、p53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对34例小B细胞淋巴瘤进行bcl-6和p53的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结果:bcl-6阳性率35.3%(12/34),且全部表达于滤泡中心细胞性淋巴瘤(12/12),与其他组类型小B细胞性淋巴瘤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01.p53蛋白阳性率26.5 %(9/34),其中滤泡中心细胞性淋巴瘤为41.7%(5/12),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为17.6%(3/17),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为33.3%(1/3),而套细胞淋巴瘤阴性为0(0/2),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bcl-6可作为滤泡中心细胞性淋巴瘤的特异标志而区别于其他类型小B细胞淋巴瘤;p53的异常表达在这一组恶性淋巴瘤中无类型倾向性;可能有多种基因异常参与了这一组疾病的发生发展.

  • Bcl-2和Bcl-6与淋巴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阳文捷;宋向群

    在大多数类型淋巴瘤中,凋亡指数显著减少、增生指数显著增高、细胞凋亡减少是淋巴瘤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细胞凋亡受凋亡相关基因的调控.Bcl-2是一种原癌基因,它具有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91%的滤泡性淋巴瘤(Fls)中可发现染色体t(14;18)(q32;q21)-IgH/Bcl-2.Bcl-2可作为诊断Fls和染色体表型为t(14;18)的淋巴瘤的重要依据.细胞凋亡受阻还是导致肿瘤细胞对细胞毒药物耐药的原因之一.Bcl-2基因编码的p26-Bcl-2过度表达引起肿瘤细胞抵抗凋亡,从而导致肿瘤细胞对化疗耐药.Bcl-6是生发中心结构来源的淋巴瘤尤其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e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特异性标志,它的功能是阻止细胞分化和凋亡,促进细胞的发育增殖,根据Bcl-6在FLs中特异性表达,有助于鉴别FLs与其他淋巴细胞异常增生性疾病.Bcl-2和Bcl-6与淋巴瘤的预后是否相关,目前仍存在有争议.Bcl-6和Bcl-2有密切关系,Bcl-2引起肿瘤对治疗耐药,可能是多基因作用的复杂过程,Bcl-2和Bcl-6基因成为淋巴瘤治疗的新靶点.已有研究设计针对Bcl-2的拮抗剂及针对Bcl-6的抑制性复合物特异肽段(BPI),通过调控Bcl-2和Bcl-6的表达以达到治疗淋巴瘤的目的.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血清VEGF和β2-MG蛋白与Bcl-6和Ki-67表达临床相关性分析

    作者:马蓉;吴建中;仲悦娇;曹海霞;王卓;井昶雯;冯继锋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患者治疗前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nlin,β2-MG)和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蛋白表达与Bcl-6和Ki-67表达的临床相关性.方法:2011-09-08-2013-02-16江苏省肿瘤医院初治49例DLBCL患者行CHOP方案化疗,Luminex液相芯片法检测治疗前血清VEGF和β2-MG蛋白表达水平,常规免疫组化法检测Bcl-6和Ki-67表达.结果:VEGF蛋白高表达合并Bcl-6高表达者多见于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阳性率为53.8%(7/13),P=0.048;合并Ki-67高表达者的各项临床特征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蛋白高表达合并Ki-67高表达者能获得更佳的疗效,P=0.008;完全缓解(CR)患者阳性率为4/7,部分缓解(PR)患者阳性率为50.0%(8/16).β2-MG蛋白高表达合并Bcl-6和Ki-67高表达与各项临床特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蛋白高表达合并Ki-67高表达与治疗疗效密切相关,两者同时高表达时DLBCL患者对CHOP治疗方案的敏感度高,治疗疗效好.β2-MG和VEGF蛋白表达结合临床常规免疫组化检测有望成为DLBCL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选择的新方法.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MYC和Bcl-2及Bcl-6检测的预后价值

    作者:张晓娟;杜伟;郭树霞

    目的 探讨检测MYC、Bcl-2和Bcl-6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人民医院2007-06-01-2009-06-01确诊的159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标本,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MYC断裂、IGH/Bcl-2融合及Bcl-6基因断裂;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YC、Bcl-2及Bcl-6的表达丰度,并分析其与患者免疫学分型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评分较高(IPI为3~5)的患者MYC表达高于IPI评分较低组(IPI为0~2),x2=1.25;P=0.04;CD5+与生发中心B细胞样(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GCB)亚型患者的Bcl-2表达增高,x2值分别为2.22和13.70,P值分别为0.001和0.002;Bcl-6的表达降低,x2值分别为5.58和7.26,P值分别为0.004和0.007.MYC、Bcl-2低表达均使患者的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风险比(hazard ratio,HR)增加,P值分别为0.005、0.016、0.003和0.001,Bcl-6的高表达使患者的PFS的HR增加,P=0.035;IPI评分较低患者较评分较高患者的OS与PFS的HR增加,P值均为0.001.结论 MYC、Bcl-2和Bcl-6检测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具有判断价值,可作为判断预后的分子标志物.

  • MLT1和 bcl-6基因表达在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鉴别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

    作者:龚明;马亮;上田善道;伊藤井;笪冀平;马一盖

    目的 研究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淋巴瘤)MLT1、 bcl-6基因表达.方法 选择已诊断的胃MALT淋巴瘤患者20例作回顾性研究,选择新诊断的患者15例作前瞻性研究.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石蜡包埋组织MLT1和bcl-6基因表达.结果 77.1%胃MALT淋巴瘤表达MLT1基因, 分别为Ⅱ~Ⅳ期,化疗后1年内完全缓解率达81.0%.42.9%胃MALT淋巴瘤表达bcl-6基因,均为Ⅲ~Ⅳ期,化疗后1年内完全缓解率达67.0%.Ⅰ期占14.3%,均未检测到MLT1及bcl-6基因表达,选择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1年内完全缓解率达100%. 结论 FISH法检测胃MALT淋巴瘤患者MLT1和bcl-6基因表达可以为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 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患者骨髓CD4+T细胞中特异性转录因子Bcl-6、Foxp3和RORγt的表达

    作者:方宝枝;岑建农;朱明清;何广胜;苗瞄;王秀丽;吴倩;刘真真;路丛

    目的 评价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IRH)患者骨髓CD4+T细胞亚群中转录因子的异常.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确诊的40例IRH患者的骨髓,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细胞的自身抗体.采用免疫磁珠分选IRH患者骨髓CD4+T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骨髓细胞转录因子B细胞淋巴瘤6(Bcl-6)、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3(Foxp3)和维甲酸依赖性孤儿受体(RORγt) mRNA表达水平,以同期25例缺铁性贫血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以同期38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作为病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IRH组在干/祖细胞(CD34+细胞)、粒系(CD15+细胞)、红系(GlyA+细胞)分别有67.5%(27/40)、65.0%(26/40)、75.0%(30/40)发现自身抗体,累及造血系统三系者为27.5% (11/40),两系者为52.5%(21/40),一系者为20.0% (8/40).IRH组Bcl-6、Foxp3的mRNA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2.243(0.854 ~4.544)比1.211(0.131 ~2.816),0.124(0.073 ~0.198)比0.071 (0.046 ~0.118),均P<0.05],Foxp3/Bcl-6比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H组与AA组Foxp3mRNA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A组RORγt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IRH组[0.290(0.138~0.480)比0.133(0.068~0.189),P<0.01],IRH组Foxp3/RORγt比值高于AA组[0.975(0.483 ~1.416)比0.500 (0.240 ~0.795),P<0.01].结论 IRH是由抗造血细胞自身抗体所致造血功能衰竭症,可能与Bcl-6高表达有关,IRH免疫学发病机制与AA不同.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相关因素探讨

    作者:姚丽青;申洪;郑智勇;余英豪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微血管密度、Ki-67标记指数、bcl-6阳性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CD34和Ki-67、bcl-6的表达,通过形态学计量法计数肿瘤内微血管密度.结果:1)肿瘤微血管密度与Ki-67标记指数有关(P<0.01),与bcl-6表达阳性率无关;2)Kaplan-Meier分析显示微血管计数≤21.5(×200倍)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较好,而微血管计数>21.5(×200倍)预后较差:3)肿瘤细胞Ki-67的标记指数值在28.2%~85.6%之间,中位数59.4%,标记指数>59.4%较≤59.4%者预后差:4)bcl-6表达阳性率在12.4%~90.8%之间,中位数42.0%,阳性率>42.0%较≤42.0%者预后好.结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微血管密度计量、Ki-67标记指数和bcl-6阳性率是评价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 bcl-6、bcl-2、ki-67蛋白表达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吕丽;唐颖;张丽;王莉芬;王乃玉;冯小海

    [目的]探讨bcl-6、bcl-2、ki-67蛋白表达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cl-6、bcl-2、ki-67 3种蛋白在32例DLBCL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bcl-6、bcl-2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6%和71.9%,ki-67蛋白高表达率为65.6%;bcl-6蛋白表达与Ann Arbor分期相关,bcl-2蛋白表达与LDH、Ann Arbor分期相关;ki-67蛋白表达与年龄、LDH及Ann Arbor分期相关;bcl-6阳性组、阴性组平均生存期分别为54.8月和22.2月,bcl-2阳性组、阴性组平均生存期分别为26.5月和68.1月,ki-67高表达组、低表达组平均生存期分别为26.5月和59.6月; bcl-6阳性组、bcl-2阴性组、Ki-67低表达组预后较好. [结论]bcl-6、bcl-2、ki-67蛋白表达与DLBCL预后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判断DLBCL预后的参考指标.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因素探讨及IgH基因重排检测

    作者:吕丽;王莉芬;唐颖;张丽;吕秀鹏

    为了探讨CD10、bcl-6蛋白表达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之间的关系及IgH基因重排检测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我们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CD10、bcl-6两种蛋白在DLBCL中的表达,半巢式PCR方法检测IgH基因重排.结果发现CD10、bcl-6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9%和65.6%,bcl-6阳性组预后较好.32例DLBCL中基因重排阳性率为78.1%.结论认为CD10、bcl-6蛋白表达与DLBCL预后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判断DLBCL预后的参考指标.IgH基因重排检测在DLBCL疑难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帮助.

76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