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CD10、bcl-6和mum-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韩丽姝;陈英准;杜金荣;张颖

    目的 探讨CD10、bcl-6、mum-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牛发中心样B细胞(GCB)、非生发中心样B细胞(非GCB)分型中的作用及GCB、非GCB分型的意义.方法 收集54例DLBCL总结其临床资料并进行国际预后指数(IPI)分析;采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DLBCL石蜡包埋组织中CD10、bel-6、mum-1的表达并进行GCB、非GCB分型.结果 在54例DLBCL的肿瘤组织中CD10、bel-6、mum-1的阳性率分别为42.6%、46.9%、61.1%;GCB型29例,非GCB型25例.CD10(+)GCB 23例,CD10和mum-1(-). bcl-6(+)GCB 6例;CD10和bcl-6(-)非GCB 20例,CD10(-),bcl-6和mum-1(+)非GCB 5例.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及Los Rank检验表明:DLBCL的GCB和非GCB分型与患者的生存率分布筹异显著(P<0.05),GCB型DLBCL患者5年生存率高于非GCB型.54例DLBCL中10例IPI 0~1;14例IPI 2;17例IPI 3;13例IPI 4~5.GCB、非GCB分型与IPI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GCB型以IPI<3为主,非GCB型以IPI>3为主.结论 CD10、bcl-6、mum-1蛋白的联合检测,可以用于DLBCL的GCB、non-GCB分犁及诊断,与IPI结合提示GCB型具有较好的预后.

  • 59例滤泡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因素分析

    作者:张巍;王晶;万伟;万文丽;王继军;胡凯;克晓燕

    本研究探讨滤泡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的临床特点及相关预后因素.对59例初治FL患者的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实验室及病理检查和临床分期等方面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寻找相关的预后因素.结果发现,59例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55岁,男女比1∶1.36;64.4%患者有结外累及,其中骨髓受累常见,占28.8%,消化道及骨骼累及次之.BCL-2/JH基因重排的发生率为30.3%,起病时Ⅲ-Ⅳ期为71.2%,在可追踪的56例患者的OR和CR率分别为96.4%和80.3%,5和10年累积总生存率分别为88.2%和74.1%,复发率33.9%;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受累淋巴结大直径、消化道受累、LDH、ECOG、IPI、aaIPI、FLIPI、FLIPI2危险分层及初治是否达到CR是FL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生存分析示:消化道受累、IPI、aaIPI和初治是否达到CR是影响FL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因素;初治未达CR者的死亡风险约是达CR者的70倍.结论:本研究中初治滤泡淋巴瘤多见于中老年女性,骨髓受累常见,BCL-2/JH基因重排发生率较低,就诊时多为Ⅲ-Ⅳ期,复发率高,但生存期较长.消化道受累、IPI、aaIPI及初治是否达CR是FL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TF、VEGF表达的临床意义

    作者:江亚军;朱贵华;何耀;柴星星;杨小云;孟凡静;庄万传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组织因子(T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1例DLBCL患者(病例组)化疗前、4个疗程化疗后以及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TF和VEGF的表达水平,分析TF和VEGF表达与国际预后指数(IPI)、短期疗效以及生存的关系.结果:病例组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TF、VEGF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者表达呈正相关(r =0.755,P<0.01).不同性别、年龄、亚型病例组CD14+单核细胞TF、VEGF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预后危险因素患者CD14+单核细胞TF、VEGF表达水平与不具有预后危险因素者比较均明显增高(P<0.05).随着IPI指数的增高,病例组CD14+单核细胞TF和VEGF表达均有递增趋势(P<0.01).缓解组化疗前CD14+单核细胞TF、VEGF表达水平低于未缓解组(P均< 0.01);化疗后缓解组CD14+单核细胞TF、VEGF表达水平均低于化疗前水平(P<0.01),未缓解组TF和VEGF表达水平较化疗前变化不大(P>0.05).TF和VEGF低表达组生存状况均优于TF、VEGF高表达组(P<0.05).结论:DLBCL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高表达TF和VEGF,与国际预后指数、疗效、生存相关,对评估疗效、预后具有参考意义.

  • 免疫化疗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评价因子的影响

    作者:陆弘逾;宋陆茜

    目前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化疗已成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的一线治疗方案.本研究借助当前免疫化疗状况对过去国际预后指数(IPI)及目前报道的几种不同免疫学亚型的预后指导价值进行评估分析.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别收集接受免疫化疗的病例(R-CHOP组,51例)和常规化疗的病例(CHOP组,75例)的临床资料,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按目前报道的常用分型方法将两组患者分成不同的免疫学亚型,并探讨两组间不同临床因素、IPI分组及不同免疫学亚型分型对治疗反应率和预后的提示作用.结果表明,CHOP组75例.R-CHOP组的治疗完全反应率(68.6%)明显高于CHOP组(58.7%),年龄因素和IPI风险评分在两组中都有提示预后的作用.Han模型及Muris模型区分不同的免疫学亚型,结果在CHOP组有一定的治疗反应率和预后提示作用,而在R-CHOP组,不同的免疫学亚型间没有明显的治疗反应率和预后差异.结论:IPI评分在免疫化疗中仍具有重要的预后评价作用,但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可能会使基因学差异导致的预后影响减弱甚至消失.免疫化疗的应用提高了DLBCL的治疗反应率及生存率.

  • 用于利妥昔单抗时代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改良的国际预后指数

    作者:赵羽;寇伟;陈琪

    20多年来,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一直是判断弥漫大B细胞型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基础。它包含年龄、乳酸脱氢酶(LDH)、节外受累部位数量、Ann Arbor分期和ECOG体能状态评分五个临床特点,并将患者分为4个独立的危险组。自1990年代末以来,在DLBCL的传统化疗方案中加入利妥昔单抗(R,商品名美罗华)已经将所有危险组的生存大大改善。结果,IPI用来区分危险组,特别是高危组患者的能力下降了。为此,美国的Zhou等利用在美罗华时代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数据库收集到的原始数据,构建了一个完全基于临床特征的新的预后模型,其研究结果发表在2014年2月6日的Blood杂志上。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

    作者:翁阳;高子芬;刘侃;张伟京;克小燕;李敏

    目的探讨国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病理学特点,细胞起源及增殖活性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用60例DLBCL患者,使用链霉素亲生物素-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法)进行CD45RO、CD3、CD20、CD79a、CD45RA,Ki-67、p53和bcl-6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全部病例均有国际预后指数(IPI)及随访结果.结果 60例中男女比例为1.73∶ 1.平均年龄53.1岁.累及淋巴结32例(53.3%),结外以胃肠和扁桃体为多见.全部病例随访时间长达108个月.死亡23例(38.3%),其中16例在诊断后1年内死亡(69.6%).IPI分组与预后明显相关,IPI低者预后明显好于IPI高者(P=0.0102).Ki-67、p53、bcl-6蛋白在DLBCL中有一定表达,分别为90.6%(48/53), 56.5%(26/46), 51.2%(21/41),且p53与预后无明显统计学关系(P=0.5948);bcl-6与预后有高度相关性(P=0.0049);结合IPI分组,bcl-6与预后的关系不甚明确.结论国人DLBCL临床病理学特点与西方相近.属高度侵袭性肿瘤,1年内为死亡高发时段.IPI可以用于DLBCL预后判断.p53与预后无关,bcl-6与预后有一定相关性.

  • 国际预后指数在韦氏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预后意义

    作者:李晔雄;高远红;袁智勇;赵路军;刘新帆;余子豪

    目的分析国际预后指数和原发肿瘤侵犯范围在韦氏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预后价值.方法分析507例首程治疗韦氏环NHL,均用工作分类进行病理分类.根据Ann Arbor分期:Ⅰ期77例,Ⅱ期313例,Ⅲ期63例,Ⅳ期54例.根据1997年美国癌症协会(AJCC)TNM分期原则,T1期51例,T2期206例,T3期17例,T4期33例.Ⅰ、Ⅱ期行单纯放射治疗或综合治疗,Ⅲ、Ⅳ期以化疗为主.结果全组5年癌症相关生存率(CSS)和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62%和51%.Ⅰ、Ⅱ、Ⅲ和Ⅳ期的5年CSS分别为91%、68%、35%和20%.T1、T2、T3和T4期的5年CSS分别为82%、63%、59%和37%.国际预后指数(IPI)危险度0、1和2+3分的5年CSS分别为73%、53%和25%.Ⅰ期综合治疗和单纯放射治疗的5年CSS分别为93%和90%.Ⅱ期综合治疗和单纯放射治疗的5年CSS分别为69%和61%(P=0.079),5年DFS为62%和50%(P=0.037).多因素回归分析证明,一般状态、T分期、Ann Arbor分期、B组症状、乳酸脱氢酶和国际预后指数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原发肿瘤侵犯范围和国际预后指数是重要的预后因素,综合治疗能改善早期韦氏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无病生存率.

  • 31例甲状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作者:袁智勇;李晔雄;吕宁;刘新帆;顾大中;余子豪

    目的探讨甲状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预后因素和治疗.方法对31例甲状腺非霍奇金淋巴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诊断为B细胞来源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低度恶性12例,中度恶性13例,高度恶性1例,不能分型5例.根据Ann Arbor分期,Ⅰ期9例,Ⅱ期22例.原发病灶局限于甲状腺8例,超出甲状腺包膜外18例,5例资料不全.上纵隔受侵犯12例,未受侵19例.国际预后指数(IPI)为0~1的16例,2~3的9例,6例资料不全.术后化疗7例,放疗8例,化疗加放疗10例,6例术后未行进一步治疗.结果全组5年总生存率(OS)、癌症相关生存率(CSS)和无瘤生存率(DFS)分别为64%、67%和55%.Ⅰ、Ⅱ期5年OS分别为83%、56%(P=O.190),5年CSS分别为83%、60%(P=0.110).原发肿瘤局限于甲状腺组与超出甲状腺组的5年CSS分别为100%、56%(P=0.040).治疗前上纵隔受侵组与未受侵组的5年OS、CSS、DFS分别为38%与80%(P=0.020)、38%与85%(P=0.003)、30%与67%(P=0.040).IPI=0~1的低危组和IPI=2~3的中危组5年OS、CSS分别为75%与42%(P=0.040)、81%与42%(P=0.010).病理为中高度恶性者14例,3例术后综合治疗者均无瘤存活,术后单一放疗和单化疗的失败率分别为4/7和1/3.结论原发肿瘤是否局限于甲状腺、上纵隔受侵和IPI是原发甲状腺淋巴瘤重要的预后因素;病理为中高度恶性成分者应接受综合治疗.

  •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进展

    作者:李晔雄

    近几年,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取得了重要的临床进展.首先,随着免疫学的进展和免疫组织化学在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国际淋巴瘤研究组于1994年提出了新的欧美淋巴瘤分类(REAL)方案[1-2],并逐步在欧美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997年以后,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REAL分类原则对其做了进一步修改[3-5].临床治疗方面,多项前瞻性随机研究证明,早期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和放射治疗综合治疗疗效优于单纯化疗,而且毒副作用较低[6-7].对于晚期滤泡型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合并干扰素的疗效优于单纯化疗[8,9].与此同时,随机研究证明,CHOP作为一线化疗方案,其疗效和其它更强化疗方案相同[10-12].CHOP仍是临床各期NHL的首选治疗方案.此外,1993年提出的国际预后指数,对判断NHL的预后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13].新的REAL分类明确指出,恶性淋巴瘤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类疾病,它包含不同的病理类型.每一种病理类型即一种独立的疾病,它有各自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基因特征、相应的正常组织来源、临床病程和预后等特点.这对临床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掌握每一种NHL亚型的病理、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组织来源、临床表现和预后,并且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的治疗方法,判断预后.REAL分类的提出,为临床治疗的特殊性和个体化原则提供了理论基础.下面逐项介绍病理分类、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进展.

  • 鼻咽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与预后分析

    作者:袁智勇;李晔雄;赵路军;高远红;刘新帆;顾大中;钱图南;余子豪

    目的探讨鼻咽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及国际预后指数(IPI)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83~1997年间136例首程治疗的鼻咽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工作分类原则进行分类,高度恶性18例,中度恶性77例,低度恶性2例,未分类39例.根据Ann Arbor分期,Ⅰ期25例,Ⅱ期91例,Ⅲ期12例,Ⅳ期8例.Ⅰ期单纯放疗13例,综合治疗12例;Ⅱ期单纯放疗31例,综合治疗57例,Ⅲ和Ⅳ期以化疗为主.结果 5年和10年总生存率(OS)、癌症相关生存率(CSS)和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56.2%和48.3%,61.2%和58.0%,51.1%和46.5%.IPI为0,1及2~3分的5年CSS分别为70.9%、44.9%、30.0%(P=0.004).Ⅰ期化放疗综合治疗和单纯放射治疗的5年CSS分别为82.2%和83.1%, 10年CSS分别为82.2%和66.4%, 差异无显著性(P=0.779).Ⅱ期综合治疗和单纯放射治疗5年CSS分别为70.9%和46.0%, 10年CSS分别为65.4%和46.0%, 差异有显著性(P=0.04).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预后的因素为Ann Arbor分期、B组症状和IPI.结论 IPI是判断原发于鼻咽非霍奇金淋巴瘤预后的重要指标,Ⅱ期鼻咽非霍奇金淋巴瘤应考虑综合治疗.

  • 免疫化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因素分析

    作者:孙园园;王东芹;金洁萍

    目的 探讨免疫化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国际预后指数(IPI)、生发中心型(GC型)、非生发中心型(non-GC型)及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LC)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免疫化疗的DLBCL患者入院时的IPI评分、ALC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并结合随访资料,应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预后分析显示,IPI评分与3年总生存期(OS)和3年无进展生存期(PFS)有关(P=0.025,0.01);GC型、non-GC型及治疗前ALC高低与预后无明显的相关性.non-GC型的低ALC组DLBCL患者OS(55.3%,P=0.034)和PFS(47.7%,P=0.006)与其他3组比较显著降低.结论 IPI评分与免疫化疗的DLBCL患者的预后相关;治疗前ALC与免疫化疗的DLBCL患者预后无关,但低ALC的non-GC型是行免疫化疗的DLBCL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

  • T 细胞水平能够预测套细胞淋巴瘤预后

    该研究的作者评估了T 细胞亚群对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病理和临床特征的作用。无痛性疾病以高水平的CD3 和CD4T 细胞以及高CD4 :CD8 比值为特征。高 CD4 :CD8 比值和总生存期的延长相关,独立于套细胞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

  • 生发中心与非生发中心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

    作者:柴晓菲;宋魏;孙淼淼;张建波;于庆凯;宋永平

    目的:探讨生发中心型(GCB)与非生发中心型(non-GCB)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因素及其与预后关系。方法98例经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确诊的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患者,按照 Hans免疫分型, GCB 型21例(A 组), non-GCB 型77例(B 组),比较两组生存率,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A 组生存率高于 B 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两组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国际预后指数(IP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LDH、IPI 为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在弥漫大 B细胞淋巴瘤中, non-GCB 型更为常见, LDH、IPI 评分是影响 non-GCB 型预后的主要因素,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20 S蛋白酶体检测及意义

    作者:肖建波;李海丽;马守东;王钧;刘金慧;王学静;张顺礼

    目的检测非霍奇淋巴瘤患者外周血20S蛋白酶体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4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蛋白酶体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血浆20S蛋白酶体水平(614.250±205.897)ng/ml高于正常对照组的(221.503±73.162)ng/ml,差异有显著性。血浆20S蛋白酶表达与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乳酸脱氢酶(LDH)水平、Ki-67有关,而与性别、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无关。结论20S蛋白酶体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外周血表达升高,其表达水平与IPI评分、LDH水平、ki-67有关,有可能作为其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之一。

  • 检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组织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红霞;李秀梅;韩秀华;江亚军;朱贵华;庄万传

    目的 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表面组织因子(T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在病情评估、预后及短期疗效评价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7例NHL患者(病例组)化疗前、化疗4周期后及30例健康者(对照组)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TF和VEGF的表达,并分析TF及VEGF表达与国际预后指数及短期疗效的潜在关系.结果 NHL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TF和VEGF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TF和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708,P=0.00).Ann Arbor分期Ⅲ/Ⅳ期(22/19例)、有全身症状(22例)、乳酸脱氢酶升高(21例)、体力状态分级2~4级(12例)及结外病灶数>1(16例)的NHL患者CD14+单核细胞TF和VEGF表达量显著高于Ann Arbor分期Ⅱ期(6例)、无全身症状(25例)、乳酸脱氢酶正常(26例)、体力状态分级0~1级(35例)及结外病灶数≤1者(31例)(P均<0.05).高中危组(11例)及高危组(7例)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TF和VEGF表达量均显著高于低危组(15例)及低中危组(14例)(P均<0.01).化疗前未缓解组(11例)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TF和VEGF表达量显著高于缓解组(36例)(P均<0.01).化疗后缓解组两者表达较化疗前明显降低(P均<0.01),但是未缓解组两者表达与化疗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TF和VEGF高表达可作为NHL病情评估、预后评价以及短期疗效观察的指标之一.

  • NCCN-IPI对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化疗后的预后评估价值

    作者:张慕晨;许彭鹏;钟慧娟;赵夏;赵维莅;程澍

    目的 明确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对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患者化疗后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5月接受CHOP或CHOP样方案化疗的162例初治PT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国际预后指数(IPI)和NCCN-IPI进行危险分层和预后评估.结果 ①162例患者预期5年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33%和20%,中位OS和PFS时间分别为17.0和9.2个月.②多因素分析提示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态评分(ECOG评分)≥2分(PFS:HR=2.418,95%CI 1.535~ 3.809,P<0.001;OS:HR=2.347,95%CI 1.435 ~ 3.839,P=0.001)和存在特定的结外病变部位(PFS:HR=1.800,95%CI 1.216~2.665,P=0.003;OS:HR=1.608,95%CI 1.054~ 2.454,P=0.027)是影响患者PFS和OS的独立危险因素;ALK+是影响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PFS(HR=0.424,95%CI0.184~ 0.975,P=0.043)及OS(HR=0.276,95%CI 0.087 ~ 0.877,P=0.029)的独立预后良好因素.③NCCN-IPI低危组患者的生存率显著高于IPI低危组患者(5年OS率74%对54%,x2=5.041,P=0.025;5年PFS率50%对38%,x2=5.295,P=0.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NCCN-IPI较IPI对低危PTCL患者具有更好的预后判断意义,可作为PTCL患者有效的预后分层工具.

  • 影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余正平;丁家华;陈宝安;高冲;王淋淋;陈智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措施以及肿瘤细胞来源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106例DLBCL患者进行国际标准化预后指数(IPI)评分、Ann Arbor分期、ECOG评分、肿瘤细胞来源以及采用不同治疗策略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按IPI评分,低中危者61例(57.5%),中高危者45例(42.5%);按AnnArbor分期,Ⅰ期8例(7.6%),Ⅱ期16例(15.1%),Ⅲ期54例(50.9%),Ⅳ期28例(26.4%);25例(23.6%)患者伴骨髓受侵,其中16例诊断为淋巴肉瘤细胞白血病;38例ECOG评分≥2分、67例(63.2%)乳酸脱氢酶(LDH)值升高;伴B症状者59例(55.7%).106例DLBCL患者完全反应(CR)63例(59.4%),部分反应13例(12.3%),病情稳定3例(2.8%),死亡29例(27.4%),治疗总有效率为71.7%,4年总生存率为72.6%;单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临床分期、ECOG分级、肿瘤细胞来源、LDH水平、有无骨髓侵犯、治疗策略的选择、是否获得CR均与预后有关.COX核型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非生发中心来源(HR=4.24,P=0.001)、骨髓侵犯(HR=2.08,P=0.012)、是否获得CR(HR=2.72,P=0.006)以及治疗策略的选择(HR =2.58,P=0.009)是影响DLBCL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骨髓侵犯、不同肿瘤细胞来源是DLBCL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不同肿瘤细胞的来源类型,对预后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同时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可显著提高DLBCL患者的疗效,造血干细胞移植是DLBCL的佳治疗策略.

  • 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因素分析

    作者:沈杨;姚钰;李军民;陈秋生;游建华;赵慧瑾;程澍;沈志祥

    目的 重新评估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预后因素.方法 2000年2月至2006年9月125例初治DLBCL患嗜接受6个疗程的R-CHOP[利妥昔单抗375 mg/m2,缓慢静脉滴注,第1 d;环磷酰胺750 mg/m2,静脉推注,第2 d,阿霉素50 mg/m2,静脉推注,第2 d;长春新碱1.4 mg/m2(大剂量2.0 mg),静脉推注,第2 d,泼尼松60 mg,口服,第2~6 d]治疗后,对患者进行治疗反应的评估和随访.结果 在入选的125例患者中,86例(68.8%)获得完全缓解(CR),16例(12.8%)获得部分缓解(PR),总反应率为81.6%,11例患者(8.8%)获得疾病稳定(SD),12例患者(9.6%)疾病进展.在单因素分析中,ECOG分级、临床分期、LDH水平、结外病变、国际预后指数(IPI)积分和巨块病变的有无均与CR有关;在多因素分析中,仅ECOG评分、临床分期和巨块病变对获得C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98、0.0000和0.0040).患者24个月的治疗至失败时间(TTF)、总生存(OS)率和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59.7±5.3)%、(67.1±5.6)%和(77.6±5.8)%.在单因素分析中,年龄和结外病变对TTF、OS和DFS率均无显著影响.而其余IPI因素,包括LDH、临床分期和行为状态对OS率和TTF均有显著影响,而对DFS率无明显影响.在多因素分析中,是否获得CR是影响TTF唯一的预后因素(P=0.001),它同时影响OS率(P=0.001).其他影响OS率的指标包括LDH水平和ECOG评分(P值分别为0.002和0.009).巨块病变是影响DFS率的唯一重要因素(P=0.007).结论 R-CHOP方案治疗中,IPI预后积分的预后意义具有一定局限性.6个疗程治疗后获得CR和巨块病变可能是IPI外另两个非常重要的临床预后因素.

  • 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对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评估(附168例临床分析)

    作者:宋腾;王华庆;张会来;钱正子;周世勇;邱立华;李兰芳;宋拯

    目的:验证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免疫化疗后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68例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采用NCCN-IPI和国际预后指数(IPI)进行危险度分层和预后评估。结果:全组患者中位年龄58(24~80)岁,男性92例(54.8%),Ann Arbor分期Ⅲ~Ⅳ期94例(56.0%),ECOG PS≥2分19例(11.3%);发病时LDH水平升高(>245 U/L)占71.4%。中位随访42(15~88)个月,3年和5年生存率(OS)分别为(75.9±3.4)%、(65.1±5.2)%。全组患者根据IPI评分系统,低危组占30.4%,中低危27.4%,中高危25.0%,高危17.3%;3年OS分别为91.8%、76.7%、67.9%和47.1%。根据NCCN-IPI评分,低危组19.0%,中低危38.1%,中高危31.5%,高危11.3%。3年OS分别为94.5%、85.4%、61.2%和38.1%。与IPI评分相比,NCCN-IPI评分区分高危和低危患者的能力更强(NCCN-IPI:3年OS:94.5%vs.38.1%;IPI:91.8%vs.47.1%)。结论:在利妥昔单抗一线治疗中,与IPI指数相比,NCCN-IPI更好地整合了年龄和LDH水平两个变量的预后作用,可作为DLBCL患者强有力的预后分层工具。

  • 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对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评估(附168例临床分析)

    作者:本刊编辑部

    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一直是判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行CHOP类化疗(环磷酰胺、蒽环类、长春新碱、泼尼松)预后的基础工具。研究发现在利妥昔单抗时代,IPI区分危险组,特别是高危组患者的能力下降,预后价值显著降低。2014年利用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的数据构建的利妥昔单抗治疗的预后模型NCCN-IPI,其甄别不同危险度能力较IPI更强。但NCCN-IPI是否适合国内患者的危险度分层和预后评估,目前尚无相关报道。2015年第21期刊出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科团队对利妥昔单抗时代NCCN-IPI对国内DLBCL患者预后价值的探讨。

44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