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血浆中sCD40L的检测及意义

    作者:杨丽娟;崔为发;王占聚;付婕婷

    目的 通过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血浆中sCD40L的表达水平,探讨sCD40L与DLBCL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浆中sCD40L及正常对照20例血浆中sCD40L表达水平.结果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浆sCD40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LDH升高组血浆sCD40L水平明显低于血清LDH正常组;高危组血浆sCD40L水平比低危组、低中危组和中高危组明显降低(P<0.01);Ⅳ期血浆sCD40L明显低于Ⅰ期、Ⅱ期、Ⅲ期(P<0.01);非生发中心来源(non-GCB)亚型较生发中心来源(GCB)亚型明显降低(P<0.01);缓解组血浆sCD40L水平比无效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 sCD40L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有价值的预后的指标,与IPI结合可于早期筛选出常规治疗预后不良的病倒,有助于指导治疗及改善预后.

  • 胸腺肽α1联合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效果及对骨髓抑制、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蒋轶;左宏波;王志

    目的 探讨胸腺肽α1联合CHOP方案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效果、骨髓抑制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3月在我院确诊的99例DLBCL初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用CHOP方案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胸腺肽α1.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骨髓抑制情况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化疗后的CD4、NK水平高于化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化疗后的CD4、CD4/CD8、NK水平低于化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化疗后的免疫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化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Ⅲ~Ⅳ度骨髓抑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腺肽α1能显著提高DLBCL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但在提高临床效果和降低骨髓抑制方面无优势.

  • 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9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作者:涂剑宏;瞿伟

    目的 探讨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B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9例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并复习文献.结果 9例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均为女性,年龄22~80岁,中位年龄52岁;5例为右侧,3例为左侧,1例为双侧.8例确诊为原发,1例为继发.免疫表型:9例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LCA、CD20、CD79a均阳性表达,CD3、CD5、CK均阴性;Ki-67指数70%~95%,中位数90%.结论 乳腺淋巴瘤少见,患者多为女性,好发于单侧乳腺,原发性多见,病理类型主要为弥漫大B细胞型.病理光镜及免疫组化结果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 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的新进展

    作者:李明;王子安

    尽管从整体治疗上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治疗效果较好,但仍有1/3的患者会有复发/难治的情况出现,而这也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复发率及病死率仍然增加的原因.其复发/难治的主要原因与耐药性的产生和一些其他类型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出现有关.而如何延长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的生存期,改善患者预后已成为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就国内外关于复发/难治性DLBCL的挽救治疗、自体造血干细胞(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uto-HSCT)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靶向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总结.

  • 高表达DNA修复因子BRCA2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表皮生长因子抑制剂耐药间的关系

    作者:庄顺红;胡慧仙;章敬成

    目的 探究DNA修复因子BRCA2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表皮生长因子抑制剂耐药间的关系.方法 单细胞克隆实验筛选表皮生长因子抑制剂耐药细胞;Westem blot实验检测耐药细胞中BRCA2分子的表达水平;RNA干扰技术特异性下调耐药细胞内BRCA2的表达;细胞增殖及凋亡实验探究BRCA2表达水平与耐药细胞细胞凋亡及自我更新能力间的关系.结果 成功筛选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表皮生长因子抑制剂耐药细胞,Western blot实验显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表皮生长因子抑制剂耐药细胞高表达BRCA2;为探究高表达BRCA2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表皮生长因子抑制剂耐药间的关系,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显示,相比于正常耐药细胞,BRCA2下调细胞内6孔板单个孔内细胞克隆大于20个细胞的克隆数降低5倍;而细胞凋亡Tunel实验显示,其中相比于正常耐药细胞,光学荧光显微镜下观察BRCA2下调细胞凋亡比率上调6倍.结论 本研究首次初步发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表皮生长因子抑制剂耐药细胞高表达BRCA2,且特异性下调耐药细胞内BRCA2促进细胞凋亡及自我更新能力降低.以DNA损伤应答分子为切入点,发现DDR(DNA损伤应答)与EGFR之间的联系,以期为今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 原发性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张金棒;曹洁

    肺原发性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一种罕见类型.大多数肺原发性淋巴瘤属于低级别、黏膜相关淋巴瘤类型,而原发性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极其罕见,仅见于10%的肺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原发性肺DLBCL由于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极易误诊.尽管目前该病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佳治疗方案和预后因素还没有很好的定义,但在先前的研究中,开胸肺活检或胸部CT引导下的经皮活检是获取标本的好方法.而终诊断要以组织病理学形态为基础并与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及时诊断和在疾病早期阶段就开始化疗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 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发病及生存研究进展

    作者:唐晓钰(综述);庞辉(审校)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是一种异质性很强的病症,尤其是结外 DLBCL,其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等显著特点。近年来,对结外 DLBCL 的发病机制、临床治疗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报道,在评估患者预后方面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但国内缺乏 DLBCL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成果以及对患者预后影响的系统报道。该文通过对近年来相关研究的总结,对临床治疗方面的研究成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对该疾病的认识。

  • 不同临床分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含量的差异及意义

    作者:许昕;李庆山;许艳丽;朱志刚;钟伟杰

    目的 了解不同临床分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含量的差异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DLBCL患者共62例,按临床分期分为3组,组1(Ⅱ期)21例,组2(Ⅲ期)21例,组3(Ⅳ期)20例,选择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DLBCL组与正常对照组空腹外周血2 mL,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各亚群包括CD3+、CD4+、CD8+、NK细胞的绝对值计数,并计算出CD4+/CD8+值,对各组数值进行比较.同时对临床分期与DLBCL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数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组1、2患者CD3+细胞数较对照组(P = 0.003、0.002)及组3患者明显降低(P =0.042、0.036);组1、2、3患者CD4+细胞数均低于对照组(P =0.017、0.011、0.019);组3 CD8+细胞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18)和组1、2(P = 0.045),CD4+/CD8+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 = 0.009)和组1、2(P = 0、0.014);组3 NK细胞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43),且可见临床分期越差NK细胞数越低.临床分期与CD3+、CD8+、CD4+/CD8+值有相关性 (P < 0.05).结论 临床分期与DLBCL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数值有相关性,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DLBCL患者免疫抑制与紊乱加重,肿瘤负荷越大,NK细胞功能也越差.

  • MYC/Bcl-2蛋白共表达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黄亚妮;戈伟

    目的 分析MYC/Bcl-2蛋白共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关系,以探讨MYC/Bcl-2蛋白共表达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经病理确诊的DLBCL的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通过对其病理组织标本行免疫组化检测MYC和Bcl-2蛋白的表达,分析MYC/Bcl-2蛋白共表达与临床特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59例患者中MYC/Bcl-2共表达者19例(32.2%),MYC/Bcl-2共表达更容易在分期较晚、IPI评分较高的患者中检测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YC/Bcl-2共表达的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26.3%,明显低于非共表达患者的77.5%,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发现MYC/Bcl-2的共表达与预后有关(OR=0.170,95%CI:0.077~0.376,P< 0.01).结论 MYC/Bcl-2共表达为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有关.

  • 核转录因子、cMYC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亚型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肖建波;刘卫东;李海丽;王轶楠;马守东;赵郁;王钧;刘金慧

    目的 探讨不同亚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 (NF-κB)、原癌基因cMYC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7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组织NF-κB、cMYC的表达,并分析其与DLBCL的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NF-κB在DLBCL中表达与国际预后指数(IPI)及病理亚型有关,cMYC在DLBCL中表达与病理亚型有关.NF-κB在非生发中心/活化B细胞(non-GCB/ABC)亚型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生发中心(GCB)亚型,它在ABC-DLBCL及GCB-DLBCL亚型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7%、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cMYC在ABC-DLBCL亚型中的表达明显高于GCB-DLBCL亚型,在ABC-DLBCL及GCB-DLBCL亚型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5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ABC-DLBCL亚型,NF-κB、cMYC的表达与生存相关.在GCB-DLBCL亚型中,NF-κB和cMYC的阳性或阴性表达与总生存不相关.结论 NF-κB、cMYC在ABC-DLBCL亚型表达率高于GCB-DLBCL亚型,同时可能是影响ABC-DLBCL亚型预后的不利因素.

  • 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中国人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效果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作者:诸慧;李佩涵;金剑

    目的 系统评价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中国人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2005年1月~2017年6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图书馆.收集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组)对比单用CHOP(对照组)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7项RCT,合计患者2134例.Meta结果显示治疗组完全缓解率(OR=2.13,95%CI:1.77~2.57,P<0.01)、总有效率(OR=3.06,95%CI:2.40~3.91,P< 0.01)、总生存率(OR=2.40,95%CI:1.89~3.04,P<0.01)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亚组分析方面,不同疗程的患者在完全缓解率(OR=2.30,95%CI:1.80~2.95,P<0.01)、总有效率(OR=3.41,95%CI:2.51~4.63,P<0.01)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CHOP药物的患者在完全缓解率(OR=2.24,95%CI:1.84~2.72,P<0.01)、总有效率(OR=3.06,95%CI:2.40~3.91,P<0.01)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效果及安全性较好.但由于纳入研究的质量等限制,结论 有待进一步加以验证.

  • 沙利度胺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

    作者:张盈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高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大约50%的患者经过化疗可获得5年生存率,但仍有部分患者获得短暂缓解后复发,预后较差。总结本院收治的1例多次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患者的诊疗经过,以进一步探讨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及治疗。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的关系

    作者:柴晓菲;刘明阁;孙淼淼;于庆凯;宋永平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200例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其肝功能,根据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结果的阴阳性进行分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检测结果。结果经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组46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组154例,两组年龄、分期、化疗前后肝损伤情况、肝炎发生率、激活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较普通人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发生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有一定的关系,需要临床医学更深入的研究和完善。

  • 生发中心与非生发中心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

    作者:柴晓菲;宋魏;孙淼淼;张建波;于庆凯;宋永平

    目的:探讨生发中心型(GCB)与非生发中心型(non-GCB)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因素及其与预后关系。方法98例经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确诊的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患者,按照 Hans免疫分型, GCB 型21例(A 组), non-GCB 型77例(B 组),比较两组生存率,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A 组生存率高于 B 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两组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国际预后指数(IP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LDH、IPI 为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在弥漫大 B细胞淋巴瘤中, non-GCB 型更为常见, LDH、IPI 评分是影响 non-GCB 型预后的主要因素,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 原发性心脏淋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吴先球;韦武利

    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临床罕见,文献报道其发病率占心脏肿瘤的15%~25%[1,2].在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中,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率为8.7%~20%,男女发病比例1.94,中位发病年龄63 (9~90)岁.由于本病无特异性表现,其临床表现主要与肿瘤生长的部位、瘤体的大小及肿瘤侵犯的范围有关,因此诊断较为困难.本文介绍我科治疗的一例原发性心脏淋巴瘤,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 TGF-β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作者:章敬成;王赛斌;胡慧仙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表达,确定TGF-β诱导体内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细胞)促进淋巴瘤生长的作用.方法 分别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TGF-β在正常B细胞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细胞株OCI-Ly1、OCI-Ly8、OCI-Ly 10中的表达,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GF-β蛋白在40例DLBCL患者淋巴结及健康人群淋巴结组织石蜡标本中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健康人群及DLBCL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悬液中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值.结果 TGF-β在DLBCL细胞株OCI-Ly1、OCI-Ly8、OCI-Ly10中较正常B细胞显著增高(P<0.05),TGF-β蛋白在DLBCL组织中较正常淋巴组织显著增高(P<0.05),DLBCL患者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值高于健康人群(P<0.05).结论 TGF-β在DLBCL细胞系及组织中均呈高表达.TGF-β可能诱导人体内的淋巴细胞成为Treg细胞,从而促进DLBCL的发生.

  • PD-L1和P63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长忠;冯瑶;郑绘霞

    目的:探讨PD-L1和P63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0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DLBCL患者65例为研究组,另外选取同期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组织患者20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Envsion法检测两组PD-L1和P63的表达情况,分析PD-L1、P63的表达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分析DLBCL组织中PD-L1与P63表达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中PD-L1、P63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P63在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组织中均呈阴性;PD-L1、P63的表达均与DLBCL患者年龄、性别、分期、发生部位及LDH水平无相关性(P>0.05);但PD-L1表达与DLBCL患者IPI评分相关(P<0.05),P63表达与DLBCL患者IPI评分无相关性(P>0.05);在DLBCL组织中,PD-L1与P63的表达呈正相关(r=0.252,P=0.043).结论:PD-L1、P63在DLBCL中均有表达,有助于诊断和预后评估.

  • 以吉西他滨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克;薛宏伟;杜利力;肖以平

    目的 观察比较R-GDP 方案和R-CHOP 方案治疗初治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的疗效、生存和毒副反应.方法100 例DLBCL 患者随机分为R-GDP 组和R-CHOP 组,4 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并随访统计比较总生存期及无疾病进展生存期.结果 ( 1)近期疗效:R-GDP 组总体缓解率91.66% ;R-CHOP 组总体缓解率86.5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3).(2)远期疗效:R-GDP 组平均OS 为32.730 个月,R-CHOP 组平均OS 为31.623 个月,两组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94).R-GDP 组平均PFS 为25.137 个月,R-CHOP 组平均PFS 为25.202 个月,两组PFS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1).(3)毒副反应:R-CHOP 组在脱发、心脏毒性、静脉炎发生率明显多于R-GDP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R-GDP 方案与R-CHOP 方案治疗初治DLBCL 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均无明显差异,两者均可作为初治DLBCL 的首选方案.R-GDP 组不良反应轻,耐受性好.

  • 炎性指标在晚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预后分析

    作者:韩颖;秦燕;何小慧;杨建良;刘鹏;张长弓;周立强;周生余;桂琳;孙燕;石远凯

    目的 探索炎性指标,即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在晚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收集自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初治、晚期DLBCL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其人口学特点、分期及预后等特征.按照NLR的cut-off值为5,PLR的cut-off值为300,将全组患者分为低NLR组(≤5∶1)和高NLR组(>5∶1)及低PLR组(≤300∶1)和高PLR组(>300∶1).采用Kaplan-Meier方案比较不同NLR组和PLR组5年总生存(0S)率和无进展生存(PFS)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结果 共计纳入研究患者361例,中位随访89个月.全组患者5年OS率为42.9%,5年PFS率为31.3%.低NLR组5年OS及低PLR组的5年OS率和5年PFS率均明显优于高NLR组及高PLR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NLR组5年OS率比高NLR组5年OS率为48.2%比24.1%,P<0.001;低PLR组5年OS率比高PLR组5年OS率为45.4%比29.8%,P=0.003;低NLR组5年PFS率比高NLR组5年PFS率为35.1%比17.7%,P<0.001;低PLR组5年PFS率比高PLR组5年PFS率为33.2%比21.1%,P=0.006).单因素分析显示NLR >5∶1、PLR> 300∶1、年龄> 60岁、ECOG PS评分>1分、Ann Arbor分期为Ⅳ期、B症状、大肿块、结外受侵部位>1个、Ki-67指数>90%、LDH升高及β2-MG升高对预后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NLR >5∶1、AnnArbor分期为Ⅳ期、B症状、大肿块、ECOG PS评分>1分、Ki-67指数>90%及β2-MG升高为晚期DLBCL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P<0.05).结论 对于晚期DLBCL患者,NLR及PLR指标为简单可行的预后指标.与PLR相比,NLR的预测价值更高,是晚期DLBCL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 以心律失常为首发症状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

    作者:牛绍莉

    病历摘要:患者男,79岁,2012年10月4日因"心悸1h"急诊收入院.急诊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心室率122次/min,给予西地兰静脉注射后(具体不详)心悸好转,以"心房颤动"收入我科.近2个月来饮食差,大小便正常,体质量下降3 kg.既往高血压病史30余年,2010年曾因急性前壁、下壁心肌梗死在我院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入院查体:神志清,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哕音.心率83次/rmin,律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膨隆,腹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剑突下及左上腹可触及一包块,质韧,无触痛,边界不清,肝肋下未触及,莫菲征阴性,叩诊呈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3次/min.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466 条记录 6/24 页 « 12345678...232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