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浆膜腔积液细胞病理学诊断分析

    作者:刘芳;曹慧萍;何欣;李晓琴

    目的:探讨浆膜腔(胸腔、腹腔及心包腔)积液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学诊断特点.方法:对浆膜腔积液中5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细胞学诊断、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其中腹水检出3例,胸水及心包积液各检出1例,5例患者浆膜腔积液均做细胞蜡块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CD20、CD10、MUM1、Bcl-2和Bcl-6均阳性表达,Ki-67+>60%;而CK5/6、Syn、CK、CAM5.2、CD30、CR和MC均为阴性;细胞形态及免疫表型符合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基本排除了神经内分泌癌及间皮瘤.结论:患者浆膜腔积液细胞蜡块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方法可靠简便,诊断迅速,尤其适用于以积液为首发症状的患者.

  • 相异性(组合性)淋巴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王玉虹;崔杰;夏小军;姜俊峰;段赟;古扎努尔

    组合性淋巴瘤(CL)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肿瘤,我科近5年来仅发现1例,CL的治疗不同于普通的淋巴瘤,需要针对两种不同病理类型给予恰当的化疗或放疗,这例患者首先发病在右腹股沟区淋巴结,局部取活检病理诊断为经典型淋巴细胞为主型的霍奇金淋巴瘤(HD),双颈部淋巴结亦同时肿大,但未取该部位淋巴结活检,按HD病理类型予以化疗效果不佳,再次取右颈部淋巴结病理活检,诊断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不同部位出现两种不同病理类型的淋巴瘤,临床少见。

  • 7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分析

    作者:蔺莉;张煦;崔杰;杨荣;姜俊峰;李志虎

    目的 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与相关因素的预后情况.方法收集7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例资料及病理存档蜡块和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分析,配合随访.结果年龄小、临床1、2期、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低、无临床症状、淋巴结原发、生发中心B细胞型预后较好,性别对预后影响较小.3、4期病例中,乳酸脱氢酶及β2-微球蛋白两项指标均正常的患者,预后要好于任一指标偏高者,其中两项指标均偏高的患者预后差.Ki-67高表达提示肿瘤的高侵袭性,预后差.结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与年龄、分期、IPI评分、乳酸脱氢酶指标、β2-微球蛋白指标、有无临床症状、原发部位、Ki-67及bcl-6的高表达有一定关系.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BCL-2等蛋白表达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淼;贺海燕;李晶;王平;王婧;吴涛;金哲宇;朴文花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BCL-2、BCL-6、C-myc、FOXP1、CD44V6蛋白表达特点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技术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59例确诊为DLBCL样本进行检测,了解其表达情况,同时探讨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发生BCL-2基因易位2例,BCL-6基因重排15例;BCL-2蛋白表达40例(67.8%),BCL-6蛋白表达36例(61%),C-myc蛋白表达44例(74.6%),FOXP1蛋白表达26例(44.1%),CD44V6蛋白表达21例(35.6%).单因素、多因素相关分析显示,BCL-6基因易位,BCL-2、BCL-6、C-myc、FOXP1、CD44V6蛋白表达均对患者的总生存期(OS)有显著影响,是OS独立的预测因素.结论 BCL-2蛋白及基因表达提示预后不良;BCL-2、C-myc蛋白共同表达者,预后更差.BCL-6蛋白及基因表达提示预后良好.联合应用生物标记物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DLBCL肿瘤的异质性及预后.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BCL-2、BCL-6基因重排特点及预后分析

    作者:张淼;毕晓芳;蔡海燕;贺海燕;李晶;王平;牛牧文

    目的 探讨宁夏地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BCL-2、BCL-6基因重排特点,了解DLBCL的临床特征及对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确诊并临床资料完整的DLBCL患者,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BCL-2、BCL-6基因重排情况;同时,构建Kaplan-Meier生存曲线,采用Cox模型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临床资料完整的DLBCL患者59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25例;中位年龄54岁(26~ 81岁),>60岁26例;GCB组20例,non-GCB组39例.发生BCL-2基因易位2例,BCL-6基因断裂15例;出现B症状31例,血清LDH升高29例;临床分期Ⅰ~Ⅱ期30例,Ⅲ~Ⅳ期29例;IPI评分≥3分25例,ECOG评分>2分25例;结外受累>1个病灶25例.中位随访时间22.71个月,中位总生存期33.36个月;随访期间死亡30例,总死亡率50.8%,5年死亡率56.91%,5年生存率69.78%.结论 FISH技术可以提高淋巴瘤诊断分型的准确性,是淋巴瘤分子诊断的有效手段.宁夏地区患者中,发生BCL-2基因重排的病例预后不良,BCL-6基因重排与预后无相关性;患者GCB分组、年龄(>60岁)、临床分期、IPI评分,均与预后存在相关性.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在化疗中期行18 F-FDG PET/CT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杨烨;李肖红;刘立水;秦永德

    目的:探讨18氟标记的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fluorie-18 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18 F-FDG PEC/CT)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中期疗效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经病理确诊的4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中期18 F-FDG PET/CT显像结果;42例患者均在治疗前和化疗2~4个周期后行18 F-FDG PET/CT显像,图像分析采用视图分析及测量病灶大摄取值方法相结合。42例患者在化疗6个周期后根据影像学诊断结果和临床医师综合判断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有效组31例,无效组11例。本研究所有数据采用 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评价 qSUVmax(化疗前 SUVmax)、zSUVmax(化疗中期即2~4个疗程后)以及△SUVmax(化疗前与化疗中期的 SUVmax差值)。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临床分期与化疗前SUVmax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两组间的zSUVmax、△SUVmax化疗中SUVmax值、△SUVma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相比治疗前,有效组的zSUVmax水平低,呈下降趋势;无效组的 zSUVmax水平高,呈上升趋势。△SUVmax有效组呈下降趋势,无效组呈上升趋势。(3)△SUVmax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0.918(P <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化疗中期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患者行18 F-FDG PET/CT显像对临床疗效的评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 T淋巴细胞亚群与NK细胞检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治疗中的意义

    作者:乔文斌;张琰;黄艳春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与NK细胞检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治疗效果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治疗有效且病理确诊的DLBCL患者47例,分析完全缓解组(34例)和部分缓解组(13例),与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分别于化疗前、化疗第2周期、第4周期结束后第3天采集静脉血,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分析化疗前与不同化疗周期的不同治疗效果.结果 DLBCL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组化疗前外周血CD3+、CD4+、CD4+/CD8+、NK细胞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低(P<0.05),而CD8+细胞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高(P<0.05).DLBCL完全缓解患者组化疗第4周期外周血CD3+、CD4+、CD4+/CD8+、NK细胞表达水平比化疗前高(P<0.05);DLBCL完全缓解组化疗第4周期外周血CD3+、CD4+细胞表达水平比第2周期高(P<0.05).结论 DLBCL患者体内存在着免疫抑制,不同周期、不同治疗效果间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检测结果有所不同,在临床上可用于免疫功能的监测,对DLBCL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 大剂量BEAC方案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作者:贾存东;朱娓;古力克孜·吾守尔;赵兵;玛依努尔·马木提;胡欣;杨顺娥;白靖平

    目的 观察大剂量BEAC方案[卡莫司汀(BCNU)、依托泊甙(VP-16)、阿糖胞苷(Ara-C)、环磷酰胺(CTX)]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治疗具有不良预后因素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0年1月-2011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按年龄调整的国际预后指数(Age-adjusted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aaIPI)评分为1~3分、行大剂量BEAC联合ASCT治疗的DLBCL患者35例,常规化疗疗效达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后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动员方案为VP-16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大剂量化疗(high-dose chemotherapy,HDC)方案采用BEAC(BCNU 450 mg/m2,第1~2 d静注; VP-16 800 mg/m2,第1~3 d分2次静注; Ara-C 1.5 g/m2,第1 d静注; CTX 3.6 g/m2第1~2 d静注)方案.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35例患者均移植成功,重建造血功能.移植前13例CR,22例PR,移植后23例CR,12例PR,无移植相关死亡,中位随访时间为39个月(7~135个月),随访期间6例因病情进展死亡,5年生存率为80%.结论 采用大剂量BEAC方案联合ASCT治疗具有不良预后因素的DLBCL取得了较好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 腹股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一例临床病理观察并文献复习

    作者:姚强

    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本例患者男66岁以发现右肾积水2月收入院.PETCT示输尿管下段行走区团块状高代谢灶,提示输尿管癌并周围淋巴结转移可能性较大,全身多处结节样高代谢灶,提示淋巴结转移癌,不排除淋巴瘤.临床手术切除腹股沟淋巴结活检.1.2方法标本用10%的中性福尔马林液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3um厚连续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1.3 免疫组化采用罗氏(Roche)免疫组化染色机检测,所用抗体为CD20、CD79a、CD23、CD10、BCL-2、PAX5、CD1a、S100、CD68、CD3、CD45RO、CD30、CD5、ALK、EMA、HMB45、MUM1、CK,以上检测均设阳性对照.

  • 18F-FDG PET/CT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中期诊断及疗效评价的意义

    作者:张云;郑玉建

    目的 探讨18氟标记的脱氧葡萄糖(18-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化疗中期诊疗评价的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46例病理确诊DLBCL.46例患者均在治疗前及化疗2~4个周期后行18F-FDGPET/CT显像,比较化疗前后大病灶标准化摄取值(SUVmax);评价初诊病人分期及临床分期.结果 46例患者在治疗前和化疗2~4周期后,SUVmax均有统计学意义(t=3.58,P<0.05);18F-FDG PET/CT对初诊DLBCL病人诊断灵敏度为97%(45/46);18F-FDG PET/CT分期及临床分期一致性为93%(43/46);3例病人前后分期不一致.结论 在化疗中期对DLBCL患者行18F-FDG PET/CT显像对临床诊断,分期及疗效评价有较大临床价值.

  • 十全大补丸联合化疗用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观察

    作者:朱琳燕;戈伟;梁毅;董克臣

    目的 探究十全大补丸联合化疗用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在2013年5月-2016年6月期间治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152例作为该研究的对象,其中十全大补丸联合化疗的患者为观察组80例,选择常规的化疗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72例,分别测定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后的生活质量、心脏功能、免疫功能、化疗的不良反应,并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其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完全缓解24例(30.00%),部分缓解30例(37.50%),总有效率67.50%,对照组完全缓解22例(30.55%),部分缓解28例(38.89%),总有效率(69.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的神经毒性、肝功能异常、血小板降低、贫血、白细胞减少、乏力等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观察组的患者比较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均有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并不明显;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B型脑钠肽(BNP)和心肌肌钙蛋白T (cTnT)无明显变化.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CD4+/CD8+、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CD4+/CD8+、NK细胞活性略高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治疗结束的生活质量的改善率为52.77%,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率为80.00%,治疗后生活质量明显提升,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 十全大补丸联合化疗用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增强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可以减少化疗过程对人体的带来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利妥昔单抗在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应用

    作者:田培军;王晓军;陈士军;陈芳;朱卫民;周雪;宦敏;闫小英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在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2月到2014年6月选择在安康市中心医院进行诊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81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1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CHOP方案进行化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利妥昔单抗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所有患者随访至2015年6月,观察与记录两组的无进展生存期与总生存期;观察两组在治疗期间出现的毒副反应情况,主要包括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神经系统毒性、血液系统毒性等.结果 治疗组的有效率(78.0%)明显高于对照组(50.0%)(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的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神经系统毒性、血液系统毒性等毒副反应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无进展生存期与总生存期分别为(22.34±2.11)月和(33.14±3.19)月,而对照组分别为16.23±1.98个月和24.45±3.15个月,治疗组的无进展生存期与总生存期都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的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神经系统毒性、血液系统毒性等毒副反应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利妥昔单抗在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能提高治疗总体疗效与总体生存期,应用安全性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Ⅰ期和Ⅱ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后完全缓解患者接受放射治疗的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李慧娉;祁真;高大

    目的:研究早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化疗后接受放射治疗的效果以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374例DLBCL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CHOP)方案组(104例)、利妥昔单抗+CHOP(R-CHOP+RT)方案组(93例)、利妥昔单抗+CHOP方案联合放射治疗(R-CHOP)方案组(80例)和CHOP方案增强(CHOP+RT)方案组(97例)4组,给予所有患者CHOP方案化疗,R-CHOP+RT组和CHOP+RT组共190例患者在化疗后接受放射治疗;R-CHOP+RT组和R-CHOP组共173例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对比各组间的生存率。结果:治疗后第12个月、24个月、50个月和100个月中R-CHOP组的生存率均低于R-CHOP+RT组,但除第1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2,P>0.05)外,在24个月、50个月和100个月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08,x2=4.03,x2=8.79;P<0.05);CHOP组的第12个月和第24个月的生存率高于CHOP+R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5,x2=0.22;P>0.05);CHOP组的第50个月和第100个月的生存率低于CHOP+R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2, x2=0.03;P>0.05);吸烟指数、是否使用利妥昔单抗以及年龄与患者生存率相关。结论:早期DLBCL患者采取R-CHOP联合放射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使用含利妥昔单抗化疗效果较好;吸烟对患者预后生存率有严重不良影响。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两种预后亚型患者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动态监测

    作者:尹青松;魏旭东;汪小娇;米瑞华;王倩;赵慧芳;张成娟;李玉富;宋永平

    目地 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两种预后亚型(生发中心型和非生发中心型)不同治疗阶段的T细胞亚群分布,评估患者的T细胞免疫功能状态.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34例DLBCL患者发病初、化疗期间、疗程结束后外周血中的CD3+、CD4+、CD8+和CD4+CD2.5+T细胞的分布情况.以16名健康人外周血作为对照.结果 DLBCL两种预后亚型患者化疗前外周血中CD4+T细胞比例和CD4/CD8比值分别为(32.27±2.00)%和(0.81 ±0.39),明显低于正常水平;CD8+T细胞、CD4+ CD25+T细胞比例分别为(40.80±6.23)%和(5.68±5.45)%,明显增高.而CD3+T细胞比例则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保持稳定状态,与正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化疗3个周期后CD8+T细胞逐渐减少,而CD4+、CD4+ CD25+T细胞、CD4/CD8比值则明显上升,至化疗6个周期结束后除了CD4+CD25+T细胞仍明显高于正常及化疗前水平外,余各项指标与正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至化疗结束3个月后,CD4+CD25T细胞逐渐下降至接近正常,除了化疗前生发中心型CD3+和CD8+T细胞比例[分别为(74.83±3.59)%和(40.80±6.23)%]高于非生发中心型[分别为(68.26±3.56)%和(33.76±5.46) %],不同治疗时期DLBCL患者两种预后亚型间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39、2.419,P值分别为0.041、0.018).不同时期DLBCL患者两种预后亚型间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不同基因亚型DLBCL患者不同治疗时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胞免疫受抑,动态监测T细胞亚群的变化可以实时了解患者的T细胞免疫功能状况.

  • bcl-6、p53、c-myc基因异常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何兰兰;严峰;刘德亮;曹祥山;谢晓宝;王志林

    目的 探讨bcl-6 、p53、c-myc基因异常的检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FISH)方法检测59例DLBCL患者活体石蜡组织bcl-6、p53蛋白、c-myc基因异常的情况,同时以CHOP及R-CHOP方案化疗,评价疗效.观察bcl-6、p53蛋白、c-myc基因与化疗疗效及生存期的关系.结果 59例DLBCL中,p53丢失18例(30.5%),bcl-6重排11例(18.6%),c-myc重排5例(8.5%).p53丢失阳性组化疗有效率(33.3%)明显低于阴性组(76.5%)(x2=9.560,P=0.002). bcl-6基因重排阳性组的预后差于基因重排阴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生存(OS),P=0.107;无进展生存时间(PFS),P=0.094]; p53基因丢失阳性组预后明显差于阴性组(OS,P=0.031;IPFS,P=0.028);c-myc重排阳性组的预后差于基因重排阴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S,P=0.163;PFS,P=0.167).其中CHOP化疗组患者,p53基因丢失、c-myc重排阳性组的预后明显差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R-CHOP化疗组,bcl-6基因重排阳性组具有较差的预后意义(OS,P=0.003;PFS,P=0.007).结论 bcl-6 、p53、c-myc基因异常与 DLBCL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DLBCL的预后因素并指导治疗.

  • 年轻高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陈溢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成年人淋巴瘤中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30%~ 40%.年轻高危DLBCL患者是临床预后不良的一组特殊人群,目前在临床实践中尚无标准治疗方案,常规化疗、联合利妥昔单抗的R-CHOP、R-CHOP样方案、大剂量化疗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并未完全扭转其预后不良的现实.文章就年轻高危DLBCL患者的治疗现状及未来的治疗方向进行综述.

  • 沙利度胺联合R-CHOP方案一线治疗年轻人高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作者:王亚兰;张晶晶;孟令茹;于焕欣;袁晓荣;李杰

    目的 探讨沙利度胺联合R-CHOP方案一线治疗年轻高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经病理学确诊的CD20+的DLBCL患者60例,男性34例,女性26例,中位年龄48岁(18~60岁),年龄调整国际预后指数(aaIPI)≥2分,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A组采用沙利度胺联合R-CHOP方案治疗,标准R-CHOP:利妥昔单抗375 mg/m2第0天,长春新碱1.4 mg/m2第1天,多柔比星50 mg/m2第1天,环磷酰胺75 mg/m2第1天,泼尼松60 mg/d第1天至第5天,21 d为1个周期,共6个周期,并给予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高凝血状态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血栓.沙利度胺150 mg,1次/d,口服,持续6个月;B组采用标准剂量R-CHOP方案治疗,21d为1个周期,共6个周期.结果 A、B两组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77 %(23/30)与57%(17/30),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81%与67%,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87%与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Ⅲ级以上粒细胞减少分别为12例与8例,均无毒性相关死亡.结论 沙利度胺联合R-CHOP一线治疗年轻DLBCL可明显提高患者CR率,且安全性好,可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值得临床研究.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个体化治疗重要研究进展:第54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报道

    作者:刘艳艳;李玉富;杨树军;宋永平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预后在过去10年中得到改善,未来伴随新型药物的出现其预后将会获得进一步提高.其分子异质性是个体化治疗的基础.目前除myc和bcl-2共同易位外,尚没有可靠、有效的临床或生物学因子指导患者选择偏离R-CHOP方案的治疗.基因表达谱和全基因组分析技术有望成为指导DLBCL佳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手段.总结第54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上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Sehn博士报告的该领域的重要进展.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基于分子遗传学特性的分层治疗策略

    作者:奚昊;侯健

  • Mda-7/IL-24和C-myb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马鸣;赵日旸;吴昊;白函瑜;张璁;赵连梅;杨兴肖;刘丽华;单保恩

    目的: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Mda-7/IL-24和C-myb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72例DLBCL患者的瘤组织及36例正常淋巴结组织;通过半定量逆转录PCR及免疫组化技术分别从mRNA及蛋白水平检测各组织中Mda-7/IL-24与C-myb的表达水平,并对Mda-7/IL-24与C-myb进行相关性分析;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瘤组织Mda-7/IL-24与C-myb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临床分期、是否骨髓浸润、Ecog评分及国际预后指数(IPI)之间的关系;分析瘤组织Mda-7/IL-24与C-myb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无进展生存期之间的关系.结果:与正常淋巴结组织相比,DLBCL组织中Mda-7/IL-24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C-myb mRNA的表达水平则明显增高(P<0.01);72例DLBCL患者瘤组织中Mda-7/IL-24与C-myb mRNA表达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43,P<0.01);瘤组织低表达Mda-7/IL-24、高表达C-myb的患者其临床分期晚、易骨髓转移、瘤细胞增殖活性强、IPI积分较高,同时患者无进展生存期较短(P均<0.05).结论:DLBCL组织中Mda-7/IL-24与C-myb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Mda-7/IL-24低表达或C-myb高表达是DLBCL患者临床预后较差的指标.

466 条记录 23/24 页 « 12...16171819202122232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