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研究

    作者:马士恒;陈宇萍;安洪明

    目的研究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异常情况.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T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结果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病程早期、 后期与正常人比较, 均有CD4+T淋巴细胞计数降低( p=0.000, p=0.000), 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 p=0.000, p=0.002),CD4+/CD8+明显降低( p=0.000, p=0.000). T淋巴细胞计数病程早期与病程后期无明显差异( p=0.985), 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程早期明显高于病程后期( p=0.000), CD4+/CD8+病程早期明显低于病程后期( p=0.000).结论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发病时存在明显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在病程后期逐渐恢复.

  • 优化管理对稳定期COPD患者的免疫作用

    作者:许姣;周燕娟;庄志方;汤建磊

    目的:研究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 O P D)稳定期患者的细胞免疫状态及优化管理对其的免疫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就诊的100例稳定期患者,观察组:优化管理2个月(健康教育、吸烟管理、用药指导、肺康复锻炼);对照组:出院时健康宣教,常规回访.实验前后抽取患者血液SemiBio细胞免疫芯片检测CD4+、CD8+计数.结果:优化管理前观察组、对照组CD4+、CD8+、CD4+/CD8+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优化管理后观察组、对照组CD4+、CD8+、CD4+/CD8+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稳定期COPD优化管理可升高血CD4+,降低血CD8+,提高患者免疫力,改善COPD患者健康状态.

  • 急性脑梗死病人T淋巴细胞亚群的临床研究

    作者:吴小姝;牛小媛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病人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30例发病72 h内急性脑梗死病人及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血清中CD4+,CD8+,CD4+/CD8+水平,并根据神经功能缺损标准将脑梗死组分为轻、中、重3型,分析CD4+,CD8+,CD4+/CD8+与脑梗死轻重的关系.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急性脑梗死组中度、重度病人CD3+,CD4+,CD4+/CD8+显著降低,CD8+显著升高,而轻型脑梗死组变化不明显.结论 急性脑梗死后病人免疫功能发生紊乱,并与其病情轻重有关,中度、重度脑梗死急性期病人存在显著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关键词: 脑梗死 CD4+ CD8+ CD4+/CD8+
  • CD4+/CD8+与急性白血病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

    作者:王慧娟;史哲新;杨文华

    为观察CD4+/CD8+与急性白血病中医证系间关系,观察56例急性白血病经中医分型后CD4+/CD8+比值的表达.分析后结果表明:气血亏虚型的CD4+/CD8+比值表达低.此研究为中医辨证客观化打下了基础.

  • 消岩汤联合化疗干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作者:储晶;葛信国

    [目的]观察消岩汤联合化疗干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72例住院患者按病志号抽签随机分两组.对照组35例多西他赛75mg/m2+5%葡萄糖500mL,静滴≤2h;顺铂75mg/m2(充分水化),静滴,5-HT3受体抗结剂止吐治疗.治疗组37例消岩汤(黄芪炙30g,党参15g,郁金12g,蕲蛇10g,女贞子、姜黄、虎杖各15g,苦参20g,青蒿12g等),1剂/d,水煎150mL,早晚口服;化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3周为1疗程.观测临床表现、生存质量评分、生存期限、CD4+、CD8+、CD4+/CD8+、不良反应.连续治疗3疗程,判定疗效.随访3年,观测生存率.[结果]治疗组CR0例,PR10例,SD19例,PD8例,疾病控制率78.38%;对照组CR0例,PR3例,SD15例,PD17例,疾病控制率51.4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生存质量评分、CD4+、CD8+、CD4+/CD8+两组均有改善(P<0.05,P<0.01),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2年、3年生存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岩汤联合化疗干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 津血源颗粒对干燥综合征模型鼠的干预研究

    作者:朱萱萱;钱先;倪文彭;吴旭彤;丁扬;苏梦

    目的:探讨津血源颗粒对SS模型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弗氏完全佐剂和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同种鼠颌下腺抗原诱导,同时每天以0.6mg/kg利血平与50mg/kg甲状腺素灌胃,连续4周,建立类似临床SS动物模型.以津血源颗粒对SS模型鼠进行干预,观察津血源颗粒对SS模型鼠CD4+T细胞、CD4+/CD8+比值和颌下腺病理学改变的影响.结果:SS模型鼠CD4+T细胞增多,CD4+/CD8+比值增高,颌下腺腺泡萎缩及导管狭窄,腺泡及导管周围见明显淋巴细胞浸润.津血源颗粒可减少CD4+T细胞;CD4+/CD8+比值降低;缓解颌下腺损伤并减轻病理改变.结论:津血源颗粒可明显改善SS模型鼠的症状,对SS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温阳补肾方治疗肾病综合征临床疗效及对免疫的调节作用

    作者:韩斌;韩丽娟

    目的:观察温阳补肾方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肾病综合征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43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强的松+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温阳补肾方,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T细胞的亚群(CD4+、CD8+、CD4+/CD8+、CD4+CD25+)的比例,及IL-2 、IFN-γ、IL-4、IL-6细胞因子的含量,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6.0%,对照组总有效率69.8%,具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24 hPro)、血浆白蛋白(ALB)、血肌酐(BUN)、血尿素氮(Scr)、谷草转氨酶(AS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Fib)均下降(P<0.05),并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幅度更为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CD4+、CD4+/CD8+及CD4+CD25+均升高(P<0.05),CD8、IFN-γ、IL-2、IL-4、IL-6均降低(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变化更为明显(P<0.05).结论:温阳补肾方治疗肾病综合征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以维持机体的免疫功能和细胞因子的平衡,还能调节脂质代谢及肾功能紊乱,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益肠方联合化疗对结直肠癌术后的治疗作用及对血清中免疫指标的影响

    作者:王子明;赖象权;何本求

    目的:观察益肠方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术后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对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结直肠癌术后患者8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41例,观察组4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XELOX方案治疗,观察组采用益肠方联合XELOX方案治疗.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T细胞的亚群(CD4+、CD8+、CD4+/CD8+)的比例,及观察两组患者血常规(白细胞数目WBC、红细胞数目RBC),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变化;比较治疗后两组卡式评分(KPS评分)、生存质量评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患者的CD4+/CD8+明显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CD4+/CD8+明显较治疗前升高(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常规指标及肝功能指标明显较对照组的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KSP评分变化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的功能领域、症状领域及其他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肠方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乌鳖颗粒对免疫性卵巢早衰小鼠CD4+/CD8及Fas、FasL蛋白表达的实验研究

    作者:朱萱萱;王海丹;王进;施艳秋;刘志辉

    目的:观察乌鳖颗粒对免疫性卵巢早衰小鼠CD4+/CD8+及Fas、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雌性BALB/c小鼠皮下多点注射小鼠透明带多肽,建立免疫性卵巢早衰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己烯雌酚组、六味地黄丸组、乌鳖颗粒大、中、小剂量组.另设正常组和佐剂组,共灌胃给药4周.实验末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脾脏CD+4、CD8+,计算CD4+/CD8+的比值.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卵巢Fas、FasL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小鼠脾脏CD4+/CD8+比值明显高于正常组和佐剂组(P<0.05).乌鳖颗粒各剂量组小鼠脾脏CD4+/CD8+比值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P<0.01).模型组小鼠卵巢Fas蛋白表达低于正常组,Fas -L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卵巢Fas、Fas -L蛋白表达和Fas/Fas -L比值与正常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乌鳖颗粒大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小鼠Fas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P<0.01).乌鳖颗粒各剂量组Fas -L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P<0.01).乌鳖颗粒大剂量组、中剂量组小鼠Fas/Fas -L比值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 01).结论:乌鳖颗粒对免疫性卵巢早衰小鼠具有调节CD4+/CD8+比值和Fas/FasL系统的作用.

  • 麻黄多糖对EAT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作者:严士海;朱萱萱;孟达理;顾和亚

    目的:研究麻黄多糖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EAT)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对小鼠足跖皮下、背部皮下、腹部皮下、颈部皮下等部位进行免疫注射佐剂抗原,造成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EAT).给药然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结果:麻黄多糖大剂量组脾指数低于模型组,表明麻黄多糖对EAT小鼠脾脏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模型组小鼠CD4+淋巴细胞下降,CD8+淋巴细胞上升,与正常组相比,CD4+/CD8+比值显著增加.麻黄多糖33mg/kg与66mg/kg剂量组CD8+淋巴细胞相对含量较模型组显著上升,CD4+淋巴细胞略有下降,其CD4+/CD8+比值显著下降.结论:麻黄多糖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可能与其干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有一定的关系.

  •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对儿童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诊疗意义

    作者:朱林超;张书峰;王旭辉;王霖;王晓晖;孙英

    目的 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对儿童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CSNL)的诊疗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小儿外科及内科收治的CSNL患儿51例为CSNL组,同期选择门诊健康体检儿童30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两组受试对象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率,并观察CSNL治疗效果.结果 51例CSNL患儿中,治愈38例,好转12例,无效1例.治疗前CSNL患儿CD3+、CD4+、CD19+淋巴细胞亚群百分率和CD4+/CD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8例治愈患儿和12例好转患儿治疗中、后外周血CD3+、CD4+、CD19+淋巴细胞亚群百分率和CD4+/CD8+显著高于治疗前,治疗后的指标又显著高于治疗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细胞亚群CD3+、CD4+、CD4+/CD8+及CD19+,可作为临床CSNL诊疗的重要评估指标.

  •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HBV宫内感染婴儿的作用

    作者:刘洁;李淑红;刘邵菲;贾蓓;刘志芬

    目的:初步观察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 mon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作为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rHBVac)的佐剂对HBV宫内感染婴儿的治疗作用.方法:新生儿抽股静脉血检查乙肝五项,HBsAg(+)和HBV DNA>1 000copies/ml者,分为两组:治疗组新生儿出生后给予乙肝疫苗10μg三角肌肉注射(疫苗注射时间按0、1、6方案),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臀部肌肉注射,每隔20天1次,共3次,注射乙肝疫苗后3天同一部位皮内注射GM- CSF 10μg/kg.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后给予乙肝疫苗10μg三角肌肉注射(0、1、6方案),乙肝免疫球蛋白每200IU臀部肌肉注射,每隔20天1次,共3次.于1月龄复查乙肝五项,若HBsAg(一)排除研究,HBsAg(+)进入研究,两组均20例.1岁时抽外周静脉血检测乙肝五项、HBV DNA的变化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结果:治疗组1岁婴儿HBsAg转阴率25.00%,对照组1岁婴儿转阴率为5.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14,P>0.05);治疗组CD4+百分数高于对照组(t =11.67,P<0.05),CD8+百分数低于对照组(t =6.25,P<0.05),CD4 +/CD8+比值高于对照组(t =13.06,P<0.0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M - CSF联合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对HBV宫内感染儿有一定治疗作用.

  • 血液净化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李军;张锋利;吐尔滚·艾沙;吴燕;李超

    目的:探究连续性血液净化( 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 ,CBP)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入住新疆兵团第一师医院重症监护病房54例符合脓毒症诊断标准的患者纳入本研究。采取CBP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2、24、48、72 h时,对患者持续性观察,测定其APACHEⅡ评分。收集患者不同CBP治疗时间段的血液,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免疫细胞CD4+/CD8+,ELISA法检测其分泌的细胞因子IL-1、IL-6、IL-10和TNF-α,凝固法检测其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T,免疫比浊法检测FIB。结果:脓毒症患者治疗前PT、APTT、TT和FIB含量高于健康人群,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CBP治疗12、24、48、72 h的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T、FIB相比CBP治疗前显著降低( P<0.05)。脓毒症患者组的CD3+、CD4+和CD4+/CD8+细胞频率较健康组明显降低(均P<0.05)。 CBP治疗12、24、48、72 h,相比治疗前,CD3+T、CD4+T细胞频率逐渐升高(均P<0.05)。 CBP治疗12、24、48、72 h的CD4+/CD8+比例比治疗前显著升高(均P<0.05)。治疗前、CBP治疗12、24、48 h的CD3+、CD4+及CD4+/CD8+细胞频率低于健康组(均P<0.05)。 CBP治疗12、24、48、72 h的IL-1、IL-6、IL-10的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 CBP治疗48 h、72 h的TNF-α的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治疗前、CBP治疗12、24、48 h的IL-1的水平高于健康组(均P<0.05)。治疗前、CBP治疗12、24、48、72 h的IL-6、IL-10的水平高于健康组(均P<0.05)。治疗前、CBP治疗12、24 h的TNF-α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均P<0.05)。CBP治疗12、24、48、72 h的APACHEⅡ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能够通过清除血液中炎症因子,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改善脓血症患者的病情有一定帮助。

  • 急性脑梗死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 和C反应蛋白变化及其意义的研究

    作者:刘桂芳;郭振华;刘卫刚;齐亚超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和C-反应蛋白(CRP) 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36例发病72 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清中CD4+、CD8+、CD4+/CD8+及CRP水平,并根据神经功能缺损标准将脑梗死组分为轻、中、重三型,将脑梗死组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分析CD4+、CD8+和CRP与脑梗死轻重的关系.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急性脑梗死组中、重型CD4+、CD4+/CD8+ 明显降低,CD8+、CRP明显升高,而轻型脑梗死组变化不明显;中、重型脑梗死随着病情加重CD4+明显减低.结论 炎症反应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病过程,急性脑梗死后患者免疫功能发生紊乱,并与其病情轻重有关.

  • 健脾解毒方对脾虚证荷瘤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作者:陈彬;孙珏;梁芳;徐可;万光升;袁旭

    目的 探讨健脾解毒方对脾虚荷瘤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对脾虚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48只小鼠随机取36只,利用番泻叶水煎剂成功制备脾虚模型,剩余12只为N.S.组,再使用CT26细胞构建移植瘤模型.36只脾虚模型小鼠则随机分为脾虚组、健脾解毒方低剂量组、健脾解毒方高剂量组,每组12只.连续灌胃给药4周后脱颈椎处死各组小鼠,称取瘤重,计算抑瘤率;计算胸腺指数和脾指数;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T细胞比例,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7水平;16SrRNA基因测序法检测肠道菌群多样性.结果 脾虚组平均瘤重、血清IL-17水平高于N.S.组和健脾解毒方低、高剂量组,同时脾虚组胸腺指数、脾指数、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CD4+/CD8+比值低于N.S.组和健脾解毒方低、高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脾虚组小鼠肠道菌群中拟杆菌门显著增多、厚壁菌门显著减少,存在明显的菌群失调现象.与N.S.组及健脾解毒方低、高剂量组比较,脾虚组小鼠肠道中双歧杆菌及乳杆菌减少,而肠杆菌及肠球菌增多.结论 健脾解毒方具有抑制脾虚荷瘤鼠皮下瘤生长、提高CD4+/CD8+比例、减少炎症因子IL-17分泌的作用,这些作用可能与其改善脾虚小鼠的肠道菌群失调相关.

  • 胸腺喷丁羧甲基壳聚糖鼻黏膜给药微球的制备及对大鼠CD4+/CD8+值的影响

    作者:宋倩倩;王选深;倪玲;包强;李范珠

    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胸腺喷丁羧甲基壳聚糖鼻黏膜给药微球,通过正交设计优化处方,采用透析袋法研究其体外释药特性,并测定了载药微球对免疫抑制大鼠T淋巴细胞CD4+/CD8+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微球圆整,平均粒径为(40.60±0.30)μm,包封率为(59.80±0.61)%,载药量为(15.30±0.25)%.体外释药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与阴性对照(生理盐水)组相比,大鼠鼻黏膜给予高、中、低剂量(0.43、0.30、0.23 mg/kg)载药微球后均能明显提高T淋巴细胞CD4+/CD8+值,其中高剂量载药微球组与阳性对照组(胸腺喷丁注射液,0.1 mg/kg)无显著差异(P>0.05).

  • 重型肝炎患者T淋巴细胞PD-1/B7-H1通路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徐晓凤;叶金松;蒋丽华;陶岚;徐丽芳;刘灿均

    目的 研究重型肝炎(SH)患者T淋巴细胞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及其配体B7-H1的表达以及对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H患者、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体检健康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PD-1/B7-H1的表达水平及T细胞亚群计数.分析存活及死亡SH患者PD-1/B7-H1的阳性率.结果 SH患者T淋巴细胞PD-1、B7 -H1阳性表达率[(5.16±0.72)%、(7.73±0.89)%]与CHB患者[(10.26±1.24)%、(16.86±2.32)%)]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72±0.23)%、(1.96±0.30)%],P均<0.05;SH患者CD4+、CD8+细胞数为(44±8.3)%、(12±5.4)%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的(54±10.5)%、(25±8.3)%,P均<0.01;CD4+/CD8+为(3.67±0.26)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18±0.18),P<0.01.与死亡的SH患者PD-1/B7-H1 (6.75±0.84)%和(9.24±0.95)%相比,存活SH患者为(3.86±0.58)%和(5.94±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6、t=9.43,P均<0.01).结论 SH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PD-1/B7-H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与疾病预后密切相关.

  • 白细胞介素-10对冈田酸诱导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冰;毛丰;方小霞;邱一华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预处理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模型鼠行为学和分子生化改变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SD大鼠海马微量注射冈田酸(okadaic acid,OA)及IL-10建立AD模型.用水迷宫检测大鼠逃避潜伏期;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海马匀浆中蛋白磷酸酯酶2A (protein phosphatase 2A,PP2A)和淀粉样蛋白前体(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的表达量;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肠系膜淋巴细胞中的CD4+细胞数与CD8+胞数的比值.结果:大鼠海马注射OA后,动物的水迷宫逃避潜伏期时间增加,且高浓度OA组水迷宫逃避潜伏期时间均长于低浓度OA组;海马内PP2A蛋白的表达下调,且随着OA浓度的加大,对PP2A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加强,APP蛋白的表达增强,且随着OA浓度的加大,对APP蛋白表达的增强作用更明显.IL-10与OA注射人大鼠海马后,动物的水迷宫逃避潜伏期时间明显少于仅注射OA的AD模型动物;IL-10能够逆转OA引起的PP2A蛋白表达减少,对抗OA引起的APP蛋白表达增加;IL-10可使OA诱导的CD4+/CD8增加翻转到对照水平.结论:大鼠海马多次微量注射OA可诱导大鼠产生AD样病变,即可诱导AD模型,IL-10可以抑制OA诱导的大鼠产生AD样病变,IL-10的这种作用与它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 猪小肠胶原组织的免疫学研究

    作者:马群;刘勇

    目的通过实验了解猪小肠胶原组织(SIC)的免疫原性。方法将20 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1组(E)为空白对照组,4组为实验组(A、B、C、D)进行背部皮下SIC埋植,大小约1cm×1cm,分别于术后4、10、20、30天采血检测CD4+、CD8+T淋巴细胞,并取出进行病理检查。对照组采血检测CD4+、CD8+T淋巴细胞。结果发现各组CD4+有组间显著差异,C 、D两组与E组有显著差异,A、B两组与E组无明显差异。各组CD8+无显著差异。 CD4+/CD8+,仅有C组与E组间有显著差异。病理检查发现D、C组炎症反应较弱,B、A组炎症反应较强,随时间延长,以慢性炎症反应为主。结论猪小肠胶原组织(SIC)免疫原性小,与宿主相容良好。

  • 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液、体液中黏膜免疫介质变化特点研究

    作者:张艳丽;李风森;王璇

    目的 通过对哮喘患者唾液、痰液、鼻分泌液中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secretory immunoglobulin-A SIgA)及血液中CD4+、CD8+T淋巴细胞、嗜酸性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 T-IgE)的测定,寻求哮喘患者血液、体液中黏膜免疫相关指标的变化规律.方法 收集单纯哮喘患者32例(哮喘组)以及正常人(正常组)30例,采用ELISA法对其痰、唾液及鼻分泌液中的SIgA进行检测;对其血液中的CD4+ 、CD8+ T淋巴细胞进行检测;对其血液中的T-IgE及ECP进行检测.结果 1)哮喘组唾液、鼻分泌液中SIgA的含量比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痰液中SIgA含量较正常组降低(P<0.01);2)哮喘组血液中CD4+、CD4+/CD8+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CD8+的含量较正常组降低(P<0.05); 3)哮喘组血液中T-IgE、ECP的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 4)正常组SIgA含量在唾液和痰液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369,P=0.045),哮喘组SIgA含量在各分泌物中的表达无相关;哮喘组T-IgE与ECP水平呈正相关(r=0.401,P=0.023).结论 在哮喘发病过程中,血液中CD4+、CD8+、T-IgE、ECP及体液中SIgA等黏膜免疫相关介质都出现异常表达,提示哮喘患者的免疫平衡处于紊乱状态,因此,在哮喘的防治中,要纠正这种免疫失衡;检测相关指标,有助于哮喘的预测或病情变化的判断.

72 条记录 2/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