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尿路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治(附113例报告)

    作者:沈柏华;何屹;张志根;孟宏舟;蔡松良;谢立平;汪朔;金百冶

    目的探讨尿路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生物学行为,临床特点及诊治方式. 方法尿路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113例.男102例,女11例.平均年龄55岁.发生于下尿路108例,其中行TURBT 87例,TURBT加TURP 6例,膀胱部分切除术10例,膀胱部分切除术加前列腺摘除术4例,膀胱全切术1例.发生于上尿路5例,均行患侧肾、输尿管全长切除. 结果 86例随访0.5~10年.5例膀胱内复发,其中2例恶变,1例行膀胱全切. 结论尿路内翻性乳头状瘤为良性肿瘤,多见于男性,好发于膀胱.膀胱镜检是主要的诊断方法,大部分可行TURBT治愈.预后良好.

    关键词: 乳头状瘤 尿路
  • 包皮中人乳头瘤病毒基因的检测

    作者:侯炜;马胜利;杨占秋;刘汉燕;赵旻;胡礼泉

    人乳头瘤病毒(HPVs)作为一种新的致病因子,近年来倍受关注.HPV能在人体皮肤、粘膜中寄生,诱发增生性、乳头状瘤样损害.某些型别的HPV在皮肤、粘膜癌前病变和癌变中起重要作用,例如HPV16、18型感染与宫颈癌及阴茎癌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我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48例包皮环切患者包皮中HPV DNA并分型,探讨包皮感染与HPV型别、HPV感染及与阴茎癌的关系.报告如下.

  • 铲状电极治疗侧壁膀胱肿瘤50例报告

    作者:武洪林;楚坤;王新宇;李云升;王辉

    1997年10月~2000年5月应用铲状电极经尿道汽化电切治疗侧壁膀胱肿瘤5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50例。男41例,女9例。年龄28~81岁,平均60岁。单发18例,多发32例。肿瘤直径<1 cm 8个,1~2 cm 22个,>2 cm 20个,肿瘤距输尿管口>1 cm 43例,覆盖或距输尿管口≤1 cm 7例。均有无痛性全程血尿。病理报告:乳头状瘤14例,移行细胞癌36例。临床分期:TA 3例,T1 38例,T2 9例。病理分级:G1 12例,G2 34例,G3 4例。

  • 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微创治疗累及上颌窦的复杂内翻性乳头状瘤

    作者:贾弘光;李希平;于湛;王建宏;魏鹏;魏永祥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泪前隐窝入路微创治疗累及上颌窦的复杂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 2015年10月18例经鼻内镜泪前隐窝入路手术治疗累及上颌窦的复杂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男14例,女4例,年龄17 ~73岁,平均49.3岁.术前行CT、MRI检查,明确病变累及泪前隐窝、齿槽隐窝并伴有上颌窦各壁多发骨质破坏.经鼻内镜泪前隐窝入路清除上颌窦内病变,处理肿瘤根蒂处黏膜并清除受累骨质,视病变范围处理筛窦、蝶窦、额窦.术后定期鼻内镜检查随访,观察症状改善、并发症及肿瘤原位复发、远处转移情况.结果 1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经鼻内镜检查、换药,随访6 ~ 40个月,平均24个月.9例术后患侧鼻腔通气改善,头痛等临床症状消失,鼻内镜检查窦腔上皮化,无视力下降、复视、溢泪等并发症发生;5例术后囊泡或肉芽增生,经鼻内镜换药2~4周消失;2例病理提示伴癌变,术后放射治疗,随访9、13个月未见复发及远处转移;2例术后复发,经再次鼻内镜手术,扩大切除病变,分别继续随访12、15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泪前隐窝入路治疗复杂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可彻底清除上颌窦病灶,手术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是可行的手术方式.

  • 超细纤维乳管镜引导下乳管内肿瘤切除术

    作者:李戎;王先明;伍建春

    目的 探讨超细纤维乳管镜引导下乳管内肿瘤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12例乳头溢液进行乳管镜检查,其中乳管内发现肿瘤者行手术治疗.利用乳管镜冷光源的皮肤透照点定象限,乳管扩张器探针定乳管走行方向,亚甲蓝染色定乳管末梢的分布.结果 78例导管内发现肿瘤:单发性乳头状瘤68例,乳头状瘤病5例,导管内癌5例.28.2%(22/78)的病灶位于总导管,48.7%(38/78)位于导管Ⅰ级分支,17.9%(14/78)位于Ⅱ级分支,位于Ⅲ级和Ⅳ级分支病灶仅占3.8%(3/78)和1.3%(1/78).病灶距乳头开口的平均距离为2.5 cm(1~5 cm).78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证实:65例乳头状瘤,8例乳头状瘤病,5例为导管内癌.乳管镜诊断符合率:乳头状瘤96%(65/68),乳头状瘤病100%(5/5),导管内癌100%(5/5).单纯导管切除术65例,区段切除术8例 ,保乳根治术3例,改良根治术2例.结论 通过光、针、色三位一体的方法定位以小的切除范围达到准确的切除目的,实现乳管内肿瘤的微创治疗.

  • 胆管乳头状瘤14例的临床病理及外科治疗

    作者:屠金夫;黄秀芳;朱冠保;李剑敏;蒋飞照;张启瑜

    目的 探讨胆管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993年1月至2006年6月经病理证实的14例胆管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胆管乳头状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黄疸及急性胆管炎.胆管乳头状瘤单发6例,多发8例;肿瘤位于肝外胆管6例,肝内胆管5例,肝内外胆管3例;伴轻中度不典型增生5例,癌变6例.术前影像学确诊2例.术后胆道镜检查发现病灶2例.14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6例肿瘤早期完全切除者术后无复发,3例癌变浸润者生存期在8个月内.结论 胆管乳头状瘤是具有很高恶变潜能的癌前疾病,术前确诊困难.MRCP和胆道镜检查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胆管乳头状瘤单发者应早期行肿瘤局部切除,多发者治疗困难;根治性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0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峰;邵永孚;高纪东

    我们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了分析,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诊治

    作者:胡振华;徐骁;梁廷波;郑树森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s,SPT)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胰腺肿瘤,自1999年1月至2004年1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共收治7例胰腺SPT患者,现报告如下.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16例临床诊治体会

    作者:毕淑龙;许元鸿;刘哲;范建鹏;蒋蛟豪;郭克建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IPMN)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2000年1月-2013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6例IPMN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患者中男9例,女7例.年龄37 ~61岁,平均年龄49岁.患者以上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B超和CT检查均提示胰腺囊实性占位病变,均有不同程度的胰管扩张.10例提示胰管扩张.患者均经手术治疗.病理确诊为腺瘤14例,交界性肿瘤1例,腺癌1例.随访14例,随访时间5~48个月,未发现转移和复发.结论 IPMN是一类特殊类型的胰腺肿瘤,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预后良好.

  • TSH 水平与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之间的关系探讨

    作者:张翊;李强;吴致委;许庆

    目的:探讨促甲状腺激素( TSH)与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2月手术治疗的341例甲状腺结节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两组: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组104例,良性甲状腺结节组237例,收集并比较各组临床实验资料。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珋±s)表示,患者在年龄、结节直径、TSH浓度、淋巴结转移与TSH关系比较使用t检验;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发生率与TSH的关系采用χ2趋势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组患者结节直径平均为(1.92±1.13) cm,低于良性甲状腺结节组患者的(2.82±1.44) cm (t=-5.654, P<0.05);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组患者TSH平均为(3.01±1.51)μIU/ml,高于良性甲状腺结节组患者的(1.90±1.32)μIU/ml (t=6.836,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按照 TSH 水平分为<0.34μIU/ml、0.34~1.00μIU/ml、1.01~2.00μIU/ml、2.01~5.60μIU/ml和>5.60μIU/ml,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组发生比例分别为11.76%、14.29%、23.94%、39.06%和53.33%,检验结果显示TSH水平越高其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发生率越高(χ2=28.783, P<0.05);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伴淋巴结转移患者 TSH为(5.07±1.31)μIU/ml、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2.83±1.55)μIU/ml,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5.844, P<0.05)。结论 TSH可作为预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风险的指标之一,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分析

    作者:王勇;王玲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50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观察所获得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如患者病灶数量比较多,则以大病灶直径为准并纳入统计范围,用卡方进行检验,多因素则采用 Logistic回归加以分析,评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当P<0.05时视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50例接受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中,≤45岁者中央区淋巴结发生转移的概率达到42.1%,而超过45岁者中央区淋巴结发生转移概率只有25.0%(χ2=15.38);10例男性患者中央区淋巴结发生转移的概率高达60.0%,40例女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22.5%(χ2=9.76);肿瘤直径5 mm以内(含5 mm)转移率为22.7%,肿瘤直径超过5 mm者转移率为35.7%(χ2=4.16);以上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示与肿瘤数目无明显相关性(χ2=0.049)。另外,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中年龄低于45岁的男性患者,当肿瘤直径>5 mm时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较高,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较高,对直径超过5 mm的肿瘤有必要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90例临床分析

    作者:赵宏耀;苏体隆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经手术有病理诊断的9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及随诊资料.在局麻下经病变导管注射美蓝染色定位后,行导管区段切除术72例,肿瘤切除术12例,象限切除4例,单纯乳腺切除术2例.术后切除标本常规石蜡切片检查,诊断为大导管内乳头状瘤72例,中小导管内乳头状瘤14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合并不典型增生4例.结果 90例患者门诊随访,患乳无溢液复发及癌变.保留乳房者88例无乳头缺血坏死、无明显变形.结论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应根据临床特征,合理选择诊断和治疗方法.

  • 中央型与外周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比较

    作者:高进;唐炜;叶熹罡;陈伦;谭维格;潘凌霄;张晓申;郑文博

    目的 探讨并比较中央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P)与外周型导管内乳头状瘤(IPS)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19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IP患者76例,IPS患者43例.对入组患者随访1~7年.结果 全部入组患者均为女性,高发年龄段为30~49岁.与IP患者不典型增生率(11.8%)相比,IPS患者的发生率(41.9%)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08,P=0.000),且癌变性也较高(χ2=8.602,P=0.003).在临床表现为肿块的乳头状瘤患者中超声的诊断敏感度显著高于X线钼靶片(χ2=66.234,P<0.01).对临床表现为乳头溢液的患者,纤维乳管镜检查有很高的准确性(84.1%),并且对于IP患者的检查准确性高于IPS患者(χ2=7.729,P=0.005).IP与IPS均具有一定的复发率,并且IPS有更高的复发率(χ2=6.426,P=0.011).结论 与IP相比,IPS更容易合并不典型增生以及癌变;对于临床表现为肿块的乳头状瘤,超声检查优于钼靶片检查.IPS更容易复发,需要更加密切的临床随访.

  • 乳管镜诊治病理性乳头溢液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崇梅红;沈琴;罗舟;符德元;章佳新

    目的 探究乳管镜(FDS)在病理性乳头溢液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012年8月至2016年6月使用FDS检查的300例乳头溢液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FDS下血性和浆液性溢液组肿瘤性疾病发生率分别为80.0%、52.2%,高于水性和乳汁性溢液组(4.0%、3.2%);对于乳管炎性疾病,FDS下冲洗治疗能取得较好的效果;FDS指导下定位手术组较传统切除手术组诊断病理符合率更高(95.0%vs 87.5%,χ2=1.834,P=0.176).结论 FDS是诊断乳头溢液病因的可靠方法,并且可以对乳管炎性疾病进行有效的冲洗治疗;对于乳管内占位性疾病,FDS指导下定位切除手术能够缩小手术切除范围、缩短手术时间.

  • 实性小结节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超声诊断

    作者:李丽萍;吕伟;张建华;孙锁柱;丁姗姗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实性小结节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术前超声检查提示乳腺实质性小结节(直径<1.0 cm)、手术后病理证实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30例患者共38个乳腺结节,进行超声声像特征分析.结果 30例患者38个乳腺结节中,26个结节位于中央区,12个结节位于周边区;34.2%(13/38)的结节与周边导管关系密切;74.0%(28/38)的结节边界不清;68.4%(26/38)的结节纵横比<0.7;86.8%(33/38)的结节内可探及彩色血流,其中81.6%(31/38)的结节显示为Ⅰ~Ⅱ级血流;86.8%(33/38)的结节阻力指数<0.7.超声诊断实性结节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准确率为68.4%(26/38).良性与不典型增生及恶变结节声像特征比较:24个良性结节中58.3%(14/24)边界不清,79.2%(19/24)内部可探及彩色血流,显示为Ⅰ~Ⅱ级血流,阻力指数均<0.7,79.2%(19/24)的结节纵横比<0.7;14个不典型增生及癌变结节边界均不清,内部均可探及彩色血流,其中71.4%(10/14)显示为Ⅱ级血流,57.1%(8/14)阻力指数<0.7,50.0%(7/14)的结节纵横比<0.7.结论 结节与周边导管的密切关系及其内彩色血流信号的存在,对直径小于1.0 cm的实性结节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有帮助.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外科治疗及预后分析

    作者:田孝东;吴广东;庄岩;郭晓超;杨尹默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56例胰腺IPMN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类型IPMN的个体化治疗效果及预后.男性38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61±7)岁.其中主胰管型26例,分支胰管型18例,混合型12例.对累及主胰管或有临床症状的48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9例,胰体尾切除术17例,全胰切除术2例.8例病灶大径<3 cm且无任何临床表现的分支胰管型患者未行手术治疗,予定期观察.结果 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7.1%(13/48),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病理证实非浸润性肿瘤31例;浸润性癌17例,其中淋巴结阳性7例.主胰管型、混合型和分支胰管型病例中浸润癌分别占46.2%(12/26)、3/12和2/1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385,P =0.041).非浸润性肿瘤与浸润性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24.6%;淋巴结阳性患者术后生存期低于淋巴结阴性的浸润性癌患者(P =0.017).8例未行手术治疗患者随访期间病灶无明显变化.结论 IPMN恶性程度较低,进展缓慢,预后较好.累及主胰管的IPMN患者浸润性癌的比例较高,应积极手术治疗.大径<3 cm的无症状分支胰管型患者可密切随访.

  • 尿路上皮内翻性乳头状瘤62例临床分析

    作者:于健;孙志熙;孔垂泽;都书琪

    目的 探讨尿路上皮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表现、生物学行为及临床诊治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8年8月62例尿路上皮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1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6.4岁.单发56例,多发6例.肉眼血尿为常见的首发临床表现.发病部位在输尿管5例,4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1例行左肾及输尿管全长切除术;发生于输尿管合并膀胱1例,行膀胱全切术;发生于膀胱52例,44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6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2例行膀胱全切术;发生于尿道4例,1例行经尿道肿瘤切除术,3例行尿道肿瘤切除术.结果 62例患者术后病理均证实为内翻性乳头状瘤,其中伴发尿路上皮癌7例.49例随访3个月~12年.2例分别于术后7和79个月复发,3例分别在术后18个月、2年和6年发现尿路上皮癌.结论 尿路上皮内翻性乳头状瘤为良性肿瘤,需与尿路上皮恶性肿瘤相鉴别.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式,术后应定期复查膀胱镜及随访.

  • 全胰切除术21例疗效评价

    作者:靳大勇;楼文晖;王单松;匡天涛

    目的 对全胰切除术的疗效进行评价. 方法 对2003年4月至2006年6月21例接受全胰切除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21例行全胰切除术的患者中1例联合横结肠切除,1例联合全胃切除,9例行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部分切除端端吻合术,9例行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部分切除人造血管间置术,其中联合腹腔干切除8例,联合腹腔干、肝固有动脉切除4例,联合腹腔干、肝总动脉切除和肠系膜上动脉部分切除端端重建1例.12例(57.1%)发生术后并发症;5例(23.8%)术后30 d内死亡.术后每日胰岛素用量18~28 U,均能较好地控制血糖.生活质量较术前有明显提高.16例获得随访,中位生存期为9.2个月(1.2~13.0个月),其中胰腺导管癌中位生存期为7个月(1.2~9.0个月),侵袭性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中位生存期为11.3个月(10.0~13.0个月). 结论 全胰切除术不提高生存期,而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率增加,但可改善生活质量,可作为胰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手术选择,对胰腺导管腺癌则必须考虑手术的必要性.全胰切除术后糖尿病是可控的.

  • 等离子射频技术在儿童咽喉部疾病的应用

    作者:张庆丰;魏瑆

    等离子射频技术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耳鼻咽喉科的一种新技术.本文介绍了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在儿童咽喉部疾病中的应用原理、适应证、操作方法及优势,是一种安全、有效且微创的治疗方法.

  • 幼儿软腭平滑肌肉瘤一例

    作者:韩丽;韩志刚;韩红

    患儿男,26个月.因软腭部肿物4个月余入院.体检:软腭近中线处有一呈外生性生长的肿物,直径约为1.5 cm,表面多乳头状,质硬韧.经辅助检查无异常.在全麻下行手术将肿物切除.送病理检查报告为"乳头状瘤”.1周后拆线痊愈出院.4个月后肿物复发,第2次入院,见术区至软腭后缘有2个分别为2.5cm×2.5 cm×1.0cm大小相同的肿物,呈结节状,基底相连,考虑为第1次手术不彻底所致的复发,故行第2次手术扩大切除,再次送病理检查,报告仍为"乳头状瘤”.5个月后肿物再次复发,充满整个口腔,无法再手术.特将二次病检送往天津肿瘤研究所及内蒙古民族医学院病理教研室鉴定均报告为"平滑肌肉瘤”.

867 条记录 5/44 页 « 12345678...434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