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30例疗效观察

    作者:薛新中;茹祥君;张明;薛志勇;张波

    我院1990-04~2003-04经病理确诊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 NIP)30例,现总结如下.

  • 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误诊10例分析

    作者:谭爱荣;杨珺

    目的:探讨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断以减少误诊率.方法:分析10例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表现、CT检查及病理诊断.结果: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与鼻息肉肿物外观相似,极易误诊.结论:详细采集病史、重复检查、重视病理检查是提高诊断率的关键.

  •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并发鼻息肉误诊13例分析

    作者:谢希翔;刘洪斌;万良财

    我院自1995-08~2000-11共收治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并发鼻息肉误诊为鼻息肉13例,现分析如下.

  •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误诊18例分析

    作者:闫保星;柴林;陈宝顺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IP)是介于良恶性之间的边缘性肿瘤,常起到恶性肿瘤的破坏作用,其手术后的复发率及恶变率均较高[1],终确诊依靠病理检查,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与鼻息肉等疾病相混淆,从而导致误诊误治,影响预后,将我院自1984~2002-04经病理确诊误诊的NIP 18例,分析如下.

  •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误诊7例分析

    作者:徐卫波;刘庆娜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IP),属上皮性良性肿瘤,发病率约占鼻腔和鼻窦肿瘤的0.4%~4.7%.高复发性、破坏性生长方式极易恶变为其临床特性,因而有人认为NIP当属一种临界性肿瘤,临床甚至影像常被漏诊误诊.现将我院1980~2000年误诊7例分析如下.

  •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5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刘旭妍;王杰忠;王少烽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以往只是被作为浸润性导管癌的一种特殊形态学表现,或称之为浸润性导管癌伴微乳头状分化;2003 年WHO乳腺癌新分类将其归为乳腺上皮性肿瘤独立一型,而国内对本病还处于初步认识阶段,但由于其生物学行为表现与一般浸润性导管癌不同,具有明显的淋巴管侵袭性、高淋巴结转移率和预后差等特性,应引起临床及病理医生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本文报道5例,结合文献复习如下.

  • 角膜缘型鳞状上皮乳头状瘤1例分析

    作者:刘蓉;张林

    角膜缘型鳞状上皮乳头状瘤临床少见,笔者遇1例,报告如下.1 病历摘要男,53岁.于2005-08以发现左眼新生物逐渐长大1 a之主诉入院.患者于1 a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眼表面有一小米粒样大小微隆起的新生物,伴摩擦感,无疼痛感,未予诊治.后逐渐长大,摩擦感渐显著,并出现视力下降、畏光、轻度复视,遂来就诊.专科榆查:视力:右0.6,左0.25且矫正不提高.左眼睑结膜充血,鼻侧球结膜充血肿胀,可见扩张延伸至角膜的血管.

  • 先天性脉络丛乳头状瘤尸检与临床病理学研究

    作者:徐炜

    目的探讨脉络丛乳头状瘤(choroid plexus papilloma,CPP)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组化表型与诊断.方法对1例尸检发现的侧脑室脉络丛乳头状瘤进行组织病理(HE)及免疫组化(Envision法)观察.结果死婴出生18 d,肿瘤发现于侧脑室,呈暗红小结节状,伴脑室积水.镜下肿瘤组织呈分支乳头状,酷似脉络丛,细胞一致,乳头轴心血管丰富.免疫组化标记:瘤细胞广谱CK和Vim阳性,S-100强阳性,GFAP灶性阳性,EMA、34βE12和CEA均阴性.结论 CPP是起源于脑室脉络丛的良性肿瘤,在婴儿好发于侧脑室,可产生大量脑脊液而引起脑积水与颅内压增高,镜下典型的脉络丛样乳头状结构和CK、S-100与Vim阳性有助于其诊断.

  • 先天性脉络丛乳头状瘤尸检与临床病理学研究

    作者:徐炜

    目的探讨脉络丛乳头状瘤(choroid plexus papilloma,CPP)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组化表型与诊断.方法对1例尸检发现的侧脑室脉络丛乳头状瘤进行组织病理(HE)及免疫组化(Envision法)观察.结果死婴出生18 d,肿瘤发现于侧脑室,呈暗红小结节状,伴脑室积水.镜下肿瘤组织呈分支乳头状,酷似脉络丛,细胞一致,乳头轴心血管丰富.免疫组化标记:瘤细胞广谱CK和Vim阳性,S-100强阳性,GFAP灶性阳性,EMA、34βE12和CEA均阴性.结论 CPP是起源于脑室脉络丛的良性肿瘤,在婴儿好发于侧脑室,可产生大量脑脊液而引起脑积水与颅内压增高,镜下典型的脉络丛样乳头状结构和CK、S-100与Vim阳性有助于其诊断.

  • 内镜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的手术进路选择与疗效

    作者:王文;刘少峰;沈昌德;余良虎;胡春璋;范畴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切除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进路的选择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1~2005.12经鼻内镜手术治疗鼻内翻性乳头状瘤21例的临床资料.根据KRKOUSE分类法分为4级:I级2例.Ⅱ级7例,Ⅲ级11例;Ⅳ级1例.采用鼻内镜鼻内手术16例,鼻内镜联合鼻外进路10例(其中包括复发再手术5例).结果 术后随访6~69个月,有5例复发(23.8%),再次手术采用鼻内镜联合进路切除,均随访24个月未再复发.结论 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安全有效方法,但需按分期选择术式.对于肿瘤涉及上颌窦、额窦等病变广泛的Ⅲ~Ⅳ级患者,采用联合进路可以避免手术盲区,减少肿瘤残留,降低复发率.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超声表现1例

    作者:剧红娟;李涛

    患者女,18岁.左上腹阵发性疼痛1年余.查体:上腹部饱满,右上腹触及大小约8.0 cm×8.0 cm大小的包块,有轻压痛,表面尚光滑,活动度差.超声所见:胰头区可见大小约8.9 cm×8.1 cm的以囊性为主的囊实性包块,边界清晰,囊壁不规则增厚,并可见较大乳头状的结构突入囊腔(图1).

  • 对比分析幕上与幕下脉络丛乳头状瘤

    作者:杨超;孙胜军;边杰;肖道雄;刘晶

    目的 对比分析幕上与幕下脉络从乳头状瘤在患者一般资料及脑积水方面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经病理证实的脉络丛乳头状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肿瘤发生部位分为幕上组(19例)和幕下组(21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统计伴发脑积水的例数,并进一步观察治疗后脑积水的缓解情况.结果 幕上、幕下组的男女比例分别为15∶4和1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幕上、幕下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7.2±2.2)岁和(39.4±3.2)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幕上、幕下组伴脑积水的例数分别为14例和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复查,幕上组4例脑积水缓解(4/14),幕下组4例脑积水缓解(4/5).结论 幕上与幕下脉络丛乳头状瘤在患者性别、年龄分布和伴发脑积水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别.幕上脉络丛乳头状瘤更易伴发脑积水,且多为交通性脑积水,术后不易缓解;幕下脑积水多为梗阻性脑积水,术后易缓解.

  • 右侧小脑半球脉络丛乳头状瘤1例

    作者:周健;程敬亮;张勇

    患者男,52岁,因“持续性头晕伴双下肢乏力3个月”就诊.MRI:右侧小脑半球见不规则形肿块,约4.0 cm×3.6 cm×4.8 cm,呈长T1混杂长T2信号(图1A、1B),右侧桥小脑结合臂受压,邻近脑组织及第四脑室受压变形;DWI示病灶无明显扩散受限,ADC图呈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示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边缘凹凸不平,呈分叶状(图1C).行右侧小脑占位切除术及侧脑室外引流术,术中见肿瘤组织呈鲜红色,质软,包膜坚韧,血供丰富,小脑后下动脉发出分支供应肿瘤.镜下见瘤细胞呈柱状、分支乳头状排列.免疫组化:Vimentin、S-100均为阳性,TTF-1、GFAP、CEA、P53均为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2%.病理诊断:右侧小脑脉络丛乳头状瘤(choroid plexus papilloma,CPP),局灶呈不典型CPP表现(图2).

  • 乳管内乳头状瘤临床X线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作者:陈留斌;龚水根;渝丽

    目的探讨乳头状瘤X线平片、导管造影的X线表现及其与临床病理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乳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乳房X线平片,导管造影表现及病理改变;并根据病变大小、形态,病变处导管形态及二者的关系,在导管造影片上进行X线分型且与病理改变进行对比.结果 40例均有单个乳孔溢液,血性26例,乳晕区触及肿块6例.乳房X线平片示乳晕下区肿块5例.导管造影:40例均示导管内充盈缺损,其中9例并导管扩张.管内型28例,囊内型9例,实体型3例.X线表现与病理改变一致.结论乳管内乳头状瘤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单个乳孔溢液,乳腺X线平片征象少;导管造影特点是管内充盈缺损,对乳头状瘤具有确诊价值.

  • 阴道宫颈乳头状瘤的分子生物学与超微结构的研究

    作者:脱朝伟;吴泽全;常大鑫;张宁

    以往的研究工作证明人乳头状病毒(HPV)与中国妇女宫颈乳头状瘤的生长有密切关系.为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我们对外阴痒、白带多就诊体检发现阴道下1/3及宫颈有异常突起者病理及核酸分子杂交技术证实为HPV感染的16例标本进行了PCR检测及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如下:1 材料与方法16例来自门诊新鲜标本,以2.5%戊二醛和1%锇酸双固定,Epon-812包埋,超薄切片,铀-铅双重染色,PHILPS-CM10透射电镜观察.2 结果与讨论2.1 PCR检测用PCA技术检测标本16例,14例标本HPV阳性,占87.5%.2.2 超微结构观察在14例HPV阳性标本中发现了基底细胞核分裂相、基底细胞内存在成对中心粒,基底细胞和棘细胞层增厚,伴核增大,核仁增多,可见凹空细胞,核有明显改变,早期核增大,核仁增多.此后72.3%的核仁消失,常染色质丰富.82.18%染色质疏松,72.3%的阴道尖锐湿疣病例中发现了染色质之间颗粒及染色质周围颗粒、染色质之间颗粒呈棱角状,直径约15~35nm.PCA检测阳性者还可见核小体,阴性者未发现.随着核染色质的浓集并周边化,核固缩,在此类细胞中可见大量密集的染色质之间颗粒和染色质周围颗粒,胞质空化明显,形成典型的凹突细胞,凹突细胞中可见线粒体及内质网肿胀,脊消失,后融合成一些外围有包膜的大泡,充斥于胞质内,使胞质明显空化,成为典型的凹突细胞,典型的胞质空化在中表层细胞中常见.14例阴道尖锐湿疣标本中46%可见棘细胞质空化,另外在5例宫颈尖锐湿疣基底细胞和1例阴道尖锐湿疣副基底细胞中发现了大量直径在45~55nm边缘锐利但大小不规则的病毒样颗粒.

  •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和膀胱尿路上皮癌CEUS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作者:郭素萍;周爱云;徐盼;肖帆

    目的 探讨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IPB)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BUC)CEUS时间-强度曲线(TIC)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IPB患者30例和BUC患者50例的临床和CEUS表现,采用QLab分析软件获得IPB和BUC的TIC参数,包括上升时间(RT)、平均渡越时间(MTT)、峰值强度(PI)、半洗漱时间(TPH)、上升斜率(WIS)、达峰时间(TP)、半降支斜率(DS),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手术标本进行抗CD34因子免疫组化染色测量MVD,分析CEUS的TIC参数与MVD的相关性.结果 IPB和BUC的CEUS定量参数中,PI、TPH、TP、D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UC的MVD明显高于IPB(P<0.05).各TIC参数中,TPH和DS与MVD均存在相关性(rs=0.74、-0.81,P均<0.05).结论 CEUS在IPB与BUC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TIC参数可定量评估肿瘤内微血管生成情况.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MRI表现和外科治疗

    作者:吴珂;许伟;谭向龙;张兴华;李颖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MRI表现及外科治疗,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经外科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的30例SPT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 30例患者病灶部位:胰头部8例(26.7%),胰颈部3例(10.0%),胰体部8例(26.7%),胰尾部7例(23.3%),胰体尾部4例(13.3%).瘤体成分:囊实性21例(70.0%),实性6例(20.0%),囊性3例(10.0%).25例(83.3%)见假包膜;2例(6.7%)伴胰管扩张.动态增强特征表现为实性部分渐进性强化.采用传统外科手术或机器人手术,手术切除后随访6~18个月均无肿瘤复发.结论 胰腺SPT的特异性MRI表现包括有假包膜、渐进性强化的囊实性肿块,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 胆管内乳头状肿瘤的多层螺旋CT及MRI表现

    作者:毛志群;刘建滨;郭一清;刘鹏

    目的 分析胆管内乳头状肿瘤的多层螺旋CT及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能力.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及MRI资料,按照胆管内乳头状肿瘤是否发生癌变分为两组,比较两组病灶CT平扫、增强扫描肝动脉期及门静脉期CT值的变化.结果 病变位于左肝胆管9例,右肝胆管2例,3例仅累及胆总管,l例位于肝门区胆肠吻合口.胆管内软组织肿块或结节12例,多发病灶9例,单发病灶3例,CT平扫呈珊瑚状、结节状及丘样低密度灶;癌变组CT平扫及肝动脉期病灶CT值高于非癌变组(P<0.05),门静脉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表现:4例平扫表现为结节、扁平丘样及珊瑚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肿瘤带蒂与胆管壁相连,2例增强扫描肿瘤强化与CT类似.结论 胆管内乳头状肿瘤有较典型的影像特征,CT增强扫描可以提高胆管内乳头状肿瘤的检出率,对其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胆管内“漂浮征”为MRI的典型表现,对该病的检出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 胰腺无功能神经内分泌肿瘤与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多层螺旋CT增强特征比较

    作者:陈穹;王钢;曹军;唐永华;郑穗生

    目的 比较胰腺无功能神经内分泌肿瘤(NFPNET)与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NFPNET 16例和SPT 16例,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比较两种肿瘤的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强化幅度绝对值、双期增强CT值高于或低于胰腺实质的数量、强化峰值出现时相、强化方式、是否有周边侵犯或远处转移.结果 NFPNET组与SPT组动脉期强化绝对值分别为57.2±36.9与18.3±15.2,门静脉期分别为53.6±26.4与33.1±16.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FPNET组8例动脉期强化程度超过胰腺实质,SPT组0例;NFPNET组10例门静脉期强化程度超过胰腺实质,SPT组2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FPNET组和SPT组在强化峰值出现时相、腊肠样强化、壁结节样强化及是否有周边侵犯和远处转移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FPNET双期均为富血供增强,强化高于胰腺实质、强化峰值在动脉期、壁结节样强化较具特征性;而SPT强化程度低于胰腺实质、强化峰值在门静脉期、典型者可出现腊肠样强化,双期增强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MRI表现

    作者:黄砚玲;陈月洁;赵天琪;闫艾慧;卢涛;李松柏;徐克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SNIP)的MRI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3例SNIP患者的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23例SNIP中,起源于鼻腔18例,筛窦3例,上颌窦2例;其中2例伴局部细胞异型增生,1例恶变为中分化鳞癌.22例(95.7%)可见高低信号相间的卷曲脑回状(CCP)条纹影,其中19例(86.4%)呈弯曲状,3例(13.6%)平行走行状如垄沟.增强扫描肿瘤影像及信号与T2WI相似.1例恶变鳞癌者无CCP且肿块中心有不规则坏死区.18例鼻腔SNIP矢状面上6例边缘可见“贝壳征”,且增强扫描肿瘤内见放射状CCP,术后证实其中心为肿瘤起源处.结论 MRI能清晰地显示鼻腔鼻窦SNIP的影像特点,CCP、矢状面肿瘤边缘“贝壳征”及增强扫描肿瘤内放射状CCP有助于诊断及帮助确定肿瘤的起源部位.

867 条记录 3/44 页 « 12345678...434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