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枸橼酸抗凝在出血性卒中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余碧影;洪烨晶;潘虹;陈楚;栗丽;张莉

    目的 比较无肝素抗凝和枸橼酸抗凝对出血性卒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规血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5年5月~2018年6月期间在本透析中心常规血透的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使用无肝素抗凝透析治疗10例,枸橼酸抗凝8例.分析两组患者的预后,抗凝效果,脑出血再发率,透析充分性及电解质等指标.结果 无肝素抗凝组(A组)及枸橼酸抗凝组(B组)均无死亡,两者患者两月内各发生一例再发脑出血.A组每次平均透析时间明显少于B组,每周透析次数较B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每周透析充分性KT/V无明显差异,血清钙离子紊乱和代谢性碱中毒风险两组无明显差异,但枸橼酸抗凝组患者更易出现透析过程中肌肉痉挛.结论 对于合并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枸橼酸抗凝能有效增加透析效率,减少透析凝血,但需监测透析过程中电解质和酸碱情况.

  • 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表现及药物治疗方案

    作者:肖桂芳

    血管性痴呆(VaD)是由于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或缺血缺氧性脑损害引起的具有以下至少3项精神活动受损:语言、记忆、视空间技能、情感、人格和其他认知功能(如计算力、抽象判断力)的痴呆综合征.

  • 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应激性溃疡的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任守英;周辛平;韩西娟

    目的:探讨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应激性溃疡(SU)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 SU 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出血性卒中患者695例,其中发生 SU 的患者80例(11.51%),将患者分为发生 SU 组和未发生 SU 组,比较两组性别比例、年龄分布、病变部位、意识情况、出血量、APACHEⅡ评分、合并出血性卒中史、合并高血压史、收缩压、阿司匹林用量10个因素的差异,确定相关影响因素以及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年龄、出血部位、意识状态、出血量、APACHEⅡ评分、SBP、阿司匹林每天的用量为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 SU的相关影响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出血部位(OR =3.150,P =0.001)、出血量(OR =1.957,P =0.000)、收缩压(OR =0.432,P =0.000)、阿司匹林每天用(OR =0.539,P =0.004)为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 SU 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出血量、出血部位、收缩压、阿司匹林每天用量为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 SU 的独立影响因素,为了更好地预防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 SU,对于易发人群要早期给予合适的预防性药物治疗和措施。

  • 出血性卒中患者康复期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特点和风险因素分析

    作者:王泳;高亚利

    目的 探讨出血性卒中患者进入康复期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特点和相关风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0年5月-2016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高压氧科住院的出血性卒中患者232例,包括164例脑出血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ICH)164例和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aemorrhage,aSAH)68例.采用多普勒超声确诊下肢DVT,分析DVT的临床特点,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与DVT形成相关的风险因素.结果 共55例(23.7%)患者检出DVT,无症状DVT40例(72.7%)多于症状性DVT15例(27.3%),下肢远端DVT32例(58.2%)多于下肢近端11例(20.0%)和全下肢12例(21.8%),累及患肢35个(47.9%)少于非患肢38个(52.1%).DVT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年龄(P=0.000)、D-dimer值(P=0.000)、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P=0.003)、GCS≤8分(P=0.000)和气管切开(P=0.021)差异有显著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4;95%CI,1.01~1.07),D-dimer值(OR=1.44;95%CI,1.23~1.68)和GCS≤8分(OR=4.54;95%CI,2.13~9.67)为下肢DVT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出血性卒中康复期DVT不少见,以无症状下肢远端DVT多见.对于老龄合并严重意识障碍和D-dimer明显升高的出血性卒中患者要作为重点筛查DVT的目标.

  • 急性脑卒中致脑心综合征83例临床分析

    作者:宋程光;杨鑫;赵传胜;刘长喜

    目的:分析急性脑卒中导致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发生部位及具体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31例,出血性脑血管病52例。结果急性脑卒中患者中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为18.78%,其中,出血性卒中发生脑心综合征的比例为33.33%,缺血性卒中患者为10.84%,急性脑卒中合并脑心综合征常见的部位依次是基底节、丘脑、脑干及小脑,缺血性卒中合并脑心综合征患者的心肌缺血(70.97%)和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16.13%)明显高于出血性卒中患者(分别为28.85%和7.69%),心律失常发病比例(19.36%)低于出血性卒中患者(44.23%);脑卒中合并脑心综合征患者心肌酶谱改变比例达42.17%。结论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症状表现复杂,且预后较差,因此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能改善临床预后以及降低死亡率。

  • 院前家庭急救对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

    作者:杨巧红;肖丹;李冬娜;蔡叶艳

    目的 探讨院前家庭急救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30d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患者预后根据改良Rankin指数,分为预后良好(Rankin≤2)和预后不良(包括Rankin>2及死亡);家庭急救分为急救得当和急救不当.收集包括家庭急救及可能影响预后的有关指标资料,对指标与30d预后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79例出血性脑卒中病例进入研究,其中预后良好23例,预后不良56例;家庭急救措施得当37例,不当42例.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家庭急救是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5.258).结论 家庭急救是院前急救中的重要环节.家庭急救不当是出血性脑率中不良预后的危险因子.开展大众家庭急救教育,提高家庭急救技能,可以改善患者预后.

  • 莫陷中风认识六误区

    作者:

    眼下脑中风患者又成为急诊科的"主角".中风是卒中的俗称,又称"脑血管意外",根据脑血管病的病理演变过程大致分为两类:缺血性卒中,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出血性卒中,如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 高血压患者应当实施降压联合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

    作者:吴平生

    既往的实践证明:单纯降压治疗可以比较好地解决高血压导致的心力衰竭和卒中,特别是出血性卒中;单纯降压治疗可以减少部分冠心病事件,但往往获益不足.这一现象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 高血压患者胆固醇管理临床指导建议

    作者:高血压患者胆固醇管理临床指导建议专家组

    近年来我国的高血压患病率呈快速增长趋势,据估计2006年全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达2亿~[1].高血压治疗的终目的是大程度地减少心脑血管事件~[2].降压临床治疗试验已经充分证明,长期有效地降低和控制血压能显著减少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但是仅仅依靠控制血压水平,高血压患者仍存在较高的残余心血管危险,尤其是冠心病事件~[3].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大城市,虽然出血性卒中发病率已呈下降趋势,而缺血性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和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仍在上升~[4].为了更大程度地减少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病事件,尤其是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必须调整在高血压患者中单纯降低血压的治疗策略.

  • 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外周血CD34阳性细胞不同亚群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宋黄成;张松;朱为民;虞聪;俞俊杰;刘一坤;袁斌斌

    目的:探讨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外周血CD34、KDR/CD34、CD133/CD34和CD117/CD34阳性细胞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9月-2014年4月江苏省海门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急性出血性卒中患者30例,同时选取2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利用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分别于急性出血性卒中患者脑出血后第1~7天和对照组体检当天对外周血中CD34+、KDR+/CD34+、CD133+/CD34+和CD117+/CD34+细胞水平进行检测,使用CELLQuest软件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外周血 CD34+细胞与 KDR+/CD34+、CD133+/CD34+、CD117+/CD34+细胞在出血性卒中后1~7 d时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D34+和CD117+/CD34+在1~2 d时先下降,后逐渐上升;KDR+/CD34+和CD133+/CD34+细胞在1~5 d时逐渐升高,均在5 d达到大值,分别为(14.8±3.5)×105和(16.7±3.3)×105。与1 d时相比,CD34+细胞在5、6 d 时分别为(27.4±6.3)×105和(25.4±5.7)×105, KDR+/CD34+、CD133+/CD34+细胞在4、5、6 d时分别为(10.2±3.1)×105、(14.8±3.5)×105、(12.1±3.4)×105和(14.3±3.6)×105、(16.7±3.3)×105、(13.1±4.0)×105,CD117+/CD34+细胞在5 d时为(21.3±4.2)×105,均高于脑出血后第1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CD34+群体中,与对照组相比,KDR+/CD34+细胞比例在1~7 d 时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CD133+/CD34+细胞比例在4 d时为(65±4)%,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1 d相比,KDR+/CD34+细胞比例在5 d时为(55±6)%,CD133+/CD34+细胞比例在4 d时为(65±4)%,CD117+/CD34+细胞比例在4 d和5 d时,分别为(69±6)%和(72±6)%,均出现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外周血CD34+细胞及其细胞亚群发生了变化,推测不同细胞亚群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与潜能,KDR+/CD34+和CD133+/CD34+可能是急性出血性卒中的早期敏感指标,而CD117+/CD34+则在早期即被大量动员。

  • 急性实验性脑出血大鼠缺血皮质区炎性因子的表达

    作者:曾锦旗;彭泽峰

    目的研究急性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与对侧缺血皮质细胞凋亡以及HSP70与NF-κB表达. 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与模型组.用Ⅶ型胶原酶立体定位法复制出血性卒中动物模型,术后1、3、7 d分别进行HE染色、TUNEL染色、HSP70与NF-кB免疫组化反应. 结果脑出血后1 d于血肿周围缺血半暗区可见大量坏死细胞,HSP70与 NF-кB表达增强,出血对侧皮质细胞以凋亡改变为主,均于3 d达高峰,7 d仍有升高. 结论急性脑出血大鼠的缺血性损害于双侧均可见到,以血肿侧严重,损伤于3 d达高峰,7 d持续存在,脑出血后的继发性损害持续存在.

  • C型凝集素受体参与出血性卒中炎性脑损伤的作用机制及前景展望

    作者:刘晓莹;邹伟;于学平

    巨噬细胞诱导的C型凝集素(macrophage-inducible C-type lectin,Mincle)受体是模式识别受体家族的重要成员,可以识别从坏死细胞中释放的自配体,并与下游的脾酪氨酸激酶(Spleen tyrosine kinase,Syk)作用激活单独信号通路,引发一系列炎性反应.越来越多的实验数据表明,Mincle/Syk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包含卒中在内的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炎症反应,特异性的抑制该通路激活可以抑制神经炎症,修复神经功能损伤.本文主要对Mincle作用机制和病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Mincle对出血性卒中的治疗作用进行展望.

  • 他汀类药物与出血性卒中

    作者:宋海庆

    他汀类药物目前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缺血性卒中的预防,但也有研究发现该类药物可能增加出血性卒中的风险.发生机制可能与血胆固醇水平、微出血及他汀类药物自身药理作用有关.他汀类药物所引起的出血性卒中主要表现为颅内出血,包括脑叶出血和深部出血.既往用药史是判断相关性的重要依据.治疗措施包括停药、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及对症治疗.

  • 亚低温在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刘东晖;林清国;王文阳;杨武双;杨修

    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的神经系统急危重症,其致死、致残率高,临床上并无确切有效的干预措施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复杂,不仅包括血肿和脑水肿引起的原发性损伤,而且还可因颅内压增高、能量代谢异常、神经炎症和兴奋性毒性等造成继发性损伤.亚低温在神经重症医学领域中应用日渐广泛,基础研究显示其具有广泛脑组织保护和降低颅内压的作用,并对各种类型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具有抑制作用.因此,本文就亚低温在出血性脑卒中保护的作用机制、降温时机和不良反应等的新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 青年人出血性卒中的临床特点与病因分析

    目的:探讨青年出血性脑卒中的出血部位、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特征、常见危险因素及病因。方法分析自2011年11月至2014年5月入住的72例青年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血糖,CT、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结果等,同时收集同期老年组患者临床资料为对照组,进一步分析青年出血性卒中特征。结果青年人出血性卒中以脑叶(40.3%)多见。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检查多发现动脉瘤(41.7%)、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16.7%)。高血压(31.9%)为常见危险因素,吸烟(30.6%)及饮酒(23.6%)次之,糖尿病非常见危险因素(P=0.023)。病因前三位为动脉瘤(41.7%)、动静脉畸型(16.7%)、高血压(13.9%)。结论青年出血性卒中患者在出血部位、病因等方面与老年人有较大不同,对于青年出血性卒中患者,应及早行脑CT、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等检查,明确诊断。

  • 中国脑卒中流行病学特征和社区人群干预

    作者:王文志

    急性脑血管病在临床上又称为脑卒中或脑中风,分为2大类:(1)出血性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2)缺血性卒中,包括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栓塞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等.

  • 甘露醇在脑卒中急性期的临床应用

    作者:李淑华

    脑卒中急性期脑水肿导致的颅内压增高是脑卒中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据病理类型脑卒中分为出血性卒中(脑出血)与缺血性卒中(脑梗死).无论哪种性质的脑卒中只有在怀疑或肯定有脑水肿存在时,才考虑使用降低颅内压力的药物,如20%的甘露醇.

  • 出血性卒中与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对比分析--多中心脑卒中数据库临床研究

    作者:高晓兰;胡长梅;王文志;杨卿;龙洁;陈清棠;李金;周宝玉;徐忠宝;赵淑清;赵秀华

    目的:探讨出血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异同.方法:调查表设计参照美国NINDS使用的卒中数据库研究方案,结合国情修改而成.由北京市七家医院共同完成.抽取观察样本中首次发病的552例卒中进行分析,其中缺血性361例,出血性191例.结果:结果显示,缺血性卒中组糖尿病、TIA、心脏病史明显高于出血性卒中组(P<0.05~0.01).本人高血压史在出血性和缺血性卒中两组中分别占62.8%和59.0%.入院时血压:出血性组显著高于缺血性组.血糖均值女性缺血性卒中高于出血性卒中患者(P<0.01).缺血性卒中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较高.其中男性甘油三酯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低密度脂蛋白均值女性出血性卒中组高于缺血性卒中组(P<0.05).结论:高血压在出血性和缺血性卒中发病中具有同等重要作用;糖尿病、TIA、心脏病增加缺血性卒中的危险;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增高与缺血性卒中发生有关;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可能与出血性卒中有关.

  • 上海市945例脑卒中患者三年复发及死亡情况

    作者:李云鹏;哈楠;柳胜生

    脑卒中是多种脑血管疾病的严重表现形式,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较高的致死率,是我国近年来主要的死因之一.而脑卒中复发时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较严重,治疗更困难,治愈率低,死亡率高,且复发率有上升趋势.

  • 脑脊液置换与鞘内注射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观察

    作者:高志清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属出血性卒中,为神经科常见疾病,与其他脑血管疾病相比,病死率高,致残率低,有较高的临床治疗价值[1].近5年来,笔者应用脑脊液(CSF)置换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2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49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