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冠心病冠脉侧支循环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兴华;时强;朱兴雷;陈良华;邵建华;吕晓霞

    目的:探讨冠心病冠脉侧支循环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以68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Jundikinger技术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采用PCR技术检测ACE基因的I/D多态性.结果:①冠心病组与对照组基因型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4周内未服用ACE抑制剂冠心病组与对照组之间的DD与II,ID与II基因型之间ACE水平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③三支病变组较二支病变组及一支病变组的基因型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④冠脉侧支循环0级组、1组与2级组、3级组的基因型构成比有显著差异.结论:①ACE基因的DD基因型或D等位基因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②DD基因型或D等位基因提示冠脉侧支循环不易建立.

  • 中医药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及有关生长因子的影响

    作者:谢庆成;张文高;周苏宁;王显刚;颜亭祥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是指当某一冠脉主支或分支存在严重狭窄或闭塞时,由其它分支发出的为缺血区心肌供血的交通支.对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的心肌缺血,传统的药物治疗效果有限:而冠状动脉的介入治疗和旁路移植术均存在较高的再狭窄发生率.因此,促进缺血心肌区域侧支循环的建立、健全或血管新生已成为当前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和血管新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生长因子的作用,在已知的潜在促进心肌侧支血管生成的生长因子中,以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为重要.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对冠脉侧支循环及FGF、VEGF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顿抑模型的改进

    作者:张明;杨鹏麟;唐疾飞;何茉莉;潘雪蓉

    近年来,缺血/再灌注心肌顿抑的研究成为心血管领域的热点.大鼠因冠脉侧支循环少、费用低廉成为制作该模型的首选实验动物,但大鼠冠脉在心肌内走行不易辩认、心肌脆弱易出血、正常心率(414±29)次/min、冠脉结扎手术操作难度大等特点,以往的造模操作成功率低,需多人配合且耗时长对实验结果影响大.改进后的模型制备具有较多优点.

  • 重复运动试验检测稳定性心绞痛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摘要)

    作者:李建军;江洪;黄从新;陈芳;许家俐;夏豪;唐其柱;黎明江;王晋明;唐利;李庚山

    采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TET)观察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心肌缺血预适应(IP)现象的客观指标.1 对象和方法选择我科1998年以来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冠造)确诊冠心病SA16例,年龄43~72(平均51±12)岁.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程度行累积计分,冠脉侧支循环按Contina计分.停药24小时或进餐1小时行2次TET.第2次TET在首次TET后10分进行并确定ST段和T波恢复到TET前,终点依文献.监测心电图和血压.ST段水平或下斜压低≥1 mm为缺血阳性标准.观察2次TET心绞痛发生率及出现时间,ST段压低大值及持续时间及心律失常发生率.分析各参数与冠脉狭窄及侧支循环的关系.

  • 关于冠脉侧支循环形成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阳卓良;谭华清;唐湘宇

    冠心病患者冠脉之间存在一些细小的吻合支,这些吻合支在正常情况下处于关闭状态,当冠脉血管狭窄>70%时,这些血管的吻合支会受到缺血、缺氧等应激的刺激,并逐渐开放形成侧支循环[1].有临床试验发现,冠心病患者即使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近,其临床表现及预后也呈现非常明显的不均一性,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的形成情况是导致这种不均一性的重要因素之一[2].多年来对冠脉侧支循环的研究从未中断过.良好的侧支循环能够挽救心肌细胞的坏死,延长局部缺血心肌的存活时间,限制急性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左心室功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3].目前对侧支生成建立的诸多研究中,比较公认的结论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是影响侧支生成的重要因素[4].但即使相似的狭窄程度,患者的侧支生长情况仍有很大差异,说明存在更为重要的因素影响侧支循环的形成.目前对引起不同个体之间侧支生成差异的影响因素存在争议,尚未有定论.本文就近年来关于冠脉侧支循环的形成机制,影响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疾病、药物及相关生化因素进行综述.

  • 基因治疗促进冠脉侧支循环形成

    作者:邓珏琳;黄德嘉

    冠状动脉搭桥术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等治疗方法的广泛应用,使部分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预后有明显改善.但上述治疗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除相当一部分病人不能进行这类治疗外,更为重要的是术后再狭窄率高达25%~50%.近年的研究热点是如何从分子水平促进缺血心肌冠脉侧支循环的形成,实现血管重塑,甚至取代冠脉搭桥和PTCA.

  • 冠状动脉侧支血流的测量方法

    作者:张平宽;李勇

    判断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和预后的方法有多种多样.随冠脉造影、经皮冠脉球囊扩张术(PTCA)、溶栓等治疗方法的应用,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冠脉的侧支循环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有重要的影响.然而怎样较客观地、定量地评判冠脉侧支循环(CCF),各个研究者有不同的方法.

  •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患者侧支循环情况对血管开通后左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作者:周延军;邱春光;卢文杰;王徐乐;潘亮;韩战营

    探讨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患者侧支循环情况对血管开通后左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连续入选至少有一支主要冠脉完全闭塞的患者228例,根据Rentrop评分系统对患者冠状动脉侧支情况进行评分,分为侧支生成不良组(Rentrop评分0级和1级,n=106)和侧支生成良好组(Rentrop评分2级和3级,n=122),术后随访12个月,记录基线及随访12个月时左心功能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侧支生成良好组12个月随访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侧支生成不良组明显升高(59.7% vs.54.9%,P<0.05).侧支生成形成良好组MACEs发生率显著低于侧支生成不良组(2.4%vs.9.4%,P<0.05).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形成情况对于开通闭塞血管后改善左心功能,降低MACEs发生率有重要作用.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糖化白蛋白水平与冠脉侧支循环的关系研究

    作者:沈迎;伍峰;丁风华;陆林;张瑞岩;沈卫峰;吴宗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糖化白蛋白水平与冠脉侧支循环的关系,并与非糖尿病患者作比较。方法:入选连续434例稳定型心绞痛伴1支或以上冠脉完全阻塞的患者,其中糖尿病组317例,非糖尿病组117例。检测空腹血清糖化白蛋白(GA)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并用 Rentrop 计分法评估阻塞远端来自对侧冠脉提供的侧支循环情况(Rentrop 0或1分为侧支循环不佳,2或3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结果:在总的437例患者中,侧支循环不佳患者的 GA[(20.9±6.3)%对(18.6±5.5)%, P <0.001]和 HbA1c[(6.9±1.0)%对(6.7±1.1)%,P <0.05]显著高于侧支循环良好患者。糖尿病组中,侧支循环不佳患者(118例)较侧支循环良好者(199例)血清 GA 水平明显增高,为(21.2±6.5)%对(18.7±5.6)%,P <0.001;但 HbA1c 水平相似,为(7.0±1.1)%对(6.8±1.3)%,P =0.27。GA 与 Rentrop 计分呈显著负相关(r=-0.28, P <0.001),但 HbA1c 与其无关(r=-0.10,P =0.09)。在预测冠脉侧支循环不佳方面,GA 的曲线下面积较 HbA1c 明显增大(0.64对0.58)。在非糖尿病组,GA 和 HbA1c水平与冠脉侧支循环状态无关。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65岁、女性、非高血压、高脂血症和肾功能减退是预测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冠脉侧支循环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经校正混杂因素后,GA>18.3%仍然较 HbA1c>7%更为敏感地预测糖尿病患者冠脉侧支循环不佳。结论:血清 GA 水平增高是2型糖尿病患者冠脉侧支循环形成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 高敏C反应蛋白与老年冠心病患者冠脉侧支循环的相关性

    作者:朱燕梅;季祥武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于潍坊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老年(>60岁)冠心病患者128例,测定其血清hs-CRP浓度;采用Rentrop方法对CCC进行分级(0~3级),分为CCC不良组(0~1级)和CCC良好组(2~3级),然后对比两组之间hs-CRP浓度.结果 128例患者中CCC不良42例,CCC良好86例;CCC不良组血清hs-CRP浓度高于CCC良好组(P<0.05);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示:血清hs-CRP浓度与CCC分级呈负相关(r=-0.716,P<0.01).结论 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CCC不良者的血清hs-CRP浓度明显高于CCC良好者,提示高血清hs-CRP可能是冠脉侧支形成的一个不利因素.

  • 前列地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缺血症状的改善作用

    作者:王敬祥;牛晶丽

    目的 观察前列地尔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 )患者心功能及缺血症状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10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 ,两组均采用AMI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前列地尔注射液静脉滴注. 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 经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观察侧支循环形成情况,记录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14 d观察组冠脉造影显示侧支血管形成增多,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LVEF升高(P<0.05或<0.01). 结论 前列地尔可显著改善AMI患者的心功能及临床缺血症状,该作用与促进冠脉侧支血管形成有关.

  •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对冠心病死亡率影响的meta分析

    作者:王斐斐;张爱东;李自成;陈家元

    目的:本研究对相关资料进行meta分析,比较不同冠状动脉(冠脉)侧支循环情况对冠心病患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NKI、CBMdisc、谷歌学术等数据库,查找冠脉侧支循环对冠心病死亡率影响的中、英文文献.根据异质性大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并对其发表偏倚进行评估.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合计6 995例患者.冠脉侧支循环丰富组冠心病患者死亡率与冠脉侧支循环不丰富组冠心病患者死亡率之比的RR值为0.57(95% CI:0.39~0.82);亚组分析表明: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之比的RR值为0.56(95%CI:0.32~0.97),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死亡率之比的RR值为0.46(95%CI:0.34~0.62),经PCI治疗后患者死亡率之比的RR值为0.45(95%CI:0.36~0.56),患者院内死亡率之比的RR值为0.34(95% CI:0.16~0.74),随访1年以内患者死亡率之比的RR值为0.50(95%CI:0.31~0.80).表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稳定型心绞痛、经PCI术治疗以及在院患者、随访1年以内的患者中冠脉侧支循环丰富组的死亡率均低于冠脉侧支循环不丰富组(P<0.05).结论:丰富的冠脉侧支循环对于冠心病患者具有保护作用,可降低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

  • 高血压与冠心病患者冠脉侧支循环的关系

    作者:宁阳根;李传昶;胡大军;贺立新;蒲晓群;杨天伦

    目的探讨高血压对严重冠脉病变侧支循环的影响.方法经冠脉造影确诊的220例冠脉严重狭窄(95.0%)的患者分为高血压组(n=124)和非高血压组(n=96),通过冠脉造影评价两组的侧支循环形成情况.结果在高血压组的冠心病患者中,97例(78.2%)形成侧支循环,在非高血压组患者中,61例(63.5%)形成侧支循环(P<0.02);高血压组患者的左室壁厚度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1.28±0.11)cm vs(1.20±0.09)cm P<0.01).结论在严重的冠心病患者中,合并高血压及左室肥厚的患者冠脉侧支循环形成增加.

  • 冠心病患者血清IGF-I浓度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罗初凡;杜志民;胡承恒;李怡;伍贵富

    目的探讨血清IGF-I浓度检测对估价冠心病患者左室功能及冠脉侧支循环状况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41例冠心病患者和15例正常人的血清IGF-I浓度;冠心病患者均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按Rentrop法对侧支循环分级;左室造影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

  • 循环microRNA-21水平在预测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中的作用

    作者:廖清池;胡艳丽;周胜华

    目的 探讨microRNA-21 (miR-21)在预测冠心病慢性闭塞病变(CTO)患者侧支循环是否良好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95例冠脉造影提示CTO的冠心病患者,根据患者冠脉侧支循环情况将其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53例)及侧支循环不良组(42例),选择冠脉造影正常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21水平,ELISA法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应用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miR-21对CTO病变患者冠脉侧支循环是否良好的预测效能.结果 与冠脉侧支循环不良组相比,冠脉侧支循环良好组血浆miR-21及HIF-1α水平明显升高(P<0.05);CTO病变组较正常冠脉组miR-21及HIF-1α水平明显降低(P<0.05);miR-21水平与HIF-1α表达呈正相关(r=0.804,P<0.05);miR-21 (OR=4.762,95%CI为2.395~6.164,P<0.05)及HIF-1α(OR=12.906,95%CI为11.774~15.048,P<0.05)水平均为CTO冠脉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的预测因子;miR-21可有效区分CTO病变侧支循环是否良好(AUC为0.93,P<0.05).结论 循环miR-21水平在CTO侧支循环良好组明显升高,可作为区分冠心病CTO病变患者侧支循环是否良好的生物标志物.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王焕超

    目的 探讨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及侧支循环的形成对心梗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AMI患者按Rentrop侧支循环分级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和侧支循环不良组.将两组AMI患者的冠脉造影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冠脉侧支循环形成与糖尿病呈负相关,与梗死前心绞痛病程(>3个月)及冠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而与年龄、性别、吸烟史、血脂水平、高血压病等无关.结论 冠脉病变支数、梗死前心绞痛病程(>3个月)是AMI患者形成侧支循环的有利因素,糖尿病不利于侧支循环形成.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