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双侧桡动脉逆向导丝技术开通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可行性

    作者:隋立有;周丽艳;曹刚;陈雪静;杨静玉;候峰;刘晓明;梁大航

    目的:探讨经双侧桡动脉逆向导丝技术开通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可行性.方法:收治CTO患者39例,对其利用经双侧桡动脉逆向导丝技术予以PCI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手术成功率87.18%,不良事件概率10.26%,复发率2.56%.结论:在开通CTO中,经双侧桡动脉逆向导丝技术具有可行性,其安全性与疗效较好.

  • 扩张微导管联合新型慢性闭塞病变专用导丝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探讨

    作者:芦涤

    目的 研究扩张微导管(corsair微导管)联合新型慢性闭塞病变专用导丝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并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从2012年3月至2015年2月治疗的CTO病变患者,其中使用扩张微导管联合新型CTO病变专用导丝介入治疗的64例为观察组,采用传统治疗的64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操作成功率、逆向技术使用情况、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造影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操作成功率为89.06% (57/6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31% (45/64)(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105.3±58.5 min)、对比剂用量(254.9±96.3 ml)以及造影时间(62.8±24.7 mi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43.7±42.4 min,334.2±104.7 ml,79.3±32.6 min,P<0.05);且观察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4.69%)以及术后1年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56%)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2.81%,17.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扩张微导管联合新型慢性闭塞病变专用导丝在冠状动脉CTO病变介入治疗中能提高介入操作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较佳.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现状

    作者:郑泽;柳景华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术后的患者往往具有复杂的冠状动脉解剖情况,这些患者在CABG术前就具有严重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CABG术后促成冠状动脉进一步粥样硬化的进展[1].接近50%的CABG术后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时能发现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occlusion,CTO)[2-3],CABG术后患者经常会有症状复发或事件发生,应主要归因于静脉桥血管病变或自体冠状动脉血管的粥样硬化进展[4].

  •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非梗死相关血管慢性闭塞病变开通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作者:耿雨;周玉杰;刘宇扬;王建龙

    目的:探讨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非梗死相关血管慢性完全闭塞病变(non-IRA-CTO),择期介入开通的临床预后影响.方法:对我院急诊科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行急诊PCI的患者进行筛选,符合入组标准的STEMI合并non-IRA-CTO的共115例患者,择期non-IRA-CTO开通组39(33.9%)例患者,未开通组(包括介入失败及未介入手术)76例患者.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药物使用情况、超声心动图及化验检查结果等,收集并阅读介入治疗光盘及手术记录等资料,电话随访1年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MACE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再次血运重建、心肌梗死、严重出血及脑卒中.结果:开通组患者术后1个月射血分数较术前显著改善[(53.29±7.24) vs.(57.55±7.89)%,P<0.05].开通组1年内MACE事件发生3例(7.7%),未开通组为30例(3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其中,开通组无心源性死亡患者,后组为7例(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MACE事件(47.8%vs.35.8%,P=0.209)及心源性死亡(4.3%vs.11.3%,P=0.430)在介入开通失败组和未行介入开通手术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多元Cox回归分析证实,择期CTO开通(HR=0.219,95% CI 0.066~0.731,P<0.05)是患者1年无MACE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择期介入开通non-IRA-CTO可以增加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术后1个月的射血分数,减少患者1年的MACE事件,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对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介入治疗的预测价值

    作者:崔松;陈亚磊;王瑞;贺毅;栗佳南;田锐;葛长江;苑飞;黄榕翀;宋现涛;吕树铮

    目的 运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分析影响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 lesions,CTO)介入治疗的病变特征及对介入治疗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 入选113例患者,分为介入治疗成功组(64例)与介入治疗失败组(52例).收集患者资料,运用CTA分析两组患者CTO特征,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影响CTO介入治疗成功的因素,利用ROC曲线判断并评价CT-CTO评分和日本CTO评分(J-CTO评分)的诊断效能.结果 介入治疗失败组患者闭塞段近端分叉(75.0%比54.7%,P=0.042)、闭塞段远端纤维帽形态不清晰(17.3%比4.6%,P=0.023)、闭塞段内是否存在钙化病变(73.1%比53.1%,P=0.033)、闭塞段长度[(26.0±16.6)mm比(16.8±11.3)mm,P=0.003]、闭塞段长度≥20 mm(46.2%比25.0%,P=0.007)均高于介入治疗成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闭塞段远端纤维帽形态不清晰、闭塞段近端分叉、闭塞长度≥20 mm是影响CTO介入治疗成功的主要因素.ROC曲线下的面积CT-CTO评分预测介入治疗成功率(87.8%比73.9%,P<0.05)高于J-CTO评分.结论 闭塞段远端纤维帽形态不清晰、闭塞段近端分叉、闭塞段长度≥20 mm是影响CTO介入治疗成功的独立危险因素,CTA能够预测CTO介入治疗的成功率,与J-CTO评分相比,CT-CTO评分对介入治疗成功率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 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评价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效果

    作者:王晶;刘博罕;穆洋;徐勇;智光;陈韵岱

    目的 应用负荷超声心动图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效果.方法 46例慢性完全闭塞患者根据介入治疗结果分为开通组和未通组,并在介入治疗术前和随访6个月时分别完成低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应用半定量方法测定静息和负荷状态下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同时应用三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容积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状态一般临床资料和各项超声心动图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开通组术后在射血分数[(60.00±3.22)%比(62.65±3.58)%,P=0.017]、负荷状态下WMSI[(1.42±0.37)比(1.32±0.36),P<0.001]与术前结果相比,均有显著改善;射血分数[(62.65±3.58)%比(57.7±5.61)%, P=0.001)]和负荷状态下WMSI[(1.32±0.36)比(1.62±0.47),P<0.001]与未通组相比,均有显著改善.结论 低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可有效评估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效果.成功开通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血管对于左心室容积和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以及负荷状态下室壁运动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 管腔扩张导管联合新型慢性闭塞病变专用导丝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彭育红;汝磊生;孙家安;赵玉英;张莉;王冬梅

    目的:评价管腔扩张导管(Corsair 微导管)联合新型慢性闭塞病变专用导丝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3年8月应用Corsair 微导管联合新型CTO病变专用导丝处理CTO病变的89例患者为Corsair 微导管组(A组),以Corsair 微导管应用前的89例CTO病变患者为对照组(B组),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所见病变特点、介入操作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随访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Corsair微导管组患者病变成功完成支架置入81例,操作成功率为91.0%,而对照组操作成功62例,操作成功率为69.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rsair微导管组造影时间及操作时间、对比剂用量均较对照组减少,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结论 Corsair微导管联合新型CTO病变专用导丝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CTO病变可以提高介入操作成功率。

  • 双腔微导管在合并分叉病变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彭育红;汝磊生;孙家安;赵玉英;张莉;齐书英;丁超;王冬梅

    目的 评价双腔微导管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处理合并分叉病变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3月于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心内科应用双腔微导管处理合并分叉病变的CTO患者23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观察患者PCI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结果 应用双腔微导管对存在分叉病变的23支CTO血管进行处理,共计21支(91.3%)血管成功完成支架置入,2支血管行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因靶血管过小未置入支架.所有处理的血管均实现血管开通,TIMI血流Ⅲ级,操作成功率为100%.11支(47.8%)右冠状动脉及3支(13.0%)左冠状动脉病变采用单支架策略,9支(39.1%)左冠状动脉病变采用双支架策略,其中4处采用mini-crush支架术,4处采用改良裤裙支架术,1处采用改良T支架术,所有双支架术式均完成对吻扩张.术中术后无MACE发生.结论 双腔微导管可用于PCI术中协助处理存在分叉病变的CTO.

  • Knuckle技术辅助反向控制性正向和逆向内膜下寻径技术治疗钙化迂曲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作者:林敬业;钟志安;张斌;黄泽涵;吴开泽;廖洪涛

    目的 探讨一种新的改良反向控制性正向和逆向内膜下寻径(CART)技术开通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13例冠状动脉CTO病变患者行改良反向CART技术.该技术在传统反向CART技术基础上,使用Knuckle技术帮助正向导丝进入内膜下间隙,配合运用操控性好、穿透能力强的逆向导丝及正向球囊在CTO病变处进行扩张,使逆向导丝通过病变进入病变近段血管真腔.所有患者术中对病变进行常规J-CTO评分,对侧支进行Werner分级.结果 13例患者中10例CTO病变位于右冠状动脉,3例位于前降支.J-CTO评分1分2例(2/13),2分4例(4/13),3分6例(6/13)及4分1例(1/13).侧支Werner 分级1级9例(9/13),2级4例(4/13).13例患者均取得技术成功,1例因侧支循环穿孔行心包穿刺.结论 运用本项改良的反向CART技术可高效安全地开通CTO病变.

  • 国产单环网篮导丝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逆向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赵林;金泽;张晓江;何东方;罗亚玮;宋现涛;柳景华;郭成军;李贵华;王雷;王冰;陈少青;孙洪涛;吕德

    目的 评价国产单环网篮导丝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逆向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连续入选2012年3月至2016年11月冠状动脉CTO病变逆向介入治疗中应用国产单环网篮导丝27例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CTO特点、网篮导丝使用情况、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急性心肌梗死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情况.结果 27例患者术中均使用国产单环网篮导丝协助逆向导丝体外化,平均用时(3.5±5.4)min,其中单环网篮导丝协助微导管通过病变6例.26例患者成功置入支架,1例患者因冠状动脉严重钙化未能成功置入支架.术中未发生单环网篮导丝引起的夹层破裂、导丝断裂、圈套器不能松解、血管穿孔等严重并发症.住院期间无MACE发生.结论 逆向介入治疗CTO过程中应用国产单环网篮导丝协助逆向导丝进入正向指引导管,完成逆向导丝体外化是安全、有效的,可以简化介入治疗操作步骤.

  • 血管内超声指导前向导丝经假腔再进入真腔技术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作者:温尚煜;孙志奇;王柏颖;王满庆;刘亮;黎辉

    目的 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前向导丝经假腔再进入真腔技术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纳入2006年7月至2014年4月于大庆油田总医院行IVUS指导前向导丝经假腔再进入真腔技术治疗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患者共29例,其中男20例(69.0%),平均年龄(65.0±9.6)岁.结果 29例患者共有29处病变,其中22例(75.9%)患者在IVUS指引下前向导丝由假腔成功进入真腔.住院期间3例(10.3%)患者诊断为PCI相关心肌梗死.术后12个月随访中发生心原性死亡1例(3.4%)、心肌梗死l例(3.4%)、靶血管血运重建2例(6.9%).结论 IVUS指导下前向导丝经假腔再进入真腔技术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可提高术中成功率,降低随访中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是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一种备选方法.

  • 经微导管估测冠状动脉侧支血流状态的临床意义

    作者:沈迎;丁风华;张瑞岩;杨震坤;胡健;沈卫峰

    目的 验证经微导管测定冠状动脉闭塞远端压力(Pd)的精确性,并探讨该方法在评估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中的作用.方法 连续入选249例稳定型心绞痛伴至少一支冠状动脉完全闭塞3个月以上患者,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当导引钢丝通过闭塞病变后,应用微导管测定Pd,对其中40例(验证组)再用压力导丝进行压力测定.根据主动脉平均压和Pd计算冠状动脉侧支血流指数(collateral flow index,CFI).结果 (1)经微导管测定的Pd与压力导丝测得值显著相关,组内相关系数为0.751(95% CI0.611 ~0.840,P<0.001);两种方法计算的CFI也显著相关,组内相关系数为0.679(95% CI0.391 ~ 0.830,P<0.001).(2)Pd与主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均显著相关(均P<0.001),但CFI仅与Pd相关(r=0.843,P<0.001),而与主动脉收缩压(r=-0.030)、舒张压(r=-0.051)和平均压(r=-0.057)无显著相关性(均P>0.05).(3)女性、高龄(年龄≥70岁)、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和肾功能减退患者Pd和CFI减低(均P<0.05),而高血压病患者Pd和CFI增高.结论 介入治疗时,应用微导管可以精确地测定Pd,这可能对评估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状态和冠心病患者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诱发血管弥漫性夹层延迟干预的安全性分析

    作者:陆浩;李晨光;常书福;戴宇翔;黄东;马剑英;姚康;张峰;葛雷

    目的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可能导致冠状动脉弥漫性夹层形成,观察此类患者延迟支架置人的安全性、靶血管再闭塞发生率及预测因素,以及对再次PCI治疗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3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进行CTO介入治疗时导致病变血管弥漫性夹层,并采用了延迟支架置入策略的患者19例,观察住院及随访期间心脏压塞、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夹层长度及TIMI血流分级对再闭塞的影响,比较原位闭塞及非原位闭塞患者再次PCI的成功率.结果 所有患者住院及随访期间未发生心脏压塞、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等并发症.术后6~50周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示,靶血管再闭塞15例(78.9%),其中原位闭塞11例,非原位闭塞4例,首次PCI术后靶血管的TIMI血流均为Ⅰ~Ⅱ级;血管再通4例,TIMI血流均为Ⅲ级.再次PCI的患者中,原位闭塞9例,正向PCI均失败,逆向PCI成功5例(55.6%);非原位闭塞4例,正向PCI3例,逆向PCI 1例,均成功;非原位闭塞再次正向PCI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原位闭塞患者(P =0.003).结论 CTO介入治疗后出现弥漫性夹层,延期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案,TIMI血流Ⅲ级是血管再通的独立预测因素,若出现原位再闭塞,在有可利用的侧支循环血管的情况下,应尽早选择逆向PCI策略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 穿微导管技术在逆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柴玮璐;廖洪涛;张斌;钟志安;王培宁;马墩亮;于汇民;董太明;严红

    目的 探讨穿微导管技术在逆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并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入选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二病区行逆向PCI治疗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患者81例.采用穿微导管技术建立PCI轨道,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和PCI手术情况,观察患者术中及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81例行逆向PCI的CTO病变患者中,71例成功通过侧支循环,69例逆向PCI成功(85.2%),术中发生心脏压塞2例,腹膜后血肿2例.69例逆向PCI成功患者中,逆向导丝成功通过CTO病变后,穿微导管技术建立PCI轨道失败1例,穿微导管技术成功率为98.6%.12例逆向PCI失败的原因分别为:逆向导丝无法通过侧支循环10例,无法通过CTO病变2例.结论 穿微导管技术是体内导丝穿入微导管的方法,安全、有效,可作为逆向PCI中建立PCI轨道的常规方法之一.

  • 边支血管内超声指导开通主支无残端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作者:王斌;韩雅玲;荆全民;徐凯;王效增;马颖艳;梁振洋;王耿;刘海伟;关绍义

    目的:研究边支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指导开通冠状动脉主支无残端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的可能性和疗效。方法自2010年4月至2016年9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对14例冠状动脉主支有 CTO,闭塞处无残端但有分支的冠心病患者行边支内 IVUS,在 IVUS 指导下对主支 CTO 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结果经对角支内 IVUS 寻找前降支中段 CTO 闭塞段开口10例,比例高,占71.4%。 IVUS 指导导丝穿刺 CTO 残端成功12例,占85.7%。穿刺 CTO 残端后成功通过 CTO 达到远端真腔9例,占64.3%。共对12例患者首先尝试应用 Fielder XT 导丝,1例成功穿刺 CTO 残端。应用高硬度 CTO 专用导丝成功穿刺 CTO 残端11例。结论边支内 IVUS 指导开通冠状动脉主支无残端 CTO 是可行的,此种情况下应首选硬度较强的 CTO 专用导丝而非硬度较差的锥形导丝。

  • 替格瑞洛用于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作者:徐承义;苏晞;宋丹;彭剑;何蕾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应用替格瑞洛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216例行PCI成功的CTO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给予替格瑞洛治疗作为研究组(82例),继续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134例).研究主要终点为两组患者随访1年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支架内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心原性死亡)的发生率;次要终点为一般不良事件(包括出血、呼吸困难)的发生率.结果 随访12个月,两组患者总体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6%比21.3%,P=0.318),但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在研究组显著降低(3.9%比12.6%,P=0.038).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0%比9.4%,P=0.430),但研究组呼吸困难更为多见(9.1%比1.6%,P=0.011).结论 与氯吡格雷比较,替格瑞洛用于CTO-PCI术后临床疗效确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但呼吸困难症状较多见.

  •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和非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置入西罗莫司洗脱支架再狭窄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甘杨;陈思聪;方勇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和非CTO病变对西罗莫司(雷帕霉素)洗脱支架(SES)置入1年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影响,并分析ISR的预测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0日置入SES并于1年后回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市第一医院心内科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患者357例,根据冠状动脉置入支架前有无完全闭塞和闭塞时间≥3个月分为CTO组80例和非CTO组27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各变量与ISR的相关性.结果 CTO组患者的年龄[(59.7±9.2)岁比(63.0±9.6)岁,P=0.007]、射血分数[(56.3±11.2)%比(61.3±10.6)%,P=0.000]、非顺应性球囊高压后扩张所占比例[12例(15.0%)比73例(26.4%),P=0.036]均显著低于非CTO组,ISR发生率显著高于非CTO组[18例(22.5%)比36例(13.0%),P =0.0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支架置入后非顺应性球囊高压后扩张是患者支架置入1年后ISR的保护因素(OR0.345,95% CI0.136~0.874,P=0.015).结论 CTO病变较非CTO病变可能增加支架置入1年后的ISR发生率,支架置入后非顺应性球囊高压后扩张是患者支架置入1年后ISR的保护因素.

  • Guidezilla TM延长导管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反向控制性前向与逆向内膜下寻径技术中的应用

    作者:黄泽涵;张斌;廖洪涛;钟志安;马墩亮;林敬业

    目的 探讨Guidezilla TM延长导管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行逆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协助导丝通过闭塞病变与导丝体外化的可行性以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119例CTO患者.其中,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入选80例未使用Guidezilla TM延长导管的反向控制性前向与逆向内膜下寻径(controlled anterograde and retrograde sub-intimal tracking,CART)技术的患者(Non-Guidezilla组),2015年10月至2016年11月入选39例使用Guidezilla TM延长导管的反向CART技术的患者(Guidezilla组).结果 本研究中反向CART技术总体成功率为84.0%(100/119).Guidezilla组成功率(100%比76.2%,P<0.05)高于Non-Guidezill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平均J-CTO评分为2.67,Guidezilla组手术困难(35.9%比15.0%,P<0.001)和非常困难(61.5%比32.5%,P<0.001)的患者比例均高于Non-Guidezill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Guidezilla组二次手术率(25.6%比63.8%,P<0.001)及开口/分叉病变比例(30.8%比62.5%,P=0.002)均低于Non-Guidezill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Guidezilla组闭塞近段刀割状(53.8%比32.5%,P=0.030)、闭塞段长度>20 mm(89.7%比72.5%,P=0.035)及闭塞段弯曲>45°(84.6%比63.8%,P=0.020)的比例均高于Non-Guidezilla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长迂曲的复杂CTO患者,逆向导丝与微导管难以通过病变并进入正向指引时, Guidezilla TM延长导管能提供安全有效的解决方案.

  • 无心肌梗死病史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作者:张剑;荆全民;王效增;马颖艳;王耿;刘海伟;王斌;徐凯;韩雅玲

    目的:总结并探讨无心肌梗死(MI)病史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的特点。方法纳入1995年7月至2014年1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行PCI的连续性绝对性CTO冠心病患者共2651例,其中无MI病史患者1466例(55.3%,无MI组),有MI病史患者1185例(44.7%,MI组)。结果无MI组患者年龄、女性比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比例、高血压病比例、血清三酰甘油水平及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均显著高于M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无MI组患者心力衰竭比例和血肌酸酐水平均显著低于M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无MI组患者多支病变比例(81.4%比76.5%,P=0.002)高于MI组;在CTO靶血管分布方面,无MI组患者左前降支比例(36.2%比40.7%,P=0.007)显著低于MI组,而左回旋支比例(17.0%比12.7%,P﹤0.001)、侧支循环良好比例(32.7%比27.0%,P﹤0.001)显著高于M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CTO靶血管PCI成功率、完全血运重建比例、平均支架置入数、平均支架直径和平均支架总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无MI病史的CTO冠心病患者因为年龄、性别、不稳定型心绞痛反复缺血预适应、高血压病等因素,可能促进了侧支循环的建立,使心功能得到保护。

  •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碎裂QRS波与血运重建术后左心室心功能改善的研究

    作者:汤振;刘志忠;刘发军;胡作英;朱琳琳;张娟;单守杰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左心室功能恢复情况与碎裂QRS波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成功行PCI的260例单支主要冠状动脉CTO患者,按照入院时12导联体表心电图QRS波形态分为碎裂QRS波组(fQRS组,76例)和无碎裂QRS波组(nfQRS组,184例),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电图(RT-3DE)评价左心室局部室壁运动情况,随访两组患者PCI术后6个月左心室局部室壁运动和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PCI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壁运动计分(WMSI)、NYHA心功能分级均有所改善,但与术前相比,nfQRS波组患者术后LVEF[(42.1±3.51)%比(53.26±4.47)%,P=0.03]增加、WMSI[(1.61 ±0.34)比(1.25±0.27),P=0.04]减少、NYHA心功能分级亦有显著改善(P=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fQRS组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能够改善CTO患者的心脏功能,nfQRS波患者术后心功能改善显著,分析体表心电图fQRS波可预测术后左心室局部室壁运动的恢复.

83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