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适宜角膜屈光手术人群角膜前表面波前像差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李明星;李英俊

    目的:探讨适宜角膜屈光手术人群中角膜前表面波前像差的分布及特性,比较与其他相关参数间的关系.方法:收治行飞秒激光LASIK手术矫正近视患者60例(120眼),按近视程度分组,使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患者瞳孔6 mm直径范围内的角膜波前像差(HOA、SA、Coma、Trefoil)的RMS值.结果:角膜前表面总高阶像差平均值(0.571±0.158)μm,75.7%的眼数在0.2~0.4μm.角膜前表面球差平均值(0.280±0.086)μm,85.3%的眼数在0.1~0.4μm.角膜前表面彗差平均值(0.213±0.124)μm,73.6%的眼数在0.1~0.3μm.彗差和等效球镜呈负相关(R=-0.239,P=0.013).结论:角膜前表面波前像差个体差异较大,近视程度越高,角膜前表面球差越大,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彗差与近视程度呈负相关.

  • Zyoptix个体化非球面切削治疗近视眼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郭昕

    目的 观察Zyoptix个体化非球面切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RK)治疗近视眼的疗效.方法 接受Zyoptix个体化非球面切削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63例(126只眼)作为试验组,同期接受Zyoptix波前引导LARK手术的68例(136只眼)作为对照组,对2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2组术后屈光度数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试验组32.7%患眼术后裸眼视力优于其术前戴镜矫正视力,而对照组此比例为3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瞳孔直径为6mm时,试验组手术前后高阶像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术后1个月、3个月高阶像差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Zyoptix波前引导个体化非球面切削术后视觉质量优于Zyoptix波前引导LASIK术.

  • 波前引导联合虹膜识别的Lasek矫正中低度近视散光的疗效观察

    作者:高莉;颜华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k)适于矫正角膜偏薄,睑裂较小,曲率(k)值偏高的中低度近视患者,但对于合并有散光者矫正并不十分精确.手术过程中眼位的改变等影响了散光矫正的准确性~([1]).本研究应用波前引导联合虹膜识别矫正中低度近视散光,并将结果与普通Lasek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 波前引导结合虹膜识别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正中高度近视散光

    作者:雷鸣;金淑芬;欧艳昆

    目的 分析波前引导结合虹膜识别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矫正中、高度散光的效果.方法 接受LASIK治疗的中、高度近视散光患者63例(120眼),随机分为行波前引导结合虹膜识别LASIK的治疗组31例(59眼)和行普通LASIK的对照组32例(61眼).术中观察治疗组眼球旋转情况,术后对比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中58眼(98.3%)发生了眼球旋转,平均旋转范围为(2.69±2.0)°.术后6个月时,治疗组佳矫正视力提高1行以上的患者(29眼,49.2%)多于对照组(16眼,26.2%);治疗组的平均散光(-0.30±0.27)D低于对照组(-0.46±0.3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术后高阶像差平均增幅(109%)明显高于治疗组(41.4%),暗环境下有眩光主诉的眼数(15眼,24.6%)也高于治疗组(5眼,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波前引导结合虹膜识别的LASIK在治疗近视散光时,矫正的精确性和术后视觉质量都明显优于常规LASIK.

  • 个性化波前引导的LASIK矫正中度以上近视散光的初步观察

    作者:雷鸣;高建华;欧艳昆;苏越昆;金淑芬

    目的 探讨个性化波前引导的LASIK矫正中、高度散光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接受LASIK治疗的近视散光患者76例(145只眼),随机分为波前组和对照组:波前组39例(73只眼),对照组37例(72只眼);两组性别,散光度数大致相同.波前组行波前和虹膜识别引导的LASIK,对照组行普通LASIK,对比观察两者的治疗LASIK,效果.结果 术后3个月时,波前组裸眼视力1.0以上者为69只眼(94.5%);对照组为63只眼(87.5%).波前组佳矫正视力提高1行以上的患者比例为36只眼(49.3%),对照组为19只眼(26.4%),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当瞳孔直径为6衄时,对照组术后高阶像差RMS平均增幅为107%,波前组平均增幅明显小于对照组,为41%,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有16只眼(22.2%)暗环境下有眩光主述,波前组有5只眼(6.8%),两组眩光症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波前引导与虹膜识别相结合的LASIK在治疗近视散光时,矫正的精确性明显优于常规LASIK,视觉质量更好.

  • 波前优化和波前引导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对比

    作者:刘永琰

    传统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证实能获得较好的视力,然而传统疗法行角膜球面切削会将一般的扁平角膜变成更扁圆的轮廓,并导致球面像差.角膜非球面性的改变引起球面像差的增加,并影响夜视力和对比敏感度等视觉质量.波前优化旨在用基于总体均数的调整措施保留眼球先前的视觉像差,并优化角膜的非球面性,从而建立一个基于理想模型的个体化调整措施.波前引导测量眼球像差并行个体化切削治疗可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就波前优化和波前引导疗法对于球面像差的矫正效果进行综述.

  • 虹膜定位波前引导的LASIK与标准LASIK比较治疗近视散光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李岩;成拾明;周霞;许玲

    目的 系统评价虹膜定位波前引导的LASIK(IR+WG LASIK)与标准LASIK比较治疗近视散光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12年第2期)、CBM、CNKI、VIP和WanFang Data,纳入IR+WG LASIK与标准LASIK治疗近视散光的随机和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2年2月,文种限中、英文.由两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9篇文献,共3 903只眼.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标准LASIK组比较,IR+WG LASIK组术后裸眼视力≥1.0的患者比例更高[RR=1.03,95%CI(1.01,1.05),P=0.002],术后较术前佳矫正视力提高≥1行的患者比例更高[RR=1.75,95%CI(1.49,2.16),P<0.000 01];术后高阶像差均方根(RMS)增加值[WMD=-0.16,95%CI(-0.21,-0.11),P<0.000 01]、术后球差RMS增加值[WMD=-0.05,95%CI(-0.11,0.00),P=0.07]及术后慧差RMS增加值[WMD=-0.15,95%CI(-0.23,-0.07),P=0.000 2均更小,残余散光更小[WMD=0.14,95%CI (0.10,0.18),P<0.000 01],眩光症状发生率更低[RR=0.27,95%CI (0.15,0.50),P<0.000 1],患者主观满意度更高[RR=1.08,95%CI(1.04,1.13),P=0.000 3].结论 IR+WG LASIK较标准LASIK可更有效降低散光、降低术后高阶像差RMS及慧差RMS的增加量,获取更好的视觉质量(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等),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证实.

  • 波前结合虹膜识别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正近视及近视散光

    作者:雷鸣;苏越昆;欧艳昆

    目的:探讨波前结合虹膜识别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的疗效.方法:将136例接受近视手术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6例(129眼),应用波前结合虹膜识别引导的LASIK治疗;对照组:70例(136眼),接受常规LASIK手术治疗.随访6~12个月,对比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122眼(94.57%)术后裸眼视力达1.0,对照组有121眼(88.97%);治疗组和对照组佳矫正视力提高1行以上的患者分别为68眼(52.71%)和37眼(27.21%);两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瞳孔为6 mm时,对照组的术后高阶像差RMS值明显增加,增幅达99.75%,治疗组虽也有增加,但增幅仅为39.9%.结论:波前结合虹膜识别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的准确性和视觉质量优于常规LASIK手术.

  • 非球面切削与波前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的初步观察

    作者:雷鸣;欧艳昆;金淑芬;苏玉昆

    目的:分析比较LASIK非球面切削与波前引导的个性化切削治疗近视后的视功能、角膜非球面形态(Q 值)的变化,评价治疗效果. 方法:26例(52眼),每例病人的1眼使用非球面切削程序,另1眼使用波前引导的个性化切削进行LASIK手术,对比分析两组手术前后视力,屈光度、 Q值以及术后眩光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所有手术眼视力矫正均满意,两组之间屈光度无差别(P>0.05);非球面切削组与波前引导的切削组比较其术后角膜更倾向于长椭球形,Q值0.24±0.32低于波前引导的切削组 Q值0.53±0.41(P<0.01).术后暗视力和眩光发生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使用非球面切削与波前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均可获得较好的视觉质量,但仍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和优化.

  • Zyoptix波前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正近视及近视散光

    作者:雷鸣;舒越昆;欧艳昆;叶丽芳

    目的 探讨Zyoptix波前引导结合虹膜识别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的疗效和安伞性.方法 接受Zyoptix波前引导结合虹膜识别的LASIK手术者96例(177眼),术后随访6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散瞳前后虹膜识别数据显示,X轴移位的距离为(16.68±109.49)μm,Y轴移位距离为(-107.58±137.61μm;瞳孔中心偏移角度为(0.23±1.45).术后随访6月,球镜为+o.110.34D,散光为-0.29±0.30D;佳矫正视力均≥术前佳球镜矫正视力,术后6个月时,裸眼视力1.0以上者为167只眼(94.4%),95%CI为:91.13~97.57;佳矫正视力提高1行以上的患者比例为54.24%(96眼).95%CI为46.90%~61.58%.术后裸眼视力高于其术前矫正视力者71眼(40.11%),95%CI为32.89%~47.33%.瞳孔为6mm时,术后高阶像差RMS值明显增加,增幅为55.58%.术后6个月时,主诉暗环境下有眩光症状仪有9眼(5.1%),95%CI为1.85%~8.32%.结论 Zyoptix波前引导结合虹膜识别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其效果安全、精确,优于常规LASIK手术.

  • Q 值引导与波前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的初步研究

    作者:雷鸣;欧艳昆;金淑芬

    目的:观察Q值引导与波前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的疗效.方法:接受非球面切削与波前引导的LASIK治疗26例患者(52眼),每名患者的1眼使用Q值引导的切削,另1眼使用波前引导的个性化切削进行LASIK手术,分析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3mo,2组手术眼视力矫正均满意,其间屈光度无差别(P>0.05);Q值引导组与波前引导组比较其术后角膜更倾向于长椭球形,Q值(0.24±0.32)低于波前引导组Q值(0.53±0.41)(P<0.01),当瞳孔直径为6mm时,两组术后高阶像差RMS均有增加,Q值引导组术后球差增加的幅度小于波前引导组,而彗差增加的幅度大于波前引导组.术后眩光发生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使用Q值引导与波前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均是安全有效的,但仍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优化或整合.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