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与传统LASIK治疗高度近视像差的变化与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关系

    作者:王彬;霍建新;唐静晓

    目的:比较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 )和传统LASIK矫正高度近视术后3个月时波前像差的变化与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的关系,探讨像差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将行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的高度近视患者9例(17眼)作为试验组,行传统LASIK的近视患者8例(14眼)作为对照组。对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视力、波前像差、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试验组、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视力无统计学意义( P>0.05),波前像差Zernike 函数C4(离焦)、C7(垂直彗差)、C8(水平彗差)、三叶草差(C6、C9)、C12(球差)、RMSg(总体像差均方根值)、RMSh(高阶像差均方根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3个月比较对比敏感度,白天在低频区3.0c/d、中频区6.0 c/d空间频率下,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上在低频区3.0c/d空间频率下,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天+眩光在低频区3.0cd/空间频率下,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 LASIK较传统LASIK矫正高度近视无更好的视觉质量。

  • 虹膜定位技术在角膜个体化切削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张晶;周跃华

    虹膜定位技术是角膜个体化切削手术中关于精确定位的关键性技术之一,能够避免由于瞳孔移位及眼球旋转带来的切削误差,进一步提高激光切削的准确性和可预测性.本文就角膜个体化切削手术中虹膜定位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临床效果作一综述,以期为实现角膜个体化切削提供参考.

  • LASIK术中眼球旋转和瞳孔中心移位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李海燕;孙同;谭勇

    目的 探讨LASIK手术中发生眼球旋转和瞳孔中心移位的影响因素.设计 回顾性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对象近视患者131例262眼.方法 对接受双眼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应用CustomVueTM软件测量术中眼球旋转及瞳孔中心移位,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按照年龄、性别、眼别、角膜瓣制作方法、等效球镜、术前瞳孔直径、术中瞳孔直径、瞳孔直径差值等因素进行分组,对不同分组的眼球旋转和瞳孔中心移位的结果进行比较.主要指标 术中眼球旋转度数及瞳孔中心移位距离.结果 LASIK手术中平均眼球旋转度数(3.07°±2.07°)(0°~8.6°).平均瞳孔中心移位为(0.33±0.14)mm(0.04~0.51 mm).旋转度数与术前瞳孔直径、术前术中瞳孔差值、术前等效球镜度数具有相关性(r=0.188,0.156,0.130,P均<0.05).术前瞳孔>7.0 mm组眼球旋转度数为(3.35°±2.17°),明显高于术前瞳孔≤7.0 mm组(2.71°±1.89°,P=0.014).右眼瞳孔中心移位(0.39±0.12)mm,明显高于左眼(0.28±0.13)mm(P=0.000).结论 CustomVueTM系统可以测量LASIK术中发生的眼球旋转和瞳孔中心移位.术前瞳孔直径和手术中瞳孔直径变化值可影响眼球旋转度数.右眼的瞳孔中心移位高于左眼.

  • 虹膜定位技术在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过程的配合与要求

    作者:辛宝莉;刘苏冰;聂晓丽;孙宏霞;买志彬;汪洋

    目的 探讨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个体化LASIK术前检查及手术过程中虹膜定位的正确方法.方法 采用博士伦公司Zywave波前像差仪,采集在暗室瞳孔自然散大状态下的虹膜数据及波前像差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在切削角膜瓣后未掀开角膜瓣前,启动虹膜定位功能,进行虹膜定位.结果 采集虹膜图象时的要求:头位的额状面与波前像差仪的矢状面相垂直,虹膜定位后的正确图象显示为大圆圈与术眼角膜缘吻合,小圆圈与瞳孔吻合,小圆环内的6个反光白点清晰并分布均匀,瞳孔中心位的绿色“+”与坐标的黑色“+”中心位相吻,角膜瓣表面的水分要充足,虹膜纹理调至清晰,捕捉时的瞳孔直径在3.5~5.0 mm佳.结论 掌握好采集虹膜图象时的检查要求、作好虹膜定位的具体步骤,是保证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LASIK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 虹膜定位 波前像差
  • 随体位变化瞳孔中心的移位与眼球旋转的观察与研究

    作者:高海英;王丽聪;郭进祥;李福英

    目的:观察人眼在坐位变为平卧位时,眼球的旋转移位、瞳孔中心的水平与垂直移位的特点,以及眼球移位量与年龄、屈光状态、眼轴、散光度、散光轴、角膜曲率、暗视瞳孔直径等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 年1月-2010 年1月期间行虹膜定位及波前相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磨镶术的患者287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坐位与平卧位时眼球的旋转情况和瞳孔中心的移位,并且对年龄、屈光状态、眼轴、散光度、散光轴、角膜曲率、暗视瞳孔直径、等相关因素做相关性分析.结果:当人体由坐位变为平卧位时,双眼多发生旋转性改变,以内旋为主.左右眼内旋比例分别是65.85%,68.29%.旋转范围为:0~9.3°,中位数2.0°;外旋者少,但变化范围较大,0~16.0°.当人体由坐位变为平卧位时,双眼瞳孔中心均以向鼻下方移位为主,右眼向鼻侧移位多于左眼,差异有显著性(P<0.05).右眼鼻侧移位范围0~0.5 mm,中位数0.26 mm;左眼鼻侧移位范围0~0.5 mm,中位数0.08 mm;双眼向下移位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 mm,中位数0.20 mm.眼球旋转与眼轴长度和散光轴位成负相关,眼轴越短,旋转越明显.散光轴以90°为准,右眼轴位越低,越易发生内旋,左眼则相反.眼球旋转与前述其他因素无明显相关性.瞳孔中心移位和角膜散光轴位成相关性.散光轴以90°为准,轴位越低,瞳孔越向鼻侧和向下方移位.结论:随体位的变化,人眼发生一定程度的眼球旋转和瞳孔中心移位,与散光轴位有相关性.虹膜定位跟踪可以使准分子激光手术更加精确.

  • 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 LASIK 手术疗效观察

    作者:陈雪梅

    目的::探讨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 LASIK 手术临床疗效。方法:总结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 LASIK 手术共197例389眼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3月裸眼视力≥1.0者377眼(96.91%),其中有69眼术后视力高于术前佳矫正视力,手术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0.885,P <0.01)。术后3~6月进行视觉质量满意程度调查,有98.48%的患者对术后视觉质量评价为满意。结论:应用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 LASIK 手术,术前针对不同患者进行个体化的手术设计,术中应用虹膜定位系统使手术更精确,使患者获得了更好的视觉质量,疗效满意。

  • 虹膜定位波前相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治疗中度近视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田海燕;唐静晓

    目的:探讨虹膜定位波前相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IR-SUPER-LASIK)治疗中度近视的临床效果及其预测性.方法:分别对经IR-SUPER-LASIK治疗术后1年的197例390只眼睛和常规LASIK治疗术后1年的195例390只眼睛进行临床效果分析判断.结果:IR-SUPER-LASIK和常规LASIK术前患者平均裸眼视力分别为(0.19±0.17)和(0.21±0.18)(P>0.05),平均等效球镜屈光度分别为(-4.56±0.89)D和(-4.53±0.88)(P>0.05);术后1年,患者平均裸眼视力IR-SUPER-LASIK为(1.10±0.16),LASIK为(1.07±0.20)(P<0.05).结论:IR-SUPER-LASIK术治疗中度近视的疗效显著,预测性好.

  • 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术像差的改变与视觉质量的关系

    作者:王彬;唐静晓;霍建新

    目的:通过Wavescan波前像差分析仪检查和分析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前后波前像差的改变与视觉质量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66例(130眼)行虹膜定位波前像差手术的病人.分别于术后1 d、1周和1、3、6个月检查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及满意度调查,术后3个月行波前像差检查.结果:术前平均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为1.02±0.13,术后6个月平均UCVA为1.06±0.14,术后6个月平均UCVA较术前平均BCVA高(P<0.05),视觉质量满意度为96.92%.术后总体像差均方根值(mot of mean square of general aberration,RMSg)明显减小(P<0.01),高阶像差均方根值(root of mean square of higher aberration,RMSh)增大(P<0.01),高阶像差所占的百分比(Hi order)增大(P<0.01),C4减小(P<0.01),C7增大(P<0.05),C12增大(P<0.01),三叶草差Z33减小,C8增大.结论: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Zernike函数C7、C12增大与术后视觉质量有一定关系.

  • 虹膜定位对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效果影响

    作者:李海燕;孙同;谭勇

    目的 探讨虹膜定位成功与否,对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后的临床效果是否具有影响.方法 行CustomVueTM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单眼虹膜定位成功的近视患者31例62只眼.分别在术前和术后进行视力、屈光度和波前像差等检查,并进行双眼比较.结果 虹膜定位成功眼与未成功眼的术前检查无显著性差异.两组的术后视力分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虹膜定位成功眼的术后屈光度的可预测性略高于未成功眼.两组术眼的术后高阶像差RMS值均高于术前.其中术后球差均高于术前(P均<0.01),但对于彗差和二级散光,IR成功组的术后和术前无显著性变化,而在IR未成功组术后测量值明显高于术前.IR成功组的术后彗差增加值低于IR未成功组(P<0.05),其余各项指标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虹膜定位技术应用于波前像差引导的IASIK手术,可防止术后彗差的增加,但对其他临床结果尚未发现明显影响.

  • 虹膜定位技术在斜视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李振波;王淑英;牟丽丽;张浩润;吴娟

    目的 以虹膜定位技术为客观定量检查方法,结合临床观察斜视患者手术前、后眼球的客观旋转状态,探讨其在手术中的作用和意义,为手术改善和完善、测量标准提供新的依据.方法 收集2009年10月至2011年1月入院的共同性外斜视、上斜肌麻痹的患者各40例,并随机分为显微手术组、非显微手术组,使用WaveScan波前像差仪取坐位行虹膜识别,获得虹膜图像和数据,使用美国威视公司VISX Star S4-IR准分子激光系统行仰卧位定位,记录术前、术后虹膜(眼球)旋转的角度.结果 主斜眼、主视眼手术前、后眼球的旋转度进行配对t检验,主斜眼、主视眼的非显微手术组与显微手术组进行两样本t检验.①共同性外斜视非显微手术组:主视眼手术前、后眼球旋转度分别为(4.88±2.55)°、(4.76±2.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斜眼手术前、后眼球旋转度分别为(2.70±2.36)°、(6.00±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显微手术组:主视眼手术前、后眼球旋转度分别为(2.86±2.28)°、(3.12±2.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斜眼手术前、手术后眼球旋转度分别为(2.08±1.86)°、(3.28±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斜眼非显微手术组与显微手术组进行两样本t检验,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上斜肌麻痹非显微手术组:主视眼手术前、手术后眼球旋转度分别为(2.88±3.58)°、(2.08±2.36)°,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主斜眼手术前、手术后眼球旋转度分别为(2.48±2.51)°、(5.73±1.98)°,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显微手术组:主视眼手术前、手术后眼球旋转度分别为(4.90±3.60)°、(4.56±1.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斜眼手术前、手术后眼球旋转度分别为(3.12±3.07)°、(4.26±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斜眼非显微手术组与显微手术组进行两样本f检验,术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①显微手术可以提高斜视手术的精细度.②虹膜定位技术可以客观地描述斜视患者的眼球旋转状态,减少手术源性旋转,并且为临床手术效果做出评价.

  • 虹膜定位和Kappa角校正飞秒LASIK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林巧雅;李学喜;柯剑峰

    目的 比较虹膜定位和Kappa角校正飞秒LASIK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的随机病例对照研究.两组术后1个月视力、CSF分别和术前佳矫正视力、佳矫正视力戴镜测量CSF进行配对t检验.两组之间术后1个月CSF较术前佳矫正视力戴镜测量CSF提高值进行两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两组之间术后1个月视力较术前佳矫正视力提高值和Oculus Pentacam 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的偏中心切削值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术后1个月视力、CSF较术前提高值与偏中心切削值、术后残余球镜度数、柱镜度数和散光轴位进行Pearson法相关性分析.结果 两组术后1个月视力、CSF和术前佳矫正视力、佳矫正视力戴镜测量CS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术后1个月视力、CSF较术前提高值和偏中心切削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均能有效避免偏中心切削,获得优于术前的视力和CSF.两种手术方式术后视力、CSF提高值和偏中心切削情况无差异.

  • 1038眼LASIK术中应用虹膜定位技术校正眼球旋转及瞳孔中心移位的研究

    作者:顾国贞;吕雪漫;曲新;袁毅;王为;左宏;徐杰

    目的 通过在LASIK术中进行虹膜定位技术校正眼球旋转、瞳孔中心移位的临床研究,探讨虹膜定位技术对LASIK手术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选择成功接受波前像差虹膜定位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606例1038眼,术前应用Wavescan像差仪取坐位行波前像差检查和虹膜识别,术中应用VISXStar S4 IR手术,记录眼球旋转及瞳孔中心移位,对前后眼球旋转及瞳孔中心移位进行比较.结果 眼球旋转:顺时针旋转510眼,右眼160眼(31%),左眼350眼(69%).逆时针旋转514眼,右眼367眼(71%),左眼147眼(29%).双眼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14眼未发生旋转.平均旋转度数为2.72°±1.98°,右眼与左眼平均旋转度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瞳孔中心移位:右眼与左眼瞳孔中心均多向鼻侧移位,右眼平面位移平均为(0.360±0.138)mm,左眼平面位移平均为(0.361士0.144) mm,右眼与左眼瞳孔中心平均位移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ustom VueTM虹膜定位能够有效地校正术中的眼球旋转和瞳孔中心移位,使手术达到佳效果.

  • LASIK手术中掀瓣对虹膜定位效果的影响

    作者:陈亢;卢迪;李梅;刘汉强

    目的 比较LASIK手术中掀瓣前后进行虹膜定位的差异,探讨术中掀瓣对虹膜定位效果的影响.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于2013年1~6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行LASIK手术中近视患者65例(130只眼)进行掀瓣前后虹膜定位,记录掀瓣前后虹膜定位成功率、眼球旋转方向、眼球旋转角度、瞳孔大小及瞳孔中心移位并进行比较.结果 掀瓣前130只眼中有116只眼定位成功,成功率为89.2%,掀瓣后130只眼中有107只眼定位成功,成功率为82.3%.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552,P>0.05).掀瓣前成功定位的116只眼中有105只眼一次定位成功,占90.5%,9只眼二次定位成功,占7.8%,2只眼三次定位成功,占1.7%.掀瓣后成功定位的107只眼中有74只眼一次定位成功,占69.2%,19只眼二次定位成功,占17.7%,14只眼三次定位成功,占13.1%.一次定位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032,P<0.05),二次定位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68,P<0.05),三次定位成率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785,P<0.05).掀瓣前眼球外旋占50.9%,内旋占49.1%,掀瓣后眼球外旋占68.2%,内旋占37.4%.掀瓣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26,P <0.05).掀瓣前眼球平均旋转度数为(0.266±3.052)°,范围-6.9°~7.4°,掀瓣后眼球平均旋转度数为(0.303±3.345)°范围-7.7°~7.6°,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7,P>0.05),仅考虑旋转度数的绝对值,掀瓣前眼球平均旋转度数为(2.395±1.898)°范围0.1°~7.4°,掀瓣后眼球平均旋转度数为(2.660±2.035)°范围0°~7.7°,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4,P>0.05).掀瓣前平均瞳孔大小为(2.975±0.437) mm范围2.2~3.8 mm,掀瓣后平均瞳孔大小为(2.734±0.378) mm范围1.8~3.7 mm,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66,P<0.05).掀瓣前x轴发生移动平均值为(-0.027±0.214)mm,范围-0.49~0.49 mm,掀瓣后x轴发生移动平均值为(-0.033±0.252)mm,范围-0.5~0.48 mm,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8,P<0.05),掀瓣前y轴发生移动平均值为(0.101±0.222) mm范围-0.5~0.49 mm,掀瓣后v轴发生移动平均值为(-0.007±0.216)mm范围-0.46~0.49 mm,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24,P<0.05).结论 掀瓣前虹膜定位成功率高于掀瓣后.掀瓣对眼球旋转方向有影响.眼球以外旋为主.掀瓣对瞳孔直径大小及瞳孔中心移位有影响,瞳孔直径变小,瞳孔中心移位以上方居多.掀瓣前虹膜定位不能完全代替掀瓣后定位,术中应以掀瓣后进行虹膜定位为标准进行准分子激光治疗.

    关键词: LASIK 虹膜定位 瞳孔
  • 年龄因素在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EPI-LASIK矫正不同度数近视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莉;李鹏;高丹宇;伍喜媛;杨扬

    Epi-LASIK即机械上皮刀辅助的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是在LASEK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功的弥补了LASEK术中用乙醇来辅助角膜上皮瓣形成的问题,使角膜上皮瓣的成活率更高;疗效和安全性得到了医患的认可.加之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的引导应用,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为了进一步分析研究,作者自2011年3月至9月对应用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EPI-LASIK矫正不同度数的近视患者手术前后视力与年龄及像差等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波前像差引导联合虹膜定位技术的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后视觉质量

    作者:杨梅;郭秀瑾;马月磊;李向品;刘超敏

    目的 分析波前像差引导联合虹膜定位技术的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行波前像差引导联合虹膜定位技术的Epi-LASIK手术的患者37例(73眼),按等效球镜度(SE)不同分为低中度近视组(SE<-6.00 D,30眼)和高度近视组(SE≥-6.00 D,43眼).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UCVA 、BCVA、屈光度、裂隙灯显微镜、眼压、角膜地形[图、波前像差以及对比敏感度(CS)等检查,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定期随访.应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对患者手术前后的各项观测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①术后UCVA(5分视力):术后低中度近视患者UCVA较高度近视患者好,恢复快.术后6个月时,低中度近视组UCVA平均为5.05±0.1 1;高度近视组平均为5.01±0.11,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9,P>0.05).②屈光度: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内屈光度稳定,术后6个月时低中度近视组屈光度为(+0.16±0.43)D,高度近视组为(-0.21±0.64)D.③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间比较,角膜后表面高度稳定,未见明显变化(F=0.57,P>0.05),与术前比较明显降低(F=20.87,P<0.05);低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间术后各时间点角膜后表面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2,P>0.05).④高阶像差:所有患者中除了三叶草比术前稍降低外,总高阶像差、垂直彗差、水平彗差以及球差均方根值均较术前增加,高度近视组各阶像差值均高于低中度近视组.⑤CS:绝大多数患者术后CS和眩光敏感度(GS)逐渐升高,在术后3个月时达到高峰.无论是低中度近视还是高度近视患者手术后各空间频率的CS及GS均无下降;低中度近视患者术后各空间频率的CS及GS普遍高于高度近视患者⑥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波前像差引导联合虹膜定位技术的Epi-LASIK手术具有良好的精确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并且能为患者带来较好的视觉质量,低中度近视患者手术效果更好.

  • 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蒋宏苏;伍卫华

    目的 分析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BK)实行个体化切削手术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近视患者行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SBK治疗者32例(64只眼)(试验组),同期行常规SBK治疗的患者42例(84只眼)(对照组),两组患者等效球镜-2.0 D~ -8.0 D,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两术式的治疗效果.观察指标包括术后裸眼视力(UCVA)、屈光状态、裂隙灯检查、眼压、角膜地形图、波前像差、对比敏感度及角膜并发症.结果 术后6个月两组所有患者UCVA≥1.0,较术前BCVA提高一行者分别为34.4%(22只眼)和19.0%(16只眼),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眼的残留屈光度球镜分别为(0.31±0.22) D和(0.44±0.29) 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试验组残留散光为(0.12±0.07) D,小于对照组(0.24±0.05)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等效球镜在±0.5 D以内者分别为29只眼(45.3%)和20只眼(23.8%),试验组明显多余对照组(P<0.05).试验组切削中心位于角膜中心0.2 mm以内为60只眼(93.8%),对照组为67只眼(79.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高阶像差均较术前增高,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总高阶像差的RMS分别为0.418±0.26和0.651±0.37,试验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高频对比敏感度(12cd/deg和18cd/deg)试验组为1.347±0.274和1.094±0.289,明显高于对照组1.239±0.212和0.896±0.251(P<0.05);术中和术后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术后试验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SBK治疗近视术后视力提高理想、残留屈光度低,高阶像差增加幅度少、视觉质量好,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是近视患者的理想选择手术方式.

  • 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LASIK矫正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胡恩海;葛正光

    目的 探讨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LASIK矫正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对照分析研究,选择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接受常规LASIK手术患者40例(80只眼)和接受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LASIK手术患者51例(102只眼),对二组术后6个月的疗效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术后6个月二组所有患者裸眼视力≥术前佳矫正视力(BCVA).波前组与常规组术后视力较术前视力(BCVA)提高≥1行分别为:42只眼(41.2%)和20只眼(25%),波前组明显优于常规组(P< 0.01).术后6个月等效球镜≤0.5D的波前组46只眼(45.1%),常规组19只眼(23.8%),波前组明显小于常规组(P<0.01).术后6个月采用术前与瞳孔直径基本相同时测量数据,波前组与常规组高阶像差的RMS值分别是0.573±0.51μm和0.775±0.57μm,波前组小于常规组(P<0.05),两组RMS值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增高,幅度分别为:20.6%与39.4%,波前组明显小于常规组(P<0.01).结论 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LASIK矫正近视安全、有效,术后视力提高理想,残余屈光度较少,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

  • 虹膜定位技术在下斜肌减弱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满辉;陈元兵;喻文倩;李健

    目的 通过虹膜定位技术测量下斜肌减弱术前术后眼球旋转度,为斜视手术测量提供新方法.方法 选取2014年~2016年在我院确诊为单眼上斜肌麻痹患者共32例(男18例,女14例),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20°,无其它垂直肌肉异常.由同一名大夫给予行麻痹眼相对应的下斜肌减弱手术,记录术前、术后眼球旋转度.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右眼麻痹眼的眼球旋转度术前为-16.83°±6.39°,术后1d为-5.73°±1.98°;左眼麻痹眼术前为14.92°±4.51°,术后1d为6.68°±2.86°.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虹膜定位技术可为斜视矫正引发的眼球旋转测量提供精确、定量的检查数据.

  • 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术后视觉质量观察

    作者:张春元;雒向颖;唐志刚

    目的 探讨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nsis,LASIK)个体化切削治疗近视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 行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LASIK手术近视患者78例(156眼)为试验组,同期行标准LASIK手术近视患者82例(164眼)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视力、残留屈光度、对比敏感度、波前像差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6个月,两组裸眼视力均达到或高于术前佳矫正视力,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残留屈光度:试验组(0.50±0.38)D,对照组(0.64±0.49)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视状态下,在中频区(6.0 c·d-1、12.0c·d-1)试验组对比敏感度优于对照组(P<0.05),在暗视加眩光状态下,在低频区(1.5 c·d-1、3.0c·d-1)试验组对比敏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值分别为0.548±0.340和0.745±0.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方根值较术前均有增加,增幅分别为20.21%和37.48%,试验组增幅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LASIK在术后残留屈光度、对比敏感度、波前像差增幅及均方根值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提高了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

  • 虹膜定位技术主动校正LASIK术中眼球旋转对近视散光患者术后残余散光度数及高阶像差的影响

    作者:夏丽坤;周晶;周佳子;高殿文

    目的 研究虹膜定位技术主动校正LASIK术中眼球旋转对近视散光患者术后残余散光度数及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 将114例(228眼)行准分子激光手术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2组:IR-LASIK组患者60例(120眼)采用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LASlK(iris ocalization wavefront-guide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IR-LASIK);LASIK组患者54例(108眼)采用常规LASIK.记录IR-LASIK组术中眼球旋转的角度并通过虹膜定位技术于术中主动校正眼球旋转的角度,比较2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裸眼视力、残余散光度数和高阶像差的差异.结果 IR-LASIK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的裸眼视力均优于LASIK组,裸眼视力在1.0以上的眼教:IR-LASIK组分别为100眼、108眼、108眼、107眼,LASIK组分别为78眼、79眼、77眼、75眼,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R-LAsIK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残余散光度数分别为(-0.75±0.61)D、(-0.69±0.44)D、(-0.61±0.38)D、(-0.59±0.49)D,均明显小于LASIK组(-0.99±0.57)D、(-0.87±0.67)D、(-0.83±0.61)D、(-0.81±0.68)D,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R-LASIK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值分别为0.612±0.061、0.598±0.054、0.540±0.051、0.512±0.037,均明显小于LASIK组的0.836±0.056、0.801±0.076、0.706±0.062、0.679±0.078,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R-LASIK组术中眼球旋转:≤6°的旋转占78.4%,>6°的占21.6%;右眼平均旋转度数为4.60°±3.04°,左眼平均旋转度数为3.25°±2.49°,双眼均以外旋为主,且双眼旋转度数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R-LASIK能主动校正术中眼球的旋转,使术后残余散光度数和高阶像差均比常规LASIK术后小.

3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