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017年欧洲儿童胃肠病、肝病和营养学会肝病委员会意见书:儿童慢性HCV感染的治疗》摘译

    作者:王帅;韩聚强

    欧洲儿科胃肠病、肝病和营养学会肝病委员会发布的本意见书对儿童慢性HCV感染治疗的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进行研究,总结儿童慢性HCV感染治疗的科学证据;对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DAA)在儿童患者中的应用前景进行系统阐述;在当前以及未来不断变化的临床环境下,对以干扰素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及无干扰素的DAA组合方案的作用进行评价;对儿童慢性HCV感染治疗提供共识和推荐意见.本意见书旨在帮助儿科医生针对儿童慢性HCV感染治疗进行临床决策.此外,它还可以帮助政策制订者针对儿童HCV感染的新药开发进行优化.

  • 北京地区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经治与未经治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直接抗病毒药物的天然耐药突变分析

    作者:张玉;曹颖;张仁雯;张霞霞;陆海英;吴赤红;霍娜;于敏;刘丹

    目的 探索我国北京地区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直接抗病毒药物(DAA)的天然耐药突变发生情况,比较干扰素(IFN)联合利巴韦林(RBV)经治与未经治患者DAA的天然耐药突变.方法 收集2009年7月-2013年11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101例基因1b型CHC患者,其中IFN联合RBV经治患者40例,未经治患者61例.提取患者的HCV RNA,PCR法扩增并测序HCV NS3、NS5A、NS5B区基因,进行序列比对和耐药分析,并比较天然耐药发生率.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差异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 共获得84例(83.17%)NS3区、92例(91.09%) NSSA区和97例(96.04%)NS5B区基因序列信息.NS3区7例(8.33%)存在DAA天然耐药突变(T54S,n=1,1.19%;R117H,n=5,5.95%;N174F,n=1,1.19%).NS5A区19例(20.65%)存在天然耐药突变(L28M,n=7,7.61%;L31M,n=1,1.09%;P58S,n=4,4.35%;Y93H,n=7,7.61%).NS5B区95例(97.94%)存在天然耐药突变(L159F,n=1,1.03%;C316N,n=92,94.85%;A421V,n=6,6.18%;R422K,n=1,1.03%;M426L,n=3,3.09%;V499A,n=38,39.18%).NS3、NS5A和NS5B区天然DAA耐药突变发生率在IFN联合RBV经洽与未经冶患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未接受过DAA治疗的我国北京地区基因1b型CHC患者中存在DAA天然耐药突变,这些突变大多为低度耐药突变,其对DAA临床疗效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未观察到既往IFN联合RBV治疗对CHC患者DAA天然耐药突变率的影响.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初治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效果及预测因素分析

    作者:娄鑫;郜玉峰;叶珺;王殷秋;管子妹;邹桂舟

    目的 探索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初治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效果和疗效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1年1月-2015年6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病科就诊的PEG-IFNα-2a初治的HBeAg阳性CHB患者111例.随访基线及治疗后12、24、48周时血清HBsAg定量、HBeAg定量、HBV DNA定量、ALT水平.治疗48周时,111例患者中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者35例(48周转换组),未转换者76例(48周末转换组).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各指标预测治疗终点疗效的效能,通过比较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指标预测价值.二分类logistic 回归分析模型评估各自变量对HBeAg血清学转换影响大小.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HBeA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1,P<0.05);治疗12周时HBsAg定量(t=-3.225)、HBsAg下降情况(Z=-2.202)、HBeAg定量(Z=-5.025)、HBeAg下降情况(Z=-3.569)、HBV DNA定量(Z=-3.261)、HBV DNA下降情况(t=2.202)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24周时HBsAg定量(t=-3.222)、HBsAg下降情况(Z=-1.860)、HBeAg定量(Z=-5.951)、HBeAg下降情况(t=5.514)、HBV DNA定量(Z=-2.311)、ALT水平(Z=-2.234)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4周HBeAg定量预测价值较高(AUC=0.88,P<0.001),当截断值为0.18 log10 S/CO时,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03%、64.52%、85.10%、83.30%.此外12周HBeAg定量(AUC=0.81)和24周HBeAg下降情况(AUC=0.80)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基线HBeAg <2.91 log10 S/CO[比值比(OR)=10.086,95%可信区间(95% CI):1.64 ~61.93,P=0.013]、24周ALT<1.45倍正常值上限(OR=5.228,95%CI:1.27 ~21.45,P=0.022)和24周HBeAg下降>1.5 log10 S/CO(OR=5.780,95% CI:1.38~24.25,P=0.016)为48周HBeAg血清学转换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基线HBeAg水平,治疗12周时HBsAg、HBeAg、HBV DNA水平及下降情况,治疗24周时HBsAg、HBeAg水平及下降情况以及同期HBV DNA、ALT水平对48周HBeAg血清学转换均有预测价值.

  • 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与PEG-IFN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比较

    作者:李娜;苟卫;崔伟丽

    目的 观察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与PEG-IFNα-2a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的高病毒载量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 选取2012年11月-2015年11月在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就诊的HBeAg阳性、高病毒载量的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共8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A组为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抗病毒组,B组为PEG-IFNα-2a联合恩替卡韦抗病毒组.观察两组患者分别服药12、24、48周时生化学、病毒学及血清学转换率有无差异.观察两组患者病毒耐药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在12、24、48周时病毒学、生化学应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2、24周时两组血清学转换率无明显差异,而48周时B组HBeAg阴转率及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A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5.0%vs 67.5%,22.5%vs 45.0%,X2值分别为4.1143、4.528 3,P值均<0.05).B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高于A组.结论 PEG-IFNα-2a联合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均可有效抑制高载量HBV DNA的复制,延缓病情进展,实现HBeAg的血清学转换.但两种方案各有利弊,需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

    作者:嵇玮嘉;颜学兵

    目的 比较PEG-IFNα-2a与PEG-IFN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接受PEG-IFNα-2a(180μg/周)(n=34)和PEG-IFNα-2b(180μg/周)(n=32)治疗的CHB患者,观察2组治疗4、12、24、48周时HBsAg、HBV DNA、HBeAg、ALT水平及应答率等指标,将第48周抗病毒疗效结果作为主要观察指标,同时比较应答组与非应答组上述指标有无统计学差异.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 PEG-IFNα-2a、PEG-IFNα-2b治疗48周时CHB患者的血清HBV DNA应答率分别为67.6%、59.4%,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7.3%、34.6%,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EG-IFNα-2a组中,HBV DNA应答组较非应答组基线ALT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90,P=0.016);HBeAg应答组基线HBeAg水平比非应答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86,P=0.021).PEG-IFNα-2b组中,HBV DNA应答组较非应答组具有更低的基线HBV DNA水平、基线HBeAg水平(Z值分别为2.154、2.057,P值分别为0.030、0.041);HBeAg应答组较非应答组具有更低的基线HBV DNA水平(Z=2.052,P=0.042).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EG-IFNα-2b治疗组1例发生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1例发生血小板减少,而PEG-IFNα-2a组未见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和血小板减少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PEG-IFNα-2a、PEG-IFNα-2b治疗CHB均有较强的抗病毒疗效和免疫调节作用,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相近.

  • 干扰素λ3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段元丽;管世鹤;杨凯;陈礼文;张浩;王秀;潘正兰;侯舒文;王兆飞

    目的 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FNλ3水平,探究其临床意义及其与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9例,收集同期HBsAg阴性的2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FNλ3的表达水平,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健康人血清IFNλ3水平差异,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FNλ3水平与HBeAg的关系,观察不同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IFNλ3水平,以及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λ3水平的影响.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对非正态或方差不齐的计量资料,两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多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Nemenyi法检验.相关性分析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FNλ3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14.7(5.9~28.5)pg/mlvs 76.1(39.4~112.0)pg/ml,Z=-10.114,P<0.001].未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FNλ3水平与log HBV DNA呈负相关(r=-0.621,P<0.001).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FNλ3水平高于HBeAg阳性患者,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4(9.0 ~31.3)pg/ml vs 8.7(2.9~23.2)pg/ml,Z=-2.205,P=0.02].服用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血清IFNλ3水平显著高于服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替比夫定、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体外实验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处理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中未见IFNλ3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FNλ3显著低于健康人群,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患者具有较高的血清IFNλ3水平.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HBsAg清除与血清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的关系

    作者:曹振环;鲁俊锋;武亚丽;郑燕红;陈新月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治疗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IHC)发生HBsAg清除与血清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水平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门诊的IHC患者20例,经PEG-IFNα-2a治疗24周后13例获得HBsAg清除(R组),7例未获得HBsAg清除(NR组).用Luminex技术检测患者基线、治疗12周和治疗24周血清GM-CSF水平.同时检测11例健康人(HC组)血清GM-CSF水平.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R组、NR组及HC组基线血清GM-CSF水平分别为(42.63±11.24)pg/ml、(46.77±10.52) pg/ml(11.97±3.85) pg/ml,3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482,P=0.02),R组与NR组GM-CSF水平均明显高于HC组(P值均<0.05).PEG-IFNα-2a治疗后12周和24周,R组血清GM-CSF水平均明显高于NR组[(83.31±14.20) pg/ml vs(25.90±7.06) pg/ml,t=22.422,P<0.001;(32.34±8.06) pg/ml vs(9.43±2.45) pg/ml,t=17.782,P=0.001].R组患者基线抗病毒治疗12周、24周时,血清GM-CSF水平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3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55,P=0.002).NR组患者基线抗病毒治疗12周、24周时,血清GM-CSF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3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64,P=0.016).结论 PEG-IFNα-2a治疗IHC过程中血清GM-CSF水平升高可能预示着HBsAg清除.

  •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挑战与策略——如何实现临床治愈大化

    作者:王伟静;谢青

    HBV感染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抗病毒治疗是阻止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疾病进展和改善预后的关键治疗方案.全球多个指南均推荐强效低耐药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NAs)及长效干扰素(PEG-IFN)为一线抗病毒治疗方案.但长期服用NAs存在疗程长、较低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极低的HBsAg清除或血清学转换率、安全性及耐药性等一系列弊端.因此,提高NAs经治患者的HBeAg和HBsAg血清学转换率,实现临床治愈是目前CHB治疗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多项全球性随机临床试验如OSST、Switch及ARES等均提示NAs联合或者序贯PEG-IFN能够提高CHB患者HBeAg及HBsAg的血清学转换率,实现临床治愈,为NAs治疗CHB患者提供了新方向.

  •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孕妇替比夫定治疗前后血清Th1/Th2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

    作者:黄鸿菲;何登明;吴全新;李茂仕;朱鹏;王宇明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HBV感染孕妇替比夫定治疗前后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探讨替比夫定阻断HBV母婴传播的免疫机制。方法对2008年4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孕妇54例进行回顾分析,根据ALT水平分为免疫活化组(n=18)和免疫耐受组(n=36),于妊娠中晚期给予替比夫定600 mg/d,常规检测治疗前、分娩前血清ALT、TBil、HBV DNA水平及HBV标志物变化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Th1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IL-4、IL-6)水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采用非参数检验。以Bivariate分析两变量相关性,用Pearson相关系数表示相关性。结果替比夫定治疗后血清HBV DNA水平明显下降(P<0.01),ALT、TBil水平均无显著变化,无HBeAg血清学转换。相较于健康人群,2组在治疗前和分娩前均表现为IL-2(健康人群<4 pg/ml)和IFNγ(健康人群<15 pg/ml)高表达,而 IL-4(健康人群<10 pg/ml)和IL-6(健康人群<5 pg/ml)低表达。治疗前和分娩前的IL-2、IFNγ、IL-4和IL-6水平在2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分娩前较治疗前,免疫活化组IL-4水平有升高(P=0.014),但均未超出正常上限;IL-2、IFNγ和IL-6水平无显著变化(P=0.182、0.259、0.710);免疫耐受组IL-2、IFNγ、IL-4和IL-6水平均无显著变化(P=0.651、0.839、0.650、0.542)。结论 HBV感染孕妇妊娠中晚期血清Th1型细胞因子高表达、Th2型细胞因子低表达;替比夫定短期治疗对孕妇Th1/Th2平衡影响较小,其参与阻断HBV母婴传播可能通过其他途径发挥作用。

  • 干扰素β启动子刺激因子1基因多态性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应答的关系

    作者:吴海清;赵钢德;李凤棣;刘柯慧;徐玉敏;林兰意;谢青;王晖

    目的:探讨干扰素β启动子刺激因子(IPS)-1基因多态性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治疗应答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上海瑞金医院感染科就诊的212例接受PEG-IFN单药治疗48周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集其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并应用时间飞行质谱技术(MassARRAY)检测IPS-1基因的10个Tag-SNP位点多态性。运用卡方检验对2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应用非条件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SNP位点、单体型与PEG-IFN疗效的关系。结果212例患者中,应答率为34.9%(74例),其中HBV基因C型117例, B型95例。研究发现有4个SNP位点(rs2326369、rs2464、rs6515831、rs16989000)的基因型分布在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多因素分析中,校正了性别、年龄、HBV 基因型、家族史、基线HBV DNA水平及基线ALT水平后,发现3个SNP位点(rs2326369、rs6515831、rs2464)与PEG-IFN 应答独立相关。其中(1)rs2326369 CC 型与NR相关(OR=0.51,95%CI:0.28~0.92,P=0.026);(2)rs6515831 TT型与R相关(OR=2.08,95%CI:1.12~3.86,P=0.020);(3)rs2464 CC型与R相关(OR=2.33,95%CI:1.24~4.37,P=0.009)。此外,还发现了2个单体域(block),block1:rs16989000-rs6515831;block2:rs7272495-rs16989022-rs2464。多因素分析发现Block2中的单体型AAC 型与R显著相关(OR=2.05,95%CI:1.09~3.87,P=0.026)。结论 IPS-1基因多态性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PEG-IFN治疗的应答密切相关。对于接受PEG-IFN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检测IPS-1基因型可能有一定的疗效预测价值。

  •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干扰素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翁柠娜;李肖

    目的:评价干扰素(IFN)辅助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为TACE术后辅助治疗提供思路。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Medline、Embase、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2015年1月以前的文献,纳入所有国内外期刊公开发表的关于TACE联合IFN对比TACE单独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包括IFN辅助治疗组311例和安慰剂组308例患者。分析结果显示,IFN辅助治疗组的1、2、3年复发率均比安慰剂组低,1年生存率比安慰剂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6、0.002、0.002、0.030)。结论 IFN辅助治疗能降低TACE术后肝癌的复发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 IFN-PDS合剂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性的影响

    作者:曹杰;孙连坤;程晓耕;毛建华;刘喜春;王成;李扬;赵雪俭

    目的:探讨人参二醇皂苷与干扰素(IFN-PDS)合剂对肺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清洁级昆明系小鼠60只,以流感病毒甲I型鼠肺适应株复制染毒模型.分为对照组(ConG)、染毒模型组(VIG)、PDS治疗组(PDSG)、IFN治疗组(IFNG)及IFN-PDS治疗组(IFN-PDSG).应用MTT法测定脾和胸腺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结果:①VIG脾指数和ConA诱导的脾、胸腺细胞增殖反应性明显地高于ConG(P<0.01、P<0.05);②PDSG、IFNG和IFN-PDSG脾细胞自身增殖反应性,均显著地高于VIG(P<0.01、P<0.05和P<0.01),而PDSG、IFN-PDSG ConA诱导脾细胞增殖反应性显著低于VIG(P<0.05,P<0.01);③ConA诱导胸腺细胞增殖反应性,PDSG、IFNG和IFN-PDSG均低于VIG(P<0.01、P<0.05、P<0.05).结论:流感病毒可直接刺激脾、胸腺T淋巴细胞增殖,并明显地提高ConA诱导的T细胞增殖反应性;PDS、IFN-PDS增加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脾淋巴细胞自身增殖反应性,但对ConA诱导的脾、胸腺细胞过强的增殖反应性有抑制作用,显示对T淋巴细胞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

  • RNA聚合酶Ⅱ转录的ALU序列对HEK293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李璇;高建;杨梅;胡文艳;田绿;彭湃澜;王峰;高昌益;任红;唐开福

    目的 探讨RNA聚合酶Ⅱ转录的ALU序列对人胚肾293(HEK293)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干扰素(IFN)在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的HEK293细胞,分为6组,ALU-293组(瞬时转染重组质粒pcDNA3.1-ALU)、peDNA3.1-293组[瞬时转染空质粒peDNA3.1(-),作为阴性对照],Poly Ⅰ:C-293组[瞬时转染dsRNA的多聚肌苷胞苷酸(Poly Ⅰ:C),作为阳性对照]、IFNβ-293组(加入1.65×104U IFNβ,作为阳性对照)、空白对照组(未经处理的HEK293细胞)和HBs-293组(瞬时转染重组质粒pcDNA3.1-HBs),转染后48 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Cellular DNA Fragmentation ELISA和DNA Ladder 法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Real-time PCR检测细胞中IFNβ基因mRNA的水平.结果 瞬时转染重组质粒pcDNA3.1-ALU能够抑制HEK293细胞增殖,并促使其凋亡,且细胞中IFNβ mRNA的水平显著上调.结论 RNA聚合酶Ⅱ转录的ALU序列能够通过激活干扰素系统来诱导细胞凋亡.

  • 干扰素微球/纳米粒新型制剂的开发

    作者:马雷钧;史久华

    微球/纳米粒能保证药物活性的稳定和延长药物的半衰期,作为一种新的干扰素制剂类型将使得药物能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微球/纳米粒的载体材料和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将直接扩展微球/纳米粒的使用前景,在多种载体材料中,壳聚糖比其他载体材料具有更大的推广应用潜力.本文针对微球/纳米粒的原理及作用方式、候选载体的特点和制备方式及其优化进行了综述.

  • 干扰素抗HBV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明;彭国平

    干扰素(IFN)抗HBV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在病变发展至肝硬化或者肝细胞癌之前,消除或抑制病毒复制.由于核苷类似物使用的局限性,使得应用IFN治疗乙型肝炎再次受到重视.本文对已上市和仍处于研究阶段的IFN的抗病毒作用作一综述.

  • 甲型流感病毒非结构蛋白1抑制干扰素抗病毒反应的研究进展

    作者:茅倩怡

    IFN-α/β是机体对抗外来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其产生和后续激活的细胞信号转导可诱导具有抑制病毒感染和复制作用的IFN刺激基因的表达.然而,大多数病毒可通过表达一种或多种蛋白抵抗宿主细胞的抗病毒反应.流感病毒非结构蛋白1 (nonstructural protein 1,NS1)作为多功能毒力因子,在流感病毒感染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此文概述了NS1的结构与功能及抑制IFN-α/β产生和抗病毒效应作用的机制,为研究流感病毒致病机制提供参考.

  • 白蛋白-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作者:黎刚;曹明媚;戚中田

    目前全世界约有1.7亿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者,基于干扰素α(interferon α,IFN-α)应用的治疗方案仍是治疗HCV感染的主要方法.传统IFN因半衰期短、极易降解、需要反复给药而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用聚乙二醇化方法修饰IFN可以延长IFN的半衰期,并已取得很好的结果.有些聚乙二醇IFN已经上市.研究证明,白蛋白-IFN(albinterferon,Alb-IFN)的效果好于聚乙二醇修饰的IFN,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此文就Alb-IFN在丙型肝炎临床研究中的进展作一综述.

  • 155位Cys突变成Ser对IFN-ε纯化结果的影响

    作者:李莉莉;刘君;张振龙

    目的 比较重组人干扰素ε(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ε,rhIFN-ε)Cys155和rhIFN-εSet155两种蛋白质的回收率和抗病毒活性,以研究155位Cys突变成Ser对IFN-ε纯化和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方法 对rhIFN-εCys155和rhIFN-εSer155两种蛋白质分别进行纯化和抗病毒活性鉴定,并进行数据比对.结果 得到rhlFN-εCys155和rhlFN-ε Ser155两种活性蛋白,回收率分别为15.41%和29.18%,抗病毒活性分别为(1.293±0.268)×105IU/mg和(1.026±0.172)×105IU/mg.结论 两种蛋白质相比.突变样品回收率明显高于未突变样品,但氨基酸突变对rhlFN-ε的抗病毒活性没有明显影响.

  • IF N-λ及其抗病毒作用机制

    作者:陈薇(综述);赵俊;王明丽(审校)

    近发现的Ⅲ型 IFN 家族由 IFN‐λ1、IFN‐λ2、IFN‐λ3(也称作 IL‐29、IL‐28A 、IL‐28B)和IFN‐λ4组成。 IFN‐λ通过结合 IFN‐λR1和 IL‐10R2组成的异二聚体受体复合物,激活 Janus 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信号通路,诱导 IFN 刺激基因的表达并发挥生物学作用。近年来,对 IFN‐λ抗病毒作用的研究十分广泛,IFN‐λ与 HCV 感染引起的免疫应答密切相关。 IL‐28B 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和新发现的 IFN‐λ4与 HCV 的自发清除也有关,预示 IFN‐λ在 HCV 感染治疗中具有潜在作用。此文介绍了IFN‐λ的抗病毒作用机制及其在 HCV 感染临床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球部黏膜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2和干扰素-γ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余跃;张勇;吴素芬;余秀文

    背景:溃疡病患者常出现各种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障碍.目的:探讨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0、IL-12和干扰素(IFN)-γ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替硝唑一周三联疗法治疗之前和之后4~6周从DU患者的球部钳取黏膜组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IL-10、IL-12和IFN-γ的含量,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一周三联疗法治疗前,DU患者球部黏膜的IL-10、IL-12和IFN-γ含量(17.983 pg/ml±8.676 pg/ml、44.098 pg/ml±12.842 pg/ml和82.373 pg/ml±17.264 p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599 pg/ml±4.147pg/ml、17.550pg/ml±5.980pg/ml和26.298 pg/ml±10.385 pg/ml,P<0.01),且IL-10与IL-12的含量呈正相关(r=0.87,P<0.01),IL-10与IFN-γ的含量也呈正相关(r=0.92,P<0.01).治疗后,DU患者球部黏膜的IL-12、IFN-γ含量均有所下降(17.289 pg/ml±3.939 pg/ml和27.030 pg/ml±3.753 pg/ml,P<0.01),但IL-10的含量仍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26.098 pg/ml±15.152 pg/ml,P<0.01).结论:细胞因子IL-10、IL-12和IFN-γ可能在DU的发生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一周三联疗法治疗后,促炎症细胞因子IL-12和IFN-γ的分泌得到有效抑制,而抗炎症细胞因子IL-10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为黏膜的修复和重建营造了有利环境.

305 条记录 8/16 页 « 12...567891011...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