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崔建军;范平;蒋小玲;许诚;何清;周伯平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α-2a干扰素(PEG INF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按随机对照原则选择80例HBV DNA、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1∶1随机分配进入PEG INFα-2a组和IFNα-2a组.结果 治疗6个月时,PEG INFα-2a组HBeAg血清转换率(45.7%)高于IFNα-2a组(35.1%),但P>0.05.停药6个月后,持续的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48.6%和37.8%,P>0.05.停药6个月后,持续的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62.9%和45.9%,P>0.05.治疗后,两组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率差异无显著性,为62.9%和45.9%,停药后6个月,两组的联合应答率分别为57.1%和40.5%.PEG INFα-2a组有3例患者HBsAg阴转,而IFNα-2a组仅有1例患者HBsAg阴转.两组有相似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重要的不良事件.结论 PEG INFα-2a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优于普通干扰素IFN-2a,耐受性和安全性好.

  • 剪接因子 SF3 a3通过 PI3 K-Akt 信号传导通路调控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

    作者:董晓琴;李亚茹;成军;赵鸿

    目的:研究剪接因子 SF3a3( Splicing factor 3, subunit 3, SF3a3)在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复制中的作用并初步探索其机制。方法以基因2型HCV病毒株(JFH1)感染的Huh7.5.1细胞(肝癌细胞株)为研究平台,用siRNA技术沉默基因SF3表达,72 h后感染JFH124 h,用PEG-IFNα-2b(30 IU/ml)处理48 h,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及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研究SF3家族成员与HCV核心蛋白、干扰素信号通路蛋白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在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上,特异性siRNA对SF3a3的沉默效果佳;沉默SF3a3后,HCV核心蛋白表达增强;同等PEG-IFNα-2b压力下,干扰素抗HCV的作用受抑制;而PI3K-Akt总蛋白和磷酸化蛋白表达降低。结论 SF3a3可通过下调PI3K-Akt总蛋白和磷酸化蛋白表达,直接和间接促进HCV复制。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α干扰素与α干扰素治疗中应用利可君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鸿飞;王丽旻;董漪;徐志强;陈大为;甘雨;王福川;朱世殊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α干扰素和α干扰素治疗慢乙肝患者期间应用利可君是否可降低外周血细胞下降的不良反应,提高干扰素的抗病毒疗效.方法 2002年1月至2010年2月住院的395例经干扰素治疗的e抗原阳性的慢乙肝患者,分组:A组:干扰素治疗过程中加用利可君的患者,B组:干扰素治疗中未用利可君的患者.结果 (1)中性粒细胞数下降<1×109/L的全组患者有35.9%,其中A组29.6%,B组42.8%,P=0.01;≤0.75 × 109/L A组12.6%,B组26.4%,P=0.02;≤0.5 ×109/LA组4.8%,B组16.4%,P=0.04.(2)A组中8.2%治疗过程干扰素减量,所有患者完成治疗,B组为23.3%干扰素减量,2.1%中途停药.另外A组中40.3%干扰素加量超过常规剂量,B组中仅5.2%.(3)血小板减少< 100×109/LA组8.7%的患者,B组11.1%;≤80×109/LA组有5.3%,B组7.9%;≤50×109/L A组有1.0%,B组2.6%,A组有减少血小板下降的趋势.(4)在治疗结束时,A组HBVDNA< 100IU/ml的患者为67.4%,e抗原转阴率为54.3%,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为40.7%;B组分别为53.9%,41.2%,26.9%,两组比较P值分别为0.02、0.01、0.01.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期间加用利可君可防治以中性粒细胞数下降为表现的外周血细胞下降的不良反应,有减少血小板下降的趋势,进而可提高患者抗病毒的疗效.

  • 聚乙二醇干扰素在儿童与成人治疗中不良反应的临床研究

    作者:唐红梅;张鸿飞;朱世殊;张雅萍;霍翠华;王丽更

    目的 了解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儿童与成人慢性肝炎近期不良反应的范围及程度,为提高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患者进行为期4周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并根据设计的表格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者的反应进行记录存档和统计学处理.结果 近期不良反应包括体温升高、关节肌肉酸疼等,其中体温升高常见,占54.11%;体温升高的程度多集中在37.3℃~38.9℃,以中、低热为主,占85.4%,到第4周时逐渐降为70%,但高热的比例却从第1周的14.5%上升到第4周的30%;43.6%的患者在第1周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后9~12 h开始发热,第3周之后多以3~5 h开始发热为主,达40%;发热持续时间,大多数患者为3~4 h;在注射后的1周中大多数患者仅发热1次,在体温升高的处理上,45.5%进行了药物降温.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近期不良反应有体温升高等,随着治疗的继续,严重程度会逐渐缓解.在不良反应中,以体温升高为主(47.6%),其他仅占1%~16.9%,发热的规律表明,发热多为一过性,50%不需要进行处理.本组患者由于采取了逐渐增加聚乙二醇干扰素量的"阶梯式"加量法,不良反应相对少且轻.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作者:白红莲;罗红涛;叶一农;龙辉;钟锐兴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a-2a)治疗拉米夫定(LAM)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81例拉米夫定耐药的HBeAg(+)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治疗组40例及阿德福韦酯(ADV)对照组41例.两组病例开始均联合LAM治疗12周,观察治疗第12周、24周、48周的ALT复常、HBV DNA阴转、HBeAg阴转及HBeAg转换的变化.结果 治疗12周、24周派罗欣治疗组ALT复常率为62.5%、80.0%,高于ADV 对照组,治疗48周派罗欣治疗组HBeAg阴转率及HBeAg转换率为60%、57.5%,高于ADV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HBeAg(+)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优于阿德福韦酯,安全性较好.

  •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效果不佳的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序贯替比夫定治疗的疗效观察

    作者:杨小安;舒欣;张英;曹红;张卡;李刚;徐启桓

    目的 明确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PEG-IFNα-2a)治疗效果不佳的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序贯使用替比夫定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PEG-IFNα-2a治疗48周后HBV DNA、HBeAg未转阴的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患者(52例)经过3个月或者以上的洗脱期后,再序贯使用替比夫定600 mg/d治疗,B组患者(49例)不经洗脱期,直接序贯使用替比夫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加用替比夫定3、6、12个月后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及CK水平的差异.结果 A组替比夫定治疗3、6、12个月的HBeAg转阴率分别为7.69%、15.3%、21.1%,B组替比夫定治疗3、6、12个月的HBeAg转阴率分别为22.4%、32.6%、38.8%,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两组患者替比夫定治疗3、6、12个月的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CK异常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G-IFNα-2a治疗效果不佳的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不经洗脱期直接序贯使用替比夫定是安全的,且比经洗脱期再序贯使用替比夫定HBeAg转阴率更高,疗效更佳.

  • 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SVR率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穆彩琴;张璐;路遥;吴淑玲;申戈;胡蕾苹;常敏;李明慧;吴云忠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及其影响SVR的相关因素.方法 ①对129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根据其临床特点,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根据患者体重予15 mg/kg/d.定期监测HCV RNA,SVR率作为疗效评价主要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②以SVR为因变量,性别、年龄、RNA log值、肝硬化分期、是否初治、是否RVR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 ①共123例完成抗病毒治疗,85例获得SVR,38例无SVR.总SVR率为69.11% (85/123),代偿期肝硬化SVR率为74.51% (76/102),失代偿期肝硬化SVR率为42.86% (9/21).SVR组基线RNA log值6.11 ±1.01拷贝/ml,无SVR组基线RNA log值6.53 ±0.92拷贝/ml,t=-2.194,P=0.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非条件Logistics回归方程的x2=20.673,P=0.000<0.001,进入回归方程的自变量为RNA log值、是否失代偿肝硬化、是否RVR.结论 ①丙型肝炎肝硬化进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SVR率为69.11%,代偿期肝硬化SVR率74.51%高于失代偿期肝硬化SVR率42.86%.②HCVRNA定量高、肝硬化失代偿期、无RVR是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疗效的危险因素,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是否初治与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SVR率无明显相关.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诱发甲状腺疾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学福;陈小苹;马晓军;陈文莉;黄晶;罗晓丹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期间甲状腺疾病发生情况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对210例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在治疗前、治疗中每3个月检测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抗体.结果 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后,6.7%(14/210)出现甲状腺疾病,其中5.2% (11/210)甲状腺功能亢进,1.4%(3/210)甲状腺功能减退.女性发生甲状腺功能亢进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比例分别为11.8% (6/51)和3.9% (2/51),高于男性的3.1% (5/159)和0.6% (1/15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治疗前TPOAb阳性及治疗中TgAb阳性患者出现甲状腺疾病比例增高,与未出现甲状腺疾病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引起甲状腺疾病.女性、TPOAb及TgAb阳性患者发生甲状腺疾病的风险增高.

  • 干扰素治疗获得HBsAg消失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基线特征研究

    作者:谢尧;李明慧;张璐;靳丽;张丹;路遥;吴淑玲;申戈;刘如玉

    目的 探讨通过干扰素治疗获得HBsAg消失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基线因素特征.方法 从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前瞻性临床观察队列中收集治疗期间发生HBsAg消失患者的人口学、病毒学和血清学基线因素,包括年龄、性别、HBV DNA含量、HBsAg/抗HBs水平、HBeAg/抗HBe含量和HBsAg消失发生的治疗时间,计量资料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定性资料采用频数和频率进行统计描述.结果 2018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329例患者发生HBsAg消失,201例初治患者,128例核苷类似物在治疗患者,年龄31(25,37)岁,ALT水平261.28±435.20U/L;HBV DNA阳性患者的HBV DNA水平5.16±1.83 log10 IU/ml,高病毒含量(HBV DNA> 106 IU/ml)患者的ALT水平为337.00±414.87 U/1,52例HBV DNA> 107 IU/ml患者中的25例(48.08%)联合NA治疗.HBsAg基线水平2.92 ±1.151og10 IU/ml,50.8%的患者HBsAg< 1500 IU/ml,HBsAg消失的治疗时间90.2 ±63.0周,69.9%的HBsAg消失发生于48周疗程以上.HBsAg消失发生时间与基线HBsAg水平、HBeAg含量和ALT水平有独立相关性(P=0.000,P=0.035和P=0.014).结论 经干扰素治疗获得HBsAg消失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具年轻、高ALT水平和低HBsAg水平特点,高HBV DNA含量伴高ALT水平者需加用NA联合治疗,多数患者需要治疗48周以上疗程.

  •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前X区变异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疗效的关系研究

    作者:靳丽;李明慧;张丹;屈晓晶;张英;齐天林;曹卫华;张璐;路遥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前X区变异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收集基线及治疗12周后的患者血清.12周后根据HBVDNA下降水平分为三组:DNA应答组、DNA部分应答组、DNA无应答组.对患者基线血清进行全序列扩增、克隆、测序.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疗效相关的变异位点,取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共对29例患者进行了数据分析,DNA应答组7人、DNA部分应答组9人、DNA无应答组13人.各组间基线ALT水平比较(X2 =10.732,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性别、HBVDNA、HBsAg、HBeAg、HBeA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共获得306条序列,进行统计学分析及结合临床应答,得到X区核苷酸变异位点共16个,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ntG1386A、ntG1437A、ntGl515A有利于干扰素抗病毒治疗;ntC1383A、ntT1425C、ntG1512A不利于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氨基酸水平分析发现V5M、G22S和D48N是干扰素治疗的有利因素,V30L和A47T是不利因素.结论 基线X区变异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疗效可能相关.

  • 不同稀释度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在老年患者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效果比较

    作者:高姗;李燕玲

    目的 探讨不同稀释度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在老年患者结肠镜检查前肠道清洁的效果.方法 将18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采用4袋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溶于4L水作为结肠镜术前准备;B组采用4袋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溶于3L水作为结肠镜术前准备;C组采用4袋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溶于2L水作为结肠镜术前准备.结果 A组肠道清洁满意度98.4%,肠道舒适度83.3%;B组肠道清洁满意度96.7%,肠道舒适度95%;C组肠道清洁满意度90%,肠道舒适度96.6%.在清洁满意度方面,A组和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跟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肠道舒适度方面,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跟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老年患者实施结肠镜检查前的肠道准备时,B组方案较为合适,容易被老年患者接受.

  • 聚乙二醇交联去细胞瓣构建组织工程瓣膜复合支架

    作者:邹明晖;周建良;陈义初;胡行健;邓诚;史嘉玮;董念国

    目的 采用分子量20 kDa 的枝化状丙烯酰化聚乙二醇(PEG)交联巯基化去细胞瓣,构建组织工程瓣膜复合支架,并对支架的结构稳定性、力学性能和细胞相容性进行初步检测.方法 取猪新鲜主动脉瓣叶,进行脱细胞瓣处理,制备去细胞瓣并巯基化.戊二醛固定去细胞瓣,PEG 交联巯基化去细胞瓣.形态学观察去细胞及交联效果,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热收缩温度,Ⅰ型胶原酶溶液测定其抗酶性分解能力,拉伸实验测定其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并采用AlamarBlue 法测定支架对MRC-5 人胚肺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 HE 染色和扫描电镜(SEM)显示去细胞完全,细胞外基质保存完整;PEG 交联后瓣叶变薄,纤维增粗呈束.PEG 交联瓣的热收缩温度为(75.16 ±0.69)℃,与去细胞瓣[(67.63 ±1.09)℃]相比有显著提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EG 交联瓣6 h 及12 h酶性分解率分别为(17.52 ±1.69)%和(48.83 ±2.67)%,与去细胞瓣[(64.91 ±2.05)%和(98.23 ±1.20)%]相比,分解率显著下降.PEG 交联瓣抗拉强度较去细胞瓣显著为高,并达到天然瓣水平,弹性模量则远高于其他各组.细胞毒性试验显示PEG 组和对照组活力细胞差别为(1.82 ±0.03)%,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EG 交联可显著改善去细胞瓣结构稳定性和力学性能,而无明显细胞毒性,有望用于组织工程瓣膜复合支架的构建.

  • 纳米纤维膜预防术后腹腔黏连的实验研究

    作者:任广辉;李俊生;吕兰欣;嵇振岭

    目的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聚乙二醇纳米纤维膜、聚乳酸纳米纤维膜,通过大鼠腹腔黏连动物模型,对比观察这两种材料预防术后腹腔黏连的作用.方法 选用雄性SD大鼠42只,采用盲肠刮伤法制造大鼠腹腔黏连动物模型,随机将动物分为对照组(A组)、聚乙二醇纳米纤维膜组(B组)和聚乳酸纳米纤维膜组(C组).在关腹前,B组和C组创面分别用聚乙二醇纳米纤维膜与聚乳酸纳米纤维膜覆盖,对照组创面不做处理.于术后2周处死大鼠,行大体、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 两种纳米纤维膜可以很容易的黏附到损伤的腹膜表面和盲肠浆膜表面,在2周内逐渐被机体降解.术后2周,实验组的黏连分级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黏连的程度和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对照组纤维组织增生及炎性反应程度较实验组活跃.扫描电镜下见实验组创面修复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 两种纳米纤维膜均为生物可吸收降解材料,均可降低大鼠术后腹腔黏连的发生率和黏连程度.聚乳酸纳米纤维膜可以引起更轻微的纤维化和炎性反应,其作用优于聚乙二醇纳米纤维膜.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修饰的聚乙二醇化去细胞瓣构建心脏瓣膜复合支架

    作者:周建良;邹明晖;胡行健;邓诚;史嘉玮;董念国

    目的 对去细胞瓣进行聚乙二醇(PEG)化改性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共价修饰,以改善去细胞瓣力学性能和生物学性能,并联合内皮祖细胞构建心脏瓣膜复合支架.方法 枝化状PEG末端的丙烯酰基与引入到去细胞瓣上的巯基,通过迈克尔加成反应完成去细胞瓣的PEG化,并作去细胞瓣PEG化前后以及天然主动脉瓣的生物力学测定;通过PEG化去细胞瓣上未饱和的丙烯酰基与VEGF巾半胱氨酸残基上的巯基发生另一个迈克尔加成反应,对去细胞瓣进行VEGF共价修饰,免疫荧光测定VEGF修饰效果;在VEGF修饰的PEG化去细胞瓣、去细胞瓣和PEG化去细胞瓣上种植内皮祖细胞(EPCs),培养10 d后行瓣膜上DNA含量测定、苏木素.伊红染色和扫描电镜.结果 力学测试显示:PEG化去细胞瓣的大抗张强度较单纯去细胞主动脉瓣明显提高(P<0.05),而与天然主动脉瓣相比无差异(P>0.05);免疫荧光检测显示:VEGF可有效地共价修饰PEG化去细胞瓣;与PEG化去细胞瓣和单纯去细胞瓣相比,VEGF修饰的PEG化去细胞瓣明显促进EPCs的增殖,并且可在瓣膜表面形成一层连续的单细胞层.结论 PEG化可明显改善去细胞瓣的力学性能,并且VEGF修饰PEG化去细胞瓣可促进支架上黏附细胞的增殖,有利于改善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构建.

  • 聚乙二醇修饰甲硫氨酸脑啡肽静脉注射时对热板致痛小鼠的镇痛作用

    作者:郑丽丽;王冲;文曙;赵铁华

    目的探讨甲硫氨酸脑啡肽( MEK)经不同分子量聚乙二醇( PEG)修饰对热板致痛小鼠镇痛效果的改善作用。方法分别尾静脉注射31μmol/kg MEK-Cys-NH2、mPEG2000和mPEG5000修饰MEK-Cys-NH2,测定55℃热板致痛小鼠给药前和给药后15、30、60、120 min的痛阈值;以给药前后痛阈值的差值数据比较各受试物给药前后、给药后各时间点的差异,分析镇痛效果。结果尾静脉注射mPEG5000修饰MEK-Cys-NH2镇痛表现有强于并长于MEK-Cys-NH2和mPEG2000修饰MEK-Cys-NH2趋势,在给药后120 min时痛阈值高于MEK-Cys-NH2和阳性对照药吗啡( P<0.0)。结论适当相对分子质量PEG修饰MEK可提高镇痛强度和药效维持时间,对改善其成药性具有积极意义。

  • 磁性5-氟尿嘧啶修饰物在裸鼠大肠癌组织分布的意义

    作者:孔令斌;王茜;王一波;李洪运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PEG)修饰的5-氟尿嘧啶磁性白蛋白微球(PEG-5-Fu-MAMS)和5-氟尿嘧啶磁性白蛋白微球(5-Fu-MAMS)对大肠癌组织的被动靶向性。方法20只人大肠癌裸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PEG-5-Fu-MAMS 组、5-Fu-MAMS 组,每组10只,分别将2种不同的制剂(按8 mg/kg5-Fu)经尾静脉给药,在磁场下30 min 后,经眼眶采血,处死大鼠,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肿瘤组织、血清和肾脏组织中5-Fu 的水平。采用 SPSS 13.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两组不同组织中5-Fu 水平以 x ±s 记录,显著性检验采用 t 检验。结果注射 PEG-5-Fu-MAMS 组大肠癌组织中的5-Fu水平为(51.21±2.12)μg/mL,明显高于5-Fu-MAMS 组的(33.07±8.21)μg/mL(t =78.69, P<0.05);而在注射 PEG-5-Fu-MAMS 组的血清中5-Fu 的水平为(1.69±0.53)μg/mL,则明显低于5-Fu-MAMS 组的(6.78±0.23)μg/mL(t =18.76,P<0.05);在肾脏中 PEG-5-Fu-MAMS 组药5-Fu 水平为(21.1±2.3)μg/mL,明显低于5-Fu-MAMS 组的(38.2±4.9)μg/mL(t =39.23,P <0.05)。结论PEG-5-Fu-MAMS 比5-Fu-MAMS 的亲大肠癌作用强,PEG-5-Fu-MAMS 有望成为一种新的靶向治疗大肠癌的药物。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核苷(酸)类似物经治者初探

    作者:张鸿飞;陈新月;谢尧;贺永文

    核苷(酸)类似物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处理是目前临床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之一.国内外小规模的研究结果显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核苷(酸)类似物经治患者有助提高停药后持久应答,对于各类核苷(酸)类似物经治患者,如何采用更有效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方案,实现更高持久免疫控制,值得探讨.

  •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及在丙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魏来

    常规干扰素半衰期较短,每周3次用药出现典型的"峰-谷曲线",影响抗HCV治疗效果且副作用大.将聚乙二醇共价结合于干扰素,形成聚乙二醇化干扰素,通过延缓吸收,增加水溶性,减少肾脏排泄,降低抗原性等途径延长了半衰期,只需每周注射1次,减轻了副作用,用于慢性丙型肝炎以及肝硬化的治疗可达到较高的持续病毒清除率因为聚乙二醇化干扰素使用方便,容易接受,现正采用该剂型延长疗程治疗以往干扰素治疗失败的进展性丙型肝炎.

  • 肠道通透性试验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董红林

    肠道对大分子物质的通透性试验是评估肠道粘膜屏障功能的方法之一.肠粘膜通透性是指某一特定物质在肠粘膜表面通过非易化扩散方式渗透的能力.肠道对大分子物质的通透性增加,意味着肠道结构有变化,肠道内的细菌或毒素有可能通过肠道屏障进入血循环,引起败血症或毒血症.自从20世纪70年代引入非代谢性寡糖类物质作为肠道通透性试验的示踪物以来,检测肠道粘膜屏障功能的肠道通透性试验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

  • 改性聚乙二醇水凝胶在组织工程心脏瓣膜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欧阳辉;张近宝;刘洋;李强;彭阳红;康晓军;王映梅;魏旭峰;易定华;刘维永

    目的 探索改性聚乙二醇(PEG)水凝胶在改善种子细胞和去细胞生物材料支架的复合中的效果.方法 猪主动脉瓣进行去细胞处理后分两组(n=8),A组:山羊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作为种子细胞包裹于改性PEG水凝胶中贴附于去细胞猪主动脉瓣;B组:单纯种植BMSCs于去细胞猪主动脉瓣;并随机取两组中的8只山羊自身主动脉瓣为对照组(C组).A、B组静态培养7 d后,植入细胞供体羊的腹主动脉内;16周后取材进行形态学、组织学、B超、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以及生物力学检测.结果 在张力强度[(12.9±1.3)MPa对(8.8±0.4)MPa]、内皮细胞覆盖率(84.6%对14.8%)、附壁血栓形成率(0/8对8/8)等方面A组明显优于B组(P<0.05).生物力学强度A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MSCs于体内微环境下向内皮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分化.结论 利用改性PEG水凝胶复合去细胞生物支架材料以及自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瓣膜具有可行性.它可进一步改善种子细胞和支架材料之间的复合关系,并保护种子细胞在动脉流环境下的生长和分化.

120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