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的护理观察

    作者:荣旗;胡秀玲;石伟

    目的:探讨以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后的护理方法和成效。方法选择2014年9月1日~2015年10月30日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23例为研究对象,对其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对以上患者实施脉球囊反搏护理、心理护理、并发症护理及其生命体征监测之后,所有患者均生命体征平稳、循环稳定,并好转出院,未发生死亡。结论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后必须对其加强全面的护理干预,以此促进患者的治疗。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心源性休克的护理策略

    作者:刘立莉;李建

    目的:分析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术后护理体会.方法:对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10月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52例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IABP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好转出院,2例术后死亡,1例出现严重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1例出现主动脉球囊破裂,经临床救治成功率96.1%.结论:PCI联合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疗效较好,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IABP护理配合、操作流程及工作原理,可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

    作者:郭阳桂

    目的 总结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护理体会.方法 对79例行主动内脉球囊反搏(IABP)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对79例患者行PCI术,术后给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由于观察及时,护理到位,其中78例均未出现并发症,康复出院,一例死亡.

  •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在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作者:曹广庆;吴树明;张希全;王永梅;段姗姗;周敏;刘晔

    观察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在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价值.收集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应用IABP的患者21例,观察其IABP前后的连续心输出量(CCO)、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有创动脉收缩压(SABP)、有创平均动脉压(MABP)、心指数(CI)、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和临床恢复情况.并行统计学分析.在21例IABP中.术前使用3例,术中使用6例,术后使用12例;15例患者恢复良好,死亡6例.死者中有3例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2例死于围术期心肌梗死.1例是死于肺功能衰竭.3例出现球囊破裂,1例出现感染.平均IABP时间(98.4±43.7)h,在使用IABP期间,升压药单纯用多巴胺即可,剂量平均(5.2±3.6)μg/kg·min-1,在6例症状改善不明显的患者中,合用了肾上腺素或者间羟胺.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33.6±12.9)h,ICU监护时间(5.7±1.6)d,辅助用药时间(48.7±23.8)h.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CCO、CI、SABP、MABP、SVO2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而PCWP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在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能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死亡率.

  • 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抢救心源性休克合并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护理

    作者:陈小冰;冯丽芬

    目的 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抢救心源性休克合并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护理.方法 22例患者均在积极药物抢救的基础上使用IABP联合CRRT,通过加强护理及监护,减低病死率.结果 6例患者抢救成功,16例临床死亡,病死率为72.73%.结论 IABP联合CRRT对治疗心源性休克合并急性肾功能不全有较好的疗效,护理中要求护理人员熟悉IABP及CRRT的工作原理及机器操作,加强病情观察,确保IABP及CRRT有效、安全实施.

  • 心脏手术后重度低心排患者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的监护方法

    作者:冯丽娜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ng,LABP)是通过放置主动脉球囊在心室,舒张期充气膨胀,增加主动脉舒张压来降低主动脉阻抗,增加心肌灌注,开放侧支循环,提高心肌供氧,减少心肌耗氧,逆转无氧代谢损伤~([1]).低心输出量综合征(低心排)是指心脏手术后心排血量明显减少,患者出现低血压、脉压较小、少尿、四肢厥冷、青紫等表现的一种病征.心脏直视手术经长时间的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及输入大量血浆、红细胞、晶体、胶体后,体液重新分布,机体各器官受到打击,心肌细胞受损水肿,对前、后负荷的变化非常敏感,循环极不稳定,容易并发严重低心排.应用血管活性及正性肌力药物治疗不能纠正低心排时,及时进行IABP治疗,使心脏有足够时间度过心功能受损期,逐渐恢复心功能~([2]).

  • 一例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后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护理

    作者:张玉珍;石欢;马蕊;孙滕伟;沈志奇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 IABP)是一种以左心辅助功能为主的机械性循环装置,它是由动脉系统植入一根带气囊的导管,送至降主动脉内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进行与心脏周期相应的充盈与排空,使血液在主动脉内发生时相变化,从而起到机械辅助作用的一种心导管介入手术。 IABP可有效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氧供,起到改善心功能的目的,主要用于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冠脉旁路移植术的治疗等[1],在辅助治疗心脏外科围术期及心血管危重患者心脏泵衰竭的抢救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临床上应用广泛的短期机械辅助循环的方法[2]。但是这种机械装置也会引起相关并发症,近年来,血小板减少作为IABP的并发症也有一些报道[2-4]。武警总医院心内科于2014年2月收治了1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的患者,该患者于IABP术后6h内出现了重度血小板减少和出血,经过排除肝素诱导等因素,及时纠正心衰后停用IABP,术后第5天,患者血小板由术后低值1×109/L恢复至98×109/L,现报道如下。

  • 1例急诊主动脉球囊反搏术的护理

    作者:陈娟;杨小芳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是置入在降主动脉上段,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的一种容量置换术.其作用机理是利用IABP球囊在心脏舒张前(主动脉关闭时)充气,加大舒张期冠脉灌注压力,增加心肌供养;在心脏收缩前(主动脉开放时)放气,降低主动脉舒张压及收缩压,减轻左室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1].

  •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治疗高危冠状动脉疾病的护理体会

    作者:严家嫦

    目的:探讨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治疗高危冠状动脉疾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15例高危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治疗并精心护理.结果:本组患者在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血氧饱和度明显提高、心功能明显改善,心率下降、尿量增加.结论:对高危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并发症少,积极的预防治疗护理措施则能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促进患者康复.

  •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脏性休克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

    作者:林明裕;郑川允;陈艳仙

    目的 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72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其中38例在IABP辅助支持下行PCI术,34例直接行PCI术,监测平均动脉压(MBP),心脏指数(CI),同时在入院时PCI术前及术后出院前分别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未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未容积(LVEDV).结果 IABP辅助下行PCI组较直接PCI组LVEF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对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早期及时行IABP辅助支持下PCI术,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 预见性护理在经主动脉球囊反搏术中的应用

    作者:席爱雪;郭晓萍

    术后疲劳综合征(Postoperative fatigue syndrome, POFS)是指经历大手术的患者在术后一段时间内出现的乏力、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抑郁、紧张、焦虑等一组症候群[1],是临床外科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可高达72%[2]。经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近年来广泛用于治疗顽固性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及心肌梗死合并心衰的患者,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有利于稳定患者的血液动力学,改善预后。但部分患者在IABP术后因疾病消耗、疼痛、机体功能下降、认知缺乏、经济压力、长时间平卧体位等发生POFS,严重者甚至试图自行拔管。为此,我科开展了预见性护理,并与常规护理进行比较,观察预见性护理对POFS的干预价值。

  • 床旁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老年心源性休克的疗效分析

    作者:唐昱;魏春燕;葛郁芝;盛国太;余茂生;吴志勇;张繁之

    心源性休克是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泵功能衰竭,病情凶险,病死率高[1].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可增加冠状动脉灌注、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1 资料与方法连续选择2006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行床旁IABP的老年心源性休克患者50例,男36例,女14例,年龄62~83(75±4)岁.诊断标准:主动脉收缩压<9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脏指数<2.0L/(min·m);肺毛细血管楔压>20 mm Hg;尿量<20 ml/h;肢端皮肤湿冷、发绀等.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休克.采用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以心电触发模式按1∶1起搏.气囊导管的选择标准为气囊充盈后阻塞主动脉管腔的80%~90%.

  • 第268例——发热、休克

    作者:黄超联;王毓州;朱文玲

    病历摘要 患者女,22岁。因发热11天,喘憋3天,于1999年7月8日入院。11天前因手指及腕关节肿胀,抗“O”高,外院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予青霉素治疗过程中出现发热,开始 T38℃,有口腔溃疡,无皮疹。体温渐升至40℃,发热无明显规律。胸片正常。5天前应用氟美松10 mg/d后,发热时间缩短,峰值降至38℃。就诊我院在抽血时突然出现头晕、大汗及心悸,当时查BP 80/50 mm Hg(1 mm Hg=0.133 kPa)。予吸氧、输液等治疗。胸片示双肺间质性病变。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考虑急性左心衰竭,给予强心利尿,并转抢救室辅以吸氧、抗生素等处理症状未缓解,气短渐加重,即送入CCU治疗。发病以来进食少,二便尚可,无脱发、光过敏。1998年2月曾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低下”,服用L甲状腺素片,1片/d(剂量不详)。同时发现血小板减少,低40×109/L左右。1999年4月出现双腕、双踝关节痛,外院考虑类风湿性关节炎,服用中药治疗。无糖尿病、高血压史。个人史、月经史无特殊。入院查体:T 37.2℃,P 150次/min,R 28次/min,BP 84/48 mm Hg。平车入室,神志清,查体合作,急性病容,略苍白。皮肤无黄染及皮疹,有肝掌。浅表淋巴结不大。眼睑无水肿,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咽无充血,扁桃腺不大。颈无抵抗,无颈静脉怒张,甲状腺Ⅱ度大,质软、无结节和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音。心前区无隆起,心界不大,心率150次/min,律齐,心音较弱,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A2=P2,未见周围血管征。腹平软、无压痛,肝肋下2指,脾未及。无移动性浊音。手背及踝部轻度指凹性水肿。四肢关节无畸形,无肿痛及活动障碍,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入院诊断:发热、休克原因待查,肺部感染?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毒性心肌炎?辅助检查:血常规: WBC 21.4×109/L,中性0.82,淋巴0.15,单核细胞0.3。血红蛋白 91 g/L,血小板144×109/L。尿常规:pH6.5 ,蛋白0.3 g/L,Ery 250/μl。血生化:肌酐 71~406.64 μmol/L,尿素氮3.57~20.3 mmol/ L,ALT 60~1059 U/L;心肌酶谱:肌酸磷酸激酶(CK) 229~859 U/L,CK-同工酶(MB) 22.6~85 μg/L, 乳酸脱氢酶 494~547 U/L;甲状腺功能基本正常。血气分析:pH 7.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 13.9 mm Hg,动脉血氧分压(PaO2 )60.5 mm Hg,碳酸氢根10.5 mmol/L,标准碱过剩12.6 mmol/L。血液动力学检测:肺动脉压 24~30/10~15 mm Hg,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 8~12 mm Hg,中心静脉压 6 ~18 mm H2O,心脏排血指数(CI) 46.7~58.3 ml*s-1*m-2 。病毒抗体:柯萨奇Ⅴ B2 IgM(+), B1 、B3 ~6均(-)。巨细胞病毒IgG 1∶16,单纯疱疹病毒 IgG 1∶128,风疹病毒Ⅴ Ig 1∶80,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HbsAb (+),余无异常;血清蛋白电泳:白蛋白0.479,球蛋白0.155,0.236,β 0.91,γ 0.32免疫球蛋白:IgG 18.6 g/L,IgA 1.77 g/L,IgM 2.22 g/L。C-反应蛋白29.5 g/L,抗“O” 42.5 IU/ml,抗磷脂因子、风湿因子、抗中性粒细胞抗体(-),抗核抗体(ANA) 1∶320,抗dsDNA 抗体TE-IF法(-)、Farr 法16.8%,核糖核抗体∶免疫双扩散法,抗Sm抗体(-),抗核糖核蛋白抗体1∶1,抗SSA抗体1∶4。免疫印迹法均阴性。床旁超声心动图(UCG):7月8日左心室室壁运动普遍减低,左室收缩功能减低,轻度二尖瓣前叶脱垂,左室射血分数(EF)43%。12日复查左室收缩功能重度减低,EF 32%。胸片:双肺间质性改变,心影增大,双肺透光度减低。心电图(ECG):窦性心律,电轴右偏,ST-T普遍改变。 诊治经过:入院后给予补液、抗感染、强心、利尿、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硝普钠等治疗。考虑免疫病继续应用激素治疗。入院当天患者胸闷、憋气明显,不能平卧,不停变换体位,口渴,极度烦躁,双肺呼吸音渐变粗,可闻及细小水泡音。BP 80/50 mm Hg左右,23∶00 BP曾降为0,加强补液、升压处理后恢复。7月9日出现尿潴留,导尿时血压再次下降,继之意识丧失,心率70次/min,为结性心律,应用肾上腺素等后心率115次/min,恢复窦性。BP 70/0 mm Hg,血气分析PaO244 mm Hg,PaCO232.7 mm Hg。立即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此后意识未恢复。至7月10日凌晨心跳再次停止,复苏20 min后心率恢复,并插漂浮导管行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ECG为窦速,心率120~150次/min,继续应用肾上腺素及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循环辅助。虽经上述积极抢救,BP仅勉强维持在25~35/14~20 mm Hg,且呈下降趋势,颜面渐出现水肿,血肌酐升高。7月12日抗ANA回报阳性,给予甲泼尼龙1g冲击无效,于0∶45呼吸、心跳停止。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的护理

    作者:孙玉珍;孙海庆;毛铁英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简称反搏术)是一项介入治疗方法,是在X光引导下,用导管经皮肤导入一个30~50 cc的球囊放入主动脉,球囊会因应心脏膨胀或收缩,其目的是提高血压的舒张压,从而增加冠动脉血液及心脏输出[1].1临床资料:我科自2009年5月~2011年4月收治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患者41例,其中男28例,女13例,年龄45.7±8.4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的诊断标准.

  •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

    作者:万雪永

    目的:观察和分析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采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治疗;随机选取同期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升压、扩容、再灌注、对症处理及一般支持治疗等,比较和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压、心率及尿量情况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LVEF、LVESV及LVEDV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多脏器功能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及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显著,其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救治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舒适护理对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后患者焦虑的影响

    作者:王碧倩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后患者焦虑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5月在本院CCU住院行IABP治疗的45例危重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25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舒适护理。比较两组的焦虑程度变化情况、护理满意度、不适情况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护理后的SA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的SAS评分显著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适症状发生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可显著改善IABP后患者焦虑情况,提高护理满意度,缓解患者不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作者:晏景红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的治疗及其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3月~2013年1月收治的2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应用IABP治疗,同时采用全面细致的护理.结果 28例患者中,25例顺利出院,2例中途放弃治疗,1例患者终死亡;术后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为球囊破裂、1例为血栓.结论 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同时也能争取更佳的治疗时机,若能积极配合全面细致的护理策略,可协助患者顺利度过危险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细致化健康教育对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研究

    作者:聂琳琳;王碧倩;周元风;袁剑;车风

    目的:研究细致化健康教育对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1月采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进行治疗的4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健康教育组)24例和观察组(细致化健康教育组)24例,然后两组分别于健康教育前和健康教育后1、2周时采用Zung自评量表和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焦虑、抑郁的评估,然后比较评估结果。结果观察组健康教育后1、2周时焦虑、抑郁阳性率及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致化健康教育可有效缓解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11例术后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围手术期的护理过程,提高护理质量,以保证手术成功,减少并发症。结果手术成功,护理效果满意,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主动脉球囊反搏为心脏循环系统辅助装置,护士在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与观察,有利于主动脉球囊反搏术的成果实施,降低并发症。

  •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在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的护理体会

    作者:王丹;张艳;于漫;李冉;王元

    探讨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介入术后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的护理。本文通过分析2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全面细致的护理观察对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疾病转归起到了关键作用,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09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