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活动平台与固定平台全膝关节置换的比较研究

    作者:张朝贵;肖扬;王万春

    目的: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假体治疗骨性关节炎的早期疗效.方法:将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应用活动平台型假体行TKA手术,另一组应用固定平台型假体行TKA手术.比较分析两组术前和随访的临床和放射学结果 及并发症.结果:术前活动平台组和固定平台组的体重指数、年龄、患膝大屈曲角度、屈曲挛缩度及内翻畸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早期随访显示,活动平台组和固定平台组术前和术后的髌骨评分、功能评分、疼痛评分、膝关节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明显地改善了患膝的功能和症状.固定平台组的术后大屈曲度比活动平台组的大屈曲度要大( P<0.05).两组的膝外翻角、胫骨角、胫骨平台后倾角、股骨角、截骨高度和术前术后髌骨高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临床随访结果 表明,活动平台型假体TKA相对于固定平台型假体TKA没有明显的临床优势,活动平台组的大屈曲度比固定平台组要小.

  • 一次性静脉留置针外固定套的设计与应用

    作者:张兰;张维珍;许英

    随着人们静脉保护观念的改变,静脉留置针(简称留置针)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但由于固定不牢固、患者疏忽留置针的存在或本身躁动等原因,常导致留置针计划外拔管,而有些患者又因过分注意留置针的存在而限制自身活动。研究提出使用弹力绷带进行外固定,效果肯定但不利于观察穿刺点的变化,而且松紧度较难把握,太紧会影响血运、太松则达不到固定效果。采用多根胶布形成相对稳定的固定平台以保证高龄患者留置针穿刺处皮肤的稳定性,虽然有一定作用但操作费力繁琐,且对胶布过敏的患者会造成局部皮肤损伤。此外,有些患者由于留置针的连接座、输注接口部位材质硬度,加之留置时间较长,压迫局部皮肤,发生皮肤擦伤或破溃的现象,从而增加了患者痛苦及经济成本。为此,我们设计了一次性静脉留置针外固定套,应用于400余例老年患者,取得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 GEMINI PS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初期临床应用

    作者:陈奇;陈智;眭杰;黄建明;汪滋民;康一凡

    目的 探讨GEMINI PS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初期临床应用体会.方法 采用LINK公司的膝关节假体GEMINI PS行TKA治疗膝关节疾患28例(32膝),术前及术后应用膝关节HSS评分、疼痛评分、膝关节屈曲度及活动度评分进行评价.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6~18个月,平均9.8个月,术后3周与术前HSS评分、疼痛评分、膝关节屈曲度及活动度评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SS评分:优24膝,良8膝,短期优良率100%.结论 GEMINIPS全膝关节置换术能有效改善膝关节疼痛及功能,并且能在术后短期内提升膝关节活动度,达到高屈曲状态.其手术效果取决于适应证的选择,假体的设计改良,成熟的手术技术以及良好的术后康复.

  • 活动平台与固定平台内侧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后疗效对比的Meta分析

    作者:王弘毅;冯建民;何川

    目的 对使用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膝关节内侧单髁假体置换术的疗效差异进行Meta分析.方法 检索Ovid Medline和Pubmed(1966年至2013年3月)、Embase(1980年至2013年3月)、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2013年)和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1990年至2013年),检索全部有关活动平台与固定平台膝关节内侧单髁假体置换术后的疗效对比的随机或非随机对照研究,采用Revman 5 2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3篇,回顾性对照研究4篇.因数据不足无法对术后临床结果,影像学及运动学评估进行Meta分析.两种假体术后聚乙烯衬垫磨损发生率(风险差 0 11,95%可信区间 [0 02,0 61],P<0 05)和衬垫脱位发生率(风险差 7 10,95%可信区间 [1 51,33 43],P<0 05)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翻修率(风险差 1 05,95%可信区间 [0 67,1 64],P>0 05)及其它翻修原因两种假体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影像学评估发现活动平台假体术后下肢力线通过中央区的例数明显高于固定平台假体(P<0 05),非正常的力线分布两种假体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P<0 05).结论 本Meta分析发现活动平台与固定平台内侧单髁假体置换术后的临床结果和手术翻修率均无差异.两种假体术后聚乙烯衬垫磨损和衬垫脱位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活动平台假体在恢复下肢正常力线方面更有优势.

  • 旋转平台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曹长琦;张克

    自20世纪80年代活动平台的设计理念被提出以来,旋转平台型膝关节假体应用于临床已将近20年[1].与固定平台型假体相比,旋转平台型假体的聚乙烯衬垫下方与胫骨平台假体之间能自由旋转,上方的球面设计增加了与股骨髁之间的形合度和接触面积,在膝关节屈伸时能分解股骨髁与聚乙烯衬垫间的剪切应力.

  • 单间室膝关节置换术

    作者:冯建民

    单间室膝关节置换(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的概念早在1952年由McKeever实现,他将一个金属的单侧胫骨平台假体植入病变一侧的胫股关节间室,用于治疗单一间室的膝关节骨关节炎[1].现代意义上的单髁膝关节置换(unicondylar knee arthroplasty,UKA)是1973年由Marmor设计的单髁表面置换假体,此后的很多固定平台单髁置换假体都是模仿他的设计.

  • 全膝关节置换活动平台与固定平台假体的比较

    作者:翟吉良;翁习生;邱贵兴

    固定平台(fixed-bearing,FB)假体全膝关节置换(TKA)在过去的30多年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优良的效果,设计良好的固定平台假体10~15年生存率为95%~97%[1].

  • 旋转平台和固定平台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效果的系统评价

    作者:罗世兴;赵劲民;苏伟;沙轲;韦庆军;李晓峰

    背景:目前学术界对旋转假体是否优于固定假体仍有争议.许多研究者认为旋转平台型假体优于固定平台型假体,但也有很多研究者认为两者疗效没有明显差异.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中应用旋转或固定平台型假体的临床结果,评价两类假体的疗效差异.方法:检索Medline(1966-01/2009-11)、Embase(1980-01/2009-11)、Cochrane library(2009-11)、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90-01/2009-11)及相关参考文献,收集比较旋转和固定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的随机方法学评价文献质量,应用RevMan5.0.18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纳入11个随机对照试验,共1 427膝,旋转组694膝,固定组723膝.纳入研究的方法学偏倚均较低.术后疗效均较术前明显提高,组间比较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膝关节评分、关节活动度及假体脱位率、翻修率均未发现明显的统计学差异.4例假体脱位均发生在旋转组,脱位率约为1.8%(4/217).结果显示,目前证据未能证明旋转平台假体优于固定平台假体,需要开展更多高质量的对照试验加以证实,但无论选择何种假体均有可能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 单髁假体的演变及现状

    作者:万伏银;郭万首

    背景:单髁关节置换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全球范围内手术量明显增加.但目前尚无关于单髁假体的系统综述.目的:对单髁假体的演变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综述,讨论目前常用单髁假体的分类、特点和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检索PubMed和万方数据库与单髁假体和单髁临床效果相关的文章.共检索到文献177篇,排除重复性研究,纳入35篇,加上四大关节登记中心的年度报告4篇,总计纳入39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单髁假体历经60多年的曲折发展已经逐渐成熟,文献报道的10年假体生存率已经超过90%;②目前主流假体主要是以Oxford 3为代表的活动平台和以ZUK和Link为代表的固定平台.两类假体在长期临床效果上并没有明显差异,但失败方式有所不同;③目前,无菌性松动和对侧间室病变的进展仍是单髁假体失败的主要方式;④采用生物固定和基于CT或MRI等影像资料的个性化假体设计可能是未来单髁假体的发展方向.

  • 全膝关节置换后早期疗效:3种假体的比较

    作者:张忠;张海森;张冰;张英泽;吕龙;马世云;王怀良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中选择何种假体目前仍存在争议。
      目的:探讨传统固定平台、旋转移动平台以及高屈曲衬垫膝关节假体置换后的早期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接受以上3种假体进行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重度骨关节炎患者的资料,比较3组患者置换前及置换后3个月、6个月、1年以及1年以后的KSS评分,SF-36健康调查量表评分以及大膝关节屈曲度。
      结果与结论:所有例患者均获随访。3组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的KSS评分、SF-36量表评分以及大膝关节屈曲度较置换前明显改善(P<0.05);置换后同一时间点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3种假体对于中晚期膝关节炎患者的早期治疗效果优良,患者满意度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膝关节屈曲度;但未发现3者在早期疗效、患者的主观满意度以及早期关节活动度的改善上存在显著差异。

  • 全膝关节置换中应用旋转平台和固定平台假体效果的Meta分析

    作者:陈跃平;陈亮;罗东方;高辉

    背景:旋转假体是否优于固定假体学术界目前仍有争议.目的:全膝关节置换中应用旋转或固定平台型假体的临床结果比较,分析两类假体的疗效差异.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相关参考文献,收集比较旋转和固定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的随机方法学评价文献质量,应用RevMan5.1.2 进行Meta 分析.使用GRADEpro version3.2.2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证据评级.结果与结论:纳入10个随机对照试验,总共764例,置换旋转假体的实验组381例,置换平台假体的对照组383例.纳入研究的方法学偏倚均较低.术后疗效均较术前明显提高,组间比较的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膝关节评分、关节活动度及置换后并发症、翻修率均未发现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果显示,目前证据未能证明旋转平台假体优于固定平台假体,需要开展更多高质量的对照试验加以证实,但无论选择何种假体均有可能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 LINK固定平台与Oxford活动平台单髁置换治疗膝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对比

    作者:卢明峰;胡广兵;李泽晖;曹学伟

    背景:单髁置换治疗膝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具有失血少、创伤小、恢复快、大限度保留骨量、费用低、并发症少和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但是对于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单髁假体的选择问题目前还存在争议.目的:对比LINK固定平台与Oxford活动平台假体单髁置换治疗膝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在解除膝关节疼痛、重建膝关节功能、纠正膝关节畸形方面的差异,为临床更好的选择假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6年6月广东省中医院关节科收治的单髁置换治疗膝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90例,按假体类型分为LINK固定平台组和Oxford活动平台组,每组45例.对2组患者术前术后疼痛程度、膝关节活动度、并发症、下肢力线进行评估;同时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对2组患者关节活动度、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①无论选择活动平台型假体还是固定平台型假体,术后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②2组间KS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对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2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深静脉血栓、假体松动、关节翻修等并发症;④2组患者在下肢力线矫正角度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活动平台组胫股角的矫正角度比固定平台大;⑤结果说明,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LINK固定平台与Oxford活动平台假体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均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痛苦,改善膝关节功能.虽然活动平台假体在恢复下肢正常力线方面更有优势,但也可能加速外侧软骨的磨损.

  • 改进的筋膜压薄器

    作者:吕锦峰;马力学;赵波;金娜;娄丽娜;吕学民

    将传统的固定平台筋膜压薄器改制成灵活可移动的平台,分成大、中、小型号,耐高温高压.临床应用效果满意,具有塑形随意,术区创面愈合快,易操作等特点.

  • 固定与旋转平台型假体置换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比较

    作者:张长成;刘瑜;王峰;姬林松;裴飞舟;李振武

    [目的]比较固定平台假体(FB)与旋转平台假体(RP)应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终末期膝骨关节炎的效果.[方法] 2014年6月~2015年6月本院骨科收治的终末期膝骨关节炎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根据受试者选择置换假体的意愿分为FB组(共40例)和RP组(共46例).记录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包括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时间等)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KSS评分、疼痛评分及髌骨评分,并摄膝关节X线片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下地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P组术后6d发生脱位1例,处理后未再发生脱位,随访未发现其他严重并发症;两组末次随访KSS评分、膝评分及功能评分、疼痛评分、髌骨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末次随访组间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正侧位X线片显示两组术后假体位置均良好,无松动,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显著增大,胫骨角较术前显著减小(P <0.05),末次随访组间膝关节活动度、胫骨角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RP与FB应用于TKA术治疗终末期膝骨关节炎均可显著改善膝骨关节功能,术后膝关节疼痛明显改善或消失,膝内外翻等畸形得到改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患者应用固定平台和移动平台术后中期临床疗效Meta分析

    作者:张博;段王平;郭丽;田瑞媛;李鹏翠;卫小春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两种假体(固定平台和移动平台)在TKA患者术后3年以上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文献检索Pubmed、Ovid、Cochrane Library、Science Direct、SpringerLink数据库,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收集TKA患者应用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的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提取相关数据,采用Review Manager 5.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随机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移动平台与固定平台在膝关节评分(KSS)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0.19,95%CI (1.01,1.38),P=0.74,移动平台与固定平台术后膝关节活动度(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1,95%CI (1.0,3.21),P=0.30;两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的意义,RR=1.03,95% CI (0.63,1.68),P=0.92;两种假体在膝关节置换术后3年以上患者的满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80,95%CI (0.34,1.91),P=0.62.[结论]对于TKA术后3年以上的患者,移动平台相对于固定平台没有明显的优势.

  • 固定平台型和移动平台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临床效果的分析比较

    作者:王晓峰;陈百成;师晨霞;高石军;邵德成;王飞;李彤;陆博;陈竟青

    [目的]对应用移动平台型假体和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进行随访对照研究,分析这两种假体TKA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3年1月~2004年12月间诊断为膝骨性关节炎的患者,随机应用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scorpio)和移动平台型假体(Gemini MK Ⅱ)行TKA手术.记录术前及随访时术膝的膝关节评分、疼痛评分、功能评分、髌骨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及股骨角、胫骨角、膝外翻角、胫骨平台后倾角、髌骨高度.[结果]术前固定平台组和移动平台组的年龄、体重指数、患膝内翻畸形、大屈曲度及屈曲挛缩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平均随访31个月,固定平台组和移动平台组的术前术后膝关节评分、疼痛评分、功能评分、髌骨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都明显改善了患膝的症状和功能.固定平台组和移动平台组的术后大屈曲度(108°±9.3°,99.5°±10.1°)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股骨角、胫骨角、膝外翻角、胫骨平台后倾角、术前术后髌骨高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平均随访31个月时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和移动平台假体TKA均明显改善了患膝的症状和功能,两组的膝关节评分、功能评分、疼痛评分、髌骨评分及X线片检查评价均无显著性差异.固定平台组的术后大屈曲度大于移动平台组的术后大屈曲度.

  • 旋转平台型与固定平台型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病疗效观察

    作者:曹臣;郑稼;刘珂;金毅;赵永强;杨彬;张瑜哲

    目的 比较应用旋转平台和固定平台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膝关节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行TKA治疗的膝关节病患者,根据术中使用假体不同分为旋转平台组(22例)和固定平台组(28例),比较2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Score,KSS)、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vement,ROM)、并发症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至末次随访时,2组KSS评分、ROM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2组KSS评分、ROM、并发症及影像学表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旋转平台型和固定平台型假体行TKA治疗膝关节病临床疗效确切,早期效果相近.

  • 旋转平台与固定平台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概况

    作者:刘旭

    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旋转平台与固定平台应用都非常广泛,目前认为旋转平台比固定平台在理论上具有更大优势:能够降低磨损、增加后向稳定、减少松动、步态更自然、提供更好的髌骨轨迹.但是,近年来中外学者通过旋转平台与固定平台在临床疗效上的对比,发现早中期的临床疗效不存在显著差异.本文通过将近十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发现二者在临床疗效的研究中,影像学资料的对比比较欠缺,建议侧重影像学资料的早中长期对比研究.参考文献6篇.

  • 固定平台和活动平台在双侧膝关节置换术中的系统评价

    作者:伍岳;杨彪;刘海兵;李磊;张中强;汤亮

    目的:应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选择固定平台或活动平台的疗效。方法检索并获取2000~2013年间发表的所有对同一患者行双侧膝关节置换术中比较选择固定平台和活动平台术后结果的随机对照试验,对其提取数据、评估偏倚风险及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显示,在再手术率膝评分、膝关节活动度、患者满意度、假体周围影的出现等几个指标中,两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在膝功能评分这一指标上,尽管结果更有利于固定组(P<0.0001),但在临床角度看来,该项差别无意义。

  • 膝关节置换术后中间葡萄球菌感染1例

    作者:朱伟南;叶青合;罗斌;朱江伟

    患者,女,70岁,因左膝关节红肿热痛8个月,加重20余天于2010年7月8日入院.患者于2009年10月15日行左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Depuy 固定平台),术后第2天即出现左膝关节红肿热痛较明显(左膝X线片见图1).体温:37.6℃,复查WBC:15.72×109·L-1,N:78.7%,CRP<3.0 mg/L.

2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