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PACS翻转窗宽窗位床旁胸片在PICC末端定位中价值的研究

    作者:李大胜;张媛;王娜娜;马娜

    目的 探讨PACS翻转窗宽和窗位床旁胸片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末端定位中的价值.方法 由2名放射科医生对84例PICC患者的床旁胸部平片,在PACS上分别用常规窗宽、窗位和翻转窗宽、窗位两种方法进行观察,并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同时以PICC置管后1周内的胸部CT为标准,评价翻转窗宽、窗位床旁胸部平片对PICC末端定位的准确性.结果 翻转窗宽、窗位法对PICC末端的观察效果优于常规窗宽、窗位法,一致性检验的统计学结果(P<0.001,Kappa<0.4);翻转窗宽、窗位床旁胸部平片对PICC末端的定位结果和胸部CT扫描的定位结果一致性好(P<0.001,Kappa>0.75).结论 PACS翻转窗宽、窗位床旁胸片在PICC末端定位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 CT机的正确使用与保养、维修

    作者:王秀超;张海霞;张健民

    本文从保证图像质量、降低病人吃线量和降低机器消耗、延长机器寿命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正确使用 CT机及保养、维修 CT机的方法措施和注意事项,以提高机器的利用率和社会经济效益.

  • 浅谈窗口技术

    作者:伦踪芳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高科技的医学影像设备,如CT、螺旋CT、核磁共振MRI、正电子等设备在各级医疗机构的普及,尤其是CT与螺旋CT的广泛应用,有关CT的各种问题越来越被临床所重视.本文仅就CT窗口技术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仅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 窗宽 窗位 窗口技术
  • CT诊断常见误诊原因

    作者:任庆云;董玉龙;何杰;王大军;李敬玉

    CT诊断已进入了普及应用阶段,CT诊断方法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临床检查程序,替代或部分替代了某些创伤性检查方法,提高了疾病的早期诊断率,但是CT只是一种诊断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样会导致误诊漏诊,本文仅对CT诊断中的误诊漏诊原因分析如下。1 机器分辨率  由于CT所显示的是断面解剖图像,其密度分辨率明显高于X线图像,但也有其限度,且不同机器之间也有差异,目前高档CT机大约可分辨0.2%~0.3%密度差。因此,当病变的密度与周围正常组织差<0.2%时,则不能显示病灶,例如,等密度的脑肿瘤、轻度脑水肿平扫容易漏诊,在一组病例研究中CT对外伤性非出血性脑挫裂伤及弥漫性轴索损伤敏感性仅为17.7%,而MRI为93%,对脑干损伤CT敏感性为9.1%,而MRI为81.8%[1]。由于CT的空间分辨率低于普通X线。因此,<5mm脑内病变(如腔隙性脑梗死)往往不易被发现,<2mm的肺内小转移结节普通CT不能被发现2]。位于后颅窝的小脑及脑干病变(尤其是脑梗死)由于周围颅骨结构的干扰也容易被漏诊。2 技术因素2.1 窗技术应用不当 窗技术是CT检查中用以观察不同密度的正常组织或病变的一种显示技术,包括窗宽及窗位。欲显示某一组织结构的细节时,应选择合适的窗宽与窗位,以获得佳显示。窗技术应用不当是CT误诊的一个常见原因,例如,肝癌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的密度差较小,必须用窄窗宽80 Hu~150 Hu,甚至40 Hu的窗宽才能显示病变,如果用常规腹部窗宽150 Hu~250 Hu则出现漏诊[3]。检查副鼻窦病变时,应用3000 Hu窗宽技术,能清晰地显示轻微的粘膜增厚,而普通窗宽400 Hu则不能显示粘膜增厚。有人发现[4]在诊断少量硬膜下出血时,用常规窗宽窗位易漏诊,而用120 Hu窗宽、60 Hu窗位能很好的显示病变。2.2 平扫与增强扫描应用不当 肝脏与胰腺等实质性器官的等密度病灶,单纯用平扫易漏诊。CT平扫检测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敏感性仅为50%~67%[5],造影增强增加了病灶与正常组织的对比,而增加了病灶的检出率。Alpen等[6]报告肝脏增强扫描发现的病灶中有20%平扫阴性,在一组报告中[7]使用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可使肝脏病变的检出率提高10%~15%;某些原发性肝癌及来自乳腺、甲状腺、肾脏的肝转移癌的肝脏病灶在增强后变为等密度。因此,对于肝脏检查,人们推荐的方法是:先做平扫,然后做增强扫描。2.3 扫描层厚 检查后颅窝(如:小脑、脑干)病变时,应用5mm薄层扫描,如仍采用10mm层厚常规扫描,由于颅骨的干扰,极易将微小病灶漏掉。

  • 胃肠道充气螺旋CT的窗口技术

    作者:董丽卿;刘永华;韩萍;孔祥泉;田志梁

    目的探讨CT显示胃肠道及其病变的适宜窗口.方法随机选取50例行胃肠道充气螺旋CT检查者断面图像68帧,在四种不同窗宽窗位下,观察六个指标的显示情况.结果第③窗(窗宽为180~280Hu,窗位为-20~+20Hu)时,直径约0.3~0.5cm细小结节或小血管断面,软组织内密度对比,脂肪与软组织对比的显示为优,气体与脂肪的对比、胃肠腔轮廓及软组织形态轮廓方面显示较好,可不同程度兼顾到所需观察的多种组织,较好显示胃肠道及其病变.结论窗宽180~280Hu,窗位-20~+20Hu,是观察胃肠道的较适宜窗口.

    关键词: 螺旋CT 窗宽 窗位
  • 256层螺旋CT诊断肋软骨骨折:窗宽、窗位优化分析

    作者:乞文旭;潘诗农;郭启勇;郭文力;陆晓梅

    目的 应用ROC曲线分析法探讨256层螺旋CT诊断肋软骨骨折的佳窗宽、窗位.方法 对30例患者行胸部256层螺旋CT扫描.由3位影像医师分别测量所有病例肋软骨CT值,并采用"双盲法"在PACS网上软拷贝阅读每例患者甲(1120 HU窗宽,-100 HU窗位)、乙(1120 HU窗宽,100 HU窗位)、丙(1120 HU窗宽,300 HU窗位)3种窗宽、窗位的图像,并在①肯定正常,②可疑正常,③不能肯定,④可疑骨折,⑤肯定骨折中做出选择.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诊断结果进行ROC曲线分析,以ROC曲线下的面积(Az)大小表示3位医师3种窗宽、窗位下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256层螺旋CT诊断结合临床随访确诊8例共12处肋软骨骨折.30例患者肋软骨的平均CT值为(98.78±32.86)HU.3位医师1120 HU窗宽、100 HU窗位下Az值均大于其他两种窗宽、窗位(P=0.045,P=0.002,P均<0.05),表明该窗宽、窗位的诊断效能更为优越.K检验表明所有诊断结果3位医师组间一致性较高.结论 256层螺旋CT能够有效诊断肋软骨损伤,优化佳窗宽、窗位有助于影像诊断.

  • 头颈部CT、MR扫描规范指南(修改稿)

    作者:中华放射学杂志编委会

    CT扫描规范指南一、眼眶适用于眼部各类病变.1.基本要求:扫描或重组体位及基线.横断面:扫描基线为听眶下线;冠状面:扫描基线为听眶下线的垂线;斜矢状面:重组基线平行于视神经.视野(field of view,FOV)为14 cm×14 cm~16 cm×16 cm,矩阵≥512×512.骨算法与软组织算法重组,骨窗:窗宽3000~4000 HU,窗位500~700 HU;软组织窗:窗宽300~400 HU,窗位40~50 HU.

  • 第9讲胸部CT读片(二)

    作者:谢宝屿

    胸部CT扫描的观察,因为组织密度的差异则必须采用两个窗宽与宽位,否则该部组织的影像不能在CRT上显示或影像混郁不清而不能被辨认,因而与人体其他部位扫描而有所不同.

  • 重建CT图像靶体积误差对宫颈癌剂量的影响

    作者:曾自力;刘兵

    介绍了三维适形放疗患者治疗部位解剖数据的获得;分析了扫描层厚、窗宽、窗位以及勾画耙区医生的影像诊断水平对三维适形放疗计划系统重建CT图像定义体积误差的影响,治疗计划系统重建CT图像像体积的误差对宫颈癌三维适形放疗剂量分布的影响;提出了减少误差的方法.

  • 探讨CT窗口技术在超急性期脑梗死方面的诊断价值

    作者:方金平;阮建波;李冬冬;郑登峰;李宏斌;刘飞斌;卢艳龙

    目的 探讨常规CT窗口技术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为临床尽早采取合理的溶栓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将临床高度可疑脑梗死的67例患者在发病6h内行常规CT检查后,采用2种改良窗口技术与常规CT窗口技术进行回顾性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窗口技术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检出率.结果 经随访证实37例脑梗死中,常规窗口技术①(W:90 Hu,C:35 Hu)敏感性为29.7%,特异性为100%;改良窗口技术②(W:80 Hu,C:50 Hu)敏感性为40.5%,特异性为100%;改良窗口技术③(W:50 Hu,C:50 Hu)敏感性为75.7%,特异性为100%.3种不同窗口技术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检出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0,P<0.05).改良窗口技术③与常规窗口技术①比较,改良窗口技术③与改良窗口技术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窗口技术①与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理的CT窗口技术能有效提高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检出率,为临床尽早采取合理的溶栓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 心肌肌钙蛋白1对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价值的探讨

    作者:徐岚;吴建国;应奇峰;钱晓华;周永列

    病毒性心肌炎是小儿常见心脏病之一,是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急性或慢性炎症.心肌酶学检查作为心肌损伤指标在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中占重要地位,但在起病时间较长或伴其它组织损伤时易出现偏差[1].心肌肌钙蛋白I(cTnI)是近年来作为诊断心梗的首要指标,能迅速、灵敏地反映心肌细胞的损伤,且具有诊断窗宽的特点.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病理变化是病毒感染的心肌细胞变性坏死.

  • CR在临床上的应用

    作者:陈东民;王海

    CR(Computed Radiography)是计算机成像系统的简称,它利用计算机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即窗宽、窗位的调节使图像的清晰度大幅度提高;并通过图像的放大、移动、重放技术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以及光盘存储的应用,更方便了临床医生和病人;这一切只需在原有放射设备上添加CR系统,即可使放射科不需任何改动便顺利进入数字化.目前这一技术已在全国推广开,我院是在2003年4月引进一技术,通过两年的临床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胸部CR图像窗宽、窗位的后处理

    作者:房泽辉;任丰年

    目的探讨窗宽、窗位在胸部CR图像后处理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对100例患者胸部正,侧位图像应用相应3种后处理方法(分别为常规胸片后处理,软组织、肋骨、纵隔片的后处理,病灶片后处理),由两位副主任技师和两位副主任医师对这些后处理的胸部CR胶片图像进行分析,评价后处理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这3种方法对胸部CR图像的后处理使相应的胸部CR图像对比度适当,清晰度提高,充分显示病变.结论这3种后处理方法正确应用可保证胸部CR图像质量,更好地满足诊断要求.

  • 窗口技术在CT检查中的应用体会

    作者:郑粤军

    CT的影像学是依靠人体各部位、各组织对X线的吸收程度不同,即X线衰减系数不同而成像.每一幅图像必须使用适当窗宽及窗位使病变部位明显地显示出来,才能给诊断上提供可靠依据,保证医生在诊断上准确无误.

  • X线数字摄影(DR)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姜辉

    目的:探讨X线数字摄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我院已是省内较早临床应用DR的医院之一,通过对近2 a采我院日门诊量约150人次的DR图像,以及在实际操作工作中,对其产生图像的原理,图像的质量,以及DR摄影系统在现代化医院中的临床应用进行初步的研究总结.结果:DR是在专用的计算机控制下,直接读取感应介质,得到X线影像信息,并以数字化图像方式重放和记录,并且传送到影像阅读工作站,由医师通过显示屏调节窗宽、窗位、影像的放大、缩小、测量、影像的增强、黑白反转,区域裁剪等方法观察投照部位和病灶的内部情况,有利于更好的做出诊断.医师在观察DR影像时要比传统X胶片更加主动,更加直观.结论:①DR成像原理:直接数字化放射成像(DR)是指在专用的计算机控制下,直接读取感应介质,记录到的X线影响信息,并以数字化图像方式重放和记录.它是用X线探测器代替了传统的增感屏来接受X线管发射出的穿透人体的X线.检查者控制采集板及发生器,通过HIS/RIS的联网协议采集病人信息并输出图像到影像阅读工作站.由医师根据所调节出的图像做出相应的诊断.②DR的图像质量:DR摄影中,当X线照射量足够大时,X线探测器才能接受到足够的X线,并产生清晰度较高的数字化图像,同时通过图像的后处理功能,调节窗宽、窗位,亦可清晰的观察图像并做出更好的诊断.③DR摄影系统的临床应用:直接数字化X线机(DR)有其低耗,放射剂量低,图像分辨率较高,光宽容度大,工作效率高,强大的图像后处理等优点,以及它在控制台操作上运用图标化设计,且直观易操作,DR成像系统能在计算机上对图像进行处理,医师可通过计算机配置的软件功能进行影像的放大、缩小、测量、影像的增强、黑白反转、区域裁剪等方法观察投照部位和病灶的内部情况,并能更好的做出诊断.DR在临床的运用为X线摄影成像注入了新的研究方法和诊断疾病的依据,是普通X线摄影技术和诊断方式的一次革命.

  • 窗口技术在CT检查中的应用体会

    作者:苏友恒;邱丹红

    CT的图像是人体对X线的吸收程度不同,即X线衰减系数不同而成对比的图像,图像受人体各部位密度及厚度、管电压、毫安秒及准直器等不同的影响.因此每一幅图像要有适当窗宽窗位,才能准确显示各部位组织,不致于造成病变的遗漏或假像,日常工作中要细细调节窗位、窗宽,才能以满足诊断需要.

    关键词: 窗口技术 窗宽 窗位
  • 数字X线透视摄影系统下气钡双对比灌肠造影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健;赵桂娟;金丽

    数字化成像属于数字荧光摄影,结合了传统影像增强与现代计算机、电视、视频数字器等先进技术.应用数字化图像,可进行图像后处理(窗宽、窗位调整,边缘增强,正负相转换),提高图像分辨率及对比度,对病变显示特别有利.

  • 曝光指数在CR照片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尉迟以浩

    计算机X线摄影(CR)是近年发展迅速的成像技术,它明显优于传统的屏-片成像系统,如:实现了图像的数字化;利用窗宽、窗位调节技术,它可在一次成像后清晰显示不同的组织;宽容度好,同时又具有强大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对投照条件的要求不象屏-片系统那么严格,等等.

  • 心肌肌钙蛋白Ⅰ快速测定及临床意义

    作者:赵绪幸

    1987年Cummins等[1]首次报道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周围血中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浓度诊断急性心肌梗塞(AMI),以其诊断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持续时间长,诊断时间窗宽[2,3]等优点,在临床上应用日益广泛.但在检测方法上,仍然采用由Boder等[4]改良的单克隆抗体和酶联免疫法[5],该方法操作过程复杂,耗时长达90分钟[6],而且需要有相应的仪器来配合,所有这些限制了它大诊断价值的发挥.CTnI快速测定方法的问世,弥补了这些不足,并经临床观察[7],效果可靠.本文着重介绍CTnI快速测定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 窗口技术在CT检查中的应用体会

    作者:陈晓阳

    目的:研究CT检查中窗口技术的具体应用方法.方法:对CT扫描的516例患者扫描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按实际情况对窗宽和窗位参数进行调查,以便建立佳的影视图像.结果:在不同部位分别采用不同的窗宽和窗位,所表现出的影像也各不相同.结论:熟练的窗口技术在CT检查中,具备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46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