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细菌性阴道病自然杀伤细胞与线索细胞及菌群失调的关系

    作者:黄国伟;陈英;林宏;林春花

    目的 探讨细菌性阴道病(BV)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NK)数量及功能与线索细胞以及菌群失调的关系.方法 收集BV患者21例,健康体检女性16例,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NK细胞数量,使用ELISA法检测NK的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及白介素-5(IL-5);采用阴道细胞涂片法观察宫颈细胞学检查线索细胞的数量;使用荧光定量PCR检测阴道分泌物混悬液Toll样受体4(TLR-4)mRNA含量.结果 BV患者的NK细胞百分含量为(10.60±4.22)%,显著低于健康组的(18.80±2.77)% (p=0.007);BV组的IFN-γ及IL-5含量亦显著低于健康组(p=0.026,p=0.035).BV患者线索细胞百分含量为(17.62±4.45)%,明显高于健康组的(2.02±0.67)% (p=0.000);且BV组TLR4mRNA含量明显高于健康组[(2.69±1.68)×105 vs (6..77±2.86)×103 copies/μl,p=0.008)].相关性分析显示NK细胞与线索细胞含量及TLR4 RNA含量呈显著相关性 (p=0.006,p=0.010).结论 NK细胞数量及功能的下降导致菌群失调状态的持续及线索细胞的增多,这可能是BV的一个重要免疫学机制.

  • 125例痰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

    作者:谭皓妍

    目的 了解呼吸道感染菌的菌群动态变化及其药敏情况.方法 对2005年1月~2007年1月在海珠区第二人民医院病房收治的125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晨痰作痰培养,用微量生化鉴定培养管作菌种鉴定,并用琼脂扩散法敏感试验(改良K-B法)对培养出的细菌作药敏试验.结果 共培养出细菌129株,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为86株,主要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大肠埃希氏菌;革兰氏阳性球菌10株,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真菌检出33株.86株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头孢他啶和环丙沙星的敏感率较高,分别为62.8%和50.0%,10株革兰氏阳性球菌对环丙沙星和苯唑西林的敏感率为50.0%.结论 现代呼吸道感染大多为菌群失调引起,合理使用抗生素才能减少致病菌株的耐药性.

  • 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状况的临床研究

    作者:丁维俊;高峰;杨杰;杨红亚;周邦靖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家族性肾阳虚患者与正常人的粪便标本,获取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基本特征.方法:结合肾阳虚中医辨证标准与临床生化指标,在成都地区纳入2个典型肾阳虚家系(命名为CDZ家系、PXC家系).在清晨收集肾阳虚患者和正常人的粪便标本约0.5g,用生理盐水稀释自10-7后接种于肠道菌选择性培养基,培养并计数,将菌落形成单位数取对数值后,采用t检验(PEMS 3.0)分析不同组别的统计学差异显著性.结果:2个肾阳虚家系的肾阳虚患者都出现较明显的肠道菌群失调,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①2个家系之肠球菌、大肠杆菌等肠道需氧菌显著增加,葡萄球菌在CDZ家族患者组也显著性增加;②双歧杆菌在CDZ家族患者组显著下降,而乳酸杆菌在PXC家族患者组显著下降;③需氧菌与厌氧菌总数之比值在肾阳虚家族之中,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④霉菌总数与不同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肠球菌、大肠杆菌等肠道需氧菌的异常增加,以及双歧杆菌与乳酸杆菌等益生菌显著下降,体现肾阳虚患者脾胃功能受损的基本特征.

  • 从中医学角度看肠道菌群及其失调后的治疗

    作者:王振宇;钱祥;石磊;张爱琴

    肠道菌群在人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人体生理与病理息息相关.中医学对肠道菌群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所含整体观、天人相应、藏相理论、扶正祛邪、阴阳学说等基础理论与肠道菌群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笔者就中医学辨证论治、方证对应的治疗模式在治疗肠道菌群失调上的特点、优势进行阐述.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与IL-23/IL-17轴的关系

    作者:马旭园;代志峰;王慧超;杨静楠;唐向阳;康玉华;丁春生;李玉霞;杨瑞林;林旭红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菌群分布和种类的变化及其与白细胞介素23(IL-23)/IL-17轴的关系.方法:收集20例UC活动期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的新鲜粪便标本,采用直接涂片镜检和传统细菌培养鉴定法分析菌群分布;利用real-time PCR检测菌群种类的变化;常规检测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沉和C反应蛋白水平;经结肠镜活检取UC患者正常及病变肠黏膜组织,进行Mayo评分和Baron分级,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观察IL-17和IL-23表达的改变.结果:(1)与对照组比,活动期UC患者菌群失调程度明显升高(P<0.05);(2)需氧培养结果表明,活动期UC患者的大肠杆菌数量较正常人显著降低(P<0.01),肠球菌数量明显增加(P<0.01);厌氧培养结果发现,活动期UC患者的拟杆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较正常人显著减少(P<0.01);(3)目标菌属定量分析表明,UC患者粪便中大肠杆菌、拟杆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相对定量较正常人显著降低,肠球菌数量明显升高(P<0.01);(4)与对照组相比,UC患者血红蛋白无明显改变,白蛋白明显降低(P<0.05),血沉和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P<0.01);(5)UC患者Mayo评分显著升高(P<0.01),Baron分级显著增加(P<0.01),结肠组织病理改变明显(P<0.01);(6)与对照组比较,UC患者表达丰富的IL-17和IL-23(P<0.01);(7)相关性分析表明,IL-17和IL-23表达的平均吸光度与Baron 分级(r =0.717, P=0.02; r =0.849,P=0.016)和病理组织学评分(r=0.660,P=0.030;r=0.675,P=0.032)呈正相关;同时,IL-23表达的平均吸光度与大肠杆菌数量呈明显负相关(r=-0.669,P=0.025),与肠球菌数量呈正相关(r=0.872, P=0.010), IL-17表达的平均灰度值与肠球菌数量呈正相关(r=0.764,P=0.046),但二者与其它目标菌属的数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活动期UC患者存在明显的肠道菌群失调,改变的细菌与患者炎症程度密切相关.IL-23/IL-17轴作为UC发生发展的关键因子,与肠道菌群含量的变化可能存在一定关联,其相互作用在UC的病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 肠道菌群失调与生物钟紊乱的相关性

    作者:黄文雅;陆付耳;董慧

    正常人体肠道内寄生着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微生物,以细菌为主,统称为肠道菌群。据统计其种类大于1000种,总数高达1014,是人体细胞总和的10倍[1]。正常情况下,肠道内的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依存彼此制约,共同维持动态的生物平衡。一旦外界环境或内在平衡受到破坏,肠道菌群种类、数量及比例等发生改变,造成肠道内菌群失调[2]。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失调与生物钟紊乱有着不可分割错综复杂的关系,彼此影响,给机体带来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 紫草油用于菌群失调患者的肛周皮肤护理

    作者:黄爱玲;林碎钗;蔡晓丹;徐晓微

    ICU患者病情危重,患者长期使用抗生素易造成体内菌群失调;而长期卧床伴大小便失禁的患者,肛周局部皮肤受肠液的碱性刺激和反复清洗、擦拭引起的物理性刺激,易引起损伤.笔者用紫草油外涂该类患者的肛周皮肤,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 肠道菌群与肝移植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张静;冯哲;刘鹏;张晓刚;刘学民;王博;吕毅

    肝移植术后并发症是影响手术成败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肠道菌群参与人体免疫活化及能量代谢,并与宿主健康疾病状态密切相关.作为肠-肝循环的重要媒介,肠道菌群的稳态将直接影响肝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在肝移植患者疾病状态中发挥一定作用.此外,移植手术本身伴随的肠屏障功能减退、免疫功能抑制等又进一步加重致病菌与优势菌比例的失调和菌群移位的发生.基于此,本文系统综述了肝移植患者术前及术后肠道菌群的变化特点,分析菌群变化与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关系,强调恢复菌群结构治疗对于改善移植术前状态、增强受者手术耐受程度以及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性.旨在为未来临床肝移植的进一步发展、并发症预防提供参考.

  • 围手术期不同处理因素对SD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作者:刘汉成;张党政;王东升;王茂龙;周岩冰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不同处理因素对SD大鼠肠道菌群数量及比例的影响.方法 根据围手术期不同处理因素,将SD大鼠48只分成对照组、抗生素组、肠道准备组、禁食组、抗生素-肠道准备组、抗生素-肠道准备-禁食组、肠道准备-手术处理-抗生索-术后早期进食组(术后早期进食组)及肠道准备-手术处理-抗生素-术后禁食组(术后禁食组)8组,每组6只,处死后取回盲部粪便,采用倍比稀释法分别涂在选择性培养基上,37C恒温培育48 h,对大肠杆菌、类杆菌、双歧杆菌和肠球菌计数.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抗生素组大鼠细菌总数、类杆菌、肠球菌和双歧杆菌计数均明显下降(P<0.05),而大肠杆菌水平上升(P<0.05),杆菌与球菌的比例(杆球比)升高(P<0.05);肠道准备组大鼠细菌总数、类杆菌、双歧杆菌和肠球菌计数均明显下降(P<0.05),而大肠杆菌无明显变化(P>0.05),杆球比下降(P<0.05);禁食组细菌总数、类杆菌、肠球菌和双歧杆菌计数均明显降低(P<0.05),大肠杆菌计数无明显改变(P>0.05),杆球比下降(P<0.05).术后早期进食组与术后禁食组相比,大肠杆菌、肠球菌及细菌总数明显升高(P<0.05),杆球比下降(P<0.05).结论 抗生素、肠道准备及禁食均可影响SD大鼠肠道菌群数量和比例的改变,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术后早期进食对菌群失调有改善作用.

  • 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肠道菌群变化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松;王茂龙;李宇;周岩冰;王东升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不同处理因素对直肠癌患者术后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人组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间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64例直肠癌患者.接术前肠道准备、抗生素应用和术后禁食3个因素进行析因设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入组患者分为8组,每组8例.收集手术前后粪便标本,倍比稀释后分别涂在选择性培养基上恒温培育48 h,对肠道细菌进行计数,比较各组患者手术前后菌群变化的程度.结果 与术前相比,各组患者术后肠道菌群发生明显变化,表现为细菌总数、双歧杆菌、消化链球菌、乳酸杆菌、类杆菌和肠球菌明显减少,而大肠杆菌计数明显增加(P<0.05);且杆菌与球菌的比例(杆球比)显著紊乱.各组术后细菌总数经过析因设计方差分析显示,肠道准备、抗生素应用及术后禁食均为影响肠道菌群的主要因素(均P<0.05).与上述3项因素均限制组相比,抗生素未限制组术后大肠杆菌、类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消化链球菌及细菌总数均下降,杆球比升高(P<0.05);肠道准备组术后类杆菌、消化链球菌、细菌总数及杆球比均下降(P<0.05);术后禁食组术后类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细菌总数及杆球比均下降(P<0.05).结论 抗生素、肠道准备及术后禁饮食均可影响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肠道菌群在数量及比例的改变,从而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 尿毒症大鼠肠道细菌移位诱发微炎性反应

    作者:张盼;魏萌;蒋红利;任怡;史珂慧;王斐倩

    目的 探讨尿毒症大鼠是否发生肠道菌群失调和肠道菌群移位以及肠道菌群移位与微炎性反应的关系.方法 建立大鼠5/6肾切除尿毒症模型及假手术模型.PCR扩增血、肝、脾、肠系膜淋巴结中细菌16SrDNA;设计血液、肝、脾中细菌特异性引物,扩增结肠内容物、肠系膜淋巴结中细菌16SrDNA片段;焦磷酸测序分析两组大鼠回肠及结肠内容物菌群谱.检测两组大鼠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肠道通透性.结果 部分尿毒症大鼠个体血液、肝、脾、肠系膜淋巴结检测到细菌DNA.血液、肝、脾中细菌特异性引物可扩增相同个体肠系膜淋巴结及结肠内容物的细菌16SrDNA.尿毒症组结肠菌群谱与假手术组在目、科、属水平存在差异.尿毒症组hs-CRP、IL-6、肠道通透性均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结论 尿毒症大鼠肠道菌群失调,推测肠道细菌移位诱发微炎性反应.

  • 尿路感染病原菌的组成与对抗生素的耐药状况

    作者:蒋冬香;陈刚

    细菌、真菌是尿路感染常见的病原菌,其发生多与患者抵抗力下降、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致菌群失调、外物侵入如插尿管等因素有关.临床处理尿路感染需根据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结果选择用药才能达到好的治疗效果,以下就中段尿或导尿标本中病原菌的构成及优势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作一分析.

  • 厄他培南:新型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临床应用评价

    作者:

    于抗生素的耐药是当前国际抗感染界关注的重要问题.耐药菌尤其是多重耐药菌在近年来不断增加,包括MRSA、VRE、PRsP的革兰阳性菌株以及产AmpC酶和EsBL酶革兰阴性菌株,应归因于二代、三代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的广泛使用引发的"附加损害"--意即在破坏人体内环境,菌群失调的同时选择性地促进多重耐药菌的生长.而这些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给临床用药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如产ESBL菌感染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头孢三代均对其耐药;同时耐药菌的产生必然会使患者的住院时间延长和死亡率增加.所以临床上需要有效控制感染而小程度地诱导耐药的产生就应该在起始选择一个恰当的抗生素,并且使用恰当的给药方法和剂量.在这种情况下,新的第一类的碳青霉烯类厄他培南因为其对于产酶菌的高效作用同时又有很低的耐药筛选风险,可能是临床治疗中一个很好的选择.厄他培南分别于200l年和2002年获美国和欧洲批准临床应用.

  • 8味中药对肠道特征菌的调节作用研究

    作者:叶清清;王雅茹;方伟彬;刘广锋;冯娟;管淑玉

    目的 研究白术、炙甘草、益智、当归、制首乌、白芍、黄连、连翘8味中药对肠道特征菌的调节作用.方法 以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和大肠埃希菌为试验菌株,采用比浊法比较8味中药水提液对以上3株菌株增殖活性的影响,并采用SPSS19.0软件对结果进行聚类分析,探讨上述中药的作用规律.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终质量浓度为0.01 g/mL(以生药计)的白术、炙甘草、益智、当归、制首乌、白芍显著促进嗜酸乳杆菌的增殖(P<0.05);炙甘草、益智、制首乌、白芍显著促进粪肠球菌的增殖(P<0.05),益智、当归显著促进大肠埃希菌的增殖(Pp<0.05),白术、炙甘草显著抑制大肠埃希菌的增殖(P<0.05);黄连、连翘显著抑制以上3株菌株的增殖(P<0.05).聚类分析发现8味中药对肠道特征菌的作用可分为两类:白术、炙甘草、益智、当归、制首乌、白芍为一类,黄连、连翘为一类.结论 8味中药对肠道特征菌的增殖活性有不同的影响,白术、炙甘草、益智、当归、制首乌、白芍对肠道特征菌的增殖活性作用相似,均能促进嗜酸乳杆菌的增殖;黄连、连翘对肠道特征菌的增殖活性作用相似,能抑制以上3株试验菌株的增殖.

  • 基于“脾胃和”论治慢性唇炎思路

    作者:龚琳;胡玲;陈昫;陈万群;蔡佳仲;陈苇菁;劳绍贤

    慢性唇炎属中医“唇风”的范畴,其发病原因和机理尚不明确,治疗仍是临床的难题。从中医“脾胃和”理论与西医学“菌群稳态”角度切入,认为消化道菌群失调可能是慢性唇炎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初步提出中医治疗本病当以“和”为贵,用药时在滋养与化浊或清热之间平衡,既不可化浊或清热太过伤正,也不可滋养过度;兼顾运脾和胃,切勿过分寒凉以败脾损胃,或滋腻太甚而阻滞脾胃;诊治过程中切忌只见“病”而不见“人”。

  • 培菲康辅助治疗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的疗效

    作者:张长青;张国伟;张葵玲

    目的探讨培菲康作为辅助剂治疗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9例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在保肝、利尿、补充白蛋白等基础上加用抗生素进行治疗,7 d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用培菲康胶囊420mg,3次/d,疗程同对照组.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临床症状、体征、腹水常规及培养和肝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而对照组为68%(P<0.01).观察组在腹痛、腹部压痛、腹泻消失及发热、腹水常规及培养检查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0.05),肝功能改善方面亦存在差异.结论培菲康作为辅助剂治疗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具有恢复肠道正常菌群、增强免疫、降低内毒素血症的作用.

  • CRP值监控抗生素治疗的临床分析

    作者:唐红

    小儿感染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而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又是小儿感染性疾病中常见的病原体类型.明确是否为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对于临床抗生素的早期用药是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文通过测定感染患儿血清CRP值及其变化,WBC计数,对儿童感染型进行鉴别,进一步评价抗生素疗效,指导治疗,避免滥用抗生素,减少抗生素使用不当所致耐药性及菌群失调.

  • 肠道梭状芽孢杆菌与调节性T细胞的研究进展

    作者:邢荣春;郑军

    FOXP3+CD4+T细胞是肠道中丰富的免疫调节性T细胞(Treg).肠道Treg具有独特的特点.一小部分肠道Treg表达T细胞受体,可识别来自肠道菌群的抗原.肠道菌群的存在,尤其是梭菌属,影响Treg的发育和功能.这些肠道细菌引起的Treg可能在肠道微生物的耐受中发挥作用.胃肠道是由宿主细胞、食物颗粒和微生物之间通过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复杂、动态的生态系统[1].虽然普遍认为在健康成人肠道菌群是相对稳定的,但膳食变化、抗生素治疗或病原体的存在均可导致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微生物组分的改变,又称之为菌群失调,可见于慢性肠道免疫紊乱[2].应用悉生生物的研究显示微生物群的不同组分均显著影响肠内特异性免疫细胞亚群的分化和积累[3].本文主要综述肠道梭状芽孢杆菌与Treg的关系及其在维持肠内免疫平衡中的作用.

  • 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诊疗新进展

    作者:揭育胜;崇雨田

    随着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抗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而导致的菌群失调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不断出现以及艾滋病患者的逐年增加,愈来愈多的真菌被发现可以危害人类[1],任何真菌感染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都有可能累及到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l nervous system,CNS),近年CNs真菌感染的报道逐渐增多,病原体有隐球菌、念珠菌、曲霉菌、毛霉菌、皮炎芽生菌、孢子丝菌、青霉菌等,且有病情重、误诊率高、治疗棘手、病死率高及预后差等特点.

  • 急慢性腹泻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变

    作者:冯伟明

    目的 探讨急慢性腹泻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差异.方法 对20例慢性腹泻、31例急性腹泻及20例对照组的粪便进行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培养及检测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急性腹泻患者肠杆菌增加,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类杆菌减少(P<0.01),慢性腹泻患者肠杆菌增加,乳酸杆菌减少(P<0.05).急性腹泻与慢性腹泻比较,类杆菌和乳酸杆菌减少更明显(P<0.05).结论 急慢性腹泻患者均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其中急性腹泻更严重.

591 条记录 23/30 页 « 12...20212223242526...293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