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溶剂和体重在链脲佐菌素血糖模型的作用比较

    作者:刘长青;宋立江;郭金铭;陈淑芬

    预防Ⅱ型糖尿病(亦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及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是本世纪预防医学工作的重要课题,实验性糖尿病动物模型不仅对研究糖尿病病因和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而且广泛用于筛选降血糖药以及研究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1].

  • 那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周敏华;朱咏瑶;陈庆隆

    目的:探讨那格列奈联合甘精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2例糖尿病肾病(Mogensen分期Ⅲ-Ⅳ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26例,予那格列奈加甘精胰岛素联合治疗;对照组26例,予每日两次预混胰岛素治疗.疗程均为8 w,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尿素氮(BUN)、肌酐(SCr)的变化及低血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经治疗后FBG、2 hBG、HbA1c、UAER均明显下降(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BUN、S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发生低血糖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那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肾病可有效控制血糖,安全性和依从性良好.

  • 我院降血糖药临床使用情况分析

    作者:李庆军

    目的:了解医院降血糖药临床使用情况.方法:对医院2008年各类降血糖药的销售金额、构成比及排序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院使用降血糖药排在前三位的拜糖平、诺和龙和达麦康,售药金额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阿卡波糖、瑞格列奈和达麦康.结论:进口新药在实际用药中所占比例较大,中药降糖药发展潜力也较大.

    关键词: 降血糖药 临床使用
  • 这样服药疗效更好

    作者:许芳

    1.宜餐前服用的药物服药时间一般为饭前30~60分钟.饭后服药比空腹服用吸收减少30%~ 50%.2.宜餐后服用的药物对胃肠具有较大的刺激作用;毒副作用较大以及消食健胃药和某些降血糖药,好在饭后15 ~ 30分钟服用,其中平喘药应在哮喘发作前2小时.3.宜两餐之间服用的药物有些药物宜在两餐间服用,以避免食物对药物产生不良影响.4.宜餐时服用的药物某些糖尿病患者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伴有餐前血糖轻度升高时,可服用餐时血糖调节剂苯甲酸类药物.

  • 不同治疗方式对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作者:段敏虹;陈广原;张彤;刘浩

    目的 比较采用胰岛素治疗(INS)与口服降糖药物治疗(OHA)等不同治疗方式对新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推断新发T2DM的佳治疗方案.方法 将62例新发T2DM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治疗组(INS组)和口服降糖药物组(OHA组).OHA组首选磺脲类或二甲双胍,或二者合用,疗效欠佳时增加噻唑烷二酮类,一般为2药或3药合用.两组治疗期均为3个月.每组根据血糖调整剂量,目标为空腹血糖(FBG)<6.0 mmol/L,餐后2h血糖(2hPG)<8.0mmol/L.观察两组治疗前后FBG、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及餐后2hC肽(FCP、2hCP)水平的变化;用稳态模型(Homa)计算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20×FINS/(FBG-3.5)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FBG×FINS)/22.5].用治疗后CP、Homaβ、HomaIR等相关指标进行组间比较,以评价胰岛β细胞功能及外周胰岛素抵抗的变化.结果 :(1)治疗后,两组患者FBG、2hPG、HbA1C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而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后,INS组患者FINS、FCP、2hCP、Homaβ较治疗前升高(P<0.05),OHA组则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INS组患者HomaIR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OHA组仅略有下降,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应用胰岛素治疗可以改善新发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及外周胰岛素抵抗.与OHA相比,INS能更好地保护患者的胰岛B细胞功能.

  • 新型口服降糖药Ⅲ期临床试验中的护理职责

    作者:郑蓉

    目的 总结护士在口服降糖新药Ⅲ期临床试验工作中的护理职责.方法 临床试验前护士认真学习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相关知识,了解研究药物作用机制、研究目的、研究程序,在试验过程中熟练运用护理操作技能,严格进行研究药物的管理,做好患者的教育工作及心理护理.结果 积极发挥研究护士在临床试验研究中的作用,保证了研究项目的顺利进行.结论 在临床试验中护士担负重要的工作职责,通过参与临床药物试验拓展了传统护士角色和功能,进一步保障了试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吉林省人民医院2005/2007年口服降糖药应用调查

    作者:郭诗静;安洋;董国军

    目的:了解降糖药的使用情况与发展趋势.方法:对我院2005/2007年口服降糖药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 a中口服降糖药的销售金额和用药频度呈上升趋势,增幅大的为进口药的销售金额和国产药的用药频度.结论:我院应用口服降糖药仍以国产为主,但销售金额偏少,提示应强化国产降糖药研发.

    关键词: 降血糖药 药物利用
  • 磺脲类药物失效 糖尿病患者该怎么办?

    作者:

    小黄被确诊2型糖尿病后,医生开给他磺脲类降血糖药,嘱咐他服药后应经常到医院测试血糖.遵医嘱,小黄按时按剂量服药,血糖测试磺脲类降糖药效果较好.于是,小黄坚持服用磺脲类降糖药.见治疗效果好,小黄后来就较长时间没有测试血糖.一段时间后,小黄发现浑身乏力,视力急剧下降.去医院检查,发现患有白内障,而导致白内障的因素是高血糖.

  • 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杨华章;陈亮;裴剑浩;李忠文;邝建;陈重

    观察格列美脲和格列苯脲治疗糖尿病患者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C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格列美脲与格列苯脲的降糖效果相似,但餐后C肽无升高,前者的安全性优于后者,提示格列美脲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备选降糖药物.

  • 餐后高血糖治疗策略专题研讨会报道

    作者:诺华公司

    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逐年上升,对2型糖尿病(T2DM)的病因学、治疗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有关餐后高血糖在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地位、氧化应激反应、脂毒性等问题都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为了进一步从病因学角度探讨糖尿病的治疗学进展,在2006年岁末,国内20位著名糖尿病专家齐聚北京举行了专题研讨会.

  • 吡格列酮和阿卡波糖对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比较

    作者:何晓乐;刘军;张航向;王晓明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和阿卡波糖两种经典降糖药物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比较。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住院的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150例,其中男82例,女68例,年龄61~89岁。将入选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5例),分别接受吡格列酮和阿卡波糖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脂联素(APN)、胰岛素抵抗指数稳态模型(HOMA-IR)、尿白蛋白排泄率(AER)、左心室肥厚(LVH)、血清中内皮祖细胞(EPC)相关因子CD34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变化。结果吡格列酮组患者在治疗12周后 SBP/DBP均降至140/90mmHg以下,与阿卡波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吡格列酮组APN含量较阿卡波糖组升高(P<0.05),HbA1c水平较阿卡波糖组降低(P<0.05),TNF-α和HOMA-IR较阿卡波糖组降低(P<0.05)。吡格列酮组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较阿卡波糖组降低(P<0.05),AER和LVH也较阿卡波糖组降低(P<0.05),CD34及VEGFR-2水平较阿卡波糖组明显升高(P<0.01)、NO和NOS的含量较阿卡波糖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与阿卡波糖治疗相比较,采用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可降低HbA1c水平,升高血清APN浓度,减少对肾功能的损害;降低LVH,保护心脏的效应显著;同时降低血清CD34及VEGFR-2水平,使EPC耗损减少;提高血清NO和NOS的含量,具有保护血管、延缓血管硬化进程的功能。

  • 强化干预管理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意义

    作者:刘政;刘红勇;张京芬;李月春

    目的 探讨强化干预管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提高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危险因素的控制.方法 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41例,随机分为干预组221例,对照组220例.干预组和对照组出院时按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内容进行指导,干预组同时启动强化干预管理;6个月后收集2组生化指标、药物依从性、复发率等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6个月随访时,干预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TC、LDL-C及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5.26±1.02)mmol/L vs(5.72±1.32)mmol/L,P=0.037;(5.04±1.01)% vs (6.12±1.04)%,P=0.024;(3.61±0.77)mmol/L vs (4.22±1.10)mmol/L,P=0.002;(2.36±0.65)mmol/L vs (2.78±0.77)mmol/L,P=0.003;(1.12±0.36)mmol/L vs (1.05±0.32) mmol/L,P=0.040].干预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9.5% vs17.3%,P<0.05).干预组阿司匹林、降压药物、他汀类药物依从率,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TG、TC、HDL C、LDL-C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强化干预管理可以减少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提高血糖、血压、血脂达标率及对药物依从性.

  • 降糖治疗对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影响的研究

    作者:李晓燕;康玲;韩淑芳;高玉琪;张华丽;耿雪

    目的 探讨降糖药物对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外周血CD34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共同标记的血管内皮祖细胞(EPC)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确诊的冠心病患者85例,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分为冠心病组41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合并组)44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组外周血CD34及VEGFR-2双阳性的EPC(CD34+/VEGFR-2+ EPC)水平;合并组患者降糖治疗,血糖稳定4周后门诊随访,观察外周血CD34+/VEGFR-2+ EPC水平的变化.结果 合并组外周血CD34+/VEGFR-2+ EPC水平较冠心病组明显降低(P<0.05);合并组治疗后外周血CD34 +/VEGFR-2+ EP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EPC百分比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771,P<0.05).结论 降糖治疗可减轻高血糖水平对CD34 +/VEGFR-2+的影响,使EPC耗损减少,有利于减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 北京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的研究

    作者:张茁;王力;何晓芬;楼小琳

    目的 对入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采取ABCDE策略治疗,分析患者出院后能否维持高水平药物治疗的符合率.方法 选择2007年8~12月连续收入北京地区21家医院神经内科病房的缺血性脑卒中和(或)TIA患者1166例,记录患者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降压、降糖及调脂药物等治疗情况,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分析出院后90 d、6个月和1年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降压、降糖和调脂治疗的符合率.结果 1166例患者中,复发性脑卒中541例,其抗血小板治疗比例为58.4%,降压、降糖和他汀类药物治疗比例分别为82.3%、85.3%和14.2%.出院后,完成90 d、6个月及1年随访的患者分别为1012例、1012例和981例,其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降压、降糖和调脂治疗的符合率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 复发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现状不容乐观,采取ABCDE策略治疗,对入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进行规范干预后,明显缩小二级预防循证证据与临床实践的差距,患者出院后,二级预防治疗的符合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 中国七城市脑卒中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血压控制状况调查

    作者:吴敌;王伊龙;赵性泉;王春雪;周永;廖晓凌;姜义;王拥军

    目的 了解中国七城市脑卒中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血压控制状况.方法 本研究采用多中心横断面调查(现况调查)方法 ,在2006年7月1日~8月15日期间,以中国七城市19家2、3级医院神经内科门诊连续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2 283例作为调查对象.结果 脑卒中伴2型糖尿病的患者占25.4%(577/2 283);接受降血糖药物治疗者占85.8%(495/577),服用双胍类、黄脲类、α-糖苷酶类及胰岛素的比例分别为38.4%、34.7%、28.3%和23.6%.获得空腹血糖数据的患者占65.0%(375/577),血糖控制良好(4.4~6.1 mmol/L)、一般(≤7.0 mmol/L)和不良(>7.0 mmol/L)的比例分别为26.1%、25.6%和48.3%.获得血压数据的患者占96.5%(557/577),血压达标[<130/80 mm Hg(1 mm Hg=0.133 kPa)]的患者比例为11.1%,未达标比例为88.9%.结论 脑卒中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血压控制达标率低,临床医师应当依照临床指南加强对这些患者血糖、血压的控制和管理.

  • 阿托伐他汀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

    作者:郭远;孙立新;李卫;李飞颖;张学武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100例合并颈动脉硬化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仅控制血糖)和联合组50例(在控制血糖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晚),疗程为12个月.测定治疗前后颈动脉硬化相关指标、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检出率、斑块Crouse积分及颈动脉内径无显著差异;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12个月后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及Crouse积分明显增加(P<0.05),颈动脉内径、血脂及hs-CRP水平无明显变化;联合组治疗12个月后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Crouse积分明显降低,颈动脉内径明显增加(P<0.05).治疗6个月、12个月后血清LDL-C、TG、TC、hs-CRP明显降低,HDL-C明显升高(P<0.05).IMT、Crouse积分均与LDL-C、TG、TC、hs-CRP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P<0.05).结论 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对延缓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进展有一定影响.

  • 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糖水平与循环微小RNA-92a表达关系的研究

    作者:王虹;刘伶;龚国平;李友琼;陆红梅;林英忠

    目的 探讨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循环微小RNA-92a(microRNA-92a,miR-92a)表达与血糖的关系.方法 将93例SAP患者分为A组:降糖治疗+空腹血糖(FPG)<7.0 mmol/L 18例,B组:降糖治疗+FPG≥7.0 mmol/L8例,C组:非降糖治疗+FPG<7.0 mmol/L 61例,D组:非降糖治疗+FPG≥7.0 mmol/L 6例.比较4组患者血糖水平与循环miR-92a表达的关系.结果 SAP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发病率为34.4%,降糖治疗后,仍有30.8%FPG≥7.0 mmol/L.A组与B组miR-92a是否>-0.1或>0.5水平的OR值分别为2.67或0.17,C组与D组OR值分别为0.36、0.48.A组miR-92a>-0.1的患者为88.9%,显著高于C组的41.0%(P<0.01).B组miR-92a>0.5的患者为75.0%,高于A组的33.3%(P>0.05).结论 单纯测定FPG诊断2型糖尿病漏诊率高.循环miR-92a有助于FPG<7.0 mmol/L的SAP合并2型糖尿病的诊断及疗效评价.

  • 利拉鲁肽对高脂饲养大鼠骨骼肌脂质沉积及骨骼肌超微结构的影响

    作者:刘剑;吴明昊;山秀杰;高宇;刘晓燕;金凤表;刘畅;葛晓春

    目的 研究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利拉鲁肽对高脂喂养胰岛素抵抗(IR)大鼠骨骼肌脂质沉积及骨骼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54只,随机普通饲养16只、高脂饲养38只,饲养8周后,各取5只大鼠判定大鼠IR状态,造模成功后,将高脂饲养大鼠分为高脂组、干预组1[利拉鲁肽100 μg/(kg·d)]、干预组2[利拉鲁肽200 μg/(kg·d)],每组11只,另11只普通饲养为对照组.药物干预2周后,检测骨骼肌内甘油三酯(mTG)、长链脂肪酰辅酶A(LCACoA),透射电镜观察大鼠骨骼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高脂组mTG、LCACoA含量升高[(19.58±1.63) μmol/g us(9.99±0.90)μmol/g;(6.70±0.18)nmol/g vs (2.51±0.18)nmol/g,P<0.01];与高脂组比较,干预组1 LCACoA含量下降[(6.10±0.37) nmol/g vs (6.70±0.18)nmol/g,P<0.05],干预组2 mTG、LCACoA含量明显下降[(13.57±0.66)nmol/g vs(19.58±1.63) nmol/g,(4.73±0.31)nmol/g vs (6.70±0.18) nmol/g,P<0.01].干预组1和干预组2较高脂组和对照组脂滴减少、线粒体肿胀减轻.结论 利拉鲁肽可呈浓度依赖性减少高脂喂养大鼠mTG和LCACoA含量,可能是减轻IR的原因之一.

  • 罗格列酮对内皮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伟;毛艳玲;朱维维;殷寒秋

    目的 观察罗格列酮(RGZ)对高搪及C反应蛋白(CRP)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HUVECs,细胞传至5代,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C组).高糖组(HG组),高糖+CRP组(HGC组),CRP组,高糖+RGZ组(HGR组),高糖+CRP+RGZ组(HGCR组),CRP+RGZ组(CRPR组).采用RGZ 5.0 μmol/L干预HUVECs24 h,RT-PCR、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干预前后MCP-1、VCAM-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HG组、HGC组、CRP组HUVECs中MCP-1、VCAM-1的mRNA和蛋白水平较C组显著升高(P<0.01);RGZ干预后,HGR组、HGCR组、CRPR组分别较HG组、HGC组、CRP组MCp-1、VCAM-1的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RGZ通过降低HUVECs中MCP-1、VCAM-1的表达,延缓糖尿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 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治疗

    作者:彭斌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导致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夹层、动脉炎、动脉肌纤维发育不良等,但颈动脉粥样硬化常见,颈动脉狭窄后引起的脑灌注障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产生的栓子栓塞是导致脑卒中发生的重要机制.

287 条记录 1/15 页 « 12345678...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