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患者腹水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药敏分析

    作者:陈礼昌;高勇

    目的 回顾性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自发性腹膜炎(SBP)患者腹水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状况,为临床一线抗生素合理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并分析该院SBP腹水培养阳性患者45例(其中1例培养出2株细菌,共计46株细菌)的临床资料.结果 46株细菌分布为革兰阴性菌(G-)占69.6%和革兰阳性菌(G+)占30.4%.G-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分别为41.3%和17.4%,其中产ESBLs细菌达到51.9%.G+以血浆凝固酶阴性菌为主,占57.1%.药敏结果,G-对亚胺培南均敏感;G+对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均敏感.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SBP患者腹水培养病原菌G-占优势,并以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肠源性细菌为主,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正确选择抗生素.

  • 不同核苷类似物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73例

    作者:陈文旭;李青;王华妮

    目的 观察核苷类似物阿德福韦酯或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早期患者疗效. 方法 采用病例回顾性研究,将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早期患者73例分成3组,治疗时间24周.阿德福韦酯联合扶正化瘀胶囊组为治疗1组23例,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组为治疗2组50例,甘草酸二胺肠溶胶囊治疗为对照组42例,3组分别检测比较肝纤维化四项(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Ⅲ型前胶原肽、Ⅳ型胶原)、HBV-DNA载量、血清总胆红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胆碱酯酶、血清白蛋白等指标.结果 治疗后肝纤维化四项变化、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指标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白蛋白、胆碱酯酶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组血清白蛋白值显著高于治疗1组(P<0.05),透明质酸值显著低于治疗1组(P<0.05). 结论 核苷类似物联合扶正化瘀胶囊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早期可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缓解肝硬化.

  • 降钙素原、白介素-6及C反应蛋白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诊断价值

    作者:孔金峰;陈丽芳;熊克宫;林太杰;柯坤宇;柳丽娟;甘巧蓉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及C反应蛋白(CRP)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诊断价值.方法 根据腹水性质,将我院住院的15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分为SBP组90例,非SBP组60例,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PCT、IL-6和CRP,利用ROC曲线分析PCT、IL-6和CRP对SBP的诊断价值.结果 1)血清PCT在SBP组、非SBP组、对照组分别为(0.78±0.59) ng/mL、(0.18±0.16)ng/mL、(0.05±0.03)ng/mL,SBP组高于非SBP组和对照组(P值均<0.05),非SBP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IL-6及CRP在SBP组分别为(87.89±43.33)pg/mL及(40.53±31.98)mg/mL,非SBP组分别为(41.90±25.38)pg/mL及(13.29±11.33) mg/L,对照组分别为(5.23±12.13) pg/mL及(3.13±2.24) mg/L,SBP组血清IL-6及CRP均高于非SBP组和对照组(P值均<0.05),非SBP组血清IL-6及CRP亦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3)PCT在ROC曲线下面积为0.903,较IL-6及CRP在ROC曲线下面积大(分别为0.721及0.674)(P<0.05),而IL-6与CRP在ROC曲线下面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PCT、IL-6和CRP作为诊断指标来判断SBP,佳临界值分别为0.63 ng/mL、72.58 pg/mL和38.87 mg/L,所对应的灵敏度分别为90.1%、83.4%和88.2%,特异度分别为82.9%、76.3%和67.5%.结论 血清PCT、IL-6及CRP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SBP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以PCT的诊断价值大.

  • 膈下逐瘀汤联合拉米夫定用于乙型肝炎肝硬化治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辛燏

    目的 观察分析膈下逐瘀汤联合拉米夫定用于乙型肝炎肝硬化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拉米夫定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膈下逐瘀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的变化、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水平,并进行Child-Pugh评分.结果 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患者肝功能指标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BV-DNA定量改善情况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肝纤维化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采取膈下逐瘀汤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及降低纤维化,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及应用.

  • 替比夫定与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研究

    作者:宋礼

    目的:探究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替比夫定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12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61例)和研究组(62例).对照组给予替比夫定治疗,研究组给予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替比夫定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白蛋白(ALB)水平、谷丙转氨酶(GPT)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7%,高于对照组的77.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半年后,研究组的血清TBIL、ALB和GP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3%,低于对照组的18.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替比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显著,可促进患者肝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较高.

  •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的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龚向京;彭中娟;戴琦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肝功能和肝脏储备功能之间的关系,以阐释其内涵.方法:收集乙型肝炎肝硬化病例120例,根据肝硬化中医临床辨证分为六型,测定入院3d内的肝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与Child-pugh评分及分级情况.结果:水湿内停、湿热蕴结、脾肾阳虚三证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明显升高,湿热蕴结型与各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就血清总胆红素(TBIL)而言,湿热蕴结型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肝肾阴虚型白蛋白(ALB)含量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明显(P<0.05),而各组的球蛋白(GLB)含量比较无明显差异.肝气郁结证型PT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其时间短,显著低于其他各组.从Child-pugh评分和分级来看,各证型肝脏储备功能均下降;肝气郁结证型肝脏储备功能好,瘀血阻络型肝脏储备功能差.湿热蕴结、肝肾阴虚、瘀血阻络型主要分布在B级和C级;肝气郁结、水湿内停型主要分布在A级和B级;脾肾阳虚型以B级为主,显著高于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证型(P<0.05).结论:ALT、TBIL、ALB、PT与Child-pugh分级可能可作为乙型肝炎肝硬化中医辩证分型的重要参考指标.

  •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糖类抗原-125水平变化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黄书明;吴玉兰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与Child-Pugh分级、腹水量的关系。方法选择10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CA-125水平。结果(1)乙型肝炎肝硬化组血清CA-125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不同Child-Pugh分级患者血清CA-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级患者血清CA-125显著高于B级患者(P<0.05),B级患者血清CA-125显著高于A级患者(P<0.05)。⑶不同腹水量患者血清CA-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量腹水组血清CA-125显著高于中量腹水组、少量腹水组(P<0.05),中量腹水组与少量腹水组血清CA-125显著高于无腹水组(P<0.05),中量腹水组与少量腹水组血清CA-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乙型肝炎肝硬化组血清CA-125水平与ALB呈明显正相关(P<0.01),与ALT、TBi和PT无相关(P>0.05)。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CA-125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升高,可作为反映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指标之一,同时血清CA-125水平也可作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腹水定量的一种指标。

  • 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熊克宫;陈丽芳;柯坤宇;孔金峰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21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按有无SBP分为SBP组(128例)和非SBP组(90例).对2组年龄、性别、血清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Child-Pugh分级、腹水总蛋白和是否合并糖尿病、上消化道出血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示:SBP组血清TBIL高于非SBP组,血清ALB、PTA及腹水总蛋白低于非SBP组(均P<0.05);SBP组Child-Pugh C级、合并糖尿病及上消化道出血的比例分别为77.34%、12.50%及9.38%,非SBP组Child-Pugh C级、合并糖尿病及上消化道出血的比例分别为48.89%、3.33%及2.22%,SBP组均明显高于非SBP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血清TBIL、Child-Pugh分级及腹水总蛋白进入回归模型,这3项指标是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发生SB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SBP的危险因素众多,其中血清TBIL、Child-Push分级、腹水总蛋白是发生SBP的独立危险因素.

  • 肝病患者血糖、胰岛素和C肽水平的分析

    作者:姜慧英

    目的:探讨各型肝病患者血糖、血清胰岛素及C肽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急性病毒性乙型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乙型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各30例,另选取无脏器功能疾患、肝肾功能正常的健康体检者30例。分别应用酶法和放免法测定各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糖、胰岛素、C肽水平。并评价肝硬化和肝癌患者与C肽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化、肝癌患者血糖为分别(8.35±0.87)、(8.74±1.15) mmoL·L-1,胰岛素分别为(13.06±1.56)、(13.33±1.18)μU·L-1,C肽分别为(5.16±2.07)、(4.85±1.62)μg·L-1,均分别高于健康体检者的(5.41±0.73) mmoL·L-1、(6.82±1.35)μU·L-1、(2.06±1.39)μg·L-1(P<0.05);而急慢性病毒性乙肝、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与健康体检者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硬化、肝癌患者C肽水平的临界参考值分别为4.98μg·L-1和4.81μg·L-1。结论糖代谢与肝炎病程和肝损程度有关。C 肽释放试验在鉴别肝源性糖尿病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对肝硬化程度的判定有重要意义。

  • 核苷(酸)类药物初始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效果对比分析

    作者:游长胜;周清霞;黄坚彤

    对比不同核苷(酸)类药物初始治疗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肝硬化的疗效.将治疗的96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方法分为单药组(拉米夫定单药治疗)与联合组(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联合治疗)各48例,评价并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后,联合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及透明质酸酶(HA)、Ⅲ型前胶原(PCⅢ)及层粘连蛋白(LN)N水平均明显低于单药组,血清白蛋白(ALB)水平、AL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均明显高于单药组,耐药性明显好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初始联合治疗能有效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促进病情好转,值得推广应用.

  • 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

    作者:施纯朝;薛峰;孙延富;王义;杨立学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8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8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检测血清转氨酶、乙肝5项血清学标志及HBV DNA.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肝癌家族史、不良饮食习惯、糖尿病、长期饮酒史、HBV DNA(+)、HBSAg(+)、抗-HBe(+)等7个因素进入回归模型,OR值分别为2.817(2.228~3.147)、1.692(1.451~2.186)、4.838(4.400~5.317)、2.106(1.695~2.858)、4.912(4.017~6.023)、1.178(1.038~1.784)、5.001(3.491~6.304).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若同时伴有HBV DNA(+)、HBSAg(+)、抗-HBe(+),并有糖尿病或长期饮酒史或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都是原发性肝癌的高危人群.

  • 阿德福韦酯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观察

    作者:曾小兵

    1 对象和方法1.1 一般选择 收集2005年3月~2008年6月我院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病人125例,其中男89例,女36例,平均年龄42.3岁,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会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93例,对照组32例,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肝功能生化指标,HBVDNA载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 MELD评分系统及Child-Pugh分级评估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预后研究

    作者:吴雄健;郑虹;朱海燕;张蕾;毛忠懿;谢军

    目的:对MELD评分系统及Child-Pugh分级评估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为临床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初诊肝硬化患者86例,在入院时和出院时均接受MELD评分系统及Child-Pugh分级评估,随访6个月~2年,分析存活组、死亡组患者的评分结果.结果:死亡组患者MELD评分、Child-Pugh分级评分均较存活组发生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预后中,MELD 评分、Child-Pugh分级评估方法的临床价值显著,联合应用的预测准确性显著提高,值得关注并推广.

  • 硬化剂注射联合奥曲肽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作者:王新仁;谭细生

    目的 探讨硬化剂注射联合奥曲肽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 将58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按入院的时间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28例行硬化剂治疗,研究组30例采用硬化剂联合奥曲肽治疗.出院后随访15~20 d,对2组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且近期内再出血(治疗后1周内)发生率、针眼涌血发生率、近期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采用硬化剂注射联合奥曲肽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以抑制患者出血,降低患者病死率.

  • 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观察

    作者:曹旺发

    目的 探讨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60例失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治疗组30例,在常规护肝、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德福韦酯lOmg,1次/d,疗程2年,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HBV DNA、并发症、生存期情况.结果 阿德福韦酯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肝功能、HBV DNA的改善、并发症的发生、存活期延长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有明显临床疗效,是抗病毒治疗、稳定病情、延迟肝移植、提高生存期的有效药物.

  • 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67例临床观察

    作者:曹莹钰;邱春雷;罗其泰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6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治疗组32例,在常规护肝降酶治疗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100mg,qd,疗程1年.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HBVDNA及脾脏回缩情况.结果 拉米夫定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肝功能HBVDNA等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有明显临床疗效是抗病毒治疗及延迟肝移植的有效药物.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分析

    作者:高嫦娥

    当前全世界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人数达20亿以上,其中约有3~3.5亿人成为慢性HBV感染者,我国作为HBV感染大国,HBsAg携带者约有1.2亿人,约占世界HBV感染者的1/3[1].近年来,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患者幽门螺杆菌血清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者[2].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本地区慢性乙肝患者血清抗幽门螺杆菌抗体进行调查,为进一步探讨H-pvlori在慢性乙肝发生发展中的致病作用及机制奠定基础.

  • 拉米夫定治疗乙肝肝硬化117例教育指导

    作者:崔桂华;李乡芹;刘园

    乙型肝炎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一旦进入失代偿期5年病死率为70% ~ 86%[1].其病情发展是乙肝病毒复制导致肝脏炎症反复活动的必然结果.因此积极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是阻断肝硬化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2005年1月~2008年10月,我们对应用拉米夫定治疗的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实施了系统的教育指导和随访,取得满意效果.

  • 血清Hcy水平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候有矶;薛志文;张志华

    目的: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00例,均进行血清Hcy检测,观察分析其与肝功能Child-Pugh之间的相关性,根据Child-Pugh分级将患者分为Hcy低水平组、Hcy中水平组和Hcy高水平组,比较不同Hcy水平与谷丙转氨酶(ALT)、 总胆红素(TBiL)、 透明质酸(HA)、 Ⅲ型前胶原(PCⅢ)关系,记录不同Hcy水平组预后不良情况发生率.结果:血清Hcy水平与Child-Pugh得分呈正相关;血清Hcy水平与ALT、TBiL、HA、PCⅢ水平均呈正相关;Hcy高水平组预后不良发生率显著高于Hcy低水平组和Hcy中水平组(P<0.05);Hcy低水平组和Hcy中水平组预后不良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清Hcy水平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中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疗效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作者:樊慧

    乙型肝炎肝硬化(Viral hepatitis cirrhosis,VHC)是由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发展而成,其病理组织学上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该类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微生态平衡紊乱、内毒素血症等,长期的内毒素血症会加重患者病情.该病治疗的目的主要在于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行对症治疗及延缓疾病的进展,这对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1].本院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448 条记录 14/23 页 « 12...11121314151617...22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