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急救医学 >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内科急危重症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Journal of Internal Intensive Medicine 내과급위중증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影响因子: 0.9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1024
  • 国内刊号: 42-139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38-223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陆再英
  • 类 别: 急救医学
期刊荣誉:
  • 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柳书芬;朱静娟;周承朋;王香春

    目的:观察不同病因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应用俯卧位通气(PPV)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44例ARDS患者,采取前瞻性对照研究方式,按照病因分为肺内源性组(23例)和肺外源性组(21例),给予俯卧位通气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P0)、治疗后1h(P1)、治疗后2h(P2)呼吸动力学指标(肺容积、Cst、PIP、Pplat)、血液动力学指标(MAP、CVP、HR、CI)、血气分析(PaO2、PaCO2、PaO2/FiO2、SaO2)及心、肾、凝血功能.结果:①应用PPV后1h、2h,2组患者肺容积、肺静态顺应性(Cst)均升高(均P<0.05);②肺外源性纽P1、P2与P0比较,MAP、HR均下降明显(均P<0.05);肺内源性组P2与P0比较,MAP、HR均下降明显(均P<0.05);组间比较,P1时间点肺外源性组比肺内源性组MAP、HR均下降明显(均P<0.05);③肺内源性组P2时间点各指标优于P0(均P<0.05);肺外源性组P1、P2时间点各指标优于P0(均P<0.05);组间比较,P1时间点肺外源性组血气指标优于肺内源性组(P<0.05);④2组各时间点PT、APTT、D-二聚体、BNP、Cr、BUN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可改善肺内/外源性ARDS患者氧合功能、血液动力学指标,肺外源性ARDS患者可较快改善患者氧合指数,提高回心血量;PPV对ARDS患者心、肾、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 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春艳;张若成;于开明

    目的: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DSCT-CA)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于1个月内接受DSCT-C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并以CAG检查结果为标准,评价DSCT-CA在冠状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结果:本组患者共2 260段冠状动脉节段,其中CAG检查正常1 586段,狭窄血管674段;而DSCT-CA检查正常1 628,狭窄血管632段.DSCT-CA检查的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3.77%、97.94%和96.62%,与CAG检查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CT-CA在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可以作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筛查和评价的辅助方式.

  • 不同HRCT表型的COPD患者对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应答性比较

    作者:金蕊;许银姬;佟金平;苗姝

    目的:探讨不同高分辨CT(HRCT)表型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对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应答性.方法:选取217例COPD患者,根据HRCT表现分为A型72例、E型80例和M型65例,观察3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情况[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预计值)、残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RV%预计值)、深吸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IC%预计值)、FEV1/FVC、肺总量百分比(TLC%预计值)、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肺总量(TLC)、深吸气量(IC)、残气量(RV)].结果:M型体重指数(BMI)为(20.12±3.22) kg/m2.明显低于A型和E型组(P<0.05);M型组FEV1%预计值和RV%预计值分别为(47.52 ±9.80)%和(138.89±52.29)%,明显低于A型和E型组(均P<0.05),IC%预计值为(87.71±13.26)%,明显高于A型和E型组(P<0.05).治疗后A型组FEV1、TLC、IC和RV改善值分别为(0.35±0.09)L、(-0.53±0.12)L、(0.17±0.06)L和(-0.60±0.11)L,明显优于E型和M型组(均P<0.05).结论:不同HRCT表型的COPD患者对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存在差异,其中A型COPD的疗效较好,肺功能改善明显.

  • 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再发急性心肌梗死136例临床分析

    作者:程澜

    目的:评估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再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脉造影特点和成功再血管化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行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再发AMI患者(包括STEMI和NSTEMI)冠脉造影特点、临床表现、心电图和心脏彩超特征.结果:91.7%的STEMI患者和57.1%的NSTEMI患者罪犯血管是桥血管(P =0.001),其中,静脉桥血管是罪犯血管的比例超过动脉桥血管(210根静脉桥中82根vs165根动脉桥中4根,P<0.001).自体冠状动脉100%成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桥血管成功行PCI 86.1% (P =0.002).院内病死率8.1%,其中STEMI患者病死率16.7%,NSTEMI患者病死率6.3% (P =0.104).PCI成功患者病死率3.3%,PCI失败患者病死率70% (P <0.001).结论: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再发AMI患者,罪犯血管更有可能是静脉桥血管,自体冠状动脉行PCI的成功率更高,成功行PCI术能显著降低病死率.

  • α1-酸性糖蛋白对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性评估的意义

    作者:叶丛;董凌莉;李守新;胡绍先;朱盈姿;耿哲

    目的:探讨血清α1-酸性糖蛋白(AAG)是否可作为接受生物制剂依那西普以及托珠单抗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评估疗效的有效检测指标.方法:接受生物制剂治疗≥24周的84例RA患者,根据治疗后24周时临床疾病活动评分(CDAI),将其分为低活动组(CDAI≤10)与中高活动组(CDAI> 10).分析患者AAG、血沉(ESR)、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依那西普组41例,其中低活动组18例,中高活动组23例;托珠单抗组43例,其中低活动组22例,中高活动组21例.治疗后无论是依那西普还是托珠单抗组,低活动组患者AAG、ESR、hsCRP、CDAI、DAS28-ESR水平均较基线有明显下降,与中高活动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01).应用了依那西普的中高活动组上述指标较基线的改变不明显,应用了托珠单抗的中高活动组AAG、ESR、hsCRP却明显下降.结论:AAG可以作为监测依那西普治疗后RA疾病活动度的良好指标;但对于托珠单抗治疗后的患者而言,AAG与ESR、hsCRP一样,并不能准确反映疾病活动情况.

  • 大咯血患者的冷沉淀应用研究

    作者:李发久;李承红;朱紫阳;陈实;庞博

    目的:探讨冷沉淀在大咯血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72例大咯血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冷沉淀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5例),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7d后血白细胞计数、凝血常规、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并观察2组患者咯血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白细胞计数、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均较前下降,血纤维蛋白原较前升高(P<0.05).治疗组咯血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咯血患者合理使用冷沉淀,能提高疗效,缩短止血时间,且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 冷沉淀 大咯血 治疗
  • 室性早搏性心肌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罗霏霏;张雨薇;刘平;刘启功

    目的:分析室性早搏性心肌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功能性频发单源室性早搏成功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192例,其中单纯室性早搏组141例、室性早搏性心肌病组51例,分析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室性早搏数量及来源、是否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等特点并进行比较.结果:与单纯室性早搏组比较,室性早搏性心肌病组男性更为多见(P<0.01),体重指数更高(P<0.01),室性早搏总负荷量更大(P<0.05),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的比例更高(P<0.01).结论:无其它器质性心脏病的频发室性早搏患者中,男性、室性早搏总负荷量较大、体重指数较高、合并室性心动过速可能是室性早搏挂心肌病的高危因素.室性早搏性心肌病行室性早搏射频导管消融术安全、有效.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吴雷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水平的变化及与炎性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住院治疗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120例为急性加重期组,选择同期门诊就诊的稳定期COPD患者120例为稳定期组,同时选取体检健康者12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中25 (OH) D3、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FEV1/FVC和FEV1%预计值在3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加重期组和稳定期组的25(OH)D3水平低于对照组,IL-6、TNF-α、N%、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3组间25 (OH) D3、IL-6、TNF-α、N%和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5 (OH)D3、IL-6、TNF-α、N%和CRP是COPD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COPD患者患病过程中,血清25(OH)D3水平降低,IL-6、TNF-α、N%和CRP水平升高.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氧合指数、血管外肺水指数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陈军;谭德敏;陈绵军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氧合指数、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ARDS患者101例,检测患者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氧合指数和EVLWI.结果:101例患者28 d内死亡24例,存活77例;治疗72 h后存活患者MAP(64.5±5.9) mmHg,明显高于入院时和死亡患者(P<0.05);存活患者氧合指数随治疗时间延长而明显增加(P<0.05),治疗48 h和72 h氧合指数为(180.3±31.6) mmHg和(220.2±29.9) mmHg,明显高于死亡患者(均P<0.05);存活患者EVLWI随治疗时间延长而明显降低(P<0.05),而死亡患者EVLWI随治疗时间延长而明显升高(P<0.05),其中存活患者治疗48 h和72 h,EVLWI为(10.8 ±3.1)mL/kg和(8.4±2.4) mL/kg,明显低于死亡患者(P<0.05);氧合指数和EVLWI呈负相关(r=-0.342,P<0.05).结论:氧合指数和EVLWI动态变化对判断ARDS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作用.

  • 不同机械通气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虎琼华;张献全;王志伟;周瑜;崔巍;徐治波;徐兵

    目的:分析不同机械通气方案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呼吸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29例SAP合并ARD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A组、B组、C组,每组43例.所有患者均选择相同的控制模式、肺保护通气策略、肺复张、低PEEP策略、俯卧位通气.3组患者分别选择有创正压通气、无创正压通气、有创和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方案辅助治疗,C组患者于ARDS得到控制后撤机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72 h后呼吸系统顺应性、气道峰压、呼吸频率、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APACHEⅡ评分的变化,统计并比较3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无辅助通气时间、气管切开率、气压伤发生率、28 d病死率.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呼吸系统顺应性、气道峰压、呼吸频率、PaO2、PaO2/FiO2、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72h3组患者的呼吸系统顺应性均获改善、PaO2、PaO2/FiO2均显著升高,气道峰压和APACHEⅡ评分均降低(均P<0.05),且B、C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改善优于A组患者(P<0.05).C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无辅助通气时间、气管切开率、28 d病死率均低于A与B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A组气压伤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均P<0.05).结论: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方案可降低SPA合并ARDS患者的气压伤发生率,对SAP合并ARDS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乌司他丁辅助高容量血液滤过对脓毒症患者血清TLR4、NT-proBNP水平的影响

    作者:丁小山;吴亚军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辅助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对脓毒症患者血清Toll样受体家族(TLRs)、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130例脓毒症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观察组采用乌司他丁辅助HVHF治疗,对照组采用HVHF治疗,比较2组疗效及血清TLR4、NT-proBNP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APACHEⅡ、Marshal和SOFA评分均显著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降低幅度更大(P<0.05);治疗前,2组PT、APTT、FIB、PL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PT、APTT明显降低,FIB、PLT明显升高(均P<0.05),但观察组变化更为明显(P<0.05).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TLR4、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TLR4、NT-proBN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乌司他丁辅助HVHF能够改善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降低患者血清TLR4、NT-proBNP水平,提高脓毒症治疗效果.

  • 地西他滨联合FLAG方案治疗复发难治型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观察

    作者:刘娟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联合FLAG方案对复发难治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疗效及远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复发难治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13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68例,对照组采用FLAG方案(氟达拉滨、阿糖胞苷与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观察组采用地西他滨联合FLAG方案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完全缓解率与总体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疾病进展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或P<0.01).观察组口腔溃疡、药物性肝损害、消化道反应、感染与骨髓抑制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总生存时间与无复发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地西他滨联合FLAG方案治疗复发难治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疗效显著,远期生存率明显提高.

  •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血管炎伴非呼吸道出血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俊;张恒远;孙雪娟;李弋南;陈幸;陈仕智;姚理京;邵思南;张燕林

    目的: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血管炎(AAV)伴非呼吸道出血的临床特征、诊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整理我院近5年诊治的47例AAV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分析其中合并非呼吸道出血者的诊治过程.结果:47例AAV中合并非呼吸道出血6例(12.7%),中位年龄58岁.2例发生2处出血,共8处出血;消化道出血2例(4.2%),脑出血3例(6.4%),肾出血1例,腹膜后血肿1例,肌肉血肿1例.6例AAV临床表型为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4例,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2例(脑出血2例,肾出血1例).6例中5例出血是AAV初诊活动期发生,同时伴急进性肾炎;胸部CT多提示双肺间质改变,但无咯血.1例肌肉血肿发生在血管炎复发期.4例MPO-ANCA强阳性,1例MPO-ANCA中阳性,1例PR3-ANCA强阳性.5例出血发作前已予激素治疗,临床表现较急骤危重,如头痛、腹痛、血便,常伴血红蛋白快速下降,3例休克血压;血小板计数及凝血指标均正常,仅1例血钙偏低.6例继续激素、环磷酰胺治疗,3例并用静脉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和血液透析,辅以输血、止血(血管介入栓塞或手术).6例中2例死亡(脑出血1例,消化道出血1例),4例存活者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诱导缓解,2例并用血浆置换治疗好转、脱离血液透析.结论:AAV合并非呼吸道出血的比例达12.7%;以脑出血和消化道出血为主,与本病导致血管损害相关,也是致命性的并发症.早期识别,积极免疫抑制剂治疗联合血浆置换、静脉免疫球蛋白,并止血处理(血管介入栓塞或手术),部分患者经救治可缓解.

  • 早期凝血功能监测对心肺复苏后目标温度管理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作者:王芳;徐鹏;蒋敏;王军

    目的:明确心肺复苏(CPR)后目标温度管理患者早期凝血功能监测对神经系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40例CPR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并行目标温度管理的患者,根据ROSC后3个月大脑功能评分(CPC)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CPC 1 ~3分,18例),预后不良组(CPC 4~5分,22例).比较2组患者ROSC后24 h(T1)、48 h(T2)、72 h(T3)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结果:T1、T2、T3时间点2组患者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良好组T1时间点与T2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2时间点与T3时间点PT、APTT、TT、H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不良组T1时间点与T2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2时间点与T3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早期凝血功能对CPR后目标温度管理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预后具有评估参考价值.

  • 腔隙性脑梗死合并卒中相关性肺炎病原学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韩俊;张英;但汉雄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LI)合并卒中相关性肺炎(SAP)患者的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收治90例LI合并SAP患者(感染组)的临床资料,并通过医院病案抽样系统随机选取同期94例LI未合并SAP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结果:感染组痰标本检测出病原体27种,G+菌、G-菌、真菌分别占22.22%、62.96%、14.82%;检测出病原体113株,G+菌、G-菌、真菌分别占9.73%、65.49%、24.78%.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血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白蛋白、合并高血压和血脂代谢异常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2组间血清hs-CRP[OR=1.210,95% CI(1.059,1.383)]、合并高血压[OR=34.863,95% CI(2.151,565.057)]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或P< 0.01).结论:LI合并SAP患者致病菌主要为G-菌.血hs-CRP、合并高血压为LI合并SAP的独立危险因素.

  • 血液净化治疗妊娠急性脂肪肝的临床意义

    作者:殷红岩;郭蕊;冯萍;李婷

    目的:观察血液净化治疗妊娠急性脂肪肝(AFLP)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AFLP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采取血液净化治疗AFLP患者的临床疗效,统计患者主要实验室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68例AFLP患者娩出新生儿70例,新生儿存活率为85.71%,死亡率为14.29%.68例AFLP产妇经治疗后,恶心、呕吐、乏力、腹胀、血压升高、黄疸、意识障碍症状均有所好转,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8例AFLP患者血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ALT)、血清白蛋白、甘油三酯、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白细胞、血小板、血糖、血肌酐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前、后68例患者血IL-6及TNF-α水平均有显著变化(P<0.05).结论:应用血液净化治疗AFLP患者疗效显著,明显改善患者主要实验室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提高患者救治率,降低产妇死亡率.

  • 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所致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杭敏;张妍琦;张蕾

    目的:探讨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所致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接受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患者800例,以6个月内ANVUGIB发生率为终点事件,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所致ANVUGIB发生相关因素.结果: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所致ANVUGIB50例(6.2%);其中首发表现为黑便者22例(44.0%),呕血8例(16.0%),呕血伴黑便者14例(28.0%).轻度出血30例,中度出血10例,重度出血10例.胃镜检查者42例(84.0%),出血位于胃部25例(59.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60岁)、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用药时间(>3个月)、既往上消化道出血史为ANVUGIB发生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所致ANVUGIB首发症状以黑便为主,好发于胃部,其发生与患者年龄、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用药时间、既往上消化道出血史有关.

  • 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心功能及组织灌注的影响

    作者:王应琼;石慧芳;何海武;王秋婷;陈兴峰;陈亚红;王茂泽

    目的: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心功能及组织灌注的影响.方法:将感染性休克合并心功能不全的12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按照6h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及集束化抗感染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实验组62例患者加用rhBNP治疗,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治疗后24、48、72 h实验组血乳酸及pro-BNP水平、心脏指数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或P<0.01);2组间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入住ICU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1个月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rhBNP,能较早地改善其组织灌注及心功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 脑实质梅毒合并脑膜血管梅毒1例

    作者:翁巧玲;徐明;崔小萍;陈胜平

    神经梅毒是梅毒螺旋体经全身播散侵犯脑脊膜和/或血管引起神经组织变性或血管病变的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神经梅毒诊断的困难在于其临床表现多样,而抗生素的使用至其临床表现更复杂化,而且绝大多数患者不能提供梅毒感染病史,故神经梅毒易漏诊、误诊.本文介绍1例以突发意识不清为首发表现的混合型神经梅毒患者的诊疗过程.

    关键词: 意识不清 神经梅毒
  • 网络互动式干预对居家腹膜透析患者服药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凌娜;何德娇;吴洪;王婷

    腹膜透析是利用人体自身的腹膜作为透析膜的一种透析方式,具有操作简单、经济有效、可在院外进行,已成为尿毒症患者的优选治疗之一,但由于部分患者缺乏疾病治疗知识和自律性差等,易导致患者不能正确有效依从治疗,甚至导致多种并发症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而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成熟,飞信、微信等平台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互动突破时空的限制,已逐渐被应用于医疗领域中,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2,3].本研究通过给予患者网络互动式干预,探讨其对患者服药、生活质量的影响,以为临床提供科学的依据,现报道如下.

  •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导致多器官栓塞

    作者:周佳;杨慧;孙艺;杨长亮;张治平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由肝素引起、免疫介导的并发症.以血小板减少和血栓形成为主要特征.HIT通常出现一过性高凝状态,增加了动脉和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1].本文报道1例HIT导致的下肢、脑、肝、脾、肾等多个部位和器官血栓栓塞病例.

  • IgG4相关性疾病研究进展

    作者:蔡邵哲;明冰霞;董凌莉

    IgG4相关性疾病(immunoglobulin-G4 related disease,IgG4-RD)是一组近年来新被定义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累积全身多脏器,多伴血清IgG4水平增高.该病主要的组织病理表现为以IgG4+浆细胞为主的淋巴浆细胞浸润,并伴有席纹状纤维化、阻塞性静脉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1].本文拟从IgG4-RD的命名、临床及基础等多个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 重视风湿病患者免疫抑制治疗相关乙肝病毒再激活

    作者:莫颖倩;戴冽

    临床上风湿病十分常见,我国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患病率为0.32%~0.36%,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患病率约0.25%,干燥综合征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病率分别为0.29%~0.77%和0.07%~0.1%.风湿病不仅累及关节,而且常有多器官、多系统损害,病程大多慢性迁延,常有“5D”危害,即Discomfort(痛苦)、Disability(残疾)、Death(死亡)、Drugtoxity(药物毒性)及Dollar lost(经济损失).风湿病发病与免疫紊乱相关,需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目前临床常用的抗风湿免疫抑制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细胞毒类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及小分子靶向药等.免疫抑制治疗可有效地控制风湿病的症状及病情,但长期免疫抑制治疗需关注感染等副作用,在我国尤其需关注结核病和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

  • 液体活检应用于癌症早筛逐渐成为临床现实

    作者:陈丽婷;周剑峰

    癌症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在充分有效且副作用极低的药物被开发之前,肿瘤的早期发现仍然是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方法.早期原位癌症在发生转移之前,可以通过手术切除.一旦发生远端转移,则很难凭借手术根治[1].从癌细胞产生到发生转移之前的窗口期,是检测和诊断癌症的黄金时期.即便是初期转移的癌症患者,其预后也比晚期转移的患者要好[2].

  • 霍奇金淋巴瘤的新型免疫治疗

    作者:杨婷;胡建达

    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的临床疗效较好,但有少数复发/难治病例需要进行挽救性放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此外,随着生存期的延长,较多患者因罹患二次肿瘤、心肺并发症、肺纤维化等远期并发症危及生命,或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近年来兴起的免疫治疗为HL的治疗带来了新的突破,包括T细胞衔接子抗体(T cell engager antibodies,TCE)、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heckpoint inhibitors,CPI)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CAR-T),有望进一步提高疗效,改善远期预后,并为不能耐受放化疗的老年患者提供更佳的治疗选择.

  • 白细胞介素-25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

    作者:王荣;彭利娟;程丹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1],哮喘的主要特征包括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气道重塑和黏液过度分泌[2].近年来,我国哮喘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尽管国内外已有大量关于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临床和动物研究,但哮喘气道慢性炎症和气道重塑的机制仍尚未完全阐明[3].Th1/Th2免疫调节失衡是哮喘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Th2细胞被认为是嗜酸性粒细胞炎症性哮喘发病的主要细胞因子[4].IL-25也称IL-17E,是IL-17家族的新成员.

  • 再生障碍性贫血并发滤泡性淋巴瘤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作者:常伟;张素洁;吴涛;舒晓燕;阮珺;周景梅;高敏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的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清楚,多数患者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长期免疫抑制剂治疗后有发生淋巴增殖性疾病(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LPDs)危险[1],特别是合并EBV(Epstein-Barr virus,EBV)、HBV感染的患者[2].再障可先于、同时、或继发于LPDs.本文报道1例慢性再障患者免疫抑制剂治疗9年后,发生末端回肠部滤泡性淋巴瘤的诊治体会,并复习相关文献.

  •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并发症和神经功能的影响

    作者:孙彩霞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症,病情凶险,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1].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术方式[2].本文分析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并发症和神经功能的影响.

内科急危重症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