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中华心律失常学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ac Arrhythmias 중화심률실상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5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6638
  • 国内刊号: 11-3859/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北京市门头沟区冯村西里阜外医院西山园区A楼409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张澍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参数优化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随访

    作者:陈泗林;林纯莹;费洪文;刘烈;陈东骊;梁远红;吴书林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后不同时期AV、VV间期优化对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AV、VV间期优化在增强CRT临床疗效中的作用.方法 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32例接受CRT治疗,并于植入术后7 d,3、6个月在超声心动图指导下进行AV、VV间期优化,观察优化后不同时间起搏参数、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32例入选患者均一次成功植入三腔起搏器,术后1、3、6个月随访起搏阈值、感知、阻抗的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T植入术后7 d,87%(28/32)、90%(29/32)患者分别需要AV、VV间期优化,植入术后6个月仍有18%(6/32)、16%(5/32)患者分别再次需要AV、VV间期优化.植入术后7 d、3个月优化起搏与术后未优化相比,舒张期充盈时间(DFT)延长、Tei指数下降(P<0.05).植入术后6个月优化起搏与植入术后即刻相比DFT延长、主动脉瓣前向血流速度时间积分(VTI)增加、Tei指数下降、E/Em比值下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增加(P<0.05).结论 CRT植入术后AV、VV间期优化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可以带来良好的临床疗效.

  • 组织多普勒超声评价窄QRS间期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效果

    作者:臧红云;王冬梅;韩雅玲;周薇薇;于海波;邓捷

    目的 组织多普勒超声(TDI)指导下评价窄QRS间期合并心室不同步患者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91例经超声心动图和TDI确诊为心脏收缩不同步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是否接受CRT分为CRT组(窄QRS间期21例,宽QRS间期22例)和对照组(宽QRS间期25例,窄QRS间期23例).对所有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评价心功能及生存率.结果 CRT组6 min步行试验、生活质量积分、心功能(NYHA分级)明显改善.超声心动图及TDI结果 显示,CRT组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明显减少,射血分数明显增加.与各对照组亚组相比,CRT组中窄QRS亚组心功能改善,6 min步行试验距离、左心室射血分数、生活质量积分明显增加,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和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明显减少.结论 在TDI指导下,窄QRS间期慢性心力衰竭可以从CRT中获益.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电风暴的临床随访和治疗

    作者:李海鹰;黄伟剑;林捷;吴高俊;张怀勤;崔丽丽

    目的 本文观察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后电风暴的发生率、临床特征、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51例接受ICD治疗的病人,随访2~85个月,其中9例病人出现ICD电风暴,比较ICD电风暴组和无ICD电风暴组的年龄、病因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功能分级、临床特征、临床治疗方案.结果 有电风暴的患者与无电风暴患者相比年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9±14)岁对(61±8)岁];心功能分级(2.7±0.7对2.1±0.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LVEF(0.38±0.09对0.48±0.0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本文中导致ICD电风暴的主要因素是心功能的减退.结论 有电风暴的病人比没有电风暴的病人年龄更大,心功能更差,LVEF更低.心力衰竭的加重和焦虑导致的交感神经兴奋是电风暴发生主要的原因.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和美托洛尔是预防和治疗电风暴的主要手段.射频消融可作药物治疗无效后减少电风暴的主要手段.

  • 基于动态心电图的65例健康年轻者时域法T波电交替分析

    作者:吴晓燕;夏耘;曹克将

    目的 探索健康年轻人基于动态心电图(Hoher)的时域法T波电交替(TwA)分析方法 ,并研究其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65例健康年轻者(20~30岁)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模拟V1、V5和aVF导联心电图,移动平均修正法连续检测时域TWA,采集夜间2~4时、清晨5~7时和上午8~10时TWA值,分析其大小、分布范围及与时间、导联的关系.结果 TWA电压数据呈偏态分布,在3个时间段内各导联TWA电压的第75百分位数均<51μV;上午8~10时高,夜间2~4时低;模拟aVF导联的TWA水平在3个导联中高;时间与导联有交互作用(P=0.0108).结论 健康者TWA存在动态变化,该变化很可能与自主神经调节及相关激素释放有关.选择合适的时间点分析动态心电图-TWA是必要的.

  • 起搏器植入术后反复导线断裂及囊袋破溃一例

    作者:李芳;刘金明;祖秀光;刘素云;李拥军;郝玉明

    患者男性,26岁.因间断性乏力4年,起搏器囊袋皮肤破溃3 d入院.曾因"病毒性心肌炎,三度房室阻滞"于2004年6月在当地医院经右锁骨下静脉途经植入VVI永久性起搏器(SORIN BIOMEDICA),术后患者一般状况良好,囊袋愈合良好.2005年9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乏力疲倦不适,经查起搏导线断裂(X线示右侧第一肋骨与锁骨交叉处),于当地医院重新植入同型号起搏导线,植入顺利,恢复良好出院.

  • 经剑突心包穿刺射频消融心外膜室性心动过速一例

    作者:洪浪;赖珩莉;王洪;尹秋林;陈再华

    研究发现,一些异位激动点及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折返环位于心肌内,靠近或位于心外膜,普通心内膜消融很难触及靶点.往往需要外科开胸、经胸腔镜或经冠状静脉窦途径接近心外膜达到消融目的.前两种方法创伤大,病人很难接受,不能作为常规治疗手段,而后一种方法只能用于消融冠状静脉窦周围的心外膜心动过速,且发生心脏压塞的风险较大.1996年,Sosa首先报道了经皮心包穿刺治疗心外膜心动过速的方法,应用该方法已治疗近300例病例,安全、有效.目前国内未见正式报道.近,我科在Carto标测系统指导下成功地完成了1例右心室游离壁室速的心外膜消融,报道如下.

  • 心脏再同步起搏兼顾房室结传导一例

    作者:华宝桐;骆志玲;郭涛

    患者男性,43岁,因"活动后气促半年"于2008年3月28日入院.患者自2007年9月起,无明显诱因感活动后气促,能平卧入睡,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入院体格检查:血压110/80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93次/min,心界明显扩大,心律齐,未闻及杂音.心电图呈窦性心律、不完全性左束支阻滞,QRs时限113ms.超声心动图显示全心扩大,左心室舒张末内径74 mm,室壁运动减弱,左心室射血分数0.25;组织超声多普勒提示有心室收缩失同步证据.诊断为原发扩张性心肌病,心功能Ⅲ级(NYHA分级).药物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于2008年5月1日成功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CRT)起搏器.植入后1周超声心动图指导下优化参数,设定房室间期(AV Delay)为90 ms.

  • 心脏再同步治疗冠状静脉窦夹层的原因探讨

    作者:汪芳;金炜;张建军;张锋;孟伟栋;庄文燕;薛吉祥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能够有效地改善药物治疗无效的心力衰竭患者和心室传导和/或室内传导异常患者的心脏功能和症状.CRT早在2005年已经被欧洲心脏病协会列入心力衰竭伴心室收缩不同步患者Ⅰ类适应证,证据级别为A级.

  • 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在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周滔;周胜华;刘启明;祁述善;沈向前;李旭平;刘振江;马小峰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等)的一种转归,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虽然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不断取得进展,但仍有部分顽固性心力衰竭疗效不佳.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以及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近年来已经得到公认.本文就本院植入CRT-D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

  • 体表心电图及心外膜标测电恢复性质在诱发猪心室颤动中的作用

    作者:崔博;江洪;赵冬冬;吕菁君;胡笑容;温华知;黄从新

    目的 评价体表心电图及心外膜标测部位电恢复性质在诱发猪心室颤动(室颤)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长白猪7头,记录心电图的同时用10极单极电极记录心外膜动作电位,构建激动恢复间期(ARI)和QT间期恢复曲线.评价心外膜局部ARI和体表心电图电恢复性质同室颤阈值间的关系.结果 局部ARI恢复曲线坡度与QT间期恢复曲线坡度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725,P=0.018).室颤阈值同右心室心尖部ARI恢复曲线坡度呈正相关(r=0.752,P=0.019),室颤阈值同体表心电图Ⅱ导联QT间期恢复曲线坡度呈正相关(r=0.802,P=0.005).结论 局部ARI及QT间期电恢复性质有明显相关性,两者同室颤诱发相关.

  • 心肌梗死后β2受体对心肌细胞L型钙通道电流的调控作用

    作者:杨蕙;伍卫;邓春玉

    目的 研究β2肾上腺素受体(β2受体)对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L型钙通道电流(ICaL)的调控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和心肌梗死组,制作心肌梗死模型.分离心肌细胞,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心肌梗死后ICaL变化,先后给予β2受体激动剂salbutamol(10 μmol/L)及β2受体阻滞剂ICI118,551(0.1 μmol/L)后再观察,ICaL的变化.结果 心股梗死后8周ICaL显著减低37.0%(P<0.05).在正常和梗死后8周心肌细胞,β2受体激动剂均显著增加ICaL(P<0.05),心肌梗死后对,ICaL的调节作用较正常心肌细胞增强(23.4%±1.7%对33.1%±3.3%,P<0.05),这种作用可被抑制型G调节蛋白(Gi蛋白)抑制剂放大,被环磷酸腺苷依赖蛋白激酶(PKA)拈抗剂抑制.结论 β2受体对ICaL具有调节作用,且心肌梗死后这种调节作用增强,提示心肌梗死后β2受体在恶性心律失常发生中的作用可能提高.

  •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意义与进展

    作者:张奎俊;陈新

    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很常见,也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频发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心室颤动(室颤)不仅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同样也可见于心脏结构正常的人群.此类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我们称之为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尽管多数预后是良好的,但少数患者依然有猝死的潜在风险,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有资料显示,发生在医院外猝死幸存者中5%~10%为无器质性心脏病和体表心电图异常改变的原发性室颤所致.

  • 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些研究进展

    作者:郭成军;陈新

    继心房颤动(房颤)之后,室性心律失常再度成为心律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取得许多进展,可能影响或改变今后的临床实践.

  • 加强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

    作者:徐伟;陈新

    心脏性猝死(SCD)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美国每年SCD的发生率为0.1%~0.2%,每年约有45万人死于SCD[1].由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牵头完成的国家十五攻关课题结果显示,我国SCD的年发生率为0.04%,每年死于SCD人数高达54.4万.SCD由于发病突然、进展迅速,具有无法预测的特点,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经心肺复苏生存的机会极低.具有完善急救体系的发达国家成功复苏的几率不到15%,大多数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仅为0~5%.因此SCD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 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脏性猝死

    作者:曹克将

    心血管疾病已逐渐成为全球的社会问题,2005年WHO公布的数据表明,在全球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1700万人群中,心脏性猝死(SCD)占40%~50%.根据AHA提供的资料,美国发生SCD为每年25~45万例.Framingham研究资料显示,26年间的猝死占所有原因死亡的13%,在冠心病患者的死因中50%为猝死.我国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的患者约为54.4万人.

  • 第一届室性心律失常会议纪要

    作者:张凤祥;曹克将

    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心电生理学组和室性心律失常工作组共同主办的"第一届全国室性心律失常专题会议"于2008年12月12日至14日在美丽的古都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国内外专家及与会人员近500余人,共同研讨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策略.

  • 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时域法微伏级T波电交替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薛社亮;侯小锋;徐东杰;单其俊;陈明龙;陈椿;杨兵;张荣;殷海萍;邹建刚;曹克将

    目的 探讨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时域法微伏级T波电交替(MTWA)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活动平板时域法分别对35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患者(其中男性28例,平均年龄(38.6±11.0)岁]、10例特发性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IRVT)患者[其中男性7例,平均年龄(41.9±15.4)岁]和60例健康对照者[男性42例,平均年龄(41.0±14.9)岁]进行MTWA检测,记录胸前V1~V6导联的MTWA值,确定胸前各导联的大值,以MaxValt表示.分析比较不同组别各导联MTWA值及MaxValt值的差异.结果 ARVC组各导联MTWA值和MaxValt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IRVT组各导联的MTWA值和MaxValt值比对照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VC组和IRVT组比较,V4导联MTWA值及MaxValt值明显较高(P<0.05);接受者操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表明,以MaxValt>11.5μV鉴别诊断ARVC的敏感性为74.3%,特异性为80.0%;ARVC组中,近一年内有持续性室速发生的患者较无室速发作患者V2~V6导联的MTWA值以及MaxValt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渐量修正平均时域法检测显示,ARVC患者MTWA值和MaxValt值均明显升高,MTWA值可以反映ARVC患者近期室性心动过速的发作.

  •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

    作者:陈刚;张奎俊;陈新;姚焰;马坚;楚建民;方丕华;贾玉和;王方正;张澍

    目的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IVA)是指不伴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室性早搏(室早),约占所有室性心律失常的10%左右.本文系统分析925例IVA病例,探讨IVA的临床、电生理和射频消融的特点.方法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从1994年3月至2009年2月,925例IVA患者的临床特点,射频消融治疗的过程和结果 .925例病人,男性500例,女性425例,平均年龄(36.65±14.81)岁.临床证实为IVA患者,并且排除了器质性心脏病.在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后,进行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特发性右心室室性心律失常(IRVA)516例,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律失常(ILVA)409例,IRVA多发生子女性,发病的平均年龄40岁,大多数表现为频发室早伴有反复单形室性心动过速,出现黑矇症状为14.3%;ILVA多发生于男性,发病的平均年龄33岁,多表现为持续性室速,出现黑矇症状为5.9%.IRVA有486例(94.2%)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而在右心室流出道起源的室速/室早里,又以起源于间隔面的多见,占78%左右,起源于游离壁的占10%左右,其余的12%起源于二者之间的部位.射频消融多采用寻找心内膜早激动点结合起搏标测来寻找合适的靶点.ILVA多见的类型是左心室特发室速(ILVT),有272例(66.5%),ILVT主要起源于左后分支区域,也可以起源于左前分支区域和临近希氏束部位.主要用激动顺序标测结合浦肯野电位的方法 确定消融靶点.IRVA的516例患者射频消融即刻成功率为89.3%.ILVA射频消融即刻成功率为93.7%.结论 IVA患者虽然没有器质性心脏病,但是伴有多种临床症状,少部分病人甚至出现黑矇、晕厥,应积极行射频消融治疗,预防出现心室颤动危及生命.

  • 体表心电图特征对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早搏起源点的定位价值

    作者:郑黎晖;李晋新;姚焰;张奎俊;张澍;陈文生;王方正;陈新

    目的 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VOT)不同位点的室性心动过速(VT)具有相应的心电图表现,本研究旨在摸索一种相对简单的根据体表心电图进行定位的方法 .方法 将RVOT分为游离壁和间隔而两大区,其中间隔面又分为9个区域.共320例RVOT-VT患者中,对213例既往消融成功患者的靶点与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中QRS波形态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在消融前前瞻性地对另外107例患者的消融靶点进行预测,以检验其定位价值.结果 I导联对RVOT起源的VT有特殊的定位价值.在间隔面前部起源时,I导联以负向波为主,多为QS、Qr及rS型,随着起源点从前向后、从上向下,R波逐渐升高,其中起源于间隔侧中带(2、5、8区)时,以"M"型居多,在后壁时则表现为R波且有切迹.游离壁起源者的QRS时限明显延长,I和aVL导联的R波较间隔起源者高,而下壁导联的R波均较间隔的低(P<0.05).在前瞻性分析中,这些参数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均较高.结论 RV-OT不同部位起源的VT有相应的心电图特征,其中I导联形态尤其具有定位价值,为RVOT心律失常起源提供了简便的定位标准.

  • 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的消融治疗

    作者:陈岗;刘少稳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VT)指不伴有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亦排除了代谢或电解质异常、遗传性心脏疾病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其中常见的类型为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的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速(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ventricular tachycardia,RV-OT-VT).特发性室速占各种原因室速的10%~20%.右心室特发性室速80%以上为右心室流出道起源.多在20~40岁发病,女性略多见.临床经常表现为频发室性早搏(室早)、非持续性单形室速(nonsustained monomorphic vcntricu-lar tachycardia,NSMVT)(60%~92%,图1).多见于健康人,有随年龄增加的趋势.

  • 致心律失常电生理机制探讨

    作者:蒋文平

    抗心律失常药物既可治疗心律失常,又可诱发心律失常.在治疗剂量范围内抗心律失常药物使已有的心律失常加重或诱发新的心律失常,此谓致心律失常(proarrhythmia),如药物过量引起者为中毒表现.

  • 室性早搏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意义

    作者:黄从新

    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PVC)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onsustained ventricular tachycardia,NS-VT)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病人群广泛,包括健康人和各种心脏病患者.健康人中PVC的检出率为5%~50%,随年龄增长PVC的发病率逐步增加,但不同时期的PVC发病率具有明显的自发性差异.临床症状的有无或轻重与预后并非平行关系,不同心脏"背景"的PVC预后不同,因此,如何正确识别PVC的危险分层及进行恰当的处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心室颤动的发生机制和射频消融治疗

    作者:鲁志兵;江洪

    心室颤动(室颤)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也是冠心病、遗传性离子通道疾病、不明原因的特发性室颤等各种心脏疾病导致死亡的后共同通路.尽管医学界对室颤的触发和维持机制进行了长达一个世纪的不懈研究,但是由于这种心律失常的复杂性以及研究手段的局限性,尚未出现根本性的突破.正因为如此,目前临床对于室颤的治疗,除了被动除颤外,尚缺乏十分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十年来,随着电生理标测技术的进步和室颤激动特点研究的深入,对室颤机制的认识有了很大进展,针对室颤触发因素的射频消融治疗也初步应用于临床.本文就室颤的发生机制和消融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介绍.

  • 三维标测指导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作者:陈明龙;杨兵;邹建刚;陈红武;居维竹;徐东杰;陈椿;侯小锋;单其俊;吴延庆;胡建新;曹克将

    目的 介绍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三维标测方法 及其消融策略.方法 21例ARVC室速患者,因1~4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临床上呈反复发作、无休止发作或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后频繁放电治疗,接受导管消融治疗.其中,男性19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32+12)岁.9例患者接受电解剖(Carto)标测,12例患者接受非接触标测(EnSite-Array).在首先明确病变基质的基础上,通过激动标测、拖带标测及起搏标测,分析心动过速的起源、可能的传导径路及其出口以及它们与病变基质的关系.通常于心动过速的出口处及其周边行局灶消融,术中病变基质周边的延迟激动电位应一并消融.结果 21例患者,2例呈无休止发作,1例患者表现为频繁室性早搏及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余18例患者消融中共诱发出34种心动过速.所有心动过速均呈左束支阻滞形,平均心动过速周长为(289±68)ms.16例患者(28种室速)消融治疗即刻成功,3例患者(7种室速)部分成功,2例患者(2种室速)消融失败,即刻消融成功率76.2%.所有患者消融术后继续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平均随访6~30(14±7)个月,成功患者中2例复发,其中1例再次消融成功;未达即刻成功的5例患者,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均无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其中包括1例消融后植入ICD者.结论 三维标测系统可首先明确ARVC患者的病变基质,在此基础上结合激动标测和心内各种电刺激技术,可直观显示心动过速的起源、缓慢传导区出口及折返环路,以此制定消融策略可成功治疗ARVC室速.心动过速起源于心肌深部或ARVC病变进展,是消融失败和复发的常见原因.

  • 经导管射频消融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后电风暴

    作者:王祖禄;韩雅玲;梁延春;王冬梅;梁明;臧红云

    目的 报道3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的结果 .方法 2名男性与1名女性患者,年龄为75、55、37岁,分别患有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左心室心肌病.均在ICD植入后发生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电风暴.应用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引导盐水灌注射频导管标测和消融室性心动过速(VT).对可标测、VT(持续性、血流动力学稳定)行激动和拖带标测;对不可标测VT,则在基质标测的基础上行起搏标测和/或短时间的拖带标测.结果 3例患者中共诱发出5种形态的VT,4种血流动力学较稳定VT和1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VT.成功消融了所有形态的VT,抑制了电风暴的急性发作.消融后随访的6、19和36个月中,仅1例患者出现1次ICD放电.结论 在电解剖标测的基础上,应用盐水灌注射频导管消融ICD植入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电风暴有很好的疗效.

中华心律失常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