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中华心律失常学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ac Arrhythmias 중화심률실상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5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6638
  • 国内刊号: 11-3859/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北京市门头沟区冯村西里阜外医院西山园区A楼409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张澍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心房颤动对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远期预后影响分析

    作者:于胜波;赵庆彦;崔红营;秦牧;刘韬;孔彬;黄鹤;黄从新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对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chronic systolic heart failure,CSHF)住院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调查和分析湖北地区8地市12家三级甲等医院2000年至2010年CSHF住院患者资料,单因素Kaplan-Meier曲线分析房颤和非房颤组总死亡、心血管病死亡、心脏泵功能衰竭死亡(心力衰竭死亡)、心脏性猝死和栓塞相关死亡差异.多因素Cox生存分析确认心力衰竭患者不同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①共16681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房颤组与非房颤组相比,年龄(64.54 ±13.61)岁比(62.19±15.07)岁(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7.43± 12.72比38.42±13.96(P<0.01)、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患者(5547/81.49%比7121/72.12%,P<0.01)和病因等因素存在差异.②单因素Kaplan-Meier曲线分析发现,房颤组和非房颤组在总死亡、心血管病死亡、心力衰竭死亡和栓塞相关死亡存在差异,而在心律失常相关的心脏性猝死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房颤不是总死亡、心血管病死亡、心力衰竭死亡和心脏性猝死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增加栓塞相关死亡(HR=2.134,95% CI,1.846~2.430,P<0.0l)结论 房颤不增加CSHF患者远期总死亡、心血管病死亡、心力衰竭死亡和心脏性猝死,而增加栓塞相关死亡.提示房颤引起CSHF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原因可能在于其并发症.

  • 心脏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HCN通道及5-HT4-R表达的研究

    作者:张健;甘天翊;汤宝鹏;周贤惠;许国军;李发鹏;毛婷;李菲;郭霞

    目的 研究心脏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肌超极化激活环化核苷酸门控通道(HCN)各亚型及其调节受体5-羟色胺4受体(5-HT4-R)基因表达及蛋白表达.方法 86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窦性心律38例,房颤48例,术中取左心耳组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PCR)和蛋白免疫印记法( western blot)的方法测定HCN通道各亚型及5-HT4-R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结果 同窦性心律组相比,房颤组患者心房肌HCN2、HCN4的mRNA表达及蛋白表达水平上调,5-HT4-R mRNA表达及蛋白表达水平下调,HCN1的mRNA表达及蛋白表达在房颤组患者中亦有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N2的mRNA表达及蛋白表达与左心房内径呈正相关.5-HT4-R mRNA表达水平下调与左心房内径呈负相关.结论 左心房肌HCN2、HCN4的mRNA表达及蛋白表达上调及5-HT4-RmRNA表达及蛋白表达水平下调可能是瓣膜病房颤患者左心房肌电重构的分子基础之一.

  • 高盐摄入及补钾对健康成人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作者:蒋伟;牟建军;廉秋芳;刘富强;王宝莉;张敏;吴冠吉;黄强

    目的 探讨慢性盐负荷及补钾对健康成人QT间期离散度(QTd)、T波峰-末间期(Tp-Te)的影响.方法 选取64例28~60岁血压正常者参与为期3周的慢性盐负荷及补钾试验,包括基线调查3 d(基线期),低盐饮食(低盐期)、高盐饮食(盐负荷期)和高盐补钾饮食(高盐补钾期)各7d.各期均测量体质量、血压,记录心电图,测量QT间期、QTd、校正QTd (QTdc)及Tp-Te.结果 低盐期QTd、QTdc、Tp-Te均<基线期(QTd,45.6± 15.6对52.1 ±23.4,P<0.05;QTdc,55.6±19.4对61.6±23.6,P<0.05;Tp-Te,79.8±8.5对85.0±10.6,P<0.01);盐负荷后QTdc、Tp-Te>低盐期(QTdc,60.3±19.4对55.6±19.4,P<0.05;Tp-Te,83.0±10.1对79.8±8.5,P<0.01);在高盐摄入的基础上大剂量口服补钾QTd、QT-dc、Tp-Te均较高盐期缩小(QTd,42.6±15.1对47.4±19.0,P<0.05;QTdc,52.2±18.0对60.3±19.4,P<0.05;Tp-Te,79.1 ±8.5对83.0±10.1,P<0.01).结论 盐负荷可升高血压并使QTd、QTde及Tp-Te增加,补钾可以减低高盐对QTd、QTdc、Tp-Te的影响,提示补钾可通过缩短心肌复极时间,降低心脏复极不均一性,对心律失常可能有一定预防作用.

  • 家族性心房静止一年随访分析

    作者:李海玲;李淼新;曹云山;谢萍;彭文辉;唐恺;李丽;徐亚伟

    目的 对1年前发现的罕见心房静止家系进行随访并进一步报道,以期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 随访该家系中患者及患者子女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临床症状探讨其发病特点;Solexa外显子测序法寻找其可能致病基因.结果 此次随访主要有两个发现:第一,该家系中患者逐渐发展成完全心房静止,在疾病进展过程中有恢复正常窦性心律的情况;第二,家系中出现新的患病成员,发病年龄比文献报道年轻,首先表现为心房机械活动消失而心房电活动正常的电机械分离.外显子测序发现存在43个该疾病的候选基因.结论 在心房静止诊断中,超声心动图心房机械活动消失早于心电图异常;存在43个基因可能与该疾病相关,尚需进一步验证.

  • 心房颤动患者热休克蛋白47的表达及其与心肌纤维化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魏玲;苏瑶;李雪梅;肖力屏;马玲;付莉;王莲;李丽娟;陈黔;魏伟;张丽萍;付瑞敏

    目的 探讨胶原特异性分子伴侣--热休克蛋白47( HSP47)在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中的作用.方法 60例行心脏手术的患者分为3组,其中窦性心律组20例,阵发性房颤组20例,持续性房颤组20例,术中获取右心耳心房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FQ-PCR)方法检测HSP47的mRNA表达;同时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上述60例患者血液标本血清中PⅠCP,PⅢNP的浓度.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房内径,并研究三者的相互关系.结果 ①与窦性心律组比较,HSP47mRNA水平在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心房组织中明显增加( P<0.05,P<0.05),且持续性房颤组较阵发性房颤组亦明显增加(P<0.05).②与窦性心律组相比,房颤患者血清PⅠCP、PⅢNP含量明显增高、左心房明显扩大(P<0.05),且持续性房颤组PⅠCP、PⅢNP含量及左心房内径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且血清中心肌纤维化指标PⅠCP、PⅢNP含量与左心房内径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③经相关性分析得出房颤患者心肌组织中HSP47mRNA水平与血清中PⅠCP、PⅢNP含量呈独立的正相关;与左心房内径亦呈正相关关系.(r=0.831,P<0.01;r=0.842,P<0.01;r=0.780,P<0.01).结论 ①房颤患者存在心肌纤维化及左心房扩大,两者呈正相关关系.提示房颤患者存在左心房结构重构,心肌纤维化在左心房结构重构中起重要作用.②心房组织中HSP47基因表达显著增加,并与房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提示可能与房颤的发生和维持有关.③心房组织中HSP47的表达与心肌纤维化指标及左心房内径呈正相关,提示HSP47的表达增加可能是影响心肌纤维化的分子机制之一,与房颤患者心房结构重构密切相关.

  • 持续性心房颤动递进式消融术中房性心动过速的标测和消融

    作者:张劲林;苏晞;唐成;张勇华;韩宏伟;李振;蒋萍;程光辉;邓成刚

    目的 阐明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递进式消融术中产生的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电生理机制.方法 持续性房颤行递进式消融术中房颤转化为房速的92位患者入选.通过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电激动标测和拖带标测方法确定房速的机制,并针对心动过速的关键峡部或早激动点进行消融.结果 共标测124例房速,6例(4.8%)为局灶性房速,118例(95.2%)为折返性房速,其中99例(83.9%)为大折返(折返环直径≥3 cm),19例(16.1%)为局部小折返(折返环直径<3 cm),17例存在双环或多环折返.术中即刻114例房速(91.9%)消融成功,首次消融术后22位患者复发房速,18位接受多次消融治疗,平均随访(14±8)个月,共79位(85.9%)患者维持窦性心律.结论 对持续性房颤递进式消融术中出现的房速准确标测其机制是可行的,对指导成功消融有重要意义.

  • 射频消融具有Mahaim纤维特性的左侧旁路三例

    作者:邓成钢;张劲林;韩宏伟;李振;唐成;程光辉;苏晞

    Mahaim纤维参与的心动过速临床上相对少见,多呈左束支阻滞型,报道3例呈右束支阻滞(RBBB)型,在左侧房室瓣环处成功消融且具有Mahaim纤维旁路特性的心动过速.2002年3月至2010年10月我院有3例经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证实为Mahaim纤维特性的左侧旁路.

  • 以电风暴为初发表现无心肌梗死的冠心病一例

    作者:夏思良;周建松;张小兵

    电风暴是指24h内自发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2次并需要紧急治疗的临床综合征[1].多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术后、遗传性心脏病(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患者.冠心病一般以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为两大临床表现,而以电风暴为初发表现的无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的冠心病患者少见,值得临床高度重视,本文报告1例.

  • 肥胖对心房颤动影响的争议

    作者:缪丹丹;张树龙

    心房颤动(房颤)为临床上常见的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在美国Miyasaka等[1]报道经年龄和性别校正后房颤的发病率在1980年为3.03%,2000年为3.68%,21年来房颤发病率上升了12.6%.房颤发病率的增加与多种因素有关,已被认知的房颤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性、高血压、瓣膜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甲状腺疾病等[2],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肥胖的患病率逐年增加.但是肥胖对房颤的影响仍存争议,故本文就肥胖与房颤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 生活质量评估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梁锦军;黄鹤

    生活质量( quality of life,QOL),又称生存质量或生命质量等.生活质量的研究作为一个社会学指标起源于美国的20世纪30年代,当与医学实践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原来首要威胁人类生命的传染病等已被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疾病所代替,原来以疾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现在要求努力延长人们的健康寿命年[1-2].当前,心律失常的治疗日新月异,生活质量也逐步成为国际上诸多心律失常临床研究的重要指标,现就生活质量评估与心律失常治疗作一综述.

  • 迷走神经介导性心房颤动和六小时快速起搏介导性心房颤动的回复性质研究

    作者:胡红耀;鲁志兵;崔博;何勃;胡笑容;吴柳;黄从新;江洪

    目的 在迷走神经介导性心房颤动(房颤)和6h快速起搏介导的房颤模型中研究心房动作电位时限(APD)的回复性质.方法 18只犬随机分为迷走神经介导性房颤组(A组,n=8)和6h快速起搏介导性房颤组(B组,n=10).两组犬麻醉后开胸,暴露心脏,分别在多个肺静脉及心房部位记录单相APD.以APD复极90%(APD90)的时间为纵坐标、以其前的舒张间期为横坐标构建不同部位的APD回复曲线.结果 在A组,迷走神经刺激显著缩短每一部位的APD90、使回复曲线变平坦(斜率<1)并抑制APD交替的发生,但同时迷走神经刺激增加房颤的诱发性和持续时间[(13±3)s对(5±1)s,P<0.05].在B组,6h快速起搏缩短APD、使回复曲线变陡峭(斜率>1)并促进APD交替的发生,同时房颤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增加[(10±3)s对(5±1)s,P<0.05].结论 迷走神经介导性房颤和6h快速起搏介导的房颤具有不同的回复性质,提示不同机制的房颤具有不同的心房回复性质.

  • 电生理标测指引左心室导线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心力衰竭一例

    作者:梁延春;于海波;李世倍;杨桂棠;王祖禄;韩雅玲

    1例已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并且左心室导线脱位的患者,拔除脱位导线后,在电生理标测指引下,寻找左心室电激动除极延迟的靶冠状静脉血管,重新植入左心室导线.1.患者资料:患者男,57岁.因反复胸闷、气短19年,加重伴夜间不能平卧2周入院.既往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未见异常;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65 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30,左心室内收缩欠协调;X线胸片示:心胸比率0.75;心电图示:心房颤动(房颤),V1 ~V5导联呈rS型,QRS时限0.14s.确诊为扩张性心肌病,房颤,室内阻滞,心功能Ⅲ级(NYHA分级).

  • 左心室瘢痕负荷SPECT相位分析法检测及其对心脏再同步治疗疗效的影响

    作者:侯小锋;王垚;陈震;刘群;姜晓宏;邹建刚;李文奇;曹克将

    目的 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后有反应和无反应者之间左心室瘢痕负荷的差异性,评价左心室瘢痕负荷对CRT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30例2006年至2010年因慢性心力衰竭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CRT的患者进行静息核素心肌显像检查,应用相位分析技术检测左心室瘢痕负荷、收缩期相位时间标准差( phase S D)和带宽(BW)并用来评价心脏同步性.以术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的检测结果及随访6个月内是否因心力衰竭住院作为分组标准,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提高≥0.05且无因心力衰竭住院的患者入选反应组,LVEF提高<0.05或者入院1次以上的患者入选无反应组,观察两组之间左心室瘢痕负荷和同步性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 30例患者中反应组19例(男8例),无反应组11例(男8例).两组之间术前临床资料相似,年龄、性别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反应组术前QRS时限显著大于无反应组[(163.0±7.7)ms对(134.6±11.8) ms,P<0.05];两组术前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有反应组显著高于无反应组(0.49±0.02对0.33±0.15,P<0.01).两组患者左心室瘢痕负荷和CRT术后左心室同步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有反应组患者的左心室瘢痕负荷明显低于无反应组(24.6%±3.6%对36.5%±3.9%,P=0.022);有反应组左心室同步性较好,收缩期相位时间标准差明显小于无反应组(28.1°±4.4°对56.1°±6.9°,P<0.01),收缩期带宽明显小于无反应组(88.0°±13.9°对170.1°±24.4°,P<0.01).左心室瘢痕负荷和心脏同步性对CRT疗效具有明显的影响.结论 接受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瘢痕负荷和CRT术后心脏同步性与CRT疗效密切相关.

  • 心脏再同步治疗与室性心律失常

    作者:段徐;凌峰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重要进展,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对于符合适应证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能够逆转心肌重构,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1-4].

  • 无导线心脏起搏器的现状与展望

    作者:李永乐;万征

    50年来,随着新装置的增多和患者寿命的延长,电极导线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在增加,如感染、脱位和断裂,拔除导线是一项高风险的操作[1-2].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临床获益的同时,约30%患者对CRT不反应,原因之一是左心室电极导线位置不佳[3-4],并有一定的失败率和并发症[5].研究表明左心室心内膜起搏较心外膜起搏能减少电传导延迟,因此有更多获益[ 6].基于上述原因,无导线心脏起搏应运而生.

  • 右束支阻滞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疗效分析

    作者:丁立刚;华伟;王欢;王靖;乔青;刘志敏;戴研;陈柯萍;张澍

    目的 回顾分析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合并右束支阻滞(RBBB)的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疗效.方法 本中心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植入CRT-P/D的合并RBBB的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常规每3~6个月门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心功能(NYHA分级)、6 min步行距离、Minnesota生活质量评分、超声心动图及程控等指标.结果 共7例合并RBBB心力衰竭患者植入CRT-P/D,其中男6例,女1例,年龄19 ~74(57±19)岁.随访0.3~43.0(17.6±16.7)个月.随访期间发生心力衰竭住院事件7次,3例患者因心力衰竭加重死亡.6例患者为CRT无反应者,1例为CRT反应者.结论 合并RBBB的心力衰竭患者CRT无明显获益.

  • 球囊保护左心室导线直接拔除法临床应用

    作者:沈法荣;金红峰;王志军;何浪;孙国建;陈建明;刘元伟

    目的 观察经静脉左心室导线拔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4例拟拔除左心室导线的患者,应用在静脉造影球囊充盈的情况下,在X线透视下行左心室导线的直接拔除术.结果 3例拔除导线手术完全成功;1例为临床成功;无并发症.结论 球囊保护左心室导线直接拔除法是有效、安全的.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心室率稳定功能应用两例

    作者:丁立群;范洁;王礼琳;张曦

    长QT综合征以严重心律失常如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心室颤动(室颤)为主要表现,严重时可导致猝死,是心脏性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故及时诊断和治疗极为重要.现报道两例长QT综合征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预防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经验.

  • 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术后T波感知过度致误放电一例

    作者:周颖;王宇星;林海燕;许逸飞;徐耕

    患者女,46岁,因“持续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反复晕厥”入院.于 2008年11月27日,植入Marquis DR 7274双腔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除颤导线使用6944.术中测试参数(分析仪2290):R Wave Amplitude 10.5 mV,程控仪2090:RWave Amplitude6.0 mV,参数理想.术后程控方案(表1).

  • 减少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放电是临床医生必须重视的问题

    作者:陈柯萍

    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临床试验均证实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能明显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及全因死亡率,但是ICD放电也给患者带来了痛苦.ICD频繁放电可引起患者的心理问题,影响ICD的电池寿命,同时还可增加死亡率.因此,如何减少ICD放电是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 房室间期的电交替

    作者:吴祥;蔡思宇;陈珊;陈慧

    心脏电交替现象是指来自同一起搏点的心搏,其心电图波形和/或振幅呈交替性变化[1].心脏电交替还蕴藏着更深广的内涵,还包括各波段间期交替,尤其是房室间期交替,但国内尚无有关间期交替的专题论述.本文着重介绍PR间期交替性变化新观念,以冀提高电交替的诊断及分析水平.

中华心律失常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