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中华心律失常学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ac Arrhythmias 중화심률실상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5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6638
  • 国内刊号: 11-3859/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北京市门头沟区冯村西里阜外医院西山园区A楼409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张澍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复发心耳心动过速再次导管消融与胸腔镜心耳切除术的比较

    作者:刘铮;任岚;贾玉和;方丕华;马坚;郑哲;楚建民;欧阳非凡;李崇强;张澍

    目的:比较评价首次经导管射频消融失败和术后复发的心耳心动过速患者接受不同再治疗方式后的中远期预后。方法入选2011年2月至2013年7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首次经导管射频消融失败或复发的心耳心动过速患者19例,其中5例患者经自愿决定接受胸腔镜下心耳切除术。14例患者接受再次导管消融。患者予以随访,并观察中远期预后。结果经过平均(353±217)d随访,胸腔镜下心耳切除组患者无复发。再次消融组14例患者中,8例患者再次复发。两组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较大的心内膜侧前10 ms激动面积以及更多种无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摄入是再次消融心耳心动过速患者消融复发的预测因素。结论对于首次导管消融失败的心耳心动过速患者,胸腔镜下心耳切除术是更为合理的治疗手段。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右心室间隔起搏导线定位的评价

    作者:高春恒;邹大中;易桂斌;张华

    目的:初步评价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 RT3DE)定位右心室间隔起搏部位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年在江阴市人民医院心内科的50例植入右心室间隔部主动固定起搏导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26例,年龄42~70(62±8)岁。 RT3DE将右心室起搏位置分为心尖、游离壁、高位右心室间隔部、中低位右心室间隔部。以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2D-TTE)定位起搏器导线位置为标准,分析RT3DE与2D-TTE对右心室间隔起搏导线定位的一致性。结果 RT3DE与2D-TTE在区别右心室心尖部、右心室间隔部、右心室游离壁起搏导线头端解剖位置达到高度一致性( K=1.0)。2D-TTE无法精确定位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导线位置,而RT3DE可以显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导线头端位置位于高位还是中、低位。结论 RT3DE技术可以定位右心室起搏导线位置,特别在定位右心室间隔起搏部位位于高位还是中低位时较2D-TTE更具优势。

  •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的心电图特点分析

    作者:贾静静;董颖雪;高连君;张树龙;夏云龙;尹晓盟;常栋;王莹琦;杨延宗

    目的:分析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的心电图特点,为确定起搏导线的植入位置提供帮助。方法连续入选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植入永久起搏器的165例患者。根据右心室导线起搏部位分为心尖部起搏、室间隔起搏、游离壁起搏,右前斜30°将室间隔起搏部位分为高位、中位、低位。评价室间隔不同部位及游离壁、心尖部起搏12导联心电图QRS时限、QRS主波方向,R/S移形及 QRS振幅等。结果①QRS时限:心尖部 QRS时限大于游离壁[(0.16±0.02) s对(0.14±0.03) s,P<0.05]及室间隔[(0.16±0.02) s对(0.13±0.03) s,P<0.05]。低位间隔QRS时限长于高位间隔[(0.14±0.03) s对(0.13±0.03) s,P<0.05]和中位间隔[(0.14±0.03) s对(0.13±0.02) s,P<0.05];②胸前导联R/S移行:心尖部起搏胸前导联R/S移行在V4导联之后的比例大于室间隔和游离壁。低位间隔起搏胸前导联移行100%位于V4导联之后;③QRS波极向改变:心尖部起搏时心电轴左偏,且aVR导联多呈正向。室间隔部起搏Ⅰ导联呈负向的比例为26%,高位间隔起搏Ⅰ导联呈负向比例更高,aVR导联均为负向。游离壁起搏Ⅰ导联多呈正向,且Ⅲ、aVF导联存在低幅多相;④QRS振幅:下壁导联室间隔和游离壁起搏R波振幅明显大于心尖部。室间隔不同部位起搏,位置越高,在下壁导联及胸前导联上R波振幅越高。结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QRS波宽且多伴心电轴左偏;间隔部起搏QRS波窄伴Ⅰ导联负向。胸前导联R/S移行在V4导联之前提示除外低位间隔;aVR导联负向、下壁导联R波高振幅强烈提示高位间隔。游离壁起搏Ⅰ导联正向、下壁导联出现低幅多相。

  • 左侧房室旁路右心室起搏下旁路逆传阻滞一例

    作者:叶芸;郑亚西;蒋清安;周松;杨龙;张羽坤;覃智芳;安亚平

    患者男,61岁,阵发性心悸5年,加重1个月。既往否认高血压、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史。静息状态下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未见预激波。心动过速发作时心电图示窄QRS波,逆行 P 波不明显,未见束支阻滞征象。 X 线胸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入院诊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 应用WATCHMAN封堵器预防心房颤动脑卒中二例

    作者:唐闽;方丕华;王建德;刘俊;陈雄彪;刘铮;冯天捷;王浩;张澍

    左心耳封堵可以有效预防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左心耳血栓[1]。我们应用WATCHMAN封堵器(美国波士顿科学公司)治疗了2例房颤高危脑卒中的患者,并获得成功,目前术后随访9个月。

  • 吡啶核苷酸调控离子通道

    作者:徐志成;洪葵

    吡啶核苷酸常作为辅酶,参与各种氧化还原反应及细胞代谢,还可以作为电子供体、底物或配体参与调节细胞信号转导、基因转录、电子转运。新研究表明,吡啶核苷酸参与调控离子转运,可与电压门控性钾通道的β亚基结合,进而影响钾离子通道的门控动力学;此外,吡啶核苷酸参与调控细胞膜上电压门控性钠通道、三磷酸腺苷( ATP)敏感钾通道及肌浆网上的钙释放通道,从而揭示其与细胞内钾、钠、钙离子的稳态有关,近年来针对吡啶核苷酸与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研究备受关注。

  • 无导线起搏器的研究进展

    作者:郑晓琳;陈柯萍;张澍

    自1958年问世以来,起搏器已成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一线治疗手段。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与创新,起搏器由初开胸植入单根导线起搏心室,逐步发展为经静脉植入2~3根导线以提供房室生理性起搏甚至双心室同步起搏。导线脱位、血栓形成、三尖瓣反流以及感染等导线相关并发症不仅影响起搏器的正常工作,而且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导线拔除具有一定的难度和风险,需要在较大的电生理中心并由技术熟练的医生完成。如何克服导线的束缚进而完成起搏器的“无线”革命,是目前心律失常治疗的新领域。本文根据现有文献,对无导线起搏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醛固酮促进心房颤动发生研究

    作者:潘明玉;刘伟;窦秀莉

    目的:研究旨在阐明醛固酮独立于负荷的效应对心房结构和电生理的影响。方法在大鼠皮下植入渗透性微泵并以1.5μg/h给醛固酮( Aldo)。其中未接受醛固酮组作为对照组。8周后,记录活体大鼠体表心电图,心房颤动(房颤)诱发及心房压力。心脏离体测量左心室功能。自心外膜测量左心房( LA)和右心房( RA)传导。并测量心房有效不应期( AERP)。随后对心房进行组织学分析。结果 Aldo大鼠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及心房压力均未发生改变。所有Aldo组(11只)均可诱发出房性心律失常,而对照组(9只)中仅2只诱发出房性心律失常(P=0.03)。在Aldo组中,P波时限及总的RA激动时间延长,局部传导时间延长,而AERP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Aldo组中,心房纤维母细胞和间质胶原增加,活化的基质金属蛋白酶-13减少以及心房肌细胞肥大。连接蛋白43未发生改变。结论醛固酮是导致以心房纤维化、心房肌细胞肥大和传导障碍为特点的房性心律失常的基础。在上述模型中心室的血流动力学未发生改变,心房致心律失常归因于醛固酮。这种机制对房颤的一级及二级预防有治疗影响。

  • 增龄和心房颤动所致的左心房结构重构与miRNA表达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何卫;董丽君;许国军;周贤惠;张宇;李晋新;李耀东;张疆华;邢强;汤宝鹏

    目的:探讨增龄和心房颤动(房颤)所致的左心房结构重构是否与miRNAs的表达改变相关。方法由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的21只犬分为3组:成年窦性心律组、老年窦性心律组和老年持续性房颤组。通过持续快速心房起搏建立房颤模型,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qRT-PCR)的方法检测3组犬左心房心肌细胞miRNA-1、miRNA-21、miRNA-29和miRNA-133的表达变化;应用光镜、电镜检测各组左心房心肌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改变。 DNA断裂的原位末端标记法( TUNEL)检测细胞凋亡指数。结果在窦性心律时,与成年组相比较,老年组左心房心肌细胞miRNA-21,miRNA-29的表达水平呈现显著上调趋势(miRNA-21,2.3671±0.3056对1.3529±0.1921;miRNA-29,2.1929±0.2726对1.2430±0.1828,P<0.05);miRNA-1,miRNA-133的表达水平呈现出显著下调趋势(miRNA-1,0.7518±0.1009对1.2036±0.1328;miRNA-133,1.0438±0.1282对1.2705±0.2025, P<0.05);与窦性心律老年组相比较,持续性房颤老年组左心房心肌细胞miRNA-1、miRNA-21、miRNA-29的表达水平显现出显著上调趋势( miRNA-1,1.2475±0.2091对0.7518±0.1009;miRNA-21,3.8251±0.316对2.367±0.3056;miRNA-29;3.4532±0.3076对2.1929±0.2726,P<0.05);miRNA-133的表达水平显现显著下调趋势(miRNA-133,0.7439+0.1026对1.0438+0.1292,P<0.05)。伴随增龄与房颤,犬心肌纤维化程度、细胞超微结构及凋亡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随增龄与房颤而显现的miRNA-1、miRNA-21、miRNA-29和miRNA-133的表达改变与病理性心房重构相关。

  • 安全有效地开展室性心律失常的心外膜标测和消融

    作者:杨兵;陈明龙

    Sosa等[1]1996年首次报道应用经皮剑突下途径穿刺心包术( percutaneous subxiphoid pericardial puncture,PSPP),完成 Chagas 病伴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心外膜标测和消融( epicardial mapping and ablation,EMA),此后该技术逐步在室性心律失常( VA )导管消融领域得到推广。一项心外膜室速消融注册研究显示,17%的室速消融术中使用了PSPP技术,其中缺血性心肌病中为16%,扩张性心肌病( DCM)中为35%、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 ARVC )中为41%,还有6%为特发性VA[2]。

  • 心脏再同步治疗20周年回顾

    作者:华伟;张澍

    2014年是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心脏再同步治疗( CRT)20周年。在此,本文回顾了CRT由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全过程,评论了目前患者植入CRT器械后专家需面对的问题。

  • 精彩2014--心律失常领域10大研究回顾

    作者:张澍

    光阴荏苒,又是新的一年。回顾2014,心律失常研究又给我们奉献了一场饕餮盛宴。我很高兴再次和同道们分享一下去年的10大研究,这些研究必将对未来数年的心律管理领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 心律失常 管理
  • 减少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不必要放电二例

    作者:沈敏

    患者男,60岁,因“扩张型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于2010年6月植入除颤器(InSync Maximo 7304,美国美敦力公司),按照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二级预防常规设置诊断参数,即室速区( VT Zone)400 ms,快室速区(FVT Zone)320 ms,心室颤动(室颤)区(VF Zone)260 ms。术后3个月行常规起搏器复查时,发现有室性事件记录,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 ATP)可以终止。2010年11月3日,患者在无任何不适的情况下被多次电击,患者感到极其焦虑、恐惧,体表心电图提示室速,起搏器事件记录显示,患者有300~320 ms的室速发作,其中300 ms的室速分别给予了5、10、20 J的电复律(CV)治疗(图1),考虑到患者虽然有快室速的发作,但发作时并无任何不适,血流动力学稳定,因此提高ATP的治疗频次是可行的,遂扩大了室速区的范围,由320~400 ms扩大至300~400 ms,尽可能给予ATP治疗,避免电击,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010年12月患者来院复查,未诉不适,起搏器事件记录显示,有室速及快室速事件,其中有再次记录到300 ms的室速(图2),ATP可以终止,故患者未觉不适。

  • 单中心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适应证患者5年随访

    作者:朱雯晴;柏瑾;王蔚;吴妍;宿燕岗;葛均波

    目的:研究符合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适应证的患者中,植入ICD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 CRT-D)患者与未植入ICD患者相比的远期预后和转归的差异。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住院的ICD适应证患者基本资料及相关病史,记录入院期间检查结果及治疗情况。出院5年后电话随访患者生存情况。结果入选152例ICD适应证患者中,植入ICD/CRT-D患者26例,其中一级预防患者11例,明显少于二级预防患者15例(9.3%对44.1%,P<0.001)。随访5年,失访23例,死亡33例,其中一级预防患者24例,二级预防患者9例。ICD/CRT-D植入组总死亡率显著低于未植入ICD/CRT-D组(7.7%对30.1% P=0.016)。5年生存时间与植入ICD/CRT-D无显著关联,(P=0.09)。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植入ICD/CRT-D与5年生存率显著相关(前者P=0.01,后者P=0.015)。结论植入ICD/CRT-D能提高ICD适应证患者的远期生存率。 LVEF仍是提示预后的敏感指标。

  • 磁导航指导下室性心动过速导管消融与手动导管消融比较的荟萃分析

    作者:吴莹;王炜;李库林;郑杰;张常莹;刘晓宇;崔志敏;郁志明;王如兴

    目的:探讨磁导航指导下室性心动过速( VT)导管消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之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内容为关于磁导航指导下VT导管消融( RMN)与手动导管消融( MCN)的文献,比较2种消融方式下即刻成功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及曝光时间等相关数据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经检索有4篇文献纳入,共328例患者,RMN组与MCN组分别为191例和137例。两组即刻成功率为89.5%和72.3%(OR 1.845,95% CI 0.731~4.659,P=0.195),远期复发率为25.5%和35.2%(OR 0.676,95% CI 0.383~1.194,P=0.1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MN组和MCN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9%和12.0%(OR 0.279,95% CI 0.092~0.843,P=0.024),平均手术时间为165.1 min和185.2 min(95% CI -0.487~-0.035,P=0.024),平均曝光时间为21.6 min和41.9 min(95% CI -1.467~-0.984,P<0.001),RMN组均较MCN组缩短。结论与手动导管消融相比,磁导航指导下VT导管消融更安全有效。

  • 经皮心包穿刺术进行室性心律失常心外膜标测和消融的应用体会

    作者:薛玉梅;詹贤章;廖洪涛;方咸宏;魏薇;刘洋;廖自立;邓海;吴书林

    目的:总结经皮心包穿刺技术应用于室性心律失常( VA)心外膜标测和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4年10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经剑突下行心包穿刺术( Sosa法)进行心外膜标测的40例VA患者,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龄(46±13)岁。合并非缺血性心肌病(NICM)16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11例,缺血性心肌病(ICM)3例,特发性VA 10例。分析患者穿刺术中、消融过程中及围术期出现的并发症、原因及处理策略,并总结穿刺、标测和消融过程如何避免潜在的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穿刺成功,其中25例患者1次穿刺成功,15例经过2次以上穿刺成功;右心室前壁路径15例,下壁路径25例。共35例(87.5%)患者消融成功,其中15例仅在心外膜消融成功;14例行心外膜-心内膜联合消融成功;另有6例经过心内膜-心外膜联合标测提示VA并非起源于心外膜,于心内膜消融成功。2例NICM合并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患者心内外膜联合消融失败,2例特发性室性早搏(室早)患者因靶点靠近冠状动脉而放弃消融;1例穿刺致冠状动脉损伤而放弃消融。共13例(32.5%)患者发生并发症,包括穿刺针进入右心室6例(15%),退出后未造成后果;心包出血2例(5%),经引流后痊愈;导丝进入胸膜腔2例(5%),退出后未造成后果;迟发心脏压塞1例(2.5%),经引流后治愈;冠状动脉损伤并急性心脏压塞1例,经外科手术修补成功;1例患者术后有发热,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经皮心包穿刺行心外膜标测和消融有助于提高器质性心脏病VA消融成功率,虽然目前并发症发生率还较高,但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多数可避免出现严重后果。

  • 心腔内超声指导下消融左心室前组乳头肌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

    作者:余金波;杨兵;张凤祥;居维竹;杨刚;陈红武;顾凯;郦明芳;陈明龙

    目的报道单中心应用心腔内超声( ICE)指导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特发性左心室前组乳头肌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与消融的结果。方法2012年2月至2013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行ICE指导下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左心室前组乳头肌起源室性心律失常患者6例。其中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合并室性早搏(室早)者3例、频发室早者3例,男4例,女2例,年龄14~52(35.1±15.2)岁,均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3例患者既往有1~4次消融失败史。结果6例患者室速及室早均即刻消融成功,靶点处双极电图较体表QRS波起始提前20~30(24.8±4.1)ms,分别位于乳头肌尖端2例、中段2例及基底部各2例,其中3例患者在室速或室早时靶点处可记录到提前的高频电位。4例患者经动脉逆行途径消融成功,2例经动脉逆行途径失败后,经穿刺房间隔顺行法消融成功。平均随访(18.9±7.3)个月后,1例患者复发。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应用ICE指导可提高左心室前组乳头肌起源室性心律失常消融成功率,部分患者需采用穿刺房间隔途径顺行法消融。

  • 召开第15届世界心律失常大会的通知

    作者:

    由世界心律失常学会( World Society of Arrhythmia, WSA)主办,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承办,并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学术支持的第15届世界心律失常大会将于2015年9月17日至20日在中国北京举行。
      WSA创建于1978年,旨在推动世界范围心电生理和起搏领域的教育及培训工作。 WSA成立至今,每4年举办1次学术年会,曾于美国、法国、荷兰、日本、加拿大、奥地利、以色列、阿根廷、德国、中国香港、意大利和希腊等地相继举行,并取得了预期成果。

  •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委员名单

    作者: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委员会
  • 召开第一届全国小儿心律失常学术会议的通知

    作者:

  •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稿约

    作者:

    关键词: 心律失常
  •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名单

    作者:

  •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特邀审稿人名单

    作者: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审稿人
  •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名单

    作者:

  • 心律失常国际研究热点:2010-2014

    作者:张澍;林娜

    新年起始,我们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本着学术期刊对科学和学术交流与引导的作用,《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自2013年以来每年第一期杂志都会介绍上一年度国际心律失常领域为重要的十大研究,今年已是第3次。在今年十大研究推出之际《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对近年来心律失常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供同道们在科研及临床工作中参考。

  • 植入心肌收缩力调节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一例

    作者:华伟;樊晓寒;王靖;丁立刚;刘志敏;蔡迟;陈柯萍;张澍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是冠心病、心肌病等许多心血管疾病的终转归,治疗手段有限,病死率高,预后差。只有少数患者在心衰晚期接受心脏移植或左心室辅助治疗。心脏再同步治疗( CRT)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治疗难治性心衰的有效器械治疗手段,但仅限于体表心电图QRS波增宽(>120 ms )的符合CRT适应证的慢性心衰患者[1-2]。但在慢性心衰人群中约70%都是窄QRS波(<120 ms)的心衰患者,无法从CRT中获益。心肌收缩力调节器( cardiac contractility modulation, CCM)是近年发展的一种已经在欧洲上市的、新的针对窄QRS慢性心衰患者的器械治疗。本文就国内首次植入CCM治疗慢性心衰的病例进行报道。

中华心律失常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