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中华放射学杂志

中华放射学

中华放射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y 중화방사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7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1201
  • 国内刊号: 11-214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6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郭启勇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胸腔内肝副叶影像表现二例

    作者:俞金娜;徐宏伟;何聪;朱秀益

    例1女,72岁.2011年4月因反复右上腹部疼痛不适1个月余,B超提示慢性胆囊炎,胆管上段多发结石而收治人院.既往无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血吸虫病史.体检:腹平软,右上腹轻压痛,无明显反跳痛,未及包块,Murphy征(+).术前常规X线胸片发现右下肺横膈上方有一类圆形均匀软组织密度结节影,轮廓大多清晰光整,下缘与横膈分界不清,大小约为2.6 cm×3.0 cm(图1).

  • 婴儿促纤维增生型星形细胞瘤一例

    作者:沈连芳;戚荣丰;卢光明

    患者女,12岁,头疼、头昏数年,近半个月症状渐重,于2011年3月21日入院,无恶心、呕吐,无抽搐.体格检查未见异常,神经系统专科检查均正常.影像表现:MRI平扫示右额叶囊实性占位,境界较清,大小约8.4 cm ×7.3 cm ×6.4 cm.邻近骨质受压变薄,右侧脑室前角受压变形,中线尚居中.病变内信号较混杂,中心囊性部分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周边实性部分T1WI和T2WI均呈等、低信号(图1,2),增强扫描病变实性部分轻度强化,囊性部分未见强化(图3).

  • 马尾原发性B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一例

    作者:严承功;许乙凯;郝鹏;冯婕

    患者男,30岁.四肢关节痛、腰痛3个月余,无恶心、呕吐、视物不清、四肢无力等症状,于当地医院行腰椎X线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因症状逐渐加重,并出现前额及顶部发作性剧烈头痛3d,于2011年5月11日就诊.体检:双小腿肌肉形态轻度萎缩,左下肢肌力5级,右下肢肌力4级,跟膝胫试验右侧稍差;颈稍抵抗,克尼格征(+).实验室检查:脑脊液常规:蛋白定性(+),单核细胞0.7,多核细胞0.3;脑脊液生化:葡萄糖0.1mmol/L,蛋白定量0.98 g/L,腺苷脱氨酶29.2 U/L.

  • 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双侧视放射及视皮质的磁化传递成像

    作者:梁雯雯;张雪林;江晓勇;许永明;杨志辉;张研;昌仁民;王建平;伍桂军

    目的 应用磁化传递成像(MTI)研究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双侧视放射、视皮质的异常,探讨青光眼性损伤对后视路的影响.方法 选取20例常规颅脑MR检查无异常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青光眼组)及31名正常志愿者(对照组)行MTI检查,采用扰相梯度回波序列(SPGR)成像,分别于施加磁化传递饱和脉冲前后进行扫描.将扫描图像进行后处理分析,测量双侧视放射及视皮质的磁化传递率(MTR).组间各部位MTR值的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方差不齐则采用Satterthwaite近似t检验).结果 青光眼组左、右两侧视放射的MTR值分别为(32.8±2.2)%、(32.7±2.0)%,对照组相应部位MTR值分别为(34.6±1.4)%、(34.8±1.3)%,青光眼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侧t=3.284,右侧t=4.040;P值均<0.01).青光眼组左、右两侧视皮质的MTR值分别为(30.1±2.0)%、(30.8±1.8)%,对照组相应部位MTR值分别为(32.3±1.2)%、(32.4±1.2)%,青光眼组低于对照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左侧t =4.319,右侧t=3.445;P值均<0.01).结论 青光眼患者后视路发生了潜在神经病理学变化,提示青光眼是累及全视路的病变.MTI能在肉眼可见的影像学改变之前提供微观病理方面的信息,是活体人青光眼视觉通路跨突触损害研究的有用方法,也为青光眼临床诊治及评估预后提供了新的思路.

  •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表现

    作者:余水莲;满育平;马隆佰;刘颖;韦强;朱有凯

    目的 探讨颅内孤立性纤维瘤(ISFT)的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10例ISFT患者的CT及MRI表现.所有患者均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4例行CT平扫.结果 所有病例术前均误诊为脑膜瘤,5例位于幕上、4例位于幕下、1例同时生长于幕上及幕下.所有病变均起源于颅内硬脑膜,8例肿瘤边缘可见明显分叶或浅分叶.4例CT检查均呈稍高密度,1例压迫颅底骨质致骨质吸收.仅1例可见包膜点样钙化,所有病灶实质内均未见钙化.T1WI以等、稍高信号为主,4例病灶信号均匀、6例信号不均.T2WI 2例病灶呈均匀等信号及低信号,4例表现为等、稍高或低信号相间,2例合并囊变,2例可见稍高T2信号及低T2信号两部分,呈所谓“阴阳征”.增强扫描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8例强化不均匀,低T2信号区域可见明显强化,4例出现“脑膜尾征”.结论 ISF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当脑外肿瘤明显分叶,T2WI信号不均,存在低T2信号区域并明显强化,“脑膜尾征”较少或轻,无颅骨增厚等征象时有助诊断,典型“阴阳征”提示孤立性纤维瘤可能性大.

  • 球囊扩张辅助经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作者:李智;倪才方;金泳海;赵鑫;董凤林;樊宝瑞;杨超;李明明;郝红军

    目的 研究球囊扩张辅助经导管直接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连续收治的94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A组为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病例,共50例,行单纯CDT;B组为2009年9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病例,共44例,行球囊扩张辅助CDT.以治疗前后健侧和患侧下肢周径差、静脉通畅度评分、静脉通畅率评价治疗效果.比较2组尿激酶用量及溶栓导管留置时间.以肺栓塞、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价治疗的安全性.用超声和(或)血管造影随访静脉通畅率.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和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四分位数法表示[中位数(25%位数,75%位数)],采用配对样本比较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和两个独立样本比较的Wilcoxon 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前2组膝上20 cm处健侧和患侧周径差分别为(5.37±1.97)cm和(5.41±2.22) 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3,P=0.910);治疗后分别为(2.96±1.10)cm和(1.78±1.4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6,P<0.01).治疗前2组膝下15 cm处健侧和患侧周径差分别为(4.14±1.57)cm和(4.05±1.61)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288,P =0.774);治疗后分别为(1.93±0.84) cm和(1.41±1.17)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8,P=0.012).治疗前2组静脉通畅度评分分别为9.0(8.0,10.0)分和8.3(7.0,10.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172,P=0.1292);治疗后分别为3.5(2.0,5.0)分和0(0,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5.7702,P<0.01).治疗结束时2组平均静脉通畅率分别为55.0% (42.3%,72.4%)和100% (88.5%,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148,P<0.01).2组尿激酶用量分别为5.950(5.525,7.225)×106 U和4.100(3.600,5.050) ×106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0133,P<0.01).2组溶栓导管留置时间分别为10(9,12)d和6(5,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0358,P<0.01).2组皆无症状性肺栓塞发生.2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8.0% (19/50)和22.3%( 10/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5590,P=0.1097).2组临时滤器取出率分别为88.37%(38/43)和100% (3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829,P =0.028).末次随访时平均静脉通畅率分别为50.0%(44.4%,59.2%)和95.4% (83.6%,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3.2721,P=0.0011).结论 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球囊扩张辅助的CDT治疗急性下肢DVT较单纯CDT,溶栓效果好、尿激酶用量少、肺栓塞并发症发生率并无增加.

  • 颅内支架成形术出血并发症的原因和防治

    作者:许斌;史怀璋;徐善才;季智勇;吴培;初明

    目的 探讨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导致出血并发症的常见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1年12月完成的366例颅内支架成形术的临床资料.有14例发生出血并发症,其中男12例、女2例,年龄36 ~76岁,平均(57±12)岁.以接受手术的前100例为界限分为前期手术组和后期手术组.分析导致出血的原因,探讨如何预防及处理出血并发症.结果 本组颅内支架成形术出血并发症总发生率3.8% (14/366),前期手术组发生率10.0% (10/100)、后期手术组发生率1.5% (4/266).其中6例出血并发症与手术操作相关,1例是微导丝置于远端分支动脉时刺破动脉、1例球囊扩张时导致血管破裂、1例将球囊于支架内再次扩张后发生出血、3例微导丝头端突然前蹿刺破了分支动脉;8例与过度灌注相关,其中3例为适应证掌握不严格所致;死亡6例,重残3例,轻瘫痪2例,3例无神经功能缺失.结论 颅内支架成形术出血并发症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但术者可以在提高手术操作技巧、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基础上,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 125I粒子植入联合动脉化学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

    作者:胡鸿涛;黎海亮;郭晨阳;姚全军;孟艳莉;骆俊朋;程洪涛;杨辉;李文亮

    目的 探讨125I粒子结合动脉化学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不能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伴Ⅱ型或Ⅲ型门静脉癌栓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0例、女3例;年龄34 ~ 70岁,平均(56±8)岁;肝内原发肿瘤1~15个(中位数为4个).23例门静脉癌栓的平均直径为(20.5±1.5) mm,平均长度为(37.4±2.6) mm.所有患者均行动脉化学栓塞治疗肝内原发病灶,同时经皮穿刺门静脉癌栓内125I粒子植入治疗门静脉癌栓.通过治疗计划系统计算出处方剂量、所需粒子数、粒子的空间分布、粒子放射性活度、匹配周边剂量等参数,然后在CT监视下,依次在肿瘤的不同层面及位置植入125I粒子.结果 每例患者动脉化学栓塞治疗次数1.0~6.0次,平均(3.1±0.4)次;门静脉穿刺粒子植入次数1.0 ~2.0次,平均(1.4±0.5)次;植入粒子数4~ 17枚,平均(7±1)枚.患者生存期3~24个月,中位生存期18个月.患者3、6和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1.3% (21/23)和69.6%( 16/23)和60.9%( 14/23).所有患者均未见与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125I粒子植入联合动脉化学栓塞治疗,可以显著延长伴有门静脉癌栓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

  • 逆行开通技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

    作者:刘学强;鄣平凡;张金池;蔡方刚

    目的 探讨在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导丝无法顺行通过闭塞段时改用逆行开通技术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男17例、女10例,年龄32~89岁,平均(70±12)岁.27例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18例、糖尿病足7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2例.按Fontaine分期,Ⅱ期6例、Ⅲ期11例、Ⅳ期10例.在导丝无法顺行开通真腔、进入内膜下无法重返真腔或穿出血管外后,采用经足背动脉、胫后动脉穿刺或切开显露及利用足踝部胫后动脉、腓动脉、足背动脉的侧支血管进行逆行开通闭塞血管,再进行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结果 27例手术均获得成功,血管开通后患者下肢缺血症状即刻得到改善.仅3例出现穿刺处血肿、1例足背动脉切开后足趾麻木,无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5d平均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37±0.11增加到0.85±0.12.结论 逆行开通技术可以作为常规正向开通技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失败时的一种补救方法,可以明显提高介入手术的成功率.

  • 上腔静脉窦型房间隔缺损的多层螺旋CT诊断

    作者:李世国;蒋世良;吕滨;韩磊;宋会军;张戈军;金敬琳;凌坚;郑宏;戴汝平

    目的 探讨MSCT在上腔静脉窦型房间隔缺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MSCT诊断的20例上腔静脉窦型房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X线胸片、经胸超声心动图等资料,及该病伴发畸形的MSCT解剖征象.结果 患者的上腔静脉窦型房间隔缺损均位于房间隔后上方,直径9.1~34.1mm,平均(17.1±5.8)mm,均伴有右上叶肺静脉异常连接于上腔静脉.3例伴永存左上腔静脉,1例老年患者同时合并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狭窄,另1例老年患者行右心导管检查提示重度肺动脉高压.6例行外科手术治疗,术中所见解剖异常与CT一致.结论 对比剂增强MSCT横轴面图像结合VR三维重组可以明确显示上腔静脉窦型房间隔缺损及伴发畸形的解剖特征,对于该病的确诊及外科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新生儿衣原体肺炎的临床及影像表现特点分析

    作者:曹永丽;彭芸;孙国强

    目的 总结新生儿衣原体肺炎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血清学确诊为新生儿衣原体肺炎的17例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1例、女6例.足月儿16例,过期产儿1例.发病年龄9.0 ~28.0d,平均(16.8±5.8)d.17例均行胸部X线摄片检查;其中13例行CT检查.所有患儿均经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衣原体IgM及IgG抗体.结果 17例患儿均以无热性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血清学衣原体抗体检查均为阳性.X线胸片表现双侧肺过度通气10例次;广泛小结节及网格影10例次(类粟粒结核改变7例次,实变9例次).CT表现为肺内间质网织结节影13例次,结节影大小、密度及分布不甚均匀,以胸膜下结节影(11例次)及融合结节(10例次)多见;两肺过度充气10例次,合并实质浸润12例次,支气管血管束增厚10例次,磨玻璃影5例次,无胸膜渗出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 新生儿衣原体肺炎影像以双肺过度充气和弥漫网织颗粒影为主要表现.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热性呼吸道感染症状.临床和影像学结合可以高度提示新生儿衣原体肺炎的诊断.

  • 血液病患者药物性肺损伤的多层螺旋CT表现

    作者:周娟;江岷;李功杰;邢旭东;盛复庚;乔鹏岗;张洪涛

    目的 初步探讨血液病患者药物性肺损伤的MSCT表现.方法 11例确诊为药物性肺损伤的血液病患者均经MSCT平扫检查.11例中6例引起肺损伤的药物为抗肿瘤药,5例为非抗肿瘤药(免疫抑制剂2例、抗真菌药2例、抗肿瘤免疫调节剂1例).分析药物性肺损伤的MSCT表现.结果 11例患者均有胸部CT的异常,主要表现:磨玻璃状影8例次,实变影5例次,小叶间隔增厚3例次,局灶纤维化2例次.11例中病灶分布于外带6例、内带4例、无规律分布1例;病变位于下肺6例、上肺2例、无规律分布3例.1例合并两侧胸腔积液.3例胸部CT表现正常后再次给予相同药物,又出现同样的肺部损伤,且程度较前加重.结论 下肺野外带出现磨玻璃密度影和实变影是药物性肺损伤常见的CT征象.肺损伤可重复出现,且重复用药损伤加重.

  • 三维延迟增强MRI对髋关节发育不良中退变软骨的诊断价值

    作者:苏永彬;程晓光;徐黎;张晶;梁伟;过哲;蒋学祥

    目的 应用3D延迟增强MR成像(dGEMRIC)检测软骨内成分改变,探讨dGEMRIC评估成年髋关节发育不良软骨退行性病变的可行性.方法 对X线摄片证实的20例髋关节发育不良成年患者(35个髋关节)进行疼痛问卷调查、3D-dGEMRIC及常规MR序列扫描.在X线片上测量外侧中心-边缘角,结合X线片和MRI对35个髋关节进行骨性关节炎(0A)的T(o)nnis分级(1~3级).将T(o)nnis 1级的髋关节归为早期OA组,将无临床疼痛症状且T(o)nnis 0级的髋关节归为形态正常组.用1.5TMR扫描仪完成髋关节3D-dGEMRIC数据采集,行放射状(或日射状)重组,选取髋关节6个位置,分别为前部、前上部、上前部、上都、上后部与后上部,测量软骨的dGEMRIC指数.组间同一位置dGEMRIC指数的比较采用Kruskal - Wallis检验与Mann- Whitney检验,形态正常组与早期OA组各自不同位置间dGEMRIC指数的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结果 6个位置的dGEMRIC指数中位数T(o)nnis0级为579 ms,1级为500 ms,2级(包括3级1例)为439 ms.T(o)nnis 2级组低于T(o)nnis 1级组(Z=-1.990,P=0.047),Tnnis 1级组低于T(o)nnis 0级组(Z=-2.149,P=0.032).前部、前上部、上前部、上部软骨的dGEMRIC指数在早期OA组低于形态正常组(Z=-2.333 ~ -2.041,P值均小于0.05).形态正常组关节上前部的dGEMRIC指数低于上部区域(Z=-2.201,P=0.028),早期OA组上前部的dGEMRIC指数低于除前上部外的其他区域(Z=-3.041~ -2.277,P<0.05).结论 dGEMRIC指数有助于髋关节发育不良退行性变的早期诊断与分期.3D放射状重组技术提示髋关节前部至上部区域的软骨为OA的早期及主要累及部位,其中上前部可能是OA的早累及部位.

  • 半肢骨骺发育异常的影像特征

    作者:赵振江;李石玲;崔建岭;孙英彩

    目的 探讨半肢骨骺发育异常(DEH)的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3例DEH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3例.年龄1.5 ~19.0岁,中位年龄9.5岁.13例均行X线检查,其中1例行CT检查、1例行MR检查、1例行CT和MR检查.结果 13例DEH病变均发生于下肢.发病部位共32处;8例为多发性,累及全骨骺者6例;发生于肢体内侧23处、外侧3处.Azouz 分型局限型5例、典型型8例.合并踝外翻4例、膝外翻3例、踝内翻2例、足外翻2例.8例干骺端增宽变形,1例先期钙化带部分消失,骨骺早期闭合.结论 影像上DEH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肢体的一个或多个骨化中心偏心性增大,早期可见散在的斑点状或不规则钙化、骨化,晚期钙化或骨化可融合呈团状.肿块压迫邻近骨组织引起骨骼变形、移位,甚至压迫性骨缺损.

  • 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隐匿性骨折的影像分析

    作者:郭智萍;赵建;李石玲;张英泽;张伟;陈伟;马晓晖;卢军丽

    目的 分析、评价X线、MSCT、MRI对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51例胫骨下1/3螺旋骨折进行了X线检查,未发现后踝骨折的患者行MSCT及MR检查.MSCT与MRI对于后踝骨小梁骨折和骨皮质骨折的显示能力比较采用二项分布检验.结果 151例胫骨下1/3螺旋骨折患者中有126例(83.4%)发现合并后踝骨折,其中X线检出27例(21.4%).124例行MSCT和MR检查,MRI检出后踝隐匿性骨折有99例,其中MSCT检出81例.MRI诊断后踝隐匿性骨折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100% (99/99)、100% (25/25)、100%(124/124),MSCT分别为81.8% (81/99)、100%( 25/25)、85.5% (106/124).MRI对后踝隐匿性骨折的诊断准确度高于MSCT(Z=2.56,P=0.01).MSCT和MRI检出的99例后踝隐匿性骨折中,MSCT检出骨折累及骨皮质78例,MRI检出51例,MSCT诊断后踝隐匿性骨折累及骨皮质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100%( 78/78)、100% (21/21)、100%( 99/99),MRI分别为65.4% (51/78)、100% (21/21)、72.7%(72/99),MSCT对后踝隐匿性骨折累及骨皮质的诊断准确度高于MRI(Z=4.02,P=0.00).结论 MRI对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隐匿性骨折的诊断准确度高于MSCT,MSCT对后踝隐匿性骨折累及骨皮质的诊断准确度高于MRI.

  • MR扩散张量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夏国金;龚洪翰;曾献军;姜建;周福庆;胡珍珍

    目的 探讨MR DTI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期间,临床怀疑为前列腺癌且行MR常规检查及DTI扫描的44例患者的资料.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16例、良性前列腺增生28例.采用t检验比较前列腺癌、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间各向异性分数(FA)值及ADC值的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FA值及ADC值对前列腺癌诊断效能,并初步确定前列腺癌FA值及ADC值诊断阈值.结果 前列腺癌区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的FA值分别为0.308±0.084和0.203±0.029,ADC值分别为(0.883±0.192)×10-3和( 1.408±0.130)×10-3mm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值分别为4.833和10.779,P值均<0.01).ROC曲线上,ADC曲线下面积为0.996(95%可信区间为0.984~1.007),FA值曲线下面积为0.904(95%可信区间为0.812~0.996),FA值联合ADC值的曲线下面积为0.996(95%可信区间为0.984~1.007).ADC值阈值为0.725×10-3mm2/s,敏感度为100.0%,特异度为96.0%;FA值阈值为0.311,敏感度为100.0%,特异度为68.7%.结论 DTI成像能为前列腺癌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有助于提高对前列腺癌的诊断能力.

  • MR波谱诊断T3N0M0期前列腺癌冷冻治疗后局部复发的价值

    作者:刘明;郭志;司同国;王海涛;肖渤瀚

    目的 探讨MRS诊断T3N0M0期前列腺癌冷冻治疗后复发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以行前列腺癌冷冻治疗为主的65例T3N0M0期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冷冻治疗术前均行常规MRI、MRS及病理穿刺活检.术后每个月检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当PSA升高(>0.5 μg/L)时,于1周内行MRI、MRS及病理活检;如PSA小于0.5μg/L,于术后12个月时行MRI、MRS检查及超声引导下活组织穿刺病理检查.术前根据穿刺活检结果,将前列腺分为癌区和非癌区;通过MRS测量手术前、后前列腺癌癌区和非癌区的胆碱(Cho)、枸橼酸盐(Cit)的信噪比及( Cho+ Cre)/Cit[肌酸(Cre)]比值水平.术后复查根据病理活检结果分为无复发组、局部复发组.比较不同分组冷冻治疗前后癌区和非癌区Cho、Cit的信噪比及(Cho+ Cre)/Cit比值水平.数据经正态性检验证实为正态分布后,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1)术后12个月病理活检证实局部复发患者15例,其中11例PSA在12个月内升高、4例12个月内PSA未见升高.(2)65例患者冷冻治疗前癌区与非癌区Cho峰、Cit峰的信噪比及(Cho+ Cre)/Cit比值分别为25 +9和11±5,18±5和39±12,2.33±0.60和0.53±0.19,癌区与非癌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36、9.81和13.39,P值均为0.00).(3)冷冻治疗后局部未复发的患者,癌区与非癌区的Cho峰、Cit峰的信噪比分别是4+2和3+2(t=1.024,P =0.305),2±2和4±3(t =1.147,P=0.178),癌区与非癌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癌区冷冻治疗术前、后的Cho峰(t=25.22,P=0.00)、Cit峰(=32.06,P=0.00)和非癌区冷冻治疗前、后的Cho峰(t=17.42,P =0.00)、Cit峰(t=38.60,P=0.00)的信噪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冷冻治疗术后癌区及非癌区可见有大量坏死区,Cho和Cit的信噪比较低,无法计算( Cho+ Cre)/Cit.(4)冷冻治疗后局部复发患者,在癌区和非癌区Cho峰信噪比分别是17±3、3±2(t =17.24,P=0.00),Cit峰的信噪比分别是9±2和3±3(t =23.66,P=0.00),癌区与非癌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癌区复发区( Cho+ Cre)/Cit的比值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14,P=0.256);而非癌区的大量坏死区因Cho峰、Cit峰的信噪比较低,无法计算(Cho+ Cre)/Cit.结论 MRS可评估前列腺癌冷冻治疗前后治疗局部Cho、Cit的信噪比和(Cho+ Cre)/Cit比值水平,有助于判断冷冻治疗后局部复发.

  • 三维氢质子MR波谱成像对前列腺移行带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杨毅;赵文露;沈钧康

    目的 探讨三维氢质子MR波谱成像(3D 1HMRSI)对前列腺移行带癌的检出价值,并评估3D 1HMRSI判断移行带癌侵袭性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常规MR成像疑诊为移行带癌患者的3D' HMRSI资料.参照穿刺活检病理结果,记录移行带癌和前列腺增生体素的(胆碱+肌酸)/枸橼酸盐[( Cho+ Cre)/Cit]比值.采用独立大样本t(’)检验比较移行带癌组和增生组(Cho+Cre)/Cit比值,应用ROC分析评估(Cho+ Cre)/Cit比值对移行带癌的诊断效能.根据Gleason评分将移行带癌分为低危(Gleason评分<7分)、中危(Gleason评分=7分)和高危(Gleason评分>7分)3个组,将3个组移行带癌的( Cho+ Cre)/Cit比值进行秩和检验.采用秩相关分析(Cho+ Cre)/Cit比值与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25例为移行带癌,35例为良性前列腺增生.获取移行带癌体素177个,160个体素3D1HMRSI表现为Cho峰与Cit峰倒置,(Cho+ Cre)/Cit比值增高.前列腺增生体素517个,大多数谱线形态类似正常外周带.移行带癌组与增生组( Cho+ Cre)/Cit比值分别为2.17±1.29和0.77±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38,P<0.01).(Cho+ Cre)/Cit比值用于诊断移行带癌,ROC曲线下面积为0.985(P<0.01),当(Cho+ Cre)/Cit比值取1.08为诊断临界值时,灵敏度为92.7%,特异度为94.2%,准确度为93.8%.低、中、高危组移行带癌的体素数分别为57、64和56个,( Cho+ Cre)/Cit比值分别为1.43(1.16 ~1.87)、1.66(1.43~2.36)和2.32(1.86 ~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282,P<0.01).(Cho+ Cre)/Cit比值随着Gleason评分的升高而增大,二者呈正相关(r =0.555,P<0.01).结论 3D 1HMRSI有助于移行带癌的早期检出,(Cho+ Cre)/Cit比值能鉴别移行带癌和增生组织,是有价值的评估移行带癌侵袭性的影像指标.

  • XP11.2易位TFE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

    作者:朱庆强;王中秋;吴晶涛;朱文荣;王守安;陈文新

    目的 探讨XP11.2易位TFE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XP11.2-TFE Ca)的MS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XP11.2-TFE Ca患者的MSCT资料,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钙化、包膜、CT密度、强化形式及程度等特点,并和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用方差分析比较肿瘤、正常肾皮质和肾髓质不同扫描期相的CT值.结果 6例XP11.2-TFECa均为单发实性病灶,肿瘤直径3.8~5.2 cm,平均(4.2±1.3)cm.CT可见3例肿瘤局限于肾髓质,另3例位于髓质累及肾盂;瘤体呈类圆形4例,不规则形2例;肿瘤有包膜6例,肾皮质受压迫并有破坏;囊变1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未见钙化.正常肾皮质、肾髓质、肿瘤在CT平扫期,CT值分别为(42±5)、(38±4)和(48±4) 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67,P>0.05);动态增强扫描,皮质期上述部位CT值分别为(174±10)、(72±8)和(100±9)HU,皮髓交界期分别为(207±12)、(109±8)和(121±11)HU,肾盂期分别为(148±12)、(67±8)和(83±7)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588、7.172和2.678,P值均<0.05),肿瘤强化程度低于肾皮质,但高于肾髓质.结论 XP11.2易位TFE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综合分析该肿瘤的MSCT特点,有助于提高该肿瘤的诊断准确率.

  • 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责任血管的3.0T MRI研究

    作者:张礼荣;王德杭;王冬青;吴曼;徐光明;马聪

    目的 采用3.0 T MRI显示三叉神经及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分析产生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的血管压迫特点.方法 选择50例TN患者(50支TN患侧和50支TN对侧三叉神经;其中23例行微血管解压术)和50名没有面部疼痛的志愿者(100支非TN三叉神经),在3.0TMR采用三维快速稳态梯度回波序列(3D TRU-FISP)及3D 三维时间飞跃(TOF-MRA)扫描.若判断TN患者为静脉病变,并行增强3D快速小角度反转序列(3DFLASH)扫描.以上图像融合重建成虚拟脑池图,评价神经血管压迫程度分级(1级无压迫,2级静脉性压迫,3级神经与动脉接触,4级有动脉压痕,5级动脉压迫导致神经明显移位),以及血管接触神经的方位(三叉神经的上侧或其他侧)、血管神经接触点的位置(近:位于三叉神经脑池段近脑干1/3长度区域,远:位于三叉神经脑池段远脑干2/3长度区域).3D TRU-FISP序列重建的冠、矢状面图像用于测量神经长度、神经横截面及脑池面积.采用卡方检验观察2组的三叉神经:血管压迫神经引起神经切迹或移位(4级和5级)、血管神经压迫点和神经出脑干处距离、血管压迫神经的位置位于神经上侧方的发生率.采用t检验观察测量数值的统计学意义,并用Logisac回归分析三叉神经痛的发病因素.结果 两序列及融合图像可以清晰显示神经血管的关系,与23例微血管解压术中所见吻合度高,术后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21例.血管压迫或接触三叉神经的发生率在志愿者组(1级79支,2级5支,3级8支,4级8支)、TN对侧(1级27支,2级6支,3级9支,4级8支)及TN患侧(1级4支,2级t2支,3级12支,4级7支,5级15支)分别为21.0%(21/100)、46.0% (23/50)、92.0% (46/50).TN患侧三叉神经较志愿者三叉神经血管受压迫程度4、5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0,P <0.01);血管接触点的位置在TN患侧近32支、远14支,在志愿者近4支、远17支(x2=14.8,p<0.01);压迫血管位置中,TN患侧位于神经上侧36支、其他侧10支,志愿者中位于神经上侧5支、其他侧16支(x2=18.0,P<0.01);所在层面脑桥池面积,TN患侧为(183.9+52.5) mm2、对侧为(217.8±58.8)mm2(t=-3.04,P<0.01);脑池段神经中点截面积,TN患侧为(6.3±1.3)mm2、对侧为(7.7±1.6) mm2(t=-4.8,P<0.01);脑池段神经长度,TN患侧为(8.0±1.9)mm、对侧为(9.0±2.0)mm(t=-2.64,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R可以清楚显示TN患者血管与三叉神经的关系,受压迫神经位置更靠神经近端及头侧、神经所在层面脑桥池面积较小者,均是较强的手术指征.

  • MR扩散加权成像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岳秀慧;陶晓峰;高欣

    目的 分析和总结MR DWI扫描试验在甲状腺良、恶性疾病中的表现特征.方法 术前经MRI常规检查和DWI检查的甲状腺占位病变患者42例,男10例,女32例.年龄20 ~72岁,平均(42±13)岁,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利用美国GE公司图像后处理软件Functool,根据不同的b值(300、500、800 s/mm2)产生ADC值,比较良、恶性病变部位的ADC值,对其进行独立样本的£检验并绘制ROC曲线,分析试验的诊断效能.结果 42例甲状腺占位病变样本中,病理诊断为良性的28例,包括甲状腺腺瘤2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6例、桥本甲状腺炎2例;恶性肿瘤14例,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11例、滤泡样甲状腺癌2例、不典型增生1例.b值为300 s/mm2时,甲状腺良性病变的ADC值为(2.39±0.38)×10-3mm2/s,恶性病变的ADC值为(1.60 +0.56)×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5,P<0.05).b值为500 s/mm2时,良性病变的ADC值为(1.85±0.33)×10-3mm2/s,恶性病变的ADC值为(1.65±0.42)×10-3mm2/s,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1.70,P>0.05).b值为800 s/mm2时,良性病变的ADC值为(1.61±0.30)×10.mm2/s,恶性病变的ADC值为(1.44±0.29)×10-3mm2/s,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1.76,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b值为300 s/mm2时,以1.98×10-3mm2/s作为甲状腺良、恶性病变ADC值的临界值,灵敏度为85.7%,特异度为78.6%.结论 b值为300 s/mm2时,DWI图像质量好,甲状腺良性病变的ADC值明显高于恶性病变的ADC值.

  • 肝脏门静脉供血型血管瘤介入治疗二例

    作者:于长路;贾科峰;王森;祁兵;王景梅

    肝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s of the liver,CHL)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典型血管瘤的诊断不难.近年来欧阳雪晖和欧阳墉[1]根据CHL的血流量大小和血液动力学特点将其影像表现分为高流量(快速强化)、低流量(慢速强化)和中等流量(中速强化).但对于门静脉供血型CHL(显著低流量),影像诊断存在一定困难,仅能通过动脉-间接门静脉造影或直接门静脉穿刺造影才能确立诊断[2].

  • 颌外牙骨质瘤的CT及X线表现

    作者:王冬梅;张泽坤;丁建平;李玉清;张伟;史云恒;任国山;崔蕴威

    牙骨质瘤是一种常见的牙根端病变,主要发生在上颌骨和下颌骨,在颌外的牙骨质瘤非常罕见.我们分析2例颌外牙骨质瘤的CT及X线特征,并进行文献复习.一、资料与方法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2例经病理证实的颌外牙骨质瘤均行X线及CT检查.X线摄片使用500 mA CR(美国GE公司)、500 mA DR(德国Siemens公司).CT使用德国Siemens 64层螺旋CT扫描仪,层距、层厚为5mm,扫描架无角度,应用MPR技术,重组层厚1mm,间隔1mm.

  • MR导引与监控下的肾实质肿瘤冷冻消融术的初步研究

    作者:李成利;曹倩倩;朱统寅;柳明

    冷冻外科手术是早应用于临床的物理消融治疗方法.冷冻消融术治疗肾肿瘤的研究早始于1968年,经皮肾脏冷冻消融术始于1995年[1].因其独有的优势,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笔者自2007年12月至2011年5月,应用0.23 T开放式MR结合iPath 200光学导引系统,对11例肾肿瘤患者行冷冻消融治疗,现将初步临床经验报道如下.

中华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5 09
199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