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药学 >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杂志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杂志

Journal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중국약과대학학보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中国药科大学
  • 影响因子: 0.6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5048
  • 国内刊号: 32-1157/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28-115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江苏
  • 主编: 彭司勋
  • 类 别: 药学
期刊荣誉:
  • N-酰化壳聚糖的合成及其修饰多西他赛脂质体的体外性质研究

    作者:葛亮;钱海;高昊;陈跃坚;朱家壁

    目的:合成N-酰化壳聚糖并用其修饰多西他赛脂质体以期延缓药物的释放.方法:用合成的长链脂肪酸酰化的壳聚糖修饰脂质体,体外血浆释放实验比较脂质体修饰前后的释放性质.结果:合成了正己酰(C_6)、月桂酰(C_(12))和棕榈酰(C_(16))3种N-酰化壳聚糖.普通脂质体于24 h内释药70%,而N-酰化壳聚糖修饰的脂质体24 h仅释药39%.结论:用N-酰化壳聚糖修饰脂质体可以减缓释药,具有缓释作用.

  • 杂环并五环三萜化合物的合成及糖原磷酸化酶抑制活性

    作者:温小安;张迎霞;柳军;张陆勇;倪沛洲;孙宏斌

    目的:对天然五环三萜进行结构修饰,寻找新型糖原代谢调控药物.方法:以齐墩果酸和熊果酸为先导物,在其A环骈合吲哚环、喹喔啉环和吡嗪环,合成一系列含氮杂环衍生物,并采用兔肌肉糖原磷酸化酶筛选模型评价其活性.结果与结论:合成了12个杂环衍生物,结构均经IR、~1H NMR、~(13)C NMR和MS确证.除化合物12外.其余化合物均显现出糖原磷酸化酶抑制活性,IC_(50)在14~252μmol/L范围内.其中,化合物15活性好,其IC_(50)为14 μmol/L.

  • 香蕉皮中3-甲基-7,8-二羟基异色满酮-4的含量测定

    作者:钱海;黄文龙;饶光玲;葛亮;吴晓明

    目的:建立香蕉皮中3-甲基-7,8-二羟基异色满酮-4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方法:色谱柱为岛津ODS-C_(18)柱(250 mm ×4.6 mm,5 μm),流动相:乙腈-水-磷酸(9:91:0.1),检测波长283 nm,流速1 mL/min,柱温35℃.结果:不同批次香蕉皮原药材中3-甲基-7,8-二羟基异色满酮4的含量为0.029 5%~0.036 7%.检测线性范围1.09~13.08 μg,平均加样回收率100.0%,RSD为0.64%(n=9).结论:该法可作为衡量香蕉皮质量的依据.

  • RP-HPLC梯度洗脱法测定泮托拉唑钠的有关物质及含量

    作者:韩加怡;张昀;王新月

    目的:建立泮托拉唑钠及制剂的有关物质及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VP-ODS C_(18)柱(250 mmn×4.6 mm,5 μm);流动相以0.01 mol/L磷酸氢二钾溶液(用磷酸调节pH至7.0)-乙腈,梯度洗脱,0→30 min(90:10→60:40),30→45 min(60:40→15:85);柱温为40℃,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89 nm.结果:泮托拉唑钠与各中间体及降解产物均良好分离,泮托拉唑钠在6.96~48.72 μ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9),低检测限与低定量限分别为8.51 ng与17.0 ng.结论:本方法能有效控制泮托拉唑钠有关物质,并可用于含量测定.

  • 对氨磺酰基苯亚甲基环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炎活性

    作者:黄文星;赖宜生;张奕华;王振国;张之昊;马琳;季晖

    目的:研究对氨磺酰基苯亚甲基环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炎活性.方法:将三环类选择性COX-2抑制剂的药效团对氨磺酰基苯基与五元含氮杂环酮拼合,合成对氨磺酰基苯亚甲基环酮类化合物,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及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两种模型评价其抗炎活性,并考察其连续7 d灌胃给药对大鼠胃肠道的影响.结果:合成了12个目标化合物(LHz-101~LHZ-112),结构经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元素分析确证.小鼠耳肿胀模型显示LHZ-105,LHZ-106,LHZ-111具有明显的抗炎活性;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模型显示LHZ-106,LHZ-111具有较强的抗炎活性;LHZ-105,LHZ-106,LHZ-111的胃肠道副作用小于阳性药双氯芬酸钠和CI-1004.结论:对氨磺酰基苯亚甲基环酮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胃肠道副作用较小,值得进一步研究.

  • Fah基因剔除小鼠在肝细胞移植中的应用及其病理学变化

    作者:苏宝亮;刘长城;李帅;杨科;何志颖;胡以平;王欣

    目的:观察外源成体肝细胞在Fah~(-/-)小鼠肝脏中增殖的微观特性并对该小鼠模型肝脏损伤后的病理学变化进行研究.方法:野生型小鼠成体肝细胞经脾脏移植到Fah~(-/-)小鼠后,观察移植Fah~(-/-)小鼠的体重变化,生存状态及肝组织的Fah免疫组化和电镜观察以评价再殖效率和病理学变化.结果:Fah~(-/-)小鼠的肝HE染色显示为亚急性损伤的病理特点.电镜观察显示,初期肝细胞坏死,凋亡现象随时间增多,随后有凋亡和坏死并存.而Fah~(-/-)小鼠在NTBC[2-(2-硝基4-三氟甲基苯甲酰基)-环己烷-1,3-二酮]药物的治疗后,无明显病理学变化.肝细胞移植后的Fah~(-/-)小鼠均健康存活,体重稳步上升.8周时可以达到90%以上再殖.肝脏生化指标恢复正常.结论:Fah~(-/-)小鼠的肝脏损伤可以使移植的肝细胞90%以上的再殖,维持肝脏正常的组织结构,并发挥正常的肝细胞功能.Fah~(-/-)小鼠作为肝脏再殖模型可用于干细胞肝向分化研究.

  • 丹参酮ⅡA对乳腺癌细胞MDA-MB435迁移及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

    作者:徐长亮;奚涛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抑制迁移以及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MTT,2-D/3-D迁移,血管生成,PCR,CAM等方法,评价丹参酮ⅡA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迁移以及新生血管的药理学活性,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给药24 h后,丹参酮ⅡA能够抑制乳腺癌细胞(MDA-MB-435)增殖(IC_(50)=21 nmol/mL),并且当浓度分别大于5 nlnoL/mL和6 nmol/mL时,对癌细胞的2-D和3-D迁移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但其对新生牛主动脉内皮细胞(NCAEC)增殖几乎没有影响(IC_(50)=124 nmol/mL).共培养法tube formation实验发现,丹参酮ⅡA抑制新生血管形成主要作用其第2阶段,即内皮细胞的分化阶段.在基因转录水平上,丹参酮ⅡA对肿瘤增殖、迁移以及血管生成相关基因VEGF,c-Myc及HIF-1α表达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CAM实验表明,丹参酮ⅡA对新生血管生成也有良好的抑制作用.结论:丹参酮ⅡA具有很好的抑制肿瘤增殖,迁移及血管生成作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VEGF、c-Myc及HIF-1α的表达,从而产生药理学活性.

  • 知母皂苷元对成骨细胞活性和破骨细胞分化及功能的影响

    作者:杨茗;季晖;张树平;姜文国;戴胜军

    目的:考察知母皂苷元(SAR)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活性和破骨细胞分化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培养小鼠胚胎成骨细胞MC3T3-E1,分别采用MTT法、碱性磷酸酶(ALP)试剂盒检测及茜素红染色法观察SAR对MC3T3-E1细胞增殖、ALP活性及矿化结节形成的影响;分别采用皮质骨来源破骨细胞分离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破骨细胞形成两种方法培养破骨细胞,利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阳性细胞计数及骨吸收陷窝计数来观察不同浓度SAR对成熟破骨细胞活性及破骨细胞诱导分化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质量浓度SAR(0.01,0.1μg/mL)对MC3T3-E1细胞均具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P<0.05,P<0.01);处于快速增殖的MC313-E1细胞给药处理后各组间ALP活性未见明显差异,但对于增殖晚期MC3T3-E1细胞,不同浓度SAR均可使ALP活性增高,其中1μg/mL组效应强,与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连续给药处理细胞15 d,SAR各组矿化结节形成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增多趋势.此外,各浓度SAR对成熟破骨细胞数量及骨吸收能力均无明显影响,但均能抑制骨髓细胞分化形成破骨细胞.结论:SAR能促进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成熟;SAR时分化成熟的破骨细胞无明显影响,但可抑制骨髓细胞向破骨细胞的分化,从而减少破骨细胞的产生.

  •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中Bim蛋白表达及调控研究

    作者:冯兰英;黄文烨

    目的:研究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中Bim蛋白表达及调控.方法:应用患者外周血或骨髓分离培养原代白血病细胞,设立对照组,通过western blotting、免疫化学、实时定量PCR,检测两组对照细胞中Bim蛋白表达水平及mRNA水平,并加入BCR/ABL抑制刑伊马替尼后对Bim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Bim在正常骨髓细胞中持续表达,在CML患者骨髓细胞中表达下降,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

  • 新型三唑类化合物Ⅱ_3的镇痛作用及对环氧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张永娜;颜天华;王秋娟;江波;徐进宜;吴晓明

    目的:研究化合物Ⅱ_3的镇痛作用及其时环氧酶-1(COX-1)和环氧酶-2(COX-2)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小鼠热板实验和扭体实验研究化合物Ⅱ_3的镇痛作用;利用放免法测定巨噬细胞中PGE_2的含量,考察化合物Ⅱ_3对COX-2活性的影响;测定内皮细胞中6-酮-前列腺素F_(1α)(6-keto·PGF_(1α))含量,考察化合物Ⅱ_3对C0x-1活性的影响.结果:化合物Ⅱ_3高、中、低3个剂量组均可以延长小鼠的热痛闲值,延长造模后小鼠第一次出现扭体反应的时间并减少15 min内扭体反应出现的次数(P<0.05,P<0.01);在1×10~(-5),1×10~(-6),1×10~(-7)moL/L浓度时均能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PGE_2的生成,1×10~(-6)moL/L浓度显著地抑制生成后的C0X-2活性,在相同浓度下对新生小牛胸主动脉内皮细胞6-keto-PGF_(1α)生成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结论:化舍物Ⅱ_3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而且对COX-2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

  • 瑞特西宁的单晶X-衍射及其~1H NMR、~(13)C NMR数据的全归属

    作者:王奇志;梁敬钰;冯煦

    从吴茱萸的果实中分离得到了吲哚喹唑啉类生物碱瑞特西宁,应用UV、IR、ESI-MS、~1H NMR、~(13)C NMR及单晶X-衍射分析证实瑞特西宁的结构,并首次对其~1H NMR、~(13)C NMR数据进行了全归属,修正了以往文献报道数据的混乱.

  • 阿魏酸酯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作者:李宝泉;李念光;冯锋;唐于平;段金廒

    目的:研究阿魏酸酯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为研制新型抗血栓药物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前药设计原理,将阿魏酸与醇反应形成单酯,再通过拼合原理,将阿魏酸单酯与阿司匹林反应形成双酯;通过体外抗血小板聚集试验对目标化舍物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评价.结果:合成了16个目标化合物和8个副产物,其中新化合物15个,其结构经IR、MS和~1H NMR确证.活性评价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在体外显示出较好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结论:碳链碳数为4~5的阿魏酸单酯与阿司匹林合成的双酯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较好,可作为先导物进一步研究.

  • 葡膦酰胺静脉给药对比格犬的毒性作用

    作者:丁言伟;李作奎;赵华;张建新;厉保秋

    目的:评价葡膦酰胺对比格犬的安全性.方法:观察葡膦酰胺单次静脉注射和连续静脉注射3个月对比格犬的毒性作用.结果:葡膦酰胺单次静脉注射比格犬低致死剂量为100 mg/kg,高非致死剂量为50 mg/kg,近似致死剂量范围为75~100 mg/kg.连续静脉注射20,40,60 mg/,kg,每周1次,连续3个月,无严重不良反应症状,但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中、高剂量组出现广泛组织脏器损伤,低剂量组个别脏器出现轻微病理改变.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40,60 mg/kg剂量葡膦酰胺每周1次,连续3个月静脉给药可造成比格犬广泛的脏器损伤.每周1次,连续3个月静脉给药剂量应低于20

  • 藏药香柏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作者:涂永勤;彭腾;杨荣平;朱华李

    目的:研究香柏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香柏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香柏挥发油,用GC毛细管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其相对含量,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共初步鉴定出79个化合物,鉴定出的化合物含量占总挥发油的93.78%.结论:香柏挥发油主要成分为α-杜松醇(相对含量为16.70%);α-小茴香烯(14.98%);3,7,11-甲基-2,6,10-十二碳三烯-1-醇(6.49%);1-甲基4-[1-甲基乙基]-1,4-环己二烯(4.74%);贝壳杉-5,16-二烯-18[或19]-醇(3.62%);α,α,4a,8-四甲基-1,2,3,4,4a,5,6,7-八氢-2-甲醇萘(3.04%);[+]4-蒈烯(2.81%);D-柠檬烯(2.71%); β-月桂烯(2.59%);雪松醇(2.40%);α-蒎烯(2.36%);1,1,4a-三甲基-7-异丙基-1,2,3,4,4a,9,10,10a-八氢菲(2.32%).

  • 4-氨基水杨酸钠结肠黏附微丸的制备及黏附性能考查

    作者:于莲;张喆;李成冲;张传美;李爱臣

    目的:制备4-氨基水杨酸钠(4-ASANa)结肠黏附微丸并考查其黏附性能.方法:采用离心造粒法,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K4M和卡波姆934P为黏附性骨架材料,微晶纤维素为赋形剂制备含药微丸;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包衣,并将微丸装入结肠溶胶囊,以pH 7.4的磷酸盐缓冲液为释放介质,考查微丸的释放特性.体内评价以黏附聚合物在大鼠肠道内转运速度为指标,考察该微丸的黏附性;体外评价以微丸在离体大鼠结肠组织的滞留率为指标,并采用x线跟踪技术验证4-氨基水杨酸钠结肠黏附微丸在人体内的黏附性.结果:制备的微丸圆整度较好,且粒度均匀,硬度适宜,有较强的结肠黏附性和较好的缓释特性.结论:该制剂工艺简单,经济实用,结肠黏附性、靶向性较好.

  • 冬虫夏草酸性多糖的结构初步鉴定及对肾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莹;尹鸿萍;陈涛;王旻

    目的:对麦角茵科虫草属冬虫夏草发酵茵丝体中分离得到的酸性多糖(CAPS)结构进行初步鉴定,并探讨其对顺铂诱导的肾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分离纯化得到CAPS,对其进行纯度及相对分子质量测定;通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单糖组成及甲基化试验进行结构鉴定;结合血清药理学方法制备CAPS含药血清,用顺铂诱导的狗肾小管上皮细胞(MDCK)建立细胞模型.结果:纯度99%的CAPS相对分子质量为2.7×10~(4),由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及少量木糖、阿拉伯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组成.对顺铂诱发的肾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在含药血清大于2.5%时,与顺铂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 番茄红素-泊洛沙姆188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研究

    作者:吕文莉;戎飞;平其能

    目的:采用固体分散体技术,提高番茄红素在水中的溶解度和体外溶出度,从而提高其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方法:以泊洛沙姆188为载体,溶刑法制备番茄红素固体分散体,应用光谱分析和DSC考察其分散特征,溶出度试验测定其体外溶出度,大鼠灌胃后测定其体内生物利用度,用HPLC法测定血药浓度,采用Kinetiea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番茄红素可能以分子复合物状态存在于固体分散体中,且显著提高了番茄红素的溶出度,与市售番茄红素油混悬液为对照,其相对生物利用度为(312.2±96.9)%.结论:番茄红素-泊洛沙姆188固体分散体制备工艺简单,成本较低,能显著改善难溶性药物番茄红素的生物利用度,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 HPLC法测定塞克硝唑的含量及有关物质

    作者:张锦琳;袁耀佐;钱文;张玫

    目的:建立塞克硝唑含量及有关物质的HPLC方法,并对主要有关物质结构进行鉴定.方法:采用Agilent C_(18)(150 mm×4.6 mm,5 μm)色谱柱,乙腈-0.1%甲酸水溶液(10:9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20 nm;柱温30℃;离子源为ESI源;离子源温度:350℃;雾化室压力:O.34 MPa;干燥气流速:10 L/min;正离子检测方式,分流比为7:3.结果:主峰能与相邻杂质峰很好地分离,塞克硝唑的质量浓度在0.10~1 500.0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为O.999 9.3批样品的含量(%)分别为100.5、100.3和100.7,总杂质的百分含量(%)为0.463、0.488和0.465;实验中主要检出3个杂质,经HPLC-UV-MS~n鉴定,一个为合成原料2-甲基-5-硝基咪唑,另两个均为塞克硝唑的同分异构体.结论:该法可用于塞克硝唑质量控制及有关物质研究.

  • 离子液体中的Claisen重排/Diels-Alder加成串联反应研究

    作者:刘晓蓉;尤启冬;王进欣

    目的:在离子液体中进行Claisen重排/Diels-Alder加成串联反应,寻找更优化的反应条件.方法:以二甲氧基取代的苯甲酸为原料,经傅克酰化,成环,脱甲基,烯丙基取代,分别在传统溶剂和离子液体中进行Claisen重排/Diels-Alder加成串联反应.结果:离子液体BmimBF_4中目标桥环产物产率提高,反应时间缩短.结论:离子液体BmimBF_4能够促进Claisen重排/Diels-Alder加成串联反应的进行.

  • 重组巴氏杆菌透明质酸合成酶的克隆、表达及活性鉴定

    作者:彭辰;葛昊;何书英;高向东

    目的:构建重组巴氏杆菌透明质酸合成酶(rPmHAS)原核表达系统,获取高纯度、有活性的rPmHAS.方法:利用大肠杆菌BL-21 pE,pET32a(+)表达重组蛋白,镍亲和柱纯化,夹心竞争EUSA法检测酶活性.结果: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特异性条带,重组蛋白正确表达,镍亲和柱纯化后得到重组蛋白的纯度可达90%.结论:成功构建了pET2a(+)/rPmHAS重组质粒并实现了目的蛋白高效可溶表达,为PmHAs性质相关研究及单一相对分子质量寡聚透明质酸的合成奠定了基础.

  • 汉黄芩素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莉;尤启冬;杨勇;郭青龙

    汉黄芩素是一种天然的黄酮类化合物,新研究发现汉黄芩素有增强肿瘤细胞对凋亡诱导作用的敏感性、特异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逆转肿瘤细胞抗药性以及协同抗癌剂促进肿瘤细胞死亡等作用.本文从作用机制角度对汉黄芩素以上几方面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熊果酸化学结构修饰与构效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郑开波;孙成斌;毛海立;杨再波

    熊果酸属于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天然植物中,具有多种显著的药理活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对其进行结构改造以得到高活性化合物,例如对C-3位、C_(12)-C_(13)双键或对C-28位的修饰.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熊果酸的化学结构修饰与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