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药学 >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杂志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杂志

Journal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중국약과대학학보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中国药科大学
  • 影响因子: 0.6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5048
  • 国内刊号: 32-1157/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28-115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江苏
  • 主编: 彭司勋
  • 类 别: 药学
期刊荣誉:
  • 褪黑素双层控释片的研制及体内外评价

    作者:张涛;陈兰;周远大;杨勇;邓履红

    目的:研制褪黑素双层控释片,研究其药动学性质.方法:以HPMC、硬脂酸为骨架材料,采用固体分散技术和双层压片工艺,制备褪黑素双层控释片.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体外释放和Beagle犬随机交叉口服单剂褪黑素片(3 mg)和褪黑素双层控释片(6 mg)后血浆中褪黑素浓度,推算药动学参数.结果:褪黑素双层控释片和褪黑素片有关药动学参数如下:t1/2Ke分别为(3.27±0.89),(1.21±0.52)h;cmax为(8.31±5.11),(11.27±3.77)ng/mL;tmax为(1.00±0.37),(0.50±0.18)h;AUCo~t为(38.03±16.45),(25.23±7.71)ng/mL·h.结论:研制的褪黑素双层控释片具有显著的速释和缓释作用特性.达峰时间与普通片没有显著性差异.体内平均滞留时间显著长于普通片.体外释放和体内吸收符合生理节律需要.褪黑素双层控释片的体外释放与体内吸收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 海洋真菌多糖YCP的拟糖蛋白制备及其免疫原性比较

    作者:赵虎;张华;陆莹;高向东

    目的:研究海洋真菌(Phoma herbarum YS4108)多糖YCP的免疫学性质.方法:将YCP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共价偶联,获得取代度(BSA/YCP)分别约为3、6和10的3种拟糖蛋白,经皮下分别接种ICR小鼠,测定免疫血清中多糖YCP的特异性抗体IgM和总IgG水平,以及半抗原和载体蛋白的特异性IgG亚型.结果:拟糖蛋白诱导小鼠产生强烈的抗YCP的IgM初次应答和IgG回忆应答.其中,抗多糖IgG亚型依次为IgG2a、IgG2b、IgG1和IgG3;而抗载体蛋白IgG亚型依次为IgG1、IgG2a、IgG2b和IgG3.结论:YCp诱导小鼠主要分泌IgG2a独特型抗体.

  • 糖肾平胶囊对糖尿病小鼠脾脏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兴;任敏;闫智勇;李崇前;郝晓锋

    目的:研究糖肾平胶囊作用于糖尿病小鼠后对脾脏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用高脂高糖饲料诱发C57BL/6J小鼠Ⅱ型糖尿病模型,口服给予糖肾平浸膏粉后提取脾脏mRNA,与基因芯片进行杂交,经扫描,计算机软件分析后观察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找到脾脏中相关表达基因.结论:糖肾平胶囊治疗糖尿病的机理与调节蛋白质代谢,预防血栓形成,降低细胞分裂增生能力有关.

  • 广东桑种子的化学成分

    作者:轧霁;张晓;叶文才;徐玉娟;施英

    目的:研究广东桑(Morus atropurpurea Roxb.)种子中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各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广东桑种子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蜕皮松(1)、无羁萜(2)、熊果酸(3)、柚皮苷(4)、柚皮素(5)、山柰酚(6)、槲皮素(7)、苯甲酸1-O-β-D-吡喃葡萄糖苷(8)、苯甲酸(9)及β-谷甾醇(10).结论: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鹿角对大鼠乳腺增生模型的治疗作用

    作者:徐国兵;王峥涛

    目的:研究中药鹿角、鹿角胶对大鼠乳腺增生的影响.方法:长期外源性注射苯甲酸雌二醇、黄体酮建立乳腺增生模型.给药4周后,取乳腺组织做病理切片;测定子宫指数、卵巢指数;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清中雌二醇(E2)、孕酮(P)、睾酮(T)、垂体泌乳素(PRL)、促黄体生成素(LH)和促卵泡生成素(FSH)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全部治疗组大鼠的乳头红肿、乳腺小叶、腺泡、导管增生均较轻;血清中E2、孕酮、睾酮、LH不同程度降低,PRL不同程度升高.结论:鹿角、鹿角胶对大鼠乳腺增生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但各指标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 人内皮抑素部分序列——Es-2的生物活性研究

    作者:徐寒梅;陈罗胜;殷润婷;奚涛

    目的:检测人工合成多肽Es-2抑制血管生成活性及其对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和鸡胚给药实验,观察Es-2对肿瘤细胞和鸡胚尿囊绒膜(CAM)上血管生成的抑制情况.建立C57BL/6黑色素瘤(B16F10)小鼠模型,以不同剂量皮下注射给药,测量各组小鼠皮下移植肿瘤体积变化和抑瘤率.结果:Es-2对肿瘤细胞无抑制现象;在CAM实验中,新生血管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C57BL/6小鼠给药10 d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Es-20 mg/kg组对小鼠黑色素瘤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其效果相当于10 mg/kg内皮抑素的治疗效果(P<0.05).结论:Es-2具有开发成抗肿瘤药物的前景.

  • 甲硝唑结肠定位微丸的体外释药机理

    作者:罗昕;平其能;柯学;佘佐彦

    目的:研究自制的甲硝唑结肠定位微丸的体外释药机理.方法:用电镜观察微丸在释药前后的变化,通过替换包衣材料来考察微丸的释药行为,通过改变释放介质的渗透压来考察微丸的体外释药特性.结果:乳糖代替HPMC包衣的微丸释药后衣膜也出现破裂;释放介质渗透压升高后微丸释药速率减慢,释药速率与膜内外渗透压差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结论:微丸的释药机制是介质通过外层EC膜向内渗透,内层的HPMC吸水缓慢水合、溶解,药物及丸心中的水溶性物质也随后溶解,外层EC膜在渗透压作用下发生破裂,药物在渗透压驱动作用下通过EC衣膜裂口向外扩散,从而达到延时释药的效果.

  • 龙胆苦苷在人尿中的含量测定及排泄研究

    作者:冯怡;邓远辉;曾星;刘弈明;梁伟雄;孙文基

    目的:建立固相萃取液质联用方法测定人尿中龙胆苦苷浓度,研究人体静脉滴注注射用秦龙苦素的主要代谢途径.方法:尿样加入咖啡因内标,经固相萃取后LC-MS/MS分析.色谱条件为:Rescek C8柱(150 mm×2.1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10 mmol/L醋酸铵缓冲液-乙腈(50:40:10),流速为0.2 mL/min,质谱检测采用多反应离子监测方式.12名健康受试者随机分组交叉静脉滴注80,240,400 mg药物,用本法测定各时段尿样的浓度.结果:龙胆苦苷在30~9 000 ng/mL线性良好(r=0.998 0),回收率为91.10%~96.21%,提取回收率为100.52%~103.83%,高、中、低浓度日内和日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24 h内3个剂量下原形药物在尿中累积排泄率分别为(76.59±10.02)%、(71.95±12.12)%、(79.76±8.54)%,累积排泄量与给药剂量呈正比,排泄高峰为0~5.5 h.结论:本方法适用于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注射用秦龙苦素在人体内主要是以原形龙胆苦苷经肾脏排泄.

  • 甘油对毕赤酵母高密度发酵表达重组水蛭素Ⅱ的影响

    作者:宋留君;周长林;窦洁;林健

    目的:考察甘油对毕赤酵母生长和重组水蛭素Ⅱ表达的影响.方法:在摇瓶和10L发酵罐中用含有不同浓度甘油的培养基培养毕赤酵母,测定毕赤酵母的生长和重组水蛭素Ⅱ的表达.结果:发酵培养基中初始甘油浓度为5g/L时,毕赤酵母生长速度明显加快;补料过程中甘油浓度大于70g/L时,毕赤酵母生长受到抑制.与不加甘油相比较,诱导表达期维持培养基中甘油浓度在5g/L以下,重组水蛭素表达可提前4 h,诱导30 h其活性达13 000 ATU/mL,比仅用甲醇诱导时效价提高了7.7%.结论:降低初始培养基中甘油浓度有利于毕赤酵母生长,补料过程中培养基甘油浓度应维持在抑制毕赤酵母生长的浓度之下,诱导阶段培养基中少量的甘油有利于水蛭素的表达.

  • 重组抑肽酶的生产工艺研究

    作者:董剑;吴梧桐

    目的:优化融合表达抑肽酶基因工程菌的发酵条件,分离纯化抑肽酶.方法:设计3因素3水平的正交实验,考查玉米粉浓度、诱导时间和诱导剂乳糖浓度对菌体生长及蛋白表达的影响;在30 L发酵罐中进行中试放大试验;菌体经超声破壁和离心得到融合蛋白包涵体,经Bio-gel P30凝胶过滤纯化复性,用FXa切割,回收目的蛋白,后用Resource RPC进行纯度验证.结果:融合蛋白的表达量为45%,包涵体复性率为70%以上,抑肽酶纯度为90%,总收率为32%,比活力为3.1 EPU/mg.结论:实现了含抑肽酶融合蛋白的较高表达,复性率及纯度达到较高水平,活力与天然产物相当.

  • 脱氢奎尼酸合成酶和奎尼酸脱氢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共表达

    作者:周长林;杨毅刚;窦洁

    目的:构建共表达载体pETDuet-aroB-qutB,在大肠杆菌中同时表达奎尼酸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脱氢奎尼酸合成酶(DHQase)和奎尼酸脱氢酶(QDHase).方法:分别以大肠杆菌(B21)和构巢曲霉(ATCC 24919)基因组为模板,采用PCR法扩增得到脱氢奎尼酸合成酶基因aroB和奎尼酸脱氢酶基因qutB,克隆接入pETDuet-1载体中,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在宿主菌中共表达脱氢奎尼酸合成酶和奎尼酸脱氢酶.结果:获得了包含pETDuet-aroB-qutB共表达载体的重组大肠杆菌.IPTG(0.5 mmol/L)诱导重组菌4 h后,脱氢奎尼酸合成酶和奎尼酸脱氢酶表达量分别占菌体总蛋白的18.7%和30.5%,酶活力为70.4 U/L、40.2 U/L,分别提高了14.1倍和22.3倍.结论:实现了脱氢奎尼酸合成酶和奎尼酸脱氢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共表达,为基因工程法生物合成奎尼酸奠定了基础.

  • PMEA-Na在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及其组织分布

    作者:王文艳;沈子龙;姚军;周国林;于飞龙;姚全胜

    目的:在进行9-[2-(磷酸甲氧基)乙基]腺嘌呤钠(PMEA-Na)SD大鼠慢性毒性研究的同时,研究其伴随毒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方法: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测定样品中的药物浓度,并进行血清生化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SD大鼠单次及多次iv给药(90 d,每天1次)后,在给药剂量范围内,PMEA-Na在大鼠体内的暴露量与给药剂量呈线性相关.在6,12和24 mg/kg剂量下,AUC分别为7.49,11.63,30.99 mg/L·h(单剂量)和11.43,25.19,54.20 mg/L·h(多剂量).肾脏中PMEA-Na浓度高,其次是肝脏和生殖器,且多次给药后其组织浓度升高.血清生化学检测指标AST、CRE、CK及CRE均升高(P<0.01).组织病理学检查未发现明显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结论:PMEA-Na经iv多次给药SD大鼠90 d后有毒性作用及蓄积现象,毒性作用靶器官主要为肾脏、肝脏和生殖器.

  • 小波变换-人工神经网络用于烟酸片的近红外快速、无损定量测定

    作者:高鸿彬;相秉仁;李睿;刘浩

    目的:研究采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结合小波变换-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用于烟酸片的无损含量测定.方法:所有光谱通过载有InGaAs检测器和光纤探头的傅立叶变换近红外装置获得.所有样品在12 000 cm-1到4000 cm-1扫描,每个样品光谱扫描64次,光谱预处理采用一阶导数.特定波段7 999.599~3 999.8 cm-1用于建模,线性范围:50%~150%.结果:预示集平均回收率100.06%,RSD%为1.5.为确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应用的可行性,预示集与参比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进行比较,采用配对比较t检验,近红外法与紫外光谱法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快速,简便,无损,能够用于烟酸片含量测定.

  • 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吸收机制研究

    作者:张海防;郭健新;黄罗生;平其能

    目的:研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羟A)在大鼠体内的吸收机制.方法:大鼠灌胃给药和大鼠胃肠道不同部位分别给药后,用HPLC测定羟A的血药浓度和胃肠道中羟A残留量;大鼠小肠推进实验.结果:橄榄油、维拉帕米和环孢素显著性促进羟A的吸收(P<0.01);橄榄油和川芎挥发油延缓了药物在肠道内的推进速度(P<0.01);羟A在胃内不吸收;羟A在肠道内的吸收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空肠、十二指肠、回肠;羟A在胃肠道内的稳定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回肠、胃、空肠、十二指肠.结论:大鼠口服羟A时生物利用度受胃肠道蠕动速度、P-糖蛋白、吸收部位及其在胃肠道内稳定性的影响.

  • 洛索洛芬钠缓释片在比格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作者:张蓓蓓;张尊建;田媛;汪洋;李先霞

    目的:建立犬血浆中洛索洛芬钠浓度的LC-UV定量分析方法,测定其在犬体内的血药浓度经时过程,评价缓释试验片和普通参比片的生物等效性.方法:血浆中加入内标酮洛芬,酸化后经乙酸乙酯5 mL提取,进行LC-UV测定.给药方案采用双交叉设计.采用BAPP 2.2程序拟合药物浓度-时间曲线,求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与普通片相比,缓释片的tmax、t1/2延长,cmax降低,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5.2±19.0)%.结论:本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准确性好.缓释片与普通片的吸收程度生物等效,且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

  • 一氧化氮供体型氢化可的松衍生物Ⅱ5的抗炎及血管舒张活性研究

    作者:丁大永;季晖;房雷;张奕华;李永齐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O)供体型氢化可的松衍生物Ⅱ5的抗炎活性及对大鼠主动脉环的松弛作用.方法:采用小鼠耳二甲苯致炎模型对硝酸酯类和呋咱氮氧化物类一氧化氮供体型氢化可的松衍生物进行抗炎活性筛选,用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模型、棉球肉芽肿模型进一步研究活性化合物Ⅱ5的抗炎作用,Greiss法检测化合物Ⅱ5体外NO的释放情况,大鼠胸主动脉环收缩性实验检测化合物Ⅱ5对血管紧张性的影响.结果:化合物Ⅱ5对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肿胀和角叉菜胶诱导的大鼠足跖肿胀的急性炎症,以及对棉球诱导的大鼠慢性肉芽组织增生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具有一定的剂量相关性.体外释放NO约在3 h时接近大释放值(0.905 μg/mL),在其后的3 h内较稳定(维持在0.905~0.957 μg/mL).对大鼠胸主动脉具有显著的舒张作用,其IG50为(139±57)nmol/L.结论:NO供体型氢化可的松衍生物Ⅱ5具有较强的抗炎活性,在体外能平稳释放低水平的NO,对大鼠胸主动脉具有明显的舒张作用.

  • LC-MS/MS研究紫杉醇自组装前体脂质体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及靶向性

    作者:仝新勇;周建平;谭燕;林文垚

    目的:对自制紫杉醇自组装前体脂质体(PSAP)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进行研究,并与市售紫杉醇注射液(Taxol)的组织分布特征进行了比较.方法:SD大鼠以5 mg/kg的剂量尾静脉注射PSAP及Taxol,建立LC-MS/MS方法,于给药后不同时间测定组织中的紫杉醇药物浓度,对两种制剂的大鼠体内组织分布特征和靶向性进行评价.结果:PSAP与Taxol组相比,肝、脾、卵巢、子宫中的药物分布明显高于Taxol组(P<0.05),在以上各组织中的相对摄取率(re)大于1;肺、肾中的分布与Taxol组无明显差异(P>O.05),而在心脏中的分布明显低于Taxol组(P<0.05).结论:紫杉醇自组装前体脂质体与市售注射液相比,大鼠体内配置发生明显变化,特别是提高紫杉醇在肝、脾、卵巢、子宫的药物分布同时降低心脏的分布,对于临床更好地治疗肝脾部、卵巢、子宫癌症和降低心脏毒性具有现实意义.

  • 枸橼酸钾及其缓释片中枸橼酸和钾的同时定量分析法

    作者:钱晓萍;刘文英

    目的: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HPLC-ELSD)同时测定枸橼酸钾中枸橼酸和钾的含量.方法:采用Synergi Fusion-RP80色谱柱(250 mm×4.6 mm,4 μm),以甲醇-水(含甲酸1%)(5:95)为流动相,流速为1 mL/min,柱温为室温;ELSD检测条件:漂移管温度为40℃,雾化气体压力为3.5 bar.结果:枸橼酸在0.24~11.85μg范围内,进样量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2,平均回收率为101.9%(n=9),RSD为2.5%(n=6);钾在0.07~3.61μg范围内,进样量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4,平均回收率为101.8%(n=9),RSD为1.3%(n=6).结论:本方法可用于枸橼酸钾中枸橼酸和钾的同时定量测定.

  • 胰岛素微乳大鼠肠道给药降糖作用的研究

    作者:孟博宇;平其能;熊净;高琴

    目的:比较两种含有不同乳化剂的W/O型微乳在大鼠不同肠段对胰岛素(INS)的促吸收作用.研究微乳以及结合促吸剂N-[8-(2-羟基苯甲酰基)氨基]辛酸钠(SNAC)对INS在大鼠十二指肠给药时的降糖作用.方法:用油水乳化法制备胰岛素W/O型微乳;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大鼠经时的血糖变化;采用分肠段给药的肠襻法比较两种微乳的主要促吸收部位;用大鼠十二指肠给药的方式,研究微乳及其与促吸剂SNAC结合后对胰岛素的肠道促吸收作用.结果:与溶液剂相比,遇水性介质易转化为反相微乳的微乳A,对胰岛素的主要促吸收部位在大鼠的回肠和结肠段.而遇水性介质后形成复乳的微乳B,对胰岛素的主要促吸收部位在大鼠的十二指肠以及结肠段.大鼠十二指肠给药时,微乳A中加入低剂量的SNAC就可以显著增加其降糖作用,并延长作用时间.结论:微乳制剂对胰岛素有显著的促吸收作用,促吸剂SNAC可以协同易发生转相的W/O型微乳显著增加胰岛素在肠道中的吸收.

  • 西洛司特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炎活性

    作者:向伟国;陈国华;吴斐华;李强;朱航昌

    目的:研究西洛司特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炎活性.方法:由4-(3-环戊氧基-4-甲氧基苯基)-4-氰基环己酮通过Darzens反应、重排和水解、酰胺化等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应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评价其抗炎活性.结果:合成了11个目标化合物Ⅳ1-11,其结构经IR、ESI-MS质谱、1H NMR和元素分析确证.结论: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均未见文献报道,初步药理筛选结果显示大部分目标化合物有不同程度的抗炎活性,其中Ⅳ10的抗炎活性与西洛司特相当.

  • 药物与hERG钾通道相互作用预测的研究进展

    作者:杜吕佩;杨倩;尤启冬;夏霖

    不少药物因临床发现有抑制hERG钾离子通道导致心律失常而被撤出市场,本文从hERG钾通道的生物学基础,阻断hERG钾离子通道的高危险性及采用计算机虚拟预测药物对hERG钾离子通道阻滞活性的研究方法分别进行了介绍和综述,并分别从基于受体和基于配体两个角度对各种预测药物阻滞hERG钾离子通道活性的方法的研究进行阐述和比较.

  • 串联质谱法研究2-嘧啶氧基-N-芳基苄胺类衍生物的气相化学反应

    作者:王昊阳;张祥;郭寅龙

    对串联质谱技术和红外多光子解离技术对2-嘧啶氧基-N-芳基苄胺类衍生物的气相反应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其中包括类型丰富的气相化学反应、气相Smiles反应、对氨基磺酰基阳离子的重排反应和气相脱水反应等.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