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Journal of Bengbu Medical College 방부의학원학보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安徽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 蚌埠医学院
  • 影响因子: 0.9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2200
  • 国内刊号: 34-106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6-37
  • 曾用名: 医学资料汇编杂志
  • 创刊时间: 197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蚌埠医学院学报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安徽
  • 主编: 祝延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巨大型垂体腺瘤36例临床分析

    作者:娄飞云;于振国;姜之全

    目的:探讨巨大型垂体腺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入路方法及效果.方法:对36例巨大型垂体腺瘤,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向及部位分别采用经蝶、经额下、额下经蝶、扩大经蝶、扩大额下硬膜外、额下-翼点等手术入路,并在显微镜下配合电磁刀实施手术治疗.结果:36例巨大型垂体腺瘤全切19例,近全切10例,大部切除7例,复发4例;病死1例.平均随访2年,证明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结论:依据巨大型垂体腺瘤的不同位置及生长方向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是提高全切率、降低死亡率及复发率的重要手段.显微手术结合电磁刀是安全切除肿瘤、保护下丘脑功能的关键.

  • 胃肠道肿瘤术后复发与肠粘连引起的肠梗阻临床分析

    作者:姜从桥;刘瑞林;郝博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复发和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区别和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复习了经手术治疗的86例胃肠道肿瘤术后出现肠梗阻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在临床上区别和治疗特点.结果:86例中粘连性肠梗阻39例,肿瘤复发47例,在复发组胃癌术后复发为多见(P<0.05),原发性肿瘤分化差的其复发引起肠道梗阻明显高于分化好引起的粘连性肠梗阻(P<0.01).症状上肿瘤复发组出现的恶心、呕吐及肛门停止排便排气低于粘连性肠梗阻(P<0.01).肿瘤复发的肠梗阻表现为不全性梗阻,口服泛影葡胺治疗多能缓解,但大部分患者部分症状仍存在,粘连性肠梗阻多为完全性肠梗阻(P<0.005),多需要手术.结论:低分化原发肿瘤、不全性肠梗阻、低发生率的恶心和呕吐及肛门停止排便排气的肠梗阻,多提示为肿瘤的复发,泛影葡胺治疗后梗阻缓解但仍有症状存在应首先考虑是肿瘤复发.

  • 术前口服可乐定对围麻醉期应激反应的影响

    作者:王南海;李晓立;林莉荔

    目的:探讨术前口服可乐定对颈部手术围麻醉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颈部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可乐定组(n=20),均采用一点法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局麻药用1%利多卡因和0.125%布比卡因混合液(不含肾上腺素).可乐定组在入室前90 min口服可乐定5 μg/kg.观察手术前夜、入室后和颈丛阻滞麻醉后血压、心率变化.结果:入室后,对照组的收缩压和心率较入室前夜均有升高(P<0.05);可乐定组血压差异无显著性(P>0.05).麻醉后,两组的血压和心率较麻醉前均显著升高(P<0.01),但可乐定组的各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术前口服小剂量可乐定能有效减轻围麻醉期的应激反应.

  • 经乳晕切口胸大肌后间隙隆乳术

    作者:赵天兰;李光早;徐静;葛树星;王怀谷;李旭文

    目的:介绍经乳晕切口胸大肌后间隙隆乳术及其优越性.方法:皮肤切口选在乳晕下方边缘3~9点处,切口长2~3 cm,乳腺不做切口或切口呈放射状位于皮肤切口下方近乳腺边缘处,胸大肌切口与胸大肌纤维方向一致.于胸大肌后分离出一大于假体2.5 cm腔穴,将乳房假体经乳晕切口放于胸大肌后.结果:经乳晕切口胸大肌后间隙隆乳术30例,切口均一期愈合,瘢痕不明显,乳房双侧对称,外形满意,手感柔和.结论:该术式隆乳是在直视下分离腔穴及放置假体,容易操作,乳晕切口与乳房轮廓线一致,术后切口瘢痕不明显,该手术可在门诊局麻进行,省时、方便.

  • 女性乳头溢液导管造影检查与病理诊断的对照观察

    作者:施勇;卢淑娇;陈述政;胡平;洪顺飞

    目的:评价导管造影检查对乳头溢液疾病诊断价值和准确性.方法:分析7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头溢液疾病的临床特征及导管造影钼靶照片表现,并与术后病理对照研究.结果:78例造影片中,钼靶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的53例,其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30例;乳腺导管扩张症17例,乳腺癌4例;其他乳腺疾病2例;造影片未显示或与术后病理不符合的为25例;导管造影对非哺乳期乳头溢液诊断的符合率为67.9%.结论:导管造影仍是乳头溢液疾病目前较可靠的方法,结合临床特征及触诊检查,仔细操作,可提高诊断与定位的准确性;与细胞学检查相结合有望提高乳腺癌的检出率.

  • 改良微型腹腔镜在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矛;庄严

    目的:探讨改良微型腹腔镜在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和操作特点.方法:对我院2001~2002年间应用改良微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50例作回顾性总结.结果:49例完成改良微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例中转为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组无并发症.结论:改良微型腹腔镜在胆囊切除术中有临床应用价值,其创伤更小,更趋完善.

  • 肾盂及肾后唇分层切开治疗复杂性肾结石20例

    作者:吕洪波

    目的:探讨复杂性肾结石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采用肾盂及肾后唇分层切开治疗复杂性肾结石20例;其中11例采用低温下肾动脉阻断法,9例采用两排扣锁式肾实质全层缝合法切开肾实质,然后从肾上盏颈经肾盂向肾下盏颈作一弧形切口,即可在直视下探查各肾盏取出结石,肾盂肾实质分层缝合.结果:16例结石一次完全取净,4例有1~3粒不等的残留结石,经体外冲击波碎石治愈.结论:肾盂及肾后唇分层切开具有结石取净率高、肾功能损害轻等优点,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较为理想的方法.

  • 格拉司琼预防腹腔手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

    作者:陈兰仁;黄萍

    目的:观察格拉司琼预防腹腔手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例腹腔手术患者,随机分成预防组(G)和对照组(C),每组30例.预防组于手术结束前10 min静脉注射盐酸格拉司琼3 mg,对照组不用.观察24 h恶心、呕吐的情况.结果:预防组2例出现PONV,且症状轻;对照组有12例出现PONV.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预注拉格司琼能有效预防PONV.

  • 毒鼠强中毒18例抢救体会

    作者:张晓华

    目的:探讨毒鼠强中毒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毒鼠强中毒的治疗经过.结果:治愈15例,其中4例使用二巯基丙磺酸钠治疗均治愈,且病程在5天以内.3例死亡.结论:尽快控制抽搐是治疗毒鼠强中毒的关键,二巯基丙磺酸钠能有效治疗毒鼠强中毒.

  • 鞘内注射阿米卡星及地塞米松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21例

    作者:孙辉;马骏

    目的:总结鞘内注射阿米卡星及地塞米松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效果.方法:对21例开颅术后并发颅内感染作回顾性分析,其中颅内肿瘤术后感染12例,脑外伤术后感染6例,先天畸形术后感染2例,脑脓肿术后感染1例.局部用药前作脑脊液常规及细胞学检查、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治疗中连续作脑脊液常规及细胞学检查.结果:治愈16例,显效4例,无效1例,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鞘内注射阿米卡星及地塞米松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肯定;具有方便、安全、经济及提高病灶区的抗生素有效浓度的优点.

  • 大黄和精氨酸对重症急腹症患者凝血功能和炎症介质的影响

    作者:刘牧林;鲍子雨;李晓红;方先业

    目的:探讨大黄和精氨酸对重症急腹症患者凝血功能和炎性介质的影响.方法:142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2分且APACHEⅡ评分≥13分的重症急腹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精氨酸治疗组(B组)、精氨酸加大黄治疗组(C组),在入院0天、4天、8天检测抗凝血酶Ⅲ(AT-Ⅲ)、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组织纤溶酶激活物(t-PA)及其抑制剂(PAI)、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介素-6,并计算各组DIC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结果:B、C两组GMP-140值下降、t-PA活性升高、PAI活性降低,C组AT-Ⅲ活性升高、TNF活性和IL-6值有所降低,B、C两组DIC发生率低于A组(P<0.05),C组MODS发生率低于A、B组(P<0.01),三组患者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精氨酸改善外科危重患者凝血功能,大黄减轻外科危重患者炎症反应,二者联合应用有望降低MODS发生率.

  • 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手术指征的探讨

    作者:鲁正;刘会春;高涌;刘金新;吴允明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手术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2001年收治的4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非手术治疗9例,早期手术治疗25例,延期手术治疗12例.结果:非手术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为11.1%,早期手术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0%和16.0%,延期手术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3%和41.7%,三组病死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手术对某些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仍是必需的;经短期治疗后,腹胀未明显改善或有加剧,应考虑手术.

  • 儿童癫痫54例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

    作者:齐中强;张万侠;郑利华

    目的:探讨小儿癫(疒间)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经临床及脑电图诊断为癫(疒间)的54例患儿进行临床观察,并根据发作类型选药;采用丙戊酸钠(VPA)或卡马西平(CBZ)单药治疗,并监测药物浓度及随访脑电图(EEG).结果:临床表现为全身性发作37例,局灶性发作17例.37例单用VPA治疗,6个月后发作获完全控制,VPA平均血药浓度89.2 mg/L;17例单用CBZ治疗,6个月后获完全控制,CBZ平均血药浓度6.37 mg/L.治疗前EEG异常52例,治疗后恢复34例.结论:小儿癫(疒间)的发作形式多种多样,具有反复发作、暂时性的特点.丙戊酸钠或卡马西平单药治疗小儿癫(疒间)具有良好的疗效,血药浓度监测对治疗有指导作用,脑电图不能作为判定疗效的唯一指标.

  • 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詹晓东;蒋成义;祖志将

    目的:探讨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43例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行鼓室成形术,其中鼓室成形术Ⅰ型26例,开放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Ⅱ型3例,开放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Ⅲ型14例.结果:手术后听力提高明显(P<0.001),手术成功率为88.4%,干耳率93.0%.结论:鼓室成形术Ⅰ型和鼓室成形术Ⅲ型能有效提高听力.耳甲腔成形和乳突腔骨膜瓣填充可增加干耳率.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病变的清理和重建中耳含气腔.

  • 肿瘤标志物在妇科非恶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丁惠群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在非恶性妇科疾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232例妇科住院患者常规行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卵巢癌抗原(CA 125)、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测定.结果:CEA、AFP在非恶性妇科疾病中均无升高,卵巢良性肿瘤时肿瘤标志物CEA、AFP、CA 125基本在正常范围内;CA 125在子宫肌腺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和盆腔炎患者明显升高,而盆腔炎时ESR、CRP明显升高.结论:肿瘤标志物CEA、AFP、CA 125不仅可用于卵巢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而且结合ESR等检测可用于子宫肌瘤、子宫肌腺病、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的鉴别诊断.

  • 肾脏疾病红细胞天然免疫功能观察

    作者:李莹;潘立民;张伊莉;王恩举;蒋伟杰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患者(肾功能正常及肾衰竭)的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ENIA)功能.方法:采用红细胞快速天然免疫黏附S 180肿瘤细胞实验方法,对肾脏病患者49例(肾功能正常者19例,肾衰竭者30例)进行研究.结果:患者肾功能正常组和肾衰竭组ENIA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肾脏病患者ENIA显著低下,并且随着病情的进展,肾功能的减退将进一步降低;ENIA检测可作为肾脏病临床免疫的测定指标,对肾脏病的发展、预后的判断都有重要意义.

  • 肝切除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22例分析

    作者:高涌;刘会春;刘金新;刘付宝

    目的:探讨提高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切除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切除的长径>10 cm肝海绵状血管瘤22例的手术资料,其中行右三叶切除1例,右半肝切除5例,Ⅵ段、Ⅶ段部分切除3例,Ⅴ、Ⅵ段及Ⅶ段部分切除1例,Ⅳ部分及Ⅴ段切除3例,近左半肝切除4例,Ⅱ、Ⅲ段切除5例.对巨大肝血管瘤采用全肝血流阻断或预置第一肝门阻断带及患侧肝动脉结扎法,注意第三肝门的处理.结果:全组3例术后出现右侧胸腔积液.术后12~21天均痊愈出院,随访6个月~5年,共18例,患者情况良好.结论:肝海绵状血管瘤行现代肝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彻底的方法,疗效好,术后并发症少.

  • 经皮给药治疗仪治疗小儿腹泻临床观察

    作者:蔡荣兰;刘琴;程丽

    目的:观察经皮给药治疗仪治疗小儿腹泻的效果.方法:治疗组采用经皮给药治疗仪及专用中药贴片治疗小儿腹泻38例,重症病例同时配合药物治疗;对照组32例,用药物治疗,观察72 h腹泻情况.结果:治疗组疗效(86.8%)优于对照组(62.5%)(P<0.05).结论:经皮给药治疗仪治疗小儿腹泻具有疗效好、无毒副作用、患儿易接受等优点.

  • 超低位直肠前切除吻合口瘘的诊治体会

    作者:骆杰;李仕青;李光华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超低位直肠前切除吻合口瘘的原因、诊断及预防措施.方法:复习9例超低位直肠前切除吻合口瘘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早期瘘(<5天)1例,中期瘘(7~12天)8例,1例行横结肠造口,8例行非手术治疗均治愈,非手术治疗时间平均为18(14~32)天.结论:吻合口瘘主要与全身营养状况、肠道准备情况、手术操作技巧、吻合口血供、张力及引流是否通畅有关.为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应做好充分的肠道准备,确保吻合口无张力及良好的血供,术后保持骶前引流通畅,并注意患者一般情况的调整.

  •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心律失常41例原因分析

    作者:余化标;谷力加;冯卫能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原因.方法:对169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患者进行连续心电监护,41例发生各种类型心律失常.比较年龄、术前心电图表现及食管、胃的吻合部位与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4.3%.其中60岁以上发生率33.3%,60岁以下19.3%;术前心电图异常者发生率38.7%,正常者21.0%;弓上吻合者发生率35.6%,弓下吻合者12.2%,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05).结论: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患者的年龄、术前心电图是否正常、食管胃吻合的部位有关.

  • 西咪替丁防治脑出血引起的应激性溃疡

    作者:伍德生;汪建超

    目的:探讨西咪替丁防治脑出血引起的应激性溃疡的疗效.方法:5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急诊入院后,除常规治疗外,同时加用西咪替丁静脉滴注,并与对照组比较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12.5%,远低于对照组的47.5%(P<0.005).结论:脑出血患者,提倡常规应用西咪替丁可防治其急性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 冷冻、微波及微波联合干扰素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观察

    作者:王永明;张敏;桑红

    目的:观察冷冻、微波及微波联合干扰素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4例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冷冻、微波及微波联合干扰素治疗,观察治疗后临床疗效及其复发率.结果:微波联合干扰素组的复发率为10.0%,明显低于冷冻组33.3%和微波组20.6%(P<0.05).结论:微波联合干扰素治疗尖锐湿疣能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率.

  • 青光眼巩膜下咬切术后浅前房原因分析与处理

    作者:谢中华;王梅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持续性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196眼青光眼进行常规滤过性手术,对其中46例发生持续浅前房的原因进行分析及治疗观察.结果:46例持续性浅前房主要原因为滤过引流过畅而致,浅前房程度(按Spacth法分级).Ⅰ度28眼,Ⅱ度14眼,Ⅲ度4眼.结论:引流过畅是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浅前房的原因;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可达到预防及治疗的目的.

    关键词: 青光眼 浅前房 治疗
  • 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治疗儿童病毒性脑炎23例

    作者:刘晓琳

    目的:观察免疫球蛋白治疗病毒性脑炎的疗效.方法: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与常规治疗组(B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A组疗效明显高于B组(P<0.01);A组退热、意识恢复和头痛、呕吐消失时间均比B组明显缩短(P<0.01~P<0.001).结论: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治疗病毒性脑炎为一安全、有效的方法.

  • 臀肌起止点小切口松解术治疗臀肌挛缩症

    作者:丁正强;王林;冯定祥

    目的:探讨治疗臀肌挛缩症合理的手术方法.方法:对36例臀肌挛缩症患者,采用髂嵴"弧形"小切口,切断臀肌挛缩带起点,继作股骨大转子后"S"形切口,"Z"形切断髂胫束并松解臀肌挛缩带粘连.结果:本组随访12~30个月,30例步态正常,下蹲近似正常;5例步态基本正常,屈髋稍受限;1例术后步态稍有改善,但行走时髋关节疼痛.结论:该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功能恢复快的优点.

  • 脑卒中后癫(疒间)34例临床分析

    作者:赵明芳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癫(疒间)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方法:对437例脑卒中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门诊随访.结果:继发癫(疒间)34例(7.8%),其中急性期(脑卒中1个月内)发作19例,恢复期(1~6个月)发作11例,后遗症期(0.5~2年)4例.其中发生于脑出血患者11例,发生率6.5%;脑梗死患者18例,发生率7.3%;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例,发生率25.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脑卒中为中、老年新发癫(疒间)的主要病因,脑叶卒中后继发性癫(疒间)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部位.

  • 少量自发性气胸抽气治疗30例临床分析

    作者:黄海彬;王刚;黄强华;程晋霜

    目的:观察少量自发性气胸抽气治疗的疗效.方法:治疗组,使用人工气胸器(箱式),在抽气前、抽气300 ml及抽气后分3次测胸内压,取吸气末压力读数(即大负压)为监测指标,以每次抽气量<500 ml、吸气末压力<-8 cmH2O为宜;对照组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肺完全复张时间4±1.1天,对照组16±2.4天,两组差异有显著性(t=24.90,P<0.001).治疗组经1次抽气治愈21例(70%).结论:对少量自发性气胸穿刺抽气治疗能明显缩短住院时间,疗效肯定,特别适合老年患者.

    关键词: 气胸 穿刺术
  • 缩窄性心包炎手术治疗80例分析

    作者:李小军;刘学刚;唐震;史向前;王祖义;刘以尧

    目的:回顾性分析外科手术治疗缩窄性心包炎的效果.方法:80例病程1个月~20年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均行心包切除.采用左前外侧切口62例,正中切口18例;其中体外循环下心包切除8例.结果:本组病死4例(5.00%).随访61例,其中治愈49例(88.33%),好转8例(13.11%),无效4例(6.56%).结论:缩窄性心包炎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手术径路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切除范围可根据病例情况确定.对于重症缩窄性心包炎或合并心内病变需外科手术治疗者,可在体外循环下手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全植入式化疗预防胃癌术后腹腔复发疗效观察

    作者:胡霜久;马小庆;查润生;王心存

    目的:探讨全植入式(drug delivery system,DDS)动脉灌注化疗对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预防腹腔复发的疗效.方法:将102例可切除的进展期胃癌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7例)在行胃癌根治术的同时,植入DDS,术中及术后经DDS灌注化疗.对照组(35例)不植入DDS,术后行静脉化疗.结果:治疗组3年生存率58.2%,对照组3年生存率37.1%(P<0.05).治疗组腹腔复发率46.3%,对照组腹腔复发率80.0%(P<0.01).结论:全植入式腹腔动脉灌注化疗对预防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腹腔复发、延长生存期的疗效明显优于静脉全身化疗.

  • 铃蟾肽、P物质受体脱敏对迟慢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影响

    作者:柯道平;孔德虎;王刚;祝延;黄振信

    目的:探讨豚鼠肠系膜下神经节(IMG)细胞铃蟾肽(bombesin,Bom)、P物质(substance P,SP)受体间相互作用及对迟慢兴奋性突触后电位(ls-EPSP)的影响.方法:离体细胞内记录,并观察细胞的去极化、ls-EPSP的时程、幅度.结果:SP受体脱敏可使SP敏感细胞的ls-EPSP阻抑,但对Bom去极化无影响;Bom受体脱敏可使Bom敏感细胞的ls-EPSP阻抑,但对SP受体去极化无影响.结论:Bom、SP可通过各自的突触后膜受体形成ls-EPSP,无交互脱敏现象.

  • 尖吻蝮蛇蛇毒对弓形虫速殖子侵入Hela细胞的影响

    作者:陈兴智;孙新;沈继龙;胡守锋

    目的:观察刚地弓形虫速殖子在来源于安徽省南部地区的尖吻蝮蛇蛇毒的作用下侵入Hela细胞的数量,探讨尖吻蝮蛇蛇毒对弓形虫速殖子侵入Hela细胞的作用.方法:以不同浓度尖吻蝮蛇毒加入分孔培养的细胞中,于不同时间观察感染弓形虫速殖子细胞的数量.结果:尖吻蝮蛇蛇毒对弓形虫速殖子侵入细胞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弓形虫速殖子在蛇毒的作用下在同一时间内对宿主细胞侵入的数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但不同剂量的尖吻蝮蛇毒对弓形虫速殖子侵入细胞的作用差异无显著性(P>0.05).5.0 μg/ml和0.25 μg/ml的剂量分别比对照组平均提高了125.49%和81.37%.结论:尖吻蝮蛇毒可以明显增加弓形虫速殖子对宿主细胞的感染率.

  • 肺结核患者PBMC膜白介素-2受体(CD25)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健;李朝品;刘智;刘炳祥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膜白介素-2受体(CD25)表达在肺结核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BSA)法检测肺结核、支气管肺炎患者T细胞亚群及植物血凝素(PHA)诱导前后CD25表达水平.结果:支气管肺炎患者CD3+、CD4+、CD8+水平分别为(62.32±6.34)%、(47.52±7.16)%、(32.12±6.55)%,CD4+/CD8+ 比值为1.52±0.43,PHA诱导前后CD25水平分别为(4.56±1.52)%、(35.12±7.21)%.空洞型肺结核CD3+、CD4+、CD8+、CD4+/CD8+水平分别为(41.13±5.25)%、(43.38±5.15)%、(36.25±3.46)%和1.15±0.21,非空洞型肺结核CD3+、CD4+、CD8+、CD4+/CD8+水平分别为(46.29±5.60)%、(47.21±4.86)%、(32.36±4.03)%、1.46±0.25,相互比较CD3+、CD4+/CD8+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和P<0.05).空洞型肺结核与非空洞型肺结核患者PHA诱导前后CD25水平分别为(2.13±1.14)%、(27.25±3.50)%和(3.43±1.35)%、(31.14±4.11)%,两者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肺结核病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CD25表达水平降低,CD25表达水平与肺结核病的病情似有一定关系,其对肺结核病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4-1BB(CD137)配体在几种肿瘤细胞株上的表达

    作者:吴俊英;钱峰;张海峰;吕合作;李柏青

    目的:研究4-1BBL在几种人肿瘤细胞株上的表达.方法:用RT-PCR法检测肿瘤细胞内4-1BBLmRNA水平的表达;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膜表面4-1BBL的表达.结果:4-1BBL在Jurkat细胞株上高表达(98.97%),在HL-60和K562上表达较低(分别为24.77% 和19.23%),而在HT-29细胞株上基本不表达(2.13%).结论:4-1BBL在不同肿瘤细胞株表达水平不同.

  • 钙通道拮抗剂增强内吗啡肽镇痛效应的研究

    作者:李正红;单立冬

    目的:观察钙通道拮抗剂与内吗啡肽-1(endomorphin-1,EM-1)联合外周应用对大鼠的镇痛效应.方法:痛阈测定选用电刺激鼠尾-嘶叫法.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不同剂量的EM-1(12.5 μg/kg,25 μg/kg,50 μg/kg)或维拉帕米(verapamil,50 μg)加EM-1(12.5 μg/kg,25 μg/kg,50 μg/kg)联合用药.注药15 min后测定痛阈.结果:EM-1单独应用时,镇痛效应确切,在所试剂量范围内与剂量有关.维拉帕米与不同剂量EM-1联用,可显著增强EM-1的镇痛效应.预注受体阻断剂Cyprodime的试验表明:维拉帕米增强EM-1的镇痛作用与阿片受体有关.结论:钙通道拮抗剂可增强EM-1的镇痛作用.

  • 猪带绦虫孕节内虫卵数量的观察

    作者:方强;孙新;夏惠;胡守锋;沈继龙

    目的:了解猪带绦虫成虫成熟孕节内虫卵数量.方法:对10条猪带绦虫的50片成熟孕节以胃蛋白酶法消化,收集虫卵,以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结果:猪带绦虫每节成熟孕节内虫卵数量不等,少为550个,多为172 500个,平均为26 891个.不同虫体间孕节内虫卵数的差异较同一虫体间的差异显著.结论:猪带绦虫成虫成熟孕节内虫卵数量不等,可有悬殊的差别.

  • 三种方法检测鼻咽癌细胞株SF2的结果分析

    作者:江浩;夏云飞;钱剑扬;崔念基;梁永钜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方法检测鼻咽癌细胞株2 Gy照射后细胞的存活分数(survival fraction at two grey, SF2)的优劣和结果的相关性.方法:选用4种鼻咽癌细胞株CNE1、CNE2、SUNE、SUNE1,分别用平板克隆形成试验、MTT比色法和微量细胞克隆形成法测定其SF2的值.结果:三种方法测得的SF2值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3、0.994和0.973(P<0.01).结论:MTT比色法和微量细胞克隆形成法可以代替传统的克隆形成试验来测定细胞株的SF2,且具有微量、快速、简便、经济等优点.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外周血细胞免疫表型分析

    作者:李玉云;王瑞英;杨吉成

    目的:探讨糖基磷脂酰肌醇锚蛋白(GPI-AP)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细胞上的表达情况.方法:利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和流式细胞仪的方法,对20名正常人、36例MDS、42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和再障-PNH(AA-PNH)综合征患者的外周血细胞表面GPI-AP:退变加速因子(DAF,CD55)和反应性溶血膜抑制物(MIRL,CD59)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部分MDS患者血细胞有GPI-AP的缺乏,缺陷红细胞、粒细胞异常率均明显低于PNH或AA-PNH综合征患者(P<0.005).结论:部分MDS患者血细胞有锚蛋白的表达缺陷,缺陷细胞的检出率较低且以Ⅱ型细胞为主.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骨髓细胞学鉴别

    作者:杨斌

    目的:探讨骨髓细胞形态学变化特征在鉴别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巨幼细胞性贫血(MA)中的意义.方法:用形态学方法分析两类疾病患者骨髓粒系、红系和巨核系细胞形态学特征.结果:MDS的粒系、红系和巨核系细胞病态变化阳性率、有核红细胞糖原染色(PAS)阳性率较MA为高(P<0.005),外周血幼稚粒细胞和幼稚红细胞阳性率、骨髓粒系及红系细胞巨幼变阳性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MA的巨幼变幼红细胞体大于MDS相应阶段的幼红细胞胞体(P<0.05和P<0.01).结论:MDS在骨髓粒系、红系和巨核系细胞病态改变、巨幼变幼红细胞胞体、PAS阳性上与MA差异有显著性,这些特点将有助于MDS与MA的鉴别诊断.

  • 血清Ⅳ型胶原和层粘连蛋白检测在肝纤维化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周健;李自生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血清Ⅳ型胶原(Ⅳ-C)和层粘连蛋白(laminin,LN)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检测98例肝病患者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慢性活动性肝炎(CAH)和肝硬化(LC)组血清Ⅳ-C、LN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急性肝炎(AH)、慢性迁延性肝炎(CPH)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Ⅳ-C和LN的测定对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肝病患者病情的进展、转化及抗纤维化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TNFR、IL-6、IL-8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魏方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8、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水平与病情发展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分别检测80例慢性活动性肝炎、20例重型肝炎患者的IL-6、IL-8、sTNFR水平.结果:慢性活动性肝炎及重型肝炎组血清IL-6、IL-8、sTNFR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慢性活动性肝炎除IL-6外(P>0.05),其余各指标均低于重型肝炎组(P<0.01).结论:测定乙肝患者血清IL-6、IL-8、sTNFR水平对判断预后、监控病情及考核疗效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微粒子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妇科患者血清CA 125的应用

    作者:许文龙;王红旗;张国祥;张福林;张群威

    目的:探讨微粒子酶联免疫分析法(MEIA)在女性生殖器疾病患者血清CA 125检测中的准确性、正常参考值及其应用前景.方法:对MEIA法测定女性生殖器疾病患者血清CA 125含量进行方法学检测,同时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和放射免疫法(RIA)相比较,并检测461例妇科病患者血清CA 125水平.结果:该方法低检测限可达2 u/ml,批内平均变异系数(CV)为8.7%,批间CV为10.7%,高、中、低3个浓度的平均重现率为98.7%,实验结果与目前国内使用的ELISA法和RIA法高度相关(r=0.969和r=0.975).MEIA法检测CA 125正常参考范围定为0~35 u/ml.结论:MEIA法灵敏度高、重现率好,检测迅速准确,易于自动化操作且无放射性污染,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 丙泊酚的血管扩张机制对临床的启示

    作者:杜金广;唐显玲

    丙泊酚(propofol)是一种新型快速短效的静脉全身麻醉药.1977年临床实验成功,1984年改良成乳剂.因其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临床静脉麻醉和重症患者的镇静.但其对心血管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引起平均动脉压下降.现研究表明[1],丙泊酚引起的血压下降与其对血管的扩张作用及对心肌的抑制作用有关,而其中对血管扩张的影响主要是丙泊酚对交感神经的影响和对阻力血管壁的直接扩张作用有关.阻力血管壁主要由内皮层、平滑肌和弹力纤维组成,而平滑肌的肌源性张力是决定外周阻力的主要因素.阻力血管的舒缩活动又受植物神经、循环内的活性物质及内皮因子的调节来影响循环血压.本文就近年报道的有关丙泊酚直接或间接影响血管平滑肌舒缩活动而产生低血压的可能机制作一综述.

  • Schwann细胞培养的研究进展

    作者:宁仁德;周建生

    Schwann细胞由Schwann于1839年首次发现并命名,它是一种神经胶质细胞,在周围神经系统中包绕轴突形成或不形成髓鞘.近年来对周围神经的深入研究发现,Schwann细胞的功能极其活跃,它能分泌各种神经因子,维持周围神经的微环境,产生细胞外基质和细胞黏附分子,这些都与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再生有密切关系,尤其在神经系统损伤后功能的恢复上有重要作用[1].目前对Schwann细胞的研究已进展到细胞和分子水平上,但许多研究资料来源于对Schwann细胞的培养,因此本文就Schwann细胞的培养技术历史及当前培养技术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 气管插管全麻开胸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作者:王翠琴;全晓国;李彩琼;罗秀丽;梁建兰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开胸手术涉及到呼吸、循环、消化三大系统的器官,由于手术创伤、麻醉侵袭,术后易引起心律失常、高血糖等一系列不良反应.本文就气管插管全麻开胸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原因进行分析和归类,并提出护理对策,以求减少开胸手术心律失常的发生.

  • 小儿有机氟灭鼠药中毒的急救护理

    作者:邢彩英

    近年来,由于小儿误服有机氟灭鼠药调制的毒鼠食饵致中毒事件时有发生.现将我科1998年1月~2001年2月收住的34例小儿有机氟灭鼠药中毒护理体会作一介绍.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23例,女11例;年龄9个月~9岁.均系误服.34例均表现为全身阵发性强直性抽搐,其中15例处于昏迷状态,9例入院时有呕吐症状.9例脑电图有不同程度的异常,6例伴性放电.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观察与护理

    作者:于继英;郭莹;陶治荣;杨茹

    目的:总结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对比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组)组与对照组(C组)疗效,并行系统整体护理,以患者健康为中心制定适合每个患者的护理措施.结果:G组升高白细胞的疗效明显高于C组(P<0.001).结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升高白细胞作用显著,患者易掌握"自我护理技巧",缩短了住院日.

  • 高压氧舱内医院感染的控制

    作者:杨民莉

    目的:为保证高压氧治疗的有效性,采取措施,控制氧舱及用具的细菌菌落数,杜绝医院感染.方法:对舱内空气、吸氧专用装置进行消毒.结果:空气菌落数控制在≤500 cfu/m3,物品菌落数控制在≤10 cfu/cm2,避免了外源性医院感染.结论:合理安排舱次,坚持每周消毒及特殊舱次的消毒,可杜绝高压氧治疗时医院感染.

  • 脑卒中失语患者48例语言训练护理体会

    作者:徐秀月;段晓霞

    目的:提高失语患者的言语表达和理解能力.方法:对48例失语患者进行早期以语言训练为主的护理.结果:48例患者中41例有效,7例无效.结论:通过语言训练,大多数患者的言语功能可以恢复.

  • 盐酸普罗帕酮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的确立

    作者:石庆平;张大萍;邢蓉

    目的:验证盐酸普罗帕酮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可行性.方法:通过抑制/增强试验确定盐酸普罗帕酮注射液的有效稀释浓度和细菌内毒素限值.结果:0.35 mg/ml的盐酸普罗帕酮溶液无干扰作用,其内毒素限值符合规定.结论:盐酸普罗帕酮注射液可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来控制其细菌内毒素含量.

  •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复方氯霉素洗剂主药含量

    作者:邢蓉

    目的:建立复方氯霉素洗剂中氯霉素和水杨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消除组分间干扰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氯霉素含量测定波长为275 nm、249 nm,对应平均回收率99.8%(s=0.43,n=6);水杨酸含量测定波长为301 nm,251 nm,对应平均回收率99.4%(s=0.74,n=6).结论: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复方氯霉素洗剂主药含量简便、快速、准确.

蚌埠医学院学报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