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内质网蛋白27(ERp27)在小鼠卵母细胞的定位及在精卵融合中的作用

    作者:王锦凤;肖露;王若琳;钱卫平;周亮

    目的 探讨内质网蛋白27(ERp27)在小鼠卵母细胞的表达定位,以及该蛋白在小鼠精卵融合中的作用. 方法 将性成熟后的小鼠促排卵后,取出卵母细胞,并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阴性对照组(与正常血清IgG共孵育)、抗ERp27抗体封闭组(与抗ERp27单克隆抗体共孵育),用免疫荧光法检测ERp27在小鼠卵母细胞上的定位;通过穿卵实验观察抗ERp27抗体对受精率、受精指数的影响. 结果 免疫荧光结果显示ERp27在小鼠MI期卵母细胞主要分布在胞浆的周边区域中,在MⅡ期卵母细胞则均匀分布于卵母细胞胞质;穿卵实验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及抗ERp27抗体封闭组受精率分别为90.91%、89.13%和7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精指数分别为(5.20±1.32)、(5.40±1.07)和(3.20±0.92),抗ERp27抗体封闭组的受精指数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p27在小鼠MI及MⅡ期卵母细胞中均有表达,该蛋白可能与精卵融合有关.

  • 间接免疫荧光法对9种呼吸道感染病原体IgM抗体的检测及结果分析

    作者:吴丽霞;孙超;赵玉红;刘姝;赵雅楠;周福新;王捷;丁鹏

    目的:分析IgM抗体检测在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及医联体合作等医院收治的24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的病原体IgM抗体,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240例样本中IgM抗体阳性检测结果的患者共计152例,占比总患者的63.33%.在阳性结果中: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IgM抗体阳性比例为37.50%;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 A,FluA)IgM抗体阳性比例为7.24%;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 B,FluB)IgM抗体阳性比例为7.89%;副流感病毒(human parainfluenza virus,PIV)IgM抗体阳性比例为11.84%;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IgM抗体阳性比例为7.89%;腺病毒(adenovirus,ADV)IgM抗体阳性比例为9.21%;柯萨奇病毒B组(coxsackievirus group B,Cox B)IgM抗体阳性比例为9.87%;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CP)IgM抗体阳性比例为5.92%;嗜肺军团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LP)IgM抗体阳性比例为25.66%.结论:通过检测可以看出,本次研究对象中,引起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主要为肺炎支原体,其次为嗜肺军团菌;流感病毒中副流感病毒导致的呼吸道感染几率相对较高.因此,可以针对这几类病原体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降低呼吸道感染的几率.

  • 几种抗精子抗体检测方法的探讨

    作者:

    免疫性不育作为男性不育的病因之一日益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研究较深入且与临床关系较密切的是抗精子免疫与不育[1].笔者应用间接免疫荧光(Ⅰ-IFT)技术,与普遍采用的浅盘凝集试验(TAT)、精子制动试验(SIT)进行抗精子抗体检测的对比观察.

  • 中朝边境地区鼠中斑点热立克次体的调查研究

    作者:王卓;于淼;杨慎江;邱广斌;翟如波;郭醉元;冯立;吴益民

    目的 了解中朝边境地区鼠类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FGR)情况.方法 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间接免疫荧光(IFA)对吉林、辽宁采集的野鼠样本进行ompA基因片段检测和血清抗体调查.结果 PCR检测鼠脾样本共132份,阳性14份,阳性率10.61%.其中,集安和宽甸阳性率分别为7.58%、13.64%,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64).不同鼠种检测阳性率以黑线姬鼠为高13.79%,次为林姬鼠8.0%.IFA检测鼠血清115份,阳性20份,阳性率17.39%.其中集安、宽甸、珲春阳性率阳性率分别为11.76%、14.63%、25%,三地鼠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55).不同鼠种中,除褐家鼠和鼩鼱外,其余鼠种检出阳性率均较高(16.88%~33.33%).结论 调查地区野鼠中SFGR感染普遍,说明存在SFGR自然疫源地.

  • 河南省信阳地区鼠类感染立克次体的调查

    作者:付秀萍;张景山;申晓靖;栾明春;李孟磊;张丽娟

    目的 了解河南省信阳疫区鼠类中恙虫病东方体、斑点热及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感染状况.方法 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对信阳市淮滨县捕获的家鼠肝、脾、肾、血液标本进行扩增恙虫病东方体、斑点热群及斑疹伤寒群立克次体热休克蛋白(groEL)基因并测序分析.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IFA)对家鼠血清标本进行斑疹伤寒病原体、恙虫病东方体特异抗体检测.结果 共捕获鼠62只,其中内脏标本中检出恙虫病东方体10份(16.13%),斑疹伤寒立克次体5份(8.06%),斑点热群立克次体4份(6.45%);血液标本中检出恙虫病东方体5份(8.06%),斑疹伤寒群立克次体4份(6.45%),斑点热群立克次体1份(1.61%).有5份标本同时检出恙虫病和斑疹伤寒,复合感染率为8.06%.在鼠内脏标本中检测到2株蚤传斑点热病原体R.felis.用IFA检测26份鼠血清抗体,3份恙虫病阳性(11.5%).结论 信阳地区啮齿动物宿主鼠类标本中检测出恙虫病东方体、斑点热群和斑疹伤寒群立克次体,存在复合带菌状况,鼠血清恙虫病东方体特异抗体流行率较高.

  • 新生儿肾综合征出血热一例报告

    作者:张崛

    患儿出生后第15 d,祖籍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4月1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1 h后急诊入住昌平区医院.经查:体温39.0℃,呼吸46次/min,心率150次/min,全身皮肤青紫,双侧腹股沟及大腿内侧可见多个细小出血点;脐带无脱落,脐窝红,有少许脓性分泌物;血小板97×109/L,白细胞12.8×109/L,其中,中性粒细胞68.7%,淋巴细胞21.9%.4月5日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抗体,抗-IgG阳性(1∶1 280),抗-IgM阳性,确诊为HFRS伴新生儿脐炎,4月9日治愈出院.患儿3月16日孕足月自然分娩于北京二毛纺织集团职工医院,产程顺利,未有皮肤及粘膜损伤,一般情况好.其母17日发烧(体温38.4℃),次日转诊昌平区医院,确诊为HFRS,于19日转北京地坛医院治疗,后治愈出院.患儿从出生到其母转诊昌平区医院,期间有近30 h母女密切接触,其中包括母乳喂养.其母住院期间,患儿由家人用奶粉人工喂养,出院后母婴同室,由其母人工喂养直到发病.检索国内外有关资料,如此低年龄发病尚属少见,是否为垂直传播尚难定论,其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有待进一步调查.

  • 生殖细胞核因子在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分化中的表达

    作者:王菊;陈芳;宋勇;周宗瑶

    目的 将分离纯化的小鼠精原干细胞(SSCs)体外培养并诱导分化,检测生殖细胞核因子(GCNF)在小鼠SSCs诱导分化前后的表达.方法 用干细胞因子(SCF)诱导小鼠SSCs向精母细胞分化,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和RT-PCR,检测GCNF在小鼠SSCs诱导分化前后的表达.结果 小鼠SSCs向精母细胞诱导分化前后,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进行形态学观察,细胞形态未发生明显变化,仍然呈圆形或椭圆形,核较大;间接免疫荧光及RT-PCR结果均显示,原代培养的小鼠SSCs呈现GCNF阴性,但是向精母细胞诱导分化2d后,GCNF开始表达.结论 GCNF在体外培养小鼠SSCs向精母细胞分化的早期有表达,提示GCNF可能参与了SSCs的早期分化.

  • 生殖细胞核因子及Oct-4在P19细胞系诱导分化中的表达

    作者:王菊;熊承良;高启云;李红钢;王苗;赵凯;周宗瑶

    目的 体外培养未成熟畸胎瘤细胞(P19细胞)并诱导分化,检测生殖细胞核因子(GCNF)及Oct-4在P19细胞诱导分化前后的表达.方法 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P19细胞分化,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和RT-PCR方法检测GCNF及Oct-4在P19细胞诱导分化前后的表达.结果 Oct-4在P19细胞诱导前呈强阳性表达,诱导2d后表达下降;而GCNF在P19细胞诱导前呈阴性表达,诱导2d后呈阳性表达.结论 GCNF参与了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体外分化.GCNF可能是通过下调Oct-4基因的表达参与了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分化.

  • 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蚊新菌株LLP29对白纹伊蚊作用机理的研究

    作者:张灵玲;关怡;张易;季君淘;关雄

    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白玉兰叶片上分离获得1株新的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LLP29,内含cyt1Aa6杀蚊基因.纯化的Cyt1Aa6毒素蛋白对白纹伊蚊幼虫和C6/36细胞都有高效活性.为更好地利用该菌株对白纹伊蚊进行生物防治,本试验以白纹伊蚊敏感品系及C6/36细胞为研究对象初步研究了其作用机理.免疫荧光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结果表明:Cyt1Aa6毒素蛋白主要结合于C6/36细胞膜和白纹伊蚊幼虫中肠上.

  • ACBD3基因片段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

    作者:马良;程永婷;赫聪慧;贾晓晖;李萍;贾天军

    目的 构建ACBD3基因片段真核表达载体并表达蛋白,为研究其与肺炎衣原体包涵体膜蛋白Cpn0308/Cpn0147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方法 根据与肺炎衣原体包涵体膜蛋白Cpn0308/Cpn0147作用的配体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以HeLa细胞cDNA为模板,通过PCR获得ACBD3基因片段,与pcDNA3.1 +/Flag质粒经双酶切后在T4连接酶作用下连接,构建表达载体pcDNA3.1 +/Flag-ACBD3,经菌落PCR、双酶切及质粒测序鉴定后转染He-La细胞,采用Western blot与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目的蛋白表达. 结果 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约883 bp,与预期相符.经菌落PCR、双酶切验证及测序分析重组质粒构建成功.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重组质粒转染后的HeLa细胞,观察到表达的蛋白位于细胞胞浆;SDS-PAGE检测表达蛋白分子质量单位(Mr)为33.5×103,与预期相符. 结论 成功构建了pcDNA3.1 +/Flag-ACBD3真核表达载体并实现目的蛋白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及其与肺炎衣原体包涵体膜蛋白Cpn0308/Cpn0147之间的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 Cpn0147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赵霞;贾天军;李萍;贾晓晖;李婷;程永婷

    目的 构建肺炎衣原体Cpn 0147基因真核表达重组质粒,为进一步研究其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打下基础. 方法 以Cpn AR39株基因组为模板,以Cpn0147全长编码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将Cpn0147基因插入至pcDNA3.1 +/His/Myc载体,构建pcDNA3.1+ /His/Myc Cpn0147重组质粒,经双酶切及测序鉴定后转染至HeLa细胞中,采用RT-PCR检测重组质粒转染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法及Western blot检测Cpn0147蛋白在细胞中的表达.试验设pcDNA3.1 +/His/Myc载体为阴性对照. 结果 从CpnAR39株基因组DNA中扩增出Cpn0147基因片段,大小466 bp,经双酶切、连接、转化、筛选,得到pcDNA3.1 +/His/Myc-Cpn0147重组质粒,序列测定证实与GenBank CpnAR39株Cpn0147基因序列一致;RT-PCR扩增出Cpn0147基因,与理论大小一致;免疫荧光检测重组质粒转染后HeLa细胞胞浆观察到红色荧光,对照组无荧光;Western blot检测到特异反应条带位于16 kd,对照组无此条带. 结论 成功构建pcDNA3.1 +/His/Myc-Cpn0147重组质粒并在真核细胞内表达Cpn0147蛋白,为进一步研究其分子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 清流县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流行病学监测

    作者:邹水祯;刘源彬

    清流县位于福建省西部,武夷山南端,辖14个乡(镇),人口121 129人.居民大都居住在平均海拔270~650 m之间,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有利于丝虫病的流行,为马来丝虫病中度流行区,1958年微丝蚴阳性率为9.20%.主要传播媒介为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经长期积极防治,1979年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随后转入消除丝虫病的监测阶段.1 内容与方法1.1 病原学监测采取纵向监测与横向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居民(包括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出生儿童、兵役体检及外来流动人口)感染率及其密度调查,以了解有无新病例出现.1.2 血清学监测在原丝虫病流乡、村,对基本消除丝虫病后出生儿童进行采样做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

  • 基因工程表达的EB病毒抗原在鼻咽癌及高危人群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王慧娟;皮国华;谷淑燕

    1967年Henle证明在鼻咽癌病人的血清中存在EB病毒特异性的IgA抗体,近30年来,检测EB病毒壳抗原的IgA抗体是鼻咽癌血清学诊断和高危人群筛查的主要方法,广泛地用于临床诊断和前瞻性血清流行病学研究,在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提高生存率上起了重要作用(2)。但是,至今仍使用B95-8细胞涂片,以间接免疫荧光或免疫酶方法检查血清中的抗体。检测方法繁琐,细胞中EB病毒其他相关抗原的干扰,影响检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Luka等人1984年建立了ELISA检测血清中抗体,其敏感性较细胞涂片检测方法提高100~1 000倍(3),但是,从B95-8细胞中提取病毒壳蛋白作为诊断抗原,受细胞中自然表达的EB病毒壳抗原(VCA)量的限制,不可能实际应用,但向人们揭示了以基因工程表达的蛋白作为诊断抗原的

  • 脑心肌炎病毒鉴定方法的初步研究

    作者:徐静;李树香;岳野;王欣怡;刘敬;凌媛;许丽锋

    目的 摸索建立脑心肌炎病毒(EMCV)鉴定方法.方法 根据GenBank中EMCVVR-129B序列设计引物,提取病毒RNA,进行RT-PCR,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片段大小.将DNA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相同毒株EMCV序列进行比对.以RK细胞培养的全病毒作为免疫原制备抗血清,用于建立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IFA)及中和试验方法,并验证方法精密性和特异性.制备抗GST-VP1和抗GST-VP2多克隆抗体,与EMCV浓缩液进行免疫印迹反应.结果 获得的DNA片段与GenBank中上传的相同毒株EMCV序列进行比对,相似性为98%~100%.采用20100901批抗血清160倍稀释作为一抗,建立IIFA方法,特异性好.检测20100901批抗血清中和效价1∶30 211,建立的固定病毒-稀释血清中和试验方法特异性、精密性好.抗GST-VP1和GST-VP2抗体与EMCV浓缩液于相对分子质量为33×103左右分别出现清晰单一条带,与理论值相符.结论 初步建立了用于EMCV毒株鉴定的RT-PCR、间接免疫荧光、中和试验及免疫印迹方法.

  • 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方法间差异结果的意义探讨

    作者:陈巧佩;李颖丰;陶春凤;岑雪梅;倪少娟;佘尚扬

    目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抗体分型检测探讨被动凝集法(PA)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肺炎支原体出现的不一致结果的意义,提高实验室对肺炎支原体的检测及结果解释能力。方法通过 ELISA 法对 PA 法和 IFA法检测结果中出现的不一致的样本进行分型检测(IgG 和 IgM),对所测结果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IFA 和ELISA 在检测 MP - IgM 上存在的方法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2例标本经配对卡方检验得 P ﹤0.05,Kappa =0.294);PA 法和 ELISA 在不区分抗体分型的情况下两者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Kappa =0.497);IFA 阳性、PA 为阴性的组和 PA 为阳性、IFA 为阳性或阴性的两组间类风湿因子(RF)检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1),RF 可能是造成 IFA 法假阳性的一个原因。结论被动凝集法和 IFA 法联合检测均为阳性一致结果的个体和临床治疗符合率极高,但当两者不一致时需结合多方面因素分析,尤其是当 PA 为阴性而 IFA 为阳性的时候。在实验室方面建议将IFA 检测结果分阳性、弱阳性、阴性发出报告,而临床医生处理这种结果需要结合动态监测 PA 结果做出正确诊断。

  • 两种检测抗双链DNA抗体方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价值比较

    作者:史晓敏;阎振林;隋宝环;冯珍如

    目的 探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同时检测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回顾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1年6月1日至9月30日所有抗dsDNA抗体检测的病例2712例,记录每份病例的抗dsDNA抗体检测结果及其临床诊断.计算IIF和ELISA方法检测敏感度、特异度,运用Kappa检验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 ELISA方法检测抗dsDNA抗体的阳性率(16.3%)要略高于IIF方法(13.1%),但二者的总体结果基本一致(Kappa=0.641,P<0.05).在不一致(9.2%)中以IIF法阴性同时ELISA法阳性多见(6.2%).以SLE的临床诊断为金标准,IIF与ELISA检测结果诊断SLE的准确性分别为84.8%和8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25,P>0.05).IIF诊断SLE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46.1%和99.2%,ELISA诊断SLE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51.3%和96.7%.结论 应将IIF和ELISA 2种方法同时应用于抗dsDNA抗体的检测.若先用ELISA筛查,阳性标本再加测IIF,会将至少3.0%的ELISA阴性IIF阳性标本误判为阴性.IIF阴性ELISA阳性标本应进一步检测抗dsDNA抗体亲和力来辅助SLE的诊断和病情评估.

  • 幽门螺杆菌靶向核酸疫苗的构建及免疫学评价

    作者:张瑞平;刘纯杰;陶好霞;张兆山

    目的:为了提高幽门螺杆菌DNA疫苗的免疫原性,构建具有靶向作用于APC细胞的核酸疫苗.方法: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靶向基因片段和过氧化氢酶基因融合构建了核酸疫苗.体外转染293T细胞,间接免疫荧光和ELISA检测其基因表达情况.用该核酸疫苗肌肉免疫注射BALB/c小鼠后,测定其血清IgG、IgG1和IgG2a水平.结果:间接免疫荧光检测转染DNA疫苗的293T细胞,表明该疫苗能在真核细胞中表达目的抗原,通过ELISA方法测定表明其仍具有IgG抗体结合能力.BALB/c小鼠免疫后血清测定结果表明,该靶向核酸疫苗诱导的抗体水平高于对照质粒pDNAkat,抗体分型实验显示靶向核酸疫苗pcDNAkathIgz和pcDNAkat,促进了免疫反应类型由Th2向Th1的部分偏转.结论:成功构建了靶向APC细胞的幽门螺杆菌核酸疫苗,并在小鼠体内诱导了较高的抗体水平.

  • 鼠CD40配体基因的克隆及表达

    作者:蒋永芳;苏先狮;龚国忠;何艳;许允

    目的:克隆和在真核细胞中表达鼠CD40配体(mCD40L)基因,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方法:用RT-PCR法扩增mCD40L基因片段,定向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重组质粒用脂质体转染H22细胞,G418筛选抗性细胞,用RT-PCR检测目的基因的插入,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结果:含mCD40L基因重组表达质粒用酶切分析和序列测定进行鉴定后,转染H22细胞经G418筛选获得抗性细胞,经RT-PCR鉴定有含目的基因,间接免疫荧光鉴定有mCD40L的表达.结论:成功克隆mCD40 L基因并在真核细胞得到有效表达.

  • 上皮细胞分化紊乱导致创伤性假性上皮瘤样增生病变形成

    作者:姜笃银;付小兵;陈伟;孙同柱;盛志勇

    目的:创伤早期处理不当可继发罕见的假性上皮瘤样增生(PEH).本研究探讨创伤愈合过程中上皮细胞异常分化与PEH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来自临床11例因创(烧)伤继发PEH病变(n=11)及其边缘正常皮肤(PEH-N,n=6)标本,采用组织病理学和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PEH上皮组织形态改变,并结合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人广谱角蛋白(p-CK)、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LN)及其受体(LN-R)、β1-整合素、上皮性钙粘蛋白(E-Cad)、β-连环蛋白(β-Cat)、粘着斑激酶(FAK)、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PEH组织中定位和分布特征.结果:与PEH-N组相比,PEH呈现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可见上皮基底细胞脱落;超微结构显示上皮细胞变形,核浆比增加,细胞间连接松解,新形成的肿瘤样细胞从上皮细胞原位"脱壳"样迁移;相同部位免疫组化显示基底细胞p-CK、Ⅳ型胶原、LN和LN-R、E-Cad和ICAM-1表达能力丧失或显著减弱,但β-Cat、FAK、β1-整合素和PCNA的免疫反应性增强,深层间质内肿瘤样细胞恢复p-CK、CK19、E-Cad和ICAM-1的免疫活性,成堆聚集或增殖后形成实变的上皮岛.结论:本研究首次揭示创伤性PEH上皮细胞存在去分化后再分化现象,是上皮反应性增生及其良性病变的重要特征.局部炎症感染因素的刺激,导致上皮细胞缺失ICAM-1和E-Cad以及对FAK和β-Cat的过度反应,特别是基底细胞上β-Cat/E-Cad高信号落差,可能是上皮细胞丧失分化和结构形成能力、完成细胞迁移的重要机制.

  • 上皮细胞分化紊乱导致创伤性假性上皮瘤样增生病变形成

    作者:姜笃银;付小兵;陈伟;孙同柱;盛志勇

    目的:创伤早期处理不当可继发罕见的假性上皮瘤样增生(PEH).本研究探讨创伤愈合过程中上皮细胞异常分化与PEH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来自临床11例因创(烧)伤继发PEH病变(n=11)及其边缘正常皮肤(PEH-N,n=6)标本,采用组织病理学和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PEH上皮组织形态改变,并结合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人广谱角蛋白(p-CK)、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LN)及其受体(LN-R)、β1-整合素、上皮细胞钙粘附蛋白(E-Cad)、β-连环蛋白(β-Cat)、粘着斑激酶(FAK)、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PEH组织中定位和分布特征.结果:与PEH-N组相比,PEH呈现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可见上皮基底细胞脱落;超微结构显示上皮细胞变形,核-浆比增加,细胞间连接松解,新形成的肿瘤样细胞从上皮细胞原位"脱壳"样迁移;相同部位免疫组化显示基底细胞p-CK、Ⅳ型胶原、LN和LN-R、E-Cad和ICAM-1表达能力丧失或显著减弱,但β-Cat、FAK、β1-整合素和PCNA的免疫反应性增强,深层间质内肿瘤样细胞恢复p-CK、CK19、E-Cad和ICAM-1的免疫活性,成堆聚集或增殖后形成实变的上皮岛.结论:本研究首次揭示创伤性PEH上皮细胞存在去分化后再分化现象,是上皮反应性增生及其良性病变的重要特征.局部炎症感染因素的刺激,导致上皮细胞缺失ICAM-1和E-Cad以及对FAK和β-Cat的过度反应,特别是基底细胞上β-Cat/E-Cad高信号落差,可能是上皮细胞丧失分化和结构形成能力、完成细胞迁移的重要机制.

131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