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云南勐腊地区微小按蚊钠通道序列分析

    作者:郑重;王刚;李春晓;汪中明;谭伟龙;邢丹;董言德;赵彤言

    微小按蚊Anopheles minimus是云南省勐腊地区的重要传疟媒介,DDT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在该地区长期大量使用,研究微小按蚊与kdr抗性密切相关的para型钠通道基因对该地区选择合理的媒介控制方案预防和阻断疟疾的流行提供理依据.本文分别于2010和2011年9~10月在云南省勐腊县龙塘村和东方红村现场采集微小按蚊后,用分子学方法进行分型,根据GenBank发布的微小按蚊para钠通道IIS6段基因组D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现场采集的微小按蚊的该段基因,并测序对比.通过对415个个体的检测发现,1014位点编码的TTA氨基酸密码子没有突变,说明截止目前云南勐腊地区微小按蚊对DDT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性的kdr分子机制尚未出现,其击倒抗性较低,对DDT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仍然保持敏感.

  • 环境变化与微小按蚊入侵房屋关系的研究

    作者:王学忠;赵彤言;杜尊伟;刘美德;陆宝麟

    为了比较不同生态环境中微小按蚊(Anopheles minimus)入侵人房和不同生境微小按蚊群落学特征,本研究采用CDC诱蚊灯人房通宵捕蚊.结果显示东方红村,龙塘村2002-2003年间入侵人房的微小按蚊前者多于后者,其高峰相对密度为41.53、39.6/5.88、24.16捕获率为95.0、92.5/85.0、97.5,优势度为61.69、61.73/33.23、45.39.研究中还发现观察区内同时存在A、C两型,入侵人房以C型占大多数,逐月入侵人房以C型占绝对优势.本研究表明东方红村由于开发造成孳生地数量改变,导致微小按蚊种群数量的增加.

  • 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蚊蛉蚋记录

    作者:瞿逢伊

    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位于广东省南海岸珠江口西南侧,包括澳门半岛(Macau)、凼仔岛(Taipa)和路环岛(Coloane),陆地总面积约24.18km2。自明嘉靖32年(公元1553年)以来,澳门长期受葡萄牙殖民统治,该地区医学昆虫资料在国内极少报道,现综合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前国外文献中蚊、蛉、纳采集鉴定记录作综述报道。1 蚊类  澳门地区的蚊类,据1921~1995年文献报导,总共记录9属35种(Leitao,1921;Kwoh,1948;Morais,1983;Easton,1992,1994;Ramos,1990,1994;Ramos et al.,1994/1995,1997),其中早年(Leito,1921;Kwoh,1948;Morais,1983)记录的7种蚊类:埃及伊蚊、杰普尔按蚊、卡瓦尔按蚊、多斑按蚊、微小按蚊、棋斑按蚊及棕头库蚊在1994年的调查中未有发现,可能由于环境变迁,密度极低或绝迹。现将澳门地区已知蚊种及其采集地点记述如下:  1.中华按蚊Anopheles (Ano.) sinensis Wiedemann,1828:澳门、凼仔、路环  2.杰普尔按蚊An. (Cel.) jeyporiensis James,1902:澳门  3.卡瓦尔按蚊An. (Cel.) karwari (James,1902):澳门  4.多斑按蚊An. (Cel.) maculatus Theobald,1901:澳门、凼仔、路环  5.微小按蚊An. (Cel.) minimus Theobald,1901:澳门、凼仔  6.棋斑按蚊An. (Cel.) tessellatus Theobald,1901:澳门  7.东乡伊蚊Aedes. (Fin.) togoi (Theobald,1907):凼仔  8.埃及伊蚊Ae. (Stg.) aegypti (Linnaeus,1762):澳门  9.白纹伊蚊Ae. (Stg.) albopictus (Skuse,1894):澳门、凼仔、路环  10.白-W伊蚊Ae. (Stg.) w-albus (Theobald,1905):凼仔  11.骚扰阿蚊Armigeres (Arm.) subalbatus (Coquillett,1898):澳门、凼仔、路环  12.巨型阿蚊Ar. (Lei.) magnus (Theobald,1908):凼仔、路环  13.二带喙库蚊Culex (Cux.) bitaeniorhynchus Giles,1901:凼仔、路环  14.棕头库蚊Cx. (Cux.) fuscocephala Theobald,1907:澳门  15.棕盾库蚊Cx. (Cux.) jacksoni Edwards,1934:路环  16.伪杂鳞库蚊Cx. (Cux.) pseudovishnui Colless,1957:澳门、凼仔  17.致倦库蚊Cx. (Cux.) quinquefasciatus Say,1823:澳门、凼仔、路环  18.海滨库蚊Cx. (Cux.) sitiens Wiedemann,1828:凼仔  19.三带喙库蚊Cx. (Cux.) tritaeniorhynchus Giles,1901:澳门、路环  20.迷走库蚊Cx. (Cux.) vagans Wiedemann,1828:凼仔  21.杂鳞库蚊Cx. (Cux.) vishnui Theobald,1901:澳门  22.白胸库蚊Cx. (Cui.) pallidothorax Theobald,1905:凼仔、路环  23.叶片库蚊Cx. (Eum.) foliatus Brug,1932:凼仔  24.马来库蚊Cx. (Eum.) malayi (Leicester,1908):凼仔  25.幼小库蚊Cx. (Lop.) infantulus Edwards,1922:凼仔  26.红胸库蚊Cx. (Lop.) rubithoracis (Leicester,1908):凼仔  27.苏门答腊库蚊Cx. (Lop.) sumatranus Brug,1931:凼仔、路环  28.褐尾库蚊Cx. (Lut.) fascanus Wiedemann,1820:澳门、凼仔、路环  29.贪食库蚊Cx. (Lut.) halifaxii Theobald,1903:凼仔  30.常型曼蚊Mansonia (Man.) uniformis (Theobald,1901):路环  31.詹氏小蚊Mimomyia (Mim.) chamberlaini Ludlow,1904:凼仔  32.蛛形杵蚊Tripteroides (Pah.) aranoides (Theobald,1901):凼仔  33.安氏蓝带蚊Uranotaenia (Ura.) annandalei Berraud,1926:凼仔  34.麦氏蓝带蚊Ur. (Ura.)macfarlanei Edwards,1914:凼仔  35.澳门巨蚊Toxorhynchites (Tox.) macaensis Ribeiro,1997:澳门、凼仔、路环  以上蚊种记录中除澳门巨蚊(Ribeiro,1997)外,在我国均曾有记载,但均缺澳门分布记录;另据近年研究我国以往报道的白-W伊蚊和杂鳞库蚊均属误订,现分别订正为股点伊蚊模拟亚种Ae. gardnerii imitator (Leicester,1908)和伪杂鳞库蚊(陆宝麟等,1997a,b)。由上可见澳门地区报道的白-W伊蚊和杂鳞库蚊在我国蚊类记录中应属存疑蚊种,尚需进一步鉴定确认。

  • 微小按蚊种团及微小按蚊复合体分类研究进展

    作者:史慧勤;赵彤言;陆宝麟

    微小按蚊(Anopheles minimus Theobald 1901)是我国北纬 25°以南山区和丘陵地区以及东南亚重要的传疟媒介之一.它归属于按蚊属(Genus Anopheles)塞蚊亚属(Subgenus Cellia)迈蚊系(Myzomyia series)微小按蚊种团(An.minimus group),近缘种包括:乌头按蚊(An.aconitus)、溪流按蚊(An.fluviatilis)、瓦容按蚊(An.varuna).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认为微小按蚊为一复合体,但分型情况还未统一,有分为A、B型,或分为A、B、C型,并可能存在其它隐型.

  • PCR-RFLP鉴别微小按蚊亲缘种A和C

    作者:周水森;汤林华;薛海筹;夏明仪

    目的建立微小按蚊复合体不同亲缘种A和C的分子鉴别方法-PCR产物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 方法用单蚊蚊腿消化提取基因组DNA,PCR特异扩增核糖体28S第3结构域 (D3)基因,对PCR产物进行纯化、克隆和测序;分析微小按蚊A和C D3基因的酶切图谱,选择合适的限制性内切酶对两者PCR产物进行特异性切割, 按照酶切片段长度区分两亲缘种. 结果微小按蚊A被限制性内切酶 MboII切割后在约376 bp、268 bp和108 bp处出现3条条带,而微小按蚊C因第96 bp、97 bp位点突变,不存在限制性内切酶 MboII的特异识别位点而未被消化,仅在376 bp处存在唯一条带. 结论本实验建立的PCR-RFLP分子鉴别方法能有效地将形态难以鉴别的微小按蚊亲缘种A和C(GenBank: AF416782, AF415594)区分开来.

  • 进化速率不同的分子标记对微小按蚊新亲缘种的研究

    作者:周水森;汤林华

    目的 选择进化速率不同的核糖体rDNA-ITS2、rDNA-28S-D3基因和线粒体DNA(mtDNA)COⅡ基因作为分子标记,研究我国微小按蚊变异及新的亲缘种. 方法 用蛋白酶K消化单蚊蚊腿,提取基因组DNA,PCR特异扩增rDNA-ITS2、rDNA-28S-D3和mtDNA-COⅡ基因片段,对PCR产物进行纯化、测序和序列分析,并基于mtDNA-COⅡ基因采用大似然法构建种系发生树,分析微小按蚊变异地位和进化关系. 结果 1)云南元江微小按蚊rDNA-ITS2扩增片段约700 bp,其他微小按蚊为480 bp左右;2)ITS2和D3序列分析显示3种单倍型,其中元江微小按蚊基因长度与碱基组成显著不同;3)mtDNA-COⅡ种系发生树显示元江微小按蚊与其他微小按蚊的亲缘关系较远. 结论 我国存在微小按蚊A和C之外的新的微小按蚊亲缘种.

  • 广西、海南、云南微小按蚊3种同工酶谱比较研究

    作者:石焕焕;田春林;李艳文;黄若密

    目的探索我国微小按蚊复合体同工酶谱鉴别指标. 方法选择广西微小按蚊(A.m.G)、海南微小按蚊(A.m.H)和云南微小按蚊(A.m.Y)的单雌线雌蚊匀浆,采用不连续性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状电泳法分离,特异性底物染色,比较观察乳酸脱氢酶(LDH)、醇脱氢酶(ADH)和酯酶(EST)3种同工酶谱. 结果三地微小按蚊的LDH同工酶谱相同,均具1条Rm14酶带;ADH酶谱中三地微小按蚊均显一条酶带,A.m.G与A.m.H具相同酶带Rm34,而A.m.Y则是1条Rm40酶带;EST的主带谱A.m.G与A.m.H基本相似,前者显示Rm18、35和61,后者显示Rm18、35、59和61.而A.m.Y明显不同于A.m.G和A.m.H,显示Rm18、39、43、50、56和59六条主带. 结论 ADH和EST同工酶谱在不同种的微小按蚊中存在明显差别,可能在区别我国微小按蚊姐妹种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 广西微小按蚊分布区基本消灭疟疾后的疟疾监测

    作者:李锦辉;覃业新;郭传坤;林珍

    目的探讨微小按蚊为媒介的基本消灭疟疾地区疟疾监测方法及效果. 方法采用寄生虫学、血清学和昆虫学综合方法,在广西10个县的微小按蚊分布区进行疟疾监测,"三热"病人年血检率在2%以上. 结果 10个县先后经7年监测,血检率>2%的县7年未查出本地感染的疟疾病例;血检率>3%的县在监测的第1~2年、血检率>4%的第1年和血检率>5%第2年的年带虫发病率分别为0.052、0.059、0.114和0.015,其余各年均为0;血检率>7%的县,年带虫发病率从第1年的0.130降至第7年的0.062. 结论建立健全监测机构,突出监测重点,落实监测措施,加强监测效果考核,提高监测工作质量,可以巩固基本消灭疟疾成果.

  • 云南省嗜人按蚊的分布及防制后的变化特征

    作者:陈国伟;李唯本;任志先;杨诗书;吴通才;何文贵;聂昌旭;王道庭;龙先明

    云南省位于云贵高原,"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疟疾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嗜人按蚊是滇东北地区的主要传疟媒介,而云南大部分地区的主要传疟媒介是微小按蚊,嗜人按蚊的生态习性与其完全不同,在防治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为了进一步地了解嗜人按蚊的分布范围及其特征,为云南省开展疟疾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家卫生部组织的我国"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防治对策研究"协作组的研究计划,结合云南省的疟疾流行现状,作者等于1998~2001年开展了此项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桂西山区恶性疟防治与监测

    作者:林永键;覃业新;梁铭海;李富书;覃民强

    桂西山区位于广西西部,共有12个县(市),182个乡(镇),359.35万人口,南部与越南交界,西部和北部与云南和贵州相邻,居住着壮、汉、苗、瑶、彝、仡佬等6个民族.是广西历史上恶性疟流行区,以微小按蚊和中华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有恶性疟、间日疟和三日疟3种疟疾混合流行.在疟疾大流行的1972年,对142个点的居民抽查,有89个点检出恶性疟1 227例,占疟病例总数的58.7%,恶性疟阳性点数占总血检点数的62.68%,恶性疟平均血检阳性率达18.73%,12个县(市)均有恶性疟流行.为了有效地控制桂西山区的恶性疟流行,于1983年开展对恶性疟的监测及综合防治研究,获得满意的效果.

  • 广西玉林市2001~2003年疟疾病例调查分析

    作者:谢庆敢;陆运龙;杜传

    玉林市辖玉州区、福棉管理区,人口1 026 000人.地处原玉林县东南部,南流江流经,多条溪流,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亚热带气候.北部为山区,南部为丘陵,东部为平原.农业种植以水稻为主,兼种蔗、果、瓜、菜、桑等经济作物.玉林市为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传疟媒介山区为微小按蚊,丘陵平原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上世纪80年代后期,疟疾年发病率在1以下.为了解灭疟后期疟疾病例分布情况,现将2001~2003年的疟疾病例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 清流县疟疾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邹水祯

    清流县位于福建省西部,辖15个乡(镇),人口14.4万,居民大多居住在海拔200~600 m之间.清流县为疟疾流行区,20世纪50、60年代间日疟、恶性疟混合流行(以间日疟为主),主要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70年代后仅有间日疟流行,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建国后曾发生3次暴发流行,经长期积级防治,于1988年达到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为防止疟疾发病率回升,巩固灭疟成果,从1989年起开展了疟疾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 清流县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流行病学监测

    作者:邹水祯;刘源彬

    清流县位于福建省西部,武夷山南端,辖14个乡(镇),人口121 129人.居民大都居住在平均海拔270~650 m之间,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有利于丝虫病的流行,为马来丝虫病中度流行区,1958年微丝蚴阳性率为9.20%.主要传播媒介为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经长期积极防治,1979年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随后转入消除丝虫病的监测阶段.1 内容与方法1.1 病原学监测采取纵向监测与横向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居民(包括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出生儿童、兵役体检及外来流动人口)感染率及其密度调查,以了解有无新病例出现.1.2 血清学监测在原丝虫病流乡、村,对基本消除丝虫病后出生儿童进行采样做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

  • 红河州疟疾流行与防治现状调查

    作者:陈国伟;郭红平;孙晓东;张再兴

    云南省红河州位于云南东南部哀牢山脉的元江沿岸,北纬22°26′~24°44′,东经101°48′~104°17′.辖13个县、市,总人口390.8万人,有彝、苗、傣壮、瑶等15个少数民族.该地是以微小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的间日疟、恶性疟混合流行区,恶性疟病例约占疟疾总病例数的20%.疟疾发病主要分布于元江沿岸的元阳、金平、河口、红河县.为了解该地近年疟防工作现状,以制定持续可行的抗疟措施,于2000年7月对该地区的6个县、4个乡、1个农场、一个异地移民扶贫开发区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人类和微小按蚊行为及其与疟疾传播的关系

    作者:许建卫;杨煌;顾云安;马信文;杨学文;汪丽波;刘行知;龙思伟;杨宗强;杨继青;杨国灿;杨太专

    目的:了解疟疾传播中的人类和媒介按蚊的行为.方法:在3个固定观察点,对微小按蚊的栖息、叮人和夜间活动行为进行了1年的观察;寻访对象,进行人类行为问卷调查,同时采样进行血清学实验,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微小按蚊栖息密度与其栖息场所附近叮人率完全相关(r=1);间接荧光抗体(IFAT)阳性率与叮人率(r=0.69)及栖息密度(r=0.62)成正相关;人的露宿行为、在田棚过夜和在微小按蚊夜间活动高峰(22∶00)后上床就寝增加了疟疾感染的机会;IFAT 阳性率不但受微小按蚊种群大小的影响,而且受其年活动时间和人暴露给它叮咬程度的影响.结论:媒介和人类行为是疟疾传播中的重要决定因素.

  • 微小按蚊种群成员分子变异与系统发育的关系

    作者:王学忠;Harold Townson

    目的:研究微小按蚊与种群之间(乌头按蚊、吉甫按蚊、微小按蚊A/C型)线粒体DNA的分子变异及系统发育关系.方法:PCR扩增和mtDNA测序.结果:在云南发现两个微小按蚊隐形种,即微小按蚊A/C型;证实了微小按蚊种团之间遗传差异,微小按蚊A/C分歧时间稍晚于乌头按蚊,吉甫按蚊分歧时间远早于前2种.结论:地理环境对mtDNA遗传差异有一定影响,但不同地理的群体之间微小按蚊的遗传距离没有明显变化.

    关键词: 微小按蚊 线粒体DNA
  • 云南西部地区微小按蚊自然交配驯化研究

    作者:王丕玉;王学忠;杜尊伟

    目的开展对微小按蚊遗传多态性与传疟作用的研究,建立实验室品系.方法将羽化后4 d子代成蚊进行自然交配试验.结果第1代自然交配繁殖成蚊1 023只,其孵化、化蛹、羽化率分别为56.53%、45.95%、90.21%.经过几代的实验观察,其孵化、化蛹及羽化率分别上升至90.87%、72.27%和95.36%.结论经过8代驯化,已达到正常群体自然交配水平.实验表明,驯化方法和手段得当,无需人工交配,也完全可以驯化微小按蚊.

  • 核糖体28S-D3等位基因特异扩增鉴别微小按蚊亲缘种A和C

    作者:周水森;汤林华;夏明仪;薛海筹

    目的建立微小按蚊复合体不同亲缘种A和C的分子鉴别方法.方法用单蚊蚊腿消化提取基因组DNA,PCR特异扩增28S第3结构域(D3)基因,对PCR产物进行纯化、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基于序列差异设计特异引物,进行等位基因特异扩增(PCR-ASA),根据扩增片段大小区分微小按蚊不同亲缘种.结果发现微小按蚊不同亲缘种A和C(GeneBank登录号:AF416782,AF425594), 根据二者序列差异设计的特异引物能在普通琼脂糖凝胶上直观地区分两亲缘种,两者除在376 bp处有一共同条带外,分别在294 bp和112 bp处出现各自的特异扩增带.结论我们建立的ASA分子鉴别方法能有效地将我国微小按蚊不同亲缘种A和C区分开来.

  • 广西微小按蚊种群密度地理分布及种类分子鉴定研究

    作者:邹春燕;区德锦;韦海艳;林康明;郑彬;孙艳;阎桂云;黄亚铭

    目的 研究20世纪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微小按蚊的种群密度和地理分布,为疟疾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广西20世纪50-90年代微小按蚊资料及疟疾发病率,于2004-2010年在不同经纬度原以微小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疟疾流行区收集该蚊成蚊,采用形态学和PCR方法鉴定采集的微小按蚊样品.结果 1957-1998年对全自治区不同经纬度媒介按蚊调查,92个县中有56个县存在微小按蚊;2004-2007年在该蚊活动频繁的36个县的乡村收集按蚊,仅在20个县40个媒介点采集到微小按蚊244只;采用种类分子鉴定,除百色市旺甸村有微小按蚊种类A存在外,其他地区均为微小按蚊种类C.2008年后全自治区各县疟疾疫情发病率已降至0.1/万.结论 目前在广西存在微小按蚊种类A和C两种,以种类C为主;全自治区不同经纬度的微小按蚊种群密度和分布范围已经明显减少,该蚊有可能不再是该区域疟疾传播的主要媒介.

  • 云南南部微小按蚊生态学及传疟作用研究

    作者:王学忠;杜尊伟;卢勇荣;黄荣;朱国君;顾云安;Masahiro TAKAGI;Yoshio TSUDA

    目的:观察云南南部微小按蚊的生态习性及传疟作用,经多年防制后的变化.方法:人、牛诱捕.结果:幼虫滋生于缓流占93.2%,稻田占6.8%.野外与村内叮人率比为0.75∶0.65,牛诱捕量比为0.6∶0.4.季节消长与疟疾发病曲线相吻合.结论:微小按蚊仍为云南南部地区的主要传疟媒介.

71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