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作者:

    关键词:
  • 组织因子与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探讨

    作者:杨黎;乔玉环;苗凤台

    目的 检测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柃形成的患者血浆中组织冈子(TF)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用ELISA法分别检测妇科良恶性肿瘤术后无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与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组织因子(TF)血浆水平变化.结果 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妇科恶性肿瘤组TF水平显著高于子宫肌瘤及健康对照组(P<0.01),子宫肌瘤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筹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深静脉血栓形成妇科恶性肿瘤组TF水平显著高于子宫肌瘤及健康对照组(P<0.01).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妇科恶性肿瘤组、子宫肌瘤与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妇科恶性肿瘤组、子宫肌瘤TF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组织因子明显增高,组织因子可作为检测妇科肿瘤尤其是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指标之一.

  • 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状态部分指标意义

    作者:宋国华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体内组织因子(TF)、抗凝血酶(ATⅢ)、蛋白C(PC)及D-二聚体(D-D)的变化,反映不同程度冠心病患者的凝血纤溶状态.方法实验分3组,不稳定型心绞痛(40例)、稳定型心绞痛(50例)和对照组(20例),分别测定上述项目的血浆含量.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TF及D-D,亦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UA组与SA组比较,TF及D-D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内皮细胞损伤,止凝血功能增强和纤溶活动受抑,存在高凝状态,TF及D-D增高及PC、ATⅢ降低对冠心病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

  •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凝治疗

    作者:陈步星;褚晓雯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溃烂,进而诱发血栓形成引起冠脉血流完全中断或极度降低的病理生理改变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约占冠心病患者的30%~40%.此外,许多心源性猝死(SCD)的病例也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其急性并发症有关.冠状动脉内易损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富含脂质核心内的组织因子,就会暴露并和因子Ⅶa混合构成组织因子Ⅶa复合物,从而激活因子Xa的生成.由于凝血级联反应的叠加效果,相对较小浓度的因子Xa就可以导致级联反应而产生出大量的凝血酶,并导致纤维蛋白的沉积和血小板的激活.对ACS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联合治疗,包括抗缺血、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和高危患者的早期介入治疗.

  • 形成三链DNA的寡核苷酸抑制切应力诱导的大鼠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

    作者:杨益民;李黔宁;应大君;龚自力;成戎川;吕敏;刘勇;周竹娟;郑健

    目的 检测针对组织因子(TF)基因启动子区切应力反应元件(shear stress response element,SSRE)设计的反向硫代形成三链DNA的寡核苷酸(antiparallel phosphorothioate triplex-forming oligonucleotide,apsTFO)对大鼠颈总动脉狭窄处内皮细胞TF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硅胶管套扎法建立SD大鼠颈总动脉中段重度狭窄模型.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系统测定狭窄段内膜TF,Egr-1和Sp1的mRNA表达及蛋白合成.术前0.5 h在尾静脉注射0.5 mg·kg-1针对TF的SSRE结合位点设计合成的GT20-apsTFO,GT20-psTFO,GT21-apsTFO及部分绿色荧光素(FITC)标记的apsTFO,术后4 h检测血管内皮细胞内的TFO,术后6 h检测TFO对TF的抑制效果及对Egr-1和Sp1的影响.结果 给予TFO后,在血管内皮细胞核中可见荧光分布.GT20-apsTFO和GT21-apsTFO对TF的mRNA表达和蛋白合成有显著性抑制(P<0.05),且GT20-apsTFO的抑制作用较强,与GT21-apsTFO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GT20-psTFO对TF的mRNA表达和蛋白合成无明显抑制(P>0.05).GT20-apsTFO,GT20-psTFO和GT21-apsTFO对Egr-1及Sp1的mRNA表达和蛋白合成无抑制作用.结论 apsTFO能部分进入血管内皮细胞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TF基因的表达,而不影响Egr-1和Sp1基因的表达.

  • 氟伐他汀抑制抗β2GPI/β2GPI复合物诱导的THP-1细胞活化

    作者:王婷;周红;解鸿翔;夏龙飞;穆原

    为了探讨氟伐他汀对抗β2GPI/β2GPI复合物诱导THP-1细胞活化的干预作用及机制,采用脂多糖(LPS,500 μg.L-1)、抗β2GPI/β2GPI复合物(100 mg.L-1)等活化单核细胞株THP-1并用氟伐他汀(0、1、5、10及50 mg.L-1)对细胞进行预处理.采用实时定量PCR (RT-qPCR)检测细胞组织因子(TF)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mRNA表达,发色底物法检测TF活性,ELISA方法测定TNF-α蛋白的表达,蛋白印迹检测细胞NF-κB抑制蛋白(IκB-α)和磷酸化NF-κB p65的蛋白水平变化.结果显示,抗β2GPI/β2GPI复合物(100 mg·L-1)能诱导THP-1细胞活化以及TF和TNF-α表达上调.氟伐他汀(50 mg.L-1)能抑制复合物诱导的THP-1细胞TF(mRNA和活性)及TNF-α (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上调IκB-α表达及抑制NF-κB p65磷酸化.结果表明,氟伐他汀通过干预信号分子IκB-α和磷酸化NF-κB p65的表达,抑制抗β2GPIβ2GPI复合物诱导的细胞TF及TNF-α的表达,抑制THP-1细胞活化.

  • 地拉卓干预APS IgG诱导血液单核细胞组织因子活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周红;王婷;孙晓春;陈巧林;许文荣;胡嘉波

    目的探讨药物地拉卓(dilazep)对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患者血清IgG诱导单核细胞组织因子(tis-suefactor,TF)表达及其抑制机制.方法将纯化的APS血清IgG以及地拉卓等药物与新鲜分离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一定时间,加入外源性因子Ⅶa和Ⅹ,通过因子Ⅹ a的生成情况,判断单核细胞表面TF活性;利用TF primers,采用TaqMan PCR方法,观察单核细胞TF mRNA表达情况.结果地拉卓呈量效递增性抑制APS IgG诱导单核细胞TF活性表达,但并非影响APS IgG诱导单核细胞TF mRNA表达.腺苷受体拮抗剂--茶碱(theophylline)可中和地拉卓的这一抑制效应.结论地拉卓通过腺苷受体途径,在转录后水平干预APS IgG对单核细胞TF活性的诱导.提示某些阻止单核细胞TF活性的药物可望成为治疗APS的新突破.

  • 组织因子对人类大肠癌培养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作者:姚宏伟;万远廉;叶京明;吴楠;鞠晓明;朱静

    目的:分析组织因子表达对人类大肠癌细胞(HT-29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利用构建有正义/反义组织因子cDNA(TFcDNA)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Zeo,以脂质体法转染HT-29细胞,经验证转染成功的HT-29细胞采用Western印迹分析检测组织因子的蛋白表达水平并进行基质胶(Matrigel)侵袭实验观察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 转染了正义TFcDNA的HT-29细胞的组织因子表达水平及侵袭能力较未转染的HT-29细胞升高;转染了反义TFcDNA的HT-29细胞的组织因子表达水平及侵袭能力较未转染的HT-29细胞相比降低.结论: 组织因子可以增加人类大肠癌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前后血浆TF、TFPI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路亚枫;胡大一;翟艳苓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前后,血浆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25例AMI患者血浆TF、TFPI活性,与15例正常人比较,并在PCI术后4 h、24 h复查上述指标.结果1)AMI组血浆TF、TFPI活性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2)PCI术后4 h TF活性较术前明显升高,从(207.84±124.01)ng/L升至(334.84±138.26)ng/L(P<0.05).术后24 h TF活性(257.20±215.38)ng/L,与术前、术后4 h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PCI前后TFPI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1)AMI患者存在异常激活的高凝状态;2)PCI操作可引起斑块破裂,进而导致TF释放,引起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激活;3)TF、TFPI系统存在严重失衡.

  • TF、TFPI、tPA、PAI1在DIC和DIC前期的检测及意义探讨

    作者:段朝霞;杨林花

    目的 观察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前期和DIC期的变化,为早期发现和治疗DIC提供依据.方法 ELISA 法检测DIC前期、DIC期、非DIC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活化剂(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 PA)及其抑制物PAI 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1)和D 二聚体浓度.比较TF/TFPI和t PA/PAI 1比值.结果 在DIC发生发展过程中,TF、TFPI、t PA、PAI 1和D 二聚体均增高,DIC前期TF/TFPI比值增高,DIC期t PA/PAI 1比值增高.结论 DIC的发生发展与凝血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失平衡有关,DIC前期TFPI对TF抑制不足可能是DIC凝血和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TF/TFPI可以作为DIC前期指标,提示有DIC趋势;DIC的出血可能主要与PAI 1对t PA 抑制不足继发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相关,该研究可为今后应用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治疗DIC提供理论依据.

  •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TF和TFPI变化及肝素治疗效果的研究

    作者:秦明照;路亚枫;翟艳玲

    目的观察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F)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的改变及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后的变化.方法 UAP患者51例,其中LMWH组32例,常规治疗组19例.用药前及用药后5d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TF、TFPI.结果 UAP血浆TF为82.53±28.13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TFPI为4.32±2.44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LMWH组TFPI治疗后为5.46±3.33ng/ml,较治疗前的3.87±2.48ng/ml明显升高.结论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参与UAP发病,LMWH治疗可升高血浆TFPI.

  • 心绞痛患者TF、ATⅢ、tPA、PAI-1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林美明;沈庆乐;李培英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体内组织因子(TF)、抗凝血酶川(AT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变化,反应不同程度冠心病患者的凝血纤溶状态.方法 实验分3组,不稳定型心绞痛(40例),稳定型心绞痛(60例)和正常对照组(20例),分别测定上述项目的 血浆含量.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TF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UA组与SA组比较,TF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心绞痛患者存在内皮细胞损伤,止凝血功能增强和纤溶活动受抑,TF及PAI-1增高及tPA、ATⅢ降低对心绞痛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

  • TFPI抗原含量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

    作者:李晨阳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血清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抗原含量与有无颈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TF、TFPI抗原含量.结果 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内动脉狭窄组TFPI抗原含量比无狭窄组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TFPI抗原含量与有无颈动脉狭窄有关,说明TFPI抗原含量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关.

  • 组织因子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在PCI中无复流的研究进展

    作者:何凌宇;夏勇

    研究发现组织因子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与PCI中无复流的发生密切相关,现就组织因子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与无复流做一综述.

  • 组织因子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王长青;肖强

    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的生理功能为凝血过程的启动者,近来发现TF可通过TF-Ⅶa或/和TF-Ⅶa-Xa的形成而激活PARs,参与细胞信号传导,影响肿瘤侵袭与转移、血管新生、创伤修复、炎症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

  • 颅脑外伤后凝血及抗凝因素与其预后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晓兴;马建华;季海明;刘艺春;印佳;封林森

    目的 检测脑外伤患者的凝血及纤溶因素,分析其脑外伤后的变化及与伤情和预后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80名脑外伤患者,测定入院时、伤后第4天及第8天血浆组织因子(TF)和D-二聚体(D-D)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再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预后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脑外伤患者的TF、D-D水平于入院时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此后逐渐下降,第4天时仍高于对照组(P<0.01),第8天的时候接近正常范围.GCS≤8分组的TF、D-D水平持续高于GCS>8分组和对照组(P<0.01);GCS>8组伤后8天时的TF水平基本降为正常值,而GCS≤8分组TF、D-D水平持续高于对照组和GCS>8分组(P<0.01).预后不良和死亡组同样高于预后良好组(P<0.01).结论 脑外伤患者早期存在高凝和继发性纤溶功能亢进,早期检测凝血纤溶功能对脑外伤伤情评估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APS IgG诱导血液单核细胞TF表达及其干预药物探讨

    作者:周红;孙晓春;许文荣;胡嘉波;朱伟

    目的探讨抗磷脂综合征(APS)患者血清IgG体外诱导血液单核细胞表达组织因子(TF)的作用并探索某些药物对此作用的干预.方法刺激物作用于外周血单核细胞,经TF/Ⅶa产生因子Xa,判断单核细胞TF活性的表达;利用TF引物进行TagMan PCR,定量观察单核细胞TF mRNA表达.结果与健康人血清IgG比较,APS患者血清IgG显著增强单核细胞的TF表达;地拉卓呈量效递增性抑制APS IgG诱导单核细胞TF活性表达,腺苷受体拮抗剂一茶碱能中和地拉卓的这一抑制效应.结论APS患者的自身抗体诱导血液单核细胞TF的表达,是患者血栓形成的主要机制之一;地拉卓通过腺苷受体途径干预APS IgC对单核细胞TF活性的诱导,可望成为治疗APS的新突破.

  • 组织因子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凝血功能紊乱发生的影响

    作者:兰文家(综述);史策;周晋(审校)

    出血和血栓并发症是导致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在出血及凝血功能紊乱发生、发展中,组织因子( TF)的高表达可以造成患者血液高凝,进一步促进凝血紊乱的发生。 TF的高表达与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甲酸受体、细胞因子和细胞膜表面磷脂酰丝氨酸暴露密切相关。作为凝血活化的交汇点,选择性抑制TF对改善APL 出凝血紊乱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极为重要。

  • 血栓形成的过程与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庞兴学

    血液在多种危险因素(如血管壁损伤、血液流变学改变、血液成分的变化等)的作用下,体内全身凝血系统或局部凝血系统的凝血与抗凝平衡失调,导致动脉血栓、静脉血栓、心房血栓或微血管血栓的形成,这种失衡若发生在动脉系统(如脑动脉、冠状动脉),其主要由血小板通过纤维蛋白原相互交联形成血小板血栓的头部,进而凝血酶参与,终纤维蛋白网络血液有形成分形成动脉血栓的尾部--红色血栓,失衡若发生在静脉系统、左右心房,则主要形成红色血栓.不同部位的血栓,组成成分不同,其形成的分子机制亦不同,故针对这些不同分子机制进行抗凝或抗栓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 内皮细胞表达组织因子的信号转导

    作者:董春霞;胡豫

    已知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是丝氨酸蛋白酶凝血因子FⅦa/FⅦ的细胞膜受体,除了在凝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发现TF还参与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炎症反应、血管新生和肿瘤形成,并与胚胎的正常发育有关.TF的生物学作用多样性已经得到证实,这些作用与凝血机制无关.现在认为TF胞质段与细胞的迁移有关,胞外段参与凝血过程并涉及信号转导机制.TF的异常表达可能影响多种疾病的病理,干预TF的表达可能为多种疾病的治疗、预防提供新的策略,因此对TF表达机制的研究成为关注的热点.现将近年来对内皮细胞TF表达调控方面的研究进展简要综述.

659 条记录 6/33 页 « 12345678...323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