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粘着斑激酶在TF/Ⅶa介导的乳腺癌细胞粘附、迁移中的作用

    作者:郭艳丽;魏文宁;宋善俊

    目的研究粘着斑激酶(FAK)磷酸化在凝血因子Ⅶa与组织因子(TF)结合引起的乳腺癌细胞粘附、迁移中的作用,探讨TF促肿瘤转移的机制.方法用比色法测定凝血因子Ⅶa与高表达TF的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粘附数目;采用改良Bodyen小室检测肿瘤细胞迁移;免疫沉淀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FAK及其磷酸化.结果凝血因子Ⅶa与TF结合引起FAK磷酸化,参与肿瘤细胞迁移运动.结论FAK是TF介导的乳腺癌细胞粘附、迁移中的重要信号分子.

  • 硫化砷对MR2细胞组织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赵晓艾;刘陕西

    目的探讨硫化砷(雄黄As4S4,雌黄As2S3)对MR2细胞(维甲酸耐药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促凝活性(PCA)和组织因子(TF)表达的影响.方法用300 μg*L-1As4S4与2 μmol *L-1As2S3分别与MR2细胞共同孵育6、12、24、48、72 h,用复钙时间、ELISA法、半定量RT-PCR检测未处理及两种硫化砷处理后的MR2细胞的促凝活性、组织因子抗原表达及组织因子mRNA转录的变化,同时检测未处理的NB4、HL-60、K562细胞的促凝活性、组织因子抗原表达作为对照.结果 As4S4和As2S3均呈时间依赖方式下调MR2细胞的促凝活性、组织因子抗原的表达及其mRNA的转录.As4S4的下调作用比As2S3的作用更明显.结论下调MR2细胞组织因子的表达并降低其促凝活性可能是硫化砷改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出血症状的主要机制之一.

  • 重度子痫前期血清对滋养细胞中组织因子的表达及甲基化的影响

    作者:马强;刘睿;徐娜;田改彦;王雯娟;王慰敏

    目的 研究组织因子在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清干预后的HTR8/SVneo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DNA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测定15例经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清干预和15例经正常妊娠孕妇血清处理的HTR8/SVneo细胞中组织因子的蛋白和mRNA表达情况;采用重亚硫酸盐的测序法(BSP)测定两组细胞中的甲基化情况.结果 加入重度子痫前期组血清的HTR8/SV-neo细胞中组织因子的蛋白表达量(0.932±0.039)显著高于加入正常妊娠血清的对照组(0.517±0.041,P<0.05);加入重度子痫前期血清组HTR8/SVneo细胞中组织因子mRNA相对含量(1.48±0.27)显著高于加入正常妊娠血清组(0.63±0.33,P<0.05);经重度子痫前期血清干预过的HTR8/SVneo细胞中组织因子基因组DNA的胞嘧啶均已变为胸腺嘧啶,经正常妊娠血清处理的对照组HTR8/SVneo细胞中基因组DNA的胞嘧啶仍旧存在.结论 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体内组织因子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下调在其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 胰岛素抗炎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

    作者:孟艳平;朱本章

    目的 通过体外培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观察不同浓度胰岛素对脂多糖(LPS)刺激的单核细胞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Egr-1)活性和组织因子(TF)表达的影响,探讨胰岛素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收集20名健康成人外周血各100mL,分离单核细胞,分4组进行培养干预,A:空白对照组(葡萄糖浓度2g/L);B:高葡萄糖组(葡萄糖浓度3g/L);C:高葡萄糖+低胰岛素(100mu/L)组;D:高葡萄糖+高胰岛素(1000mu/L)组.每组设两个亚组,孵育24h后加LPS继续培养,1h后一个亚组用免疫印迹法检测Egr-1活性;6h后,另一亚组离心收集细胞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TF含量.结果 ①B组较A组Egr-1活性升高,TF含量增加(P<0.05);②C组、D组与B组相比Egr-1活性降低,TF含量减低(P<0.05);③D组较C组Egr-1活性降低,TF含量减低(P<0.05).结论 增加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可刺激炎性因子Egr-1和TF的分泌;胰岛素有直接抗炎作用,其机制与抑制Egr-1活性、降低TF的表达有关;且抗炎效应呈剂量相关性变化.

  • 血浆组织因子水平、颈动脉斑块性质与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分析

    作者:刘运涌;解静

    目的 探讨血浆组织因子(tissuer factor,TF)水平、颈动脉斑块性质与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关系.方法 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96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进展性脑梗死(进展组)50例和非进展性脑梗死组(非进展组)46例;另选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用ELISA法检测血浆TF,同时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进展组症状相关侧颈动脉斑块以不稳定斑块为主;与非进展组和对照组TF比较,进展组(26.24±6.08)μg/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TF水平和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相关.

  • 急性冠脉综合征与金属蛋白酶的相关性

    作者:郭楠;张楠;曹绪芬;颜利求;郑晔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常常为患者急诊入院及死亡的原因,其发病的主要共同机制是冠脉易损斑(vulnerable plaque,VP)纤维帽破裂、组织因子释放、继发局部血栓形成造成冠脉完全或不完全堵塞.冠脉狭窄程度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严重程度并不平行,约70%AMI发生于冠脉狭窄<50%的斑块破裂,而<20%的AMI发生于冠脉狭窄>70%的斑块破裂.

  • 组织因子及其在凝血、非凝血功能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育成;陈群

    组织因子(TF)是一种跨膜糖蛋白,通过与凝血因子Ⅶ相互作用参与凝血过程,在动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近来,人们发现TF具有信号传导受体的功能,可通过介导多种信号转导,参与肿瘤侵袭、转移,血管新生,动脉粥样硬化,炎症等病理、生理过程.本文就TF的凝血及非凝血功能作一综述.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TF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金梅花;徐清斌;薛莉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A)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F)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40例临床确诊的ACA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2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0例和正常健康人1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usA法测定血浆TF水平.结果 AMI组和UAP组血浆中TF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血浆TF水平明显高于UAP组(P<0.05),SAP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存在异常激活的高凝状态,TF触发的外源性凝血途径在冠脉内血栓形成上发挥重要作用.

  • 全关节置换术患者组织因子、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物、纤维蛋白原的分析

    作者:张庭;邓迎杰;邱忠鹏;高立华

    目的 通过分析髋关节成形术(TJA)患者组织因子(TF)、微粒组织因子(MP-TF)、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物(TAFI)和纤维蛋白原水平(FIB),预测TJA患者潜在的出血风险.方法 共60例TJA患者(TJA组)和10例健康人(对照组)纳入本研究.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 d采集TJA患者血液样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方法测定研究对象TAFI、TF和MP-TF水平;采用Stago STA-R全自动立式血凝分析仪检测FIB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术前和术后TF和MP-TF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和术后组的TF水平均都较对照组低.与对照组相比,TJA组MP-TF水平术前和术后组水平均升高.TJA术前和术后FIB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患者在接受TJA治疗前、后存在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改变.并且手术能加剧这种变化.

  • 冠心病PCI围术期抗凝及二级预防的用药分析

    作者:范广建;刘强;朱卫江

    经皮冠状动脉干预(PCI)是一种创伤性治疗手段,气囊扩张使得斑块部位的内膜撕裂,斑块内容物尤其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置放的支架是一种异物;血管穿刺和导管侵入也会激活血液形成血栓,因此PCI围术期抗凝是必须的.本文通过对冠心病PCI围术期抗凝及二级预防用药的药学监护,为临床医师及患者提供了药学服务,并使临床药师在今后的药学工作中获取了经验知识.

  • 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疗法(一)

    作者:许俊堂;胡大一

    1 急性心肌梗死为什么要溶栓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粥样斑块破裂出现裂隙、溃疡,内皮下组织暴露,组织因子释放,激活凝血系统和血小板,可在数分钟内形成富含血小板的血栓.如斑块破裂形成的裂隙较深,腔内血栓闭塞冠状动脉,相关动脉又无足够的侧支循环血流,同时闭塞性的血栓在短期内又不能被自身纤溶系统溶解,则发生急性心肌梗死,85%~90%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是由于急性血栓闭塞造成,这种血栓是以纤维蛋白和红细胞为主的红色血栓.

  • 乙酰肝素酶及其相关因子mRNA在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张冬霞;李志芹;云雁;韩轩茂;贺其图;贾国荣;卢艳;马宏杰;刘学文

    目的 观察乙酰肝素酶(HPA)及其相关因子mRNA在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研究白血病细胞表面止血平衡改变.方法 选取白血病患者40例(研究组),缺铁性贫血患者20例(对照组).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受试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组织因子(TF)、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HPA mRNA的含量.结果 研究组骨髓中单个核细胞TF、uPAR、HPA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升高(均P<0.05),35例初发白血病患者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组(23例)骨髓中单个核细胞TF、uPAR、HPA mRNA高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组(4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组(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5例)(对照组、AML组、CML组、ALL组、CLL组TF分别为0.66±0.03、2.56±0.37、1.33±0.06、1.93±0.08、1.23±0.07,uPAR分别为0.53士0.02、1.89±0.26、0.92±0.15、1.44±0.01、1.19±0.16,HPA分别为2.37±0.24、1.42±0.13、1.68±0.09、1.54±0.12,均P<0.05).结论 白血病细胞中HPA、TF、uPAR mRNA表达增高;不同类型白血病表达水平不同.提示TF、uPAR、HPA可能影响白血病细胞表面止血平衡,不同类型白血病细胞表面止血平衡改变不同.

  • 白血病细胞表面乙酰肝素酶及其相关蛋白的表达

    作者:张冬霞;李志芹;云雁;韩轩茂;贺其图;贾国荣;卢艳;马宏杰;刘学文;白学琴;郭美祥;卓丽霞

    目的 观察白血病细胞表面乙酰肝素酶( HPA)及其相关蛋白表达,研究白血病细胞表面止血平衡改变.方法 研究组为白血病患者40例,对照组为缺铁性贫血患者20例.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白血病细胞表面HPA、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 uPAR)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组及完全缓解后急性白血病(CRAL)组患者骨髓中白血病细胞表面TF、UPAR、HPA的表达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89、3.507、2.701,均P<0.05;t值分别为2.498、0.802、3.090,均P<0.05;t值分别为2.642、3.308、2.696,均P< 0.05;t值分别为3.417、3.434、2.382,均P<0.05;t值为2.193、2.272、2.263,均P<0.05),TFPI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初发白血病中,AML组TF、UPAR、HPA表达均高于CML、ALL及CLL组(t值分另为2.463、2.179、2.276,均P< 0.05;t值分别为2.637、2.402、2.095,均P< 0.05;t值分别为2.548、2.425、2.412,均P< 0.05).AML中M3、M4、M5的表达较其他类型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三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白血病细胞表面HPA、TF、UPAR表达增高;不同类型白血病表达水平不同,急性白血病,尤其是AML中M3、M4、M5表达更加明显.TF、UPAR、HPA影响白血病细胞表面止血平衡,不同类型白血病细胞表面止血平衡改变不同.

  • 创伤性脑损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和治疗进展

    作者:张全;田恒力

    创伤性脑损伤与凝血系统的功能变化有密切的联系,然而对两者间相互影响的机制尚缺乏深入研究。颅脑创伤后的高凝状态、低凝状态可导致微血栓形成或加重颅内出血,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继发损伤。为此,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假说,如组织因子的释放、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纤溶亢进和血小板功能障碍等。该文针对颅脑创伤后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机制,以及临床诊治和预后进行综述。

  • 组织因子与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来;赵丽丽;冷融

    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又称凝血因子Ⅲ,主要作用为启动凝血过程.近年来许多研究分析表明组织因子与恶性肿瘤有密切关系,参与恶性肿瘤的血管生成及侵袭转移,并且TF有望成为预测恶性肿瘤的预后标志及新的治疗靶点.

  • 老年冠心病患者长期干预治疗后凝血因子和组织因子的变化

    作者:沈庆乐;李培英;赵素萍;林闽溪;林美明

    目的冠心病患者凝血因子的变化国内外已有研究,认为Ⅶ因子是冠心病独立危险因子.研究老年冠心病在干预治疗后仍有临床症状者,观察其凝血因子的变化,探讨临床意义.方法观察患者共120例,干预组65例,非干预治疗组55例,干预组常用药物即阿司匹林50mg,每日3次;潘生丁25mg,每日3次;复方丹参滴丸10粒,3次/日.非干预组为平时无服药患者或间断服药冠心病患者.采用德国BE全自动血凝仪测定凝血因子.结果干预组Ⅴ、Ⅶ、Ⅷ、Ⅺ、Ⅻ凝血因子因子的值分别为(128.4±12.6)、(98.6±10.7)、(124.3±17.2)、(123.4±13.2)、(120.1±9.7)、(32.7±7.2)pg/ml;非干预组为(139.3±16.2)、(120.4±13.5)、(130.6±13.5)、(110.5±10.6)、(128.8±10.3)、(42.6±10.4)pg/ml.干预组:Ⅶ因子升高2例,Ⅴ因子升高30例,Ⅷ因子升高13例,Ⅺ因子升高19例,Ⅻ因子升高10例.非干预组:Ⅴ因子升高12例,Ⅶ因子升高40例,Ⅷ因子升高15例,Ⅺ因子升高1例,Ⅻ因子升高18例.结论长期干预的冠心病患者虽经干预治疗,仍存在心绞痛发生,可能与内源性凝血途径有关,而非干预组患者不仅有外源性凝血途径启动,同时有内源性凝血途径启动.建议对干预组使用一些防止内源性凝血途径启动药物来治疗.

  • TF、TFPI-1在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预测中的作用

    作者:杨佳;王梅林;李楠;许红梅;王雁林;梁良;苏鑫阳

    [目的]探讨血浆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1(TFPI-1)在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预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6年12月在某市三级甲等医院接受PICC置管的女性乳腺癌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置管前后不同时间点血浆TF、TFPI-1浓度,并在相应时间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血栓发生情况.[结果]不同时间点的血浆TF、TFPI-1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血栓发生主要集中在置管后1个月内.[结论]TF、TFPI-1浓度可作为预测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的参考指标.

  • 急性冠脉综合征与组织因子及其抑制物

    作者:田静文;张其;陆小丰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组织因子及其抑制物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共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55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30例、不稳定心绞痛25例)、稳定性心绞痛20例和正常对照25例.入院后分别采血检测组织因子及其抑制物.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组织因子及其抑制物较稳定性心绞痛和正常对照者明显增高.结论:组织因子及其抑制物水平可以反映血栓的不稳定状态,监测其变化对早期诊治急性冠脉综合征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浅谈血液凝固和影响血液凝固的原因分析

    作者:门蓓蕾

    [实验目的]学习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研究影响血液凝固的内源性物质.通过测定某些条件下的血液凝固时间,了解加速或延缓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实验原理]血液凝固的过程是由许多凝血因子参加的酶促反应.根据血液过程中凝血酶原激活途径不同,可将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内源性凝血是指参与血液凝固的凝血因子全部存在于血浆中;外源性凝血是指组织因子参与下的血液凝固过程.本次实验采取动物颈动脉放血取血,血液几乎未与组织因子接触.因此,凝血过程主要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肺组织浸液中含丰富的组织因子,加入试管观察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实验结果]肝素、2% 的草酸钾、石蜡、降低温度会导致血液凝固变慢甚至不凝固.棉花,肺组织浸液会大大加快血液凝固,缩短血液凝固的时间.[实验结论]内源性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纤维蛋白,将其取出后血液不再凝固;影响血液的外源性因素通过血液的酶促反应来影响凝血.

659 条记录 33/33 页 « 12...25262728293031323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