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冠心病的治疗与组织因子

    作者:黎娜;朱文玲;柯元南

    1 组织因子及其生理作用概述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危害人体生命及健康严重的疾病之一.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慢性的长期过程,与之相关的病理过程非常复杂.

  • 黑米皮花色苷提取物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余小平;夏效东;夏敏;王庆;迟东升;凌文华

    目的:探讨黑米皮花色苷提取物对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不稳定斑块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48只ApoE-/-小鼠(C57BL/6J品系)饲喂AIN-93基础饲料30w建立AS不稳定斑块动物模型,随机分为三组:黑米皮花色苷组(BRA)、辛伐他汀组及对照组.膳食干预20 w后,应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无名动脉处不稳定斑块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MMP-1)和Ⅰ型胶原表达变化,RT-PCR法检测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mRNA表达变化.结果:BRA组和辛伐他汀组与对照组相比,无名动脉处不稳定斑块薄纤维帽和大脂核出现的频率减少,MMP-1表达下降,Ⅰ型胶原表达增加,TF mRNA表达降低.结论:黑米皮花色苷提取物对ApoE-/-小鼠AS不稳定斑块的促进作用与改变斑块的构成以及抑制TF mRNA的表达有关.

  • 银杏达莫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组织因子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的影响

    作者:王琳琳;章立;鲍贤俊;陈春友;朱金刚;冯学问

    目的 探讨银杏达莫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1月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全部患者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联合组采用银杏达莫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FDS)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变化;检测两组患者基底动脉(BA)、右锁骨下动脉(RVA)和左椎动脉(LAV)的血流速度;测定两组治疗前后TF、TFPI、TF/TFPI的水平.用SPSS 19.0软件进行秩和检验、x2检验及t检验.结果 联合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7.92%)明显高于对照组(8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FDS评分明显降低,BA、RVA、LAV的血流速度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NF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A、RVA、LAV的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F、TF/TFPI明显降低,TFPI明显升高;联合组治疗后的TF、TF/TFPI明显低于对照组,TFPI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银杏达莫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糖尿病脑梗死的疗效确切,能显著减轻高凝状态,改善神经功能.

  • 小檗碱抑制组织因子活性和静脉血栓形成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玲;寇俊萍;余伯阳

    目的 研究小檗碱体内外对抑制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活性和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肿瘤坏死因子-a(TNF-α)活化人单核细胞株THP-1细胞模型,应用发色底物法测定TF的促凝活性,Western blotting检测TF蛋白表达,考察小檗碱体外对TF的作用;采用下腔静脉结扎致小鼠血栓模型,考察小檗碱体内给药对血浆TF活性及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 TNF-α(25 ng/mL)作用5 h能明显诱导THP-1细胞TF表达和活性增强,小檗碱(10~1 000 nmol/L)明显抑制TNF-α诱导的TF蛋白表达和促凝活性的增强,其IC50约25.71 nmol/L;阳性药姜黄素1 000 nmol/L也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小檗碱(1、10、100 mg/kg)单次ig给药,显著或非常显著降低下腔静脉结扎6 h致血栓模型小鼠升高的血浆TF促凝活性,并可明显减少血栓干、湿质量,阳性药华法林钠片1 mg/kg也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 小檗碱体内外给药均显著降低TF促凝活性及其蛋白表达,并可抑制TF相关的静脉血栓形成.

  • 调节组织因子功能的中药有效成分研究进展

    作者:孙祺;邵方娴;李晶晶;王俊;寇俊萍;余伯阳

    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是凝血级联反应的关键启动因子,在生理性止、凝血过程及多种病理性血栓形成、炎症反应、肿瘤血管发生及转移中起关键作用,干预TF途径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靶点,并可能为肿瘤、败血症等多种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从中草药中寻找对TF有调节作用的活性成分,对于发现防治TF相关重大疾病的先导化合物继而研制创新药物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近5年的相关研究进展,以供参考.

  • 调节血栓中组织因子表达的中药有效成分研究进展

    作者:庞国凤;郝二伟;周凯;邓家刚

    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亦称为组织凝血活酶,是生理性止、凝血过程及多种病理性血栓形成的启动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系统性炎症、心绞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肿瘤的血管发生与转移等多种疾病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寻找以TF为靶点的抗凝、抗血栓药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概述了近年来对血栓形成中TF表达具有调节作用的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进展.

  • 人类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的研究进展

    作者:余波;冷希岗

    人类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属于库尼(Kunitz)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蛋白,分为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1(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1,TFPI-1)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2(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2,TFPI-2).TFPI-1以抗凝血作用为主,而TFPI-2是广谱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二者在结构上有部分同源性,均由3个重复的Kunitz结构域组成.但二者在基因序列、组织来源、分布和作用机理上的很大差异,导致二者在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大不相同.就有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D-二聚体和TF-1208D/I基因多态性对OPCABG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王赞鑫;钱兆洋;任静;门剑龙;魏民新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D-二聚体和组织因子(TF)-1208D/I基因多态性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首次行OPCABG患者的病例资料,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搭桥支数、左室射血分数(LVEF)、24h胸腔积液引流量、术中肝素用量、联合抗凝和抗血小板时间、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等指标,术前及术后1、4、7、14d和1、2、3个月的血生化指标,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不同TF-1208D/I基因多态性患者D-二聚体水平等,随访1年的预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1年再发心绞痛的危险因素.结果 OPCABG术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持续升高,术后1个月达到高峰〔1.94(1.07,2.70)mg/L〕,随后下降,3个月时已降至术前水平〔0.20(0.10,0.45)mg/L〕.TF-1208Ⅱ基因型患者术后14d和1个月的D-二聚体水平(mg/L)显著高于DD基因型和D/I基因型患者〔14d:4.17(1.54,5.09)比1.91(1.07,2.26)、1.02(0.91,1.88),1个月:5.12(2.41,6.32)比1.94(1.18,2.70)、1.62(0.22,1.88),均P<0.05〕.1年随访结果显示,25例患者再发心绞痛,无心肌梗死发生.TF-1208Ⅱ基因型患者发生心绞痛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患者(χ2=0.197,P=0.00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LVEF<0.50〔优势比(OR)=6.482,95%可信区间(95%CI)=1.365~18.763,P=0.015〕和TF-1208Ⅱ基因型(OR=8.864,95%CI=1.613~46.743,P=0.012)是OPCABG患者术后1年再发心绞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OPCABG术后机体处于相对高凝状态并持续较长时间,术后3个月基本恢复;术前心功能差和TF-1208Ⅱ基因型是术后再发心绞痛的独立危险因素.

  • 急性脑梗死发作期间组织因子途径改变的观察

    作者:文志斌;熊石龙;何晓凡;何美霞;贺石林;解勤之;蹇在伏;陈方平;肖波;杨期东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I)与组织因子途径变化以及与该途径有关的其他凝血因子的关系.方法:71例经CT确诊为ACI患者和50名正常人被纳入研究范围.血浆中组织因子(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活性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抗原测定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血浆中FⅦ促凝活性(FⅦ∶C)和FⅧ促凝活性(FⅧ∶C)测定用一期凝固法;凝血酶原(FⅡ)的活性测定采用Ecarin法;纤维蛋白原(Fbg)的活性测定采用凝血酶法;抗凝血酶Ⅲ(ATⅢ)的测定用肝素辅因子法.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CI患者血浆中TF活性显著增加(P<0.05),TF抗原含量显著增加(P<0.05),TFPI的活性降低(P<0.05),TFPI抗原含量明显降低(P<0.05);血浆FⅦ∶C显著增加(P<0.01),血浆FⅧ∶C明显下降(P<0.05),FⅡ活性显著增加(P<0.01),Fbg的活性显著增加(P<0.01);ATⅢ活性显著降低(P<0.01).结论:ACI的发生与组织因子途径的启动有关,在ACI早期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

  • 组织因子及组织因子通路抑制物在脓毒症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段晓琴;胡家昌;李艳辉

    近年来对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机制的研究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有关SIRS的研究多来自对脓毒症患者的观察或脓毒症模型的研究,其中凝血功能紊乱在脓毒症中的作用日益引起学者的关注.组织因子(TF)作为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因子在凝血与炎症反应之间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当前二者关系研究的焦点所在.

  • 单核细胞和血浆组织因子在心肌梗死急性期及恢复期的表达

    作者:王蕊;张书富;马依彤;陈德;马瑾;周依蒙;温丙昭

    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的发生与血栓的形成密切相关.组织因子(TF),由血管损伤内皮细胞、单核细胞(Mo)后在补体、内毒素或肿瘤坏死因子(TNF)作用下才产生.某些介质通过不同信号转导机制作用于细胞TF,使其成为循环TF而在血液中被检测出[1].

  • 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大鼠外周血组织因子微粒表达的影响

    作者:殷冬梅;孙茜;李银平;董宁;姚咏明

    目的 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发病过程中外周血组织因子微粒表达的影响.方法 104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假手术组(32只)、脓毒症模型组(32只)、血必净治疗组(32只),后3组分别于术后6、12、24、72 h取2 ml抗凝血制备微粒标本,检测组织因子微粒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 CLP后6 h外周血组织因子微粒表达达高峰,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至72 h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假手术组在24 h组织因子微粒表达水平出现一个高峰,远远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必净注射液干预治疗后,外周血组织因子微粒表达水平术后6 h即明显低于脓毒症组(P<0.05或P<0.01),72 h微粒表达已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 正常大鼠外周血内有少量微粒表达;脓毒症大鼠外周血内组织因子循环微粒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血必净注射液能明显降低循环微粒的水平.

  • 阻断组织因子与凝血因子Ⅹ结合能减轻脓毒症诱发的肺和肾功能衰竭

    作者:杨国兴;周国勇;胡森

  • 50例肝脏急性炎性疾病患者组织因子抑制物的研究

    作者:朱宁;唐永煌;夏纪田;李国成;俞锐敏

    组织因子抑制物(TFPI)为近年发现的一种血浆抗凝蛋白物.肝脏为凝血与抗凝因子的主要制作场所,因此肝脏与凝血机制关系密切.以往多限于对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系统与类肝素物质的研究,对TFPI研究甚少.我们对肝脏急性炎性疾病患者血浆中TFPI与ATⅢ进行了对比性研究,报告如下.

  • 血浆组织因子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黄琬玲;周燕斌;黎银焕;黄丽霞;蔡兴东;曾庆理;李少丽

    目的 检测组织因子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探讨其与NSCLC患者高凝状态、血栓栓塞性疾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1例NSCLC患者、13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及14名健康对照者血浆组织因子浓度,分析比较各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 组织因子浓度NSCLC组、良性肺病组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550.88±201.58)、(510.77 ±201.20)、(178.34±66.73) ng/L,P均<0.05].按组织因子水平分为低组织因子组(103.73~476.22 ng/L)和高组织因子组(476.22~1003.00 ng/L)后进行分析发现,NSCLC患者血浆组织因子水平随着肿瘤分期的升高而升高(P =0.026),且与肿瘤的远处转移明显相关(P =0.020).Kaplan-Meier生存分析(x2=0.145,P =0.704)、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组织因子表达水平与NSCLC预后无显著相关关系(RR=1.001,95% CI0.998 ~1.004,P=0.452).结论 NSCLC患者组织因子水平与TNM分期有密切联系,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及生存率无明显相关,对NSCLC病情和预后的判断有局限性.

  • 参附注射液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的肾保护作用研究

    作者:马继红;刘婷;潘景业;陈洁;张近波

    目的 探讨失血性休克大鼠肾组织内皮细胞组织因子(TF)、血栓调节蛋白(TM)的mRNA表达及参附注射液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休克组、林格液组、参附液组,每组10只.采用放血法制备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林格液组和参附液组于制模后分别用林格液或参附注射液(10 ml/kg)加林格液复苏.制模各组于复苏后2 h、对照组于置管后3 h取肾组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TF、TM的mRNA表达.结果 休克组TF、TM的mRNA表达较其他组均显著升高(P均<0.01);而对照组则较其他组均显著降低(P均<0.01).参附液组TF mRNA表达较休克组和林格液组均显著下降(P<0.01和P<0.05),而TM mRNA表达则显著高于林格液组(P<0.05).结论 失血性休克后存在肾组织及内皮细胞损伤;参附注射液从促凝与抗凝两个方面保护肾组织,从而对机体凝血功能产生影响.

  • 血必净注射液与活化蛋白C对脂多糖诱导大鼠单核细胞组织因子干预效果的比较研究

    作者:归咏刚;姚咏明;柴艳芬

    目的 比较血必净注射液与活化蛋白C(APC)对脂多糖(LPS)刺激大鼠单核细胞表达组织因子(TF)及蛋白酶激活受体1(PAR-1)的影响.方法采用黏附法分离正常大鼠外周血单核细胞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LPS刺激组、LPS+APC组和LPS+血必净组.分别于LPS刺激后12、24、48、72 h收集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AR-1表达的荧光强度;同时留取细胞培养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TF、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LPS刺激组24 h后各时间点大鼠单核细胞PAR-1的荧光强度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各时间点上清液中TF、IL-6、TNF-α水平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与LPS刺激组比较,LPS+APC组和LPS+血必净组PAR-1、TF、IL-6、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且LPS+血必净组24 h、48 h时PAR-1、TF、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LPS+APC组(P<0.05或P<0.01).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和APC均可显著降低LPS刺激大鼠单核细胞PAR-1表达,减少TF、IL-6、TNF-α分泌,血必净的作用较APC明显.

  • 血必净注射液对脂多糖诱导大鼠肾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作者:李鑫;马晓春

    目的 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脂多糖(LPS)诱导大鼠肾脏微血管内皮细胞(RMECs)组织因子(TF)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胰酶消化法原代培养大鼠RMECs,用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荧光法鉴定.取生长良好的3、4代细胞,分为对照组、LPS刺激组和血必净治疗组;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细胞内TF mRNA和内皮素(ET)mRNA表达,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化程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10 mg/L LPS刺激组电镜下可见细胞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空泡变性明显)LPS(1~100 mg/L)刺激组TF mRNA和ET mRNA表达均随浓度增加显著上调(P<0.05或P<0.01),NF-κB核移位明显;血必净(12.5、25.0、50.0 g/L)治疗组较LPS刺激组细胞形态明显改善,TF mRNA和ET mRNA表达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未观察到NF-κB核移位.结论 LPS可呈剂量依赖性诱导TF mRNA和ET mRNA表达;血必净注射液可通过降低TF mRNA表达来抑制LPS诱导的微血管内皮细胞凝血系统的启动,其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与降低ET mRNA表达并抑制NF-κB活化有关.

  • 组织因子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与脓毒症

    作者:郑贵军;李银平

    脓毒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与炎症反应、凝血及抗凝过程和免疫功能紊乱等密切相关.由组织因子(TF)所启动的外源性凝血途径不仅在脓毒症凝血反应中起关键作用,而且在炎症反应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则为外源性凝血过程的重要负性调节物.研究表明,TF和TFPI与脓毒症关系密切.现就TF、TFPI在脓毒症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伴组织因子异常的研究

    作者:丁秋兰;王学锋;许冠群;黄霞萍;胡翊群;武文漫;傅启华;王鸿利;王振义

    目的探讨1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伴组织因子异常家系的临床出血机制.方法用DNA直接测序法对先证者FⅦ及组织因子(TF)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5'和3'非翻译区进行分析,寻找突变基因.反向测序证实所发现的突变.用RT-PCR及筑巢式PCR扩增先证者FⅦcDNA,检测FⅦ基因大的缺失和(或)插入突变.对其家系成员作突变基因检测.结果在先证者FⅦ基因启动子区检测到-55C→T杂合突变.该突变来自先证者的母亲,其姐姐也带有同样的杂合突变.其他家系成员的FⅦ基因未见突型.在先证者及所有家系成员的TF基因中均发现了9363 C→T(Arg131Trp)杂合多态性,9363T基因杂合频率为2.63%.结论首次报道先证者的临床出血与FⅦ杂合突变及TF的杂合多态性有关.

659 条记录 8/33 页 « 12...567891011...323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